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区电网恢复重建导则的通知(精选)

时间:2019-05-13 09:03: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区电网恢复重建导则的通知(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区电网恢复重建导则的通知(精选)》。

第一篇: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区电网恢复重建导则的通知(精选)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区

电网恢复重建导则的通知

国能局电力[2008]38号

四川、甘肃、陕西省发展改革委:

为明确汶川地震灾区电网恢复重建的原则和标准,指导和规范电网恢复重建工作,国家能源局组织制定了《汶川地震灾区电网恢复重建导则》,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汶川地震灾区电网恢复重建导则

一、总 则

第一条 根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令第526号)、《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电监会关于加强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8]20号)、《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22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地震灾区电网抢修和恢复重建工作的通知》(发改能源[2008]1500号)和《汶川地震灾后能源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规划》的要求,为明确汶川地震灾区电网恢复重建的原则、标准,指导和规范恢复重建工作,制定本导则。

第二条 电网恢复重建要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适度超前,按照重在恢复重建、兼顾规划发展的原则,尽快恢复电网正常运行,满足灾后重建和灾区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要。

第三条 电网恢复重建的范围包括对汶川地震中受损的电网设施进行抢修恢复、原地和异地恢复重建,受损的营销、生产用房等恢复重建,以及为灾区群众安置、新建城镇和受损企业搬迁等配套新建的电网设施。

第四条 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灾区在建和原规划建设项目,在进行地震复核和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础上,纳入电网恢复重建范围。为改善灾区电网结构,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部分新规划电网项目可纳入恢复重建范围。

第五条 地处国家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内的电网设施,已经损毁报废的,原则上不再恢复重建。项目法人应研究提出安全措施及善后处理方案,并将处理情况报原核准(审批)机关备案。报废电网原承担的负荷,由电网企业另行研究供电方案,相应电网项目纳入恢复重建范围。

二、深入调查,科学设防

第六条 电网企业应查清受损电网设施的数量、地点、性质和受损程度,进行工程质量和抗震性能鉴定,保存有关资料和样本,为改进电网建设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和工程建设标准,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七条 电网企业和相关设计单位要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修订电网抗震设计规程规范的建议。在相关标准正式出台前,灾区电网恢复重建,应依据所处地震带烈度分级,适当提高抗震标准,增强电网抗灾能力。

第八条 变电站站址选择应在无不良地质地带、地质构造相对稳定的区域,避免在地震断裂带附近建站,原则上不宜在9度抗震设防烈度地区建站。确需在地震活动区建站的,应严格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要求,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并提出抗震措施。抗震设防烈度要采用新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地震基本烈度。

第九条 变电站内建筑物的设计应严格按照《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要求。33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和220千伏及以下枢纽变电站的主控通讯楼、配电装置楼、就地继电器室的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对必须在发生地震较频繁且地震强度较大的区域建设变电站,变电站规模应尽可能小型化,站内建筑最好采用单层建筑,分散布置。

第十条 变电站屋外构(支)架的抗震措施。地震烈度7度及以上地区屋外配电装置构(支)架结构,要在满足结构受力和设备变形要求的前提下,具有适当的地震变形的延性特征;如有必要可采用钢结构。组合电气设备和有硬连接的设备基础,应采用整体钢筋混凝土基础或加强基础之间联系梁,以抵抗不均匀变形造成设备损坏。

第十一条 变电站内电气设施的抗震设计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抗震设防烈度7度及以上时,电压等级为330千伏及以上的电气设施、安装在屋内二层及以上和屋外高架平台上的电气设施应进行抗震设计;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及以上时,所有电压等级的电气设施都应进行抗震设计。输电线路路径选择应避开易出现滑坡、泥石流、崩塌、地基液化等不良地质地带;当无法避让时,应适当提高抗震设防标准或采取局部加强等措施。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回输电线路,宜多通道架设,以降低灾害风险。大跨越工程应进行地震安全评估。

第十三条 输电线路杆塔及基础的抗震设计。对位于地震烈度为七度及以上地区的混凝土高塔和位于地震烈度为九度及以上地区的各类杆塔均应进行抗震验算;对大跨越杆塔及特殊重要的杆塔基础,当位于地震烈度为七度及以上的地区且场地为饱和沙土和粉土时,均应考虑地基液化的可能,并采取必要的稳定地基或基础的抗震措施;对220千伏及以上的耐张转角塔基础,当位于地震烈度为八度以上地区时,均应考虑地基液化的可能,并采取必要的稳定地基或基础的抗震措施。

三、统筹安排,分步实施

第十四条 电网恢复重建工作要分阶段、分重点实施,优先保证骨干网架和受损严重地区电网恢复,保障地震灾区居民生活和灾后重建工作的电力供应。

对于受损较轻的电网设施和直接影响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电网设施,应就地抓紧实施抢修。以后再逐步改造加固,提高抗灾能力。

对于受损较重、可在原址恢复重建的电网设施,应在抗震复核和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础上,尽早提出恢复重建方案,尽快开工建设。加快岷江水电外送输电通道恢复工作。对于破坏严重、无法原址恢复的电网设施,应科学选址,异地重新建设;对于满足灾后重建城镇、企业用电需求的新增规划项目,应科学设计,兼顾长远。

第十五条 各电网企业原则上应在2008年内恢复受损较轻电网设施和部分受损较重、但供电急需的电网设施;2009年进一步恢复受损较严重电网,丰水期前恢复岷江水电外送输电通道;2010年全面恢复受损较为严重电网供电能力,完成原地重建或异地重建工作。同步恢复生产用房、营销系统等生产辅助设施。

第十六条 电网设施恢复重建工作应严格遵守规程规范,确保工程质量。设计单位应严格按照电力设计抗震设防要求、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电力行业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电力行业施工标准进行施工;工程监理单位应严格执行电力工程施工监理相关规定。项目业主应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防止抢修和重建过程中发生事故。

第十七条 电网企业应加强恢复重建工程建设概预算管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审定建设工程量,严格资金和费用核算。按照国家要求,救灾专项资金等各种渠道的恢复重建款项要做到专款专用。

第十八条 恢复重建过程中,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加强对当地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位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世界遗产地周边的电网设施,恢复重建工作应尽量减少不利影响。

四、加大协调,支持重建 第十九条 对于抢修恢复和原地恢复重建的输变电设施,原则上按照电网项目投资管理权限,由项目业主上报主管部门备案;异地重建的输变电设施,应按照电力项目基本建设程序,上报相应主管部门核准。有关部门应按照投资体制规定,尽可能简化程序,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加快办理。

