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丽乡村建设应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应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理由: “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谁?这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只有把这个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解决好,“美丽乡村”建设才会有人关心、有人支持,有人出钱、有人出力,工作能推进、创建能成功、管理能长效。否则,极有可能成为干扰农民生活的“扰民工程”、没有农民参与的“政府工程”或应付上级检查的“形象工程”。
一、农民主体作用未真正发挥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对象是广大农村,农民应该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国务院综改办明确要求,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但从目前我市的美丽乡村建设现状来看,谁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建设的主体依然是村,依然是镇(街道),广大农民依然游离在美丽乡村建设之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编制未充分征求农民意见
美丽乡村建设少不了规划的定位和引领,我市各镇(街道)在美丽乡村创建中也结合本地实际编制了相应的规划,编制后也广泛听取了意见建议,但由于多种原因往往停留在镇(街道)和村一级,很少征求到村民小组和农户。
2、建设资金农民贡献度低
美丽乡村建设点多面广,需要做的事情多,如道路浇制、绿化种植、河道整治、卫生保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畜禽污染整治、环境的综合提升等,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从现状来看,只有道路浇制、畜禽污染整治和卫生保洁等,农户拿出了一部分资金,但其他的村民们都不愿出资,都想着依靠政府投资,享受政府财政补助。投资贡献度低使广大农民对建设过程不关心,对建设成果不珍惜。
3、创建过程农民参与少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从村民自治的角度讲,这些事情是农民份内的事,应该由农民来做。但是在建设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以下三种现象:一是村庄整治中很少看到本村、本组农民劳动的身影,看到的只是所在村为建设而出资从其他镇、村、村民组招聘的临时整治队伍。二是部分农民因个人利益得到损害而与村干部谈条件甚至吵架,不配合村庄整治甚至故意破坏村庄环境卫生,与村干部开展起了“游击战”、“拉锯战”和“持久战”,而村干部只能开展“突击战”。三是村干部动手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农民在旁观,指手划脚、评头论足。这三种现象突出反映了农民的主体意识较差,主体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4、长效机制得不到落实
近几年,美丽乡村建设中虽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但村庄整治后反弹现象比较严重,上一年整治了下一年仍要整治,上一月整治了下一月仍要整治,验收组走了环境就变差,整治成果无法长久保持。这导致村级组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突击思想严重,喜欢在验收前集中一段时间开展突击整治,不愿意早动手、早安排。
二、农民主体作用未能发挥的原因
结合近年来我市村庄整治工作的现状,综合分析以上存在的问题和现象,我们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建设目的不明使基层不能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是为了真正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幸福家园,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但在实际中,往往将建设目的异化为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而开展工作,只为创建而建设。带着这样的目的去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决定了脱离农民群众是必然的,这也就意味着不可能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2、急于求成心态使基层不想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急于求成,需要足够的时间,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但实际中存在着急于求成的现象,要求基层大干快上,尽快出形象,急于看到质的飞跃而忽略了量的积累。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导致了基层在建设中大包大揽,做了原本应该由村组织和农民做的事情,承担了原本应该由村组织和农民承担的资金,这直接剥夺了农民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影响了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
3、农民自身素质影响自身主体作用发挥
从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实际来看,农民自身的素质也直接影响了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一是部分农民的行为习惯急待改变。目前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对生活环境的需求不断提高。但部分农民行为习惯和环境意识仍然较差,乱扔垃圾,乱泼污水现象随处可见。二是部分农民改善生活环境愿望不强。部分农民由于长期生活在脏乱差的环境中,被环境所同化,感觉不到改善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善环境的愿望不强。三是投工投劳投资的热情不高。部分农民有了改善生活环境的强烈愿望,但将改善环境的希望寄托在基层政府和村组织身上,不愿意投工、投劳和投资,主动改善生活环境,改善环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
建议、办法和要求:
1、要以深入的宣传引导农民参与。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类媒体,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宣传美丽乡村建设对农民生活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农民的知晓率,燃起广大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营造建设的浓厚氛围,形成政府与农民互动的生动局面。二是要加强典型示范。开展先进评选,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先进村组和先进人物,组织农民代表实地考察、参观学习,形成学习先进、带头参与的良好氛围。
2、要以素质的提升激发农民参与。通过农民素质的提升,进一步激发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变“要我建”为“我要建”。一是要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多创作美丽乡村建设题材的文艺节目,让农民自编自导自演,寓教于乐,在文化活动中接受教育。继续开展各类评创,改进八星级文明家庭评创办法,深化乡风评议,形成以支持配合美丽乡村建设为荣的文明氛围,增强农民的文明意识,建设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二是要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制定紧跟形势发展、符合本村实际、体现本村特色的村规民约,约束和规范农民的行为,培养农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将村民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关心支持政府与村组织的工作上来。三是要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村级党组织、共青团、妇代会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团员、村民组长在农民中示范带头作用,架起农民与村级组织与基层政府沟通的桥梁。四是要加强教育培训。要整合涉农培训项目,务实开展好新型农民的培训活动,大力培养美丽乡村建设的带头人、现代农业技术的带头人、乡村旅游经营的带头人和本土化的高层次职业农民,为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让广大农民在美丽乡村中得实惠。
