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教师事迹材料:做学生心中最美的老师
乡村教师事迹材料:做学生心中最美的老师
乡村教师事迹材料:做学生心中最美的老师
中央电视台最近有一个栏目——《寻找最美的乡村教师》,每期节目中主人公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都感召着千万教师同行,更感动了无数学子和家长。同为一名乡村教师,多年来,罗老师一直扎根在z教育的边远地区,用智慧传播知识,用爱心播撒阳光,用真情传递温暖,梦想着成为孩子心中最美的教师。多年的执教生涯,她一直在做两件事:
做最喜欢学生的老师
从教以来,从来没有罗老师不喜欢 的学生。她一直有一个观点:每一个学生都是好孩子,不论现在,希望在未来。她所带的六乙班学生来自各处,农村、郊区、城里,区内区外、市内市外、省内省外,家长有辛苦的农民工、有起早贪黑的小商小贩、甚至有游手好闲的拆迁户……孩子们在家没有学习的时间、空间,家长更不知道放学后还要辅导功课,孩子们不但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品质、生活习惯更是良莠不齐,班级情况纷繁复杂。针对这种情况,她深入每个家庭,深入孩子内心世界,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一次次去劝导、化解、疏通,营造家庭的教育氛围,帮助家长建立起对孩子学习生活的关心。
罗老师班里有一位叫王z的外地学生,家长在马王堆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做蔬菜生意,父母忙于赚钱,没有时间管他,他迷恋上了网络,作业经常不做,有时候上网竟然彻夜不归。上课没有精神,直打瞌睡。罗老师一次次地找他谈心,孩子当面表示改正,可转身又溜进
了网吧。一天下午,罗老师发现孩子又没来学校,便立即电话通知家长找寻。五点钟,家长才迟迟回话,竟然说没有时间去寻找。于是,罗老师便根据同学们提供的线索,在附近小区一个个网吧、游戏厅挨个寻找,终于在一个离校一两公里的不起眼的网吧中找到了玩游戏正入迷的孩子。罗老师把孩子领回学校,又一次耐心劝说,谆谆教诲。
有的学生对罗老师说:王升的爸爸妈妈都不管他,您也不是一次两次帮他了,一点效果都没有。我们不嫉妒您对他的关爱,但我们为您爱的付出毫无效果和回报感到难过!罗老师说:王升跟你们一样,进了学校的门,就都是我的孩子,在我的眼皮底下,谁掉队了,那我就得陪着他一起赶上来,大家也应该多关心帮助他,几十年后,你们再相聚时,他就还会记得这个温暖的集体。罗老师除个别辅导王升的学习,还根据他的情况量身定做复习方案,同学们也轮流帮助和监督他的学习,2012年毕业考
试,语文从来没有及格的王升语文打了78分,这不算高的分数不仅是一个难得的喜讯,甚至可说是一个奇迹。毕业典礼上,罗老师收到了王升同学的贺卡,上面写着:罗老师,我不会忘记你对我的帮助,二十年后我会让你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王升。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学生虽然是受教育者,但他们也一直在选择老师,挑剔老师的为人,挑剔老师的教学。把爱放在教育的核心地位,这是任何教育的基础,也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学校的厕所是罗老师班级的公共区,因为学校校区属临时过渡,条件艰苦,学生打扫起来有困难,罗老师就经常和大家一起共同完成;教室地板灰土厚,罗老师就提早到校,先将地拖干净。一桩桩细小的事情,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中,都感受到老师对班集体的爱,对大家的爱。虽然罗老师接六乙班的时间不长,但有了这份爱,师生间的信任建立起来,沟通的桥梁畅通无
阻,孩子们的心扉向罗老师敞开了,家里父母间的争吵、同学相处时的疙瘩、成长中身体的不适和学习过程的紧张等等,都在罗老师这里得到安慰和宽解。
作为一名在讲台上燃烧青春的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是做一名受学生欢迎教师的首要条件。多年来,罗老师把充分的时间用到备课上,把智慧的激情用到授课上,在课堂教学中,她本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专注于教授知识,而且重学生的习惯培养、品性塑造。课堂上,教学环节的设计,注重启发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创新,力求使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努力使课堂充实而不忙乱,有序而不呆板,活泼而不散漫,自己教得省心,学生学得尽兴。因了罗老师轻松幽默、内容充实、充满想象的课堂教学,孩子们出现了少有的喜欢上语文课的情形,而罗老师所任课班级的教学成绩也常能位于同年级前列。如果说罗老师用身先士卒的班级荣誉感与孩
