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希望之光
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希望之光——在奋争中崛起的宁夏固原一中
陶继新
薛吉强 男,汉族,宁夏彭阳县人,1956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现任固原一中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学特级教师。1997年被国家体育部门、国家教育部门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工作者,2003年被自治区政府部门评为宁南山区普初先进工作者,2006年、2008年、2013年三次被固原市授予优秀校长荣誉称号,2011年2月被自治区政府部门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12年被评为固原市突出贡献十大杰出人物。2013年被评为固原市十大“六盘英才”。
发表的论文有:《发展固原地区教育的思考》(发表于《宁夏教育》2001年12期),《构建扁平化学校管理模式,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实践探索》(发表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第8期),《谈新课程下现代学校管理体系的构建》(发表于《宁夏教育科研》2008年第2期)。主持宁夏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构建适应课改要求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研究”获二等奖,主持自治区“百标”项目课题“构建适应新课程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等课题研究,2010年获自治区首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主编《固原一中百年史》十卷本。
固原一中始建于1891年(清朝光绪十七年),初称“五原书院”。虽时代更迭,几易校名,可这所学校始终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一颗教育上的明星。尤其是近几年来,学校声誉日隆,在老百姓中有了更大的信誉度。学校现已成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区市两级“模范集体”、自治区一级示范性高中。
毫不夸张地说,笔者是怀着一颗敬畏之心走进这所百年老校的。
扁平化管理为执行层赋职放权
固原市地处西北地区,可在学校管理上,却一点儿也不比大城市名校逊色。他们很早就引进了扁平化管理,而且构建了具有固原一中特色的先进管理系统。
那种传统的“校长—副校长—科室主任—年级组长—教师(班主任)—学生”层次众多的“金字塔”式的管理形式,存在着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学校的主体学生和教师处于管理的最底层,成为纯粹处于被动状态的被管理者,主体的积极性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严重制约了他们巨大的创造潜能。同时,由于中间环节多,决策层的思想到了老师那里往往产生不小的变数,且有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从而让学校决策难以产生预期的效应。
为此,固原一中引进扁平化管理体制,将整个管理系统压缩为两个管理层次:一是校级领导决策层,二是年级管理执行层。决策层不是事必躬亲,而是筹谋大事;执行层放到年级组,成为以服务为主的管理机构。决策层形成决定后,直接传达给执行层;执行层则又直接地传达到老师那里。减少了中间层次的内耗,解决了政令不通的问题。
那么,会不会由此出现不了解基层情况,决策失误的问题呢?
绝对不会。
学校的办学思路与重大行动,一定是要与一线教职工见面的;没有他们的参与,任何大的决策都不会形成。教职工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向校长反映,且会在第一时间得到答复以至解决。同时,决策层的领导,包括校长在内,经常深入教研组,听取老师们的意见建议。所以,在形成初步决策意见之时,就已经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此后再由教代会充分讨论,重大决议方才形成。
据薛吉强校长讲,扁平化管理可以让决策层腾出更多时间,外出学习,思考研究一些大问题。近年来,校级领导经常外出参加高品位的学术会议,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发展的措施。同时,抽出一定时间,阅读了一些有思想与文化品位的书,从而提升了决策层的以文“化”人的能力。
他们还为执行层赋职放权。赋予年级聘任权:班主任、备课组长聘任、教师配备年级组要参与,并充分尊重年级组的意见;管理权:排课、教师管理、教师培训、学生表彰奖励、处分处理等年级组必须参与;考核权:过程考核、年终考核、评优选先给年级组较大权重比例。这样,给了年级组更大的创造空间,使年级组既是决策的参与者,又是实践的执行者,从而提高年级团队的责任意识和创造意识。
同时,学校科室则也由行政型向服务型转变,为年级组提供业务指导、检查评估服务,为一级管理层提供决策服务,联系年级协助年级管理。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学校统一决策领导,年级组直接执行实施,处室具体考核检查、指导服务,督查室监督落实的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的封闭运行的管理系统。于是,整个学校就形成了一个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积极向上的能动场。
固原一中仅高中部就有4300多名学生,加上初中部的3800多学生,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近万人学校。可因为有了扁平化管理,整个学校各司其职,秩序井然,同时又朝气蓬勃,活力四射。于是,学校也就有了一次又一次的突围与超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喜的成绩。
为两困生点燃希望之火
固原属国家确定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南部山区经济上的贫困生和学习困难的“学困生”在学生中所占比例较大,都在30%以上,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薛吉强校长说,他喜欢品学兼优的学生,可对学困生与贫困生更有挥之不去的感情。固原一中生源50%学习成绩不错,其他则是来自薄弱学校或其他方面的成绩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学生入学时的学习水平起点的差异,给老师教学带来不小的困难。可是,学困生也是固原一中的学生,也应当受到好的教育。为了让他们急起直追,后来者居上,自然也就耗费了老师们很多的时间与心力。分管班级的副校长何成江在与笔者交谈的时候很是感慨。他说,他们的老师不做有偿家教,却加班加点为学困生课外辅导,而且做得心甘情愿,认真负责。不少学困生不但学习成绩有了稳步的提高,也因受到老师的特殊呵护而心怀感恩,且自然而然自我努力起来。
在固原一中艺术特长部,很多“学困生”其实家境不错,但个性桀骜。有的孩子逆反心理严重;有的孩子性格忧郁,有时甚至还会自残;有的孩子长期与父母冷战,家庭矛盾激化……“不好管,不好教,不听话。”老师们也很委屈,经常诉苦。
薛吉强校长对特长部老师说:“如果能够把这样的学生教好,成为社会的栋梁,你们不是更有成就感?贡献岂不是比培养出一个大学生更大?”老师有责任点亮他们的心灯,我们需要用爱来跟孩子沟通和交流。也许,未来的他不会成为一名大学生,但是却能够自食其力,长大成人,这同样是一种成才。
一位特长班的老师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名学生说话结巴,胆子特别小,在大家面前从不敢说话。经过几天观察,她发现了这名学生一个很大的优点,非常爱干净,心细,乐于帮助别人。这不就是很好的生活委员吗?老师安排了一次颁奖班会,让这名学生为近期表现好的同学发奖。当念第一个人名字时,这孩子的嘴唇上下颤抖,就是说不出来。教室里54双眼睛,却没有一丝嘲笑的意思。终于,他说出来了,那热烈的掌声激活了他。从此,这名学生自信心提升,成绩提高也很快。“发现学生的潜力并不难,重要的是怎样去激活它”,这位老师说。
“低重心、近距离、手把手、耐得住、不放弃”,这是固原一中特长部的承诺。我们把那些中考成绩平均不到300分,低于正常高中招收线近200多分的“学困生”,特招进特长部,又一批批输送到全国知名的艺术院校。我们连续7年参加自治区音美专业联考的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先后为中国传媒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全国知名艺术院校输送近300多名优秀的艺术类学生。
固原属于经济欠发达地方,贫困生占到学生总数的30%,尽管学费很低,依然难以拿出这笔款项。有的学生没钱从食堂买饭买菜,只好从家里带点干馒头和咸菜充饥。
说到这里,薛吉强校长声音低沉起来,他说,这些学生的父母吃苦一辈子,他们也像父母一样在生活的底层挣扎。我们如果不关心他们,不要说没有尽到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良心上也过不去。学校不但要解决这些学生经济上的困难,还要让他们绝大多数考上理想的大学,进而改变他们自己及其家庭的命运。为此,学校争取承办了一个宏志班,招收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的孩子,每人每年补助3000元,解除他们经济上的后顾之忧。12年来,宏志班已经形成一个品牌,它点亮了一些贫困家庭孩子的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希望之火。为了让更多家庭贫困的学生上学不再困难,学校还办起了工会班、建行班以及鹏荣班。鹏荣班是由夫妻二人所办企业中的收益中挤出来的钱才办起来的,已经办了六年,从来不让宣传他们的事迹,他们只是有一个朴素的想法,能多让几个穷人家的孩子有学上,就心安理得了。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老子之言:“善行无辙迹。”是的,最高的善行是不求回报的,也是不需要张扬的。可喜的是,这种善行却无声地润化着人们的心,一些房地产公司等民间企业也加入到帮扶贫困学生的行列。薛吉强校长欣慰地说,我们已经先后办了五六个扶助贫困生的班,基本上解决了家庭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这些学生深知求学的不易,也懂得要加倍努力来感恩社会。宏志班的50个学生,连续多年全部考取了重点大学。其他被资助的学生,绝大多数也走进了大学。
薛吉强校长说,学校不只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还应当是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圣地;社会也不应当只是一个只为自己生存发展而去拼搏的战场,还应当是一个“立己达人”的精神天堂。只有更多的人在自己发展的时候,也在努力帮助别人成长,我们这个社会才有腾飞的希望。
正如自治区示范性高中回访评估反馈意见所说的:固原一中关注“两困生”教育,为宁夏、为固原教育创造了某些经验,这也是学校成功的一个标志。
教学上的传承创新
不管是经济条件,还是地理位置,固原一中都没有任何优势,可是,他们的教学质量却在宁夏高中学校中名列前茅。其中的奥妙到底在哪里?
