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学生快乐作文(已修改)
让
学
生
快
乐
作
文
(441528)湖北省南漳县东巩镇初级中学 付贵
引言:
《语文课标》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如何让学生在“乐”中“作”文呢?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从作文的命题、引导、批改、指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尝试。关键词:命题、引导、合作、指导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新标准》强调: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为此,要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就要创设一个学生乐写爱写的氛围。其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关键,保护学生创作积极性是前提。我具体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命题贴近生活,铺垫习作情感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新颖的题目能让人耳目一新,产生读与写的强烈愿望。
1、巧用诗歌名句,化用优美歌词
诗句运用恰到好处,能吸引读者耐人寻味。如记朋友的友谊,可用“桃花潭水深千尺”;记突出人物的先进事迹,可用“一枝红杏出墙来”;记人物的,化用歌词,也能光彩夺目,如“同桌的你”、“小小的我”;写社会新风尚的,可用“小楼昨夜又东风”、“春风又绿江南岸”;写挫折的,可用“阳光总在风雨后”;写时尚的可用“都是时尚惹的祸”;写幸福的可用“我和幸福有个约定”。同学们一看就兴趣盎然。
2、巧用比喻拟人,化抽象为形象 表现抽象感情的文章,应用具体事物作载体。如写母爱,用“最亮的星”;写父爱,用“父亲是山”;写温暖,用“温暖是我回家闻到得药香”、“温暖是那张窄窄的开水票”、“温暖是老师的微笑”。这样化抽象为具体,鲜活的题目能深深吸引学生,有利于具体形象地表现文章的中心。
3、提供写作范围,学生自拟题目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经常教给学生命题方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拟题目。如让学生写一件感受最深的事,我就告诉
第1页
共3页
学生:“作家莫顿·亨特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被选入初中教材,我们与课文内容类似的经历也发生过许多次,只要你能把你的感受写出来,你的作文也有可能选入初中教材,你也可以成为作家。”这样学生就产生写作的冲动和愿望。另外告诉学生最好不要直接用事件做题目,这样学生的思路迅速的打开,头脑中生发出一个个富有个性的题眼。如《神奇的巴掌》、《魔幻MP4》。
二、引导合作作文,品尝成功喜悦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文教学何尝不是这样?让学生在“自主”与“合作”中求发展,激发作文兴趣,培养写作能力。
1、单独日记变循环日记
让学习小组中的四位同学在同一本日记本上轮流日记,记录各自的喜怒哀乐、酸甜苦乐。后一位同学对前一位同学的习作作适当点评,不但减轻了学生的日记负担,而且减少了几份对日记的恐惧感。在学生相互交流中拓展了写作思路,拓宽了习作内容。日记内容形式丰富多彩,有的记真人真事;有的编童话故事;有的编小诗„„评语也五花八门,点评得头头是道,恰倒好处。如《微笑是一把神奇的钥匙》一文,学生点评说:“如果你能把当时得到老师的微笑后,心里怎么想具体写出来,那就更好。”再如《春蚕》,学生点评说:“我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这都是童言妙语,真情流露。我深切感受到这帮学生不仅能写文章,而且会改文章了,在循环日记中感受乐趣,培养写作兴趣。
2、单独作文变合作作文
班上学生作文水平差距很大,水平低的学生常不愿意上作文课。为了顾及弱势群体,我让学生四人合作完成单元习作。不过,在习作中必须批注哪个词语、哪个句子是谁提供的,开头、结尾又是谁写的,哪位同学出的点子最多。在合作中品尝成功的快乐,激起写作热情,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习作水平。
三、强调互批作文,交流之中提升
如果说“互批作文”是一种形式的话,那它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在学生习作《我的好朋友》一文中,一学生这样写道“垂下黑亮的眸子,让那无可奈何的眼泪尽情流淌吧!”另一学生这样下评语:“写得好,此时无声胜有声。”在互批中欣赏他人,分享妙笔。每每相互批改完后,我都要求每小组推荐出一篇好文章,由作者本人到讲台上朗读。让这位学生产生自豪感、第2页
共3页
成功感。从而“白尺竿头,更进一步”,而听的学生会从中受到启发和教益,形成了一种互相学习的氛围,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互批作文使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得到了互换,学生心理上就能产生新的兴奋,心理上就会有一种安全感,因为学生心底有一种很强的自我意识:在同龄人中总想表现出色。即使不爱作文、不重视作文的学生,也会尽力把作文写好,便产生了写作兴趣,而这种兴趣,不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而是引导学生探索文学创作的奥妙。
《新课标》中也强调:“„„与他人交流心得,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互批作文就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宏观的空间。虽然课堂上不再提供给学生写作时间,不再一遍又一遍地强调修改。但学生为了作文课上一展风采,在课余自会绞尽脑汁命题,煞费苦心构思,不厌其烦相互修改。互批作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及独立探究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在一次次的互批作文和佳作欣赏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会了取长补短,真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坚持方法指导,促学生习作自如
实践中,我坚持互批作文和我改作文相结合。针对每一篇文章,我不忽视总结优缺点,积极给予写法指导。遇到可供指导写作方法的好文章,我会马上读给学生听。以此作为借鉴,形象直观,容易接受。让学生写《成长的烦恼》,为了强调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我就给学生读了一篇当代美文《弯弯的月亮》,并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原因,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这样学生就领悟了如何才能让作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还经常给学生读一些反映当代生活的好文章,让优美的文字熏陶学生,培养心灵对美的感受能力。有了这种能力,作文才能真才能美。
