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能源材料与技术的发展与解决当前雾霾天气之间的关系

时间:2019-05-13 09:5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新能源材料与技术的发展与解决当前雾霾天气之间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新能源材料与技术的发展与解决当前雾霾天气之间的关系》。

第一篇:试论新能源材料与技术的发展与解决当前雾霾天气之间的关系

新能源的发展与解决当前雾霾天气之间的关系

摘要: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随着新能源的飞速发展,许多专家学者发现发展中的新能源对于解决当前雾霾天气有非常深远的意义。随着雾霾问题日趋严重,甚至对我国部分地区国民的生活水平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开发新能源是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关键字:雾霾,新能源,太阳能,国际能源署

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但是雾和霾的区别很大。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霾就是灰霾。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这也是2013年1月份全国大面积雾霾天气的原因之一),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Fog)。

霾,也称灰霾(烟雾)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Mist)。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和灰色。

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中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汽车尾气;汽车的尾气是雾霾颗粒组成的最主要的成分,最新的数据显示,北京雾霾颗粒中机动车尾气占22.2%,燃煤占16.7%,扬尘占16.3%,工业占15.7%。

二、冬天我国北部地区煤燃烧供暖产生的废气;

三、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气;比如冶金、机电制造业、大量汽修喷漆和用于建材生产的窑炉燃烧所排放的废气。

四、来自道路交通和建筑工地的扬尘。

五、可生长颗粒;细菌和病毒的粒径相当于PM0.1-PM2.5,空气中的湿度和温度适宜时,微生物会附着在颗粒物上,尤其是油烟的颗粒物上,微生物吸收油滴后繁殖出更多的微生物,使得雾霾中微小生物产生的有毒物质生长增多。

六、家庭装修中也会产生粉尘“雾霾”,使室内粉尘弥漫,不仅对建筑工人和住户的健康有害,增加了清洁负担,而且粉尘弥漫现象严重时,还给装修工程带来许多不便和隐患。中国环境保护部公布的《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中国气象局基于能见度的观测结果表明,2013年中国平均霾日数为35.9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

新能源发展是中国应对能源危机的必经之路,也是解决雾霾问题的必由之路。中国在“十二五”期间新能源发展的主要思路是:加大节能力度,提高传统能源清洁化利用水平,扩大清洁能源利用规模,推进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根据已经成稿的国家《新兴能源产业振兴规划》(2011-2020年),规划期内预计直接增加投资5万亿元,每年增加产值1.5万亿元,增加社会就业岗位1500万个。国家财政将重点扶持五大新能源域,包括:光伏发电、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生物质能源发电和风电规模化开发。新材料产业不仅被国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且被认为是所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制定《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产品目录,将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研究制定相关财税金融扶持政策,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新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具有取之不尽、清洁环保的特点,可以持续满足人类的能源需要。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原太阳能热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罗振涛认为,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和较低的能源效率是造成城市雾霾的根本原因。“改变城市雾霾现状,必须调整中国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能源消耗。”罗振涛说。罗振涛的观点得到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的认同,孟宪淦认为,碳排放的关键是化石能源,“如果我们把调整了能源结构,或者,今后完全由清洁能源替代了,碳排放就可以克服,也有利于缓解雾霾问题。”孟宪淦认为,在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是绝对主力。另外,煤层气也称瓦斯,成分与天然气完全同质,是天然气最现实可靠的替代能源。资料显示,我国煤层气可采资源总量为30-35万亿立方米,是世界上继俄罗斯、加拿大之后的第三大煤层气储量国。目前,许多国家都越来越注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从而减少化石能源消费。近年来,我国也越来越注重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新能源发展迅速,并且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据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张国宝主任介绍,在2004年,我国的风能发电仅仅占全国的15.6%,但是现在已经占全世界的27%;2012年,风力发电在全国4.85万亿千瓦时发电量中占到2%,已经超过了核电的发电量,2012年我们国家核电发电量为980亿千瓦时。我国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新能源产业由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小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发电量高于发展了40年的核发电产业的新兴产业。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新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仍然很低,且弃风、弃水问题十分突出。究其原因,是我国在能源发展思路和管理体制机制上仍存在缺陷。对于利用新能源解决雾霾这一做法,我想法是:第一,政府适当放权。像风电、太阳能这种本身容量不大,且非常分散的能源开发项目没有必要都要经过中央层政府审批,政府相关机构要适当放权,更多地放开给市场去决定。第二,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引入竞争机制之后,使新能源的成本降低,再由市场来决定价格。第三,要加强新能源的消纳体制的建设。由于没有加强新能源消纳体制的建设,我国长时间不能把能源丰富地区的电输送出来。另外,一些弃水、弃风现象直接造成大量能源的浪费。其根本原因是清洁能源的输出受阻。如果这个问题能够有效解决,那么我国新能源的发展一定会非常迅速。