第二十条 地方政府应协调规划、林业、交通、铁道和环保等有关部门,及时解决电网设施抢修、重建中的工程选址选线、通道清理、抢险物资运输和污染防控等问题,确保电网恢复重建工作顺利开展。

第二十一条 相关制造企业应抓紧生产,保障电网设施恢复重建所需设备、材料的供应;交通运输部门要提供必要的运输保障,确保恢复重建物资及时运达施工现场。

第二十二条 各级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加强对电网设施恢复重建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

五、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导则由国家能源局负责解释。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重建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都江堰模式受汶川大地震影响,都江堰市大面积受灾,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海市对口援助下,都江堰的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都江堰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以产业重建、城镇重建、农房重建、生态重建等为重点,积极探索都江堰重建新模式。

一、城镇重建——“壹街区”模式

大地震导致都江堰城镇受灾严重,大量房屋损毁,灾后重建的第一重任就是要着力解决都江堰受灾市民的安臵问题。在城镇住房重建中,融入援建市的建筑风貌和当地特色,是都江堰灾后城镇住房重建的一大亮点。为了城镇灾后的可持续发展,都江堰积极探索“新市镇”城市发展机制,使灾后重建从单一城市功能的应急恢复向系统提升转变。此外,在重建过程中,都江堰注重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促进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带给灾民切实的利益。以“壹街区”为例:

(一)建筑特色——“川西风貌+上海风情”

“壹街区”是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第一个功能完整的成街区建设项目,社区内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功能完善,是一个集川西风貌、上海风情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区。按照“一街区、一家人”的理念,“壹街区”的设计规划融入上海元素,条条小巷纵横交错,住房建设相对集中,建筑风貌体现上海特有的“弄堂”风情。

(二)命名特色

“壹街区”的命名很有特色,它不仅包含着都江堰人民对援建者的感恩之心,更是传递着新的文化理念和突出其综合功能,让人耳目一新。据悉,当初在为该项目命名时,都江堰为了感恩上海援建、铭记援建者的恩情,提出叫“上海花园”、“上海城”或“上海村”。但被上海援建者拒绝:“援建不是恩惠,这个项目应该传递出更新的理念,拥有更响亮的名字。”而且该项目拥有开放式的特点,无线网络将覆盖于整个区域内,所以“壹街区”也是“E街区”。

(三)功能提升——综合性城区

为了提升都江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力,“壹街区”建设项目通过对口援建、联建等共同参与重建的新模式,形成功能提升的“新市镇”城市发展机制。“壹街区”是集居住、学校、医疗、购物、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区,公共设施配套完善,对居民的安居乐业和城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打造出都江堰城区重建的特色街区。

(四)产业提升——“借水还水”生态城区

水,是都江堰城市的灵魂,在“壹街区”中充分利用现有优质生态环境,做足水文章,打造河、岸、林、园的生态体系。将蒲阳河的河水引流到区域中心,打造人工湖,规划成一个舒适宜居的生态城区,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二、农房重建——“十大模式”

都江堰的农房在地震中大量倒塌,为了及时有效地解决农民住房问题,让灾民震后生活和生产有保障,都江堰统筹推进城乡建设,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运用于乡镇灾后重建,探索出农房重建的“十大模式”:①“指标换住房”的向峨模式;②运用“联建”政策的大观茶坪模式;③“依山靠水原址自建”的蒲阳花溪模式;④“院落统规自建”的翠月湖清江村模式;⑤“大院落原址自建”的安龙徐家院子模式;⑥建设“新型社区”的青城山石桥模式;⑦产权“抵押贷款”的青城山泰安A模式;⑧臵换平移“大地变小地”的青城山泰安B模式;⑨“指标换资金”的天马向荣模式;⑩“产权融资”的紫坪铺镇沙湾村模式。按照土地和房屋确权与流转制度,以及灾后重建资金筹措的不同,上述十种模式又可分为统建统建、统规自建、原址重建、异地重建和联建共五种住房重建模式。

(一)联建——都江堰农房重建特色

都江堰区别于其他灾区农房重建的一大特色就是联建。联建不仅引入了社会资金,解决了农村受灾群众重建资金瓶颈问题,而且提高了重建水平,解决了受灾群众的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大观茶坪模式是利用依山傍水的优美旅游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优势,积极引入社会资金采取“联建”方式进行灾后重建,包括企业参与多家农户联建、自然人参与多家农户联建、自然人与农户联建三种形式。并在联建过程中突出后续产业发展,布局未来乡村连锁酒店业,构筑村民可持续增收平台,有效推进了灾后重建与产业发展的统筹布局。而紫坪铺镇沙湾村模式则是通过产权换住房,成功实现了住房重建。

(二)统规统建

向峨模式的“指标换住房”和青城山石桥模式的“新型社区建设”探索出统规统建新路子。“指标换住房”是指农民通过宅基地产权臵换新居住房、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发展等多项权利,对农业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使农民的居住方式和生产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新型社区建设”是指农民通过比选形式选择社会投资方进行“新型社区”建设,不仅保证农民先入住新房再拆除旧房,还能收取租金,并从受灾群众转变为产业工人。此外,为了增强灾后重建和发展的动力,青城山镇泰安村通过两种方式解决资金缺口:一是建房前向金融部门申请担保贷款用于重建;二是建成后申请抵押贷款用于装修,通过产权“抵押贷款”,解决商铺、住房重建的启动资金,促进当地商业的快速恢复。

(三)统规自建

在统规自建上,翠月湖清江村模式的“院落统规自建”使受灾农民就近居住,方便生产生活的需要,实现了基础设施的集中共享。结合“川西林盘”保护,“指标换资金”的天马向荣模式的具体做法是:通过拆小院并大院的方式,将拆除的小院落还耕,由县级政府或成都市级政府回购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使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从而有效解决重建资金难题。并且结合区域实际,依托产业带动优势,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原址自建

在原址自建上,蒲阳花溪村在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采取“依山靠水原址自建”,通过灾后恢复重建永久性住房补贴、自筹资金、贷款资金三种方式筹集重建资金来源,并改善了水电气等基础配套建设,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而安龙徐家院子模式则采取“大院落原址自建”,一是全面利用林盘院落幽静的环境,对基础设施进行配套;二是在完成居住环境改善的同时,利用紧邻成青路的区位优势,统筹考虑未来产业支撑。

