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申报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1年项目的通知[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3 08:0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申报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1年项目的通知[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申报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1年项目的通知[本站推荐]》。

第一篇:关于申报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1年项目的通知[本站推荐]

关于申报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项目的通知

各系(部)、处(室)、肇庆校区: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项目申报工作现已启动,具体通知如下:

一、明确指导思想,把握正确学术导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紧围绕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努力开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局面,为我省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围绕中心工作,加强应用对策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要紧密结合我国、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围绕《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等几项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的主题和主线,以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为重点,加强对广东争当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排头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文化强省建设、全面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等重大现实问题的综合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

三、重视基础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鼓励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重点加强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中国发展道路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研究;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的创新研究等等。基础理论研究要力求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体现理论创新。

四、重视广东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的发展。加强对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广东地方历史文化和岭南民俗文化的研究,加强广东思想史和广东历史文化名人的专题研究。研究要体现广东特色,着力推出代表我省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五、2011年度省社科规划项目不设“课题指南”,申报者结合自身研究优势和学术积累自由申报。本次接受申报的2011年度省社科规划项目类别有: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后期资助项目、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特别委托项目、学科共建项目另行组织申报。

一般项目、青年项目由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组织申报。不具备副高或副高以上职称的项目申请者,须由两名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青年项目的申请者及课题组成员,年龄均不能超过39周岁(以申报截止日期为准)。

后期资助项目由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组织申报,主要资助我省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领域中基本完成且尚未出版的优秀学术研究成果。项目申请者必须在核心期刊发表过相关论文。申报的成果必须是完成80%以上并且尚未出版的中文书稿(学术专著或译著),或完成50%以上并且尚未出版的学术资料汇编和工具书,内容应具有原创性、开拓性并达到本学科领域的先进水平。非学术研究的通俗读物、应用性研究成果、论文集、教材、研究报告、软件及译著等均不在申报之列。博士论文通过后未满三年且未作重大修改,或者存在知识产权争议的,也不能申报。申报的后期资助项目须由学术委员会(教育部和中央部委直属高校的系[院]学术委员会,其它高校的校[院]学术委员会;中国社科院和中央部委直属研究所[中心]学术委员会,省级社科院[所]学术委员会、省级党校学术委员会等)推荐;也可以由三名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书面推荐。后期资助项目的申请者在收到立项通知之前不得提前出版申报成果,否则取消申报和立项资格。省社科规划项目所设二十个学科全面接受申报。

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由地级市社科联组织申报。选题必须是独具地方特色并在省内外影响较大的历史文化方面的课题,或是地方党委政府密切关注、对所在地区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课题。每个市社科联申报项目不能超过两个。

六、2011年度省社科规划项目立项数及资助额度:一般项目约150项,青年项目约80项,资助额度分为3、4、5万元三类;后期资助项目、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立项数根据申报情况确定,每项资助4万元。

七、2011年度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青年项目鼓励以系列论文(论文集)或研究报告作为最终成果进行申报,原则上要求2年内完成。以专著形式申报的一般要求3年内完成。

八、项目负责人只能申报一个课题,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其他项目的申请。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国家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的负责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央各部委人文社会科学类项目及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负责人(包括子课题负责人),省社科规划项目(包括省社科规划特别委托项目子课题)、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的负责人,不能申报2011年度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可作为成员参与。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最多只能参与申报两个项目。

九、2011年度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实行网上申报(省社科规划办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项目申请者在填写申请表前请先仔细阅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申报与评审系统使用说明”。后期资助项目、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不需网上申报。

十、项目申请者需提交书面材料(A4纸打印,左侧装订):

申报一般项目、青年项目需提交《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申请书》一式六份(用申报系统直接打印);申报后期资助项目需提交《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后期资助项目申请书》原件(从省社科规划办网站下载专区下载)、相关材料、申报成果各二份以及成果简介六份,成果和成果简介须隐去申请者单位、姓名等相关信息;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需提交《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申请书》五份(从省社科规划办网站下载专区下载)。

