第一篇:云南省戒毒管理机关人民警察分类管理探析
文/黎亚云 云南省戒毒管理机关大力推进警察分类管理,打造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的警察队伍,是促进队伍科学化建设,是事关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决定戒毒所能否实现“教育、感化、救治”工作目标的重要因素。
一、建立戒毒管理机关人民警察分类管理制度的重大意义 建立戒毒管理机关人民警察分类管理制度,是构建,打造平安戒毒所的需要:是从根本上改变戒毒所警察队伍建设的现状,致力于提高戒毒所警察队伍整体战斗力的需要;是充分体现从严治警,从优待警的需要。戒毒管理机关人民警察分类管理制度就是从严治警长效运行机制的有力“载体”。在从优待警上,“一线有一线的标准,二线有二线的标准。”要依法为戒毒管理机关人民警察,尤其是为基层戒毒所警察创造公平、合法、合理的工作环境。
二、云南省戒毒管理机关警察管理的现状分析 首先,管理模式缺乏适应性。云南省戒毒管理机关基本沿用了重“年资”和“品位”,而相对轻“工作”的管理方法,对各类人员都采用了一套以行政级别划线的管理方法。这种管理体制人为地忽略甚至抹煞了不同分工的特殊性,影响了管理的成效;其次,工作岗位设置缺乏科学性。目前,有的戒毒所一方面是警力不足,另一方面又因岗位设置不合理导致警力浪费。个人与岗位缺乏科学合理的配置机制,未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在人与职位的配置上还存在缺陷,未真正做到“人适其位、人尽其才”,影响工作效果;再者,能力素质要求缺乏针对性。对戒毒管理机关人民警察能力结构的通用性要求多,而对不同个体能力素质与岗位的适应性要求相对欠缺,侧重于通用职位的任职时间、组织协调能力和工作水平等,而对专业性要求相对重视不足。在通用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的培训上也不够协调:之后,激励机制缺乏长效性。戒毒所现行的分配机制,未能真正地体现职位性质、难易程度、责任大小、任职资格和相应的政治物质待遇等差异性,特别是非领导职务的晋升对工作年限要求较高,致使大部分警察存在“熬资历”的等待心理,工作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最后,警察素质存在不平衡性。一是戒毒所警察中存在“有文凭没水平”的现象。二是专业人才较少。三是戒毒所警察知识老化,欠缺学习。
三、云南省戒毒管理机关警察分类管理的构想 建立并实行戒毒管理机关人民警察分类管理制度,要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使戒毒所警察资源开发和利用达到最优状态,尽量满足戒毒所警察尤其是基层警察的合理需要,以激发其工作热情,增强自觉性,调动积极性,实现戒毒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构想如下 从实际出发,建议将戒毒管理机关人民警察职位划分为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和综合类三个基本类别。
(一)正确划分戒毒管理机关人民警察和非戒毒管理机关人民警察警察。由于历史原因,云南省戒毒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既有警察又有非警察的工勤人员。作为国家的强制隔离戒毒机关,戒毒所所有正式警察都应当是国家公务员,这是确定警察身份的基本原则,必须得到保证。并按照公务员的标准提供福利待遇和发展机会,这是稳定戒毒所警察队伍,保证戒毒所工作顺利进行,保证社会治安稳定的基本条件。
(二)彻底改革现行以“职务”为本位的单一型行政管理制度为多样化的职位分类制度。根据戒毒所工作的不同特点,对戒毒所警察进行分类,使其能根据自己工作的特点,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逐渐精通自己从事的工作,提高工作水平,成为本领域的专家。根据云南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需要,按照不同的任职资格条件,可以考虑将警察划分为下列三大类型:
1、综合管理人员。指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专门人员。具体包括强制隔离戒毒所所长、副所长、大队长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主要任职条件是: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品行优良,无不良嗜好,身体健康:具有5年以上强制各类戒毒所工作经验,担任所长职务的人员必须有从事一定年限的大队长或者其他戒毒所管理工作的履历和经验,熟悉戒毒所工作和相关的法律规定;有较高的行政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2、专业技术人员。指在戒毒所中从事需要专门技能的工作人员。包括戒毒所内的医务人员、教育人员、心理学工作者、社会工作人员、生产技术管理人员。主要任职条件是:在全日制大学的相关专业毕业,获得学士以上学位,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品行优良,没有不良嗜好,身体健康;具有一定年限的从事专业工作的实际经验,并获得主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颁发的从业资格证书;熟悉戒毒所工作,了解与戒毒所工作有关的法律知识。
3、行政执法人员。指负责戒毒所内监管学员和安全保卫工作的警察。这是戒毒所警察内所占比例较大的一个警察群体,其应以戒毒所的类型、规模来确定。主要任职条件是: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品行优良,没有不良嗜好;身体强壮、熟练掌握擒拿格斗技能:熟悉戒毒所工作,了解与戒毒所工作有关的法律知识。
