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光镇申请历史文化名镇材料(一)(精选)

时间:2019-05-13 09:26: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留光镇申请历史文化名镇材料(一)(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留光镇申请历史文化名镇材料(一)(精选)》。

第一篇:留光镇申请历史文化名镇材料(一)(精选)

留光镇申请历史文化名镇材料

留光镇地处县境东部,距县城18公里处,距新乡市85公里,镇政府驻地在留光村。位于北纬35°03′--35°06′,东经114°32′--114°40′之间。北邻赵岗镇,东临起重之乡长垣县,东南与黄陵镇接壤,南、西南界潘店镇,西与冯村乡相接。境内大广高速、省道213贯穿南北,其中大广高速封丘服务区设在该镇周庄村,交通十分便利。天然渠、十一支流经该镇,辖区水资源较为丰富。改革开放以来,留光镇上下团结一致、顽强拼搏、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双丰收。该镇被新乡市创争办评为“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先进”;该镇被新乡市委、市政府评为“人民满意优秀公务员先进集体;该镇便民服务中心被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评为先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该镇青堆村被省委组织部评为“五好支部”;留光镇青堆树莓合作社被市政府评为“新乡市合作组织先进单位”。青堆村被农业部命为“全国一村一品先进乡镇”; 留光镇还是国球世界冠军刘国梁的故乡、中华名吃萧记烩面发源地、生命之果树莓的原产地。

该镇辖区面积58.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2万亩。辖28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177个村民小组,农户9989户,党员1105名。全镇总人口4.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70人,占全镇总人口13.4%。镇政府城镇驻地人口8584人,镇政府驻地面积1.13平方公里。

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

留光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美丽的传说。据《后汉书》记载:东汉20年,光武帝东游曾驻这里,赐名“刘光”,后演变为“留光”。境内存有青堆遗址,息氏墓、蛤蟆塌气坑、石佛寺等古迹。青堆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器物有石器条纹、方纹、陶罐、陶瓮、蚌镰等。2010年9月成功实现了撤乡建镇,留光乡改名为留光镇。

(一)曲河县人民政府

曲河县人民政府遗址

1947年7月,中共冀鲁豫四地委为了孤立长垣县城内的国民党军,保卫黄河安全渡汛,地委决定建立曲河县,因这里正是黄河向东北转弯的地方,成为牛梭形曲状河道,故以此而得名。县政府设在留光镇马村村,包括封丘县东部,长垣县西南部,全县开始划分4个区,后改划分5个区,留光(当时叫光武镇)一带为一区,参谋村一带为二区,黄陵集一带为三区,曹岗集一带为四区,金寨一带为五区。共340个村,人口163831人,任命连治洁为县委书记,王彪为县长,组织部长杜心田,宣传部长付部长王子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站住了脚跟,粉碎了国民党放水淹解放区的阴谋,活捉并在蔡顶村公开审判了光武镇(留光镇)乡长朱广文,冯村乡乡长郝家赞、程光信等一大批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曲河县的成立巩固和发展了解放区,夺取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政权,恢复和发展了城乡经济,建设了地方武装,恢复和发展了文化教育事业。至此开辟曲河县的工作任务已顺利完成。至1949年9月,曲河县建制撤销,一、三、四区并入封丘县;

二、五区并入长垣县。

(二)息氏墓

息氏墓

战国时期,宋国的宋康王是个暴君,对外侵略,对内暴敛,沉溺酒色,荒淫无度,群臣凡进谏者一律射杀,时人称其为“桀宋”。这年夏天,宋康王游玩到青堆这个地方,见一条溪流从这里潺潺流过,溪流两边树木茂盛,风清气爽,景色宜人,是个避暑的好地方,就下令强征民夫,在这里修了一座供他游玩时休息的行宫。这样,每到烈日炎炎的夏天,宋康王都要带着他的大臣和美姬爱妾们到这里游玩和避暑,在这里过上一段天上人间的生活。公元前328年夏天,宋康王戴偃又带着他的大臣和爱妾们来青堆行宫避暑,得空儿驾车在附近游玩时,在西南方向的一个地方,发现有一位女子着篮子在桑园中采桑。这个女子淡妆素裹,唇红齿白,眉清目秀。她在一片葱绿中采桑,如同一朵出水的荷花般的美丽,把个宋康王惊得呆了。宋康王觉得,他的所有美姬爱妾,比起这个采桑的女子来,都黯然失色。宋康王在这里愣愣地看了好大一个时辰,直被弄得魂不守舍,如痴如醉,然后才带着人等回到了青堆行宫。