十一、项目申请者须按规定交纳项目评审费,每个项目200元,与书面材料时一并送交科研处。

十二、申报者要如实填写申请材料,并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凡在省社科规划项目申报中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并查实后,取消个人三年申报资格,如已获准立项则一律按撤项处理。

十三、申报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过通讯初评但未获准立项的项目,如本人同意转报,可直接参加2011年度省社科规划项目的会议复评,项目申请者同样需要登陆省社科规划项目申报系统填写申请书,并提交申请书一式六份,不用交纳评审费。

十四、申报时间:网上申报时间为2011年8月1日— 9月1日,格式审查时间9月1日——3日,反馈意见请在申报系统上查询,书面材料、评审费送交时间时间为2011年9月5日— 9月6日。

联系人及电话:孟召将 87053966 ***

科研处 2011年7月5日

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申报系统使用说明

1、省社科规划项目申报系统在2011年8月1日正式使用,请申报者在8月1日——9月1日登陆广东社科规划网填写申请书。

2、申报者必须注册帐号以后才能填写申请表。注册时请用实名,一旦注册不能修改。帐号和密码要妥善保存,今后每年的省社科规划项目申报、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申报以及省社科专家数据库、省社科成果数据库的录入,均使用该帐号。往年已经申请项目、或者已注册进入专家库填写资料的申报者,请用已有账号登陆。

3、注册以后,再用帐号重新登陆,就可以按照提示填写申请表。每填写一页,必须按页面下方的“保存并进入下一步”,才能保存本页内容。如一次填写不完,可先保存本页,然后按右上方的“确认提交”,把已填写的内容提交,下次再用该帐号登陆系统,修改完善。

4、申请者所在工作单位的“单位代码”必须填写准确。若单位代码填写不准确,科研管理部门将不能对项目进行审核。单位代码表可到省社科规划网站下载专区下载。如果单位代码表内没有本单位的代码,请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与我办联系。

5、“课题设计论证”录入时,请不要直接从word文档直接复制粘贴,请先把word文档内容复制到记事本转化为“.txt”格式,再粘贴到申报系统。若有流程图的,必须先转换为jpg格式然后上传,若在word文档直接复制粘贴,则不能在申请表中显示。数据表格可以直接从word文档复制粘贴。

6、申报者在网上提交项目以后,在规定的网上申报截止日期以前,均可以登陆申报系统修改申请表内容。在每一个页面修改完成以后,必须点击页面下方的“保存并进入下一步”才能保存本页修改,最后再点击右上方的“确认提交”完成项目申报,不能在修改完本页后就直接点击“确认提交”。

7、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要对申报项目进行网上审核,并反馈审核意见。申报者须按照本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的时间要求,及时上网查看审核意见。

8、还没有设置账号或者忘记密码的管理单位,请尽快和我办联系。若要增加管理员,请与我办联系。

9、关于申请书电子版下载与打印,申报者与科研管理部门管理员点击项目列表中的“打印机”,即可把申请书下载到本端。

10、对申报系统的操作有疑问的,可参考申报系统的“用户使用手册”或与我办联系。

第二篇:关于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8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关于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8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区县社科联、党委宣传部,市级社会科学类学会,各大专院校、党校、社科院科研处及有关单位: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8课题申报立项工作已经展开。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开始受理我市各单位和个人的课题申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围绕中央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紧密结合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发展提出的定位和目标,结合市三次党代会精神以及市政府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要求,深入实际,探索规律,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要进一步落实中央和市委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纲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进一步促进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大繁荣大发展。

二、选题要求:

要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3.14总体部署、以推动我市“加快”“率先”发展的要求为应用性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为契机,以全球化进程和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为背景,围绕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的历史任务,结合社会科学研究特点,精心确立选题。要从重庆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总结历史经验,深入探索规律,高起点新角度地开展对策性研究,提出有针对性、前瞻性的研究选题。基础理论和学科建设可参照全国社科规划办发布的选题指南的要求,鼓励创新研究,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都要力求原创性或开拓性,基础理论和基本问题的研究要有特色,瞄准国内先进水平,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