(三)在对戒毒所警察进行科学分类后,应对不同类型的戒毒所警察实行不同的待遇,这方面应遵循几项原则: 1.提供最低限度待遇的原则。即戒毒所警察的警察身份和公务员身份都必须保证,享受公务员应该享受的基本待遇。2.考虑任职资格的原则。任职资格的不同,体现了个人整体素质的差别,任职资格高的人员,为达到这种素质而付出的努力自然就大,他们得到的待遇相应地就应该优厚,反之亦然。这是社会公平原则的基本体现。3.考虑工作职责的原则。对于工作职责复杂,工作难度大的戒毒所警察,要提供比较优厚的待遇i相反,对于工作职责简单,工作比较容易的戒毒所警察,也要提供相应的待遇,这是按劳分配原则的体现,是社会正义的要求。4.满足工作需要的原则。根据不同类型戒毒所警察开展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不同类型警察的管理办法,明确培养、教育、任用、考核和待遇的具体要求和相关规定。
(四)不同类型的警察按照不同的职务等级发展。要让不同类型的戒毒所警察按照不同的职务等级提升和发展,并且不断调整他们的待遇,有效地稳定专业人员队伍,使之爱岗敬业,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综合管理人员的职务等级。要按照现行的公务员行政级别和职务等级晋升和发展。对于不担任领导职务或者没有领导职位的,可以按照规定晋升非领导职务,让他们享受相应的待遇。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等级。对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医务人员、教育人员、心理学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生产技术管理者等,要根据现行的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晋升和发展。对于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也应该参考社会上对从事同样或者类似工作的专业人员技术等级,评定相应的技术等级和享受相应的待遇,行政执法人员的职务等级按照警衔等级发展。根据他们参加戒毒所看守工作时间、工作业绩等条件晋升。
四、建立戒毒管理机关人民警察警察分类管理制度过程中应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问题。要尽快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戒毒所警察分类管理制度,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要重视,要有使命感,尽快制定出计划,确定阶段性的目标,列出计划时间表,拿出整改提高的具体措施并立即付诸实施。
(二)尽快实现戒毒所经费全额保障,没有全额保障的戒毒所经费作为润滑油,即便建立了戒毒所警察分类管理制度,也将运转不灵,夭折于襁褓之中。
(三)必须对戒毒所生产管理机构进行准确定位,建立灵活有效的运作机制,实现戒毒所职能的单一化。
(四)要借戒毒所体制改革的东风,尽快出台给戒毒所彻底松绑、减轻负荷甩掉包袱的配套机制,轻装上阵,才能将戒毒管理机关人民警察分类管理制度真正落实到位。(本刊有删节)
第二篇:云南省戒毒规定[最终版]
【发布单位】云南省
【发布文号】云南省人民政府令2013年第188号 【发布日期】2013-12-17 【生效日期】2014-04-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
云南省戒毒规定
云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88号
《云南省戒毒规定》已经2013年11月27日云南省人民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4月1日起施行。
省长 李纪恒 2013年12月17日
云南省戒毒规定
第一条 为了规范戒毒工作,帮助吸毒成瘾人员戒除毒瘾,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戒毒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采取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等措施开展戒毒工作的,适用《戒毒条例》和本规定。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戒毒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戒毒工作责任制,对戒毒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
县级以上禁毒委员会负责统一规划、组织、协调、指导戒毒工作,县级以上禁毒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承担其日常工作。
县级以上公安、卫生行政部门和州(市)以上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履行《戒毒条例》第四条及配套部门规章规定的职责,参与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
州(市)以上司法行政部门负责管理本级人民政府设置的司法行政部门的强制隔离戒毒所。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管理本级人民政府设置的公安机关的戒毒康复场所。