在青堆行宫,宋康王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他仍然在思念着那位女子。第二天早上,他一面派人前去打听那女子的家庭住址,谁家女子和家庭情况,一面叫人派了民夫,在行宫前边大兴土木,筑了一个几丈高的叫做青陵台的大土台子,他每天站在青陵台上,向西南方向眺望那个美丽的采桑女子的身影,良久连眼珠儿也不转一下,真是神魂颠倒。

前往打探的人回报说,这个采桑女子不是别人,就是宋国舍人(当时地方的一级小官职名)韩凭的妻子,她姓何,名字叫做息氏,是附近有几里远的一个叫做吴村的小村子里的人。宋康王一听说情况,马上派手下传韩凭见驾。他对韩凭说:“你家里有这么好的老婆,也不叫本王知道,现在我知道了,也不怪罪你,只要你把老婆献给本王,本王将给你加官晋爵,还要给你很多的银两,不愁再续娶一个,希望你不要拒绝。” 宋康王想,像韩凭这样的一个无名小辈,根本就不配娶息氏这样的一个漂亮的女子,叫他献出自己的老婆,还不是我一句话的事情。其实,宋康王想错了,韩凭虽然官职低下,生活贫寒,但夫妻两个恩恩爱爱,日子过得相当幸福,他严词拒绝了宋康王的无耻要求。宋康王见一个小小的舍人韩凭竟敢抗拒王命,恼羞成怒,立即把他投入牢狱,继而又带罪去城东修筑城墙,息氏闻讯痛不欲生,痛恨宋康王的无道,思念丈夫,知道夫妻难再团聚,决心以死殉情。她暗中托人捎信给韩凭,“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以表心志,不料,消息走漏,信被康王得到。康王见信中写的是三句谜语:“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康王和左右近侍都不明白其含意,就拿去问朝中的大臣。有一个叫苏贺的大臣说:“其雨淫淫,是说心中的哀愁和思念像连绵的大雨一样无尽无休;河水深深,是说夫妻被拆分两地无法相会;日出当心,是说自己死志已定。”宋康王一听大怒,马上派人把息氏从她的家中抢到了青陵台上囚禁起来,强迫她答应自己的要求。不久,韩凭自杀而死。听到丈夫自杀的消息后,息氏强忍悲痛作《乌鹊歌》:“南山有乌,北山张罗;乌鹊高飞,罗当奈何!乌鹊双飞,不乐凤凰;妾是庶民,不乐宋王。”以明志。一天,康王让息氏陪伴登青陵台游览,息氏想到,自从丈夫死后,自己还没有堂堂正正地为他的亡灵拜祭过,早晚是一个死,现在何不来个将计就计,祭拜一下自己丈夫的亡灵呢?想到这里,她勉强打起精神,假装有些高兴地对宋康王说:“既然弱女子的丈夫已经亡故,我现在已经愿意侍奉大王。不过,恳请大王先答应我沐浴净身,换上新的衣服,祭拜过丈夫的亡灵以后,再与大王结为花烛之喜。也不枉我们夫妻一场,恳请大王恩准。”愚蠢的宋康王见息氏答应了和他成亲,心中非常高兴,满口答应了息氏的请求,吩咐一应人等安排息氏沐浴更衣。息氏乘沐浴更衣之际,背着伺候她的侍女们,暗暗地把衣襟撕破,将准备好的遗书藏在了裙带里边,然后,从容地回到了青陵台,两眼噙着泪水向丈夫亡灵的方向恭恭敬敬的拜了三拜,然后大声说:“夫君,请你在黄泉路上等我,妻子何息氏找你来了!”说罢,她乘人不备,纵身跳下了青陵台。