本应用性课题选题方向附后,申报者根据要求自主确立申报课题。

三、申报途径:市社科联所属学会会员,向相关学会申报;市委各部委、市级各部门,市委党校、社科院等社科研究机构,有关高校和军事院校申请人通过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统一申报;各区县申请人,通过所在地区社科联或党委宣传部统一申报;其他人员经单位审核同意后可直接向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申报。

四、申报程序:

1.资料下载及填写:项目申报所需的各种材料(包括《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申请书》、《课题设计论证活页》、《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申报登记表》等)请从重庆市社会科学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下载。申报材料原则上要求一律用计算机填写,《申请书》、《课题设计论证活页》等材料填写时不要改动材料内容和格式,A3纸双面印制,中缝装订。

2.单位审核:各申报单位要加强对项目申报工作的组织和指导,遵照重庆社科规划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按照申请书“注意事项和填表说明”及本通知要求严格把关,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查,对申请书所有栏目填写的内容,特别是对以往承担项目情况、前期研究成果的真实性,选题和论证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课题组的研究实力、成员参与分工情况和必备的条件,进行认真审核,签署明确意见,确保申报工作的质量。3.上报材料:

(1)申报按学科分类排序。每项课题的申报材料包括5份申请书,5份活页,采用“1夹9”方式叠放,即将5份活页和4 份申请书叠放在一起,然后夹在一份申请书内。

(2)项目申报登记表一式2份和申报登记表的电子文档。由单位、地区或系统统一申报的,请将项目汇总后填写登记表。

材料不符合要求申报者,一律不予受理或作无效处理。

五、申报时间:2008年5月4日至6月30日,逾期不再受理;项目评审补偿费为重点项目120元/项,规划项目和青年项目80元/项。

六、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管理工作的详细要求,请参照《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强在研国家、市级社科规划项目管理工作的几点意见》的相关规定。前述两项文件可在重庆社会科学网上查阅。

若有不明之处,请与重庆市社科规划办联系。联 系 人:陈开慧、蔡诗群 联系电话:67731862 联系地址:重庆市江北观音桥建新东路3号百业兴大厦28楼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E-mail:cqpopss@126.com 邮 编:400020 附件:

1.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8课题选题方向;

2.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申请书;

3.课题设计论证活页;

4.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申报登记表。

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2008年4月29 日

第三篇: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经费管理暂行办法

(2012年1月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经费(以下简称“项目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市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的通知》、《北京市社会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要求,并在总结《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项目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用于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以下简称“市社科规划项目”)的研究与管理。市社科规划项目分为重大项目、特别委托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重大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30万元,特别委托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20万元,重点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8万元,一般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5万元,青年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3万元。

第三条 项目经费分配、使用和管理原则:

(一)明确目标,突出重点。项目经费应主要用于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项目,以及对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研究项目,避免分散使用。

(二)科学安排,合理配置。要严格按照项目研究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项目预算,杜绝随意性。应当加强相关科研资源的统筹协调和有效整合,避免重复浪费。

(三)权责明确,规范管理。项目经费管理各方权责要明确,各负其责,协力加强对项目经费的管理。

(四)单独核算,专款专用。项目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确保专款专用,并建立追踪问效机制。

(五)一次核定,分期拨付。项目经费资助额度根据实际情况一次核定,分期拨付。

第二章 项目经费开支范围

第四条 项目经费主要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与研究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包括资料费、数据采集费、交通与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设备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印刷费、管理费等。

(一)资料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资料收集、录入、复印、翻拍、翻译等费用,以及必要的图书和专用软件购置费等。

(二)数据采集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问卷调查、数据跟踪采集、案例分析等费用。

(三)交通与差旅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开展调研活动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及其他费用。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市财政局有关规定执行。