县级以上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发展改革、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和有关团体应当依据各自的职责,对戒毒工作予以协助和提供支持。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戒毒工作所需的基本支出保障、基础建设、装备、医疗、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安置等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实行自愿戒毒的人员应当到具有戒毒治疗资质的医疗机构、戒毒康复场所接受戒毒治疗,并按照《戒毒条例》第十条规定签订和履行自愿戒毒协议。第六条 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工作需要,按照国家规定成立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配备与任务相适应的公务员,并通过招聘等方式配备与任务相适应并经培训合格的专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
第七条 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对执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人员,应当根据其吸毒成瘾程度、个人经历、特点、生活及家庭环境、戒毒进展等情况,建立分别管理机制,开展下列工作:
(一)逐人建立工作小组,建立管理档案,制定工作计划,每半年对其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综合情况进行一次效果评估和工作小结;
(二)按照规定组织或者协助做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的吸毒检测工作;
(三)建立帮教制度,定期与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及其家属谈心,督促履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协议,对违反协议的人员予以告诫;
(四)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提供戒毒治疗和康复指导,引导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
(五)开展经常性的法制教育和戒毒教育;
(六)提供就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
(七)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在申请保障性住房、参加医保和新农合、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生活困难救助、就学等方面给予救助帮扶。
第八条 民政部门应当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体系,将符合条件的戒毒人员及其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和临时救助。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将符合相应条件的戒毒人员纳入对应的社会保险、职业培训范围,做好职业技能鉴定、专项职业能力就业指导和就业援助。
第九条 吸毒成瘾人员被依法决定强制隔离戒毒的,由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送交强制隔离戒毒所执行,强制隔离戒毒所应当依法予以接收和实施分类管教。
吸毒成瘾人员被同时决定行政拘留和强制隔离戒毒的,应当由拘留所先执行行政拘留,再送交强制隔离戒毒所执行强制隔离戒毒。拘留所不具备戒毒治疗条件的,行政拘留可以由强制隔离戒毒所代为执行。
第十条 对被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强制隔离戒毒所应当依照《戒毒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办理,并通知其家属、所在单位、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公安派出所到强制隔离戒毒所将其领回。
对有特殊情况不便领回的被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由强制隔离戒毒所将其送回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公安机关。
对同意进入戒毒康复场所的被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由强制隔离戒毒所送到戒毒康复场所或者由戒毒康复场所将其接入。
对前三款以外的被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由强制隔离戒毒所将其送上返回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的交通工具,并承担其返回的费用。
第十一条 对被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由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机关根据《戒毒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参照其强制隔离戒毒诊断评估结果,决定是否责令其接受社区康复;但对已强制隔离戒毒2次以上的,应当直接作出责令其接受社区康复的决定。
第十二条 依法设置的戒毒康复场所应当根据收治规模配备必要的管理、医护和后勤保障等工作人员。
经当事人同意,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可以在依法设置的戒毒康复场所执行。
第十三条 戒毒康复场所应当与戒毒康复人员签订戒毒康复协议,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戒毒康复期限;
(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三)遵守的管理制度;
(四)违反协议应当承担的责任;
(五)其他需要约定的事项。
