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

时间:2019-05-14 03:2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雾霾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雾霾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

第一篇:雾霾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

雾霾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随着国内工业、交通工具的发展,随着GDP的不断增长,雾霾一词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尤其是京津冀地区,2013年到2014年初,雾霾经常出现,PM2.5指数多次爆表。天津实时空气质量指数(AQI)经常频繁地出现严重污染。随着雾霾的加重,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免疫系统不够完善的儿童,危害更是严重。雾霾容易诱发儿童的呼吸道疾病,给身体带来损害。本文讨论了雾霾的概念、危害,尤其是对儿童的呼吸道疾病的危害,也论述了雾霾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希望每个人都能来重视环保问题,尽可能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给后代留下一片没有污染的天空,而不是一片雾霾。

关键词:PM2.5;大气污染;人体健康;儿童;呼吸道疾病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052(DOI:10.16286/j.1003-5052.Research Progress in haze and children's respiratory diseases

CHAI Ling-yun Hedo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ianjin 300151, China Abstract: Haze appeared more and more in our liv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industry and transportation and the growth of GDP.Haze appeared frequently and PM2.5 index spiked many time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during 2013 to early 2014.According to the real-time air quality index(AQI), there was serious pollution in Tianjin frequently.The aggravation of the haze causes a great impact on human health.The impact is more serious for children as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children is not perfect.Haze may induce children's respiratory disease and damage their bodies.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oncept and the harm of haze, especially for the respiratory diseases of children.It also discussed the cause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haze.It is hoped that everyone would pay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we would have a low-carbon life with green travels.We should do our own efforts to leave behind the sky without pollution, instead of the haze.Key words: PM2.5;air pollution;human health;children;respiratory diseases近年来,各城市汽车保有量成倍增长,汽车尾气污染趋势加重,河北省诸多钢铁、化工等重污染企业的发展,我国的PM2.5污染水平也逐渐加重,尤其以华北地区最为严重,诸多专家也对雾霾有了多方面的报道与研究[1-4]。

2014年初,一场危害极为严重的雾霾席卷了京津冀等地,给人民生活带了不极大地不便和伤害。腾讯新闻报道,2014年2月20日起,华北黄淮等地连续出现中度或重度霾天气,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空气污染尤为严重。

中央气象台24日18时将霾黄色预警升级为橙色。环境保护部24日通报,中东部地区灰霾面积达到98万平方公里,其中重污染面积约为80万平方公里。24日,57个城市PM2.5(细颗粒物)“爆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最重。据环保部24日通报,中国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161个城市中,有57个出现了重度及以上污染,其中有15个是严重污染。京津冀18个城市重度污染。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中央气象25日6时继续发布霾橙色预警,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宁等多地有中度霾,京津冀等地有重度霾。

官方分析,此次大范围灰霾原因包括,污染排放强度高,污染物排放量大;冷空气势力弱,近地面风力小,污染物难以及时扩散;机动车、北方冬季燃煤采暖污染等。

马云在演讲中也提到了这场雾霾,他说,水的污染可能会给人们带来肝癌,空气污染可能给人们带来肺癌,食品问题可能给人们带来胃癌。很久以前,癌症非常少见,而如今,癌症却司空见惯。马云很担心食品、水、空气的问题,他希望,中国人能解决这些问题,变得健康一些。1 雾霾的概念

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雾的主要成分是水汽,没有污染,对人体健康也没有影响;而霾的中心则由烟、灰尘、小颗粒构成,有毒有害,主要含有成分为含硫酸盐、硝酸盐、铵盐以及一些重金属、有机物等等。曾有国际组织对亚历山大等20个城市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NO2、SO2以及一些颗粒物为主要污染物[5-6]。

PM 2.5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2.5μm大气颗粒物质,这类细微颗粒物能够通过肺泡进入人体内部,危害也更大 [7]。2 雾霾的危害

雾霾天气对人体的危害是极大的,能够引发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鼻炎等,还能引发心血管疾病。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都是因为雾霾所致。有环保专家分析,灰霾很可能还会导致肺癌。

还有报道称,由于雾霾中的细微颗粒物具有氧自由基活性,可使细胞发生过度氧化的损伤,同时,雾霾中的一些金属粒子也能促使细胞产生自由基,从而引起细胞的损伤[8]。所以,大气污染的有关于危害方面的研究及评价已经跻身为国际许多研究机构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9]。

雾霾还可能引发心血管类疾病,诱发心高血压、血管病、脑溢血、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塞等,甚至是心脏病。

有论著也证明了大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搜集龙岗区2004~2011年每月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这三种物质的浓度以及各种呼吸道疾病的住院率,通过软件分析其相互之间的关联,研究为结论为龙岗区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率之间具有相关性[10]。3 雾霾对儿童呼吸系统的影响

雾霾对成人的危害极大,那么对于各方面发育不成熟、幼嫩的儿童呢?危害更是不容忽视。

儿童时期,其脏器系统及各组织系统发育均不够完善,免疫功能相对低下或缺陷[11],故儿童更容易受到空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暴露对儿童呼吸健康有这直接的影响,关于这点,国内国外有也有相关的诸多论著[12-13]。

魏复盛等在论文中也通过实际数据表明,PM2.5和PM10与儿童呼吸系统患病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14]。

在许多国内、国外的高质量论文中,对儿童呼吸系统健康与环境因素的研究中,空气污染因素是首当其冲的,其对应论文也较多[15]。4 雾霾的形成

雾霾天气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尽合理造成的,其根源还在化石能源,一个是烧煤,一个是燃油。5 雾霾的治理与防护

雾霾的危害极大,故预防、控制呼吸系统感染是目前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16]。有专家称,减少污染源,削减大气污染物是解决雾霾的根本之道,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少排放。

所以说,一要控制大型污染企业的排放,如钢铁、水泥产业等等,二是对公共交通要加以控制,如限号,如真正进行车检等等。对于个人角度来讲,尽量的绿色出行、低碳生活,能步行的就步行,能用交通工具的就不要开小汽车,能清炖、水煮的就不要油炸、熏烤等等。从我们自身做起,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个人防护来讲,尤其对于儿童来说,对付雾霾,较为有效的方法为:首先要注意PM2.5的数据,尽量减少在重度污染、中度污染天气中的出行次数,如果非要出行,一定要佩戴专用的PM2.5口罩;其次在家中安装空气净化器;营养饮食,更好的保护脏器系统,并多摄入膳食纤维,以清理肠道、便于排毒。

治理雾霾肯定是个长期的过程,其中肯定还会遇到各个利益集团的阻力,所以治理雾霾不但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更也需要国家的努力与魄力,希望今后,还能看到一片蓝蓝的天空,而不是灰色的雾霾。参考文献