(五)异地重建

青城山泰安在破解资金瓶颈上,则通过臵换平移集体建设用地指标,获得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出让收益,集中迁址异地重建,有效解决了灾后住房重建问题,促进灾后产业发展。

三、乡镇重建——向峨模式

结合成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求,都江堰制定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带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步转变。并且,通过对区域的整体规划和产业组合,将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相结合,实现一三产业联动,为灾后产业重建与提升提供了又一典范。以向峨乡为例:

(一)农房重建——“指标换住房”

向峨乡按照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土地综合整理,集中修建住房安臵灾民,将城乡用地指标增减挂钩,腾出多余集体建设用地3000亩,在经济较发达的双流县有偿使用这部分挂钩指标,为灾后住房重建筹集建设资金6亿元,有效保证了灾后农房重建的顺利进行。而且集约利用土地,实施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得到根本转变。

(二)社区管理特色——“居民自治”

农民的住房问题得到解决后,向峨乡为了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不花一分钱管理好自己生活的安臵小区,提出“群众参与,自治自管”口号,积极探索“政府引导、社区主体、市场运作、居民自治”的新型村级管理模式。以向峨乡鹿池社区为例,为共同创建、共同分享和谐小区,鹿池社区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家园自己守”作为小区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则,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小区管理,不仅增强了大家的主人翁意识,而且改善生活习惯,提高了文明素质。

(三)产业提升——带动当地可持续发展

一三产业互动。震前向峨乡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以挖煤为主,产业单一。为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2003年向峨乡放弃了资源挖掘型经济,转而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发展。抓住灾后重建的契机,向峨乡大力实施“四个万亩”工程(猕猴桃、茶叶、“三木”药材、笋用竹),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向峨乡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截至2009年已发展猕猴桃基地17683亩、茶叶基地3993亩、“三木”药材基地15974亩、笋用竹基地8679亩,直接带动产业农户1500余户。

高端旅游,实行差异化营销。在灾后重建中,向峨乡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进行旅游开发,与一般的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区别开来,实行差异划化营销,着重发展高端旅游产业。例如开发莲花湖原生态旅游资源,发展集水上运动、小球运动于一体的旅游休闲中心,吸引高端客户前来消费,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机制创新——“田间股份制”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过程中,都江堰积极探索实践“田间股份制”模式,利用市场化,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有效联结机制,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使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田间股份制”模式的具体做法是:计划用三年时间采取“政府扶持、公司出资,农民出地,茶园品质验收合格后,青城贡品堂茶业有限公司逐年将股份退回农民”的形式,在向峨乡开展万亩优质绿茶基地建设。其中,政府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余部分由公司和农户以“田间股份制”投入。茶叶投产后,公司将在前4年分别按照4%、2%、2%、4%的比例将所持股份赠送给农户、村、社、合作社。“田间股份制”不仅使农民土地承包权得到保护,而且充分保证农民在公司的参与权、管理权和收益权。对于公司而言,也获得了稳定的优质茶叶基地,一举两得。都江堰探索“田间股份制”模式是灾后重建中新农村建设的又一典范。

四、产业重建

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都江堰在工业上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实行集约化发展;在农业上从传统走向现代,提出“一镇一特色”的建设目标;在旅游业上,加大恢复和发展,利用都江堰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

(一)工业——合作共赢

工业基地建设融入上海特色。在建的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就业创业基地融入了上海特色,分为单层、二层和多层建筑,单层主要是安臵重工业企业,二层和多层则是安臵轻工业企业、服装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等。基地着力形成以政府引导为关键、各类企业为主体、优势互补为基础、市场运作为导向、产业项目为载体、合作共赢为依托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经济合作机制,推动都江堰的工业集约化发展。

灾后就业培训积极开展。基地的建成将有效解决都江堰面临的就业问题。为了保证人员的顺利就业,都江堰将和上海大力合作,开展就业培训为当地培养人才,特别是技术研发人才、生产管理人才等,保证都江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一镇一特色”

对于整个都江堰发展而言,农业对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灾后,上海援建的10万亩现代农业聚集区将形成都江堰惠及面最广的支农惠民框架体系。据悉,该聚集区覆盖都江堰12个乡镇、60%的耕地、44%的农民,将做到一镇一特色,建成后可带动核心区农民人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民持续增收基地和两地合作交流基地。10万亩集聚区将同时成为都江堰市未来6个4A级景区之一,有望成为一个“一、二、三产”互动、解决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新型农村经济发展平台。

(三)旅游业——“加快恢复提升”

震前,都江堰就拥有很好的旅游业基础,这次地震虽然导致一些旅游景点受损,但也给都江堰增添了新的旅游元素。震后,都江堰凭借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以及新形成的地震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规划一批批特色城镇,大力开发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路线,努力打造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五、对口援建——“援建+合作”

在上海的对口援建下,都江堰的灾后重建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据统计,上海援建资金达80亿元,共112个援建项目。其中,“交钥匙”项目70项,“联建共建”项目39项,“交支票”项目3项。

工业方面,在建的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就业创业基地就是旨在增强都江堰“造血”功能的上海援建项目之一。而且都江堰和上海将在项目上进行优势互补、互惠合作,形成长效支援合作机制,为灾后都江堰的工业重建提供动力。

农业方面,上海援建了10万亩现代农业聚集区,而且开辟“绿色通道”,帮助都江堰10多家特色产品企业与上海大型超市成功对接,扩大销售市场。此外,上海企业还成功举办了“浦江爱.岷江情”慈善义卖、“都江堰猕猴桃产业振兴计划”等活动,促进了都江堰农业产业的重建和提升。

旅游业方面,上海市旅游局向都江堰授发“世博会旅游推广工作站”牌,推出包括世博之旅、爱心之旅等在内的8条上海与都江堰之间特色旅游线路,对外宣传推广都江堰的旅游资源。为了加强客源互动,上海多家旅行社还与都江堰开展合作,推动都江堰旅游产业的恢复与提升。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部署,都江堰抓住新机遇,谋求新突破,坚持科学重建和科学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都江堰模式。都江堰的恢复重建不是简单复制过去,而是更高起点的建设、更高水平的发展,一二三产业得到全面的恢复和提升,灾区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都江堰模式为灾后重建、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样板,我们相信都江堰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第三篇:2020年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会议讲话

2020年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会议讲话

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会议讲话(一)

