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哲学文化生活题目与解题方向(小编推荐)
题型一:为什么(依据、重要性、意义)解题思路:原理+扣题意义
材料 2010年7月23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日益激烈的④国际国内文化竞争和②文化与经济加速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④凝聚民族精神、提升③⑤公民素养、①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化对经济、政治和人的发展的作用。(10分)
答: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分)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优秀文化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分)
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同时,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已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2分)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要素。(2分)⑤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分)
1.材料201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010年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根据材料的内容,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国家重视教育的理由?(10分)为什么要重视教育【原理+扣题讲意义】(材料只是引题,没有信息点,要从全书找答案。)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提高公民政治素养,提高公民政治素养,促进政治文明。【与经济、政治】
2,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种综合力量,其中科技与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育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国际竞争力
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合作,推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P35 【 教育与文化传播】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教育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创新。P46 【教育与文化传承】
5,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103 【精神文明建设】
6,教育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教育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教育)对人的作用】
2.2010年7月,“道德传承·情暖海西”——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三明举行。“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旨在发动广大群众,为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工作发掘更丰富的先进事迹,扩大更广阔的群众基础,促进社会形成崇尚、学习、关爱、争当道德模范的长效机制和浓厚氛围。
活动开展三年多来,我省通过“每月一推荐”、“每月一通报”和“网上亮票”等制度,在全省营造了“从身边小事做起、多做好事、多行善举”的良好氛围,广大群众在熟悉的人群中推荐好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好事,大力弘扬八闽儿女团结友善、奋发有为的社会主义时代新风尚。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对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加以评价。(10分)(1),文化对个人作用,文化影响人,优秀文化塑造人。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有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进行道德模范评选,有利于促进社会形成崇尚、学习、关爱、争当道德模范的长效机制和浓厚氛围。(2分)③道德模范人物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发展。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2分)
④培育“四有”公民是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因此,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2分)
⑤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它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因此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就要,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2分)---思想道德建设地位和作用P105
1.根据教育部、国家民委2009年7月16日印发的《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我国将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中小学、职业教育的教学和考试范围。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8分)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丰富中小学生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的要求。(3分)(文化对个人的角度)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文化对国家和社会的意义角度 第一单元)
3,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软实力。(2分)(3-4单元)
2.于丹说,庐山的万国别墅完成了一种①多元文化的碰撞。②赛珍珠长期生活在山水美学浸润、山水画卷般的庐山后得出“世界上最美的风景是中国的田园和乡村”。②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在这里把酒临风、指点江山,一展气吞山河、壮怀激烈的风采,多少③凡夫俗子在这里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实现了由凡夫俗子到社会精英惊险的一跳。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说明材料蕴涵的道理。(12分)
①万国别墅完成了一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只有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 2
生机与活力;(3分)
②赛珍珠的观点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3分)
③英雄豪杰的风采,凡夫俗子的变化,体现了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分)
材料: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②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③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④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原因?(10分)
①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2分)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先进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公民政治素质。(2分)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3分)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而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构建和谐社会。
(26分)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强调要通过加快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 挖掘文化元素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途径之一。某工艺品公司,由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缺乏特色和金融危机的冲击,曾经濒临倒闭。2010年来,公司在员工中开展(2)“厂兴我荣、厂衰我辱”教育的同时,创新经营理念,重视品牌建设,运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将(1)文化与产品“嫁接”起来,结合(3)百家姓、中国历史名著中的人物故事等创造性地开发出一系列新的工艺品,大大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和产品的附加值。目前,该公司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0%,产品远销欧美市场,企业前景一片光明。
结合材料二,分析该公司采取的举措所蕴涵的《文化生活》道理。(10分)
(1)“厂兴我荣、厂衰我辱”的教育,激发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经营理念的创新则使该公司走出困境,说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经济的发展。(3分)
(2)文化与产品“嫁接”,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拓展了市场,表明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文化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在产品中融入文化元素,创造性地开发新产品,使该公司由衰转盛,体现了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3分)(创新开发新产品)
材料一: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①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人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 3