在他们看到,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孩子走出困境仅有的出路是上学脱贫,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要让提升教学质量,就必须学习,除了研究教材与阅读图书之外,就是要到名校学习,因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们先后到衡水中学、北京四中、青岛二中、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学校考察与学习。取经于人,用之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往往产生比较好的效果。可是,学习并不等于照搬,也不是全盘拿来,而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适用于本校者,用之;不适用者舍之。
他们所学的洋思中学教学上的“四清”,对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成绩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上海钱梦龙老师的三主四式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之中,对于打破教师的满堂灌,启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大见成效;学习衡水中学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与快速反应能力,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大提升;学习上海刘京海的成功教育法,其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对于在教学上提高基础薄弱学生积极与学习成绩,有时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传统教学,取其精华
薛吉强校长认为,一些被有的斥责为传统教学方法的东西,其实却有着永久的能量。比如要求年轻老师必须写详案,老教师才能写简案。语文本应是学生最爱的学科之一,可是,学 生却对它渐行渐远,失去了兴趣。其实,是因为语文教学将听说读写等传统的方法丢掉了。为此,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位,就有了早读时间学生的大声朗读,还可以到教室外放开声地朗读。同时,增加作文写作的数量,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生命常态。没有大量的阅读与写作,语文水平就永远在低层次徘徊。
构建模式,形成品牌
薛吉强校长说,我们既重视外面先进理念的学习,又坚持老祖宗传统的教学方法,才形成了属于自己的“12345有效教学模式”品牌。
一是树立一种精神、坚持一种思想。一种精神:树立“只要拼搏,就能出彩;只要自信,就能成功;释放正能量,共圆成才梦”的固原一中高三精神。一种思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二是恪守两个规范、实现两个转变。两个规范:以“班级管理规范”和“教研活动规范”为依托,努力实现管教一体化,向管理要质量、向规范要效益。两个转变:一是立德树人,围绕“三主”思想,转变观念,二是转变方法,突出“三主”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持续的自主发展动力,带领学生由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完善三环节、落实三结合。三环节:进一步完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功能。三结合:教学注重落实知识体系与应试体系的相结合、精讲与多练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个性辅导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完善。
四是坚持“四项”原则、做到“四个到位”,落实教学四清。教学四原则:教学坚持“低起点、小步子、多互动、快反馈”四原则。四到位:师生努力做到“管到位、练到位、查到位、做到位”。教学四清:教师四清:堂清:有效完成三环节,讲清讲精主干知识,组织学生在训练到位;天清:检查练习、批阅作业、个别辅导、精心备课;周清:认真参与一次集体备课,细心选编一套训练题,认真检查一次学生的周清题,真心帮助解决一些学生的困惑,认真参与一次听课、评课、做课活动,上好每周一次晚自习,深度地进行一次周教学反思。月清:按时完成教学进度,认真准备一次集体备课主讲,认真批阅一次月考试卷,认真讲评月考试卷,认真进行月考总结反思,彻底解决一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达成教学目标任务。学生四清:坚持原有四清规定内容外,根据教学新要求,堂清注重学生当堂训练的完成质量;天清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促进学生有收获;周清注重定时定量完成训练,并力争能掌握有收获;月清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关注了不同起点的学生实际,在教学四清中,循序渐进,注重开发学生的能动性,实现了尖子生与临界生共同发展、人人成才的教育理想。
五是注重五个关键、树立五种观念。五个关键:①关注学生,激情上课,激发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是有效课堂的必备前提。②精讲多练,学生能够接受,是课堂有效的唯一标准。③处方式教学,个性化辅导,是促进各层次临界生进步的重要途径。④注重命题、检测、评价三步骤有机结合,真实反映教和学的效果,为学校决策和备课组教学提供依据。⑤打造五大团队协作体。五种观念:其一是个性辅导是贯彻新课程理念(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个性成 5 长、课程选择性等)的有效途径。其二是强化训练是培育学生自主学习、主体性发展的核心措施。其三是加强管理是教学有效的必要前提。其四是学生潜力是无限的,不断创新思路激发学生的潜力是教学有效最现实的捷径。其五是班级教学团队是一切教学措施产生效果的落脚点。
据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马树田讲,在推行这种模式的时候,给老师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创造一些好的经验。现在,不少老师在遵循模式又超越模式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正是因为如此,固原一中,不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绩,而且在老百姓中也有了越来越高的信赖度。
2007年7月5日,原州区十五坊清真寺阿訇、穆斯林群众80余人为答谢固原一中的老师,自发组织给固原一中送来了写有“民族教育的希望,学生成才的摇篮”的巨幅牌匾。并为学生、教师披红戴花,馈赠礼品,以示对学校和老师的感谢。当时的场面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固原一中一片欢腾。毛泽东主席1936年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六盘山时,这里的穆斯林群众曾经给当时的临时政府送过牌匾,时隔70年后,这是固原回族群众第二次为政府和学校送来了牌匾,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关心发展山区民族教育的感激之情。
优秀教师团队支撑了学校的发展
第一次去固原一中,是从济南机场乘坐飞机去的。从银川机场一下飞机,就被从未见过面的固原一中语文老师杨杰一眼认出。很快坐上小车,便快速地向固原驰去。
一路上,杨杰老师就几乎没有停止他的话语。他不但谈他们学校近几年来的发展,谈学校领导的理念与人格,还谈了很多闻所未闻且又让我高山仰止的老师。如果不是后来亲自与这些老师接触,以及采访学校领导与相关老师以及学生,我甚至很难相信这里竟然会有如此精神高贵的老师。
在向薛吉强校长了解情况的时候,他开头并没有谈他自己,而是谈的他们的老师。这不但印证了杨杰老师路上所谈的情况,也让笔者了解到了固原一中老师们的精神美质。
薛吉强校长首先向我谈到了特长部主任何文峥老师,他说她的教学与管理几乎全是人文性的,而且收到了特别好的效果。
何文峥老师是学音乐的,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她怀着为山区培养音乐人才的梦想,谢绝了留在银川的机会,毅然返回家乡。先后在固原民族师范、固原一中任音乐教师,一教二十年,不离不弃,无怨无悔。不管在老校区还是在新一中,每天早晨六点半准时到学校组织学生晨练,每天下午顾不上回家,简单吃个便餐,六点半又组织学生晚练。一周平均带19节课,一周6个晚自习在校值班。不论带小孩时或生病,不论风雨雪霜,数十年如一日,已成为生活习惯。
艺术特长生进校时大多属双差生。学习差,性格孤僻、任性、行为习惯差。在特长部近十年来,何文峥老师以“爱”为核心,细心观察,精心呵护;以心换心,用心感化,赢得了学生 的认可和尊重,唤醒了学生的良知,激活了学生的潜能。把一百多名学习差,行为习惯差,升学无望的孩子教育感化。使他们自信、自尊,走出了知识与品德双赢的成才之路。把近38名家长放弃走向流浪边缘的学生教育挽救并考上了大学。学生们亲切称她为“何妈妈”。家长曾经拉着她说:“特长部挽救了我的孩子,能遇到你这样的老师,真是孩子们的福!”
当笔者感慨于她的动人事迹的时候,何文峥老师却说,她只是做了一些她本应当做的事情。如她一样的老师,在固原一中还有很多。的确,固原一中有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老师——
2013届20班班主任王宏兵家远、孩子小,母亲从病危到亡故,他没有占用一天教学时间去照顾,却守在学生中间;14届20班班主任王永华,坐骨神经疼起来坐立不安、彻夜难眠,但她依旧在教学一线早出晚归。学校让她去医院医治与休息,她说舍不得这些孩子,直到这些学生高三毕业后,她才疲惫不堪地走进了医院。
英语老师任山旭老师的爱人去英国培训半年,孩子正在上小学。他每天早晨将孩子安排好,6点半准时到学校;有的时候家里没有人,就将孩子带到办公室里。可他从来没有耽误过一节课,而且教学的质量也非常高。
正是有了他们,固原一中才有了持续发展的力量,才有了固原一中越来越高的美誉度。
人生感悟中透射出高尚的品格
薛吉强是固原以至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名校长,被人们认为是一位既有良知又有智慧的教育工作者。在他身上,积累了很多弥足珍贵的精神能量,受到了师生乃至社会上的拥戴。可是,在与他交谈的时候,他一点儿自傲的感觉都没有。这让我想起了《周易》中孔子之言:“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不过,在请他谈谈人生的感悟的时候,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他生命中许多闪光的东西。
责任
他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了32年,总有一种责任在肩的感觉;尤其是当了校长之后,就更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他说自己不适合做行政工作,做老师与当校长,才是其生命的归宿。
他是从农村长大的,从小受苦受难,直到80年代后期,才告别了日复一日的饥饿。走出大山,改写命运,成就了他的一个梦想。而要想从大山里走出来,靠关系绝对是无路可走,因为所有的亲友都是农村人。只有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只有靠自己拼搏才能闯出一条新路来。
薛吉强硬是走出了大山,成了一名令人羡慕的大学生。
大学毕业,重回固原,改变山区老百姓的命运,则成了薛吉强的一种使命。他从当老师,到现在担任校长,总没有抹去山村孩子那个期待改变命运的身影。特别是2005年他又返回固原一中任校长时,市领导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选一中校长比选一个局长难,教育关乎千家万户,教育是天大的事情,老百姓对孩子接受好教育的期待越来越高,特别是像固原一中这样的名校出了问题,固原老百姓会骂我的,不要说教育部门难辞其咎,就是我这个当市领导的也难逃罪责”。
薛吉强校长对笔者说,那次谈话的当天晚上,他彻夜未眠。书记的话一直在耳边回荡。是啊,校长责任大如天啊!