3、要以良好的机制激励农民参与。
一是要建立起多元的建设机制,让农民成为建设的主体。要建立起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建设体系,吸收民间资本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鼓励广大农民自愿投资投工投劳,尊重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首创精神,引导广大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大显身手,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和生力军。
二是要建立起合理的考核机制,让农民成为考核的主体。农民是美丽乡村真正的受益者,要真正重视农民的切身感受,让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考核主体,让农民来评价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成效,把农民高不高兴、喜不喜欢、满不满意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评价标准,真正做到美丽乡村由农民建,建好美丽乡村为农民。
三是要建立起长效的管理机制,让农民成为管理的主体。美丽乡村建设重在坚持,贵在长效。要探索新型的管理机制,改变政府和村大包大揽的做法,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相信农民,依靠农民,管理机构由农民组建,管理制度由农民制定,管理经费由农民筹集,真正让农民成为长效管理的主体。
第二篇:充分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体。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认识农民主体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条件下,我国农民主体性既包括了政治主体与市场主体,又包含了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这些主体性作用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提高认识;编制规划;加强引导;扶持农民;尊重农民;培训农民;提高农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顺应农民群众愿望的惠民之策、民心工程,需要政府引导推动、社会参与,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要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建设新农村是他们自己的事业,把农民的主体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必须扎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提高认识。农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民主体性既包括了政治主体与市场主体,又包含了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这些主体性作用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一是政治主体。我国农民是国家的主人,而不是被治理的对象。20世纪我国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阐述了农民的政治主体地位:“农民——这是中国工人的前身。”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建立乡镇政府,开始筹划乡村社会的自治权,并推行村民自治制度,这是新时期农民确立政治主体地位的重大举措。二是市场主体。我国的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需要农村市场,需要农民这个市场主体,否则将是不可想象的,市场化的改革也将是不成功的。三是创造主体。农民是第一产业的主体力量,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自然是历史的创造主体之一。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首先,从人口结构上看,农民占我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和生产群体,是我国社会结构的主体。其次,农民为我国革命的胜利及国家工业化的起步做出了“很大贡献”。据专家测算,1954~1978年国家通过“剪刀差”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从农民手中获取了7140多亿元的巨额资金。1978~1991年,剪刀差额累计已高达12329.5亿元,相当于丨同期农业生产总值的22%。进入20世纪90年代,剪刀差还呈不断扩大趋势,每年差额绝对值都在1000亿元以上。改革开放期间农民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建设廉价提供了2亿多亩建设用地,如果没有农民的支撑,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就不会有今天的局面。再次,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农民表现了积极的首创精神,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探索了前进的路径。改开开放以来,我国农民表现了极大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一,创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创造了乡镇企业。第三,创造了劳动力市场和农产品市场。第四,创造了股份合作制。第五,创建了小城镇。四是价值主体。农民问题,千头万绪,根在一个“利”字。而利益问题,实质上就是一个价值问题,即政府如何对待农民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创造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而且还影响着民众与国家的关系状况,乃至于民众对现代化建设的态度问题。因此,能否正确摆好农民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价值地位,是决定着现代化能否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把农民作为价值主体,最主要的是落实在对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调动上,也就是说落实在把农民当作真正的创造主体上。综上所述,历史与现实的我国特殊国情,决定了农民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必然是政治主体与市场主体、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相统一的双重角色,它们内在统一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伟大复兴,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力量作用。
2、编制规划。建设新农村,是一个长期性、综合性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长期适用的科学规划来指导。落到每个县、乡、村,都要因地制宜,搞好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系列发展规划。一是规划要着眼长远。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规划既要着力于即期解决的问题,还要着眼于解决五年、十年甚至更为长远期限的问题。二是规划要立足解决问题。制定规划时,必须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要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水、电、路等抓起,集中力量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关切的问题,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三是规划要统筹兼顾。要从各个方面丫去思考、去谋划、去部署。既要从工作上去规划,也要从建设上去规划;既要从经济发展上去规划,也要从社会事业上去规划;既要从“硬件”建设上去规划,也要从“软件”建设上去规划;既要从村镇整体上去规划,也要从农户单元上去规划。