第十四条 在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执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人员,违反社区戒毒协议、社区康复协议但达不到强制隔离戒毒条件的,可以由执行地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决定,将执行地变更到公安机关管理的戒毒康复场所,执行剩余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期限,并将变更执行地的情况及时通报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决定机关。第十五条 戒毒康复场所应当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下列管理服务:
(一)必要的戒毒康复医疗服务;
(二)心理康复和行为矫治;
(三)按照规定进行吸毒检测;
(四)组织开展卫生防疫工作;
(五)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或者参加生产劳动。
第十六条 戒毒康复场所应当为戒毒康复人员建立戒毒康复档案,并在戒毒康复协议期限届满时将戒毒康复档案中的有关材料转送戒毒康复人员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
第十七条 戒毒康复人员在戒毒康复场所因患严重疾病、家庭变故等原因不能继续履行戒毒康复协议或者戒毒康复协议期限届满,但其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期限尚未执行完毕的,戒毒康复人员应当返回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继续执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
戒毒康复人员违反戒毒康复协议,擅自离开戒毒康复场所超过24小时未归的,戒毒康复场所应当及时将情况告知当事人家属和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并按照戒毒要求予以相应处理。
第十八条 强制隔离戒毒所、拘留所、戒毒康复场所等专门场所设置戒毒医疗机构的实施标准,由省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省公安、司法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工作需要,采取建立戒毒康复人员集中安置基地(点)等措施,运用集中就业安置、分散就业安置、提供公益性岗位、鼓励自主创业等方式,对符合相应条件的戒毒康复人员进行就业安置。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参与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安置的单位和个人以及自主创业的戒毒康复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落实经费补助,贯彻落实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集中安置基地(点)的建设用地和建设经费。
发展改革、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当对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康复场所和戒毒康复人员集中安置基地(点)建设给予支持,并将符合条件的戒毒康复人员的住房建设纳入保障性住房建设范围。具备条件的,可以在集中安置基地(点)集中建设保障性住房。
第二十条 卫生行政、公安、司法行政部门及其有关业务机构应当对戒毒工作人员进行艾滋病等传染病的职业暴露防护培训,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建立防治救助机制。
第二十一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或者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戒毒工作中有违法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戒毒条例》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2014年4月1日起施行。1993年10月3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令第7号公布、根据2011年12月31日云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72号决定修正的《云南省强制戒毒所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如何加强戒毒人民警察队伍建设
浅谈如何加强戒毒人民警察队伍建设
戒毒人民警察队伍是戒毒工作的主体,戒毒人民警察队伍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戒毒场所工作的发展,决定着戒毒整体工作的成效。近年来,由劳教人民民警转型为戒毒人民民警的整体素质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同创建现代化文明强制隔离戒毒所所提出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因此,切实加强戒毒人民警察队伍建设工作,事关戒毒工作大局,是当前戒毒工作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民警知识结构不合理,与现代化文明强制隔离戒毒所和“三三六”戒毒新模式的要求出不完全相符、与肩负的教育人、改造人、挽救人的职责不完全相符、与戒毒所忠诚、尚法、严明、奉献的要求不相适应,不能正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现为个别民警执法水平、执法能力不高,接受新知识、新观念能力不高等问题。