屈指算来,薛吉强已经当了十年校长,经历了四五位市领导,他们对于固原一中,没有一个不是高度重视者。提起现在的市领导,薛吉强校长感动不已。他说,前年他已55岁了,当时就应当退居二线了。可领导却说:“校长不能与行政上一个政策,你可以继续担任校长。再说,近年来学校一直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这说明你这个校长干得不错嘛!”固原市评选“十大突出贡献人物”,书记亲自提名,且将薛吉强放在第一位。去年,他又被评选为“六盘英才”。多年来学校师资欠缺,书记亲自来到学校,为学校解决了23名急缺老师。新学校初建的时候,市里专门成立了项目办。新校建设一年时间,所有贷款、利息全部由政府承担。
市领导说,固原一中是全市的品牌,甚至是整个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品牌;这不但是固原一中的骄傲,也不只是固原教育的骄傲,还是整个固原市的自豪。所以,全市要关心教育,支持教育。
每逢听到市领导表扬固原一中的时候,薛吉强校长在感到无上荣耀的时候,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说,真的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啊!
多少年来,他都是早晨6点半到校,晚上10点半才走出办公室。无暇过问家中的事情,用他妻子的话说,即使在家,他也是身在家中、心在校啊!
可他说,市里把这个重任交给我,老百姓用期待的眼睛看着我,我能不把整个心放到学校上吗?
毋庸讳言,就薛吉强校长这个年龄,干得再好也不可能提升;就其资格,干得再差也不至于被贬到其他地方。可人是要有良心的,人也是要有追求的。多干,不需要谁来督促,是心向往之,不干不行啊!
薛吉强校长坦言,从固原一中毕业考上大学的学生,很少有人再回到固原。可是,他却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特别是农村的孩子,考上大学,尽管暂时会给这个家庭带来一定的困难,可是,却会给这个家庭带来希望,甚至会给这个村落带来新鲜的东西。而且,当他们成家立业、四五十岁的时候,一定会回报这个地方的。
薛吉强校长说,正是基于这种想法,他提出了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理念。他说,以前曾经有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考入固原一中,可一年之后,他迷上了网吧,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其他方面也每况愈下,最后只好休学。为此,父母非常痛苦,薛吉强校长也愧疚不已。为此,学校领导认真探究原因,认为管理不善是重要原因之一。于是,下决心解决这问题,不让任何一个在固原一中的学生因迷恋网吧而失学。2008年,学校安排专人每天晚上检查,一个也不放过。一天,检查时发现一个学生不在学校,马上组织七八个人到固原所有网吧逐一查找。可是,没有他的任何踪影。迫不得已,请求公安部门帮忙,通过手机定位系统,发现这个学生竟在中宁县。学校马不停蹄地奔波300多里路赶到中宁,凌晨3时在一家网吧里找到她。这让她本人及其家长大为震动,并由此让她回归到学校,与网吧作了最终的告别。
薛吉强校长说,这一个学生虽然只是一个人,可是,对于她的家庭来说,却是百分之百,对于她自身来说,关乎到她一生的命运。所以,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不管多么艰难,费多少周折,也在所不惜。
梦想
薛吉强校长说,我们这个地方比较封闭,经济也不发达,川区不少人看不起固原人。我们也有一个梦想,我们也想快速发展,我们也想让教育腾飞。2005年来到固原一中当校长,让这个梦想变成现实的愿望就更加迫切了。当时学校危房有70%之多,后来新校区建好了。他带领老师们决定在教学上拼一拼。十年的奋争,学校教学质量持续发展,尤其是2007年之后,固原一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一路攀升。目前,提起固原一中,整个宁夏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教育,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好多银川人也改变了对固原的看法,感到山区的人不但不笨,而且有冲锋的韧性,有不屈的精神,有向上的态势。固原一中,成了整个宁夏教育界令人敬佩的一个优质学校。
守望
上世纪80年代,固原经济很不发达,教育环境也不尽如人意,一些教师耐不住寂寞,远走高飞了。仅固原一中,教师流失就达二三十人。可是,也有一些教师,固守贫穷,坚守师道,十年如一日,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这片土地上,将最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山区。
当然,为了留住教师,薛吉强校长及其班子成员也尽了极大的努力。比如为老师搭建公平公正的平台,比如职称评定,不是哪一个领导说了算,而是形成考核教师的制度,每年考核下来,谁优谁劣,一目了然,且全部公开,公平公正。无需去走领导的后门,即使走也不起作用。一个老师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工作,会有一种安全感、一种尊严感。当年鲁哀公曾经问孔子:“何为则民服?”孔子这样回答:“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意思是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评定职称也是这样,要让那些德才兼备的教师评上高一级的职称,大家才能心服口服。这种正向导向,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且有正气的氛围。
薛吉强校长说,老师们如此工作,学校就应当千方百计地为老师们提供更好的条件,解决其后顾之忧。上个世纪90年代,老师们住的还大多是土木结构的平房,条件非常差。从2005 9 年开始,用了六七年时间,建了两个住宅小区,为每个老师提供了两套基本是成本价的住房。对于工作相对辛苦的班主任,学校则每天免费提供早餐。
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何成江对笔者说,他很为固原一中能有这么一批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老师而自豪,他们将一批又一批学生送进了大学,让孩子们展翅高飞了,可他们依然在这个相对贫瘠的地方行走。可就在这个守望中,他们却一直品尝着教书育人的幸福。
第二篇: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在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进步是中国西部贫困地区跨世纪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在中央政府致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分析研究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对于促进西部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与转换过程、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乃至跨世纪稳定脱贫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贫困与可持续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贫困问题是一个生态环境问题,贫困状况的发生和
贫困程度的大小与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贫困与生态
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是造成贫困落后地区经济社会非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P?托达罗(MichealP.To-daro)在《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曾经提出地域差异理论来解释贫穷国家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他指出:“从整体来看,当今第三世界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要少于目前发达国家开始他们现代增长时所拥有的资源。除了少数几个第三世界国家拥有世界需求日益扩大的大量石油、其它矿产品和原材料资源外,大多数欠发达国家,如几乎占世界人口1/3的亚洲国家,自然资源都很贫乏”。同时,恶劣的气候条件也是直接影响生产条件的一个明显的因素,大多数贫穷国家气候的极度炎热和潮湿会毁坏土质,使许多自然产品迅速地贬值。最重要的一点是,极度的炎热和潮湿不仅使劳动者感到不舒服,而且使他们的健康状况下降,减低他们从事紧张的体力劳动的欲望,从而普遍降低他们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和生产效率。”
国外大量研究表明,最贫困的人口生活在世界上恢复能力最低、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由于穷人比富人更加依赖于自然资源,如果他们没有可能得到其他资源的话,他们或许会更快地消耗自然资源。且975年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Rehert.McNamara)在向该行董事会所作的一次讲话中指出:“绝对贫困指一种生活条件,它受到文盲、营养不良、疾病、婴儿死亡率和预期寿命的严重限制,而使受害者出生时带来的基因的潜力不能得到发挥。实际上这是一种处于生存边缘的生活”。世界环境委员会1987年对非洲撒哈拉地区的贫困现象进行了极具说服力的论述:“没有比任何一个地区承受着这种贫困一环境退化一进一步贫困的恶性循环的痛苦更悲惨的了”。
世界银行在《贫困与对策》(1992年减缓贫困手册)中对影响贫穷国家资产积累的各种政策进行了分析,它在环境政策中指出:“贫困与环境有密切关系。这种关系是双向的:贫困影响环境,环境也影响贫困。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特别注意:低收入与眼光短浅间的明显关系以及贫困与生存风险间的联系。”眼光短浅使人们更快地挖掘环境资源,而不像社会可能愿意的那样利用资源,并且会失去对土地资源进行投资的激励,这种投资需要若干年才会产生报酬,但短视并非穷人的本性与专利;相反,这是市场、政策和体制失败的结果,其中有些是与贫困相联的。环境与贫困恶性循环最直接结果是穷人的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饮用和洗浴受污染的水而得奇生虫和传染病以及由于做饭和取暖燃料造成室内空气污染而导致呼吸道疾病。在城市地区,穷人较少获得清洁水,负担不起清洁燃料和高质量的住房条件,室内空气污染高。这些环境公害对健康和生产力的影响是严重的。它将永久地伴随着贫困。”1994年9月,联合国人口与发展会议报告指出:“随贫困而来的往往是失业、营养不良、文盲、妇女地位低下、易受环境风险、获得社会和保健
服务的机会有限,包括生殖保健服务,其中又包括计划生育。所有这些因素造成了高生育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以及低经济生产力。同时,贫困也同人口分布不均、不能持续利用和公平分配土地、水等自然资源以及环境严重退化有密切的关系。联合国人口与发展会议报告表明,贫困的普遍化同人口增长、经济落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等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增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非可持续性。
贫困是贫困地区最普遍的社会经济特征,贫困的大面积存在及消极影响是贫困地区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最基本原因。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迅速、有效地缓解贫困、并逐步消除贫困。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就是抬物质、经济的贫困和精神、文化的贫困以及因贫困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本身就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就是说可持续发展是反贫困的,消除贫困是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可持续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贫困的存在引起生态环境恶化,而生态环境恶化又导致贫困加剧。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只有通过广泛的经济发展才能最终消除贫困。但是,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还不是消除贫困的充分条件,消除贫困必须在贫困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其中以人口的严格控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重要前提。
2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2.1 地质地貌复杂,自然灾害频繁