3、加强引导。各级干部应深入村组农户,联系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讲形势、讲政策、讲道理,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动员,帮助农民转变观念,开拓视野,让农民真正认识新农村建设是自己的事,从而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投入建设,尤其要引导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好家园。同时,要采取典型引路的办法,注意在发展经济、环境整治、文明创建、村民自治等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发现和培育一批典型,让广大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了,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扶持农民。应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失地农民保障为重点,医疗、教育救助为辅助,慈善捐赠、扶贫帮困为补充的救助保障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农民。要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加大农村建设的投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当前,应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事情抓起,加大乡村道路建设力度、财政对新型合作医疗的补贴力度、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力度,着力解决农民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让广大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继而增强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干劲,使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5、尊重农民。首先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取消一切束缚农民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良好环境,从而激发广大农民的创业潜能,让广大农村丰富的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的活力竞相迸发。其次,要尊重农民的权利,一方面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控制耕地征占规模和保护农民合法利益。另一方面尊重农民的政治权利,完善和落实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强化村级政务、财务公开,保障广大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再次,要尊重农民的意愿,村民自治。农民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让农民自己定、自己管、自己办,绝不能越俎代疱,为农民办好事也不能超越农民的承受能力,更不能搞形式主义或强迫命令。
6、培训农民。农村发展慢,农民增收难,在很大程度上与农民不懂技术、不会经营有直接关系。建设新农村,必须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村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市乡两级政府要切实把农民培训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订培训规划,建立培训网络,落实培训经费。
要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以文化教育、实用技术、法律政策、经营管理等知识为主要内容,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培训。对普通农民,大力开展文化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增收致富的本领。对经纪人、龙头企业带头人等农民骨干,大力开展经营管理、新技术、法律政策等培训,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家政服务、法律知识培训,促进他们充分就业。
7、提高农民。文明乡风的形成,有赖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要以文明村镇建设为抓手,加强农村的普法教育和诚信体系建设,教育农民通过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需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广大农村形成讲文明、讲信用、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抓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鼓励农民开展各种健康的文化活动。加快转变农村社会风气,深入开展政策法规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和谐社会的要求融入到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中,使他们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湖南省双峰县国土资源局退休高级农艺师方忠敬)
第三篇:论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论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依靠力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充分考虑所有社会成员的愿望和利益,自觉维护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尊重人、相信人、依靠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脱离农民的愿望,忽视农民的作用,新农村建设就不可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也是确保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城市对农村的支持都只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起点,能否合理高效地将外部的支援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这个起点上能否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关键仍在于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只有把新农村建设战略内化为广大农民行动的目标,构建农村发展的内在机制,实现外力和内力的有机结合,新农村建设才能持续发展。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就是要强化农民的主体性,尊重农民的意愿,教育、引导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中,使广大农民从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看到希望。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前提是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农民具备了主体意识,才能发挥主体的作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多种经营,扩大基层民主等,农民的主体意识正在逐步增强。