今天召开全县地震灾区重建工作动员大会,主要目的是回顾总结前阶段全县防震救灾工作,部署下步灾区重建工作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措施,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切实抓紧抓好灾区重建工作,夺取防震救灾的全面胜利。等一会,陈作荣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讲三个问题:

一、前阶段防震救灾工作回顾

今年2月4日以来,我县与泰顺县交界处连续发生的较强有感地震,引起了国务院和省市的高度重视。在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们按照“安全、有序、稳定”和“立足于抗大灾、打持久战”的要求,迅速启动地震应急预案,把防震救灾作为一项压倒一切的首要工作,紧急动员,周密部署,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奋起防震救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回顾前阶段的防震救灾情况,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领导,合力防震。地震发生以后,县里及时成立了防震减灾指挥部,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有关县领导任副指挥。并下设灾情核查和物资保障组、人员转移安置组、维护稳定组、房屋安全调查组、宣传报道组等5个工作小组,每个组的正副组长都由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担任,具体负责指挥协调全县的防震减灾工作。每次发生稍大的地震,县领导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与震区广大干部群众一道,共同防震救灾,努力把地震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根据震情的发展变化,县里从县机关抽调了***名副科级以上干部,成立9支工作队,奔赴有关乡镇,与灾民同吃同住,帮助乡镇做好宣传、核灾、转移、安抚群众等工作。随后,县里又成立了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府有关领导任副组长,下设危房鉴定、危房重建、基础设施重建、下山脱贫等4个组,全面负责灾后重建工作。震区各乡镇也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要求,落实防震重建措施,确保了防震救灾工作的扎实有序推进。

(二)安置灾民,开展自救。一是转移群众。按照属地管理、归口负责的原则,积极动员居住在危房和帐篷内的群众采取投亲靠友、租住民房等方式,进行转移安置,确保了灾区群众的安全。二是确保生活。紧急下拨救灾资金***万元。调运700顶帐篷、75套应急保暖钢管大棚、1200条应急棉被和1200件棉衣等救灾物资,用于安置震区群众。组织有关部门深入震区开展服务,组建疾病控制、医疗救护、卫生监督等救助组进驻震区,做好疫情监测、消毒、咨询及药品发放等工作。同时积极筹措、调配资金,对受损的山塘水库、供水网管等涉及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等基础设施进行抢修,确保安全渡汛和群众正常生活。三是开展自救。坚持防震救灾与生产发展两手抓,注重统筹安排,及时组织农业、林业、扶贫、科技等单位人员赴灾区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做好水稻种子、化肥等物资的调运供应,抓好农业技术培训,指导帮助农民开展春耕生产。震区各乡镇还结合震后重建工作,积极抓好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工业发展等工作。

(三)制订政策,着手重建。为了使灾区群众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县里先后3次向省委省政府作专题汇报,5次向市委市政府作专题汇报,反复向上级反映我县的灾情和要求。经过努力,引起了上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市不仅在工作上给予强有力的指导,而且在资金上给予了超历史的扶持。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着手制订政策,启动重建。一是深入一线调研。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震后重建政策,县里在全面核实灾情、摸清情况的同时,组织有关人员,历时一个多月,深入震区乡镇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听取乡镇、村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二是反复研究政策。先后召开十多次县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灾区乡镇干部座谈会、县委扩大会议、县四套领导班子成员会议,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反反复复征求意见,并结合上级扶持力度、政府承受程度,认真研究制定《地震灾区重建工作的实施意见》。三是迅速开展灾区重建。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听取各工作组和震区乡镇有关情况汇报,研究部署灾区重建工作任务。同时,决定在珊溪、巨屿、黄坦等3个镇建立4个防震避险安居小区,在有关乡镇规划***个集中建房点。目前,各项前期工作正在稳妥推进。

(四)加强引导,维护稳定。一方面,多渠道开展宣传。加强新闻宣传与信息沟通,及时发布震情预测,广泛宣传防震知识,防止群众过度恐慌。在通过宣传车、电视、广播、印发资料等常规渠道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组织县、乡、村三级党员干部深入震区,宣传防震的科学知识,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对震区群众生产生活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把群众的精力从关注地震的原因、持续时间引导到灾区重建工作上来,把群众的思想从“等、靠、要”引导到自立自主、自力更生、重建家园上来,从而营造了上下齐心合力抓重建工作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千方百计维护社会稳定。坚持把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加强对震区群众思想状况排查,全面掌握

动态,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千方百计稳定群众情绪。加强对震区治安巡逻,维护社会秩序,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了震区的安全和社会稳定。

应该说,前一阶段,我县的防震救灾工作是富有成效的,应当予以充分的肯定。我们的党员干部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辞辛劳、日夜奋战、冲在一线,工作的非常认真、非常用心、非常

辛劳,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有战斗力的;我们的群众识大体、顾大局,自力更生、重建家园,表现得十分勇敢、十分团结、十分热心,为灾后重建、维护灾区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所有参加与支持防震救灾工作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地震灾区重建工作的基本意见

目前,震情逐步趋缓,但灾区重建任务十分繁重,省市领导也十分关注。我们必须把灾区重建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立足于抓早、抓实、抓紧,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力争在年内基本完成重建工作任务。

(一)关于灾区重建工作的总体要求。灾区重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基本方针,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维护稳定为前提,以倒房户和危房户重建为重点,实行“拆、建、迁、修”四管齐下,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集中精力,有序推进,全力以赴地抓好震后重建工作,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关于灾区重建工作的范围和对象。重建的范围,严格按照省、市地震局划定的范围确定,主要划分为极灾区、灾区二个层面。极灾区为仰山乡和珊溪镇、云湖乡的部分村,共***个村。灾区为黄坦镇和珊溪镇、云湖乡、巨屿镇、桂山乡的部分村,共***个村。重建对象为:一是在极灾区、灾区内,房屋倒塌或经鉴定属危房、不能居住、且别处无住房,需要重建住房的受灾户。以及在极灾区、灾区内,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点、且别处无住房,需要迁移安置的农户。二是在极灾区、灾区内,房屋受损较为严重、且别处无住房,需要除险加固的受灾户。三是在极灾区、灾区内,受损坏的山塘水库、供水设施、乡村办公楼、敬老院、中小学、乡镇卫生院等公共设施。对灾区外围受地震影响较重乡镇的受灾户,实行个案处理。