我国西部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高原山区、沙漠荒漠地区、喀斯特环境危急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由于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自然、生态、气候、植被、资源等情况千差万别,各区域贫困形成的原因、贫困的运行机制及贫困人口的特征状况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的特征是地质地貌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存环境条件极为恶劣。西部地区除青藏高原外,大多分布在我国第二地形的中低山地,一部分在中部丘陵山区,地貌种类多样,恶劣地形较多,如西北黄土高原的沙漠、沙化地貌和黄土粘土荒漠地貌,西南的武陵山区和桂西北山区强烈发育的喀斯特地貌,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的寒冻风化地貌等。同时,西部地区还集中了我国主要的大山、高原、沙漠、戈壁、裸岩。冰川以及永久性积雪地域等,构成了西部地区地质地貌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西部地区80%以上的贫困县分布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自然环境中。
西部地区是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率最高的地区,一般常见的有洪、旱、霜、雹、震。病多种自然灾害。解放以后的50年间,西部地区平均每年受灾面积达600多万hm2,约占西部耕地总面积的1/5。近10年中,西部地区平均每年受灾面积达0.077亿hm2,其中旱灾占80%,青海、新疆的草原面积有一半干旱缺水,受灾退化,风沙、冰雹、低温、霜冻等灾害也经常威胁西部的农业生产和牧业生产。
2.2自然生态环境失调
生态环境脆弱是西部贫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
恶劣既不利于人类居住,又不利于贫困人口赖以解决温饱问题的农业生产,这既是贫困地区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又是一些贫困人口初步脱贫以后,又大面积返贫的根源。此外,我国贫困地区大多地处生态敏感地带,即介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明显差异生态环境的过渡带和交错带。其最典型的特征是对环境因子变动的敏感性强,因其环境或景观的变化则会导致土地生产力的明显下降乃至丧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据《中国21世纪议程》提供的资料,我国的荒漠化很严重,已占到国土面积的8%。其中风沙和水土流失引起的荒漠化各占一半,全国约有1.7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和威胁,约有2100万hm2农田遭受荒漠化的严重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79万km2,每年流失土壤达50亿t,另外,大面积的草场由于荒漠化造成牧草严重退化,载畜量下降,而这些生态环境严重失调地区主要就位于西部地区。从现实状况来看,几乎所有的西部贫困县都面临着生态恶化的严重局面,其中不少贫困县又位于生态影响波及面很大的区域,如在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敏感区就有135个县是贫困县,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22.8%。
2.3土地沙漠化趋势加剧
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直接导致土地按漠化趋势加剧。据统计,西部11省(市)。自治区沙漠面积为128万km2,其中沙漠化土地12万km2,其中因滥垦、过牧、强度樵采、工矿交通破坏造成的占85%,而这些沙化土地主要集中在西部的干旱区。由于不适当的开垦和超载滥牧,西部地区草原沙化、碱化、退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新疆草场面积由解放初的0.507亿hm2减到1996年的0.36亿hm2,并且西部许多地区草场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毒草杂草增长、草场退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建国50年来,西部地区草原亩均干草生产量已下降40%,有0.13亿hm草地已转变成沙漠或戈壁,还有0.13亿hm2草地正在受风沙危害,碱化草场面积亦超过0.07亿hm2。建国以来西部草原区的牲畜头数增加2倍,优良草原又遭到大量开垦破坏,加上草原建设跟不上去,造成草原的退化、碱化、沙化面积日益扩大。强度樵采、过度耕种以及超载放牧形成的沙漠化、荒漠化正在不断地动摇和摧毁贫困地区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2.4人口超载且素质低下
人口增长过快和人口素质的普遍低下是西部贫困地区资源开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障碍。解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状况的相应改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死亡率大为下降,人口增长明显加快,有的省、自治区每年以3%的速度递增,在过去的两次生育高峰期间,西部大部分省区的生育峰值都很高,且持续时间较长,有的省、自治区在解放后的50年中,生育高峰持续长达20年之久。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对人烟稀少的西藏自治区估算,西藏人口超载100万,占西藏总人口的49.30%,又据中科院1997年在《中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及其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云南、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均为土地承载超载区,四川、新疆、陕西汽复为土地承载力临界区。宁夏回族自治区1985年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1.3人,而到1996年则增至每平方公里100.6人,即使在干旱半干旱的宁南山区,人口密度也达每平方公里76人,其中特困地区固原地区人口密度为110人,是联合国按漠化会议确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临界值7~20人的几倍。
受特殊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影响,西部贫困地区人口发展的突出区域特征,除了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超载以外,就是人口的文化素质低下。1997年,全国15岁以上社会成员的文盲率为16.36%,西部贫困面较大的贵州为25.88%、云南为25.22%、青海为43.62%,宁夏为25.83%,西藏为54.08%,均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998年贵州482万贫困人口中,只有27%的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有l/3以上的青年和中年文盲,在女性人口中文盲比例高达80%,瑶族的女性文盲率超过90%。由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落后,西部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面临沉重压力,这与西部贫困地区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以及二者的逆向发展构成西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障碍。
3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
在人口持续增长和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态势下,资源、环境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给贫困地区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致力寻求西部贫困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式与途径已刻不容缓。
针对西部贫困地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实施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扶贫制度创新
在扶贫开发进入全面攻坚的历史阶段中,扶贫制度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建立能够保持贫困地区经济可持性的经济法律制度,不仅仅是指物质生产领域的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变革,而且包括扶贫组织体系、贫困人口自身的生产、精神生产和生态生产等领坡的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变革,做到贫困地区物质再生产、精神再生产、贫困人口自身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的相互适应与相互协调,促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生态资本相互增殖,最终使贫困地区跨世纪的稳定脱贫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踏入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之中。扶持贫困人口是政府责无旁贷的重要职责,政府的扶贫职责必须具有制度保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门的经费,而且有一套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来指导和约束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经费的使用。对于贫困地区政府来说,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这与经济发达地区政府的行为取向有很大的差别,社会部门和国内外机构的扶贫行为也应该在制度和法律的约束下进行。在西部农村反贫困战略的实施中,致力探索贫困地区扶贫领导组织体系的创新、扶贫资金管理体制的调整与改革,小额信贷计划、社会服务计划和教育科技培训计划的配套实施方式的基本目的就是力图改变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救济式扶贫和单一经济开发扶贫给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真正将扶贫从政府、部门和社会纵向的、行政性的扶贫方式转变为由政府、部门、社会和贫困地区政府及广大贫困人口共同参与的、可持续发展的反贫行为。
3.2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水平
西部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办法,促进人口控制与扶贫攻坚协调发展,将计划生育、人口控制目标的实现作为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扶贫的重要条件。采取坚决措施控制有生理缺陷、弱智低能和身体障碍严重的人口再生产。大力完善以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经济、社会福利、公共医疗卫生和优抚安置制度,积极探索脱贫保险制度,并在扶贫攻坚中把完善社会保险体系作为降低生育水平的新机制。
针对西部贫困地区文盲半文盲人口多、教育结构不合理、职业技术教育功能弱的弊端,大
幅度增加教育投资,在通过宏观调控、完善中央各部委及社会各界的“教育扶贫工程”、“智力支边”、“希望工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光彩事业”等教育发展计划的基础上,建立以财政为主体的“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基金”,实施阶段性的贫困地区扫盲计划和其它教育援助计划,集中资助、扶持、协调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西部各省、自治区地方政府也必须制定相应的教育发展计划并对贫困地区的区域发展政策作出调整,改变将脱贫速度和贫困规模减少作为贫困地区基层干部扶贫政绩衡量指标的作法,而把教育发展,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升学率和巩固率以及成年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等作为考核贫困地区官员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从而真正把贫困地区的区域发展方向调整到以人力资本投资为主的发展道路上,把扶贫开发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
3.3科学、有序地推进退耕还林试点工程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退耕还林试点工程,是西部大开发中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战略任务,在退耕还林试点工程中,西部贫困地区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彻底扭转依靠退耕还林工程解决地区发展问题,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观念,将“等、跟、学”等被动执行。行政依附观念转为主动思考、灵活调整、大胆创新观念、将“等、靠、要”观念转为奋发拼搏,自力更生、广开门路、敢为天下先的观念,将在稳定中求发展的观念转为以发展促稳定的观念。力求把退耕还林(草)试点工程同长江、黄河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建设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同调整优化贫困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发展特色经济结合起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变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与发展旅游业、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与发展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结合起来,与提高广大农牧民科技文化水平结合起来,真正把退耕还林(草)试点工程纳入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之中。