但是,在广大的农村,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整体经济能力较差,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意识不强。这就需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让农民深刻地意识到,他们既是新农村的建设者,也是新农村的受益者,既是创造的主体,又是价值的主体,只有当农民意识到自己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把新农村建设转为自觉的行动,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必须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从农村的具体情况出发,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农民的落后面貌,单靠农村自身的积累,那将是漫长和过程,单纯的市场机制作用又可能加剧农村和城市发展的不平衡,这就需要政府的主导作用,所以必须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离开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将失去明确的方向,没有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就失去了依靠力量,处理好才二者的关系,必须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并不是包办代替,既必须抓农民作为政府关爱,扶持的对象,又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农民是主体。要解决好政府“导什么”和“怎么导”的问题,在“导什么”的问题上,要针对农村的需要,使财政支出理多地向农村领域,主要在统筹规划、基础建设、技术和信息扶持等方面而提供更多的服务。在“怎么导”的问题上,既要建立以农民需求为主导机制,满足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又要健全基层民主制度,让农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九里乡历来由于经济活跃,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愿望强烈,新农村建设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我们作为全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的原则,注重依法决策,依照经济规律办事,树立长期建设、扎实建设的思想,克服消极等待和盲目冒进的情绪,防止出现“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思想认识和实际工作中把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深入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最广泛最充分地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全乡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他们改变农村面貌,建设家乡的热情,而又避免了出现以前由于政府大办包办、强迫
命令群众搞建设而失信于民的现象,使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部署都能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以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落脚点。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促使广大农民主动投身新农村建设,首要问题就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落脚点。首先是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九里乡通过大抓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着力营造了人人都是招商环境的浓厚氛围,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很少发生群众阻工事件,良好的环境吸引了浙江、江西、湖北等地的客商来九里投资兴业,同时大力挖掘本地名人、能人资源,近两年每年都有超过2000万元的外地、本地资金投入工业生产,使传统产业得到改造,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逐步形成了烟花鞭炮、石膏、机械铸造三大主导产业。全乡烟花鞭炮企业已发展到15家,年创产值近亿元。铸造产业今年已发展到5家,初步形成了一个产业集群,年创产值过5000万元。工业经济的大发展,增强了经济活力,带动了农民就业。目前全乡全乡32家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已占到全乡总产值的四分之三,解决了5000多个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年发放工资3000多万元,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最主要、最稳定的收入来源。九里作为传统农业乡镇,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是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我们的农业产业化主要是围绕市场需求,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通过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引导闲置农田、山地向种养大户集中,培植了一大批种养大户,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土地的效益。鼓励群众发展庭院经济,扩大柑桔种植面积,使两个一万亩工程,即一万亩优质稻,一万亩柑桔基本完成。工农业的发展为农民的增收提供了稳定的来源,全乡农民年均收入已连续两年保持10%以上的增幅。
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关键点。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关键。没有高素质的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就是一句空话。针对当前农民素质不高的问题,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有文化、守法律、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是在感情上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我们建设新农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农民,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决策中,采取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注意听取广大农民的意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克服“见物不见人”的向,努力解决农民亟需解决,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用实际行动将农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政府的决策上来。二是开展农民教育活动。将思想道德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农户,充分利用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等手段,深入开展农民的形势政策、思想道德和民主法制教育,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广泛组织“星级农户”、“好媳妇”、“好婆婆”以及“致富榜、教育榜、贡献榜”的评比活动,倡导团结互助、和谐进步的文明新风。三是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九里人民思维活跃,敢闯敢干,我们抓住这一有利特点,积极鼓励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大力推动实用技术的培训、推广和应用工作,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大力组织劳务输出。目前,全乡农民不管外出务工还是在本地就业的,都有一技之长,实现了家家有项目,人人能就业,月月领工资。