(二)民警工作时间长,岗位任务繁重,心理压力较大,导致很多一线民警心理和身体均处于“亚健康”状态,难以适应当前复杂的监管安全形势;警力配备不足等问题加之部分民警子女尚在读书,家里父母又年老都需要照顾,许多民警的精力难以完全用于戒毒工作。
(三)由于基层民警工作价值不容易被及时察觉和重视,工作
业绩难以体现,导致基层民警成就感降低,自卑感加强,造成一些民警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工作上得过且过。
二、产生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绝大部分民警对戒毒工作的中心和自身的职责认识理解上存在偏差。尤其是衡量戒毒工作提出的“三三六”戒毒模式更加明确了戒毒的中心工作任务,戒毒的工作重心就是为消除戒毒人员戒断症状,使其以提高毒害认知、恢复心理健康增强拒毒定力、掌握谋生技能,让戒毒人员能够重获新生。所以,戒毒的生产职能、教育职能、监管职能都是为了这个中心工作而努力的,而有的民警却对此认识不够,出现“重生产、轻管教”现象。如个别民警在管理罪犯方面认为劳动任务完成的好,认为就改造的好的思想观念存在,而很少去了解戒毒人员心理及改好程度等。
(二)戒毒政工部门的职能发挥不足。戒毒所政治处不仅是管理全体民警职工工资、福利、考核等日常工作的业务部门,更是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民警职工整体素质的重要部门。目前政治处的主要工作多偏重于前者,忙于应付各种日常性事务,无暇专心于民警职工整体素质的有效提高。
(三)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业务知识培训多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佳。从戒毒工作实际情况看,尽管每年都组织民警进行各种各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四)戒毒工作特殊环境的影响,致使戒毒工作民警存在好多问题。一是由于戒毒改造、生产任务繁重,警力配备严重不足,工作时间长,民警易产生职业疲倦感,以及生活中的琐事困扰和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导致民警学习兴趣下降,再加上戒毒所精神文化生活相比外面单位单调,久而久之就形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二是由于戒毒工作的特殊性,工作相对简单、单调,但在教育人、改造人方面对民警的综合知识要求较高,如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三是职业风险加大,一方面戒毒诸多工作,如所内值班、带班、三大现场管理等都对民警的人身安全潜伏着威胁。另一方面目前都要求民警要依法、文明、直接管理戒毒人员的方式所带来的工作难度,要求基层民警每项工作做到亲力亲为,大多数一线民警都感觉到戒毒改造工作如履薄冰。四是心理负担重。基层民警在高强度、高负荷、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下,其心理健康的平衡状态很容易被打破,因此产生诸如恐惧、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五是业绩难以体现,成就感不足。一部分民警片面认为基层一线工作简单、枯燥,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工作,有时很难体验到成就感,仅仅满足于消极应付。
(五)由于以往用人机制弊端的影响,造成一些领导干部不能胜任、创新工作,不能正确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不能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反而产生大量负面影响。比如:一部分人极力去迎合领导者的喜好,不择手段的在领导者面前表现自己,以期得到重用;一部分人得不到重用,工作的激情、热情在岁月的冲刷中消失殆尽。
三、加强和改进民警队伍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一)多措并举,提高民警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民警队伍工作的信心和斗志。戒毒所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如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篮球赛等。邀请专家、学者、教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开展各种讲座,提高民警队伍对当前戒毒工作的认识,以及先进的理念等知识。
(二)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大力激活人才资源。选人用人要以是否适应岗位的需要为第一标准,以德、能、勤、绩、廉的要求去衡量,通过三种方式去选拔:一是从民主推荐中选。既重视组织推荐,又坚持走群众路线,扩大范围、拓宽视野,着力选拔组织信任、群众拥护的好干部;二是从公开竞争中选。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选人用人制度,让优秀人才在平等竞争中脱颖而出;三是从各项主题活动中选。各项主题活动都是党和政府针对某一特定时期开展的有针对性的活动,旨在提高广大民警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如,争当“教育改造能手”、“优秀带班民警”、“人民满意好警察”等,都能在其中发现各类突出的人才。要让思想政治素质高、文化层次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民警勇挑重担,让他们各尽其才、各尽其用、各显其能。