在新能源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方面,部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在世界各地已经初具规模。目前,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以及水力发电、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国际能源署(IEA)对2000~2030年电力在国际范围内的需求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总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将达到最快速度。IEA的研究学者们认为,在未来30年内非水利发电产生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比利用其他任何燃料产生的发电量增长得都要快,在2000~2030年间其总发电量的年增长速度将达到近6%,即将增加5倍。到了2030年,世界总电力的4.4%将由它提供,其中生物质能将占的80%。

目前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所占的比例在总体上偏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与不同国家的政策和重视程度相关,另一方面是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的成本偏高有关,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能源的研究。

根据IEA的研究和预测,在未来30年内,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将大幅度下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它的市场竞争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成本与诸多因素相关,因此预测成本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这些预测结果至少明显表明了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技术成本将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发展得到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国家经贸委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而且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十五”规划,重点发展太阳能的利用,光热能的利用、风力发电、生物质能的高效利用和地热能的利用等项目。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国近年来在风力发电、太阳能的利用以及海洋能潮汐发电等领域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我国能源需求的急剧增长打破了我国长时间以来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格局。自1993年起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且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使得我国接入世界能源市场的竞争日趋增大。由于我国化石能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量相对不足,因此我国未来的能源供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这样的能源消费形势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是不利的。

此外,在国际环境下,国际贸易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国际能源价格有可能随着国际和平环境的改善而趋于稳定,但也有可能随着国际局势的动荡而产生波动。今后国际石油市场的不稳定以及油价波动都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石油供给,并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能够相对地减少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和我国对能源进口的依赖程度,从而提高我国能源、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另外,可再生能源的大范围使用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并对解决雾霾问题有重大意义。新能源(或称可再生能源更贴切)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生物质能在经过了数十年的探索和研究之后,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都普遍认为这种能源不适合大规模的发展,因为它不仅会占用大量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更会导致社会的不健康。地热能的开发和使用与空调的使用具有相同的特性,如果大规模开发必然会破坏部分区域地面表层的土壤环境,也必将再次引起生态环境的大规模破坏。然而太阳能和风能对于地球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能源,他们必然会成为未来的替代能源的主流。太阳能发电具有维护方便和布置简便等特点,应用面较广,现在在全球范围内,装机的总容量已经开始追赶传统的风力发电机,在德国甚至接近全国发电总量的5%-8%。可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我们意料之外的,太阳能发电在时间上的局限性直接导致了太阳能发电对电网的周期性冲击,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能源界正在面临的首要难题。风力发电第一次登上历史的舞台是在19世纪末期。在一百年的发展中,风力发电一直是新能源领域的领头羊,由于它相对低廉的造价,很快就成为了各个国家首选的新能源并争相发展。然而,随着大型风力发电场的不断增多,土地的占用率也日益增加,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又成了能源界的又一难题。

早在2001年,MUCE就为了开拓稳定的海岛通信电源而开展了一项研究,经过六年多的实践和研究,终于将一种成熟的新型应用方式,即MUCE风光互补系统向社会推广。这种系统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H型)和太阳能发电进行10:3的结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电力输出,并在建筑物内、野外、通信基站、路灯和海岛均投入了实际使用,也由此获得了大量可靠的使用数据。这一系统的研究成果将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新能源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新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H型)克服了传统的水平轴风力发电机抗风能力差、启动风速高、噪音大、受风向影响等缺点,采取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设计理念,采用了新型材料和结构,达到微风启动、不受风向影响、无噪音、抗12级以上台风等性能,可大量用于别墅、多层及高层建筑、路灯等中小型应用场合。以它为主建立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具有电力输出稳定、经济性高、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也解决了太阳能发电技术在发展中产生的对电网产生冲击等不良影响。

随着能源危机日益逼近,在世界范围内,新能源已经成为今后的主要能源之一。其中太阳能已经逐渐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风力发电也偶有目睹或耳闻。可是它们作为新能源如何在实际中在更广泛的地区去应用?新能源的持续发展究竟会产生怎样的格局?这些问题的探索和解决将是我们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需要完成的。总而言之,当前的雾霾天气催热了新能源的发展,同时,新能源的发展有助于雾霾问题从根本上的解决,也有助于改善国民的生活质量。治理雾霾之路,任重而道远,而新能源的利用能有效抑制过度的燃煤排放,治理雾霾的关键措施一定是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另外,从国家的角度而言,作为低碳经济的代表物,新能源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等突出的优点,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社会转型升级的法宝之一。参考文献:《无法逃离的雾霾》 中国能源网

《新能源的发展趋势》 百度文库

《21世纪如何给地球降温》 徐汝良 2010,(01):18

第二篇:发现和探索雾霾天气与地震关系

发现和探索雾霾与地震的关系

2007-10-10 21:18 星期三

摘 要:通过观测,发现大雾的时间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发生地震的时间吻合现象。利用长期积累的浓雾资料和能够找到的7级以上的地震资料进行逐一验证,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规律性关系。这里大胆地设想一下,如果把这一规律深入细致地研究下去,将使地震的判断和预报,变得简单方便。我们可以大胆地沿着这个思路,挖掘出一套新的地震预报程序,以期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强度、甚至地点,从而有效提高人们防震抗震能力。