以增强村级党组织战斗力为着力点。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要靠最基层村级党组织来落实,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强不强,直接影响到农民积极性的发挥。我们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提高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首先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在提高素质中扩大村党组织的影响力。通过举办新农村建设培训班,强化村干部对新农村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科学发展、致富群众、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本领。对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党组织进行整顿,对责任心不强或群众威信不高的支部书记进行调整,通过交任务、压担子的办法,促使村支两委和村干部切实担起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重任。其次是规范运行机制,在解决问题中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我们从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入手,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村级运
行机制,普遍建立村干部兴办实事公开承诺和述职评议等制度,将村干部的工作放在农民群众的监督之下,用群众是否满意来最终衡量一个村干部的工作成绩。再次是发挥党员作用,在服务群众中增强村党组织的战斗力。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等活动,增强每个党员投身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特别是针对无职党员,我们实行分类管理,设岗定责,各村根据需要,设立纠纷调解、环境卫生等岗位,做到党员“人人有岗、个个有责”,进一步激发农村党员的工作热情,有效地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乡七百多名党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以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为切入点。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抵御市场风险的有效途径,发达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当前,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低下,加剧了农民个体分散经营与现代化、市场化之间的矛盾,加大了农业生产面临的市场风险,阻碍了农业技术的进步。九里乡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成立了柑桔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柑桔产业的发展,但由于目前农业产业规模过小等原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不发达,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信息不通、流通不畅,制约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种植、养殖大户的规模扩张,所以迫切需要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等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政府要发挥支持、引导的作用,鼓励广大农民参加合作组织,但不能搞强迫命令,政府要在政策、环境上为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便利,但不能搞行政干预。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积极探索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新形式,建立健全农民理事会制度,目前我乡有不少的村都在进行有益的尝试,推选由老党员、老干部为骨干组成农民理事会,动员号召本地在外的名人、能人为家乡建设出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参与村级道路、水利等工程建设。涌现出了伏牛村邓为成、泉水村陈正周等一批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捐资修路建桥的典型。理事会还协助村委会管理村级公共事务,制定村规民约,组织村民清理整治环境卫生,开展“三清五改”运动,共同维护居住环境。通过农民理事会这种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形式,使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到,新农村建设不只是政府的事,同时也是自己的事,自已的事应该自已办、自已管,只有每个人都出工出力,自己的居住环境才会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才会实现。
第四篇:浅谈如何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
浅谈如何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
政协委员是政协组织的“细胞”,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主体。政协组织要想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委员的主体作用。如何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是做好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的关键所在,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现结合丛台区政协实际,粗浅谈一谈如何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
一、提高综合素质,让委员有履职之力。组织委员系统学习《政协章程》、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共十七大精神、胡锦涛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大会上讲话等内容,及时了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发展情况,不断提高委员的政策理论水平、科学思维能力和参政议政本领。积极进行专项教育,使委员了解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政协委员在人民政协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懂得政协委员是荣誉更是责任,要享受政治荣誉更要承担社会责任,要做好本职工作更要履行好委员职责,努力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体现政协委员的自身价值,从而使广大委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
