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三农”问题的典型例题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关于“三农”问题的典型例题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引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材料二(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引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材料三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引自《列宁选集》卷四材料四 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余粮的自由也就自然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引自《列宁选集》卷四材料五 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中讲: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的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
——引自《邓小平文选》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2)结合材料二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3)材料三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什么会发生矛盾?(4)材料一和材料四相比,在农业政策上有何异同之处?(5)通过分析材料五,你是如何理解不同制度的国家的经济政策的?答案:(1)强制农民减少耕地、牲畜,提高农产品价格,国家补贴遵守减缩任务的农户,限定一定范围的农产品生产,重税惩罚超额产品。目的在于使生产消费趋于平衡,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2)新政的实质在于以国有化形式尽量避免资产阶级自由企业制度的竞争,以政府的力量全面干预调节经济生活,维护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3)列宁的初衷是以上层建筑的力量来改造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中的分配和生产问题,忽视了当时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和本身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经济困难、农民不满、富农叛乱等现实表明必须实行新的政策以解决--------------------------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矛盾。
(4)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产品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前者与后者相比,它们在历史条件、目的、具体措施和结果方面迥然不同。
(5)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通过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国民经济是积极的,符合实际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干预方式甚至采取一些貌似过激的措施遏制危机,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也是值得称道的。这说明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没有固定不变的经济模式。发展经济,加快发展需要改革。
2、(15分)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是中国农村改革不同时期的典型代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一、(小岗村)全村适龄儿童还没有全部入学,上中学的很少。……一位30多岁的妇女说:“念上个一两年,也和没念差不多,庄稼人靠劳动吃饭,读不读书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小岗村)同时也出现了与它们经济发展和不适应、很不相称的事情:一是他们在村头盖了个牌楼,花了不少钱。……二是盖了气派的村公所办公楼。……农村改革已经快20年了,小岗村至今也不过是停留在兢兢业业地把他们的那几亩地种好的水平上。因此生产结构不合理,多种经营部发展。粮食生产是大幅度增产了,但比较利益低、卖粮难、农民收入低、经济不发达。--摘自《万里与小岗村--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20周年而作》材料
二、198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把全国的乡镇企业发展推向高潮。华西村办起了年产30万吨线材厂、30万吨轧钢厂、毛纺厂等20多个大中型企业。年产值一年翻一番,1992年为5.16亿元,1993年超过11亿元。
--摘自周大鸣《农民企业家的文化社会学分析》材料
三、浙江省慈溪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创造性地探索并完善了“公司+科技+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运用订单、合约、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联合当地10多个镇和周边10余个县的2万多农户,建立了总面积20余万亩次的紧密型、半紧密型和松散型蔬菜基地,……较好的解决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使每亩土地的产值和利润比传统单一结构增长2-4倍,基本实现了“投资少、见效快、覆盖广、两头富”的初始目标,成功地将千百万农户与千百万消费者进行了高效有序的链接。
--据人民网2006年12月25日回答:⑴依据材料,概括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6分)小岗村:单一经营,发展速度缓慢。(2分)华西村:重视发展乡镇企业。(2分)浙江慈溪:发展现代农业。(2分)⑵依据材料,分析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经济发展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9分)--------------------------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启示:要重视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讲求实际,不搞形式主义;要面向市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重视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每点2分,最高不超过8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我国现在已取消农业税,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而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中国和前苏联的工业化的资金支持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靠对外掠夺,农业的高积累支持工业发展更是不可避免。结合史实说明前苏联在建国初期,中国在过渡时期,农村经济是如何服从工业化发展需要的。在这期间前苏联出现了哪些问题?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答案:(1)苏联在建国初期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在过渡时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的发展。(2)问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经济的破坏性特别大,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过分重视重工业发展,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操之过急。(3)启示: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农业的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的发展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等。