子们建立起信任的桥梁,那么,她生动、睿智的课堂教学更是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让她能够成为孩子们喜欢、敬重的领路人。孩子们说,罗老师是值得依赖、知识渊博的老师,也是亲密的好朋友、更是值得尊敬的长者。
二十多年的坚守,有艰辛,有苦涩,更有收获。看到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特别是看着一批批不断成长的毕业学生离开校园,那份助人成功的喜悦难以言表,桃李芬芳,满园春色,这恐怕就是一个执着于教书育人事业的教师职业魅力之所在。或许,穷尽一生之力,很多教师都无法成为电视报道中那种“最美的乡村教师”,但是,在这里,在z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壤上,罗老师一定是她的学生心中最美的老师。
罗老师与孩子们在一起
幸福在作业本上传递——群众贴心优秀
党员罗老师在收取学生作业
第二篇:做学生心中最美教师
做学生心中最美教师
学校在本期校本培训中请来刘老师为大家培训,再一次强调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给我印象较深的一句话,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我们要对得起“教师”这一称号。
是啊,现代教育应当是“爱心”教育、情感教育,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热情洋溢的教育环境,以和蔼可亲的教态、关切关怀的语言,温柔亲和的目光组织教育活动,由只提要求到多给关怀,由一味指责至千方百计让学生品尝成功。笑着面对学生,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减少沮丧,获得成功。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在学生面前勇于承认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和工作中的错误,用爱去赢得一切学生的信赖。多给后进生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把对他们的“反感”换成“容忍”和期待,竭力寻找他们的优点,出自真心地去赞扬、去鼓励。为后进生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后进生是可以进步的,是能够得到健康发展的。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也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只有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桥梁,教育才能生效。爱真正是教育者取得成功的法宝。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愿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所有教育者,都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人,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人,以科学的方法去引导人,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人,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人,以优秀的成果去鼓励人,以完美的人格去塑造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让美好的人生在教育事业这面火红的旗帜下熠熠生辉。
坚守为人师表,用心、用汗水、用智慧呵护每一个孩子,让一中的每个孩子快乐健康的学习,成为对家教、对社会、对国家的有用之才。
知识和技能重要,人的精神和品格更重要!不能成为一名全国最美乡村教师,那也要成为自己学生心中最美的教师!不忘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做学生心中最美教师。
第三篇:2013最美乡村教师事迹
2013“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最美乡村教师”主要事迹