(四)会议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或课题等活动而召开小型会议的费用。会议费的开支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赴国外及港澳台地区调研的交通费、食宿费及其他费用。项目经费应当严格控制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支出,并执行国家外事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因项目研究确需开支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的,应当在项目预算中单独列示,由市社科规划办批准后执行。支出总额不得超过项目资助总额的30%。

(六)设备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购置或租赁使用外单位设备而发生的费用。项目经费应当严格控制设备费支出。因项目研究确需购置或租赁的,应当在项目预算中单独列示,并经市社科规划办批准后方可购置,并由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进行管理。

(七)专家咨询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咨询费不得支付给课题组成员以及参与项目管理的相关人员。咨询费的支出总额,重大项目不得超过项目资助总额的5%,特别委托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不得超过项目资助总额的10%。

(八)劳务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支付给直接参与项目研究的在校研究生和其他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劳务费的支出总额,重大项目不得超过项目资助总额的5%,特别委托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不得超过项目资助总额的10%。

(九)印刷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项目研究成果的打印费、印刷费和誊写费等。

(十)管理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为组织和支持项目研究而支出的费用。管理费的支出总额,重大项目不超过5000元,特别委托项目和重点项目不超过3000元,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不超过2000元。严禁超额提取和重复提取。

(十一)其他支出: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他支出,应当在项目预算中单独列示,单独核定。

第五条 成果鉴定费由市社科规划办在预算中单独列支,另行支付。重大项目、特别委托项目、重点项目最终成果鉴定由市社科规划办负责组织,鉴定专家的劳务费由市社科规划办直接拨付;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的最终成果鉴定由市社科规划办委托规划项目信誉保证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鉴定专家的劳务费由市社科规划办委托该管理部门拨付。每位鉴定专家的劳务费根据最终成果字数一般掌握在500~1000元。因成果质量问题需组织第二次鉴定

发生的费用,由课题组支付或从尚未拨付的项目经费中扣除。

第六条 凡鉴定为“优秀” 等级、值得出版、学术性强且出版经费有一定困难的专著类最终成果,经验收合格后,项目经费有结余的,结余部分可用于该项目研究成果的出版补助。没有结余的,市社科规划办可根据情况给予一定数额的出版资助,经费由市社科规划办在预算中单独列支,直接拨付给课题组或出版单位。

第七条 项目研究完成后有经费结余的,净结余资金原渠道全额收回,并按照财政局关于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审批和执行

第八条 市社科规划办对确立的所有市社科规划项目资助金额行使最终审批权,并将全部立项项目纳入市级预算项目库备案。市社科规划办可根据当年预算经费支配额度,确定各立项项目当年拨付的首期资助额度并予以拨付。

第九条 所有立项项目负责人在接到市社科规划办发出的立项通知书后,填写《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回执》,按批准的资助金额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在通知要求的时间内由各科研管理部门统一报送市社科规划办审批。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填报项目立项回执者,视为自动放弃资助,不予办理后续立项手续。

第十条 项目经费预算编制要求:

(一)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应当根据项目研究的合理需要,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

(二)应根据项目经费开支范围确定的支出科目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并对主要用途和理由进行详细说明。

(三)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应接受本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的指导和审核。

第十一条 市社科规划办对所有立项项目经费预算进行审核,批准后将项目经费拨付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项目经费由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统一管理,一般不能转拨其他单位。如确需转拨给协作单位,应书面报市社科规划办审批。协作单位不能在转拨经费中重复提取管理费,转拨经费应全部用于该项目研究支出。

第十二条 项目经费分期拨付。项目申请结项前拨付的资助经费最高不超过总额的80%,剩余20%在项目研究完成,提交项目最终研究成果申请鉴定后予以拨付,未通过验收结项的不予拨付剩余经费。

第十三条 项目负责人应严格执行批准后的项目预算,一般不能调整。确因项目研究需要进行调整,应当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核批:

(一)项目预算总额调整,应当按照程序报市社科规划办批准。

(二)项目支出预算科目中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管理费一般不予调整。其他支出科目,调整金额超过项目预算总额10%的,应报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批准并报财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内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项目经费的监督和管理。