(三)制定以工作实效、教育实效为核心的考核激励机制,用制度来引导民警扎实工作、认真学习。一是根据目标管理考核的要求,将戒毒每个岗位的任务具体细化到人。二是强化日常考核机制,加强对考核工作的督促检查。政治处、督察组每月不少于4次到各单位对考核工作进行督促检查,不定期抽查完成岗位任
务情况、着装、规范执法。
(四)增强基层民警的警力,进一步坚持和加强从优待警。一是保障一线民警的警力,为了更好地教育好戒毒人员,实行一对一的管教当然是最好的,基层民警增加了,更加有利于监管安全、生产安全,这样一方面让民警认识到了戒毒对管理戒毒人员、提高改造质量的重视,另一个方面也是培养干部的一条必经之路。二是要坚持从优待警。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戒毒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使戒毒民警产生更大的压力,戒毒民警长年累月地超负荷工作,使部分民警在思想和心理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落实从优待警,达到凝聚警心,稳定队伍、激发斗志的目的。要对工作成绩突出的戒毒民警大力进行奖励和表彰,奖励的方式既有物质奖励,也有精神奖励,形成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戒毒民警工资和津贴、补贴等制度,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使其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戒毒的各项工作中去。切实实现戒毒职能,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起到应有的作用。提高民警的待遇和民警的地位将是让民警发挥主管能动性的主要方面,这样将激励民警更好地干好自己的工作。
(五)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民警队伍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建设一支具有现代化知识、先进工作理念的民警队伍,造就各级
各类的专家和人才,是搞好戒毒工作,实现戒毒场所安全稳定的治本之策。当前戒毒工作复杂的新情况、新特点,要求民警应具备敏锐的搜集信息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掌握和运用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处理和解决突发事件和复杂情况的应变能力。因此,更新知识结构,多层次,多途经抓好民警的培训,提高民警的专业技能迫在眉睫。要在抓学历培训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专业技能培训,使民警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以不断提高安全防范水平。
(六)完善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针对现实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实现规范化管理。二是健全监督机制。加强民警的廉政建设,建立廉政自律制度,并时常进行督促检查。
(七)强化民警形象建设加强民警队伍建设,必须把形象建设作为突出任务来抓,做到“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塑新的形象来推动和促进民警队伍建设。一是解放思想。要围绕建设一支精干、高效、专业、规范的民警队伍的目标,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收获和成果,转化为新的发展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二是增强大局意识。要经常性地进行集中教育,强化全局观念,全心全意为戒毒事业服务,甘当配角并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三是求真务实干工作。大力倡导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四是增强组织观念。所有民警都必须严格遵守有关纪律和准则,坚决反对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夺位主义和自由主义。五是坚持依法严格文明执法。紧紧围绕公正执法这个主题,教育民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始终保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消除特权思想,霸道作风,自觉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自觉维护戒毒人民警察队伍的整体形象。
第四篇:戒毒工作人民警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随 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劳教制度完成了它特有的使命将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劳教所也将转型变为戒毒所。在这转型期,我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作为劳教所的 一名民警,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否则就跟不上改革的步伐被时代所抛弃。如何才不能被时代所抛弃呢?这正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只有努力 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改革的需要,下面就戒毒人民警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目前民警们存在的问题