1、阿力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区寄宿制学校):
阿力太是一名寄宿学校老师,最大愿望就是孩子们都不辍学,她的教育梦想是让每个家在远方、寄宿学校的孩子感受爱。因交通不便,阿力太的学生长达五个月不能回家,父母很少来探望,执教16年来,她用母亲般的关爱,连接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情感的纽带。为了家访,她利用周六周日、寒暑假孤身骑马走遍23835平方公里大草原,踩冰踏雪、跨江过河、多次遇险。为了向学生家长传递信息,在收不到手机信号的草原上,她随身携带收音机,找到信号时就给当地专门为牧民传递信息的蒙语频道打电话,通过电台通知牧民。16年来她用坏了5部收音机。为了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她没见到母亲最后一面、不能守在儿子身边、连丈夫也被她带到高寒小学。执教16年,阿力太老师教出了300多名中专生,50多名大学生。
2、仲威平(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市工农乡兰河小学):
16年来,为了14名肢残、智障、困难家庭孩子有学上,仲威平老师放弃调转机会,留在偏僻乡村教学。她相信教育平等,“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她的教育梦想就是让残障、智障、家庭困难孩子都能上学。16年坚守,当地人评价她有“五多一少”——“走路最多,讲话最多,课时最多,教材最多,备课最多,学生最少”。从家到学校,每天来回20公里山路,她骑坏了8辆自行车、落下了一身病。正因为她当年这个抉择,曾不被人接受的14个孩子,5个考上名牌大学、1个成为汽车制造工程师、一个成为学校所在村村长,其中小儿麻痹症的孩子目前研究生在读;也正因为她16年的辛苦付出,她的课堂让118名孩子成才,20多名考上大学、大专。
3、格桑德吉(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
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她的教育梦想就是让门巴族孩子都能上学。格桑德吉老师所在的帮辛乡小学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从未有过完整的路。为了劝学,12年来格桑德吉老师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作为校长的格桑德吉跟男老师一样,过冰河、溜铁索、走悬崖峭壁,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在格桑德吉老师十二年如一日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12年来,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儿子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4、廖乐年(广东省梅州市大埔长教村百江德兴堂):
2001年,做了一辈子教师的马来西亚华侨廖乐年退休了,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到家乡免费教孩子们英语,一干就是十二年。廖乐年骑着车挨家挨户地动员招生,教学生不收学费,免费供孩子吃住,村民们不理解,称为他为“颠鬼”、“疯子”。为了让村民们接受自己,他学习中文和客家话;为了让路途远的孩子能免费住宿,他翻修了祖父留下的祠堂……。十几年下来廖乐年的学生总数突破5000人。而且他教的学生普遍英语成绩突出,好多孩子考了六级、八级。现在每年还不断有外地慕名而来的学生。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廖乐年在教他们英语的同时,也不忘教他们做人的道理。他要求所教过的学生将来有能力时每个人也要资助两个孩子,让爱心和梦想传递下去。
5、廖占富、张兴琼(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碧溪乡火天岗村小学、石庙村小学):
廖占富、张兴琼是一对教师夫妻,他们分别在四川凉山深处两所隔山相望的小学执教,一人撑起一座学校,让大巴山深处走出了二十多名大学生。当年,高中毕业的张兴琼在村长父亲的劝说下,当上了乡村教师,一人一校干了8年。8年后,村长父亲为了留住乡上派来的临村代课老师廖占富,撮合两人成婚。婚后,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三年前,丈夫被派到对面山头小学,在一间废弃寺庙里教14个山村孩子。两个山头,两所小学,之间是两个多小时的山路,从此夫妻二人一人守住一所小学,隔山相望,一周见一面。他们用自己的分离和坚守,守住了大巴山深处孩子的未来。