如何真正使所有学生“乐”中“作”文?那是摆在我们面前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巢宗祺 雷实 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
第3页
共3页
第二篇:浅谈如何让学生快乐作文
浅谈如何让学生快乐作文
内容摘要:如何才能让学生走进快乐的语文世界去进行快乐作文呢?教师应多关注学生,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多阅读、多观察,积累写作素材;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联想想象,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加强写作方法指导,及时批改点评学生作文。
关键词:快乐作文、关注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启发
长期以来,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尤其是语文学习中一提到写作文,大多数学生都叫苦,语文学习的效率自然就低,这也是一直成为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走进快乐的语文世界去进行快乐作文呢?
(一)教师应多关注学生,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语文教师的职业关注,这是映教师教育理念的标志,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构成,学生语感的形成,更应关注学生与语文学习有关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在有兴趣的时候,能把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心理因素都调动起来,使之积极化。所以,我们在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时,很自然地就在师生之间建立起融洽的情感,这时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师在关爱自己学生,学生也会因教师的这种关爱而产生出积极情感,并且转换成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由热心关爱学生的教师教写作,有了动力与兴趣,学生也就能快乐起来了,学生一快乐起来也就不会为写作而苦恼了。
(二)引导学生多阅读、多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知识贫乏,词汇缺少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但我们也应清楚一点: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运用,只有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吸收才会有丰富的、自如的写作运用。我们平时就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引导学生和书交朋友,鼓励学生“读好书,多读书,好读书”。当然,涉猎群书是可以为快乐写作积累不少写作素材。可是,我们的写作其实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用心去观察自己身边的人与事,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发现真、善、美、丑。会更真实地感受到爱的力量与真谛;大自然的无
私与伟大;宇宙的浩瀚与广博„„一旦学生心中有了事可写,有了话可说。那么,他们也就能怀着一颗快乐的心进入写作的天地了。
(三)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联想想象,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
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我们教师应根据中学生的个性特点,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联想与想象的潜力,让学生能在作文的蓝天自由翱翔。学生的心灵中拥有了思想,头脑自然就会努力去思考,并且会比较深入地去看待每一个问题,同时也就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深层思考。比如,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我先问学生喜不喜欢文中的爸爸?为什么?此时,学生们可能出现对爸爸褒贬不一的评价,我都予以鼓励,不过分干涉,等学生充分发表过自己的意见后,我继续会问道:假如爸爸后来没给“我”送花夹袄,也没给“我”铜板,你认为“我”会理解爸爸的粗暴做法吗?通过这一些问题的提问与启发,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谈谈对这种“父爱”的理解,就更有利于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了。课文学习是这样做的,我就在写作的课堂上以同样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比如指导学生写雨时,我先会给他们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来调动他们对雨的感性认识。你喜欢下雨吗?哪个季节的雨带给你的感受最美?你最喜欢看雨中的什么景物?雨落到身上你有什么感觉?对于这些小问题学生们是充满好奇与兴趣的。用问题引发他们的思考,启发他们的想象,同时对雨的这一感受其实也是来源于学生平时的观察,这样学生也就学会了在自己的作文中抒发真情,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写作,他们是不会怨声载道的,从而会乐意去写作。
(四)加强写作方法指导,及时批改点评学生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能忽视方法的指导,虽有时讲文无定法,但涉及到一篇文章的写作还是有方法可寻的,学会注重对学生作文的立意、构思、结构、表达、个性创新等方面进行科学指导,学生也在把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之后,心中会少一些顾忌,也就能放松心情投入写作。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吧!我曾跟学生提到过简妙作文的方法:开头扣题定位引下文,中间承头顺写详重点,结尾照应开头写所感。很多学生也根据这个要求练习了一段时间,我也发现他们的作文水平有了提高,写作的兴趣也增长了许多,再看不到许多学生“谈作色变”了。当然,学生认真写了作文,他肯定期待老师能给他做出评价,所以我们应让所有的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那就应及时批改点评学生的作文,让他们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能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并且挑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相互阅读,这样既可以