发展。“嫦娥”工程是我国在发展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之后,空间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③它对引领中国科技和文化不断创新、普及科学知识、④弘扬科学精神、培养人们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②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简要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1)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3分)
②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能够培养人们的民族凝聚力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3分)
③科学技术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P45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能够促进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④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2分)文综组卷7 材料四 从频频亮相海外拍卖行“夺宝”,到热衷兴办各类民间博物馆,再到介入地方文化遗址保护开发,①②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频现浙商身影。近些年浙江不断挖掘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南宋官窑遗址等。而)③浙商也在文化产业上不断攻城掠地。特别是艺术品收藏,国内拍卖品市场半数以上买家是浙商。同时,浙商中还刮起了一股兴办博物馆的热潮,成为商界的一道新景观。擅长做鞋的温州红蜻蜓集团办起了鞋文化博物馆;“中国笔王”宁波贝发集团办起了文具博物馆;美特斯邦威办起了间服饰博物馆。全国新生的民办博物馆中,浙江省数量最多规格也都很高。2010年底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的浙江省企业家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正式成立,旨在为浙商资本与文化遗产保护搭建对接平台,④促进浙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4)结合材料说明浙江省企业家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成立的文化意义。(8分)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浙江省企业家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成立有利于浙江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2分)
②对于研究中国文明的演进具有独特作用,有利于还原和客观评价历史,展示文化的多样性。(2分)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有利于发挥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促进浙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分)
④有利于促进浙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分)
文综组卷8 材料二 2011年2月10日,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这是继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以后,⑤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按照《意见》要求,到2011年底,各地的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将全部向②公众免费开放;③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
(2)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我国免费开放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意义。(8分)解题思路:(材料只是引题,没有特别多的信息点,要从全书找答案。)
有利于发挥优秀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促进作用,推动文化事业和旅游经济的发展。(2分)
②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分)
③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2分)
④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2分)
⑤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2分)
文化题型二:辨析题 【评析或辨析解题思路: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1,先说出合理部分并说明理由;2,再找出不合理的地方,并补充或说明了理由3,最后应怎么做】
1.材料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借鉴世界文明成果。上海世博会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次向世界学习的良好机会。“一日观世博,胜读十年书”,走进世博场馆,不但饱览了各国的美丽景观和奇珍异宝,也领略了各国的灿烂文化和风土人情。我们只有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才能跻身于世界先进之林。
(1)根据材料一,有人认为:“只要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就一定能够推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该观点。(9分)
(1)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一定道理。
②推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能仅仅仅借鉴世界文明成果。(1分)还要求我们继承传统,推陈出新;(1分)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1分)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1分)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1分)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1分)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1分)
材料一: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①文化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它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市场潜力巨大等特点,易于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并催生新业态。据统计,在中国②青少年喜爱的动漫作品中,②日本占60%,欧美占29%,相比之下,中国原创的动漫。
针对材料一的现象,有人认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重视文化的经济功能,请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10分)
(1)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针对我国动漫产业出现的现象 5
和特点,认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重视文化的经济功能有一定的合理性。(3分)
②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人。因此,仅仅看到重视文化的经济功能忽视文化的其他功能是不可取的。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倡导积极健康的大众文化;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大繁荣,要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P97【如何繁荣中特文化】(4分)
文综组卷2 39.(2)材料一:近年来,“庸俗、低俗、媚俗”文化借助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等传播平台大肆风行,已然成为社会的一道“文化毒瘤”。2010年7月,中央旗帜鲜明地强调,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此后,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等部门纷纷行动起来,反“三俗”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有评论认为以抵制“三俗”为标志,中国正在掀起“新道德运动”。
有人认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个人无能为力。抵制“三俗”文化关键在于国家。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运用文化知识简要说明理由。(8分)
1.抵制“三俗”文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从而构建和谐健康的文化环境,国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抵制“三俗”文化,需要国家。
2.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但是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如何抵制“三俗”)我们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弘扬优秀文化,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为此我们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国家应加强文化的引导和管理,倡导积极健康的大众文化;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题型三:怎么做
【当没有限定某个知识点时,全书中措施的知识点,侧重在第二单元(文化如何创新)和第四单元(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个人如何做:个人---积极参与(2课),正确选择(8课),提高修养(11课)】
请你就如何解决文化低俗化现象设计几条合理化建议。(9 1,政府: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大力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弘扬主旋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正确引导文化市场 6 的发展。(4分)
2,媒体,要增强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切实履行传承文化的义务。(2分)
(或企业办文化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3,公民,要提高辨别低俗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制低俗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3分)