[1] 杨树树.大气污染与呼吸道疾病关系探讨[J].外健康文摘,2012,9(28):102-103.[2] 张衍燊,马国霞,於方,等.20 13年1月灰霾污染事件期间京津冀地区PM2.5污染的人体健康损害评估[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34):2707-2710.[3] 张迪,李青山,吕文峰.雾霾天气现状与分析[J].环境保护前言,2013(3):25-28.[4] 张婷婷.PM2.5污染危害分析及防控措施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2(3):19-23.[5] 刘勇,芦茜,黄志军,等.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1):87-91.[6] 龚地萍,李金娟,李玲萍,等.武威市空气质量现状与人群健康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9):69-71.[7] 刘新春,钟玉婷,何清,等.乌鲁木齐市TSP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l,20(11):1706-1712.[8] Torres-Ramos YD,Montoya-Estrada A,Guzman-Grenfell AM,et al.Urban PM2.5 induces ROS generation and RBC damage in COPD patients[J].Front Biosei(Elite Ed),2011(3):808-817. [9] 黄雯,王洪源,王旗.我国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对人群死亡率的影响[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45(11):1031-1035.[10] 赵颖,陈少贤.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率相关性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30(1):63-65.[11] 项征剑,刘建英,陶芳,等.早期干预对早产儿呼吸道感染预防作用观察[J].河北医药,20ll,33(8):1212-1213.[12] 刘美娟,董光辉,潘国伟,等.鞍山市大气污染对儿童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6,23(3):198-201.[13] 王振全,李盛,魏学玲,等.兰州市住宅空气污染对儿童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25(10):873-876.[14] 魏复盛.空气污染与儿童呼吸系统患病率的相关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0,20(3):220-224. [15] Noonan CW,Ward TJ,Navidi W,et at.A rural community intervention targeting biomass combustion sources:effectson air quality and reporting of children's respiratory outcomes[J].Occup Environ Med,2012,69(5):354-360.[16] 胡海红,戴修道.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及控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3,18(1):13-14.

第二篇:关于经济发展与雾霾关系的思考(政治论文)

关于经济发展与雾霾关系的思考

——以上海地区为例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上海201620)摘要:霾给公众的健康、工作与生活带来诸多危害,也正在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雾霾治理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但凡事总有其两面性,人们在认识到雾霾对人们产生危害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雾霾对上海地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本文综合雾霾的成因、现状与危害,以及当前上海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充分利用北京地区雾霾相关数据,分析雾霾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双面性,实施有效的治理措施,最终实现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目的。关键字:雾霾;上海;经济;阻碍;机遇

Abstract:Haze brings a lot of harm to health, work and life of the public, is also seriously affected and restrict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ffe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our country.Therefore, haze governance is particularly urgent and important.But everything has its two sides, people i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haze to people to produce harm at the same time also should be aware of the opportunities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anghai.The haze of the orig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harm, and the Shanghai area economic development, make full use of haze in Beijing related data, haze of Shanghai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both sides of the analys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measures, an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dual purpose of haze govern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Keywords:Haze;Shanghai;economy;obstacles;opportunities 引言

近几年,雾霾[1]现象日益严重和频繁,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给公众健康、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危害,公众对雾霾治理诉求日益高涨。尤其是作为中国魔都的上海[2]在连续不断的雾霾影响下,不仅给在沪工作生活的人们造成了严重的生理影响。同时上海作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雾霾对上海地区经济的影响可谓是各方面的,比如旅游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3];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角度还是从其他方面来看,雾霾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之前的预期,从而演变成了一个更加复杂和重要的课题。因此,雾霾治理是一个十分繁杂的工程。而且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处理不当,短期内可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研究雾霾治理、经济发展及其关系,具有重大意义[4]。

另一方面,由于雾霾的出现,说明了我们在防止环境污染方面做的还不够成熟[5],为我国地区的环保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和就业渠道。本文以上海地区为例,结合上海城市发展现状及污染物演变现状对雾霾成因及对经济发展的双面作用做出了详细的分析,探讨了雾霾与上海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可使上海经济实现平稳持续发展的方法和建议。上海经济发展状况

上海,简称“沪”或“申”,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地处长江入海口,隔东中国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6]。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会展和航运中心之一。2014年上海GDP总量[7]居中国城市第一,亚洲第二。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是一个良好的滨江滨海国际性港口。上海也是中国大陆首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所在地。上海与江苏、浙江、安徽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经济如此发达的一个魔都,自然在生态方面做的没那么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和发展的根源

面对当今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人们己经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生态危机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于是人们积极采取措施来弥补自己对自然的种种破坏,但这种弥补只是针对自然的表层现象,要想真正的解决问题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束手无策。因此,我们应该追溯其深层原因—观念的危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化危为安[8]。

第一,自然观的缺失。首先,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人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提高了对自然的认识,原始混沌的自然观发生了改变。在西方,人们朴素直观的去理解自然,试图用经验到的事物去解释自然界的构成及其变化,同时人们还认识到人与自然物是同源同质的,人有灵性,自然也有灵性,所以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的,这就是当时流行的有机论自然观。在中国,这种有机自然观也被称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就追求“天人相通”的宗教仪式,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哲人也不断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如孟子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体;老子主张天、地、人都统一于“道”;庄子进一步继续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反对扼杀事物的自然属性,认为人与自然并列同在,自然与人合而为一[9]。总之,在古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直观的、思辨的、整体性的,但由于·人的实践能力与理性能力的发展尚未达到把自然界作为实践与认识对象加以研究的阶段,所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只能停留在直观、思辨、整体性的层面。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希腊人那里—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进步到对自然界进行肢解、分析—自然界还被当作整体、从总体上来进行观察。然后,西方中世纪开始形成另一个自然观—神学自然观,这主要是欧洲基督教的自然观,它打破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以宗教神学的立场来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宗教神学自然观认为自然万物都是上帝创造出来的,自然界万物的运动过程是由上帝安排的,它不仅否定了人的主体地位,而且也否定了自然的独立性,完全掩盖了人与自然的真实联系。在西方文艺复兴之后,一种新的自然观应运而生。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从宗教神学的奴役束缚中解放出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被置于新的历史背景之中。随着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和对待自然界。培根发出了“知识就是力量[10]”、“驾驭自然,作自然的主人”的宣言,推崇人可以通过掌握知识主宰世界,强调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笛卡儿和牛顿也分别建立了人与自然相对立的机械论自然观。在他们的机械论自然观看来,世界只是一部永不停滞的运转机器,它由许多实体组装而成,是纯客观的、无生命的,可以用数学语言描述,并任人随意控制和操纵的。这样,人们就把自然界分解为许多部分,分门别类地、孤立地去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同时把自己作为自然的主人,把自然当作索取、利用、改造的对象,忽视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自然界的普遍联系性[11]。

第二,文化观的支配。科学文化的支配与人文文化的缺失,使人类丧失了自己的人文精神,变得心灵空虚、麻木不仁,完全陷入了机械、世俗、实用、唯利可图的思维。这种唯科学主义的文化加剧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并且使人们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熟视无睹,这一切无不迫切需要人文文化的复归。

第三,实践观的失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我们大力发展我们的经济,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上海经济发展与雾霾的关系

4.1雾霾对上海经济发展的阻碍

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霾是一种由于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较为被公众所熟知,危害也较大的就是PM2.5(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燃煤排放的烟尘,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以及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等。在此基础上,如果地面空气相对湿度较大,且大气层比较稳定,通过大气辐射降温,空气极易饱和凝结形成雾霾。