第十五条 项目负责人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的项目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办理支出。严禁使用项目经费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严禁以任何方式变相谋取私利。

第十六条 项目研究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应会同所在单位财务部门清理该项目收支账目,编制市社科规划项目结项审批书中的项目决算表,并附上由单位财务管理部门打印并盖章的项目经费收支明细账。项目负责人和所在单位应实事求是地填写项目决算表。

第十七条 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在项目实施期间出现项目名称、成果形式改变;项目研究内容重大调整;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管理单位变更;未能按计划完成研究任务,要求延期一年以上(含一年)和其他

重要事项变更的,须由项目负责人或所在单位提交书面申请,经本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审核并签署明确意见,报市社科规划办审批。经市社科规划办检查发现有重大事项变更未予报告者,暂停拨款,待报告并经审批后,再恢复拨款。

第四章 项目经费管理与监督

第十八条 项目一经批准,不得无故中止。对无故不完成研究任务者,市社科规划办停止拨款,并追回已拨经费;对因故中止研究者(指项目负责人因出国、生病、死亡或其他原因不能继续研究的),市社科规划办停止拨款,并追回已拨经费的剩余部分;对因严重违反财务制度或其他原因而被撤销项目的,追回已拨经费。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必须协助追回相关经费,并退还市社科规划办。如无正当理由,接到通知后超过三个月仍未追回,市社科规划办将视情况依法对该单位做出相应的处理。

第十九条 市社科规划办每年将有重点地检查项目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项目管理单位应当积极配合,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各研究项目所在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受市社科规划办委托,对管理范围内的项目经费行使监督、检查和指导职责。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对项目经费实施具体管理,按财务制度要求,加强对项目经费预决算的审核,对预算的执行和各项开支情况进行检查,如有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办法规定的,应及时予以纠正。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财务部门应妥善保存项目经费账目和单据。

第二十条 市社科规划办加强对项目实施及经费使用的绩效考评,每年年终向市财政局报送当年经费决算和使用情况说明。

第二十一条 项目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接受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对虚报冒领、挪用、截留项目经费的行为,财政部门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进行处理。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生效,解释权和修改权属于市社科规划办,以往其他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凡与本办法不符的,均以本办法为准。

第四篇: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项目申报公告

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项目申报公告

发布时间:2011-5-11 阅读:219次

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项目申报工作已启动,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面向全省,公平竞争,择优立项。有条件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单位和个人,均可按规定申请资助。资助课题以研究经济社会问题、现实发展问题、湖北地方问题为主,突出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

二、2011省社科基金项目采取“以奖代补”的资助办法。申报者应按照《课题指南》要求,选择具体申报题目开展研究,并在受理期限内将研究成果报送我办,我办将组织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审,择优立项。

三、申报通知、《课题指南》请从湖北理论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湖北社会科学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上下载。

四、我办受理申报时间从2011年9月15日起至2011年9月30日止。

五、联系电话:027-87232374、87816702;联系人:邓品、张春云 中共湖北省委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五月九日

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1课题指南

说 明

一、《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指南》(以下简称《课题指南》),旨在引导和激励我省社科理论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省委九届九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湖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作为主攻方向,突出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加强具有湖北特色的优势学科建设,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理论创新,繁荣和发展湖北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

二、《课题指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湖北发展专题研究,第二部分为基础理论与学科建设研究。课题分类既以学科为基础,又不受学科限制,强调多学科交叉研究。对于第一部分,研究者一般应在所列题目中选择,以此为主要资助对象,其中带★号者为重点课题,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选少量题目。对于第二部分,根据学科发展自行选题,《课题指南》不提出具体参考题目。研究者以专著、研究报告、论文等成果形式申报课题。2011拟资助研究课题180项左右,其中,专著每项资助经费3万元左右,研究报告2万元左右,论文1万元左右;重点课题适当增加资助经费。