6、吉思妞(云南怒江州泸水县六库镇气象路云南怒江特殊教育学校):
16年前,吉思妞是从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调来怒江特殊教育学校,来到了这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是一所偏远山区的学校,百姓多不识字,一直以来都是学校老师进山去招生。而怒江地形险峻,为招生老师们常常要过索道、骑马、爬乡村山路,辗转两天时间才能到达。这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现有79名孩子,大都是傈僳族和白族的聋哑儿童。聋哑孩子性格孤僻极端,因为不会说话,发脾气时很容易自虐,吉思妞也曾经想过退缩,但当孩子们不清晰地叫着“妈妈”,张开小手让她抱抱时,她决定留下来。面对这些特殊的学生,吉思妞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从吃喝拉撒到青春期都得手把手教。吉思妞说,对于这些孩子,需要良心爱心更要有恒心。在吉思妞和其他老师的关心教育下,这些聋哑孩子也考上了大学,其中还有些孩子大学毕业后愿意回来任教。
7、王金花(海南省儋州市兰洋镇番打小学):
在儋州市兰洋镇番打小学有位30年划船接送孩子们上下学的女“艄公”王金花,她是学生眼里的好老师,也是他们的“好母亲”。从1997年转正开始,王金花每月有450元的工资收入。为了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她自设奖助学金,每月拿出工资的一半放到里边。她教过的学生几乎都得到过她的资助和奖励,少则50元,多则千余元。
8、杨元松(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
在杨元松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天赋。他注重培养有梦想的孩子,经常带孩子走出大山参观,给孩子讲乔布斯的励志故事,把梦想植入山村孩子心田。他还鼓励边远乡村孩子大胆追梦,并为他们创造实现梦想机会。在教学中他发现孩子们不善交流,就鼓励孩子们用写日记的方式打开心扉,并引导孩子们爱上写作。看到山村出现的辍学打工潮,孩子宁愿为打工荒废学业,杨元松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学生日记出版成书——《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为让孩子们体会到成就感。26个留守孩子、220篇孩子的日记、12封孩子写给父母的信、21幅象征孩子梦想的画,《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一经出版,就引发了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也为孩子们带来了人生第一笔稿费。高兴的杨元松挨家上门给孩子送稿费,他要让这些乡村长大的孩子知道,人的未来不只打工一条路。
9、刘坤贤(重庆市巫溪县高楼乡新田村小学):
刘坤贤是一位28年如一日,义无返顾、扎根山村的土家族老师。为了帮助贫困学生筹集书本费,他假期外出打工却遭遇事故高位截肢;为了保证正常教学,养伤期间他让妻子自修大专课程,为学生代课;为了让孩子们的回家路更安全,他卖掉家养猪,为孩子们在回家的路上修了两座桥;为了解决学生们吃水难的问题,他拄拐上山找水源,自己出钱铺设水管,接水进校;为了改善教学条件,他用转为公办教师后的第一笔工资为学生买了电脑、电视机。为了让孩子们的教育不中断,即使突发脑溢血,他也拒绝领导照顾他去条件更好的中心校的安排,因为他不愿意看到山村小学没有老师。由于身体不好,领导还提出过并校,可是“固执”的刘坤贤考虑到有19个孩子会因此要步行四小时上学,就拒绝了,他说“我在、学校就在,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10、潘立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上丰乡上丰中心学校南源村吴家坦教学点):
从1976年高中毕业担任民办教师开始,潘立华开始在吴家山教学点任教,一个人一干就是37年。他手把手地教着山里的孩子,帮他们圆“看看大山之外”的梦想。吴家山教学点地处歙县北部高山地区,交通闭塞。为了方便山里低龄孩子就学,教育部门只得就地设置教学点。在教学点,潘立华是老师,负责所有不同年龄孩子的教学;潘立华是校长,负责教学点的所有事务;潘立华是保育员,每天要给孩子们热好各自带的饭菜,农忙季节或者天气不好时,他还要把孩子们送回家;潘立华还是安全员,坚持每日10分钟安全教育,下课学生活动的场地有安全隐患,他总站在高坝前以防学生发生意外。