退耕还林(草)计划指标不能机械套用、简单分解,为退耕而退耕、为还林而还林,退耕还林要采取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相互协调的方针。生态条件好,农业产业高、基础设施完善、经济效益良好的坡耕地、河谷地不能盲目退耕。而水土流失严重的陡坡薄地,应以营造生态林为主,不能强行发展经济林,适宜发展经济林的坡耕地,要采取林下种苗和生物埂(篱)护坡等控制水土流失的措施,适合发展牧草的坡耕,要选择多年生的优质牧草,在高海拔地区和退化严重的草场要广泛推行封山绿化、退牧封草、休养生息等措施。切实研究解决退耕还林(草)试点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如退耕还林(草)试点工程中水利设施建设的配套问题、种苗基地建设的配套问题、草原牧区建设配套问题、资金使用与管理问题等等。切实解决试点工程运作经费问题,还林管护问题,解决粮食调运过程中的分类结算问题,银行贷款利息问题,零售损耗问题,运粮车过路(桥)问题、仓库容量问题以及退耕还林(草)以后农牧民的教育培训问题,民族宗教问题、社会稳定问题等等。拿出具体的、具有长远意义的解决办法。
3.4强化社会服务,改善社会环境
强化社会服务的基本内容是根据贫困地区人口区域性分布特征,以绝对贫困人口为扶持对象,通过社会服务计划实施区域性物质援助,向绝对贫困人口提供粮食,衣物等最基本的生活必须品,以及人畜饮水、卫生设施、健康服务和基本住房,以迅速缓解贫困,相应促进贫
困地区社会发展结构的优化。特别是增加贫困人口在医疗卫生、营养保健方面的投资,以提高贫困人口的健康和营养水平。相应地提高他们的可教育性和生产率,这既能赋予贫困人口脱离贫困所需要的资产,又能赋予他们免受身体之苦的直接福利收益,这种投资能达到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同时,强调绝对贫困人口直接参与社会服务计划如基本农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为其提供更多的经济机会。并辅之一系列区域性政策措施保证贫困人口在参与经济机会中实现收入增加,并不断激发贫困人口产生新的需要和追求,从而逐步形成一种能够使贫困人口发展自身潜能的发展模式,通过一系列的人力资本投资计划改善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基础,有效提高扶贫投资效益及贫困人口自力更生的程度,为其稳定脱贫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以政府为主体向贫困人口提供良好的政策指导、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组织管理等项目服务,以全方位改善实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社会环境条件。其实施主要内容是:制订明确的社会服务计划并通过宏观政策诱导促进社会资源向贫困地区社会服务项目流动,将社会援助的重点放在改善贫困地区人口基本住房、食物、人畜饮水、卫生条件、疾病防治上来。增加对贫困地区基本卫生基础设施的经费补助,提供专项经费用于培训贫困乡村医务人员,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援助贫困地区恢复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制订阶段性的基本卫生服务为主体的公共卫生计划如在地方病流行区和多发区实施地方病防治计划,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实施生活环境改造工程以及广泛的妇女保健计划和儿童营养计划等等,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以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公共医疗卫生和优抚安置制度。
另一方面,围绕扶贫制度创新,贫困地区政府必须按照《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要求,制订各种稳定而有吸引力的政策,创造良好的政策坏境,切实转换职能,使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直接生产者职能逐步分离,逐步减少通过财政资金直接进行生产性建设投资,而将资金重点投放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上,以及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等福利事业上,努力改变贫困地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此外,贫困地区社会环境的改善还必须加强社会控制调节机制。一般说来,贫困地区社会调节机制以自治为主要形式,但是,在贫困地区社会成员自治能力和民主意识的自然程度还不高的现实条件下,国家政府的调节和控制尤为重要。经济体制改革,使传统的行政性调节和控制机制发生了变化,控制机关与社会成员间的垂直型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相对松散,政府职能也逐步由通过指令性计划控制转向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进行间接控制,这样使原有的调节和控制职能日益弱化,同时新的适应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社会发展的调节、控制机制还未形成,或很不完善,又产生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如人口增长失控,劳动力素质下降,妇女地位下降,以及宗法关系加强、封建迷信盛行、陈规陋习蔓延、犯罪率上升等。因此,加强社会调节控制机制的建立是贫困地区社会环境改善的重要内容。
第三篇:希望之光-解说词(李)
继往开来 和谐共进——腾飞中的拦江镇中
——拦江镇“双基”教育发展解说词
广袤的四川盆地,人文荟萃的天府之国,闪耀着一颗璀璨的教育明珠。这里——书香满园,这里——绿荫遍地,这里——是雏鹰展翅的高地,这里——是梦想起飞的舞台。这,就是遂宁市安居区拦江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看得更高更远。历经百余年积淀与酝酿,成熟的拦江镇教育事业走向辉煌„„
一百多年的光荣与梦想,一百多年的奋斗与追求。
这是一片培菁育英的沃土,新生中孕育着无限的希望,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这里是一方大地,撒满阳光,把希望的种子播撒;
这是一艘启锚扬帆的航船,满载莘莘学子,驶向知识的海洋
一、秉承先贤,继往开来 拦江镇——四川省首批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它东临保石镇,南靠水井乡,西毗莲花乡,北连步云乡,距城区仅40余公里。它一年四季山青水秀,气候宜人。全辖区均为典型红色丘陵,土地肥沃,盛产棉花、水稻、玉米油菜。它美丽富饶,早有鱼米之乡之称。
拦江镇辖拦江、凉风、马河3个片区,32个行政村,全镇总人口 48334 人,其中青壮年人数25536 人,青壮年非文盲2551 人,农业人口39820人,耕地面积30701亩,人均耕地 0.78亩,农民年人均收入4680元。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富民兴镇,教育先行。拦江镇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关心教育发展,拦江镇先后评为两次“尊师重教先进集体”。特别是2010年,为认真贯彻落实新《义务教育法》,及一步巩固“双基”成果,提高“双基”质量,全面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拦江镇积极响应区委、区府提出的教育强区,着力打造一心两翼的重要标志。开展了创建“双基”的浩大工程,把创建“双基教育示范乡镇”列为镇内工作中的头等大事,及时成立创建“义务教育示范乡镇”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安排、落实,检查验收评估工作。多次召开创建“双基”教育示范乡镇工作会,利用有线广播、宣传讲解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双基”教育的系列方针政策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全镇四万余人民上下一条心,普九工作,扎实推进,成绩斐然。目前全镇设有高级中学校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完全制小学1所,幼儿园 6 所(含民办),高中在校学生近2000人,初中在校学生2277人,小学在校学生2305人,在读幼儿739人。经过多方面努力,全镇各校“五率”完全达标。小学入学率100%,辍学率为0,三残入学率为100%,完成率为100%,初中入学率为98%,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毕业率为90%以上,三残入学率为100%。全镇扫盲率已达100%。全镇已形成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高中教育和谐、健康、有序发展的格局。
拦江镇以百年办学为基础,以新百年为起点,以“秉承先贤,激励后昆,继往开来,团结奋进”和“弘扬优良传统,致力育人为本,再创世纪辉煌”为宗旨,用教育的“三个面向”绘就拦江镇新百年蓝图。举全镇之力,用使命、责任、智慧,把拦江镇建设成为省内外知名的“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示范性”的四川省优秀省级小城镇教育示范基地。
二、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先进的办学理念】
拦江镇秉承百年老校厚重的文化底蕴、优秀的办学传统、经典的办学经验,浩然正气的培菁精神,志存高远,科学规划,以世界的眼光思考未来,以百年办学的经验谋划发展,以立根树人为学校发展之本,以先进文化铸学校发展之魂,以新课改助学校发展之力,以教育科研强学校发展之路,结合现代教育思想,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总结凝炼拦江镇发展的核心理念: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为每个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高度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才和未来发展。
在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全镇师生重于行、实于做、立于思,追求真知,探索真理,学做真人,形成“励学敦行,见贤思齐”的校训,“和谐、勤奋、诚信、敬业”的校风,“博学笃志、诲人不倦”的教风和“至诚至坚、学而不厌”的学风和
“管理科学,文化精深,教育优质,科研领先,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
宿城一中坚持把育人为本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为教师成长铺路,让每个教师成为阳光教师,成功教师,幸福教师;为学生发展奠基,致力铸就学生的健全人格,努力培养自主发展型学生。坚持制度化规范和人性化关怀相融。以先进设施为保障,加强硬件建设;以文化育人为基点,健全管理制度;以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优化师资队伍;以创新课改为目标,打造教学特色;以活动引领为抓手,规范师生行为;以教科研为导向,抓好校本研修;以国家政策规范办学行为,把宿城一中办成人民满意的特色学校。
第三乐章
培菁育英,全面发展 【鲜明的办学特色】
听!(宿城一中校歌)悠扬的歌声,把我们带进了美丽的校园。
百年一中,数着沧海桑田的叶黄花红,经历无数风霜雨雪的洗礼,迎来一季绿意盎然的春天;
教师两鬓的霜雪,学子一脸的青春,都融化在白雪覆盖下绿草涌动的激情里。
来吧,春天作伴,创建优秀示范高中的步伐,穿行跋涉——在春光氤氲中,我看见
一川芳草,满园桃花。
宿城一中在百年的办学实践中,主动适应社会进步的潮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以特色上水平的工作方针,在秉承和发展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探索并形成了宿城一中鲜明的办学特色。
特色的工作思路:宿城一中党委与时俱进,高举改革、发展、创新的旗帜,科学地提出建设一中、发展一中的工作思路:(周校长讲话特写)围绕“一个中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二项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学校内部从事制度改革);营造“三个环境”(营造能够使人才脱颖而出,发挥每个教师聪明才智的工作环境;营造能够使学生刻苦努力的学习环境;营造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如今的宿城一中按照这一工作思路,已走上了内涵发展的办学轨道。