三、申请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同只能申报一个课题,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其他省社科基金项目的申请;课题组成员最多只能同时参加两个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的申请。在研的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负责人,不得申报此次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

四、省社科基金项目采取“以奖代补”的资助办法,《课题指南》发布后,申报者应根据指南要求开展研究,在《申报公告》规定时间内,将研究成果报送我办,我办将组织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审,择优立项。

五、申报工作具体要求详见省社科规划办发布的《关于做好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1申报工作的通知》。

第一部分 湖北发展专题研究

一、湖北政治建设专题研究

1、发展文化与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2、湖北跨越式发展组织保障问题研究 ★

3、湖北省农民思想状况研究

4、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

5、加强党内民主监督问题研究

6、加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研究

7、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问题研究

8、湖北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

9、湖北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研究

10、基层政府领导力与社会稳定问题研究

11、湖北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12、农村宗教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3、青年农民工价值观嬗变研究

14、建设党代会常任制问题研究

15、基层群众工作体系建设研究

16、湖北省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及其运行风险研究

17、民族地区公民政治认同问题研究

18、高校去行政化问题研究

19、湖北县市政府依法行政考核评估机制研究 20、湖北干部选拔任用与管理机制研究

21、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22、构建和谐社会伦理思考研究

23、变革社会政治稳定的心理基础研究

24、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研究

25、社会矛盾预警和化解机制研究

26、湖北省群体性矛盾政策性研究

27、公共权力应对媒体的对策研究

28、湖北政府信息公开的公平与满意度研究

29、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问题研究

30、湖北省公推直选试点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研究

31、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信息保障体系研究

32、企业视角下的环境资源法律保护机制研究

33、武汉城市圈资源环境政策创新研究

34、农村小额贷款法律问题研究

35、集体林权改制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36、医疗保障法律制度研究

37、城镇化过程中城中村房屋拆迁法律问题研究

38、武汉城市圈土地征用法律问题研究

39、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政策法规研究 40、湖北涉外劳务输出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41、扩大公民对人大工作的有序参与研究

42、立法听证理论与实践研究

43、立法质量评估理论与实践研究

44、湖北省“包容性增长”的法律促进与引导机制构建研究

45、湖北乡镇公共服务机制的问题与完善研究

46、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47、国有企业构建惩防腐败体系问题研究

48、湖北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应对机制研究

49、村级集体经济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问题研究 50、湖北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规制研究

51、湖北核电发展与核电安全的国际法律合作研究

52、湖北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法律制度支撑研究

二、湖北经济建设专题研究

1、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建设目标与路径研究 ★

2、湖北跨越式发展内涵及路径研究

3、后危机时代湖北发展条件与机遇研究 ★

4、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发展阶段和格局研究 ★

5、湖北现阶段投资强度研究

6、湖北产业结构调整难点和对策研究

7、“十二五”湖北城镇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8、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研究

9、“两型社会”建设中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政策研究

10、武汉城市圈新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11、武汉城市圈辐射效应实证研究

12、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研究

13、武汉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对策研究

14、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经济与生态效益研究

15、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可持续发展研究

16、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研究

17、加快培育新兴消费产业研究

18、高校债务化解问题研究

19、湖北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研究

20、地区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研究

21、湖北产学研结合绩效评估研究

22、湖北企业科技创新税收激励政策研究

23、内陆省份内生型竞争力成长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

24、湖北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研究

25、抑制房价过高过快增长问题研究

26、房地产新政对湖北房地产业的影响研究

27、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28、收入分配与扩大湖北农村居民消费研究

29、湖北农地整治的模式及测评体系研究 30、武汉河段治理方案与经济建设关系研究

31、新时期湖北湖泊管理对策研究

32、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33、产业倍增计划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34、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问题研究

35、汉江流域综合开发问题研究

36、南水北调湖北段水安全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37、湖北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38、湖北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与综合竞争力问题研究