11、“会泽七子”(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纸厂乡龙家村小学的7名80后教师):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纸厂乡龙家村小学位于海拔两千多米的山崖上。学校一共有127个孩子,8名教师。除了一位五十几岁的老教师外,其余七位都是“80后”。他们放弃了留在城里的机会,回到养育他们的大山,各显身手,给孩子们带来知识文化,并把山外的世界带给这些孩子们。在里条件艰苦,他们每个老师都都身兼数职,有的兼任食堂管理员,有的兼任采购员、记帐员。雨天山路泥泞,他们去集市买菜的破面包车经常陷在污泥里,这些年轻人们就扛上铁锹,集体去修山路。平时这七位“80后”吃住在一起,像兄弟姐妹一样。被当地人称为“会泽七子”。
第四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
用 热 血 谱 写 爱
南昌县蒋巷中学 李业军
九七年我大学毕业,怀着对家乡教育事业的热爱,我谢绝了在南昌市实习时学校校长诚挚的挽留,拒绝了叔父给我找公务员工作的好意,放弃了父母托人给找好的省城农行的高薪待遇。在时任校长的殷切期盼中,我毅然回到了养育我二十多年的故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怀着对家乡亲人的不舍,怀着对故乡的热爱,怀着对母校教育事业的一颗狂热之心,我踏进了母校―――蒋巷中学的大门,走上了教师的讲台。
刚到学校,时任校长兼恩师李小全同志就对我委以重任,当时学校分“快慢”班。初一(2)班是全校最差的一个班,全班80多人,全是刺头,前任班主任由于无法管理班级而不得不辞去班主任一职。学校无人敢接,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想都没多想就把这个班给接了下来。有一个老教师曾戏谑地说:“小伙子,这个班接不得,接了你要打被子睡在这个班上了。”对此我只是淡然一笑。理想是美好的,可现实总是残酷的,由于前任班主任管理松散,再加上班上问题学生又多,全班80多人上课真正用心去听讲的人却没有几个,老师像泄了气的皮球―――蔫不拉几的。在第一节班会课上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自己的求学经历教育他们好好读书,长大后好要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又多次找到任课教师沟通,希望能提高班级的学习氛围,这一理想的举动不但没有得到学生的理解,连任课老师们也群起而攻之,老师们甚至嘲笑我不懂事,说我是三分钟热情,维持不了几天。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对学生摸底工作―――家访了,为了全面了解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状况,我跑遍了蒋巷镇几乎所有的行政自然村。由于农村中学很少有老师愿意家访,有的家长误认为家访就是告学生的状,有的学生还没等我到他家门口,就拖着我,不让我到他家去,有的学生甚至怕我到他家去告状,还用石头砸我的玻璃窗户,我只好苦口婆心地向学生作耐心的解释,久而久之,学生不但不怕家访,还很乐意我到他家去。
由于刚到学校缺少教学经验,再加上自己的很多举动和老教师们格格不入,有时甚至还会遭到老教师们的嘲笑与非难,但我对这些都不予理会,依然坚持着用爱心去谱写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我甚至还把我们班上最调的两个李姓学生请到家里(说家,其实也就是八九平面的一间宿舍)和我一起住,晚上我备课时就监督他们做作业温习功课,等到他们学习累了就和他们聊聊班上学生的学习纪律情况,没几天全班同学就知道班上所有的事情都逃不掉“老班”的耳目,从此在学习上和我再也没有什么秘密了。班上刘琥同学的父亲在蒋巷供电所工作经常要到外面去抢修线路,母亲又犯有精神病,吃饭经常是有一餐没一顿的,我就干脆把他带到食堂和自己一起吃饭。通过和学生心和心的接触,学生渐渐地接纳了我,班上的学习风气也不断地在改变,老师们教学也更轻松有劲了,有的老教师甚至开始刮目相看了。初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奇迹终于降临到这个班上,全校最差的一个班,有两科成绩居然超过了快班,校长也大会小会地表扬我。
从此我便和班主任结下了不解之缘,重复着这平凡而又伟大的工 作。2001年我带高三毕业班,国庆节期间我和爱人结婚,由于担心学生放松学习,婚后的第二天我便放弃了休假上课,爱人戏谑地说,你是要学生还是要我,我无奈地说,没办法,高三学生的功课不能拉下,班级管理更不能松懈,等放了假我一定好好陪你。