首先,雾霾现象日益严重和频繁,范围也越来越大。据调查,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区域的城市群每年出现灰霾污染的天数达到100天以上。受影响区域包括华北平原、黄淮等多个地区,受影响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受影响人口约6亿人121。其次,严重危害公众健康。雾霾会造成呼吸、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甚至引发癌症。再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雾霾会影响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行;危害个人或公众设施;造成人才流失;久而久之,势必给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动摇外来企业投资信心,损害经济环境以及经济的长久发展。据调研,2010年上海因PM2.5污染分别造成早死人数为2980人。占当年死亡总人数的比例为1.6%,经济损失为23.7亿元。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雾霾治理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对于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应遵循短期求平衡、长期求发展的原则。短期内求平衡首先是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要么用于治理雾霾。要么用于发展经济。其次,某些治理措施需要把握力度。如汽车尾气治理力度过激,势必会减少汽车销量,影响经济增长。再如短时间内急剧降低燃煤量,但替代能源不能及时跟进的话,势必影响公众生活质量和工业生产。最后,雾霾治理各项子任务也需要分轻重缓急。形成雾霾的因素很多,如燃煤、交通扬尘等,相对燃煤,交通扬尘对雾霾的“贡献”要小得多,短期内治理燃煤比治理交通扬尘成效更大。雾霾,成因于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盐、硝酸盐和有机碳氢化合物等颗粒。当大气中湿度较大时,这些颗粒物吸附凝聚水汽形成雾;而空气中相对湿度较低时,悬浮于空中的这些颗粒物就形成霾。各种颗粒物的来源大致为来自沙漠化地区远距离输送的沙尘,燃煤排放的烟尘,机动车尾气,以及本地裸露地表造成的扬尘。其中,来自西北、蒙古和中亚的沙尘起因于我国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难以根除,我国广大的黄土高原便是几千万年来的降尘所赐。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们对沙尘暴引起的扬尘不会有太好的对策;但强化自然保护、重视绿化、加强对土建工程的管理,可以显著减少本地的扬尘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远程输送的沙尘。4.2雾霾对上海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随着上海经济的不断发展,雾霾现象越来越严重,空气质量整体上处于重度污染状态,雾霾的惊人“耐力”让人感到可怕。处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营销人更关注雾霾中有哪些商业机会和营销机会。从营销的视角看,问题的背面就是机会,企业应该将成功建立在问题之上。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向中国人发出了一个重要警示——城市发展已经严重不生态,我们即将为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付出代价。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同时也表明,在预防和治理空气污染方面,有很大的商业机会[6]。第一,调整产业结构。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我们该做的不只是生产一些防尘口罩、空气过滤器,我们要做的是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产业化升级从源头上消减雾霾对城市环境和人们健康带来的负面效应,这就带来巨大的产业升级机会和新产品满足需求的机遇。

第二,完善两大体系。

公交和地铁相当于城市交通大动脉,而公共自行车相当于遍布周身的毛细血管,在上海这样一个大魔都建立一个完善的、具有输血功能的公共自行车体系,在国内尚无可借鉴之例,其难度也可想而知。首先必须要有长远的定位和规划,上海市的公共交通体系正日趋完善,将公共自行车体系与公共交通体系有机融合是加快公共自行车发展的捷径之一。其次,上海市情况错综复杂,各个区县特色不同,需求不一,因此,充分的社会调研是建立公共自行车体系必不可少的一步,只有充分了解市情、民情,才能做好各个环节的具体规划。

第三,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可大大提高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的便利性和舒适性,政府、企业、市民共同参与的社会责任共同体将对北京市公共自行车体系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结论及建议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雾霾治理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对于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应遵循短期求平衡、长期求发展的原则。短期内求平衡首先是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要么用于治理雾霾。要么用于发展经济。其次,某些治理措施需要把握力度。如汽车尾气治理力度过激,势必会减少汽车销量,影响经济增长。再如短时间内急剧降低燃煤量,但替代能源不能及时跟进的话,势必影响公众生活质量和工业生产。最后,雾霾治理各项子任务也需要分轻重缓急。形成雾霾的因素很多,如燃煤、交通扬尘等,相对燃煤,交通扬尘对雾霾的“贡献”要小得多,短期内治理燃煤比治理交通扬尘成效更大。参考文献

[1] 钱俊生、余谋昌:《生态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2] 陈静生、蔡运龙、王学军:《人类—环境系统及其可持续性》,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3] 余谋昌:《生态文化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4]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5] 沈国明:((21世纪生态文明:环境保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6].李明华:《人在原野·当代生态文明观》,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7] 李周、孙若梅:《中国环境问题》,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8] 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9] 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0 ]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11] 张密生:《科学技术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三篇:发现和探索雾霾天气与地震关系

发现和探索雾霾与地震的关系

2007-10-10 21:18 星期三

摘 要:通过观测,发现大雾的时间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发生地震的时间吻合现象。利用长期积累的浓雾资料和能够找到的7级以上的地震资料进行逐一验证,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规律性关系。这里大胆地设想一下,如果把这一规律深入细致地研究下去,将使地震的判断和预报,变得简单方便。我们可以大胆地沿着这个思路,挖掘出一套新的地震预报程序,以期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强度、甚至地点,从而有效提高人们防震抗震能力。

关键词:浓雾预示地震 远距离前兆

引言

雾、较浓的轻雾,还包括霾都是常见的天气现象。观测中,主要根据它们的能见度和湿度的大小,粗略地加以区分。很多时候,浓雾天气来历不明,我们也缺乏研究浓雾形成机理的机构和人员。比如,在相同的湿度和天气条件下,有时有雾,有时无雾,套用“蒸发雾”、“辐射雾、“平流雾”等相关知识,无法对浓雾的形成机理给予圆满的解释,所以建议,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工业时代成立雾霾研究机构。

我们到底能不能给连续的浓雾天气找到其形成、存在和消散的真正原因?笔者通过分析大量的天气实况和查阅网络上公布的地震信息,逐步得到相应结论,对隐藏在雾霾背后的形成机理做了另一种解释,并大胆地推断:严重的雾霾天气是重大地质事件的前兆。

1.浓雾是预示地震的一个重要征兆,其浓度大小和持续的天数与地震的发生存在着正比关系。

根据雾出现的实况和本站的观测资料,查阅并得到雾(霾)天气维持的时间越长,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发生地震的几率就越大。

1.1.两次大地震前,能见度状况

2006年12月22日到26日,本站连续五天的大雾或浓霾天气,五天的平均能见度在2.5千米以内。又有资料表明,同一时期内我国大面积地区都出现了大雾天气,对这场不同寻常的大尺度浓雾,新闻部门做了相关报道。结果,2006年12月26日台湾省高雄东南海域发生7.1地震,海底网络电缆深遭重创。无独有偶,在2004年12月11日到26日,连续16天,本站一直处在大雾和浓霾的笼罩下,能见度始终维持在0.1-6.0千米范围内,结果,在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发生里氏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30万人死亡„„

1.2 一个重要推论

还有很多类似的例证,都能够说明:大雾天气存在的时间与大地震呈现的正比关系。一般表现为,大地震发生前3-8天内,本站被浓雾和阴霾天气所笼罩。若本站有长达72小时以上的大雾天气,某地就会发生严重的地震。这是一个随时都能用到的推论,应该多予以关注。