某电视台新闻访谈日记者围绕“关注用工荒,破解招工难”话题,展开调查和采访。
[新闻采访]为了探寻“用工荒”的原因,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员:
农民工:东南部地区的工资虽然较高,但生活成本很高,子女的教育受到很多限制,很难照顾好家庭。况且目前家乡就业机会多了,打工何必舍近求远。
技术人员:尽管在东南部打工收入较高,但是压力大,在落户、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碰到许多实际困难,难以享受“市民”待遇,个人发展空间有限,所以更愿意回家乡创业。
大学生:我们希望有良好的薪资待遇、舒适宜居的物质文化生活环境,能有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到哪里发展都可以。
(1)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如何满足劳动者的精神文化需求。(8分)
(1)①大力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满足劳动者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②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④立足社会实践,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综组卷4 材料三 由新华社发起、全国多家①网站与地方都市报、手机报共同参与的“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评选活动,通过①网络、平面媒体、移动媒体的结合,让虚拟世界中的人物走入现实。参加此次评选的候选人,均由网络推荐,都是②原本散布民间、默默无闻的草根英雄。网友的一次次“顶起”,让“,小人物”广为人知。一个个平几、坚韧、善良、敢于担当的。“小人物”的不平凡事迹,透过媒体,③牵动着无数人内心深处最敏感、最脆弱的东西——人性最本真的情与爱。
(3)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网络人物评选活动对于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启示。(8 ①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应充分运用大众传媒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分)
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主体作用;(2分)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应开展融入时代性、广泛性、多样性的文化活动,宣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发挥示范和导向作用;(2分)
应发展反映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文综组卷6 材料四:在众多知名企业面临“用工荒”的同时,却有大量的求职者面临“就业难”的困境。究其原因,要么是文化水平低,技能单一,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要么是工作责任心不强,频繁跳槽,企业不敢录用。
(4)结合材料四,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作为求职者,该怎样摆脱“就业难”的困境?(8分)(4)(10分)求职者要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通过学习知识,发展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4分)
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工作责任心。(4分)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2分)
第二篇:2018高考全国卷《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
2018高考全国卷《文化生活》与《生活与哲学试题》
2018.6.10
一、选择题
1.(2018全国卷Ⅲ)2018年春节,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节目形式新颖,“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山区孩子演唱《苔》的天籁之声感人至深,著名名歌手演唱的《墨梅》获得得网民广泛点赞……·这反映传统文化的传承:
①要以开发创新为目的和归宿②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③要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价值导向④以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为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超过309%,对全球减贫贡献率逾709%6,中国道路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据此完成2~3题。
2.(2018全国卷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表明:
①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和核心 ②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是与经济影响力同步增强的
③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归根到底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为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8全国卷Ⅲ)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依存度日益加深。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越来越得益于中国。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的功能存在于各个部分之中 ②部分区别于整体,整体的状况不一定影响部分 ③部分影响整体,部分的发展有利于整体的发展
④整体与与部分相互依存,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是发展变化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18全国卷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认识论看,提出上述创新性重大论断表明: ①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
②改革发展的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 ③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用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8全国卷Ⅲ)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来自于它:
①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与设计③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现成答案④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客观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18全国卷Ⅰ)2018年2月发布的《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显示:近两年中国话语在国外的认知度大幅提升,汉语拼音“中为洋用”正在成为英语圈国家的一种新现象。“春节”“气功”等中国传统文化类词汇知名度排前,“高铁”“支付宝”“网购”等新兴词汇、“中国梦”“一带一路”等新时代政治汇获得较高关注。这说明: ①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
③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 ④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文化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18全国卷Ⅰ)近年来,某市发掘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坚持“以药立市”,大力推动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现已建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形成了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研发、生产、流通,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该市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的文化意义在于:
①创新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理念②开创了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新局面③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④促进中医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18全国卷Ⅰ)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①源于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②是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③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结晶④完成了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2018全国卷Ⅰ)2018年4月,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探索出一条生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这一论断反映的辩证法道理有:
①“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分离 ③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2018全国卷Ⅰ)在高铁时代,我国仍不惜亏损运营81对“慢火车”,2016年运送旅客约3000万人次。运营近半个世纪的5633、5634次列车仍然运行在大凉山,送大山里的孩子去上学,为当地乡亲出行提供便利。这种做法反映的价值观道理有:
①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人们的利益的差异②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③正确的价值选择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前提 ④价值判断的正确性依赖于价值选择的合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2018全国卷Ⅱ)2017年3月,中国自主原创、主导制定的手机(移动终端)动漫标准由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发布。这是我国文化领域的首个国际技术标准,在“互联网+文化”领域实现了我国手机动漫由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跨越。这一成就: ①表明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生命力取决于同科技的融合 ②有利于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