特色的课堂教学:(市级以上教研会、观摩课、教科院领导听课视察、教研室活动、备课组活动等)宿城一中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全校一线教师勇于探索,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不断追求方法的科学性、设计的多元性、手段的灵活性、情感的丰富性、思维的活跃性,主题的创新性,打磨出了绚丽多彩的“追求独一”(独一无二,千差万别)、“关注两情”(师情和生情)、“三维设计”(个人教学设计、研讨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设计)、“明精活实”(明—明理念,明学生,明目标,明教材;精—教学设计精细,教学语言精炼,教学艺术精湛;活—灵活创设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教法,灵活整合教学环节;实——追寻真实课堂,学生扎实训练,善于求实创新。)的最优化高效课堂。
最优化高效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品尝到了主动学习的甜头,学生深有感触地说:“在这样的课堂学习过程中,我们在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的思维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宿城一中高考成绩连年创新高,位次全市领先、全省前列,连年被评为安徽省基础教育先进单位,其内涵就在最优化高效课堂教学的特色之中。
特色的“生活化”德育:(德育专题片剪辑)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保证。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成效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的神圣使命。为此,宿城一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宿城一中实施了德育教育的“六大工程”(人生指导工程、学科德育工程、德育实践工程、网络德育工程、队伍建设工程、德育研究工程。)创造性地开展了德育系列活动。积极探索“生活化”德育途径,努力打造
“活动形式多样化、活动内容层次化、活动对象多元化、活动过程规范化”的德育活动格局,将活动文化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内化素质,外化行为,促进学生基本文明素养和自主、自理、自律、自强良好品质的养成。
一是感悟班魂,唱响校歌树班魂。通过五个环节进行渗透拓展,以班级精神立班魂,唱响校歌树班魂,学子典型引班魂,跑步敛气聚班魂,思齐悦读悟班魂。
二是感动校园,震撼心灵动真情。每学年开展“感动中国人物”活动,让师生的真情有所感动,让师生的心灵产生震撼。
三是感受亲情,激励学生勤学习。学校为学生设计“学生成长袋”,记录着他们成长的足迹。学校经常举行家校联谊活动,让学生与父母对话交流,感受和反思,把家长的希望内化为目标、责任和动力。
四是感恩生活,肩负责任重基础。学校利用母亲节、父亲节、春节和元旦,把孔、孟、闵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相结合,以“孝圣”闵子骞芦衣谏母的故事,为学生特别设计“孝心作业”,写一封感恩父母的信、说一句感谢父母的话、为父母洗一次脚、做一次新年晚餐、算一笔亲情帐、向父母交流在校学习生活叙事等。
五是感谢生命,尊重自己做真人。在“感谢生命”系列活动中,回放学校生活,回顾走过的路,回味曾经的奋斗和汗水,体验生活的馈赠,跨实前行的脚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学校针对学生在校三年不同阶段,开展不同主题活动,实施“三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育人战略,奏响青春“三步曲”(高一学生围绕青春与责任展开活动,让青春更美好;高二学生围绕生命与生活展开活动,让生命更灿烂;高三学生围绕成人与荣誉展开活动,让人生更辉煌)。注重环境渗透德育、文化渗透德育、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管理服务渗透德育、各项活动渗透德育。当你走进宿城一中,你会听见书声与歌声奏出的交响乐,会看见学生用考试成绩与欢歌笑语绘制的人生蓝图。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化”德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乐章
凝心聚力 谋求发展【坚强的领导集体】
凝心聚力谋发展,领导班子是关键。
建设一支团结务实、勤政敬业的领导班子,是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可靠保证。宿城一中现有校级领导5人,中层干部42人,其中高级教师25人,一级教师9人,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0人,特级教师2人,中共党员38人。
学校领导班子一贯重视自身的建设,坚持理论学习,坚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科学决策,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在全体教职员工中具有较高的威信。
学校实行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的校长负责制。学校设“五处室一中心”,即教务处、教科室、政教处、总务处、校长办公室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学校工会、团委、校刊编辑部、高一级部、高二级部、高三级部,独立办公,组织健全,分工明确。
宿城一中党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宿州市委的部署要求,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为先导,引领思想,谋划全局,提升领导班子科学发展的思想水平;坚持以组织建设为基础,建设班子、培养干部,提升学校干部队伍整体水平;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证,民主团结,科学决策,提升领导班子科学发展的决策水平;坚持以作风建设为根本,凝聚力量,推动发展,提升领导班子科学发展水平。
宿城一中党委在干部队伍建设中从重职务管理向重职责管理转变,从重使用向培养使用并重转变。在干部管理中,通过民主推荐、述职竞岗、民主测评、群众访谈等组织程序,把综合素质高、能干事、干成事作为干部选拔使用标准,先后培养推荐7名同志为副处级后备干部。一中的领导干部伍整体水平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升。
宿城一中党委坚持以科学决策引导学校科学发展,以民主决策促进科学发展,以依法决策保障科学发展。严格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程序来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宿城一中党委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五种风气”(密切联系群众之风,艰苦奋斗的进取之风,求真务务实之风,聚才爱才之风,批评与自我批评和党风廉政之风。),引导干部廉洁从政,教师廉洁从教,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以班子团结推动干部团结,以班子和谐推进校园和谐,造就了一支政治素质高,结构合理,经验丰富,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的领导团队。学校领导班子坚持做到在思想上尊重师生,感情上贴近师生,行动上深入师生。赢得了师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通过班子的“传帮带”的示范作用,全校上下风正、气顺、劲足,教职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心系一中,热爱一中,建设一中,发展一中成为学校发展的主旋律
作为一校之魂的校长周道斌同志,深知宿城一中是百年名校、全省示范校,宿州市的教育品牌,被受宿州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高度关注。时刻牢记自己肩上的重任,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辱感谋求学校发展,常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标准要求自己、要求班子成员自觉成为懂政治的教育家和懂教育的政治家,形成专家团队领导学校,建设学校,发展学校。在他的示范作用下,使宿城一中的领导团队“谋事一盘棋、共事一条心”。立足学校发展,服务全体师生,努力为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搭建平台,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第五乐章
名师荟萃
持续发展【优秀的教师团队】
木秀于林是景观,秀木成林才壮观。
宿城一中办学总是先人一步、高人一筹,每年的学校工作和高考都取得骄人的成绩,为宿州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通令嘉奖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这历史的功绩应归属于素以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爱岗敬业,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素质过硬著称的宿城一中优秀的教师团队。
宿城一中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高度认识到:教书育人是一项专业性、探索性、创造性极强的工作,要求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具有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来不得半点三心二意,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的脊梁,是立校之基,发展之本。为此,宿城一中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教育工作中去,同时努力改进教师管理制度,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健全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营造紧张有序、宽松和谐、思学乐教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是每位教师都能够成为爱岗敬业的模范、教书育人的模范、终身学习的模范,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们满意的教师。切实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落到实处,以调整和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为基础,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根本,以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实际能力为重点,以推动新一代名师的成长和涌现为抓手,大力推行教师“分类分层整体优化”发展策略,培养教师外秀内慧特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着力打造优秀教师群体。
实施“名师工程”:以培养“四个一”名教师(一批专家型教师、一批特长型教师、一批科研型教师、一批高素质管理型教师)为目标,铺设名师成长阶梯(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培养对象、特级教师),形成了以名特级教师为龙头,以学科带头人为中坚,以教师素质全面提高为根基的梯形师资结构。培养“专家型”教师,落实“名师兴校、强校”战略。
实施“青蓝工程”:以“拜师学艺、教学比武、双基考核、学生认可”的培养机制,推进青年教师“三年打基础、五年挑大梁、十年成名师”的梯度成长目标,使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师师从名师、脱颖而出,进入宿城一中名师队伍。
实施“全员培训工程”:以“立足自身、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全员培训、整体推进”的培训方略,切实做到:一是学校培训有方案、有举措,个人发展有规划、有总结。二是落实“六个到位”,即领导到位,制度到位,考核到位,过程到位,个性到位,经费到位。三是凸显实效,即通过培训,逐步构建了个人(自我教育)、部组(年级部与教研组互研互学)、校级(指导、培训)、上级多级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在整体提高的前提下,确保优秀教师群体的形成。
实施“师德建设工程”:
以“三爱”(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三讲”(讲师德、重品行、树形象、)、“三做”(做实事、做主人、做表率)的高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教育行为。学校通过师德讲座、师德承诺、集中学习、集中整顿,专题讨论,落实整改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
实施“竞争激励机制”:
学校从“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出发,尊重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把科学性与人文性融进教师队伍管理之中,改革创新教师的考核评估激励机制,实行校长—级部主任—班主任—教师分级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统一考核制,绩效奖惩制,岗位责任制,名师评选制,进修晋优制。从而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励机制使教师团队个性迸发活力,使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目前宿城一中已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优秀教师群体。