二、搭建履职平台,让委员有履职之地。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创建委员活动室、委员俱乐部等新的履职平台,使各方面的委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履职阵地,委员履职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狠抓委员活动室建设,投资十余万元,规范了乡(街)委员活动室、界别委员活动室和驻丛市政协委员活动室,进一步增强了政协委员的归属感。动员界别、乡(街)活动组,以委员活动室为阵地,组织开展联欢联谊、座谈交流、议政建言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政协组织的凝聚力。市政协领导给予充分肯定,廊坊市等兄弟政协纷纷前往参观学习。以政协委员俱乐部为平台,组织了一系列才艺展示活动,进一步激发了政协组织的整体活力,凝聚了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力量。成功举办丛台区政协委员俱乐部“庆改革.迎新年”演唱会,市政协领导及其他18个县(市、区)政协主席出席并给予高度评价。组织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风采颂伟业”艺术作品展,征集书法、绘画、摄影、诗歌散文、艺术设计等委员作品680余件,在委员企业和机关大院巡回展览,并制作成大型纪念册——《风采颂伟业》,展示了政协委员风采,歌颂了丛台发展成就。
三、创新活动形式,让委员有履职之机。不断创新委员活动形式,努力创造委员发挥主体作用的机会。采取定期活动与不定期活动相结合、一般活动与特色活动相结合、内部交流与外出联谊相结合、履行委员职责与丰富文娱生活相结合等形式,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履职活动的灵活性。聚焦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结合提案办理、专题调研、行风监督,采取小组视察、联合视察、界别调研、专题调研、“请进来交流”、“走出去取经”以及座谈、问卷等形式,广泛深入调研,服务党政
决策,进一步增强了履职活动的多样性。此外,积极组织专题协商会、委员议政会、政企座谈会、民主评议会等活动,为委员参政议政、献计出力创造更多的机会。
四、优化履职环境,让委员有履职之情。完善《委员履行职责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健全了履职、考勤、奖励、惩处、劝辞等制度,从体制上规范了委员的履职行为,激发了委员的履职热情。以打造“政协委员之家”为目标,积极走访帮扶委员,努力维护委员权益,进一步优化了委员的履职环境,激发了委员发挥主体作用的积极性。主席、副主席带队深入基层,走访调研,积极为委员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当好政协委员的“娘家”和“靠山”。帮助委员企业分析经济形势,解读经济政策,指导制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发展思路,促进委员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筹建委员企业担保公司,帮助解决资金“瓶颈”问题,支持委员企业做大做强。仅2009年,区政协就为委员解决项目引进、手续跑办、融资贷款、看病就医、子女上学、户口迁移等工作生活难题129件,进一步增强了政协委员的履职热情。
第五篇: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主体作用观点探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任务时强调指出,要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应如何理解这一论断和要求呢?
首先,这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综合性措施,要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和农村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如期实现,就必须按照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切实尊重和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其次,这是发挥好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积极性的必然要求。经过29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的思想观念和就业方式、经营活动和生活方式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城乡交流的不断扩大,农民的视野不断扩展、民主法制意识、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对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发展、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更加迫切,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满了期待。只有顺应农民的愿望和期待,进一步放宽有关政策,安排有关事项特别是涉及村里有关建设项目时,多与农民群众商量;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把诸如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宅基地使用、村干部报酬等村务及时向村民公开,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同时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不断丰富和拓展村务公开的内容,确保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真正把农民群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才能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再次,这是确保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广大农民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较快发展,靠的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胆探索。现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仍然要靠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胆探索。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首创精神,鼓励他们围绕发展农村经济继续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并及时总结他们创造的新鲜经验。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自主创业的潜能,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为农民群众施展才华、创业致富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要大力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投向农业和农村,促进农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只有把亿万农民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持续稳步地向前推进。
当然,强调尊重和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并不是推卸或减轻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将比以前更多地承担起建设责任。中央强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强调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就是这个本意。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在通过各种形式吸引和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支农资金并带动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从多方面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还要在全社会发动群众,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乡村和农户,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支援,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