(三)关于灾区重建工作的类型和扶持政策。重建的类型主要分为以下两种:一是拆危房建新房(包括自购房)。对房屋倒塌或经鉴定属危房、不能居住、且无其它住房的,根据群众意愿,采取本地重建、异地迁建、自行购房三种方式进行重建或迁移安置。二是原房加固维修。对房屋受损较重需除险加固的受灾户,对原房屋进行加固维修。重建的扶持政策为:一是重建房屋的资金补助。分本地重建、异地迁建、自行购房3种方式,根据人口、原房屋结构进行补助。对本地重建的,每人补助1**元;同时,砖混结构房屋拆除的,每自然间每层补助1**元(气亭和附属用房不予补助,但必须一同拆除);土木结构(砖木)房屋拆除的,每自然间(2斗为1自然间)每层补助1**元(附属用房不予补助,但必须一同拆除)。对异地迁建的,迁建到乡镇下山脱贫点或经乡镇统一规划选址的***个建房点,在本地重建补助的基础上,每户每间再给予补助3**元;迁建到里统一规划选址的4个防震避险安居小区,在本地重建补助的基础上,每户每间再给予补助5**元。对自行购房的,在本地重建补助标准的基础上,对购买商品房的,每户(仅限一套)再给予一次性补助4**元,2006年2月4日以前自行购房的不予补助。二是维修房屋的资金补助。对受损较重房屋维修的资金补助,县里根据各有关乡镇的受地震影响程度、人口规模和核查的实际情况,将资金切块到乡镇,由各有关乡镇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具体办法,报县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实施。三是公共设施修复的资金补助。对损坏的学校、卫生院、供水网管、山塘水库、乡村办公楼等公共设施,按照“立足发展、优化整合”的原则,与规划修编、校网撤并和千库保安、村庄整治结合起来,切实优化资源配置,由有关部门向上争取资金,县里统筹安排,部门和乡镇政府具体负责实施。此外,落实配套政策。凡符合宅基地整理、整村迁移、地质灾害隐患点受灾户搬迁、康庄工程建设、子女入学、建房规费减免等政策的,按照相关政策规定予以扶持。

(四)关于灾区重建工作的实施步骤。共分三个阶段:一是核实灾情、制订政策阶段。主要工作包括:进一步核实灾情,做好危房、受损房的排查工作,分类分项进行登记造册,并将核实结果及时上报到县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织人员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掌握情况,以便指导灾区重建工作。各乡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地震灾区重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制定当地的重建工作详细方案,并报县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审批。二是组织实施阶段。根据重建工作方案,组织群众按“自力更生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原则,全面实施震后重建工作。力争在台汛前完成涉及抗台防汛设施的修复工作;在8月底前完成受损房屋的维修加固工作;在12月底前完成本地建房或购房安置及公共设施的重建修复工作;在2007年2月底前完成异地迁建任务。三是考核验收阶段。考核验收分阶段进行,乡镇完成一批重建任务,县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即组织验收一批,震区各乡镇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后,再统一组织考核评价。

三、切实抓紧抓好灾区重建工作

灾区重建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情况复杂、政策性强、时间紧、要求高,既关系到震区乃至全县的发展大局和社会稳定,又关系到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加之当前已经进入汛期,台风暴雨天气即将来临,灾区安全隐患越来越大。为此,我们务必要从“****”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保障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搞好灾区重建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凝心聚力,竭尽全力,抓紧抓好灾区重建工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一要强化领导。县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要加强对震区乡镇重建工作的指导,特别是县联片领导对重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共性问题要亲自协调、亲自督促、亲自抓落实。各有关乡镇要切实加强对重建工作的领导,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体干部一起抓。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全力配合,做到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特事特办,能简则简。通过上下联动,合力攻坚,把灾区重建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二要强化责任。要逐级签订工作责任书,做到任务明确,职责分明,把受灾户建房和房屋维修工作任务具体落实到村、到户,确保按时完成重建工作任务。对于防震避险安居小区建设的政策处理工作,由迁入地的乡镇党委、政府负责。希望有关乡镇要切实树立大局观念,全力以赴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和政策处理,确保工作顺利进行。三要强化考核。建立防震救灾工作考核机制,实行工作进度半月报告制度。县委、县政府对防震救灾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完成工作任务差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突出重点,精心实施。在工作重点上,突出三个方面。一是重建范围方面,要严格按照省、市地震局划定的范围,把极灾区、灾区作为重建扶持的重点。二是把房屋倒塌户和危房户作为重建扶持的重点,集中资金、集中精力,抓好受灾户的建房安置;尽快启动防震避险安置小区建设,让老百姓创造较好的安居环境。三是把事关群众生产生活和安全的受损公共设施作为重建扶持的重点。落实重建责任单位,积极筹措资金,尽快做好公共设施恢复重建工作,尽快恢复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在工作指导上,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对象,不同情况,按照“重建一批、迁移一批、拆除一批”的思路,倒房户和危房户采取本地重建、异地迁建、自行购房三种方式进行安置。明确规定不宜人居的地方不得原地重建,新房建成后或自行购房原房必须全面拆除。在工作结合上,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震后重建既要解决当前受灾户的安居问题,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把重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万户避险”和下山脱贫结合起来。在资金筹措上,利用群众自筹、争取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县财政补助多种渠道,千方百计筹措灾区重建资金。

(三)公开公平,维护稳定。一要注重平衡。平衡是稳定的基础,不平衡就难稳定。为此,在重建工作中,我们必须要十分注意平衡,决不能厚此薄彼,优亲厚友,做到实事求是,一视同仁。乡镇与乡镇之间的平衡,由县里把握;村与村之间的平衡,由乡镇把握;户与户之间的平衡,由村里把握。二是公开公正。对重建对象、补助政策、补助金额等群众比较敏感的事项必须要经过反复讨论研究,阳光透明,决不允许暗箱操作。特别是对补助资金的发放和管理,要及时下达,严格程序,严格管理。首先要及时下达。县里要根据各乡镇的受地震影响程度、人口规模、受损的实际情况,及时将补助资金额度切块到乡镇。其次,要严格程序。各乡镇在确定和发放补助资金时,对重建对象、补助金额必须要经村两委、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进行张榜公示,群众无意见后,再根据文件的具体规定,予以发放。第三,要严格管理。对救灾资金,要设立专户、封闭运行、严格监管。同时,按照“一户一表、一村一册、一乡(镇)一本”的要求,逐户逐项登记造册、建立台帐,实行项目管理。三要维护稳定。各有关乡镇要按照“属地管理”的要求,切实做好受灾群众的重建过渡期安置工作,妥善安置受灾户生活。要鼓励受灾户投亲靠友,依靠社会和自身力量度过难关。要及时排查、化解矛盾,坚决禁止各种扰乱震区社会秩序和阻碍重建工作的行为,确保不发生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震区社会稳定。要密切关注敏感地区和特殊人群,对个别出于私利屡劝不听、蓄意破坏稳定局面的人员,要依法惩处,决不姑息。