雨霁云开,辽阔晴空更璀璨。
第六乐章 人本和谐
健康发展 【科学高效的管理】
宿城一中在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过程中,尊重师生、提高效率为最高原则,坚持制度化规范与人性化管理相融,注重管理的精细化、信息化、人性化和民主化。建立和完善三大教育教学管理系统:计划执行系统、监督检查系统和总结反馈系统,全校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的高效运行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学校效率和工作效率。
以精细化为手段提高管理实效。构建了“条块结合、全员参与、刚柔相融”的管理模式,做到条线管理与年级管理相结合,教师管理与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制度规范与人性关怀相结合,目标管理和过程控制相结合。以精细管理推进“三风”建设,促进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教,促进学生的人格自律、行为规范。
以信息化为途径推进管理现代化。学校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学校管理,努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参与管理。目前,学校现代化信息管理网络已经初步建成,教学信息、教学资源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与整合,学校被评为省市信息化先进学校。
以人性化为原则提高师生凝聚力。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合法合情合理,既突出对师生主体的关注和尊重,又做到依法治校、遵章办学。不断推进管理改革,创新管理机制,深化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奖惩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评价制度、校本课程改革,激活机制,激发工作热情,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以民主化为保障提高主体意识。学校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监督、民主决策作用,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学校设立了校务公开栏、校长信箱、心育信箱、网络平台,举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开展学生家长评教活动,召开行风监督员例会,虚心听取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省市报刊等媒体公开“五项承诺”,自觉接受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宿城一中在实行精细化管理中,始终把师生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下移管理重心,落实“管理重心到级部、德育重心到班级、教、学重心到个人”的重心下移的扁平式管理机制和运作策略。坚守“无情制度,有情管理”的原则,把制度管理与情感内化相融,用目标引领人、用制度塑造人、用机制发展人、用情感凝聚、用民主解放人,着力培养师生主人翁精神,鼓励师生参与学校管理。使师生在互动的管理环境中得到共同发展。通过制度建设和精细运作,化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化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化外部强制管理为内在自省管理,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学高效有序运转;最大限度地保障校园安全平安文明和谐。
第七乐章 设施一流
保障发展
【完善的教学设施】
环境优美的校园里,每一朵鲜花都绽开了希望,每一片绿叶都摇曳出生机,每一扇门窗都打开了历史的追忆。
宿城一中坚持以推进教育现代化改革和争创安徽省优秀省级示范高中为契机,以满足优质教育资源放大需求为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设施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为广大师生营造一流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基础设施满足要求:学校现占地300亩,生均 40平方米,各类建筑设施布局合理,共有教学楼、行政楼、图书馆、科学馆、实验楼体艺馆、校史馆、公寓楼、餐厅楼15栋,加上附属用房,总计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400米 进口草坪运动场,校园主次道路硬化达标,方便师生校内交通。
教学装备先进齐全:学校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装备更新教育教学设备,提升了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全校装备标准化教室120个、多媒体报告厅(演示室)60个、微机室10个、数字语音室2个、数字实验室4个、通用技术实验室4个、汽车模拟驾驶实验室2个、理化生实验室12个;学校藏书16万册、正版数字图书馆电子藏书30万册,生均90册;建有千兆主干计算机局域网为核心的校园网、现有高性能计算机终端700台、学校为329位一线教师配备国际品牌惠普笔记本电脑一部、标准化教室装备了夏普高亮度投影仪或一体化数字白板机、视频展示台;学校建有校园电视台、广播电台,装备了数字摄录编播视音频系统;通过千兆宽带与局域网、互联网直接联网校内实现了信息共享、电子阅览、电子备课及办公管理一体化。学校建立省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公告制度,并定期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测试。
环境建设实现一流:学校按照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的整体要求,着力打造人文化校园、营造优化育人环境。建有仁孝之源、培菁之道、鸿之志、大地之情、红烛之光、韶华之梦、运动之美、求真之路“八大”人文景观,记载着宿城一中悠久的办学历史和面向未来的希望之光。采取“补”、“整”、“修”、“养”四大措施,实施校园“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一体化工程,绿化面积 3万平方米,实现了校园无裸地,处处有绿荫的规划目标,成为省市园林式学校样板校。
徜徉校园,但见楼宇各异、错落有致,青青芳草与古樟翠柏相映生辉,啾啾鸟语与琅琅书声琴瑟和鸣。绿草如茵,花繁叶茂,亭台楼阁,池波荡羡,人文与自然景观相融,使校园平添了幽美雅韵,透溢出浓郁的文化、生态、环境育人气息。
第八乐章
辐射示范 共同发展 【卓越的示范作用】
为促进全市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宿城一中不断整合校内资源,充分发挥省级示范高中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手拉手扶贫助学:学校长期开展“手拉手扶贫助学”活动。分年级选取品学兼优、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与农村中学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学生结成互助对子,定期互访,让农村学生了解城市发展,培养竞争意识,激发学习欲望。
支援薄弱学校发展:学校支援教学设备带动薄弱学校发展五年来,宿城一中先后向埇桥区大营中学、马场中学、朱仙庄中学、曹村中学等10所农村薄弱高中,捐赠餐桌、课桌、篮球架、高架床、电脑、图书等价值100余万元的教育教学设备。学校选派获得“省教坛新星”或“省优质课一等奖”的年轻老师到农村中学现场授课,同时定期接纳农村中学教师到校听教学公开课。
举办大型公开教学活动
:学校坚持每学期举办一次大型公开教学活动,邀请兄弟学校组团来校听课、研讨、交流新课改、共商新课改、创新新课改;同步邀请学生家长来校参与公开教学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近100所学校的1000位教师前来听课观摩教学。
举办新课改联谊活动:
学校为推进全市新课改的进程,宿城一中在2006年秋季就在高
一、高二两个年级实施新改革实验工作。学校各职能处室和各年级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讨和实施新课改工作,制定了新课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新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先后三次召开全市所有省、市示范高中联谊会,研究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宿城一中的做法和经验得到全市各学校的充分肯定,宿州市教育局向全市进行推广使用。
第九乐章 追求卓越 铸就辉煌 【丰硕的办学成果】
正确的办学思想,明确的办学目标,科学的管理方法,浓郁的学习氛围,优美的育人环境,使宿城一中这所百年名校结出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高考卓越】:
2007年高考中,宿城一中本科上线总人数为2687人(含艺体类)。其中,600分以上的考生共有165人,一本上线总人数为635人,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
臧雨晴同学以627分获得宿州市文科第一名,刘尧同学以673分获得宿州市理科第一名。
2008年高考再创佳绩,本科上线总人数(含艺体)突破3000人大关,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应届本科上线人数占全市20所省、市示范高中达线总人数的20.52%。苏东睿同学以632分摘取市文科第一名;宋良丰同学以671分摘取市理科第一名。
2009年高考本科达线总数再次突破3000人大关。应届本科达线率96.8%。全校600分以上461人,比去年增加251人,其中魏方方同学以628分的优异成绩,获全市文科状元,居全省第5名;陈昌国同学以688分获全市理科状元,名列全省第29名。恢复高考以来,宿城一中已连续30年高考成绩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连年受到宿州市政府通令嘉奖。
【科研强校】:学校坚持科研强校战略,实施“四个一”工程。在学科竞赛中学科竞赛连创佳绩,先后有200余人次获得省以上奖励。
在课题研究方面,进来,学校共有14项科研课题获批准立项,其中有2项属国家级重点课题,有5项属省级重点课题,有7项是市级重点课题。学校大力鼓励各学科老师积极参加教学论文的撰写和教学设计评选活动,三年来全校共获国家和省、市奖励教学论文和教175篇。
【素质全面】:学校始终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学校政教处、团委、教科处、教务处、电教中心协同一致,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科技创新、社会综合实践等活动,在活动中涌现了一批学有专长的学生,在学科竞赛、演讲比赛、书画比赛、科技竞赛、征文比赛、读书活动、电脑制作、机器人比赛、钢琴比赛、体育比赛、版报评比、课间操评比等活动中屡屡获奖,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张扬和发挥,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学校被“ 985” 等全国重点高校命名为优质生源基地,赢得了广大家长的高度赞扬和信赖,“上宿城一中,圆重点大学梦”已在全市家喻户晓,宿城一中已成为人人向往的求学圣地。
第十乐章
展望未来 前景灿烂 【尾 声:迈步从头越】
对于永恒的教育事业而言,百年一瞬,仅仅只是她青春的开始。一中人有追求,有豪情,更有思考:高瞻远瞩,勇立潮头,和谐共进,创一流名校,谱写一曲宿城一中新的青春之歌!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团结务实的一中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铸就了品牌。在新时代的感召下,我们将继续发扬传统,开拓创新,以德育为本,以学生为先,和谐共进,翱翔未来。我们挥洒汗水,我们神采飞扬,我们播种理想,我们收获希望。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充满无穷活力和魅力的一中,必将承载着深厚文化与历代一中人的宏伟梦想,乘风破浪,扬帆远航,驶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新的时期,面临新的挑战,学校将抓住机遇,继续围绕“素质教育”这个永恒的主题,学校将一如既往的秉承“
以质量求生存、以自主强实力、以科研促发展、以创新铸特色、以特色创名校” 的办学理念,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制定更新更高的奋斗目标,不断开拓,再创辉煌。
第四篇:希望之光(400字)作文
精选作文:希望之光(400字)作文
光
光是成功的希望;
光是胜利的喜悦;
光是妈妈脸上的一抹笑容;
光是爸爸那结实的脊背;
光是妈妈那辛勤的汗水;
光是爸爸那灿烂的微笑;
光是我们优异的成绩;
光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
光无处不在;
当我们拿回一张张一份份优异的成绩单时;
父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当我们没考好的时候;
父母会耐心的听你诉说,发泄你的不满;
爱无处不在;
每当我们回家的时候;
总是听到妈妈那和蔼的声音;
看到爸爸那结实的脊背;
摸到爷爷奶奶那一双粗糙而温暖的大手;
家让我印象深刻;
有家就像有了依靠;
不管你犯下多大的罪;
家总是温暖的;
家装载着全世界的喜、怒、哀、乐;
家无处不在;
有人说,有了幸福就是有了温暖;
有了温暖就是有了依靠;
有了依靠就是有了快乐;
快乐是件很容易的事;
只要你想快乐就能快乐;
何乐而不为呢?