1、文化素质跟不上形势的变化
我们当中的很多人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文凭、经验,用在管理劳教上还可以,如果用来管理戒毒人员已经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了,戒毒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我们几乎都不具备。
2、精力与效率的不适应
民警们习惯了传统的管理模式,满足于“收得下,跑不了”,当好“看守”就行了。随着各项考核指标的细化、细分,为了“三大现场不离人,24小时不脱管”,民警们经常加班加点“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节假日得不到休息,精神高度紧张,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势必导致精力不足,效率低下。
3、业务不熟悉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现行戒毒管理机构多以劳教场所转型组建而成,对戒毒的专业知识的缺乏,让民警有劲使不上,只能用管理劳教的方法去管理戒毒人员。针对专业戒毒工作而言,这极易出现不必要的事故。
4、新的制度细则不宜操作
现行戒毒人员管理方法及行为规范,都是由原劳教人员管理制度转化而来,故在管理考评内容上不统一、针对性不强、不易于实践操作,也不利于调动戒毒学员的积极性,令基层民警压力大,思想负担重。
二、提高自身素质
1、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
作为一名民警,我们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时
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在新疆有一些分裂分子和暴力恐怖分子存在,我们要时刻睁大双眼明辨是非,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还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较高的政策水平,在我们解读国家政策时就有了一定的思想高度,就不会发生错误,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如宪法第三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它可以解读为: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公民有今天信仰宗教的自由,明天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今天信仰这个宗教的自由,明天信仰那个宗教的自由,信不信教是公民自己的事,信仰宗教的人不能歧视不信仰宗教的人,不信仰宗教的人也不能歧视信仰宗教的人,信仰宗教问题是个人的事情,不要和他所在的民族画上勾。也不要打着宗教的旗号去干涉他人婚姻、人生自由、破坏社会秩序、妨碍国家教育等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我们的思想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解读政策水平的能力就有所不同。人民警察是代表国家在行使执法权,不是代表个人,所以我们一定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来对戒毒人员实行管理,否则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2、加强理论素质的提高
工 作中我们应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理论修养、水平,有管理学、教育学、伦理学、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等,还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视野。有一定的能力结构: 组织领导能力,教育机智能力,分析和决断能力,灵活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否则有理说不清,讲道理“讲不过”学员,工作中就难以教育好学员。
3、我们还必须具有强健的身体素质
在工作中我们还应具备一定的军事技能,如擒拿格 斗和自身防卫的基本功,还要有一定的追逃和防卫能力。我们还必须具有“跑得快”“打得赢”的身体素质。
4、有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
戒毒人员由于长期吸毒体质差,且患有艾滋病、肺结核、肝炎等多种疾病。在工作中民警要经常与之接触,有了专业知识,一来可以保护好自己不被传染,二来遇到突发事件时可以及时处置,还可以进行医疗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民警们就可以放下思想包袱,积极开展工作。
5、有一定的心理素质
作为一名劳教戒毒民警,我们的工作天天与社会上的阴暗面打交道,我认为我们必须具有以下的心理素质:(1)沉着冷静、坚决果断,审时度势、机动灵活,百折不挠、英勇顽强,坚持原则,处事公道的心理品质;(2)依法及时、准确地处理有关执行法律法规的能力;(3)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如临危不惧,专心投入,沉着冷静,耐心细致,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不慌乱;(4)快速反应能力,对于在劳教、戒毒人员中发生的暴力事件或者脱逃事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予以制止。