4、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人类跨入新世纪之初,中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时,一项重大而深远的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神州大地稳步推进。建设新农村,对中国农民而言是一种福音,对中国农村来说是重大变革,对中国农业则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的理想是什么?(2分)政治上摆脱压迫奴役,经济上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分)材料二 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2)材料二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5分)新乐园:人民公社。(1分)原因:社会主义总路线指出,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4分)材料三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怎样的一种经济体制?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雇了农村生产力,(2分)使农民逐步富裕起来。(1分)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到1958年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右图反映1958年河北怀来人民公社社员吃“大锅饭”的情景。材料二 1970年,韩国发起了“新村运动”。“新村运动”的初期,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上,地方政府把近20种乡村公共事业的建设项目交给农民自主开发,如修建桥梁、村级公路等。1971年,韩国全国80%以上的农舍都是茅草屋。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政府采取了“政府出大头、地方出中头、农民出小头”的建房政策,即中央政府出建房资金的55%,地方政府出30%,每家农户出15%的方式,国家向农户贷款帮助建房。“新村运动”开始后,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在全国推广水稻高产品种,使韩国稻米产量大幅提高,农民收入也随之攀升。韩国在大力推进“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伦理道德水平,培养勤勉、自助协作精神。材料三 在圈地运动开始的最初时期,失地进城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英国统治阶级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
--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材料四 二战以后,为安置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合作事业,拉长产业链,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采取措施促进非农产业向农村地区扩散;鼓励劳动力由农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
--《日本经验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果如何?(5分)(2)依据材料二分析韩国“新村运动”建设的重点工作有哪些?(4分)(3)依据材料三、四,比较英、日两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不同特点。(4分)(4)上述材料对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有何启示?(2分)答案要点:(1)特点:由许多农业合作社联合组成;全国农户普遍参加;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刮起共产风);集体生活(吃食堂)(4分)后果:挫伤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是造成严重经济困难的因素之一。(1分)--------------------------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2)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收入;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4分)(3)英国主要通过暴力和强制方式,日本采取温和的政策引导;(2分)英国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城市,日本则注重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2分)(4)从实际出发,农村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科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安置劳动力。(2分,答到两点即可)
6、假如你是一个导游员,陪同一个外国旅游团到安徽凤阳农村考察,外国友人请你介绍1953-1956年、1958-1964年、1966-1976年、1978年以来凤阳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并简要分析1978年以来发生变化的原因,你准备怎样介绍呢? 参考答案:①1953-1956年,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社,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②1958-1964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各地纷纷组建人民公社,浮夸风泛滥,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③1966-1976年,是十年“文革”时期,农村经济遭严重破坏,农民四处逃荒要饭。
④1978年至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农村经济走向繁荣。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政府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7、根据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分析这两次会议的正确决策在贯彻过程中的不同结果及其主要原因。(1)“八大”背景:①借鉴苏联教训,总结了“十大关系”,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②三大改造完成,国家经济结构和国内主要矛盾已发生根本变化。③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已颁布,社会主义制度已建立,全国人民面临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总任务。(2)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①长期的“左”的错误和十年浩劫,全国经济陷入困境,必须尽快改革。②文革虽已结束,但“左”的思想政策仍在继续推行,必须拨乱反正。③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长期以来“左”倾思想禁锢开始被冲破。(3)不同结果:“八大”的正确决策很快被从理论上修改,“左”倾错误随之迅猛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决策得以全面落实,并形成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4)主要原因:①五六十年代,中共党内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十分严重,毛泽东的“阶级斗争”理论能够推行;八九十年代,中共吸取教训,纠正错误,重新确立正确思想路线。②新中国几十年的建设经验和教训,提高了全国人民辨别是非的能力。③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开阔了党和人民的眼界,坚定了以济建设为中心的信念。--------------------------精品
文档-------
第二篇:关于“三农”问题的典型例题
关于“三农”问题的典型例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引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引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引自《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四 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余粮的自由也就自然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引自《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五 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中讲: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的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
——引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
(2)结合材料二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3)材料三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什么会发生矛盾?