关键词:浓雾预示地震 远距离前兆

引言

雾、较浓的轻雾,还包括霾都是常见的天气现象。观测中,主要根据它们的能见度和湿度的大小,粗略地加以区分。很多时候,浓雾天气来历不明,我们也缺乏研究浓雾形成机理的机构和人员。比如,在相同的湿度和天气条件下,有时有雾,有时无雾,套用“蒸发雾”、“辐射雾、“平流雾”等相关知识,无法对浓雾的形成机理给予圆满的解释,所以建议,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工业时代成立雾霾研究机构。

我们到底能不能给连续的浓雾天气找到其形成、存在和消散的真正原因?笔者通过分析大量的天气实况和查阅网络上公布的地震信息,逐步得到相应结论,对隐藏在雾霾背后的形成机理做了另一种解释,并大胆地推断:严重的雾霾天气是重大地质事件的前兆。

1.浓雾是预示地震的一个重要征兆,其浓度大小和持续的天数与地震的发生存在着正比关系。

根据雾出现的实况和本站的观测资料,查阅并得到雾(霾)天气维持的时间越长,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发生地震的几率就越大。

1.1.两次大地震前,能见度状况

2006年12月22日到26日,本站连续五天的大雾或浓霾天气,五天的平均能见度在2.5千米以内。又有资料表明,同一时期内我国大面积地区都出现了大雾天气,对这场不同寻常的大尺度浓雾,新闻部门做了相关报道。结果,2006年12月26日台湾省高雄东南海域发生7.1地震,海底网络电缆深遭重创。无独有偶,在2004年12月11日到26日,连续16天,本站一直处在大雾和浓霾的笼罩下,能见度始终维持在0.1-6.0千米范围内,结果,在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发生里氏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30万人死亡„„

1.2 一个重要推论

还有很多类似的例证,都能够说明:大雾天气存在的时间与大地震呈现的正比关系。一般表现为,大地震发生前3-8天内,本站被浓雾和阴霾天气所笼罩。若本站有长达72小时以上的大雾天气,某地就会发生严重的地震。这是一个随时都能用到的推论,应该多予以关注。

1.3 小地震与轻雾(霾)存在的对应关系

就拿我国最新发生的两次小地震来说,10月6日,黑龙江东宁县和四川长宁县分别发生了震级为4.6级和3.8级的地震,而雾、轻雾和霾天气相继笼罩本站是从10月2号开始的,虽然雾霾的浓度不大,能见度也不算太差,但是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地震有关。

在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的地震发生前,中国大范围内的能见度都很低。

还可以利用现有气象资料对比发生过的所有地震,会发现雾的日期和地震的日期,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存在着不谋而合的对应关系。

1.4 对通常雾霾的质疑

工厂排放、汽车尾气等人类活动是导致城市灰霾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这没有错。但是,全国范围内广袤的大地处处被雾霾覆盖时,就应该停止抱怨。试想,工厂排放、汽车尾气随时都有,为什么偏偏这时候出现,其它时候就没有呢?为什么浓雾出现后地震接踵而至?其实,我们可以这样推断,如果雾霾是地震前兆,人类的活动对雾霾影响相应地降低,甚至可被忽略不计。真正需要我们探究的是:地震前地壳会发热吗?如果会发热,雾霾天气容易解释。可以解释为地震不是瞬间爆发出来的,而是一个地球内部持续向地壳和大气释放热的过程中,地温逐步升高,地表的水汽和大量的(超)细颗粒均通过地面土壤、植被、水面等蒸发而形成大规模的浓霾天气。如果借助于检测仪器,会发现两种情况下的霾,其组成成份和颗粒大小均截然不同。打个比方:地震对于地震来说,就象人是有病一样,人得病前,有许多前兆,发热是前兆之一,地球也是这样,雾霾天气是地震前地壳发热的一种现象之一。

2.雾霾和地震之间的必然联系

以上所列举的例证,是不是大自然的偶然巧合现象呢?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臣伯阳甫曾称“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地震”。这句话说明中国古代已经注意到雾与地震的关系。通过对比天气实况和得到的地震信息,发现了几乎所有的地震,在发生前几天,都存在着距离震区很远的地方,能见度显著降低的现象,这说明雾和地震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2.1 雾霾是地震的“远距离前兆”

有资料表明,5-6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前,从距离地面几十到数百公里的震源中心,以扇形向外释放热能,地面在3-9天左右,都表现为大面积增温,增温直径可达10万公里。在这样的广大范围内,地表对近地层的热辐射增加,土壤、植被等细微颗粒大量漂浮和存在于对流层中。当细微颗粒粘附水汽以后,就形成了我们肉眼看到的雾和霾。