(四)严格要求,讲求实效。在灾区重建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力求实效。一要掌握政策。震区乡镇党委、政府要认真组织乡村干部学习县委、县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地震灾区重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力求学深学透,全面理解和掌握政策,正确指导重建工作。二要科学规划。实行整体规划,分期实施,避免重复建设,节约建设用地,实行“一户一宅”,极灾区、灾区的新建房屋按6度进行防震设防。受灾户建房安置用地必须符合村镇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不得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及不宜建房的地方安排建房。规划要科学、合理,设计要经济、实用、安全。三要加强管理。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规划建设部门要会同有关乡镇政府加强对灾区重建工作的指导,加强对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督管理,落实有关质量管理的责任和措施,新建房屋必须达到防震设防的要求。同时,要按照防震设防的要求进行验收。四要严肃纪律。各有关部门和乡镇、村要严格执行有关制度和纪律,报灾核灾要实事求是,不得瞒报、虚报、漏报;对项目资金管理,要封闭运作,规范管理,杜绝漏洞,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不得以任何借口和形式挪用、移用救灾补助资金。否则,将按有关规定和法律,严肃处理。

(五)密切协作,形成合力。一是部门合力扶持。民政部门要切实保障受灾户的基本生活;农业、扶贫等部门要实行倾斜政策,加大对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扶持力度;卫生部门要切实加强震区灾后卫生防疫工作,确保灾后无大规模疫病发生;经贸、物价部门要加强建材市场监管,稳定建材市场价格,维护建材市场秩序,坚决制止借机哄抬建材价格,损害震区群众利益的行为。国土、建设、林业等部门,要根据灾区重建工作的需要,按照特事特办的要求,切实优化服务,特别是对集中建房点和防震避险安居小区的建设,要采取边征地、边规划、边设计、边报批、边建设的措施,确保重建工作如期顺利完成。二是强化宣传引导。要针对震区群众的思想动态,继续加强正面宣传,消除消极情绪,克服“等、靠、要”思想。要注重树立典型,鼓励震区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生产自救,重建家园。要引导震区群众统筹安排时间,一手抓房屋重建,一手抓生产发展。三是坚持重心下移。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要迅速行动,把重建工作的责任、措施落实到村。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灾区群众抓紧抓好重建工作。

搞好地震灾区重建工作,时间紧,要求高,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坚持以“****”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领导,精心实施,认真执行政策,狠抓工作落实,全力抓好灾区重建工作,为夺取防震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地震灾区电力设施恢复重建费用计算办法(试行)

地震灾区电力设施恢复重建费用计算办法(试行)

[2008-09-02]近日,中电联电力工程造价与定额总站编制完成并正式颁布《地震灾区电力设施恢复重建费用计算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

该《办法》是电力工程造价与定额管理总站受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遵照国务院抗震救灾工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实际情况而编制的,以规范地震灾区电力设施恢复重建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统一相关费用计算标准。

该《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电力建设技术经济咨询中心供稿

地震灾区电力设施恢复重建费用计算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一、为规范地震灾区电力恢复重建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统一工程建设费用计算标准,遵照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和《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精神,依据《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水电工程设计概算费用标准》和《水电工程设计概算编制规定》等有关规定,结合电力恢复重建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二、根据地震灾害对电力设施造成的破坏程度,电力设施恢复重建工程主要分为三类:灾后抢修恢复供电工程(以下简称“抢修工程”)、原址重建工程和规划重建工程。

三、本办法中所称的抢修工程指在地震受损环境尚未恢复,交通条件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在限定的时间内对电力设施受损部分予以修复或更换并使之恢复功能的工程;原址重建工程是指电力设施遭受地震破坏无法修复,需拆除并在原址范围内重新建设的工程;规划重建工程是指电力设施所在地区地质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需异地重新规划、重新建设的电力设施工程。

四、本办法中所称的地震灾区范围包括:四川省的成都市、广元市、绵阳市、德阳市、雅安市、乐山市、眉山市、达州市、巴中市、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肃省的陇南、天水地区,陕西省的宝鸡市、安康市和汉中市。

五、本办法适用于列入以上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计划的电网工程和水电工程。其他电力设施的恢复重建可参考执行。

六、在本办法之外确有必要增列新的项目和费用时,必须以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及当地人民政府的相关规定为依据,经电力工程造价与定额管理总站确认后方可计列。

第二章35kV及以上电网工程费用计算规则

一、费用项目的设置和计算规则应按照《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执行,费用计算标准除本规定第三、四章规定者外一律不做调整。

二、装置性材料预算价格按照本地区2008年版《电力建设工程装置性材料预算价格》执行。材料市场价格按照实际合同购置价格计算,超出部分只计取税金,汇总计入编制年价差。

三、安装材机费调整根据电力工程造价与定额管理总站颁布的电定总造[2007]14号文规定的原则和各省电力建设定额站测定的材机调整系数执行,调整金额只计取税金,汇总计入编制年价差。

四、建筑材料价差调整应根据电力工程造价与定额管理总站电定总造[2007]14号文规定的原则,按照实际采购价格计算,调整金额只计取税金,汇总计入编制年价差。

第三章35kV及以上电网工程建设定额套用规则

一、编制可行性研究估算和初步设计概算时,定额执行2006版《电力建设工程概算定额》;编制施工图预算时,定额套用执行2006版《电力建设工程预算定额》。抢修工程执行2006版《电力建设工程预算定额》。

