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寻找丰富的写作材料(范文模版)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特别是小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感到头痛。那么怎样让写作文感到很轻松呢?寻找收集丰富的写作材料是第一步。
学语文教学大纲说:“作文就是指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形式与发展,对小学生心理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那小学生如何去寻找写作材料呢?
1、从自己身边寻找写作材料。
作文的材料就在你身边。但有的学生往往认为作文“没什么东西好写的,也不知道怎么写”。咬着笔杆子无从下手,写出来的作文也很空洞,言之无物而感到苦恼,甚至对写作有一种恐惧感,产生一种“作文痛”的病根。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每天的生活仿佛就是一个万花筒,它色彩斑澜,丰富多彩。常常有的学生局限于在家就是一日三餐,在校就是读书作业,两点成一直线,思维狭窄,不能突破常规。事实上,每天上学去,只要留心一下,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上学的路上本来坑坑洼洼,现在已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路旁正在建成一幢幢小洋房。还有我们回忆往昔;想想漫长而有趣的寒暑假;天真可爱的四季童年;以及平时生活中的琐事。我们班的学生大多是农村的孩子,大多数的爸爸妈妈在田里劳动。有一回,我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有几个学生说了,怎么写呀?怎么写呀?我就笑着对他们说有的同学家里有大棚,你们有没有到大棚里帮爸妈劳动过呢?你们知不知道他们的辛苦呢?那些学生就点了点头,经过我一番话,一位学生就写了《爸爸妈妈真辛苦》。因为亲身经历,有所思有所想,根据自己的回忆,这篇文章写得相当生动!要知道“身边的一滴水虽小,也能见太阳,秤砣虽小压千斤”。
2、走出去寻找写作材料。
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新气象。农村的经济迅速发展,各类的种养殖业、个体企业越来越多,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里有种粮大户、养鸭、养蛙个体户;大棚蔬菜。这时,我就利用春天这宜人的季节,让学生到田野里去寻找写作的材料。一到田野,孩子们犹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找到了那么多实实在在的写作材料,就说写作变得容易啦!一位学生联想到自己家里也种植了大棚蔬菜。这大棚中绿中透红的西红柿、碧绿滚圆的大西瓜就写了《家乡的西红柿》和《家乡的西瓜》真实文章。同时也反映了家乡的特色,家乡的变化,这都是党的政策好。一位学生到同学家去玩,发现他家由低矮的平房变为小洋房,家里又添置了各种新式的家用电器,安装了电话,写了一篇《他家变了》。原来这一位同学家里是种粮大户,承包了几十亩,又依靠科学种田,变得富裕起来了。同时,他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知识是知识是不行的,学习也变得更加努力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是可寻找到众多的写作材料。
3、模拟训练寻找写作材料。
每个语文单元中都有习作训练。有些习作训练就是让学生模仿练习。语文中有文质兼美的范文,我们可让学生进行模拟练习。我在教学《吐鲁番的葡萄》、《家乡的秋白梨》一文时,让学生根据类似练习,写出了相仿的习作。如有的学生车《家乡的西瓜》、《家乡的西红柿》等作文。有时,我则选择了一些班级中立意新、材料优的例文,在班级里进行范读讨论。一个学生写了《我爱家乡的竹林》,另有《我爱家乡的西瓜》、《我爱家乡的大棚》。范文的模拟练习不仅提供了写作的材料,也使学生领略到范文的文质兼美的思想,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的形成。同时,也给学生服了一帖解“作文痛”的良药,消除了他们对写作的恐惧感,而且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形成了良性循环。
通过写作材料的寻找,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了,只要我们用慧眼去洞察、思考,就会有写不完、记不完的写作材料。
多看多记多想去得到更多的作文素材。?