39、湖北不同行业职工收入差距状况研究

40、湖北旅游节庆品牌创新与市场化运作研究

41、湖北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42、湖北农村金融法律体系与制度研究

43、环境、能源约束下的湖北工业增长模式研究

44、湖北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45、湖北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46、湖北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

47、湖北长江经济带港口建设管理机制研究

48、提升湖北开放型经济水平研究

49、湖北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50、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规律及湖北对策措施研究

51、培育湖北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对策研究

52、湖北中小企业发展研究

53、湖北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54、湖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55、和谐金融体系下弱势领域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56、湖北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研究

57、后林改时期林业经营组织制度创新研究

58、武汉赛马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59、湘鄂两省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60、湖北微型企业全面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

61、鄂、渝长江三峡旅游资源整合与合作体制研究 62、湖北食品安全保障机制研究 63、循环经济实施对策研究

64、湖北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

65、加快发展湖北现代服务业问题研究 66、高铁经济问题研究

67、湖北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 68、湖北财政绩效问题研究

69、湖北“包容性增长”路径与模式研究 70、日本大地震对我国的经济影响研究 71、长江中游城市群构建研究 72、湖北汽车产业发展研究

73、地方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问题研究 74、国有资本配置效率问题研究

75、湖北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建设及管理研究 76、地方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的发展研究

77、国有资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研究

78、“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发展路径研究 79、“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发展路径研究 80、武汉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机制及模式研究 81、湖北水资源管理的经济学研究 82、湖北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

83、湖北城镇化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研究 84、湖北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与发展研究

85、产业转移中的市场承接、引进与培育研究 86、湖北农村集体经济现状及对策研究

87、湖北先进制造服务业发展模式和关键成功因素研究 88、推进民生湖北财政建设研究

89、进一步推进我省省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研究 90、进一步完善我省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研究 91、县域经济发展路径及模式研究 92、湖北县级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研究

93、湖北山区和丘陵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推广研究 94、湖北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研究

三、湖北社会建设专题研究

1、人口结构与城市化相关性研究 ★

2、加快湖北社会事业建设问题研究 ★

3、湖北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4、湖北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

5、湖北宗教文化与和谐社会发展研究

6、湖北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问题研究

7、湖北农村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8、湖北女性科技人才成长状况调研

9、“民企联村”对湖北新农村建设的贡献及对策研究

10、湖北群众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

11、湖北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共参与研究

12、武汉城市圈区域公共事务合作治理研究

13、湖北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14、湖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15、湖北小城镇在可持续城市化中的作用机制与综合评价研究

16、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非自愿移民贫困风险规避研究

17、湖北城乡统筹发展研究

18、湖北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发展模式研究

19、湖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及其绩效研究 20、湖北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

21、湖北民政和社会工作辩证关系研究

22、湖北民生净福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3、武汉城市圈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研究

24、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研究

25、山区少数民族贫困现状调查研究

26、监狱管理对策研究

27、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模式及测评系统研究

28、社会心态与社会发展研究

29、社会稳定关系研究

30、转型社会中的社会管理创新方法研究

31、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与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3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中医药的可及性和运行策略研究

33、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34、湖北中医人才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35、湖北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36、湖北就业结构性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37、博士后工作机制研究

38、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39、湖北农村青年民情报告

40、湖北跨越式发展与人口问题研究

41、湖北旅游产业对外推广策略研究

42、湖北老龄化社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43、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公共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44、湖北新型农村医疗卫生保险制度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四、湖北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究

1、湖北文化发展资源发掘与文化产业研究 ★

2、湖北形象问题研究 ★

3、楚文化与当代湖北人文精神研究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

5、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科学化水平研究

6、辛亥革命与近代湖北问题研究

7、湖北文化创新能力提升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8、湖北网络文化产业研究

9、湖北文化领域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研究

10、湖北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研究

11、湖北媒体形象及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12、湖北地方文化消费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13、湖北农村文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14、湖北科教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15、湖北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16、体育文化建设与城市人文素质提升研究