2011年10月我所带的高三(5)班学生刘茂琦同学在紧张的考过程中被查出患有“脑瘤”,刘茂琦同学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学生。早在八个月大的时候母亲就因肺癌去世,9岁时父亲又因重病离开了人世,家里可谓是一贫如洗,只好由叔父抚养。但由于祸不单行,叔叔又患上了血吸虫病,一家早就被债务缠身。听到这种情况后我主动向学校领导反映,并及时和新闻媒体取得联系,发动学生进行捐款,先后募得善款十多万元,现在这个学生已顺利进行了第一期手术治疗,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在这里我希望刘茂琦同学能继续同病魔作斗争,完成自己的学业。
农村的教学生活是清苦的,记得我刚到学校上班的时候,学校由于住房紧张,就把我们和有家室的老师搭住在一起,有时甚至和两三个单身教师搭住在另一个有房子的教师家里。5年的时间我先后搬了7次“家”,最惨的一次是住在学校废弃的办公楼里,那可是50年代的建筑,一到夏天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下小雨,连人都快发酶了,有一位和我同住一起的同事所有的书都发了黑。有时午睡睡得正香突然会从外面抛来一把土,让你满头是沙子,结婚后才搬到一间学生宿舍单住,为此爱人强烈要求我调往县城重点中学,都被我以种种理由拒绝。有人说班主任的工作就是平凡琐碎,而正是这无数个平凡琐碎的工作才成就了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天朝六晚九的日子―――早上六点起床,晚上九点到家,每天和学生打成一片,却无暇去管自己的孩子。十七年的班主任生涯,十七年的坚持不懈,正是这份对工作的狂热,甚至连婚假都顾不及休的平凡,才有了今天这个最美的乡村教师候选人。我用十七年的青春先后送走了六届初高中毕业生(其中一届复读毕业生),许多毕业后的学生每逢节假日都会送来最诚挚的祝福。
当一名老师我无怨无悔,当一位农村中学的教师我更是觉得幸福无比,其实教育就是一个字―――“爱”,只要我们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必然会收获学生对我们无限的爱。著名教育家陶行之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奉行的教育理念。
第五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之二
细腻无私的爱
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有一颗爱心,因为师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老师对学生的爱是细腻的,是无私的。同学和同学是张老师先后教过的两个孤儿学生,在他们上学期间,每个学期到交书费的时候,张老师从来不催促孩子们,不让孩子们为难,总是不用孩子们张嘴,就会预先给他们垫付书费,让他们安心上学,而从不考虑孩子们是否会还上这些钱。当然,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也不仅限于经济上的资助。同学是个单亲孩子,从上学到就业,张老师一直在关注着他,而他每去一个新的城市工作,也都会和老师打个招呼。同是单亲孩子的同学,父亲一个人要照顾他和他的哥哥,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老师在学校生活中给了他许多的关心。初中毕业后,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同学想继续上学,但是家里的经济条件又不允许。为此,他的父亲找到老师,想让老师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让孩子不要继续上学,而是去工厂上班。老师却回过头给学生的父亲做起了思想工作,让他同意孩子继续上学,而学费,则尽量不再让家长负担。然而,说来容易做来难,为了这样一个承诺,为了给同学选择一所合适的学校,张老师又是自掏路费,利用半个多月的时间,陪着他走遍了运城、洛阳的中专学校,最终让同学上了心仪的学校。
更多的人性关怀,也让老师收获了更多的不一样的幸福。同学是一名女生,家离学校也比较远,一天,正在上课的她得了急性阑尾炎,疼痛难忍。老师得知后来不及通知家长,第一时间把孩子送到了医院。就在他跑前跑后交完费,给孩子打上点滴,正准备给其家长打电话时,突然发现,同学的爸爸生病也在这所医院输液,而她的妈妈还在工厂上班。于是,老师就在医院照顾他们父女二人。无私的爱总是让人感动的,在之后的生活中,一家人就把张老师当成了他们的亲人。
有很多人觉得老师这样做得不到现实的回报,觉得他傻。甚至有人调侃,说他对学生的关心,都快超过了对自己孩子的关心。他用这样一句话做了回应:“播种了爱,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快乐、是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