1.3 小地震与轻雾(霾)存在的对应关系

就拿我国最新发生的两次小地震来说,10月6日,黑龙江东宁县和四川长宁县分别发生了震级为4.6级和3.8级的地震,而雾、轻雾和霾天气相继笼罩本站是从10月2号开始的,虽然雾霾的浓度不大,能见度也不算太差,但是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地震有关。

在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的地震发生前,中国大范围内的能见度都很低。

还可以利用现有气象资料对比发生过的所有地震,会发现雾的日期和地震的日期,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存在着不谋而合的对应关系。

1.4 对通常雾霾的质疑

工厂排放、汽车尾气等人类活动是导致城市灰霾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这没有错。但是,全国范围内广袤的大地处处被雾霾覆盖时,就应该停止抱怨。试想,工厂排放、汽车尾气随时都有,为什么偏偏这时候出现,其它时候就没有呢?为什么浓雾出现后地震接踵而至?其实,我们可以这样推断,如果雾霾是地震前兆,人类的活动对雾霾影响相应地降低,甚至可被忽略不计。真正需要我们探究的是:地震前地壳会发热吗?如果会发热,雾霾天气容易解释。可以解释为地震不是瞬间爆发出来的,而是一个地球内部持续向地壳和大气释放热的过程中,地温逐步升高,地表的水汽和大量的(超)细颗粒均通过地面土壤、植被、水面等蒸发而形成大规模的浓霾天气。如果借助于检测仪器,会发现两种情况下的霾,其组成成份和颗粒大小均截然不同。打个比方:地震对于地震来说,就象人是有病一样,人得病前,有许多前兆,发热是前兆之一,地球也是这样,雾霾天气是地震前地壳发热的一种现象之一。

2.雾霾和地震之间的必然联系

以上所列举的例证,是不是大自然的偶然巧合现象呢?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臣伯阳甫曾称“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地震”。这句话说明中国古代已经注意到雾与地震的关系。通过对比天气实况和得到的地震信息,发现了几乎所有的地震,在发生前几天,都存在着距离震区很远的地方,能见度显著降低的现象,这说明雾和地震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2.1 雾霾是地震的“远距离前兆”

有资料表明,5-6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前,从距离地面几十到数百公里的震源中心,以扇形向外释放热能,地面在3-9天左右,都表现为大面积增温,增温直径可达10万公里。在这样的广大范围内,地表对近地层的热辐射增加,土壤、植被等细微颗粒大量漂浮和存在于对流层中。当细微颗粒粘附水汽以后,就形成了我们肉眼看到的雾和霾。

任何一次地震,都有一个雾霾形成和消散过程。在这一阶段内,距离震中很远的地方,常常出现大尺度的雾霾现象。这是由异常的大规模地面长波辐射造成的,也是地面辐射出的暖气与空气的冷气混合而成的。

雾霾天气是地震前的热效应演变的必然结果,是地震前的“远距离热征兆”。一般说来,雾霾的浓度越大和持续的天数越多,发生大地震的机率就越高。

2.2 雾霾随地震结束而消失

当某地有“地震雾霾”产生时,近地层的大气环流便受其阻挡,气压层变成了地面辐散、高空辐合的高压,雾霾经久不散,天空就象一口倒扣下来的大锅,迫使近地面到高空的大气形势发生变化。就象风要经过充满雾霾的城市,不得不变弱或绕道前行,以便来适应和配合灰霾天气持续存在。

“地震雾霾”的消失,是伴随着地震活动的结束而荡然无存的。验证这一说法的正误,只需要用气象资料查阅一下震后的能见就可以了,一般都表现为:“忽然变好”。

2.3 本站位于河南中部,通过对比分析,东边和东南出现地震前,本站出现雾霾。西边出现地震前,本站无雾。

3.用雾霾预报地震的几条思路

由于雾霾形成机理较为复杂,而这种方法处于刚起步阶段,尚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目前,如果采用这种方法,尽管可以把较大地震发生的大致时间预测出来,但是,无法判断地震发生的准确地点。如何才能完善这种方法,使人类能够准确预测地震将要发生的地点那?现提出以下三条思路:

3.1 建立浓雾数据库

由于“地震雾”是个大尺度系统,绵绵万里,每个地方的地表性质存在着较大差异,有的是水面,有的是土壤,有的是岩石,所以,各地产生的雾霾天气也有轻有重。试想,如果某地发生大地震时,把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雾霾状况,专门建立一个数据库,以表明该地发生地震时的雾霾特点,等到该地或附近地区再次出现地震时,利用现存的雾霾数据,就可以准确提示该地某时将有地震发生。这样,人类最为关切的问题:准确预报灾害性地震将在何时何处发生,将不再是当今科学技术的一个大难题。

例如:在台湾省高雄东南海域发生7.1地震时,把我国当时的大部分站点的浓雾状况,建立一个数据库,那么,用这些数据和其分布特征,将为准确预报该地区或附近地区的地震,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3.2 建立完善的雾霾观测体系

目前,几乎全部气象台站所测定的雾霾天气,都有点“屈才”,大家都认为它们仅仅是一种无大危害的天气现象而已,其真正对重大事件的预示作用没有被挖掘出来。

我们知道,广大的气象台站取得的能见度数据,仅仅依靠观测人员的目测,这与真实情况相差甚远,不能反映当地当时能见度的实际情况。所以,要想把雾霾与地震之间紧密的联系充分揭示出来,必须尽快利用气象台站网点密集、范围广大的特点,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雾霾监测体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雾霾对地震的指示作用。

3.3 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

为了全面地掌握和研究地震和雾霾的联系,建议尽快地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以便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报着严谨、求实、进取的精神不断探索向前,会解决许多疑难问题,比如:详尽地建立震级不同的地震分别对应的雾霾范围、浓度和天数;如何准确测定地震雾霾的含量;地震与地温、气温所呈现的远场、近场差异有多大?„„

也许我们从此会走出雾霾带来的困惑,不但能够把地震发生的时间预报出来,而且具体震点和震级都可以预报出来。或许我们气象部门用云图预报天气,用雾图预报地震的时代,不久将会到来。

本文参考文献:

1.<<电波科学学报 >>2006年05期,丁鉴海 , 申旭辉 , 潘威炎 , 张晶 , 余素荣 , 李纲 , 关华平

2.《雾和霾的区分》,吴兑,广东气象2004年04期

3.<<地震 >>2004年04期,蒋海昆 , 侯海峰 , 周焕鹏 , 冯志军

4.《地震有“热征兆”》,1999年地震学报第21卷第6期。刘德富 彭克银 刘维贺 黎令仪 侯建盛

5.《寻找控制污染的利器 大气气溶胶研究新动向》《科技日报》汪安璞 2002年6月24日

6.http://218.86.121.20/czpd/jxzy/04-05shang/dl/1/05/kebiao/1/kzzl.htm《扩展资料》作者:苍海桑田

第四篇:雾霾控制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雾霾控制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张世秋