6、还要具有心理学知识 我们天天面对的是一些心理不正常的人和心理有疾病的戒毒人员,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出现什么问题,平时要多注意观察他们的言行,多和他们谈谈话,经常分析研究他们,从中扑捉有益的信息,为我所用。
三、几点建议
1、加强培训
任何人对新知识都有一个接纳的过程,在接纳过程中有的吸收的快,有的吸收较慢。为了尽快的让民警进入角色,加强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2、加快研究,统一标准
加快对戒毒人员管理方法及行为规范的研究,统一考评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使基层民警便于对学员的管理和操作。也有利于调动戒毒人员的积极性,减轻基层工作人员压力,使戒毒效果收获明显。
综上所述,只有提高我们的素质,才能搞好我们的工作,学历只代表过去,只有更加努力的学习才能掌握自己的未来,才能更好地为这个社会服务。
第五篇:人民警察着装管理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规范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着装管理,树立人民警察良好形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以下简称公安民警)着装,是指公安机关在编在职的职业制人民警察按照规定,穿着全国公安机关统一的制式服装。
第三条 除规定情形外,公安民警在工作时间应当着装。第四条 公安民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着装:
(一)执行特殊侦查、警卫等任务或者从事秘密工作不宜着装的;
(二)工作时间非因公外出的;
(三)女性公安民警怀孕后体型发生显著变化的;
(四)其他不宜或者不需要着装的情形。
第五条 公安民警辞职、调离公安机关,或者被辞退、开除公职、因涉嫌违法违纪被立案审查、停止执行职务、禁闭的,不得着装。
第六条 公安民警在工作时间,通常着执勤服;参加训练时,通常着作训服;参加授衔仪式、宣誓、阅警、重大会议、外事等活动时,除主管(主办)单位另有规定外,着常服。
第七条 公安民警着装时,应当严格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照规定配套穿着,不同制式警服不得混穿。警服与便服不得混穿。警服内着非制式服装时,不得外露。
(二)按照规定缀钉、佩戴警衔、警号、胸徽、帽徽、领花等标志,系扎制式腰带,不同制式警用标志不得混戴。不得佩戴、系挂与公安民警身份或者执行公务无关的标志、物品。
(三)保持警服干净整洁。不得歪戴警帽,不得披衣、敞怀、挽袖、卷裤腿。
(四)除工作需要或者其他特殊情形外,应当穿制式皮鞋、胶鞋或者其他黑色皮鞋。非工作需要,不得赤脚穿鞋或者赤脚;男性公安民警鞋跟一般不得高于3厘米,女性公安民警鞋跟一般不得高于4厘米。
(五)不得系扎围巾,不得染指甲,不得染彩发、戴首饰。男性公安民警不得留长发、大鬓角、卷发(自然卷除外)、剃光头或者蓄胡须,女性公安民警发辫(盘发)不得过肩。
(六)除工作需要或者眼疾外,不得戴有色眼镜。
第八条 公安民警着装时,除在办公区、宿舍内或者其他不宜戴警帽的情形外,应当戴警帽。
(一)进入室内时,通常脱帽。立姿可以将警帽用左手托夹于左腋下(帽顶向体外侧,帽徽朝前);坐姿可以将警帽置于桌(台)前沿左侧或者用左手托放于左侧膝上(帽顶向上,帽徽朝前)。
在办公室和宿舍内时,警帽挂在衣帽架上(帽顶向外,帽徽朝下),或者统一放置在床铺被褥正上方。
(二)除紧急情况外,驾驶或者乘坐警用摩托车时,应当戴警用头盔。第九条 公安民警着装时,应当警容严整,举止端庄,谈吐文明,精神振作,姿态良好。
第十条 公安民警着装时,不得在公共场所以及其他禁止吸烟的场所吸烟,不得饮酒;非因工作需要,不得进入营业性娱乐场所。
第十一条 公安民警着装时,应当随身携带《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证》。第十二条 2名以上公安民警着装徒步巡逻执勤或者外出时,应当行列整齐,威严有序。
第十三条 公安民警应当爱护和妥善保管警服以及警衔、警号、胸徽、帽徽、领花等标志,除工作需要外,不得赠送、转借给公安民警以外的人员。第十四条 公安民警季节换装的时间由省级以上公安机关根据气候条件和工作需要确定。
第十五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公安民警,由公安机关警务督察部门依照《公安机关督察条例》等规定进行处置:
(一)情节轻微的,当场予以批评教育和纠正;
(二)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或者拒绝、阻碍警务督察人员执行现场督察工作任务的,可以暂扣其证件及相关物品,通过下发《公安督察通知书》等方式通报其所在单位要求整改。必要时,可以采取带离现场、停止执行职务或者禁闭措施。
第十六条 违规者所在单位收到《公安督察通知书》后,应当对违规者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其写出书面检查;对再次违规者,应当在本级公安机关范围内予以通报,并取消当年参与评功受奖资格;对屡教不改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按照规定予以纪律处分或者辞退,该单位集体和主管领导当年不得参与评功受奖。
违规者所在单位应当及时向发出《公安督察通知书》的警务督察部门报送处理结果。
第十七条 本规定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机关,铁路、交通、民航、森林公安机关和海关缉私部门及其人民警察。
第十八条 离休、退休公安民警在参加重大礼仪活动时,可以根据需要,参照本规定穿着制式服装,并佩戴专用标志。
试用期尚未评授警衔的公安民警以及公安警察院校学生着装,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