任何一次地震,都有一个雾霾形成和消散过程。在这一阶段内,距离震中很远的地方,常常出现大尺度的雾霾现象。这是由异常的大规模地面长波辐射造成的,也是地面辐射出的暖气与空气的冷气混合而成的。

雾霾天气是地震前的热效应演变的必然结果,是地震前的“远距离热征兆”。一般说来,雾霾的浓度越大和持续的天数越多,发生大地震的机率就越高。

2.2 雾霾随地震结束而消失

当某地有“地震雾霾”产生时,近地层的大气环流便受其阻挡,气压层变成了地面辐散、高空辐合的高压,雾霾经久不散,天空就象一口倒扣下来的大锅,迫使近地面到高空的大气形势发生变化。就象风要经过充满雾霾的城市,不得不变弱或绕道前行,以便来适应和配合灰霾天气持续存在。

“地震雾霾”的消失,是伴随着地震活动的结束而荡然无存的。验证这一说法的正误,只需要用气象资料查阅一下震后的能见就可以了,一般都表现为:“忽然变好”。

2.3 本站位于河南中部,通过对比分析,东边和东南出现地震前,本站出现雾霾。西边出现地震前,本站无雾。

3.用雾霾预报地震的几条思路

由于雾霾形成机理较为复杂,而这种方法处于刚起步阶段,尚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目前,如果采用这种方法,尽管可以把较大地震发生的大致时间预测出来,但是,无法判断地震发生的准确地点。如何才能完善这种方法,使人类能够准确预测地震将要发生的地点那?现提出以下三条思路:

3.1 建立浓雾数据库

由于“地震雾”是个大尺度系统,绵绵万里,每个地方的地表性质存在着较大差异,有的是水面,有的是土壤,有的是岩石,所以,各地产生的雾霾天气也有轻有重。试想,如果某地发生大地震时,把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雾霾状况,专门建立一个数据库,以表明该地发生地震时的雾霾特点,等到该地或附近地区再次出现地震时,利用现存的雾霾数据,就可以准确提示该地某时将有地震发生。这样,人类最为关切的问题:准确预报灾害性地震将在何时何处发生,将不再是当今科学技术的一个大难题。

例如:在台湾省高雄东南海域发生7.1地震时,把我国当时的大部分站点的浓雾状况,建立一个数据库,那么,用这些数据和其分布特征,将为准确预报该地区或附近地区的地震,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3.2 建立完善的雾霾观测体系

目前,几乎全部气象台站所测定的雾霾天气,都有点“屈才”,大家都认为它们仅仅是一种无大危害的天气现象而已,其真正对重大事件的预示作用没有被挖掘出来。

我们知道,广大的气象台站取得的能见度数据,仅仅依靠观测人员的目测,这与真实情况相差甚远,不能反映当地当时能见度的实际情况。所以,要想把雾霾与地震之间紧密的联系充分揭示出来,必须尽快利用气象台站网点密集、范围广大的特点,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雾霾监测体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雾霾对地震的指示作用。

3.3 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

为了全面地掌握和研究地震和雾霾的联系,建议尽快地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以便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报着严谨、求实、进取的精神不断探索向前,会解决许多疑难问题,比如:详尽地建立震级不同的地震分别对应的雾霾范围、浓度和天数;如何准确测定地震雾霾的含量;地震与地温、气温所呈现的远场、近场差异有多大?„„

也许我们从此会走出雾霾带来的困惑,不但能够把地震发生的时间预报出来,而且具体震点和震级都可以预报出来。或许我们气象部门用云图预报天气,用雾图预报地震的时代,不久将会到来。

本文参考文献:

1.<<电波科学学报 >>2006年05期,丁鉴海 , 申旭辉 , 潘威炎 , 张晶 , 余素荣 , 李纲 , 关华平

2.《雾和霾的区分》,吴兑,广东气象2004年04期

3.<<地震 >>2004年04期,蒋海昆 , 侯海峰 , 周焕鹏 , 冯志军

4.《地震有“热征兆”》,1999年地震学报第21卷第6期。刘德富 彭克银 刘维贺 黎令仪 侯建盛

5.《寻找控制污染的利器 大气气溶胶研究新动向》《科技日报》汪安璞 2002年6月24日

6.http://218.86.121.20/czpd/jxzy/04-05shang/dl/1/05/kebiao/1/kzzl.htm《扩展资料》作者:苍海桑田

第三篇:自然辩证法与当今雾霾天气

自然辩证法与当今雾霾天气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与通信工程

学号:2014140367

姓名:闵金涛

摘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自然为人为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手段。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所开拓的生产力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自然,人类社会更离不开自然,人类社会的进步又饭桌用于自然。森林资源的匮竭,草原的退化,空气质量的下降等等,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有何尝不是科学技术片面发展的结果。当今社会空气雾霾严重,我们的户外活动只能是等待冷空气的到来和大风的到来吗?本文用自然辩证法来论述与空气雾霾的关系。