我的研究心得和环境问题研究的供需关系

从北大经济系本科毕业后,我就转读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研究生,很幸运在那个时候能够同时受到一些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教育。那个时候,环境科学还基本上可以划分为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领域。此后,我就一直都是从事环境经济学、环境政策以及全球环境协议相关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北京大学的环境科学研究起步很早,70年代就开始有教员研究水和气的污染问题,并在1972年创建了环境化学专业。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不仅能够受到第一代环境科学的开创者们的熏陶,同时,由于在80年代中期,环境问题尚未引起关注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和研究相关的环境问题,因此,对中国环境与经济、环境与社会的交互影响进程有切身经历和研究体验,更经历了中国的环境问题和环境管理,其中包括制度变迁的历程,这种亲身经历和研究经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多样性、问题的复杂性以及解决问题的长期性,这不仅让个体的人生阅历丰富,同时,也会使得我们对变化的中国的环境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方案的寻求,保持长期和高度的兴趣和警觉。

中国环境科学特别是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演变进程密切相关。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不仅催生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环境问题也伴随经济增长的过程而日趋严峻并引起广泛关注。从中国环境科学相关学科发展、环境相关问题的研究以及从基础研究到决策支持到致力于社会行为(包括政府、组织、企业以及公众)的转变,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环境科学研究在环境问题尚未获得政府和公众关注时期的“学术研究供给有余,而决策需求和社会需求不足”的阶段,到“决策需求和社会需求旺盛,而学术研究和科研成果供不应求”的阶段。因此,早期阶段,环境科学研究和教学人员,在完成本职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之外,致力于研究“环境-经济-社会”的相互影响和运作关系、环境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以及环境和社会变迁的环境影响以及政策和管理手段的作用机制外,同时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就是如何将我们对环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以及解决问题的可能选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结论,转化为公众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决策关注的公众和政策语言,致力于提高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普遍关注。

到了90年代中期,随着环境问题特别是污染问题已经普遍呈现,环境科学的研究和教学则不仅要在基础研究方面不断深化。在推动环境意识的提高的同时,还致力于针对重大环境问题,基于基础研究和政策相关问题研究的进展和结论,推动政府的环境政策、规划、计划的制定、并为政府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应该说,在2000年特别是2010年之前,环境科学及其各分支学科,包括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等,基本上还处于边缘学科的状态。学者同时扮演着学术探究者和决策以及社会行为改进的推动者的角色。

但2000年以后,特别是2011年PM2.5引起普遍关注之后,环境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特别是最近这些年,环境污染问题毫无疑问已经演变为一个决策者关心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一个问题一旦演变为社会热点问题,无论是民众还是决策者都迫切和急需解决方案甚至是一个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直接答案。这个时候,学者、学术群体即面临着重大的和庞大的社会需求,一方面,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从边缘学科变为热门学科甚至显学,另一方面,由于环境问题本身的综合性、复杂性、长期性和系统性,不可能存在毕其功于一役的解决方案,使得基础科学研究、政策研究以及决策支持常常体现出需求巨大而供给不足的特点。一方面,学者的研究成果有了更大的社会应用和实践的可能,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出现各种各类急功近利的现象。因此能够在忙碌和杂乱中恪守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服务社会进步的本职之外,同时,能够提供决策者和公众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当今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建议和研究成果,同时,又避免短期政策和短期效应所可能产生的长期不利影响,是对学术共同体的共同挑战。

环境学者需宽厚与精深并重。环境科学及其学科体系,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因问题而产生的学科,由于环境问题客观上的成因多样性、影响多重性、解决方案的多主体特征,早期人们致力于从各个不同学科的视角,去研究这样一个摆在人类面前的复杂的环境问题的一个或多个侧面,它势必会产生出两个方面的结果,第一个结果就是你利用多学科视角、多学科的方式对特定的问题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必然就会推动一个学科的发展,包括新学科的建设;另一个结果,就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会成为面对复杂性的自然-人文-社会-医学等的综合研究结果以及这些学术研究成果的社会和决策应用。早期阶段的环境问题研究者基本上都是从各个传统学科的视角、学理和方法等致力于环境问题的研究,并进而发展传统学科、并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了门类各异的环境交叉学科。因此,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的特点,比如说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环境化学、环境健康等诸多的环境分支学科。

如果我们认识到环境问题以及环境相关学科发展的这些特点和特质,那就意味着,从事环境相关的研究者,除需要具备学者所必备的各种基本素养、操守和能力之外,还需要特别强调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个就是具有多学科的基本学养。我们知道,环境问题不仅是自然环境的演变变迁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也是利益冲突和协调乃至公平和正义的问题,与民众福祉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因此社会责任感、人文情怀和关怀以及服务于社会进步使命感是环境学者必需的条件。此外,环境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就决定不仅仅是要有多学科的这样一种研究视角和学理以及方法,同时,你还要兼具自然科学对问题认识、自然演化规律等等方面的把握,以及对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组织的运作、包括政策执行、经济-社会-环境相互运作关系的了解和认识,没有这样一些了解,不足以清晰把握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系统性特征,以及多主体参与多主体影响的特点。当然,在具体的专业研究领域,不仅仅要在所涉及到的具体学科上的精深,同时,也要有足够的在其他一个或者多个学科上的深入了解乃至精深,方才可以担当能够研究这个复杂性问题的能力。从事环境学科或者环境问题相关研究和实践的人都会发现自己所从事的领域特别有挑战性,这种挑战性不仅因其复杂,也因其不断有新的不了解的东西出现,因此,常常是挫败感和成就感并存,而这恰巧满足了很多人对自己的一种期望和要求。

对于很多环境学科学者、环境研究者和环境实践/践行者而言,它不仅是一个职业也是一个事业,甚或就是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同时,不仅是学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即便任何一个人,对环境的关注都有助于丰富我们个人的人生体验。对环境的关注,势必会引领我们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思考人类应以怎样的方式去追求人类的生存意义,同时也会引领我们思考和践行如何与自然共生共存,并影响我们到底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还是尊重自然并放弃竭泽而渔的方式,寻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换言之,环境关注有助于人类思考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一个如此庞大的自然生态系统当中,如何扮演一个好的居住者的角色。即便我们不关心我是谁、人类是什么等一些终极或者哲学问题,关注环境、了解环境、了解自然,即便就是从以人类中心站在人类中心的角度,也有助于我们探究人类社会要想长期生存,也需要知道如何善待环境,才能确保一代一代的人类能够持续和永续的存在下去。

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对环境适用吗?如果适用,它揭示了什么?