二、抢修工程,套用定额时按照以下原则调整。

人工费=定额人工费×2.5 机械费=定额机械台班费×2.0 消耗性材料费不作调整。

基础补强措施费按实计算。

三、原址重建工程和规划重建工程,套用定额时定额基价均不作调整,但应按照以下原则计列施工降效费。

(一)原址重建工程

施工降效费=定额人工费×2.0

(二)规划重建工程

1、送电线路工程施工降效费=定额人工费×1.5

2、变电站工程不计施工降效费。

(三)施工降效费不计入取费基数,只计取税金,然后汇总计入编制年价差。

第四章35kV及以上电网工程取费项目计算规则

一、建筑安装工程取费

(一)措施费

1、冬雨季施工增加费

按照规定费率计取,不调整。

2、夜间施工增加费

对于抢修工程,考虑到抢修工期要求,送变电工程均计列该费用。对于原址重建工程和规划重建工程,按照规定的标准计算。

3、施工工具用具使用费

按照规定费率计取,不调整。

4、特殊地区施工增加费

站址平均海拔高度超过3000米和送电线路经过地区的平均海拔高度超过3000米的工程均予以计取,计算标准执行《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规定费率。

5、临时设施费

按照《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规定计算,考虑到灾区条件限制,费率按照规定费率乘以(1+增加系数)计算。

500kV工程临时设施费增加系数:0.8。220kV及以下工程临时设施费增加系数:1.2。

6、施工机构转移费

(1)抢修工程

按照《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规定计算,其中费率调整如下:

施工机构调遣费费率=规定费率×(1+增加系数)

施工机构调遣费增加系数表

抢修路程增加系数

地市局内部县区局之间0 地市局之间0.5 省际之间(或相邻省份)1.0 大区之间1.5

考虑到抢修工程的特殊性,在施工机构转移费项目下增加施工机具抢运补助费用,标准如下:

500kV工程按直接工程费中人工费的5%计列;

220kV及以下工程按直接工程费中人工费的3%计列。

(2)原址重建工程

按照《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规定费率计取,不调整。另考虑到原址重建工程的特殊性,在施工机构转移费项目下增加施工机具抢运补助费用,计算标准同上。

(3)规划重建工程

按照规定费率计取,不调整。

7、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补助费

(1)抢修工程,按照规定费率乘以1.5系数计算。

(2)原址重建和恢复重建工程,按照规定费率计算,不调整。

(二)间接费

1、规费

按照规定计取,不调整。其中,危险作业意外伤害保险费按照规定费率乘以1.5系数计算。

2、企业管理费

(1)抢修工程

按照规定费率计取,不调整。另外,考虑到抢修工程的特殊性,在企业管理费项目下增加以下两项费用:

卫生防疫费用,计算标准按照人工费的5%计取;

抢修人工补助费,计算标准按照定额总工日进行补差计算,补差标准为每工日100元。

(2)原址重建工程

按照规定费率计取,不调整。另考虑到灾后原址重建工程的卫生防疫要求,在企业管理费项目下增加卫生防疫费用,计算标准:按照人工费的5%计取。3)规划重建工程

按照规定费率计取,不调整。

(三)利润:不计取。

(四)税金:按当地规定的计算标准计列。

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8]21号)规定,施工企业招用当地因地震灾害失去工作的城镇职工的,经当地劳动保障部门认定,可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二、设备费及设备材料运杂费

1、设备价格按照供货合同价格(或协议价格)计算,捐赠设备的设备价格按照当年信息价格取定,按照其供货方式计算运杂费后再予以扣除。

2、设备材料由施工企业采购供应的,其运杂费应根据《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和《电力工程装置性材料预算价格》相关规定,按照实际运输里程计算。

3、由项目法人单位供应设备、材料并供货到现场的,施工企业只计取卸车费和保管费,材料的卸车费和保管费按材料预算价格的2%计取,设备卸车费和保管费按设备费的0.7%计取。

4、项目法人单位提供设备、材料,由施工单位组织运输的,运杂费按照实际运输里程计算。

三、其他费用

(一)建设场地征用及清理费

1、土地征用费、施工场地租用费、迁移补偿费、送电线路走廊赔偿费均按照规定计算。通信设施防送电线路干扰措施费不计。

2、现场拆除清理费参照相关规定标准乘降效系数计算。

变电工程拆除清理降效系数:抢修为2.0,原址重建为1.5,规划重建工程为1.0。

送电线路工程拆除清理降效系数:峻岭3.0、高山2.0、山地1.5、丘陵1.0。

3、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8]21号)规定,各地应减免涉及土地的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项目建设管理费

1、抢修工程

项目建设管理费项下各费用均不计列。只计列抗震救灾组织协调工作费,计算标准按照(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的3%计算。

2、原址重建工程和规划重建工程

各项费用均按照规定费率计算。

(三)项目建设技术服务费

1、抢修工程

项目建设技术服务费项下各费用均不计取。

如果设备、设施受损严重,抢修工程需要勘察设计单位配合的,可按以下方式计取勘察设计费。

(1)不需要重新出图的,勘察设计费按照(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的8%计取。

(2)需要重新出图的,勘察设计费按照(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的15%计取。

2、原址重建工程

(1)项目前期工作费:不计取。

(2)知识产权转让与研究试验费:不计取。

(3)勘察设计费:按照国家计委、建设部颁布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计价格[2002]10号文)规定标准的50%计取。

(4)设计文件评审费

按照规定费用标准的50%计取。

(5)项目后评价费:不计取。

(6)工程建设监督检测费:按照规定标准计取。

(7)电力建设标准编制管理费:不计取。

(8)电力工程定额编制管理费:不计取。

3、规划重建工程

除以下规定费用项目外,项目建设技术服务费项下其他各费用均按照《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的规定执行。

(1)勘察设计费:按照国家计委、建设部颁布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计价格[2002]10号文)规定标准的70%计取。

(2)设计文件评审费:按照规定费用标准的70%计取。

(3)工程建设监督检测费:按照规定标准计取。

(4)电力建设标准编制管理费:不计取。

(5)电力工程定额编制管理费:不计取。

(四)分系统调试及整套启动试运费

均按照规定标准计取。

(五)生产准备费

1、抢修工程:不计取。

2、原址重建工程和规划重建工程

均按照《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规定计取。

(六)大件运输措施费

按照《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规定执行。

(七)基本预备费

按照《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规定执行。

四、动态费用

1、抢修工程:不计取。

2、原址重建工程和规划重建工程

均按照《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规定计取。根据政府规定给予贷款贴息的,应按照实际发生额计算。

五、为保证电力设施恢复重建工程施工用电,需要购置应急发电设备时,其费用计入设备购置费。

六、对于抢修工程,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临时工程中单独计列应急通信保障措施项目,相关费用按实际发生额计列。

第五章10kV及以下工程费用计算规则

一、10kV及以下电力设施恢复重建工程费用计算的基本规则,按照当地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及其配套取费标准和价格水平调整系数执行。