17、汉江流域方言文化研究

18、楚国历史与文化研究

19、新出土简帛研究 20、湖北楚语研究

21、湖北黄梅戏的民俗文化研究

22、基于网络媒体的楚文化热点聚焦及传播研究

23、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研究

24、湖北省级电视频道群提档进位研究

25、“三网融合”下的湖北广电市场竞争策略研究

26、湘鄂渝黔边汉语演变研究

27、湖北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28、湖北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及发展研究

29、荆楚文化内涵及形象标识研究

30、湖北整合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业研究

31、湖北国有大中型企业文化建设的整合与创新研究

32、和谐企业文化研究

33、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绩效研究

34、现代化背景下民族语言生态及其保护模式研究

35、《清华简·楚居》与楚都和楚王族世袭研究

36、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37、资源枯竭型城市文化发展方式转型研究

38、三峡地区语言民俗研究

39、鄂西文化开发利用研究

40、孝德文化与孝德教育问题研究

41、炎帝文化研究

42、黄石“文化半岛”研究

43、湖北文化体制改革及创新研究

44、湖北民间舆情监控机制研究

45、湖北民族地区基层文化传播问题研究

46、湖北民俗文化的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47、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研究

48、土家族“原生态”文化的挖掘、保护与开发研究

49、武陵山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与开发研究 50、湖北文化软实力研究

51、湖北在禅宗文化发展中的地位研究

52、鄂东古铜矿文化研究

53、出土文献与楚国法律文化研究

54、恩施地方戏研究

第二部分:基础理论与学科建设研究

本专题不设置具体条目,鼓励申报各学科理论前沿和学科建设中的重大选题;鼓励以各级各类学科研究基地为平台进行申报;鼓励申报2010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未立项者根据省社科规划办项目资助额度和具体要求自行调整后转报本湖北社科规划项目,优先扶持我省有优势、有特色的学科领域申报成果。

请各位同学阅读此通知。

关于如何申报,如何选题,下次开会时请发表意见

第五篇: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08课题申报通知及申报指南

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08课题申报

通知及申报指南

成邓研发[2008] 号

通 知

各驻蓉高等院校科研处,市级各有关部门,市级各学会及区(市)县社科联:

成都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简称“研究中心”)办公室、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现正进行2008研究课题的申报工作,特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请认真研读随通知寄来的《2008课题指南》,并按指南要求办理申报项目事宜。

二、我办受理申报时间为2008年3月1日至3月31日,逾期不再受理。

三、申报者可到成都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办公室领取《课题申报表》及有关资料,也可到“成都社科在线网”(www.xiexiebang.com)上下载申报表。个人申报者所在单位,要对申报人能否胜任该项目研究工作在申报表上签署明确意见。

五、为使研究项目多出精品、提高结项率,所立项的课题须严格按照市“研究中心”的《课题管理条例》要求完成。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类项目须在立项后的次年年底前 完成;专著类项目须在两年至两年半内完成;应用对策研究报告或重大委托课题须在本内完成。立项的课题最终成果出版、发表或向有关单位报送时,都必须在 醒目位置注明“成都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研究项目”或“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字样。

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成都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办公室

2008年2月14日

课题研究参考方向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2.科学发展观研究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5.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 6.成都改革开放30周年研究

7.成都“试验区”建设和发展相关问题研究 8.成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研究 9.成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研究

10.成都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 11.成都农村林权、产权制度改革研究 12.成都建立现代农业集中区研究 13.成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研究

14.成都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与政策研究 15.成都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与对策研究 16.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都产业结构研究

17.成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府管理体制与公共政策研究 18.成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 19.成都教育发展与社会公平研究 20.成都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研究 21.成都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22.成都和谐文化建设和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23.成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研究 24.成都法制建设研究

25.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6.成都农村信息化过程中的知识服务研究 27.成都数字内容产业的管理与创新研究 28.成都人口城市化的新形势及比较研究 29.成都都市体育圈构建模式研究

下载关于申报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1年项目的通知[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申报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1年项目的通知[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