(4)材料一和材料四相比,在农业政策上有何异同之处?
(5)通过分析材料五,你是如何理解不同制度的国家的经济政策的?
答案:
(1)强制农民减少耕地、牲畜,提高农产品价格,国家补贴遵守减缩任务的农户,限定一定范围的农产品生产,重税惩罚超额产品。目的在于使生产消费趋于平衡,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2)新政的实质在于以国有化形式尽量避免资产阶级自由企业制度的竞争,以政府的力量全面干预调节经济生活,维护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3)列宁的初衷是以上层建筑的力量来改造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中的分配和生产问题,忽视了当时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和本身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经济困难、农民不满、富农叛乱等现实表明必须实行新的政策以解决
矛盾。
(4)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产品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前者与后者相比,它们在历史条件、目的、具体措施和结果方面迥然不同。
(5)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通过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国民经济是积极的,符合实际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干预方式甚至采取一些貌似过激的措施遏制危机,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也是值得称道的。这说明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没有固定不变的经济模式。发展经济,加快发展需要改革。
2、(15分)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是中国农村改革不同时期的典型代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一、(小岗村)全村适龄儿童还没有全部入学,上中学的很少。„„一位30多岁的妇女说:“念上个一两年,也和没念差不多,庄稼人靠劳动吃饭,读不读书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小岗村)同时也出现了与它们经济发展和不适应、很不相称的事情:一是他们在村头盖了个牌楼,花了不少钱。„„二是盖了气派的村公所办公楼。„„农村改革已经快20年了,小岗村至今也不过是停留在兢兢业业地把他们的那几亩地种好的水平上。因此生产结构不合理,多种经营部发展。粮食生产是大幅度增产了,但比较利益低、卖粮难、农民收入低、经济不发达。
--摘自《万里与小岗村--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20周年而作》
材料
二、198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把全国的乡镇企业发展推向高潮。华西村办起了年产30万吨线材厂、30万吨轧钢厂、毛纺厂等20多个大中型企业。年产值一年翻一番,1992年为5.16亿元,1993年超过11亿元。
--摘自周大鸣《农民企业家的文化社会
学分析》
材料
三、浙江省慈溪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创造性地探索并完善了“公司+科技+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运用订单、合约、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联合当地10多个镇和周边10余个县的2万多农户,建立了总面积20余万亩次的紧密型、半紧密型和松散型蔬菜基地,„„较好的解决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使每亩土地的产值和利润比传统单一结构增长2-4倍,基本实现了“投资少、见效快、覆盖广、两头富”的初始目标,成功地将千百万农户与千百万消费者进行了高效有序的链接。
--据人民网2006年12月25日
回答:
⑴依据材料,概括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6分)小岗村:单一经营,发展速度缓慢。(2分)
华西村:重视发展乡镇企业。(2分)
浙江慈溪:发展现代农业。(2分)
⑵依据材料,分析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经济发展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9分)
启示:要重视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讲求实际,不搞形式主义;要面向市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重视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每点2分,最高不超过8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我国现在已取消农业税,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而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中国和前苏联的工业化的资金支持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靠对外掠夺,农业的高积累支持工业发展更是不可避免。结合史实说明前苏联在建国初期,中国在过渡时期,农村经济是如何服从工业化发展需要的。在这期间前苏联出现了哪些问题?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案:(1)苏联在建国初期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在过渡时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的发展。
(2)问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经济的破坏性特别大,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过分重视重工业发展,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操之过急。
(3)启示: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农业的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的发展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等。
4、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人类跨入新世纪之初,中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时,一项重大而深远的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神州大地稳步推进。建设新农村,对中国农民而言是一种福音,对中国农村来说是重大变革,对中国农业则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的理想是什么?(2分)政治上摆脱压迫奴役,经济上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分)
材料二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2)材料二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5分)
新乐园:人民公社。(1分)
原因:社会主义总路线指出,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4分)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怎样的一种经济体制?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