第二篇:如何寻找写作素材
学习方法研究
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写作文一直是同学们头疼的问题。在大部分同学的意识里,“作文就是作出来的”,可是同学们平时看书少,生活经历也少,作出来的东西毕竟有限,于是,写作文就变成了抄作文,拼字数了。其实,要写好作文,更需要留心观察生活,因为生活会提供更多的材料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感受给我们,只有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同学们就会发现写作其实是一桩乐事。
那么,如何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呢?同学们不妨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通过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在叶圣陶先生谈写作时有这样一段话:“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文字,所以说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真实的路走去,再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叶老的观点,正是说明了要在作文中有话可说,必须要走进生活,掌握生活中丰富的材料,加以积累,再经过艺术加工,便可以成为最好的写作素材。
如何在生活中积累更多的材料呢?这就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了。
1、培养写日记的习惯
有些同学觉得写日记太浪费时间了,所以总是马虎应付,或者是心血来潮,但是坚持的时间不长。其实,写日记是帮助同学们积累写作素材的很好方法。因为在每天记日记的时候,同学们都会把一些生活中发生的,有意义的,或有趣的,难忘的事情都记下来了,而这些事情往往成为日后写作的素材。例如,有位学生写了一篇文章《一场小**》,这篇文章的素材就是来源于她的日记。因此,培养写日记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生活素材。
2、善于挖掘生活素材
作文既然是生活的写照,生活就是作文的源泉。正如罗丹所说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写作的素材,只要同学们细心地观察生活,善于用一双慧眼去发掘有意义的事情,就会发现我们的写作素材其实俯拾即是。例如,在写《生活教会了我》这篇文章时,有位学生记叙了父亲早逝的经历,让她开始领略到生活的苦涩,也让她学会了感激„„由于这是学生的亲身经历,写出来更是情真意切,很感人。可见,作文是要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挖掘生活的意义,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二、通过学习名篇,学会提炼素材
积累写作材料,不仅要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挖掘出生活中感人的片段,对于生活阅历较少的同学们来说,还有赖于在学习名篇中,认真感悟课文,品味精妙的词句,积累丰富的语言,学会用简洁、独特的语言提炼写作素材。因此,在诵读名家名篇时,就要重视对作文材料进行分析,从就事写事,就人写人跨越到发掘出材料的意义,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例如,我们在学习《背影》时就应该去思考:同是一个父亲的背影,为什么在朱自清先生笔下能够如此感人肺腑,产生如此大的魅力呢?这就是作家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成就了这篇佳作。作者就是善于抓住了父亲的这个背影,表现了父亲的独特的爱的表达方式,含蓄而携永,情真意切。由此可见,提炼素材也是写好文章的一个重要过程。
第三篇: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导入新课
①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波浪线,问: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什么?
②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肯定,指出这就是联想、想像的能力。明辨是非
现在谁能告诉我什么是联想和想像?并请举出一两个例子。同学回答:略。
教师总结:联想是由眼前的人、事、物想到与其相关的人、事、物的思维方式。想像是指人们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推理,在头脑中创造出没有经历过的,甚至是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但又合乎情理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举例:略。课堂活动
①联想技法指导:
(1)接近联想指由一事物想到在时间上或空间上与之接近的另一事物。例如由一片树叶可以联想到一棵树,甚至整个森林。
(2)相似联想指由甲事物联想到在某种特征上与之相似的乙事物。例如由“○”会联想到球、车轮等。
(3)对比联想指由甲事物想到与它性质不同的乙事物,或由事物的某一方面想到与之相对的另一方面。例如由路可以联想到走投无路、歧路等。
(4)表里联想指由事物表象想到它的本质意义,再由它的本质意义想到相关联的事物。
例如《白杨礼赞》中,作者由白杨树的外在内在特点想到北方的抗日军民极其精神。
(5)因果联想指根据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由因及果,或由果及因的思维过程。例如由一朵鲜艳的花可以联想到园丁的辛劳,蜜蜂的勤劳。
(6)声色联想指根据声音或色彩引发的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例如由《义勇军进行曲》联想到民族的危难与不屈的精神。由蓝色联想到大海、天空等。