在旁的侍女匆促中只捉到息氏的衣襟,但衣服已腐,应手碎裂。破碎的衣片随风飘起,瞬间化作只只蝴蝶而去。息氏死后,人们在她的衣带上发现她留下的遗言:“君王希望我活着,我却愿意死去。希望把我与我的丈夫合葬在一起。”康王恼怒,命将二人分开埋葬在一条小河沟两侧,故意使两坟相距不远,恨恨地道:“既然你们夫妻生前相爱,死后如果能将两坟合在一起,我不阻拦你们。”谁想一夜之间两个坟上便各长起一棵梓树,十天左右就长得一抱粗细而且根干皆相向而生,地上枝干交错,地下根脉相连,好像两个人弯曲着身体互相俯就。夜里,即使无风,也能清楚地听到这两棵梓树发出的“嗦嗦”声,好像他们夫妻二人在树上窃窃私语。又有一雌一雄两只鸳鸯栖息在两树繁茂的枝叶间,每每在清晨、傍晚交颈悲鸣,声音凄切哀婉,悲鸣,凄惨的声音感动人。宋国人都为这叫声而悲衷,称这种树为相思树。说这种鸳鸯鸟就是韩凭夫妇精魂化成的。没过三年,宋国就灭亡了。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仍然在流传。“相思树”的传说在海外影响很大,流传很广,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妇孺皆知。

这个由宋康王霸占人妻所造成的爱情悲剧故事。比较鲜明地刻画了宋康王的荒淫、暴虐、残忍,以及韩凭之妻忠于爱情、宁死不屈、从容有智的形象。故事后半部分,以浪漫主义的想象,强化、升华了韩凭夫妇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反抗精神,也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和对他们的同情。现存韩凭夫妇故事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列异传》,该书已佚,其所记韩凭夫妇事残存于《艺文类聚》卷九十二“鸳鸯”门中。由于《列异传》多记汉代以来的事,故可以推测韩凭夫妇故事于汉代就已广泛流传。至晋代干宝《搜神记》,对这一爱情悲剧的记载就比较完整了。历代文人亦多有记载此事者。如唐代俗赋《韩朋赋》、容肇祖的《敦煌本〈韩朋赋〉考》、唐代的白居易的《长恨歌》,李白游青陵台时曾写《白头吟》、李商隐的诗中都已咏及青陵台:宋代的《青陵台歌》、《乌鹊歌》、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冯梦龙《过青陵台有感》,《封丘县志》等都对韩凭妻忠于爱情、宁死不屈、从容有智的形象,进行了讴歌。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强化、升华了韩凭夫妇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反抗精神“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千多年过去了,韩凭墓早已无存,然而在这里却聚集了一个村落,名字叫做“韩丘”。在韩丘东面青陵台所处的村庄被叫做“青堆”

息氏墓前现存石碑一通,为清康熙十九年知县王赐魁所立。据老人回忆,原来不但有土堆,而且土堆上庙院规模宏大,现在周围村民已重新修复青陵祠。据文物工作者介绍,这里正是传说中“相思树”和“梁祝化蝶”的源头,1963年6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篇:留光镇申请历史文化名镇材料(二)

(三)石佛寺

石佛碑 石佛寺结构图

胡村石佛寺,相传自宋元时期已建于胡村,距今约有近千年的历史。

昔日的胡村石佛寺,殿宇规模宏大,苍柏蓊郁,院落清幽。每天清晨,悠悠的胡村石佛寺钟声,方圆十几里的村民都可以听到。人们听着悠扬的钟声,开始每一天新的生活。

胡村石佛寺的始建,无记可考。只有到明朝正德年间大规模重建胡村石佛寺时,才有重建碑记,乃至以后的清朝历代重修碑记碑序。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胡村石佛寺在“破四旧”中也无能幸免。精美的木佛像、木佛龛毁于一旦,实在令人痛息!当的村民想把石佛寺的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于是大家齐心合力把镇寺之宝——石佛连同记载石佛寺的石碑下沉掩埋,才得以幸免一劫。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石佛又被村民重新供奉在一间小庙里。令人痛心的是:2004年正月十七左右,胡村石佛寺镇寺之宝——石

佛佛头竟被无耻之徒盗走,石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时至今日,石佛佛头仍杳无音信。看到眼前的断碑破庙,心中不由地期望,悠扬的胡村石佛寺钟声重新敲响„„

(四)蛤蟆塌气的传说

相传留光西街路北中心小学大门口有一个大水塘,四周还有几个小水塘,大水塘里的蛤蟆不会叫,可一跳到小水塘就又叫了起来。大水塘小水塘的水都是清水,可蛤蟆一跳到大水塘咋会塌气呢?这个疑问跟西汉末年王郎赶刘秀有关。

王莽新朝灭亡之后,天下老百姓都希望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过上一个安居乐业的日子。可一些封建官僚、地方豪强却企图另立山头称王称霸,西汉的末年随时都可能出现战争,社会局面是社稷不安民不聊生。