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雇了农村生产力,(2分)使农民逐步富裕起来。(1分)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1958年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右图反映1958年河北怀来人民公社社员吃“大锅饭”的情景。材料二1970年,韩国发起了“新村运动”。“新村运动”的初期,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上,地方政府把近20种乡村公共事业的建设项目交给农民自主开发,如修建桥梁、村级公路等。1971年,韩国全国80%以上的农舍都是茅草屋。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政府采取了“政府出大头、地方出中头、农民出小头”的建房政策,即中央政府出建房资金的55%,地方政府出30%,每家农户出15%的方式,国家向农户贷款帮助建房。“新村运动”开始后,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在全国推广水稻高产品种,使韩国稻米产量大幅提高,农民收入也随之攀升。韩国在大力推进“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伦理道德水平,培养勤勉、自助协作精神。
材料三在圈地运动开始的最初时期,失地进城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英国统治阶级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
--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四二战以后,为安置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合作事业,拉长产业链,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采取措施促进非农产业向农村地区扩散;鼓励劳动力由农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
--《日本经验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
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果如何?(5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韩国“新村运动”建设的重点工作有哪些?(4分)
(3)依据材料三、四,比较英、日两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不同特点。(4分)
(4)上述材料对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有何启示?(2分)
答案要点:
(1)特点:由许多农业合作社联合组成;全国农户普遍参加;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刮起共产风);集体生活(吃食堂)(4分)
后果:挫伤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是造成严重经济困难的因素之一。(1分)
(2)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收入;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4分)
(3)英国主要通过暴力和强制方式,日本采取温和的政策引导;(2分)英国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城市,日本则注重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2分)
(4)从实际出发,农村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科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安置劳动力。(2分,答到两点即可)
6、假如你是一个导游员,陪同一个外国旅游团到安徽凤阳农村考察,外国友人请你介绍1953-1956年、1958-1964年、1966-1976年、1978年以来凤阳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并简要分析1978年以来发生变化的原因,你准备怎样介绍呢?
参考答案:①1953-1956年,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社,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②1958-1964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各地纷纷组建人民公社,浮夸风泛滥,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③1966-1976年,是十年“文革”时期,农村经济遭严重破坏,农民四处逃荒要饭。④1978年至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农村经济走向繁荣。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政府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7、根据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分析这两次会议的正确决策在贯彻过程中的不同结果及其主要原因。
(1)“八大”背景:①借鉴苏联教训,总结了“十大关系”,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②三大改造完成,国家经济结构和国内主要矛盾已发生根本变化。③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已颁布,社会主义制度已建立,全国人民面临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总任务。
(2)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①长期的“左”的错误和十年浩劫,全国经济陷入困境,必须尽快改革。②文革虽已结束,但“左”的思想政策仍在继续推行,必须拨乱反正。③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长期以来“左”倾思想禁锢开始被冲破。
(3)不同结果:“八大”的正确决策很快被从理论上修改,“左”倾错误随之迅猛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决策得以全面落实,并形成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
(4)主要原因:①五六十年代,中共党内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十分严重,毛泽东的“阶级斗争”理论能够推行;八九十年代,中共吸取教训,纠正错误,重新确立正确思想路线。②新中国几十年的建设经验和教训,提高了全国人民辨别是非的能力。③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开阔了党和人民的眼界,坚定了以济建设为中心的信念。
第三篇:典型例题三[范文模版]
典型例题三
a4b4ab4例3 对于任意实数a、b,求证()(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22
分析 这个题若使用比较法来证明,将会很麻烦,因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中有(22ab4),2展开后很复杂。若使用综合法,从重要不等式:ab2ab出发,再恰当地利用不等式的有关性质及“配方”的技巧可得到证明。
证明:∵ ab2ab(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
两边同加(ab):2(ab)(ab),44442222222
a4b4a2b2
2即:()(1)22
又:∵ab2ab(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
两边同加(ab):2(ab)(ab)2222222
a2b2ab2∴ ()22
a2b2
2ab4)()(2)∴(22
a4b4ab4()(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由(1)和(2)可得. 22
说明:此题参考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综合法证明不等式主要是应用均值不等式来证明,要注意均值不等式的变形应用,一般式子中出现有平方和乘积形式后可以考虑用综合法来解.