让学生们互相学习,还能起到很强的激励效果,学生也会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也会快乐地写出一篇篇好作文,同时也会使学生在快乐写作中提升自我,从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和人格的自信,成为一个快乐的语文学习者和爱好者。
第三篇:让学生快乐作文
让学生快乐作文
新理念下的快乐作文教学应具备以下五个环节:乐谈—畅说—言真——悟理—怡情。我认为首要的就是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引导孩子们走向成功的彼岸。可见,作文教学中着力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学生“有饥饿感”、“有食欲”,乐于表达,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有了兴趣,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己“指点”与“疏导”的作用,为学生创设一个驰骋的舞台,真正调动学生内在的言语表达欲望。让其产生一种写作的激情,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和创造新形象的美好愿望,在作文中说心里话,抒真情,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创设创作情景,激发表达欲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万为重要。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一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的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而我们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极力反对那种作文前“无所作为”,而临到“写”时才唠叨什么命题、中心、选材、构思之类。
二、打开学生心的空间,让学生学写真话
叶圣陶先生说:“要敢言天下真,这也是做人的根本。”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发自己的情感,从而产生一种学写真话的冲动和激情,即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和创造新形象的美好愿望。我一向要求学生说心里话,抒真情。例如:我安排了一篇写劳动课的作文,星期天学生参加了家里的收割稻子的劳动,亲身经历了劳动的辛苦和劳动场面的热火朝天后,学生就能把在劳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情景描绘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就能把劳动的激烈场面写得真实具体。有些学生还把他们的劳动经历和感受写进作文里,有写劳动辛苦的,有写生活不易、感恩父母的,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人感动。让人觉得孩子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了、感受了,写出真情实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防止无病呻吟,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
三、巧取“活水”,让学生有话可写
1、采集自然中“活水”。孩子是家庭的孩子,是社会孩子,更是大自然的孩子,自然的孩子,大自然中有孩子无穷的乐趣,有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如教学“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的作文时,我带领学生来到学校的劳动基地一片果园里活动,让学生们给果树除草、除虫、施肥等。向他们介绍果树的有关知识,让他们学到书中没有的知识,更有动手中的快乐。结果学生们都很快把这次的实践活动写得很精彩。
2、用好教材中的“活水”。小学课文美文、美句、美词多的是。让学生多读好的文章。进行仿写,对学生快乐的作文也是很好的方法,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让学生写一个人,学生从学到文中的好词、好句用到作文中。都能写到很好的文章。
3、寻找生活“活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要让小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观察体验,领悟真谛,从中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并自觉追求真、善、美,痛斥假、恶、丑。而作文,就是他们感悟生活的再现,是他们的眼——把看到的一切写在纸上,是他们的耳——把听到的一切写在纸上,是他们的嘴——把说到的一切写在纸上,是他们的心——把想到的一切写在纸上。一句话,作文就是他们对生活的真情实感的再次展示。
四、超越时空,放飞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新的形象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
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小学生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打开想象空间,但这种想象并不是凭空设想,必须立足于生活实际,从眼前看到的事物、出现的景象,想象到曾经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另一个事物,取其彼此相似点或相同点,由此及彼,生发开去,进行想象思维的培养。比如,看到园丁在修枝剪叶,就联想到教师的教书育人;由蜜蜂采蜜联想到农民的辛勤劳动……细心观察,善于联想,就会有取之不尽的习作素材。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儿》一课时,同学们学后,都觉得小女孩生活在那个社会很悲惨。于是学后,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以《假如卖火柴小女孩儿来到我们身边》为题将课文续写开去。这样的想象作文,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着自己的思维构想,故事的发展就会在他们的想象中得以延伸。结果学生们写出来的文章内容丰富想象合理,相当精彩。
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挥之即成的问题,而是在长期的精读、多思、勤练相交融的潜移默化中实现的,我相信教师只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写上自己的、自然的作文,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体验生活的一部分,再也不把作文当做负担去对待,每个人都会乐于作文,乐于表达
第四篇:如何让学生快乐作文
如何让学生快乐作文