刘秀奉更始帝刘玄之命行使大司马的职务,手拿符节,带着少数随从,前往河北一带去安抚各地的郡县和老百姓,一求稳定天下。邯郸人王郎原是一个算命先生,他看到天下百姓人心思汉的潮流已成定局,就冒充刘氏皇亲,骗取人心招兵买马,一时速聚兵马数千,并做了天子。他听到刘秀前来河北安抚郡县的消息十分害怕,生怕刘秀赶来揭穿他的假面目,就到处悬赏捉拿刘秀。

公元二十四年盛夏,刘秀一班人被王郎的兵马追赶的人困马乏,在咆哮着河水的断桥旁,在沼泽杂草丛生的烂泥地,在茂盛葱郁的小树林,刘秀都险些送了性命。一日落日时分,刘秀一班人马躲过王郎的兵马来到一个村庄的西头,见有几个水塘水清如镜,居中最大的一个水塘,四周的蒲草芦苇青青依人,更见那大水塘的清水经落日的余晖一照,涟漪微波都成了金黄的一片。鱼儿在水面上跳,蝌蚪在草丛边游,还有那大大小小的蛤蟆,有的从岸上跳到水里,有的从水里跳到岸上。刘秀长出了一口气,觉得来到这样一个僻静的地方歇息,心中感到欣慰。于是,刘秀吩咐一班人吃了干粮,马也饮了水,安排了军务一后,刘秀头一挨地就呼呼大睡起来。

半夜时分,不知是大水塘里的蛤蟆叫声把刘秀叫醒了,还是梦见王郎的兵马来势汹汹把刘秀吓醒了,抑或是刘秀手下的人或者马发出了声响把刘秀惊醒了,反正是醒了就再也睡不着了。习习的夜的小风轻轻的袭来,刘秀困乏的像散了架的身子慢慢来了精神,他望望深蓝色的天空,见一弯银白色的下弦月高挂在西南的天空,流经南北天空的一道茫茫的天河,得格外的博大和宽广。牛郎与织女的传说袭上刘秀的心头,牛郎与织女是多么美好的一对,狠心的王母娘娘为什么一年只让他们见一次面?地上不公,难道天上也不平吗?想想天想想地,刘秀更加对天上的不平地上的不公而气愤,更加感到自己手持符节安抚郡县和百姓使命的责任重大。河北一些郡县好多都是墙头草,风往哪里刮他就往哪里倒,王郎这无耻小人使阴谋耍诡计,骗人心谋皇权,高祖创下的辉煌基业岂能落入这等小人之手?河北那些手握大权的郡县的

头头啊,咋不替天下老百姓多想一想啊?下一步怎么办?怎么突破王郎的围追堵截?怎么搞清河北那些郡县头头们的相互关系,然后抓住他们的弱点利用他们的矛盾打开局面,瓦解他们的力量壮大自己的队伍?刘秀此时的心绪犹如一团乱麻,越是想从这团乱麻中理出头绪就越是理不清楚,他拍拍有些发胀的脑门想平静一下自己的思绪,不想大水塘岸边草丛里的蛤蟆好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样,竟突然咕咕哇哇地叫了起来,四周那几个小水塘里的蛤蟆也乘势而动。一时间,大小水塘里蛤蟆的叫声连成了一片。刘秀心里烦透了,身上觉得发热,头上觉得发胀,费尽心思理出的思绪一时又觉得纷乱如麻。刘秀怒目冷对眼前的大水塘,狠声狠气地说:“蛤蟆塌气!”说也奇怪,刘秀话音刚落,那大水塘里的蛤蟆的叫声竟戛然而止。四周那些小水塘里的蛤蟆正鼓噪得起劲,突然听不到大水塘里蛤蟆的和唱也觉得奇怪,就纷纷从小水塘里蹦出来,一路跳着鼓噪着向大水塘跑来,大有鼓动大水塘的蛤蟆一同放歌,噪破天下不可。它们气势汹汹地来了,可噗通一声蹦到大水塘里,气塌了,嗓儿破了,再也哈不出声来了。刘秀难得一阵平静,长长呼出了一口胸中的闷气,顿觉天蓝了,风清了,夜凉了,鞍马劳顿的困意袭上来,刘秀头一挨地竟呼呼大睡起来。

刘秀说蛤蟆塌气的那个大水塘,就是现在封丘县留光镇西街路北中心小学门口的那个大水塘,四周的那些小水塘已不

复存在,大水塘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还有水,村民们说,从没有听到这个大水塘里有蛤蟆的叫声。人都奇怪,天南地北的游子或客人一到留光镇,就都想方设法去看一看这个蛤蟆塌气的大水塘,看一看蛤蟆是不是真的不会叫。看了后他们都笑了,这里的蛤蟆还真的不会叫啊。人都感慨万千!