第四篇:经济生活典型例题三
《经济生活》典型例题
(三)1、运用《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某市实行阶梯水价改革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经济学依据:
①商品的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需求。(2分)实行阶梯水价,随着二、三阶梯水价的提高,会引起对水的需求量减少。(1分)
②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比较小。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不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的急剧减少。(2分)实行阶梯水价,第一阶梯水价可以保证居民基本生活用水需求。(1分)③价格变动会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生产者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2分)实行阶梯水价,会使生产者减少水的使用量。(1分)
④国家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1分)实行阶梯水价是国家在尊重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体现。(1分)
现实意义:实行阶梯水价能够引导企业和居民合理用水、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2分)
2、高三(1)班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围绕近期市场副食品价格的变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第一小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分组走访调查部分菜市场,还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发现此次猪肉等消费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去年猪价过低,严重挫伤农民养猪积极性;二是生猪疫情的大面积发生;三是受粮食减产、需求增加影响,全球粮食库存跌到20年来的最低点,导致去年四季度以来国际市场粮价持续上涨,导致国内玉米等饲料价格上涨较多。
请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猪肉价格上涨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解析:影响猪肉价格上涨的因素应从价值和供求两个方面来分析。猪肉价格上涨对生活的影响,一要考虑价格变动对猪肉需求量的影响,二要考虑价格变动对替代品需求量的影响。
[参考答案]:(1)、①价值决定价格,由于猪肉生产成本增加,所以猪肉涨价。(2分)②供求影响价格,由于市场供应不足导致猪肉价格不断上涨。(2分)(2)、价格变动影响消费需求。猪肉价格上涨会引起猪肉消费需求量的减少,(2分)同时也会引起牛肉、鸡肉等替代商品的需求量的增加。(2分)3、2013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扩大内需的难点和重点在消费,潜力也在消费。扩大居民消费要在提高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改善消费环境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而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就必须做到三点:第一,让老百姓有钱消费;其次,还得让老百姓敢花钱;第三,还要解决放心消费问题。(1)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经济学依据是什么?
①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生产出来的产品 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②有利于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
③有利于提高人民消费水平,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中影响消费水平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消费。国家要大力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③居民消费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国家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收入预期。
④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国家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社会收入分配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⑤要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增强消费意愿,促进消费的健康发展。
⑥价格变动影响居民消费。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⑦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⑧增加农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开拓农村新的消费热点,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和水平。⑨企业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与企业形象,解决放心消费问题。
4、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H企业抓住国家启动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机遇,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加强科技攻关,进行技术改造,由生产白炽灯转为生产节能灯。产品投放市场后,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H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分析H企业的发展方式对其他企业的启示。(8分)[参考答案]:
①H企业抓住政策机遇,生产节能灯,启示其他企业在发展中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2分)②H企业加强科技攻关,进行技术改造,启示其他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竞争优势;(2分)③节能灯赢得消费者青睐,启示其他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2分)④H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启示其他企业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承担社会责任。(2分)5、2013年1月19日,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农业部将按照中央的部署,继续努力扩大农民工就业空间:推动建立城乡平等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健全工资稳定增长机制。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农民创业基地建设,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国家是如何扩大农民工就业空间的。[参考答案]:
①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②努力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农民工就业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劳动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③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为农民就业创造更多的岗位。
④从根本上,经济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国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每点2分)
6、材料一:2013年2月5日,国务院批转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的战略部署,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和谐稳定,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扎实基础。
材料二: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制度保障。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财税体制改革,注重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及政策设计;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1)分析我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公平的经济原因。(8分)
[参考答案]:
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密切联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扩大内需,刺激消费;(2分)②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有利于提高效率,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2分)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或: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2分)
④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客观要求。(2分)⑤社会公平的维护,有利于协调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分)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是如何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居民收入的?(8分)
①通过财税制度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3 分)
②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3 分)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2 分)
7、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结构性减税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之一,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切实减轻了 小型微利企业的税费负担。全国924万余户个体工商户无需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占全部个体工商户的比例超过63%。同时,将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执行期限并扩大范围。政策还明确从2012年1月1日起至2014年12月31日止,实施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政策。同时,对蔬菜的批发、零售免征增值税,减轻物流企业和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的税费负担。