关键字:人类社会;雾霾;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

一、引言

最近的一场罕见的大范围雾霾几乎笼罩了中国,覆盖了中国近一半的地区,已经有25个省份、100多座大中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雾霾天气,城市的空气质量已经达到了重度污染的状况。例如杭州等地区连续几天发布雾霾橙色预警信号。江苏中西部、安徽中东部、浙江中北部、江西东北部等地有大雾,部分地区有能见度不足500米的浓雾。这些地区的空气污染气象条件达4~5级,有的地方达6级,大部地区有中度霾,其中,江苏西南部、浙江北部、安徽东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重度霾。专家认为,触发雾霾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天气因素,但是究其根本原因,则应该是污染物的过度排放,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大气污染导致污染的加剧。而污染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也对自然产生了一些污染等负面影响。

二、人在雾霾形成的能动性

人类的社会生活是雾霾天气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为什么这么说呢。一般来说,雾霾天气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空气的气压低,空气不能流动。由于空气的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再加上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交通运输业的发达,城市的汽车也越来越多,作为主要的污染物排放的汽车尾气也成为雾霾天气的一个因素。还有包括工厂制造出的工业废气污染,以及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有部分专家认为,天气因素是触发和雾霾的直接原因,但是究其根本原因则是污染物的持续排放,主要大气污染排放总量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高空较强的大气颗粒物污染传送、较多的二次污染人为排放也是这次南方严重雾霾天气的“元凶”。以北京为例,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雾霾颗粒中机动车尾气占22.2%,燃煤占16.7%,扬尘占16.3%,工业占15.7%。虽然说随着汽车技术进步以及油品质量的上升,环境管理者发现机动车尾气对雾霾天气形成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一些大城市例如北京、上海等地,由于城市容纳人口较多,所以拥有大量的汽车在城市里通行,大量汽车行与城市内,造成尾气排放量依然很大,所以这种污染也加剧了雾霾的形成。

从这个材料中我们能更深刻的体会到人类的活动时时刻刻在影响着自然界的发展。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陈良富说,空气污染物中的可溶性成分遇到浮尘矿物质凝结核后会迅速包裹,形成混合颗粒,再遇到较大的空气相对湿度后,就会很快发生吸湿增长,颗粒的粒径增长2倍至3倍,消光系数增加8倍至9倍,也就是能见度下降为原来的八分之一至九分之一。通俗地讲,空气中原本存在的较小颗粒的污染物遭遇水汽后变成人们肉眼可见的大颗粒物,随即发生灰霾事件。

中国科学院分布在京津冀区域的15个PM2.5监测站的监测数据统计显示,1月份京津冀5次强霾污染分别发生在1月6日至8日、9日至15日、17日至19日、22日至23日、25日至31日。这5次都少不了陈良富所说的水汽做“帮凶”。

显而易见,人类污染物排放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内因,可以说是“主谋”。专项组“大气灰霾溯源”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跃思说,本次席卷中国中东部地区的强霾污染物化学组成,是英国伦敦1952年烟雾事件和上世纪40~50年代开始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的混合体,并叠加了中国特色的沙尘气溶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光化学烟雾事件,根据《20世纪环境警示录》中的不完全统计,在前后两次的污染事件里,共有800余人丧生。美国政府在后来的调查中称,石油挥发物(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会产生一种有刺激性的有机化合物,这个过程被称为光化学反应,其产物就是含剧毒的光化学烟雾。

在京津冀雾霾天气的专项研究中,专项组检出了大量含氮有机颗粒物,这在王跃思看来是“最危险的信号”,因为这就是“洛杉矶上世纪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之一”。

含氮有机颗粒物是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相互反应共同产生的。在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中,其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洛杉矶在20世纪40年代就拥有250万辆汽车,每天大约排出300多吨氮氧化合物。

而中科院专项组的研究显示,在京津冀雾霾污染最严重的1月13日,当PM2.5突破600微克/立方米时,PM1突破了300微克/立方米,PM1中有机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氯化物浓度分别达到了160、70、40、30和15微克/立方米;但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增长幅度大于有机物,上述4类物质依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有机物次序比平时晴好天气分别增长了30、20、20和10倍!这让专项人员感到很“疑惑”,从绝对量分析有机物增长最多,那么大量的有机物究竟从何而来?