刘秀于公元二十五年彻底打垮了王郎等地方封建割据势力,顺应民意,在河北南部建立了东汉,史称光武帝。刘秀称帝以后,重整朝纲,减轻赋税,经济发展很快,天下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民国时期,封丘县曾设光武乡。公元二OO六年封丘县文化管理局为留光镇西街路北蛤蟆塌气大水塘遗址立了一通石碑,上书县委前任领导赵建军“汉光武帝驻跸处”几个大字,以资纪念东汉这位开国皇帝。

第三篇:“历史文化名镇”评定申请报告

申报单位:铅山县石塘镇

申请日期:

一、石塘镇基本情况

(地理位置 范围、面积 历史沿革和社会经济现状)

铅山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上游,武夷山北麓。东界上饶县,西连弋阳、贵溪,南邻武夷山市、光泽,北毗横峰。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位于境内,海拨2157.7米,为华东地区第一高峰。铅山县境内有梨温高速、国防公路上分线、横南铁路、省道乐江公路四条大动脉纵贯而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

石塘镇位于铅山县东南山区盆地中,东邻英将乡,南接武夷山镇,北与稼轩乡、永平镇毗连,西与紫溪乡接壤。总面积54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1个街道管委会,共115个村民小组,49个自然村。3910户,16151人。除两户畲族以外,均为汉族。距县城驻地河口镇40公里。

石塘镇域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暖和湿润,雨量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年均温16.5℃,一月均温4.6℃,七月均温28℃,年降水量约1800毫米,无霜期240天左右。

石塘镇地势东南高,西北底,平均海拨340米,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农田、耕地少,水系纵横,水利条件很好,有林地5.04万亩,森林覆盖率75%,植被以松、杂、毛竹为主,其次为杉木、油茶。矿藏资源有石灰岩、铅锌矿等。

石塘是一座千年古镇。相传五代时(907-960)镇北有方塘十口,名十塘,后谐音为石塘(铅山县志同治收版)。南唐保太11年(953)置镇,距今有一千余年历史。

石塘镇,宋朝为屯田镇。明代曾称为石塘市。清属旌孝乡。民国中后期设石塘镇,是铅山县政府第二区署所在地。建国后初期仍设第二区。1956年撤区并乡设石塘乡。1958年三乡(石塘、英将、下渠)合并为石塘人民公社。1961年6月公社规模调整,英将下渠等地从中析出。1967年曾易名为红星公社。1968年成立石塘公社革命委员会。1981年改为公社管委会。1984年撤社建乡改为石塘乡。1992年撤乡建镇仍为石塘镇,至今。

2003年7月,石塘被评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屯田庄,县东石塘。五代间,民皆屯田,耕战两便。屯田寨故基存焉。”(铅书说苑拾遗)“屯田者,设以寓定也。官民田之外另有备者也。兵制以来尚矣。铅山自五代间,则有屯田,庄民皆为屯,屯于石塘。耕战两便,一方无虞。”(〈铅书·赋役·屯田〉)“石塘市,县东南三十里。其地多宜于竹,水极清冽,纸货所出,商贾往来贩卖,以给天下之用。俗尚颇涉华糜。宋为屯田镇。”(《铅山·制置表·街市》)

“铅山惟纸利天下,……。”从宋元以来,石塘因盛产毛竹而手工造纸不断兴起,到明代万历年间已发展成江南手工造纸中心和集散地并企及茶业。纸茶工达五万余众。明《天工开物·第十三卷·杀青》中对铅山石塘的纸业做过专门的描述。其时铅山的纸槽几乎遍及全县乡村,仅石塘一地纸厂槽户不下五百,各槽帮工一二十人。翦伯赞先生的《中国史大纲》说到了铅山纸业和上海的松江(棉纺织业)、苏杭(丝织业)、芜湖(浆染业)、景德镇(制瓷业)并称江南五大手工业中心,是我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地。如这里的复生源纸庄、查安泉纸号、赖永祥纸行都是自主经营从生产、收购、加工到销售一条龙的生产流程。生产加工的“连四”、“上关”、“毛边”、“贡川”、“京川”、“毛六”、“毛八”、“放西”等20余钟纸质地优良,细软光滑,中外闻名。尤其是连