③标志我国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取得了重要突破
④确立了我国在国际“互联网+文化”领域的话语主导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聚着深違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把发展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战略.据此完成12~13题。
12.(2018全国卷Ⅱ)截至2016年底,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中医药合作协议达86个,中医药传播到世界上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文化意义在于: ①实现中医药文化的转型升级②扩大中医药文化的世界影响③创新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④满足世界各国对中医药文化的需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18全国卷Ⅱ)中医药理论重视整体诊疗、强调个体化、对症下药、辨证施治等,其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事物的矛盾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相同 ②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交替决定事物的性质
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转化支配着事物的发展变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4.(2018全国卷Ⅱ)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含,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的哲学依据是: ①社会的发展受人的意志和意愿的支配 ②社会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③社会的发展是新事物和旧事物交织融合的过程 ④社会的发展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2018全国卷Ⅱ)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我们人生难得的际遇。每个青年都应该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这是因为:
①奋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②奋斗能减少人生道路上的障碍与困难③奋斗能让理想摆脱条件制约而变为现实④奋斗有助于克服不利条件影响而获得成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主观题
1、(2018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改革开始于农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我国农村改革始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材料一 1978年冬,小岗村的18户村民以“敢为天下”的精神,在一纸大包干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改革如同释放了魔力,次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达133万斤,一举结束20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进入新时代,小岗村大力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实现了村民从“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的转变217年,小岗村集体收入突破8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
材料二 为发展农村生产力,满足广大农民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生活的期盼,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业改革发展的文件,如1982年发布《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肯定“包干到户”等形式的责任制的社会主义性质;1991年颁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把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为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2016年制定《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推进“三权分置”改革;2018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导农村改革发展不断深入。
(1)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10分)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二,分析先进文化在推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10分)
(3)请就新时代青年学生如何发扬小岗村“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提出三条建议(6分)
2、(2018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持续创造,不挖据水着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辰作作出了卓越贡献。
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脸国和实验室,解决了杂文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健性难题。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稽育种获得成功;1997年,开启了第三代起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年,创造了亩产1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
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稻来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5%盐度的海水灌溉。
作为水着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将全师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稽技术培调班50多期,培调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霓,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听究与生产。
(1)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属日的成就?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12分)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是如何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的(10分)
(3)班级举行“学习袁隆平,放飞青春梦想”主题班会,请列举两个发育要点。(4分)
3、(2018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开国将军甘祖昌,参加过井网山斗争、五次反“国剿”、长征、抗日日战争、解放战争,荣获过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
长征路上,甘祖昌和同村战友约好,革命成功后,一起回家搞建设,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革命胜利后,曾经的誓言让他心中的乡愁越酿越浓。1957年8月,他主动辞去军队领导职务,秉持“共产党人不能享清福,要艰苦奋斗一辈子”的信念,举家回到家乡沿背村务农。他把70%的工资捐给了家乡的建设事业,有关部门按照规定要给他盖房配车,被他一一拒绝。他领着乡亲们修水利,建电站,架桥梁,绿化荒山,改造冬水田…一项项利民工程帮助村民摆脱贫穷、走向富裕。1986年,甘祖昌病逝,留给妻子和儿女的唯一遗产是三枚勋章。
将军农民的事迹被编入小学课本,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习近平高度评价甘祖昌将军的艰苦奋斗精神,强调不仅我们这代人要传承,下一代也要弘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1)运用价值观知识,说明甘祖昌的一生是如何体现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共产党员情怀的。(10分)
(2)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什么意义?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加以分析。(10分)
(3)班级拟举办学习甘祖昌精神演讲会,请围绕“青春、奋斗”的主题列出演讲提纲的三个要点。(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5、CDDAB
6—10DDCBC
11—15CCACB
二、主观题
1、(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4分)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解放生产力的基本方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2分)小岗村进行“大包干”改革、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和土地流转,发展集体股份经济,不断破除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经营机制弊端,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4分)(2)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的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4分)中共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决定,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反映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愿望,破除了阻碍改革的思想障碍和政策障碍,指导了农村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3)破除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勇于探索培养创新精神;在不懈奋斗中实现梦想。(每条2分,答出任意3条得满分6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立足社会需要选择课题,开拓创新,在实践、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完善育种技术,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的培有不断取得突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应用推广优质杂交水稻,为我国和世界粮食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把握,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研发团队创新创造、不懈奋斗,领跑优质杂交水稻品种培育,创立了杂交水稻的中国科技文化品牌,充分体现了伟大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强大生命力。通过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指导各国杂交水程研究与生产,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价值。