一提起写作文,许多同学都会感到头痛,他们不是无内容可写,就是把事情经过记流水帐似的记一下,草草几笔了事。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把作文写作具体、生动、有趣又不失文采,使他们快乐地作文呢?本人认为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联系生活,训练观察
1、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在生活中如果不去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写起文章来必然笔重千斤。因此,要指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如写一个熟悉的人,就要确定观察的对象,设法接近他,观察其肖像、衣着、举止、言谈、内心活动等,以防“身在此山中”,“不识真面目”。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去细致深入地观察,可以提高观察质量。如指导学生观察水果,通过视觉,了解水果的形状,颜色;通过嗅觉,闻到水果香;通过触觉,摸到它的实体;通过味觉,尝到它的滋味。
2、带着感情去观感
小学生在观察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一般伴有一定的情感。如看一美丽的景物,欣赏悦耳的音乐,一定会感到心旷神怡;看到丑恶的事物,听到刺耳的声音,一般会感到厌恶憎恨。也有的学生在观察中漫不经心,对观察的对象视而不见,写起文章来平平淡淡,没有半点生气,缺乏真情实感。可见,培养学生带着感情去观察很有必要。
二、多读多记,引导积累
要写出好作文,应掌握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采集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材料库。
1、从生活中采集作文的原始材料。
整天把学生关在教室里面,学生无事可写,教师也感到无题可出。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采集素材。一是要组织学生亲自去“干”,如野炊、郊游、参加文体活动等;二是要带领学生到现场去“看”,看有圆有缺的月亮、东升西落的太阳、电闪雷鸣的夏夜、白雪皑皑的大地、万木争秀的群山、热闹非凡的市景、安适静谧的公园、小巧玲珑的玩具„„
2、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
当学生进入中年级后,就可要求他们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积累素材,可以记自己的,也可以记他人的。这类记录不要求学生写完整的短文,只简要记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点即可。
3、向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采集素材。
学生读课外书报大多是“用眼睛”去阅读,印象不够深。如果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他们看书读报的心理状态就有所不同,就要“用脑子”去阅读了。这样,既提高了读书的质量,又积累了作文的素材。
小学生的联想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心理特点,所想象的内容常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作为直接依据。如几个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纸片,可让学生将其想象成汽车、房子、人物、动物、用品等,并用生动的语言编纂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2、听音想象
作曲家创作美妙的音乐,其灵感也是来自生活。听鸟鸣,想象茂密森林的良辰美景;闻水声,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水,汹涌澎湃的大海;录上一段隆隆的马达声、汔笛的长鸣声、喧闹的人流声,想象出码头的场面、告别的情形、欢腾的闹市„„
3、续写想象
许多课文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续写下去,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如《西门豹》一文,结尾写道:“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可启发学生想象西门豹是如何发动老百姓的,他自己怎么做的,百姓如何拥护他等。
4、假设想象
假设的东西,本身是不存在的,要学生写假设的内容,非想象不可。比如《假如我是„„》、《我会变》等都是很好的假设想象训练题,学生在这一个个“假设”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尽情地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描绘自己灿烂的前景,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在无拘无束中编写故事,完成作文。
第五篇:让学生快乐作文
让学生快乐作文
山阳城区二小 胡志玲 邮编:726400
【内容摘要】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如果教师能激发和培养起小学生作文的兴趣,则作文教学就已成功了一半。在作文教学中做好这几点: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其乐写;注重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和生活的积累,使其有话可写;学生乐写会写,自然就能轻松快乐写作。
【关键词】培养兴趣 注重积累 方法指导 快乐习作
作文一直以来都是小学生的一大难题。作文课上,学生常常是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也写不出三五句。老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写。怎么解决这一“难”字,让学生轻松快乐作文呢?根据我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从以下几点浅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激发写作兴趣,把学生引入有话要说的境地
“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如果教师能激发和培养起小学生作文的兴趣,则作文教学就已成功了一半。这就要求教师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喜欢写作文,让学生“乐”写。要注重学生的感受,文为心声,敢想、敢说、敢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这种热情,放手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使学生明白了作文就是在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也使学生感受到写作文很简单,从而产生强烈的情趣。
(二)、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