四、上关、京川、毛边,均属文房佳品,其纸质被冠为“品重洛阳”,京城御用、奏本、《四库全书》用纸均产自石塘。旧《铅山县志》称:“纸商采办,重镇石塘,上关毛边,销往苏杭。”

由于这里成了长达几百年间手工业造纸的重点区域,又是县内及邻县纸品的重要集散加工地,也就成了县内较大的农村圩集之一。由于石塘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便逐渐形成为一方繁华的古镇。

解放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石塘的工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很快。以水电、造纸、竹编、草编工艺为主乡镇企业快速发展,近几年,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大量的外资企业落户县工业园区,财政税收在2007年实现了两年翻番的目标。

现在,石塘镇每年国民生产总值320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2500元。全年财政收入189.74万元。

二、资源描述

(格局演变与布局结构 主要建筑形态和特点 文物古迹情况 市政设施情况 环境质量情况)

古镇石塘,素有“小苏州”之美誉。这里是铅山县建筑城墙的两个集镇之一,设置城门城楼6处,城墙外有宽而深的护城沟。现仅存两处城门一处城楼。这里风景如画,气候宜人,民居高大,街区整齐,坐落有致。呈“丰”字形的三里长街,前半部分展示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后半部分显现出一派现代集镇的风光。葱笼叠翠,峰峦逶迤的群山环抱着古镇,时而湍急时而平缓的石塘河(古称槐溪河)沿着镇西向北流去。街区分为中街、港沿、坑背三条街道。中街和港沿是两条商业街,坑背街道一侧是明代修筑和开挖的“官圳”,沿着坑背一条街从镇南街头流向镇北街尾。或偎依着屋角街沿或隐藏在店房底下穿堂而过。这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官圳”,就这样流淌了好几百年。每间隔几家就有一处埠头,洗衣提水极为方便。许多人家的外墙都依水而筑,有的甚至引水进院,方便了卫生和消防。这种民居格局,确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涉足者来此无不心旷神怡、忘返流连。

山、水、街同行的石塘,意境的确不俗。这里的店铺建筑仍保留着清乾隆年间砖木结构,前是店堂,后为居室或作坊,靠石、拱堤、走廊、商号、瓦檐均有造型各异的木雕石雕和砖雕,这充分显示那个时代闽浙赣融为一体的建筑艺术和风格。店屋的门板全是杉木,可上可卸,可将店屋敞开,而且街道两侧的房屋都有一个伸出屋巷的小阁楼,下达形成走廊,方便行人。高大的“封火墙”把街区分隔出52条弄堂,大弄套小弄,幽曲相通。有不少富户豪宅,大门气派宏伟,石雕美观精致,屋檐飞梁柱石的图案或镂雕或浮雕,高超、明快而又简洁。厅堂面积大者100多平方,小者50多平方,为处理家政和礼待宾客的正经场所。大厅两侧的房间谓之正间。正间旁边又各有走廊通向后厢房。有的还配有小天井的小居小院,门对天井,光线柔和明亮。

富户院落的华丽是当年纸商们的产业丰厚、生意兴隆的标志。比较有名的“复生源”、“罗盛春”、“查安泉”、“金鸿昌”、“天和号”等纸庄纸号的经营资本均在30万银元之上,这些富户的豪宅,建筑宏伟,布局有序,堂皇富丽,幽静超然。而“赖家纸行”、“松泰行”、“王发记”、“中和栈”等几家纸行、栈的宅院,便显得尤其高大醒目;封火高墙,青砖素瓦,大堂小院,曲径通幽。在镇区内还有不少旺族富户的宅院高大恢宏,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如坑背花朝门、阔板桥、祝家大宅、大禾基祝家、官厅、刘家弄刘家、港沿傅家等,这都是历史的遗存物,至今尚无仿古假造。