(3)学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投身实践,开拓创新:胸怀远大理想,实干报效祖国。
3、(1)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导向,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影响改造世界的活动动不忘初心,淡泊名利,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信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毕生精力。(10分)
(2)艰苦奋斗精神是革命文化的精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资源。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10分)
(3)志存高远,树立崇高理想;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增长本领领;弘扬革命精神,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心系祖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青春理想。(6分)
第三篇:文化生活典型题目
1.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有一支四季常青的奇葩“竹文化”。历代文人雅士都被竹子“未出土便有节,及凌云常虚心”的自然形态及丰富的精神内涵所倾倒,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书卷与美谈。苏东坡有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今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郑板桥的题竹诗脍炙人口,百读不厌:“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虚心而有节,朴实而坚贞,根根相连,生生不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坚韧顽强的竹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古代“竹文化”对你有何启示(10分)答: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要用先进文化塑造我们的人生。(1分)先进文化可 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 分)② 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3分)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l分)③ 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2 分)(从其他角度回答,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美食纪录片,更是一部人文纪录片。其充满浓郁的人文情怀、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它以精致的画面,快速、跳跃的剪辑,充满悬念的叙述方式,将中 国视角、民族风格、世界胸襟相融合,加上国际化的创作,使得它成为一个“代表中国纪录片当下创作、创新、发展的新标杆。”《舌尖上的中国》把“吃,还原到了家乡、乡村、社群、邻里关系,还原到了传统,还原到了人最本真的生活状态之中,从而表现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这是它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舌尖上的中国》受到观众热捧的原因。(12分)答: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舌尖上的中国》受到热捧的原因之一就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3分)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舌尖上的中国》满足了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3分)③正确处理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舌尖上的中国》对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3分)④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舌尖上的中国》吸收和借鉴了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实现了民族文化与世界风格的有机融合。(3分)
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天津市将继承传统文化脉络,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风貌保护,推进“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计划”;鼓励各界人士参与天津 市民间文学、曲艺、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的保护与传承;将生态文化知识和生态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提 高市民的的生态文化素养。(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依据材料说明天津市是如何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12分)答: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3分)
②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3分)
③发挥人民群众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其积极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分)
④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公民的文明素养(3分)
4.2012年中国正式启动了传统村落调查活动,同年(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甄选工作也正式开始。这将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件意义重大而深远的事件。
材料一
我国拥有7000年农耕文明史,全国各地遍布着各具地城与民族特色的古村落。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地城、不同民族所形成的传统村落,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是宝贵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世界文化遗产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有效保护、深入研究幸存于世的形式与类型丰富、地城与民族特色突出、历史文化信息承载厚重的古村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目前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一些村民想急切改变居住条件,无序地新建与翻建住房,造成新建筑与历史建筑、乡土风貌极不协调,破坏了传统村落的古风古貌。部分地区过度旅游开发导致盲目拆旧建断、拆真建假,也破坏了传统村落。这些问题导致传统村落快速消亡,雷要引起高度重视。(1)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保护和开发传统村落的文化意义。(9分)答:①传统村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传统村落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3分)
②保护传统村落有利于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品格;(3分)
③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分)④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1分)
5.“美丽中国”既大又小,其实就在每个人的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青年当先行。青年学生要做美丽中国的实践者,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能量。
请你为所在地区设计一个宣传活动(4分),并指出其文化生活的理论依据。(8分)答:活动:文艺演出、摄影展、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各种宣传活动等。
依据: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活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渊持久的;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文明风尚,人民群众是主体;提高道德修养必须重在行动,脚踏实地。
6.在全球观众对选秀节目已经深感疲惫之时,某省卫视成功推出《中国好声音——The Voice of China》音乐评论节目,收视率屡创新高,成为2012年中国最热门事件。它花巨资从荷兰引进全套节目知识产权和设备,但不是单纯模仿和复制欧美的节目模式,而是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和社交网络媒体,并利用合理、系统的创新机制进行了中国化改造。大胆的创意,新奇的构想,“腕”级的评委,严谨的管理,亲民的视角,牢牢锁住了观众的眼球。这个节目发挥着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有关知识,说明《中国好声音》获得观众追捧,创造巨大商业价值对文化企业经营的启示。(10分)