结合材料,运用财政的作用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分析结构性减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①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通过结构性减税政策,特别是对物流企业和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的减税,有利于降低流通成本,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结构性减税政策切实降低企业负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稳定物价和扩大内需,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③结构性减税减轻了小微企业的税费负担,贯彻了国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每点2分,共6分)8、2013年12月10日至13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持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
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2014年如何保持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或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等问题都可以以此为答案蓝本)
(1)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市场调节存在弱点和缺陷,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2014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完成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3)发挥财政的作用。财政在促进公平、改善民生、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完成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需要大力发挥财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完善农村经济结构,依靠科技,通过产业化经营,确保粮食供求平衡。
9、《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如何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1)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调节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2)市场调节存在弱点和缺陷,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把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完成这个目标不仅需要市场调节,还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3)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而保证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市场主体都能够平等参与市场竞争。
(4)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要建立和完善市场规则,即实行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市场交易规则,改革市场监管体系。(5)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为此,要切实加强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6)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7)健全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企业破产制度。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科技体制改革等。
10.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举行。会议指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建特色美丽新城镇。新型城镇化要突出统筹城乡,根本前提是要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安全。(1)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对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1.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决定的。加快城镇化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为生产的发展创造新的劳动力。加快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消费市场,从而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加快推进城镇化,能够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投资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3.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有利于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内需拉动转变,有利于产业协调发展。
4.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如何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看法或建议?或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4.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坚持走农业现代化、城镇化道路。5.全面促进农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6.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7.市场调节存在弱点和缺陷,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把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发挥财政在的作用。
8.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农民收入,积极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9.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健全农民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扩大农民就业。
10.建立和完善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等。
11.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于9月29日挂牌开张。该试验区的任务包括: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各类投资主体的公平竞争。二是扩大投资领域开放。三是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四是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五是完善法制保障。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意义。
(1)建立自由贸易区,对民营资本和外资开放,促进各类投资主体的公平竞争,有利于完善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4分)
(2)选择金融、航运、商贸、文化等服务领域扩大开放,对我国相关产业形成竞争压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第三产业实力,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化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4分)
(3)加大金融、航运、商贸、文化等服务领域扩大开放,积极培育贸易新型业态和功能,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有利于培育我国相应的市场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有利于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有利于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有利于坚持世界贸易体制规则,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4分)(如学生答出有利于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效果可酌情给分)
第五篇:《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典型例题三
《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典型例题
材料一: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国工商银行对国家计委推荐的2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国债项目出具了贷款承诺,贷款总额13.3亿元。据悉,工行此次承诺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国债项目贷款主要投入信息产业化、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等领域,均属国家明确要优先发展的领域。
材料二:据《经济日报》报道,国家开发银行为内蒙古天然气项目发放全国首笔无息贷款 120万元,是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而设立的一个全国首创的金融服务举措。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结合两则材料,说明银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提示】本题通过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实际例子,体现银行不同的职能和共同的作用。分析时必须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讲述银行的作用。
[答案要点]
(1)材料一表明,中国工商银行通过贷款业务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国家优先发展的领域给予信贷支持。材料二表明,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支持。
(2)第一,银行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从两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工商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通过资金的发放,一方面使企业内部的产、供、销连成一体,另一方面,又像纽带一样把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连接起来,使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第二,从国家开发银行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金融导向作用,支持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可以看出,银行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