②训练题:
(l)看到以下鸟类,你会想到什么? 鸽子燕子乌鸦鸳鸯老鹰喜鹊鹦鹉
(2)同学们看过《夺标800》这一节目吗?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超级联想”大比拼,展自己的联想能力,看谁能夺桂冠。
提示1:《羊脂球》;提示2:福楼拜;提示3:《项链》。(猜一位外国的作家名)
提示1:形容女子;提示2:指月亮;提示3:苏轼;提示4:寄托美好的祝福。(猜两个字的词)
提示1:锅;提示2:柴火;提示3: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猜四个字的成语)
(3)读到“绿”这个字,你联想到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把你的联想与想像描绘出来。(4)阅读《我喜欢的玩具》作文片段,用波浪线画出小作者运用联想和想像的句子,并在省略号后展开你的联想和想像。
你看,它们淡黄色的身上夹杂着一道道白色的条纹,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左边那只小象多神气呀!它翘着长长的鼻子,像是来回甩动,不知是在和它的同伴嬉戏,还是在表达内心的自豪。两颗匕首似的牙齿从嘴里伸出来。在脑袋两侧,两只扇子般的大耳朵微微掀起,好像是一张一合地扇动着。四条粗壮的腿,有的直,有的弯曲,仿佛在慢慢地向前走动。中间的那只,鼻子向左前方伸展,一条腿高高抬着,好像在踢球。第三只的神态、姿势和前两只截然不同。它坐在地上,两只前腿高高地抬起,仰着头,翘着鼻子,好像是在数着天上的星星。这三只小象多么可爱呀!
我望着三只天真可爱的小象…… 学生写作
师生对学生例文进行评析及修改补充。
学生例文:我望着三只天真可爱的小象,好像来到了象的故乡,在西双版纳的一片神奇茂密的大森林中,伴着清脆悦耳的鸟鸣声,一只只小象悠闲自在地漫步,它们不时地卷起长鼻子,摘下一个个野果,津津有味地咀嚼起来,吃得多香啊!我喜欢小象,小象的故乡更令人神往。
师生评析:这里由写字台上的三只瓷象,而联想到了象的故乡——西双版纳,这也是合乎情理的。这就把小象与大森林这美丽的环境结合起来,使小象更富于活力。小作者不仅想像了小象漫步的动作,而且想像了它们吃食的情景。这不仅抒发了小作者对象的喜爱,也表达了小作者对祖国的热爱。然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绘用语却很单薄,可多几句描绘;另外,若能把自己也写到这一情景中,文段会更有表现力。
升格文段:我望着三只天真可爱的小象,自己好像正骑在大象妈妈的背上和小象们来到了象的故乡——西双版纳这一片神奇茂密的大森林中。眼前是粗壮的千年古树,头顶是如画的蓝天白云。伴着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呼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味,一只只小象悠闲自在地漫步,有的还在我面前嬉戏欢舞.好像在欢迎我这远来的客人,有的不时地卷起长鼻子,摘下一个个野果,津津有味地咀嚼起来,吃得多香啊!我喜欢小象,小象的故乡更是一片神奇秀丽的土地。本次作文
从生活中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事物,如“树根”“小草”“海潮”“桥”等,展开联想,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咏物抒怀的作文。既要具体描绘事物的形象,又要寄寓自己的感情,题目自拟。学生习作及评价
小
草
一缕春风拂开草儿们沉睡的眼睛,在广阔的天地间,它们慢慢地从大地中探出了脑袋,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无边无际。
夏日或是骄阳似火,或是暴雨如注,而此时,小草的浅绿衣裳却越发鲜亮。当鲜花绽开了笑脸,大树挺直了腰身时,小草往往凭自己矮小的身姿,默默无闻地长在角落里,独自为大地添上一片绿色。
小草矮小但却并不软弱。尽管人们总是踏着它们的身堆体,甚至还坐在它们被踩扁了的身上感叹花的千娇百媚,赞赏大树的飒爽英姿,它们却依然生命不息,迎风沐雨,快乐地在阳光下舞蹈。
随着天气一天天寒冷,那些花儿都飘落了花瓣,那些高大的树上也早已光秃秃。草儿们的身影却依然在风雨中舞动,在刺骨的严寒中悄然褪去嫩绿的外衣,用更加浓重的绿意迎接严冬的肆虐,慢慢变黄、干枯,有些却依然笔直挺立。
狂风能刮落鲜花,能拔起树木,却很难将小草们吹倒。矮小、平凡并不就是软弱,正像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生活奋斗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默默无闻,用他们的汗水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当我们为伟人名人喝彩时,请别忘了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作出的贡献更应该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小草,我赞美你。你用你对生活的热情与信心,用你一生的努力,为我们这个世界奉献着,生生不息,无所畏惧。点评
生活中,我们往往关注了那些重大的人和事,对一些微小的东西却视而不见。而本文的小作者从不同的季节,抓住了小草的特征,展开形象的描绘,并与花儿、大树进行对比,展开联想,寓意深刻。语言酣畅淋漓,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小作者真挚的感情。
第四篇: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主备:成玉华
【走近主题】