我觉得这个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在很多语境下有被滥用的情况。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引申自库茨涅茨曲线。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茨涅茨于1955年提出的。库茨涅茨依据推测和经验提出了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变化关系的倒U形曲线假说,亦即:收入不均现象随着经济增长先升后降,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他基于一些国家的资料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得出结论:在经济未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随同经济发展而趋于不平等。而当经济充分发展到一定阶段,收入分配又将趋于平等。

有关研究者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环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和经验研究发现:通常,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说,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学者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它可能引起的误读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先污染、后治理是不可规避的必然规律;第二,环境质量的改善只能等到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后才可实现。上述两个误读都可以概括为宿命论。它会使得我们误以为,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总量、人均收入水平必然决定了环境质量的高低、好坏。而我们知道,第一,不是所有的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换言之,不是要不要追求经济增长的问题,而是追求什么样的经济增长的问题;或者说,环境与经济发展不是必然对立的,各国经验已经表明,即便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也有可能通过寻求有利于环境的、有质量的增长而规避环境恶化的趋势;第二,环境质量不会因为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必然转劣为优,而是因为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政策的制定和有效执行以及相应的环境投资和环境污染控制计划和项目的实施。无为——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还是公众不可能解决环境问题。换言之,环境不会因人均收入提高而自动改善,必须有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包括价值观、观念、生产行为、消费行为、决策行为的诸多改进,才能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

因此,在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的研究、解读和分析中,关键在于寻求因为什么,哪些行动、哪些政策、哪些因素使得一个国家或者区域或者阶段呈现了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进而总结和提炼并借鉴相关的经验和教训,改变增长方式和社会经济行为方式,包括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与执行。

同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在其早期发展阶段,环境容量资源相对丰裕,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有一定的自然能力的支撑,甚或还可以因为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格局,通过转移污染产业的方式实现经济的增长。而对于中国以及其它的发展中国家和后发展国家,工业化和快速经济增长阶段的环境容量资源本身就已经非常有限,本国的环境容量资源或者说环境承载力处在岌岌可危的阶段;无法容纳污染工业和产业的发展;同时,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也几乎没有可能通过转移污染工业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因此,如上所述,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没有人为和政策干预情况下,环境质量不可能自然反转;第二,中国以及其他国家也无法寄希望于等到人均收入足够高的时候再去改善环境质量,客观上,没有这样的环境容量资源和承载力支撑我们能够安然地增长到人均5000-8000美元的时候再去改善环境。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中国和其他国家而言,更重要的就是如何从探究发达国家环境质量演化的进程,吸取其经验和教训,尽早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使得我们不至于走到环境恶化到不仅影响经济发展、更影响人群健康乃至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更早地采取行动,不仅因为转型不是可以瞬间完成的,同时也因为,我们都知道存在技术锁定效应,早转型可以规避高额的技术锁定效应成本。所以,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第一,环境污染已经给经济增长带来了很多的影响,它不仅仅体现为直接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体现为对经济增长能力支持的下降。第二,采取必要的污染控制政策和措施,乃至环境投资,意味着今天的环境政策和投资,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支出,但另一个方面,它实则是规避未来更大风险和损失的必要支付。第三,尽早进行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不仅可以规避技术锁定效应,同时,还意味着在全球推进绿色发展的趋势下,形成新的国家发展优势和产业优势。

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与交换的关系。探讨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首先要认识到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和基本条件。环境之于人类,从其作用上而言,不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产,同时也是一种自然资本。其具体作用体现在:1)对生活质量的直接贡献。环境是舒适性资源,它们作为美丽的景观、休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所欣赏和享用;2)对生活质量的间接贡献。恶劣的环境给人带来压力并影响人体健康。空气和水污染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反过来,又会影响到人们对生活的享受以及从事经济活动的劳动能力;3)通过环境部门对实际收入或经济增长总量(GDP)的直接贡献。4)作为生产投入对经济活动的直接贡献。自然环境以石油、煤炭、天然气、薪柴、矿物等形式提供原材料和能源。环境消纳并转化废物的能力(环境的自净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5)对维持生命支持系统的整体贡献。例如水域对热带森林的保护功能、湿地对水质的净化功能等,如果没有这些服务功能的话,经济系统本身就无法发挥它们的现有功能。

如果我们认同并深刻理解环境之于人类的上述重要性,就不会轻易认同环境保护会必然影响到经济增长的结论。而是应该看到,保护环境的诸多努力,首先是为了保存自然资本,使其即便不增值但至少不应该贬值;第二,控制环境质量不下降,是保护民众健康和社会经济免受环境污染损害的必要行动和支出,换言之,通过保护环境的努力,可以避免环境污染带来的损害,进而体现为一种长期的效益;我们还可以罗列出诸多的保护环境不必然影响经济增长的结论,就如同我们不能轻易地得出经济增长必然要以环境和自然资本的损耗为代价一样。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是否要经济增长,而是寻求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确保不损害环境和自然资本的经济增长模式。

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笼统地谈保护环境是否影响经济增长,而是应该追问从谁的角度,从短期还是长期。对于污染者而言,保护环境和限制排放当然会增加其成本,但对于社会而言,保护环境和限制污染排放,会避免其他主体和社会整体蒙受环境污染的损失。从短期来看,保护环境可以因避免了自然资本的耗损、避免了长期的环境健康影响,进而避免了未来的公共卫生的相关开支。

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区分出来,我们是站在一个个体的角度看还是站在社会的角度看,对经济增长是不是有影响。比如说,我们对因环境政策的实施或者因保护环境的需要,对污染产业或污染企业征收排污费,或者限制他的某些工业流程的生产,当然对这个企业会有影响,看起来这个企业是受损失的,但是对社会呢?社会因为这样的政策和措施,避免了这个产品或他的工业流程所产生的污染的损害,所以第一个该问的问题,是谁从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或环境污染控制当中受益或受损;第二个引起混淆的是,我们讨论的是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还是长期的角度。站在短期来讲,环境污染具有累积性特征,环境污染的后果,也有一个时间的滞后性。这个影响可能是要到5年、10年之后才发生,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去讨论环境控制是不是阻碍了经济的增长,或者对社会是不是有害,那就是看对今天造成的影响对未来带来的长期持续性的影响有多长。也是要看站在谁的角度和站在多长的时间段,因为你今天不计代价,排放的污染物所形成的污染问题,将对健康产生的影响,则要么由后代人自己去支付各种医疗开支,要么,作为公共医疗开支的一部分来支付。因此,不能简单地判断污染控制是否或者必然影响经济增长,或者说必然会影响当代人的福利。

如何推动环境治理以及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和发展?

中国在90年代中期就开始提出和推动产业与能源结构调整,而中国环境政策的制定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2015年1月1日生效的“史上最严”的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以及2016年1月1日生效的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以及中国政府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践行生态文明等,都可以表明中国政府在保护环境方面的政治意愿表达。当然,如何把这种政治意愿以及决策方向体现在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能够有效执行和推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保存和提升环境资产与服务是现代政府的当然责任。良好的环境在现代社会是公众所应该享有的一种普遍福利, 政府有提供这种公共福利的义务和责任。完善政府环境责任既是环境法治的基本要求, 也是环境公共需求变化和环境基本权利发展的客观必然。

1)现代的环境治理必须强调善治(Good Governance),体现多方参与、法治完善、决策和管理透明、有效性-效率-公平以及问责等要义,特别是必须推进行政管理、市场激励、社会制衡这三种调整机制的有机结合,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在对政府的管理责任、管理方式、管理理念和原则方面进行深入反思的基础上,对政府管理进行变革和改进。应不断强调和落实政府作为全社会委托的环境和自然资产管理者的自然资本保育和增值的责任;对政府的公权力有效应用及边界进行明确和规制,强调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强调并推动基于科学认知基础上的决策过程的民主化及透明度;通过多方利益相关者以及公众的广泛参与,确保利益协调机制的有效运作,并确保社会的环境公平和环境正义底线;强化政府与公民的互动,强化公民对公共管理的监督。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和落实政府的环境责任。