乐观可以走完一生;山东德州德城区三里庄小学五年级:时博涵 篇一:希望之光章奥然作文
希望之光
江西余干 余干中学 章奥然
春天绚丽多彩,美丽动人。古人吟: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天有蝴蝶,有蜜蜂,大地复苏,泉水叮冬,但春天却经历了刺骨寒冰的极度寒冷——严冬。我此时的心情也是如此。
“章奥然,你考这么点分,你是变人还是变鬼”妈妈拍着桌子,厉声呵斥道,“章奥然,你真的不对,要改呀”爸爸点燃一支烟,坐在沙发上,双眉紧皱。我低下了头,啜泣着,还不时抹眼泪,“你看看你,月考考这么差,干脆回去种田算了!”妈妈把考卷砸在我脸上,同样也砸在了我心里,顿时,我虚弱的身体被捏碎被践踏,被遗弃,我拖着千疮百孔的身躯上了床,心想:天哪,我月考考这么差,语文才考了个六十分,我不用活了,我一边敲打着自己的脑袋,一边捂住头翻来覆去睡不着,我就像在茫茫大雾中的航船,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远处几声青蛙在叫着,我蜷缩着身子向远方黑漆漆的田野望去,我看见了一点小火苗在风中摇曳,一阵强风吹过,几乎快把它们那微弱的光吹灭,我抬起头,愁苦地望着天空,又转到地上,忽地那几点火光又亮了起来,对!这就是希望之光,希望之光。我深受感动:既然那么小的火苗都能壮大,我也不能自怨自艾,我也要努力。
从那天起,我每天写作业到很晚,不搞懂问题绝不睡觉,制订学习计划,将难点逐个击破,当遇到困难时,我又会想起那希望之光,来鞭策自己努力学习,珍惜时间。
时光飞逝,期中考试马上就来了,同学们个个斗志高昂,我又回想起失败的那些践踏和羞侮,心里七上八下,可是这时我又想起了希望之光,心里顿时恢复了自信。考卷一发,我并不是奋笔疾书而是针对我的学习方法,一步步完成,交上考卷。
最终成绩出来了,语文91分,我太高兴了!没想到那天的小火苗竟化成了今天的喜悦,我想:人都会遇到挫折,但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胜利终会属于我!
篇二:希望之光
希望之光
是你,在我坠落的时候,为我点亮了希望和光明;是你在黑暗时,用希望的烛光为我明灯;是谁在我陷入黑暗中的时候,以那深深的眼神,殷殷盼我爬起?让我对有你真好这四个字,有了新的注解。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一定会有个人深深的影响你。而一直深深影响我的人,就是你!是你,在我坠落的时候,为我点亮了希望和光明;是你,在黑暗时,用希望的烛光为我明灯;是你,在我陷入黑暗中的时候,以那深深的眼神,殷殷盼我爬起。你为了我而付出满满的爱与关怀,使我不受冷落、不再害怕,你也在我跌入坑坑洞洞的时候,让我洞中爬起来;你还在我迷失的时候,伸出手让我从迷失中清醒过来。还好有你,能在我失落的时候,陪伴我、安慰我,因为有你的关系,使我不再失落、不再孤单,你也还在我胜利的时候,为我感到高兴,我只想跟你说一句话,有你真好!你是我的老师,是你在我失败的时候,一直鼓励我、安慰我,如果没有了你,我是否可以从失败中爬起来?谢谢你让我从失败中再次爬起来。
篇三:拼装“希望之光号”
拼装“希望之光号”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个特别棒的“希望之光号”,我可喜欢了,于是我一回家,就迫不及待的打开袋子拼“希望之光号”,首先我把说明认真的看了一遍,就开始拼装了。
我先把头部取下来,然后把头安在了火车头上,把翅膀也插在旁边,底片放在头下,手插在裂缝里。告诉你们啊,把头和火车身分开就是“希望之光号”,连在一起就是多功能,必须按顺序把贴画贴好哦。
看着精巧别致的“希望之光号”,我很开心,因为我学会了动脑筋。我懂了做事要动脑子的道理。
山西省原平市青年街小学二年级:武曌
篇四:黑暗中的希望之光——读《灯光》有感
黑暗中的希望之光——读《灯光》有感
在一片黑暗之中,突然出现了一点光,就算是一点微弱的光,也能给黑暗中的人们一线的希望。于是,希望之光就此诞生,成为了人们不变的一个信念,给了人们走出了黑暗的勇气与动力。为什么一点微弱的光会有如此大的作用呢?因为它给了人们一个理想和希望,使人们为之去努力奋斗!
《灯光》一文所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的一个故事。1947年初秋的一个晚上,作者在突击连的郝副营长的身边——22岁的他是一名着名的战斗英雄。他坐在地上,划着火柴在看一本书,书上的一张图片上,画着一个孩子在电灯下学习。他一边看,一边还时不时地羡慕,说:“多好啊!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在电灯下学习。”然而,他的梦想没能实现。他为了战争的胜利,在黑暗中点燃了那本书,点亮了部队前进的路,自己去被火光暴露牺牲了。
多么伟大的一个人啊!他点亮的,不仅仅是前进的路,而是自己的梦想和理想。他,为了祖国,为了孩子们的将来,他奋不顾身的在那千钧一发之际,点亮了那本拥有他理想的书。然而,这位年轻的英雄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电灯一面,就永远带着这个遗憾去世了。
现在的我们,在各种高科技的陪伴下,还觉得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但在那时,能见到一盏电灯,都是一种奢望。但回头一想,如今我们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多少前辈用自己的生命所带来的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这么多风风雨雨,我们就是靠着一个理想和希望而努力的。
这就是理想的力量,这就是爱国的力量。中华民族就是靠着这种力量,奋发图强,坚强不屈的。在黑暗中的希望之光,点亮了我们的信念,给了我们勇气与动力。而真正的希望之光,就是我们会为之努力的一个理想和希望!天杭实验学校五年级:骆佳琪
第五篇:西部教育
黎族教师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十九年的坚持,悬崖绝壁一道狭窄天梯上几千次的来来回回,为一个十几年没有学校的小山村的孩子们搭建通往美好生活的知识桥梁。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坚守一份清贫已是可贵,坚持奉献更是难得。为了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他们放弃更好的工作机会,离开自己的孩子,尽力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烛照深山,十九年的坚持,难能可贵。
补充回答: 烛照深山 李桂林、陆建芬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李桂林、陆建芬的颁奖词: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阿来:乡村教育是重要的,但常常被忽略;乡村教师是伟大的,却不应该被遗忘。
阎肃写下这样深情的评价:星星和月亮在一起,桂林和建芬在一起,太阳和温暖在一起,桂林和建芬了不起!
那天,我观看了李桂林和陆建芬的事迹,并被他们不平凡的事迹感动着。细数十九年来,他们付出的又是什么:数十年如一日攀爬悬崖绝壁的艰辛。进出二坪村的唯一通道是5架木制的云梯,仅攀爬到山顶就要花四个多小时的时间,村民一年都难得下绝壁一次,而他们每星期都要攀爬这座“天梯”接送学生上下山一次,风雨无阻,其中艰辛常人是无法体会的;舍小家顾大家的辛酸。来到这座高到天上的贫苦学校,他们无法照顾自己的双亲,也让自己的孩子尝到了别样的童年;甘守清贫的从容淡定。
感动的同时,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我们中国,还有多少这样的村子?还有多少这样的老师?还有多少生活在这样环境的孩子们?二坪村啊,如果不是感动中国,那么两位老师的事迹以及那里的情况又有谁去注意,又有谁知道呢? 付出必有回报,尤其是这种艰辛与困苦的付出。他们收获了人世间最好的感情,他们的学生也从天边的孤立王国走进了繁华都市,二坪村的面貌因为融入了他们洒下的汗水正在发生着巨变,他们为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十九年足以证明,他们是天底下最伟大的教师,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