答:①文化企业应立足于社会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2分)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2分)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2分)④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的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2分)⑤坚持正确的方向,既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反对民族虚无主义。(2分)
7.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文化市场已有“长足的发展”。我国对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和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活跃而逐渐明晰、确定的。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中央文件中使用“有关文化产业”概念,提出要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
2003年,中宣部等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文化产业统计课题调研,第一次明确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2年9月19日,“新战略 新驱动 新发展——2012文化创意产业(北京)峰会”在北京隆重举办。这是中央、北京相继出台政策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表现,文化产业成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2013年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加大了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把建设文化强省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他们不断加强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积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工程,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各级地方政府建设文化强省的意义。(12分)答:①加强文化强省建设,有利于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保证人民享有的基本文化权利;(4分)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加强文化强省建设能够带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4分)③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和发展,加强文化强省建设,有利于推动文化交流与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4分)(也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方面回答)
13.材料二
文化是城市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所在,21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浙江省绍兴市是一座具有2500年建城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他们在城市文化建设中非常注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并根据时代要求,赋予城市历史文化以鲜明的时代内涵,抓住机遇,不断繁荣城市文化产业,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的素质。他们还根据绍兴市的经济、政治、文化沉淀所表现出的文化独特性和丰富性,不断推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和而不同”、共生共存,提高了城市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3)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建设城市文化的重要意义。(10分)
13.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城市文化能够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3分)
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促进文化消费,推动城市经济发展。(2分)
③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赋予时代内涵,有利于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分)④“和而不同”、共生共存,体现了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绍兴城市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有利于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借鉴和吸收,推动了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城市的和谐。(3分)
14.(8分)河北省正定县在书法艺术方面,可谓名家荟萃,金石翰墨飘香。“撰文、书法、雕刻”三绝的风动碑、朱熹题写的“容膝”、康乾御碑等,这些价值极高的古代碑刻不仅为正定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还为正定传承、弘扬书法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代代优秀书法家薪火相传,推陈出新,创作水平不断提高,书法人才队伍全面壮大。正定县还大力发展与书法有关的展赛、拍卖、收藏、培训等行业,丰富和延长了文化产业链条。2012 年9月5日,正定县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正定获得“中国书法之乡”殊荣的原因。
14.文化遗产是一 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丰富的书法文化遗产扩大了正定在全国的影响。(2分)
正定书法家在继承传统书法艺术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作水平不断提高,人才队伍全面壮大,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3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正定县大力发展与书法有关的行业,丰富和延长文化产业链条,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了正定的知名度。(3分)
15.热词四“教育优先发展”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指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文化生活依据。(4分)15.(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分)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2分)考生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第四篇:文化生活练习题目
1.材料二 新时代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变成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文化领域在这一新变化下也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注重文化建设“精气神”的高度统一;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不断加快,但是品质不高、文化创意含量不足、文化精品匮乏等问题仍然存在;“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因此,文化精品的创作也必须以人为核心,繁荣文化精品创作与生产;积极探索文艺创作的新途径,拓宽艺术繁荣的新思路,擦亮文化名片,打造一批文艺品牌活动;加快各级文化馆(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文化大院等群众文艺阵地建设,建立覆盖全国的群众文艺设施阵地网络,根据群众文艺特点'积极发展群众音乐、舞蹈、戏剧、曲艺、蔓术、书法、摄影、文学等群众文艺团队。
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如何适应新时代下文化领域发展的新要求(10分)
2.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全球性挑战更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只有各国都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才能共同应对挑战。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当今世界潮流与历史大势,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担当。
“命运共同体”一词,植根于传承千百年的中华文化。外交是历史文化的映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世界大同”、“天人合一”等中华文化的接续传承,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中国外交理念一脉相承。
(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运用中国智慧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学校某社团计划举办“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展览,请策划两个展览主题。(每条不超过 30个字)
3.材料二: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2)联系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文艺工作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1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于2017年11月8日至10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和特朗普总统深入交谈,达成重要共识,为中美关系确定了基调、指明了方向。双方达成的双向贸易投资协议超过2500亿美元,合作项目34个。
材料二:特朗普此次访华之行的“首站”是有着近600年历史的北京故宫。从在中西合璧的宝蕴楼内品茗叙旧,到特朗普外孙女阿拉贝拉用中文演唱歌曲、背诵《三字经》和古诗的视频;从感悟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中华“和合”文化,到体验文物修复技艺;从观看珍品文物展存,到欣赏中国国粹表演;从同“美猴王”握手互动,到“推特”发文秀图„„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访问中美两国领导人许多的外交互动,都通过电视和网络直播的方式展现给了全世界的观众。过去人们只能单向地接收到领导人之间的互动信息,现在通过直播,人们不仅可以观看,还能实时点赞、评论和转发,参与和互动属性大大增强。
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12分)