2)通过“赋权于民”、“还权于民”的过程实现环境管理制度的根本转变。应在承认环境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资产及资本的基础上,明确界定有效的环境权益及权益结构,包括公民的基本环境权益,以及破坏这种环境权益的责任承担方式,促进保护环境的责任与享有环境服务的权利的统一。公众的环境权益,不仅包括享有良好的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权利,也包括环境信息知情权,受到环境损害时的索赔权,对政府和企业的环境监督权等一系列的权利构成的权利束。

3)通过制定有效政策,纠正市场失灵,有效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体现政府有义务以费用-有效的方式实现政策和管理目标的义务。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有效实施,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重要环节,环境经济政策是指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保险等经济手段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手段。环境经济政策变革的核心内容是基于污染者、使用者、受益者负担原则,形成有益于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的、适宜的价格信号,这个价格信号中,不仅应包括企业的生产成本,还要反映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的成本。建立环境资源就是资产的概念,并把这一概念体现到政策制定、社会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创建一个有利于环境友好的企业和技术的市场竞争环境。因此,中国应尽快在“税收中性”的原则下制定和实施环境和资源税收政策(亦即,不增加整体税负水平,增收环境税但降低其他税收水平)。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功能,保证那些为了保护全民环境资产而放弃了经济总量和速度的地区及群体的利益,进而从实质上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缩小收入差距,改善社会福利。

4)通过阳光行政、信息公开、确保公众参与环境事务的权利,并构建政府-企业-公众的联合与制衡关系。如前所述,环境善治要求构建政府-企业-公众的联合与制衡关系,并借此积累中国长期发展的社会资本。践行生态文明、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生态共赢需要发挥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相互制衡、相互激励的正向促进关系。其中,政府做好角色定位,致力于建设良好的制度环境、进行政策引导尤为重要。对于中国政府来说,如何善用公共权利,致力于构建一个高效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阳光行政和信息公开,是确保公民对环境行政过程和决策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的基本前提,也是现代政府的基本义务,更是重建社会信任和政府可信度的必要措施。同时,保障公民环境权益,推动公民社会发育是生态文明推进的必要环节。公众权利的保障和有效发挥不仅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要义,同时,也是降低政府监管成本的最好方式。要让公众的环境责任得到落实,政府应该也必须“还权于民”,包括:环境信息知情权,受到环境损害时的索赔权,对政府和企业的环境监督权等。

上述的变革过程,不仅有助于确保公民的环境权益实现,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有可能通过环境保护这个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尝试和推进中国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变革,为中国向和谐社会的平稳过渡积累必要的社会资本。

雾霾对经济损失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雾霾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损失分为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和其他无形损失。直接经济成本包括严重雾霾带来的交通损失(主要包括航班延误、高速封路和交通事故)、健康损害(主要包括身体疾病的治疗成本、心理疾病治疗和死亡损失)及其它损害(如建筑腐蚀、清洁成本等等)。

早在90年代初,中国学者开始从全国宏观层面评估空气污染损失的范围约为44亿元到986亿元之间,占全国GDP1.2%-4%。2007年,世界银行评估2003年空气污染物PM10造成的健康总成本为1570亿~52900亿元,约为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2%~3.8%。此后,各研究机构不断更新和补充中国颗粒物污染的经济损失评估实证研究结果。美国MIT大学Matus, K.et al(2012)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中国整体的空气质量在改善,中国臭氧和颗粒物浓度高于背景值造成的经济损失从1975年的220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120亿美元。2012年12月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潘小川教授开展的“PM2.5对中国城市居民造成的公众健康危害和经济损失”研究报告显示,如果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个城市2012年的PM2.5浓度停留在2010年水平,由于PM2.5引发疾病过早死亡人数将达8500多人,产生的经济损失达68亿元。

我们研究组(Huang and Xu et al.,2012)研究结果显示2006年珠三角地区由于PM10造成健康损害的经济损失为292亿元,相当于珠三角当年GDP的1.35%。我们针对2013年1月份一个月的“雾霾事件”的经济损失评估结果表明:2013年1月雾霾事件造成的全国交通和健康的直接经济损失的下限值约为230亿元(穆泉、张世秋, 2013),其中损失最大的省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京津冀地区。同样,我们研究组针对京津冀地区实施并达到PM2.5标准可实现的健康效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能够实现的健康效益总和可达到612-2560亿元/年(均值为1729亿元/年),相当于该地区2009年地方生产总值的1.66-6.94%(均值为4.68%)。

怎么看雾霾产业?

首先我不清楚人们在谈到“雾霾产业”的时候的具体所指。但我想可以分成几个部分,1)降低雾霾形成的污染排放控制产业;2)降低雾霾或者污染形成的污染控制产业;3)防护雾霾危害的防护产业。

毫无疑问,近年来,由于雾霾的严重并为公众关注,上述三类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空气净化器等。相关行业发展都非常迅速,前两类有效推动了污染防治的进程,后者则有助于防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但需要注意的是,假如没有空气污染,健康防护产业是否会发展?或者我们该如何看待健康防护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民众生活质量提高的作用和影响。

大气十条和最强环保法需要讨论的问题

核心问题是如何执行。此外需要注意的是:

1)法律、标准、环境政策的制定要基于科学认知基础。第一个是对污染源和污染形成的原因,污染各主体可能采取的污染防范的技术、措施和手段,以及各个政策相应的成本、效益、环境效果,这些都是决策必须的科学认知基础。所以,科学认知、学术研究、决策基础是决策的基本条件。

2)基于这样的一些事实判断基础之上的政策有效制定,以及寻求逐渐从低成本到高成本的污染控制战略的选择。

3)制定了政策和法律之后,就是执行的问题,如果有了最严的法律,但疏于执行,不仅会使得政策和法律形同虚设,同时,还会影响政府和政策的公信力,也会创造很多的不作为和乱作为以及其他的寻租空间。

4)具体到雾霾问题,由于PM2.5和大气二次污染问题,第一个是排放源多而且复杂,其形成过程与气象的、自然的、人为的,物理的、化学的过程都有关系,需要对其污染贡献者的多样性、污染形成的复杂性以及污染影响的长期性有充分的认识。

(完)

第五篇:从雾霾天气看人与自然关系

从雾霾天气看人与自然关系

摘要:本文从我国城市雾霾天气的现状及其特征出发,探讨城市雾霾天气的危害;由北京市雾霾天气为例来阐述我国城市雾霾天气的具体成因;从哲学层面上对我国城市雾霾天气的成因进行反思,批判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生态平衡造成了我国日益严重的雾霾天气问题。最后,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对于我国城市雾霾的治理工作进行了辩证思考,并提出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治理的意见。关键词:城市雾霾天气,人与自然,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这个时代主题早在 1972 年就被提出并得到世界认可,而环境问题也早已成为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2013 年整年在我国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城市雾霾,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及身体健康造成了愈来愈严重的危害。中国雾霾污染呈现污染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特征。抛开自然因素,对雾霾天气产生的直接诱因进行探究,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掠夺式的生产生活方式是罪魁祸首。1.城市雾霾天气特征及危害

“雾”与“霾”的混合物就是我们常说的“雾霾”,而当早晚之时“雾”的成分相较于“霾”的成分更多;进入白天,“霾”的成分又成为了绝对主力。两者之中,“雾”仅仅作为一种天气的自然现象而存在,是大气中水分子遇灰尘之后的凝结,对身体并没有过多的危害;而构成“霾”的主要成分是大气中的污染颗粒,包括浓烟、粉尘等。