教师要当好伯乐,尽力发现每位学生,每篇作品的“亮点”、“闪光处”,大力表扬,相信在教师欣赏的目光里,每位学生都是千里马。批改作文的形式多样化,可以面批面改,学生之间互评互改,互相促进。作文评价更要多表扬多鼓励,以肯定成绩为主。如,用红笔圈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写得好的句子;对写得有意思的地方,写上几句发自内心的称赞的话;经常在班内进行范文朗读,哪怕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一个精彩的题目,一个漂亮的开头,一个出色的结尾,一个独特的构思„„,使其产生成就感,进而激发兴趣。对那些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倍加关爱,悉心指导,稍有进步,及时表扬。我班学生姚志写作能力很差,我常在他作文本中写上“你已经有了进步,只要坚持努力,你会写得更好。加油!你越来越棒了”之类的话,对他鼓舞很大,没过多久,姚志也能写出像回事的作文了。
(三)感受成功,增加作文动力
学生作文完成,需要鼓励和帮助。“善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展示作品的机会。办好班级的习作园地,把优秀的篇段张贴在上面,供全班学生学习、借鉴。还要充分利用好校园内的黑板报和校园广播等宣传阵地,使学生在墙报上能读到自己的作品,在广播站能里听到自己的作品,将会大大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经常鼓励学生把其成功之作向报刊杂志投稿。学生的作文一旦获奖或发表,成功的喜悦会引发一种强大的创作动力。同时还会带动很多学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让所有的学生都把写作当成一种乐事。
学生兴趣被激活了,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学会表达。
二、注重学生的积累
(一)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丰富学生语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语言积累丰厚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花。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我要求学生课本上的优美诗文必须熟读成诵。向学生推荐课外书籍目录,激励学生大量阅读各种课外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优美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把博览与精读科学地结合起来。博览就是让学生广泛涉猎一些精彩而有意义的故事、趣闻,先进人物的事迹,古今佳话,名言警句等,并要求他们写摘要或做成剪报,把需要保存的资料分门别类地积累起来,以便作文时随时查阅。精读就是要求学生对一些优秀的文章或名篇,要细读,潜心揣摸,对于其中好的章节、句段,特别是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要重点读,甚至熟记于心。在班队课、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这样,学生书读多了,从中涉取了更多的知识,还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语言,也学到了他人的一些写作技巧,写作时,学生自然觉得思路开阔,得心应手。
(二)、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作文离不开生活。丰富多采的生活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这丰富多彩的生活,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表达出来。因此,要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一双灵敏的耳朵去聆听生活,用一颗敏感的心去体
验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指导学生多去观察生活,多加积累。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注意日月星辰的变化,留心山川河流的形态,观察风霜雨雪的景象,了解鸟兽虫鱼的习性,注意花草树木的生长„„引导学生观察学校生活——注意学校开展的活动,大到开学典礼、运动会,小到主题班会、同学的课堂发言,老师的言行穿着、老师课堂上的表情变化;观察家庭生活——留心家里今天来了什么客人,爸爸妈妈最近有什么变化,他们的言谈举止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前,要提出观察要求,学生观察时要进行相应指导,学生观察后要写观察日记。观察日记是把每天观察到的事、人、景、物选取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不拘长短,不拘内容形式。事要重点记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人要重点记下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景要重点记下景物形状、颜色、大小、动、静特点;物要重点记下物件的外形和结构,用途与功能„„尽可能的记下自己的感受。
三、注重方法指导
(一)迁移训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片断训练,如进行总分式、并列式的语序结构训练;进行仿写拟人句、排比句、比喻句的语言感染力训练;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的描写训练;还可以对课文进行扩写、缩写、续写、改写。可以练习各种形式的开头结尾,在进行片断训练的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情趣引导,焕发写作灵感
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写作文,学生就会感觉不到困难。例如,课间一个精彩的场面,运动场上精彩的表演,课堂上发生一个有趣的“**”,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下来,或者在讲读课文中补写一个情节,续写一个结尾等。创设情境,如有计划地设计游戏,组织活动等。学生亲身参加的实践活动,往往津津乐道,此时让学生写出实践活动的经过和感受,自然兴趣盎然。由于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让其增长见识,提高认识能力,因而写的文章就会有条理,语言也比较生动活泼。比如前段时间学校举行的“冬季趣味运动会 ”,学生写出的作文一篇比一篇生动、精彩。
总之,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丰富作文的教学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学生注重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切实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难”字就会不翼而飞。一篇篇好的作文就会在他们的笔下诞生,学生就会乐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