经过源解析技术,这些包括含氮有机颗粒物在内的有机物被识别出了4类有机组分:氧化型有机颗粒物,主要来自于北京周边;油烟型有机物,主要来自局地烹饪源排放;氮富集有机物,一种化学产物;还有烃类有机颗粒物,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和燃煤。其中氧化型有机颗粒物在整个污染过程所占比例最大,为44%,其余三个组分别占21%,17%和18%。

专项组将这些因素归结为“人为粗放式排放和自然生态被破坏的直接后果”。在北京地区,机动车为城市PM2.5的最大来源,约为1/4;其次为燃煤和外来输送,各占1/5。对于整个京津冀区域,专项组认为,应重点控制工业和燃煤过程,重点在于燃烧过程的脱硫、脱硝和除尘;同时要高度关注柴油车排放和油品质量。

恩格斯总结了近代科学的成长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 着重分析了人类自然观的变化和发展。从而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本性, 他指出“自然界不是存在着, 而是生成着和消逝着的”。自人类的产生开始,自然就不再是完全的天然自然。而是不断被人类影响和改造下的自然。在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无时无刻地不影响着自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也指出“我们如今生活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界,远不如说是人造界或人工界。环境中的几乎每一事物都留下了人工的痕迹。现实的各种科技进步,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以及污染的出现都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必然产物。现在的人类生存环境是实实在在地被人类实践改造过的自然。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过的自然。

三、自然辩证法与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

通过这学期自然辨证法课程,我对自然辨证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自然辨证法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方法训练,对提高能力和开阔视野有很大的帮助。我大体明白了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内容: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辨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辨证法。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同时自然辩证法不可能也不应该以自己的哲学研究来代替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

自然是生活著的、运动著的、变化著的。自然并不是没有时间性的东西。既然自然界都是生成变化著的,那麼就要从本来的面目看待自然界,而不能依靠逻辑来看自然界。自然界本来就是活生生的东西,所以也要像本来活生生的样子看待它。不要把它当成是死的、不变的东西。否则就不是按照自然界的状态来看待自然界。因为这样,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表明不要唯心地认定自然界,而要唯物主义地看待自然界,唯有这样才是实事求是、合乎科学的说明了自然界的各种状态。恩格斯在这本书里同样有一段谈到应如何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进行科学说明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说法。他说︰“不论在自然科学或历史科学的领域中,必须从既定的事实出发。因而在自然科学中必须从物质的各种对象、形态和各种运动形态出发;因此,在理论的自然科学中不能虚构一些联系放到事实中去,而是要从事实中发现这些联系,并且在发现了之後,就要尽可能地用经验去证明。”既然必须实事求是地理解问题,所以恩格斯也认为︰即使关於理论的自然科学,也必定勿使自然科学的理论再走回形而上学或神学那里去。因此,要理论的自然科学回头再看过去的历史,学习理论的教训。

人类社会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建议在人类实践基础上的一种关系。马克思指出: “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 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 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的主体性渗透到自然之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所以自然不再只是自在自然或者说是天然自然。同时,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前提是必须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工自然是人工性和自然性的统一。这是人工自然的辩证本性。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所以人类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对自然进行规划和改造,形成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生存环境。人工自然既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又体现了自然的客观规律性。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来阐明人类社会应怎样面对雾霾天气

自近代以来,人类经历了几次产业革命,科学技术带给人们的变化越来越大,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当人们陶醉于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巨大生产力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时候人们的行为开始走向极端。为了追求经济发展以及生活便利,各种工厂废水废弃肆意排放,汽车尾气排放量继续大幅度上升。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在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科学技术成为人类征服奴役自然的有力武器。成为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强大力量之一。造成这中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正在于忽略了自然的客观性这一事实。

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所以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这种依存关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也客观上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主动的认识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并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自觉去认识和正确把握自然规律,学会按自然规律办事,以利把我们的经济建设和其他社会事业搞得更好,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第四篇:雾霾天气与环保节能

雾霾天气与环保节能

近年来雾霾天气愈演愈烈,中国大范围地区受雾霾严重影响,受影响人口多达约6亿,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命健康。

众所周知,雾霾的产生根源是污染能源的大量使用。污染能源主要是煤、石油等,其中煤的污染最重,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65%以上,其中工业用煤占30%以上,欲要解决雾霾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污染能源的废气排放问题。

能源的消耗主要体现于工业熔炼、燃烧发电和建筑供暖三个领域,,各约占总量的1/3,中国的工业化转型仍未完成,基础建设方兴未艾。大力推进新型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能更快的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降低能源的消耗,同时也能保持GDP的稳步增长。

中亨新材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以自我创新,着眼未来,面向社会推出了以无机材料组成的纳米孔超级绝热材料,它是一种采用纳米微孔技术,产品制备工艺是零污染零排放新型绿色环保产品。其“沃克斯Vokes”系列产品突破了传统保温材料的性能局限,在保温隔热性能(导热系数0.006--0.018w/m.K)、防火性能(A1级)、隔音性、系统稳定性等方面实现了巨大跨越。现有市场上的保温材料良莠不齐,性能不够稳定,节能指数不够理想。“沃克斯Vokes”产品常温状态下是传统产品保温效果的3-5倍,低温状态下是5-8倍,300℃-400℃高温下是10倍以上。产品应用范围广泛(从-300℃——1400℃),可用于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建筑节能、汽车家电、冷藏冷运等行业和领域。