幸运的是工业污染还没有光顾这里。大河、小溪、圳沟,所有的水体水质都非常之好。

石塘,是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观赏地,它也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战略要地,常年驻军这里。皖南事变后与“上饶集中营”同时成立的囚禁我新四军战士的监狱“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训练总队第三大队”的“军士大队”就曾设在此镇的览月楼内(现为镇政府院内旧房)。1941年冬,国民党“军政部第六被服厂”由广丰杉溪迁来石塘,其厂部、染房、弹花、缝衣、仓库等曾分别设在阔板桥祝家大宅、天后宫、贵州会馆、祝氏宗祠和尤田陈家大院等处。现在,在有的空坪地上或菜园泥土里用手指头抠还可挖出“青天白日”瓷质帽徽来。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石塘是赣东北苏区革命老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罗盛春”纸号大院内和坑背有的民宅朝门石条上还留下有当年红军的标语。据《江西革命烈士英明录·铅山分册》载:石塘籍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436名。1936年2月,在里洋村观星岭成立了铅山县第六区苏维埃政府。1931年4月21日,方志敏率红军进攻闽北时,攻占了石塘,建立了石塘港背乡苏政权。同年冬又在港背建立了县第九区苏维埃政府。1937年国共合作后的次年2月,闽北红军游击队奉令下山在石塘集中(今石塘中心小学内),成立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在石塘通过宣传动员,部队由900余人扩编到1500余人,奔赴抗日前线。并在饶州会馆内设立通讯处(对内是县委机关)。同时还在此成立了闽北特委,下辖铅山、崇安、上饶、浦城、建阳、邵武、光泽、顺昌等县委。后迁崇安坑口。在整编过程中,赖家纸行和罗盛春纸号的老板腾出多处房间,作为整编部队分设司、政、后等单位和领导的住所。当时,黄道、邵式平、张云逸、栗裕、饶守坤、刘文学、曾镜水等革命先贤们都曾在这里居住过。时近70年的今天,这里的每一处门梁窗牖、木瓦天井都好像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沧桑和风采。

石塘的山水名、人文景观也令人向往:在镇内有明嘉靖年间的“陈公堤”和同时开挖的“官圳”,当时石塘百姓为陈坦、蔡鹏霄两任铅山知县筑堤开渠(官圳)灌溉良田万顷而感其德,便兴建了“遗爱祠”(旧称“鸣山庙”);有令人动听传说的“张将军庙”;有书香世家、豪门宅院的“解元第”;有一方净土、建筑别致的“紫荆观”和各种会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些古建筑大多已荡然无存,但有些还旧迹可辨。

1986年以来,城区建设范围不断扩大,已由过去的不足0.5平方公里扩展到1.2平方公里。现在镇区人口近6000人,住户1300户。2006年请上饶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对古镇做了整体规划,根据镇区地情地貌特点,合理的进行整体布局。注重保护古街古建筑。与新建的新城区相互配套,市政设施与原街区维护建设配套衔接。

石塘镇街区环境风貌保存完好,委实难得。

三、具有突出价值的理由

(实物遗存的保存程度与特色 环境风貌 规模)

石塘镇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镇。这里的古建筑的数量、规模、完好程度和整体风貌都保存的比较完好。

这里有真实的历史遗存物。那些建于宋、明、清的街道、建于明清的店铺、民宅,都是历史原物,至今尚无仿古造假。并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期间,虽然有一些后来添建、改动的建筑存在,但是,仅仅占了很小的一部分,风格上基本一致,无伤大雅,并且,通过门面改造,已完全可以和古镇融为一体。

撰修于明代的铅山最早的县志——《铅书》中说:“石塘以造纸为生。”又称:“石塘市,县东南三十里(指距离旧县城永平镇)。其地多宜于竹,水极清冽,纸货所出,商贾往来贩卖,以给天下之用。俗尚颇涉华糜。”

这里的历史风貌完整,地点特点显著,反映当时石塘手工业,尤其是手工造纸业发达,商品经济异常繁荣,富商巨贾很多,居民生活时尚甚至奢糜的典型特色。

三条大街尤其是坑背街、中街之上,接二连三的豪门大宅,许多是纸号、钱庄。石库门的门楣、门框,临街窗户都有精湛工艺的浮雕、镂雕。“福禄寿喜,招财进宝,吉祥如意,八宝八仙”,等等、等等。

这里是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观赏地。

古镇石塘,有特有民俗桥灯文化,在每年正月,石塘镇是人来人往,桥灯全长有一公里之距,加之其它的辅助灯,舞动起来,场面相当的壮观。其它民俗有串堂、吊吊戏,也是石塘特有。

站在远处高坡之上,观察古镇石塘,只见白墙灰瓦的“井邑之宅”,街道弄堂,曲折蜿蜒。屋脊墙头,逶迤纵横。视野所及,农舍炊烟,山丘渠道,林荫阡陌,如画田园。街区这里有气势,有规模;古镇周边,有意境,有呼应。于是有动有静,相得益彰,感觉整体。