空气质量与人类生命健康是息息相关的,雾霾天空气中的颗粒物含有毒性,不但是癌症诱发的慢性因素,还会引发心肌梗死、心肌缺血或损伤等心血管疾病,除此之外,雾霾天气也会增加各类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严重的雾霾天气能见度仅为3—5米,视野能见度极低,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导致交通阻塞,航班起降滞后,严重影响人们的交通生活;雾霾天气会影响人的情绪,诱发情感障碍。“雾霾天气”还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养殖业和旅游业。雾霾天气会严重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减缓生物体的正常发育,降低生物对外界环境的抵御能力,使得生物罹患病虫害的频率增加,严重的将会直接导致生物中毒或枯竭死亡。2.造成我国城市雾霾天气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2013 年我国中东部地区大雾频繁,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进入冬半年以后,中东部地区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地面风速减小,我国大部分地区多被西北气流控制,大气层结构较为稳定,为水汽积聚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由于青藏高原南侧暖湿空气活动增强,并延西南路径将水汽输送到我国中东部地区,为雾气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而特定的气象条件则是“雾霾天气”产生的必要条件。全球气候变暖同样加剧了“雾霾天气”的发生。除以上两方面外,近两年频繁出现的“逆温层”现象,也是“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之一。

自然因素虽为“雾霾天气”创造了温床,但毕竟只能作为矛盾的外因,起到促进作用。而内因才是促使事物变化的根据,人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毫无节制的排放、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模式,才是“城市雾霾天气”大面积爆发的根本原因。2013 年 12 月,科学家对北京市“雾霾天气”贡献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北京市 PM2.5 来源有六个,分别是二次无机气溶胶 26%、工业污染 25%、燃煤 18%、土壤尘 15%、生物质燃烧 12%、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 4%。其中,二次无机气溶胶指的是一次排放的氮氧化物(机动车尾气等)和二氧化硫(燃煤等)等通过均相非均相反应形成气溶胶颗粒中的硫酸盐硝酸盐。据上述资料分析,造成我国城市雾霾天气的人为因素应该分别为工业污染、机动车尾气排放、火力发电排放、城镇化发展污染以及生物质燃烧。3.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成因的哲学反思

“生态”这个词语讲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生存的状态,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系统相关。生态理论是一个较大的理论体系,它包括哲学和科学两个理论层面。传统的生态科学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的机理,然而人口的增长速率和由此引发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扰,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负荷。当今的生态科学研究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掌握生态学理论来调整人与自然、人与资源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生态环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然而不管是生态农业学还是生态经济学,都是受哲学理论高度的支配。

环境价值是生态哲学的核心思想,而生态哲学充分把握这一核心思想并从生态学理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从生态哲学的角度来看世界本体,摒弃原先的客观的自然界,真正的本体是 “人—社会—自然”复合而成的生态系统。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对待自然环境并不能将客观自然界与人割裂开来,我国城市雾霾天气之所以大面积爆发,其最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用生态哲学的理论指导行动,把人从整个生态系统中分裂出来。

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对象,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更离不开自然。人类不仅要将自然看作是主体实践对象,更要将之视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源泉。然而从现实来看,自从人类诞生以来,自然化的过程日益受到人化的影响,逐渐发展到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恶化,以致人化自然出现了“反人化”的倾向,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只有消除生态系统的“反人化”趋势,走向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人类社会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防治我国城市雾霾天气的辩证思考 我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是造成我国城市雾霾天气产生的最直接原因。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城市雾霾天气的治理难题。

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可持续的集约型经济发展道路。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摒弃了以往的大量能源、资源的投入发展方式,从根源上切断了污染源。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有目的的降低城市大气污染排放量,有效治理城市雾霾天气。

其二,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环保的新型工业化路线。新型工业化道路有污染小、经济效率高等特征。我国城市雾霾天气的爆发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这些城市或地区绝大多数仍旧走的是传统工业化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运而生,坚持加强科学技术应用,增强服务业的发展力度,加大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经济发展与效率提高同步,减少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其三,坚持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城市发展道路。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坚持环境与人的和谐相处,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尽可能减少高污染、高排放量的现状,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转变“重数量,轻质量”的传统理念,努力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注重经济效益和质量的提高。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城市,提倡生产清洁、消费环保、资源再利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有效治理城市雾霾。

人与环境的关系从最初的人对自然的无限崇拜,到人类征服自然,再到人与自然寻求和谐共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而环境污染问题在这个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相对较少,直到工业时代的来临才全面爆发,城市雾霾天气实则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仅仅几十年的时间,然而就在这几十年间环境污染严峻、自然灾害频发,城市雾霾天气更是大频率的笼罩着中国的各大城市。诚然,人类要求快速发展,就必定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但是如何有效解决这对矛盾,是我们应该深究的问题。面对我国城市雾霾现状,我们要认清社会发展进程中生态平衡的重要性,重塑新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并且承认生态价值和生物价值,树立正确的生态经济观共同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参考文献:

[1] 成良斌, 宋子良.自然辩证法讲义(内部资料).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2005 [2] 周涛,汝小龙.北京市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13 – 16.[3]王新、何茜.雾霾天气引反思[J].生态经济,2013 年第 4 期.

下载雾霾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雾霾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雾霾与环保[大全五篇]

    雾霾与环保 “遛狗不见狗,狗绳提在手,见绳不见手,狗叫我才走” 这是最近我们听见最多的关于雾霾的“名言”。 早晨起来,拉开窗帘,望一眼窗外,感觉就像自己眼瞎了一样。看不到湛蓝......

    秸秆焚烧与雾霾

    秸秆焚烧真的导致雾霾严重? 实际上,谈论各地风风火火的禁烧举措,不是在否定禁烧秸秆对治霾的意义,网民担心的是怕因此抓错了治霾的重点,而忽视了对主要污染源的监控和治理力度。......

    与雾霾有关的一道原创题

    2014年2、3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多次发生雾霾天气,因此开展空气中PM2.5浓度的监测 工作并提出治理措施是当务之急。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浮在空 中做无规......

    雾霾与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环境生态环境 与 雾霾 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四班 李斐 20130420411 摘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环境的恶化给人类的生活 带来严重的灾难。如何保护环境,实......

    燃放烟花爆竹与雾霾天气的关系调查报告3篇

    燃放烟花爆竹与雾霾天气的关系调查报告3篇 由于烟花爆竹在燃放过程中会生成一定的烟雾和气体,引发了很多媒体夸大报道烟花爆竹燃放将产生大量的PM2.5,严重污染了环境,甚至被......

    以雾霾为例浅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以雾霾为例浅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摘要:近来,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将大众的视线再一次聚集到了雾霾上。雾霾给公众的健康、工作与生活带来诸多危害,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雾霾成因与防治论文

    雾霾的成因与防治 摘要: 今春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逐渐出现轻雾天气,随着时间的推移,轻雾、雾和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特别是北京天津等地雾霾连续数日,严重的影响了市民......

    自然辩证法与当今雾霾天气

    自然辩证法与当今雾霾天气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专业:电子与通信工程 学号:2014140367 姓名:闵金涛 摘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