中亨高效纳米孔绝热材料是国内首家在建的全自动化生产线,世界上也仅有美国、德国生产同类产品,并在全球保温节能市场上得到大力的推广应用,目前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中亨新材的各类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后,将会颠覆现有的保温材料市场,掀起新一轮新材料革命,其优越的性能在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方面走在了国际前沿。工业领域使用该产品的企业在不限产限量的情况下,可直接节省煤炭资源30%以上,提高经济效益基础上,有效减少了废气排放;建筑领域的能源消耗约占总量的1/3,建筑节能被提上日程,使用该产品可使建筑节能设计提前达到国家“八五”节能要求。中亨新材推出的新型保温材料,必将对节能环保起到革命性的意义,中亨新材有能力、有信心为改善雾霾等污染问题做出重大贡献,政府一纸令解决雾霾天气将指日可待。

雾霾天气的影响深远,我们应该牢记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不能等到造成惨痛的教训后再醒悟环保的重要性。

德国、美国等工业国家起步比我们早,环保却能比我们做的好,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第五篇:雾霾天气的浅析与对策

雾霾天气的浅析与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雾霾,这个曾经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很陌生的词,最近却频频出现在各大报刊新闻的头条,最近,我国中东部地区逐渐出现轻微的雾霾天气,随着时间的推移,雾霾天气出现的范围不断加大,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各地区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雾霾天气,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严重的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对此,我决定对我国雾霾天气的现状和成因,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危害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从而建立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

关键词:现状 成因 危害 治理

正文

1.雾霾问题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雾霾天气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有增加的趋势。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九大霾区,其中最为严重的包括京津冀地区及其周边的山东、河南等地的华北霾区、长三角为主的华东霾区、珠三角为中心的华南霾区以及四川盆地的西 南霾区。基于2011年全国灰霾十点监测结果以及天津、上海、重庆、南京、苏 州、宁波、深圳、广东、广州等监测站的监测结果,各城市发生雾霾天数占全年天数比例介于9.3%~53.4%之间。各试点城市PM 2.5 超标天数比例介于

4.7%~27.7%。试点城市超标状况较为严重,2013年1月10~17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规模雾霾天气,其持续时间之长、覆盖范围之广、污染程度之重都属罕见。一条深 褐色的“污染带”由东北往中部斜向穿越我国大部地区,其中污染点位最密集的在京津冀地区。根据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PM2.5的严重超标覆盖了从京津冀到长三角再到珠三角地区这样一个广阔的范围内,覆盖范围近270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约6亿。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网站1月12日公布的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24 小时均值显示,北京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786 μg/m 3,天津的可 吸入颗粒物浓度为500 μg/m 3,石家庄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960 μg/m 3。空气质量指数为6级,属于严重污染。而在部分地区,PM 2.5 的最高测试值甚至超过1000 μg/m 3[1]。

2.雾霾的形成原因

雾霾天气的形成除了有气象因素外,大气污染物和城市的布局也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灰霾天气形成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大气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

污染物扩展稀释,导致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聚。

二.大气垂直方向出现逆温现象。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导致污染物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

三.悬浮细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增加。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迅猛增长、工业持续发展和机动车辆持续增长,使得空气中的悬浮细颗粒物PM2.5和气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大量增加,PM2.5中可溶性粒子(如硫酸盐、硝酸盐、铵盐以及有机酸盐等)具强吸水性,它们与水蒸气结合在一起,形成灰霾天气。

四.沙漠化现象严重,几年来我国的土地沙漠化越来越严重,直接导致在空气中的凝核物质-沙尘含量增高,增加了雾霾发生的可能性。

3.雾霾对人类的影响

雾霾天气对公路、铁路、航空、航运、供电系统、农作物生长等均产生重要不良影响。雾霾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给人体健康带来较大危害。雾霾天气时,空气中往往会带有细菌和病毒,易导致传染病扩散和多种疾病发生。使城市中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了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物质的毒性,危害人体健康。尤其冬季遇雾霾天气时,若空气污染严重可能形成烟尘或黑色烟雾等毒雾,严重威胁人的生命和健康。雾霾天气还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杀手”,尤其是有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老人,雾天最好不出门,否则可能诱发病情,甚至心脏病发作,引起生命危险;空气污染严重,很容易引起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等.4.雾霾的治理

从历史资料文献中我们可以得知,雾霾天气不仅仅在中国出现,早在1952年伦敦、洛杉矶等城市就出现了,据史料记载,仅在12月5日到8日这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增加。【2】大文豪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荒凉山庄》的开篇就细致描述了伦敦的雾,“那是一种沁入人心深处的黑暗,是一种铺天盖地的氛围。”进入20世纪中期,英国人为摘掉“雾都”的帽子,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有了前车之鉴,我们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我们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后果,在合理的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需要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并通过强化环保立法,完善法律制度来解决这一严峻的环境问题。