17.2017年11月27日,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举行开播仪式。《国家宝藏》是中央电视台2017年重点项目,节目整合全国顶级文博资源,与九大国家级博物馆精诚合作,选择了包括故宫博物院的石鼓、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在内的27件入围国宝,融合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戏剧等多种艺术形态,开创了“纪录式综艺语态”,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让“文物活起来”。
《国家宝藏》总导演于蕾说,这个节目初衷,就是讲述一个个博物馆里、一件件国家宝藏的前世传奇、今生故事。所有的信息与感受,都将通过丰富多元的视听手段、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传达给每一位电视观众。《国家宝藏》将是弘扬民族文化自信浓墨重彩的一笔,将成为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大国电视台的扛鼎之作
《国家宝藏》对我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有哪些启示(12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11月26日,120余位活跃在中国电影一线的中国青年导演、编剧、演员和出品方代表等,共同参加了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主办的青年电影创作人员专题学习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这些青年影人共同学习十九大精神,一起探讨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电影创作中去。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对青年电影人谆谆教诲,提出了三点要求:“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加强创作。统一思想,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中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写好中国电影的光影华章。尤其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在文艺创作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时代鼓与呼。明确任务,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查找不足和短板。中国电影人应该勇挑重担,克服重重困难,走出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变革的路径。加强创作,要把提升电影质量作为生命线,切实提高电影创作。”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文艺工作者应该有何担当。(12分)
19.材料一:近日在黄山市“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上,歙砚传承人以“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为主题,开展了歙砚传统技艺大赛,让参观者穿越时空,领略到歙砚的石质之美,赞叹于制砚传承人的艺术构思和高超技艺。非遗不是文物,而在现代社会被活态传承着,承接于前人、展示于当代、流传于后世。从徽墨到歙砚,从徽菜到徽戏,从砖雕到木雕,黄山市倡导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充分调动当代社会的创意、创新、创业,找到能与过去关联的器物、味道和情感,全方位激活徽州文化、唤醒乡愁。黄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路海燕这样阐释:“这样推动文物资源由静态保护向活态利用升级,努力实现保护与利用互促共进、良性循环,让珍贵的徽州文化留下来、活起来。”
材料二: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回答如何实现徽州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参考答案:
9.(2)①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的文化产品。②坚持市场导向,生产创作适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提质增效。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作的主体和服务对象,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作的热情,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④立足实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打造文化知名品牌。⑤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10.①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世界大同”、“天人合一”等中华文化的接续传承,我们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发展,我们要运用中国智慧,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坚持交流借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15.(2)①文艺工作者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3分)②文艺工作者坚持弘扬主旋律,倡导多样化。(1分)文艺工作者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坚持“为人们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3分)要根据人们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的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发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3分)
16.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交流促进了中美两国领导和人民的相互理解,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和政治上的沟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②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特朗普外孙女阿拉贝拉用中文演唱歌曲、背诵《三字经》和古诗的视频,彰显了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古代建筑和传统文化活动,能够让属于艺术的瑰丽冲破语言的障碍和文化的差异直击心灵。④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借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⑤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文化传播方式,利用公众的共同互动和参与提升公共外交的水平。⑥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坚持中华文化立场,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故宫有着600年的历史,《三字经》、唐诗,中西合璧的宝蕴楼,京剧表演都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特点,彰显了民族精神。⑧利用中国璀璨的传统文化助力中国外交显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每点2分,任答出6点,可得1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最多不超过12分)
17.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1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1分)同时要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1分)创新传统文化,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1分)②立足于社会实践,(1分)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1分)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1分)通过丰富多元的视听手段、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传达给每一位电视观众。(1分)③在新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1分)融合了多种艺术形态,开创了“纪录式综艺语态”,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让“文物活起来”。(1分)④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1分)融合、创新,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1分)
评分补充说明:(可酌情得分):①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③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8.①文艺工作者应该高擎民族精神火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文艺创作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时代鼓与呼,为推进文化繁荣兴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③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新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勇于创新创造,走出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变革的路径。④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听懂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⑤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艺工作者要写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
19.深刻挖掘和认识中徽州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徽墨、歙砚等文化产业,促进徽州文化与当地经济的协调发展。②既要重视对徽州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又要为徽州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推动传统徽州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③组织开展有关徽州文化的交流展示活动,满足人民需求,扩大徽州文化的影响力。
第五篇:经济学方向题目
经济学方向论文题目
一、理论和运用经济
1、全球化可以消灭贫困吗?