如果你置身于其中,好似进入一个很大的有滋有味的赣东北特有的民俗博物馆,可以从中感受和领略到历史的韵味和当今美丽的风光,顿觉舒心怡然,如在画中遨游。

综上所述,建议评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第四篇:历史文化名镇规划汇报提纲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汇报(PPT制作)提纲

一、镇域历史文化资源现状情况{历史文化名镇申报材料(不可移

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名目及保护范围)及现状保护情况(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历史建筑等)};

二、镇域现有历史文化资源评估(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及资源现状

特点、历史文化价值、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实施情况);

三、规划保护范围(历史文化名镇、街区、历史建筑):核心保护范

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

四、规划保护范围各层级保护要求、措施(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及

开发强度、建设控制);

五、规划保护范围市政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及改造情况及措

施;

六、保护规划实施方案。

PPT制作内容精简,重点突出,汇报时间控制在20分钟为宜。

报专委会审查的成果形式要求:

1.(纸质)文本封面注明:*****稿(如市专委会送审稿);

2.文本扉页需盖委托单位(编制主体)行政章和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章

第五篇:山东历史文化名镇平阴东阿镇

山东历史文化名镇平阴东阿镇

平阴县东阿镇地处平阴县西南部,黄河东岸。东阿镇已有2500年的历史,春秋时期为谷邑,曾为齐相管仲食邑,秦代称谷城,明朝初为东阿县驻地,始称东阿。老东阿县城以浪溪河永济桥为中心,分东西两城。永济桥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为济南市现存跨度最大的古桥。东阿是明万历皇帝的老师、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于慎行的故里。东阿镇历史名人有春秋时期的管仲、晏婴,秦朝的黄石公,三国时魏国名臣程昱、东阿王曹植,晋朝的慧静和尚,唐朝的开国将领程咬金,宋朝的水利学家应言法师,明朝“文为一时之冠”的文学家于慎行等。著名历史文化遗存有永济桥、少岱山碧霞元君祠、黄石公祠等。东阿镇是国家命名的“中国阿胶之乡”,“福”牌阿胶为“中华老字号”产品。

下载留光镇申请历史文化名镇材料(一)(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留光镇申请历史文化名镇材料(一)(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庆第一批市级历史文化名镇

    重庆第一批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街区) 2002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重庆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传统街区)中,包括20个历史文化名镇,2个历史文化传统街区。分别是: 1、龚滩......

    山东历史文化名镇即墨金口镇

    山东历史文化名镇即墨金口镇 即墨市金口镇位于黄海之滨,相传有金姓渔民最早在此泊舟避风,结草为庐,故称金家口,简称金口,明清时这里有屯兵。金口开埠于明朝天启年间,至清乾隆年间,......

    xx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xx镇的保护与管理,弘扬民族历史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xx镇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

    山东历史文化名镇莒南大店镇

    山东历史文化名镇莒南大店镇 莒南县大店镇位于莒南县北部,历史上就是商贾云集、市井繁华之地,是鲁东南三大名镇之一。金朝时期,朱陈两姓始迁定居,称朱陈村,清朝中期改称大店。193......

    山东历史文化名镇临朐大关镇

    山东历史文化名镇临朐大关镇 临朐县大关镇位于临朐县东南部,沂山东麓,汶河上游。2007年9月,原蒋峪镇和大关镇合并,成立沂山镇,镇政府驻地大关村,因驻地紧靠沂山而得名。历史古迹有......

    历史文化名镇(样例5)

    历史文化名镇 ————衙前萧山区衙前镇,地处萧绍平原腹地,距萧山城区14公里,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8公里。104国道、杭金衢高速公路、杭甬运河穿境而过,有“吴越通衢”之称,交通便......

    山东历史文化名镇临朐冶源镇

    山东历史文化名镇临朐冶源镇 临朐县冶源镇位于泰沂山脉北麓,临朐县城南。齐国酿造巨匠田无忌在此酿成“千日醉”名酿;南齐高僧曾远在此建浮山庙,北宋刘概、范仲淹曾留居于此。......

    张弓镇关于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的自查报告

    宁陵县张弓镇关于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的 自 查 报 告 一、张弓镇基本情况 张弓镇位于宁陵县城西南15公里处,总面积40.3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总人口5万多人,耕地4.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