郭沫若先生在《天上的街市》的开头写道:“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这些诗句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街灯,二者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街灯像明星,明星像街灯,这样回环往复的互喻,相映成趣,营造了一个充满幻想、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可见,运用联想可以丰富写作内容,开拓意境,显示创意。如果同学们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联想,会使文章思路开阔,内容不落窠臼。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运用联想,使写作内容丰富起来,并且让文章意蕴更深一层。
【联想训练】
第一步:明确概念,掌握方法。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它一般有以下方式:由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如朱自清在《春》中由桃树、梨树、杏树的花想到了秋天的果实;由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的类似联想,如韩愈的《马说》,由千里马被埋没,联想到人才的被埋没;由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如《白杨礼赞》中由对白杨的赞美到对楠木的鄙视等等;由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如《天上的街市》中由天上有街市进而联想到街市上的物品以及人的活动。
第二步:运用方法,积累素材。在活动中,以“水”作为联想对象,同学们运用以上方法展开了联想:
A.运用接近联想——由《听潮》中的海水想到《小石潭记》中的潭水、《观潮》中的潮水等。
B.运用类似联想——由“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想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由“治水要善疏”联想到“治人要善导”等。
C.运用对比联想——死水与活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既能造福于人类,也能危害于人类等。
D.运用因果联想——百川归大海;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等。
树根——可以由树根深埋于地下,为树干的挺直,树叶的繁茂,所作出的默默的奉献,联想到为祖国建设作基石的工人、农民、战士、知识分子。
小草——可以从“没有花香,没有树高”联想到小草的优势不多,可以从“草不知名随
意生”和“无人知道”,联想到小草的平凡与朴实;可以从“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联想到小草的不汲汲于个人得失;可以从“小草不谢荣于春风”,不择地形、土质,不择气温、雨水,想到小草的旺盛生命力;可以从“草不随风偃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想到小草意志力的顽强。可以由小草想到树木或人类。
海潮——可以从“白马千群浪涌,银山万叠天高”,“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八月十五潮,壮观天下无”联想到海潮的大气磅礴;可以从“早潮才落晚潮生,一月周流六十回”,“春去花无迹,潮归岸有痕”,“若知潮有汛,嫁与弄潮儿”,联想到海潮的坚守信义;从海潮奔腾、波涛汹涌,吞吐日月,气壮山河,联想到宏伟抱负,博大胸怀。桥——从横空跨越使壕堑变通途的勃发雄姿,联想到桥加强沟通的能耐;从长年累月立于冰冷或湍急的水中毫无怨言,联想到桥不畏艰难的精神;从挺直腰杆承载巨大压力从不退缩,联想到桥勇挑重担的品质。
【教师指导】
怎样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纵横联想,意蕴丰富。联想要丰富,就是要把事物融入广袤的时空之中。即将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聚合于视野之中,把在不同位置上的同一类事物链接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不仅如此,我们要想把抽象的情感、思想具体外化为客观事物,还要探究其“形似”,通过联想和暗示,着意追求“神似”。因此,我们不妨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侧面烘托、联想和暗示,巧妙地完成“形似”向“神似”的飞跃。只有这样,才能在独具创意的联想之中,让文章的意蕴丰富起来。
二、工笔描绘,抒发真情。状物言情,一定要做到描摹精彩,情景交融。如何达到此种境界呢?首先要调动“五觉”,通过细心体验,获得对景物的形态、色泽、声音、质地、气味等明确具体的感受,然后精雕细琢,以一幅立体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其次是讲究方法。状物之时,不妨按远近高低、四方中央、早晚四季、内外表里等不同的观察顺序来进行写作,还可采用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虚实结合等方法丰富内容。再者就是要把自我情感融入于事物之中,达到“物中有我”之境,让笔下之景充满灵性。
三、丰富积累,展示才情。刘勰说过:“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可见,丰富的联想来源于同学们深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同学们唯有积累丰富,才能睹物生情,浮想联翩。此外,大家可运用夸张、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进行生动地描写,以准确的语言展现“物”的情态、人的个性,以此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并且可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让文章的语言灵动多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得文章活力无限,美不胜收!