2、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国股市的重要影响
3、中国证券市场的运行特征
4、中国证券市场凸现的投资价值
5、中国企业如何加强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动权
6、西部大开发中的融资问题
7、城市化与城镇化效应对比
8、市场失灵及效率损失分析
9、对收入分配差距与调控的分析
10、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政府职能转变
11、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
12、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13、试论教育的经济功能
14、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战略思考
15、西部大开发中的城市化战略问题研究
16、中国城市化的道路选择
17、家庭经济与“三农”问题之关系探析
18、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
19、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探索
2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城乡之间现实差异及可能前景
21、中国经济增长机制
22、试论农业资源的货币化与市场化之路径比较
23、试论民间资本与外国资本约束下的国有资本增值机制对中国股市现状的认识与思考
24、宏观政策与中国改革历程
25、政府、企业、市场的边界:以中国改革为例
26、我国微观经济运行的演变
27、对我国“三农”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28、虚拟经济与产权实现形式的演变
29、计划与市场的理论构建与实践经验
30、我国教育经济的制度与市场
31、世俗化与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反思
32、市场化与货币化:中国经济的变迁
33、中国经济历史运动的结构分析
3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收入比重下降的原因
35、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分合:中国经济的市场机制
36、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37、关于科斯定理与外部效应
38、竞争市场与垄断条件下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对比分析
39、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财政职能的比较分析
40、关于中国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的思考
41、关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42、金融改革:制度变迁中的政府与市场
43、浅论公共收入规模的影响因素
44、西部开发的难点与对策
45、对我国税制改革的简要历史回顾
46、经济增长与失业问题
47、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回顾与发展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探析
48、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49、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与对策
50、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因素分析
51、小城镇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选择
52、中国分税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3、试论我国现代农村土地分配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4、对农村税费改革中问题的思考
55、论我国的税收负担问题与税费改革
56、西部大开发中的教育投资问题
57、关于东西部地区的个人所得税问题
58、对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问题的思考
59、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与现实选择
60、论我国入世后的政府职能转变
61、财政收入水平与社会公平关系的实证分析
62、如何看待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63、个人收入差距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64、论个人所得税扣除方法的改进
65、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理论分析
66、对西方税收原则的简要历史回顾
67、市场经济体制中财政存在的理论基础
68、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探讨
69、国内需求扩展中的农村市场
70、西部大开发的城市体系模式选择
71、关于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及消费特征及影响研究
72、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
73、“十二五”期间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问题研究
74、“十二五”期间城乡就业问题研究
75、市场经济体制中对财政职能的界定
76、我国农业现代化与技术创新
77、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化思考
78、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组织化
79、劳务经济与农民收入增长
80、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81、对知识经济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82、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商品问题。
83、对“资本”范畴适用范围的思考。
84、马克思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对现代企业资本运营的启示。
85、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看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86、根据马克思的利润平均化理论探讨我国当前的产业重组问题。
87、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探讨
88、关于西部地区引进外资的思考
89、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90、如何完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
91、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92、经济全球化与发展我国对外经济关系。
93、试论我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
94、加快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95、论小康目标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96、小城镇建设需要机制创新
97、试析东西部地区城市化差距的原因与对策
98、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的再思考
99、我国乡镇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100、对新时期农民增收问题的探索
101、全面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102、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条件
10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深层次思考
104、试论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
105、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
106、浅析西部开发中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107、济增长新阶段的城市化问题研究
108、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109、试论新时期的劳动价值论问题
110、对当前粮食价格上涨的理论思考
111、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的研究
112、中日农业现代化比较研究
113、中国“三农”问题的对策
114、试论公平与效率统一原则
115、试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16、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
117、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18、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119、取消农业税后撤并乡镇财政所的可能性分析
120、生态移民对策研究
121、试论乡镇财政债务增长的成因及对策
122、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23、对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124、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组织化问题
125、论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及战略取向
126、论国际贸易中环境成本内在化问题
127、贸易、环境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128、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的影响
129、论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130、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在比较优势下的融合 131、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特点与外贸人才的培养 132、国际资本流动对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研究
133、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取向分析
134、论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135、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战略
二、贵州经济研究
1、贵州经济战略发展选择
2、贵州产业结构调整及支柱产业培育
3、“十二五”时期贵州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4、贵州小康目标的实现与民族经济的发展
5、贵州城镇化滞后的根源及负面影响分析
6、贵州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
7、贵州城镇化问题初探
8、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贵州城镇化战略研究
10、比较优势理论及其运用——兼论贵州经济发展战略
11、贵州农民增收障碍及缓解途径
12、论实现小康目标与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
13、贵州省“十二五”经济发展前景探析
14、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加快贵州小城镇化建设
15、对贵州优势产业的选择与培养
16、对外开放格局中贵州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17、西部开发中贵州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18、贵州农村城镇化的调查与思考
19、贵州省少数民族乡镇财源建设思路初探
20、发挥贵州资源优势,扩大农民收入来源
21、贵州民营经济发展的态势分析与策略研究
22、贵州石漠化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23、农业产业化途径及组织研究
24、贵州省“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实证分析
25、对贵州省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26、就业结构调整与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27、新阶段农民收入增长对农业科技的挑战与对策
28、贵州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分析及持续增收路径选择
29、贵州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30、贵州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和需求函数评估
31、贵州农村问题研究
32、贵州农业问题研究
33、贵州农民问题研究
34、贵州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
35、贵州人口素质问题研究
36、贵州水电经济问题研究
37、贵州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和需求函数估计
38、贵州保险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初探
39、贵州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40、贵州电信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41、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