首先,从法律角度给治理污染源提供法律支持,国外治理大气污染已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然而,我国目前大气污染立法尚不完善,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已实施13年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亟待与时俱进,增加PM2.5控制的法规体系,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增加区域联防联治内容,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力度,通过立法修订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等。

其次,对我国现行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调整。我国的能源消耗中,煤和石油占了92.7%,【3】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以石油资源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亟需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要求企业实行节能减排,企业要推进清洁生产,靠科技的投入转变生产方式,使用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进而实现节能减排,使用清洁能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

最后,对现有的城市布局和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考察,对一些不合理的城市布局进行调整,避免城市入风口或者出风口被高层建筑物阻挡,造成城市内空气涡流,不利于空气更新。预留空气通道,增加城市绿地,让城市绿地发挥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及美化环境等环境效益,从而净化城市大气,改善城市大气质量,加大国家绿地的覆盖率,减少空气中的凝核-灰尘的来源,从而从根本上杜绝雾霾天气的发生。

5.结束语

治理雾霾天气是一项全民参与的事业,每个人都应该增强减排意识。虽然现在我们已将雾霾天气提升到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度来加以来对待,但无论全社会抑或个人,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行动上,目前显然远远不够。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以大量消耗能源为基础。虽然“低碳”、“绿色”等口号,喊得一个比一个响亮。可是,口号再响亮,并不一定就是行动——生活仍然要继续,暖气仍然要供给,汽车仍要上路,政府仍然要追逐GDP,即便是高能耗企业,还得开动设备解决工人就业。在发展与保护还没有真正达到有机平衡的前提下,处于夹缝中的地方政府,面对做大经济总量和保护环境的选择,总自觉不自觉地放大前者,有意无意地将环境保护问题后置。因此,当环境问题上升到公共事件的层面,政府肩负的责任之大是毋庸置疑的,出路就在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

但是将治理环境的责任一股脑推给政府部门,既不现实,也不理性。实际上,雾霾天气袭来,每位社会成员都是责任人——每用一度电就意味着消耗了350克煤,开车上路,每公里就消耗了0.12升汽油,而能源消耗时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微粒、重金属等污染物是形成雾霾的元凶,看罢这些数据,谁还能悠然地将自己该承担的责任置之度外?

治理空气污染,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努力,同样也需要公民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在微观生活领域发挥自己的“微能量”——少开车,养成节能低碳的生活习惯。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任何“微能量”的累积就能汇聚出巨大的能量。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灰霾试点检测报告[M]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2]陈甲妮伦敦如何治理“雾都”[N] 解放日报 2013-01-18

[3]彭科峰我国绿色多元低碳化能源发展透视 [N] 中国石油中心 2012-03-02

下载试论新能源材料与技术的发展与解决当前雾霾天气之间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新能源材料与技术的发展与解决当前雾霾天气之间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燃放烟花爆竹与雾霾天气的关系调查报告3篇

    燃放烟花爆竹与雾霾天气的关系调查报告3篇 由于烟花爆竹在燃放过程中会生成一定的烟雾和气体,引发了很多媒体夸大报道烟花爆竹燃放将产生大量的PM2.5,严重污染了环境,甚至被......

    雾霾天气的形成与防范措施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因为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中国不少地区把雾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雾霾天气,......

    雾霾天气与环境保护中考作文

    2013年1月上旬,全国中东部地区17省市持续雾霾,陷入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工厂排出的废气和汽车尾气等。现请你根据以下三个方面的提示,以“Let’s......

    从雾霾天气看人与自然关系

    从雾霾天气看人与自然关系 摘要:本文从我国城市雾霾天气的现状及其特征出发,探讨城市雾霾天气的危害;由北京市雾霾天气为例来阐述我国城市雾霾天气的具体成因;从哲学层面上对我......

    雾霾天气的影响与治理 (精选五篇)

    雾霾天气的影响与治理 班级:电气Ⅰ类125班姓名:沈华学号:5503112052 摘要:近年来,入冬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中东部地区、京津冀地区频繁出现严重雾霾天气。文章就雾霾天气对我......

    论文雾霾天气的认识与防治

    雾霾天气的认识与防治 临潼区相桥初中 刘承岳 指导教师:刘武刚 摘要:当今社会现代化工业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三废排放,他们对环境的污染非常大,对人体也是有一定的伤害......

    关于经济发展与雾霾关系的思考(政治论文)

    关于经济发展与雾霾关系的思考 ——以上海地区为例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上海201620) 摘要:霾给公众的健康、工作与生活带来诸多危害,也正在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地......

    雾霾与环保[大全五篇]

    雾霾与环保 “遛狗不见狗,狗绳提在手,见绳不见手,狗叫我才走” 这是最近我们听见最多的关于雾霾的“名言”。 早晨起来,拉开窗帘,望一眼窗外,感觉就像自己眼瞎了一样。看不到湛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