【佳作引路】
仙人掌(曹伟云)
我见过许多种花:笑容可掬的桃花,傲雪怒放的梅花,富贵耀眼的牡丹,温文尔雅的月季,以及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然而我对仙人掌更有感情,而且是那样的执著,那样的热烈。
那是一个早上,我一醒来就闻到一股幽幽的清香。我迫不及待地问:“妈,茉莉花开了吗?”“不,是仙人掌开花了。”仙人掌也开花?我急忙穿好衣服,奔上阳台,一看,真的耶,仙人掌开花了!在形如手掌大小的肉叶坳口间,一枝枝娇嫩的花蕾正在微微颤动,筒裙似的花托,拢不住丰润的白玉般的花苞,裂开了一条条白缝,雪白的花瓣片片绽开,成束的黄色花蕊探了出来,中间柱状的白芯高高翘起……一夜之间,这葱葱郁郁的仙人掌上缀满了花朵,悄悄散发着清香。“真美呀!”站在我身边的妹妹赞叹道。她的话,使我深思,不禁吟诵起冰心的诗句: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听说,仙人掌的故乡在墨西哥的沙漠。在远古时代,那儿雨量充沛,气候温和。仙人掌和其他植物一样都无忧无虑地生长着。后来,地球的气候剧变,仙人掌故乡的雨水愈来愈少,最后竟成了干旱的沙漠。许多美丽的花都悲哀而无奈地消失了;而仙人掌不但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而且还深深地扎根在那不毛之地,成为召唤生命的勇士。它在同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发展了自己。它那像水缸一样能贮藏水分的肉质的茎,尖尖的针状叶不就是它顽强品格的明证吗?然而谁 又知道它曾在抗争中洒下多少牺牲的血泪,才开出这样明艳的花朵呀!
仙人掌在奋斗中不断完善自我的精神,给我以生命的启示和意志的激励。它在夜深人静时悄悄开放,没有在人前炫耀之意,更不会与其他花儿们争妍斗艳。它只是为了那为期不长的绽放,迸发出全部的力量;它送出的缕缕清香,赶走了人们一天的疲劳。它有莲花般纯洁的心灵,有白杨般质朴的性格,有枫叶般火红的热情,也有松柏般刚毅的精神,而且它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一片茎块栽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我爱仙人掌,所以我赞美这四季常青的植物!点评:
本文的亮点是插叙了仙人掌的来历,引用了冰心的诗句。这使文章内容丰满起来,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作者在纵横联想之中,拓展了文章的内容,为热情讴歌仙人掌的高贵品质作出了有力的铺垫,并且在文中对其开花的情态描写得栩栩如生。对仙人掌精神的描写,让人对仙人掌不禁顿生敬意!
青苔赞(周丹)
在大自然庞大的绿色家族中,我曾赞叹过山茶的娇艳,沉醉于玫瑰的馥郁;曾为兰的气质所倾倒,被竹的气节所折服;我爱古柏的苍劲,也爱野草的顽强。而我最喜爱的却是那既无婷婷秀体,亦无艳色浓香,在峭壁悬崖、山间小径、隐匿角落无所不至的青苔。
一提起它,人们马上就会想到那一片片可怜的绿色,可是人们没有真正地认识它。它是那样的热爱生命。顽强的小草尚需一点薄土,而青苔除了几滴雨水,甚至没有再奢求一丝阳光,但它却永远活得那么旺盛!
一场新雨过后,只要有一个绿色生命萌发,紧接着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成千上万个。一抹抹青苔紧挨在一起,就织成了一片绿色,自豪地宣告着它们的存在。
青苔不会开花,甚至一朵小小的花;青苔不会结果,甚至一颗小小的果。它几乎被人们忘却,但它并未轻视自己的力量。它默默地、执著地奋斗着,用自己整个绿色的生命装点着块块岩石。
沃土和阳光,可以长出奇花异草,但在一块块岩石之上,除了青苔,又有谁能留下生命的绿色,开拓出茵茵的一小块“绿洲”呢?!
啊,朋友。在你的人生之路上,请多想想那岩石之上的、蓬勃的、充满生机的青苔!点评:
文章用对比联想,把青苔同山茶、玫瑰、兰、竹、古柏、野草作对比。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赞扬了青苔热爱生命,在艰苦环境中执著奋斗的精神,给人以启迪。本文用词典雅,善于铺排,卒章显志,表现了作者较为成熟的写作技巧。
【真题演练】
万物靠泥土孕育,人类在泥土上繁衍。泥土是我们的立足之本,泥土是我们的衣食父
母。泥土平凡而朴实,博大而厚重,默默奉献而不期回报,功高盖世而绝不张扬……然而,这弥足珍贵泥土,常常被我们忽视,冷落。
面对泥土你有怎样的思索和联想呢?请你写一篇文章。要求:
1、可以叙事,发表议论,说明事物,抒发感情。
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标题中须有“泥土”二字,如“泥土的故事”“想起那个泥土球场”“家乡的泥土”“珍视泥土”“泥土的呻吟”等等)。
第五篇:如何积累丰富写作素材
如何积累丰富写作素材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大部分学生对作文都少不了“怕”字,是何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材料写,绞尽脑汁还是“老鼠咬龟,无从入手”。那么,老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去积累,丰富写作素材、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下面是我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丰富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这就要求学生的脑子里积存有各种生活画面,积累各种写作素材、并能形成自己的感受。为此,平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去参观旅游,做有趣的游戏、集体劳动,班与班体育活动比赛等,让学生去接触自然,体会集体生活的乐趣,克服作文教学脱离生活、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的毛病,使作文教学处于各种实际生活之中,如我在教学第六册第七组的作文《写一个有趣的游戏》之前,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添鼻子”游戏。让学生亲身参加活动,把在游戏中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如实地运用语言文字在文章中反映出来,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了!这次作文大部分学生都写得比较好,让人看了有如身临其境的感受。这证明了写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
二、留心观察、捕捉材料
生活中许多事情是很平凡的,并不引人注意,有些良好的作文素材,如不是有意识地去注意,认真去思考,那即使是学生耳闻目睹的,甚至是亲身经历的,也会感到没什么好写的。“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何愁没材料写呢?如在教学第六册第五单元中“写一个熟悉的人的一件事”时,我将在一次大扫除的劳动中,林国威主动挑艰巨的任务——擦风扇来干这件事告诉了学生,不少同学以“关心集体的同学”为题,将林国威同学关心集体的事写了出来。因此,只要留心观察,生活处处都有作文的材料。
三、抓住特点描写
观察事物除了要按一定的顺序外,还要抓住特点,如写水果要注意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的特点。写人要注意观察人的外貌、神情、推测心理等。如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作文,写“你喜欢的水果”时,就指导学生以”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为例,让学生把水果带回学校,抓住你喜爱的水果的形状、颜色的特点观察其水果,再尝尝水果的滋味。然后按从外致内的顺序说说其水果的形、色、味及其吃法。有个同学是这样写西瓜的:西瓜有的像个墨绿色的皮球,有的像个淡绿色的冬瓜。切开西瓜,熟透的瓜瓤红红的、鲜红的汁水„„熟透的西瓜甜滋滋的,吃到嘴里沙甜可口,叫人吃了还想吃。这位同学抓住了西瓜的特点具体地写出来,让人清楚地了解其水果。
要使学生写好文章,就要培养学生平时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那执笔写作时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