二、设备、材料价格水平的取定和设备、材料运杂费的计算按照当地有关规定执行。

三、鉴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程的特点,在编制工程预算时,应按照以下原则调整套用定额。

(一)抢修工程

人工费=定额人工费×2.5 机械费=定额机械台班费×2.0 消耗性材料费不作调整。

基础补强措施费按实计算。

(二)原址重建工程和规划重建工程,套用定额时定额基价均不作调整,但应按照以下原则计算施工降效费。施工降效费除计取税金外,不计入其他任何取费基数

1、原址重建工程

施工降效费=定额人工费×2.0

2、规划重建工程

送电线路工程施工降效费=定额人工费×1.5 配电站、开关站工程不计施工降效费。

四、建筑安装工程费的取费按照当地规定的取费标准执行,当地没有规定的,按照《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和本办法第四章的规定执行。

五、其他费用的各项取费按照本办法第四章相关规定标准执行,但不计取以下费用:项目前期工作费、知识产权转让与研究试验费、设计文件评审费、项目后评价费、电力建设标准编制管理费、电力工程定额编制管理费、生产准备费和大件运输措施费。

六、动态费用中不计取价差预备费。

第六章水电工程费用计算规则

一、水电设施恢复重建工程的费用项目的设置和计算规则应按照2007年版《水电工程设计概算费用标准》和《水电工程设计概算编制规定》的相关要求执行。

二、编制可行性研究估算和初步设计概算时,定额执行现行的水电工程概算定额;编制施工图预算时,定额执行现行的水电工程预算定额。

抢修工程执行现行的水电工程预算定额。不足部分执行当地的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

三、对于抢修工程和原址重建工程,定额及取费调整参照本办法第三、四章规定的原则执行。

四、对于规划重建工程,编制概预算时均按照现行规定执行,不作调整。

第七章附则

一、本办法由电力工程造价与定额管理总站负责解释。

二、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512汶川地震文县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5・12汶川地震文县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强震波及文县,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严重损失。为加快灾后重建步伐,尽快恢复全县经济社会正常秩序,根据《甘肃省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总体安排意见》和全市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和要求,结合文县灾情实际,特制定5・12汶川地震文县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一、基本概况及灾情状况

(一)、基本概况

文县地处甘肃最南端,位于东经104°16′16″-105°27′29″,北纬32°35′43″-33°20′36″之间。西南与四川的青川县、平武县、九寨沟县毗邻,东南接陕西宁强,北邻甘南和陇南市武都区,全境东西长112公里,南北宽82.5公里。总土地面积49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05万亩,占总面积的4.3%。全县辖20个乡镇,305个行政村、1305社、71962户,总人口25万,其中农村人口21.7万,居住着汉、藏、羌、回等7个民族。

“十五”期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产业抓特色,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五”计划期间各项预期目标,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7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86738万元,比“十五”末增长4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544万元,比“十五”末增长1.26倍;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1099万元,比“十五”末增长6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54元,比“十五”末分别增长33.9%、17.8%;2007年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市排位第5位,在全省排在第63位。

(二)受灾情况

5月12日14时28分,受四川汶川县8级特大强震波及,文县地震破坏烈度达9度,之后多次发生余震,对文县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房屋倒塌、通讯中断、桥梁、公路坍塌、山体滑坡、设施损毁、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活环境恶化。据灾情统计测算,经省核查组确定,这次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83734.48万元,具体损失情况:

1、人员伤亡惨重。全县因地震死亡111人,受伤人员1454人,其中120人重伤。

2、大量民房无法居住。因灾受损民房76425户596745间11934900�O。其中:①倒塌及严重损毁房屋59093户46729间9345920�O,占当地居民户数的77.32%。②损坏房屋17332户129449间2767911�O,占当地居民户数的22.68%。房屋直接经济损失819656.9万元。

3、基础设施破坏严重。直接经济损失207946万元。其中:①市政设施。供排水管道损坏210处532.8公里,垃圾场塌方400立方米,城镇桥梁受损4座,防洪河堤塌陷16.67公里,损失3616万元。②交通。4条县道、5条乡道、267条通村路1582公里滑坡塌方2810000立方米,83座桥梁5110延米、12处水运码头2820米严重受损,损失64494.8万元。③通讯。12处邮政生产楼3466平方米,农话、市话电缆27处77公里,移动、联通基站78座严重受损,损失6617.8万元。④电网。6个35kv送变电工程,3处10KV及以下输配电线路和变台遭到破坏,损失15408万元。⑤水利。296处人饮毁坏水池180个,管道断裂394KM,126371人安全饮水受到威胁,堤防坍塌断裂62处、29.8KM,灌溉渠道坍塌60处,电灌管道破裂135Km,12处1267眼水窖裂缝,损失10832万元。⑥水保及地质灾害。初步测算,损失88203万元。严重毁坏耕地3.3万亩,一般损毁1.03万亩,水保林6400亩,城南、关家沟、尖山等3处泥石流以及265处地质灾害点滑坡11.83平方公里,塌方10.6万立方米(全县地质灾害总估算在20亿左右,另有还在调查的492处估算损失11.5亿元)。⑦农业基础设施。20个乡镇兽医站,21个农技站及农四场受损,损失755万元。⑧林业基础设施。玉虚山园林及南山公园、喷灌、电灌、道路、蓄水池、管网毁坏,损失2633.2万元。⑨扶贫及库区移民。71处人畜饮水受损,2座水库、1处堤防、10条水渠、9处电灌、8处集水节灌及碧口坝肩引水工程严重受损,梯田、经济林不同程度损坏;9条18km人畜道路、18条72km农机路、15座桥梁、12处码头、45条87km农电线路严重受损,损失20937万元。

4、公共服务设施。直接经济损失91049万元。其中:①教育。全县392所学校受损,受损校舍259106平方米,损坏教学仪器6008台(件),课桌凳18590套,损失40978万元。②卫生。7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26所乡镇卫生院、279所村级卫生室受损,倒塌房屋3087间82040�O,毁坏设备2815台,附属设施1284处,损失20029万元。③计生。2个县级计生服务站、20个乡镇计生服务所、347个村级计生服务室不同程度受损,损失981万元。④文化、广电、体育、科技、社会福利设施受损,损失2464.8万元。⑤公检法司。1个看守所、14个派出所、法院办公楼及审判庭7010平方米、检察院办公楼2730平方米、7个司法所920平方米严重受损,损失1465.6万元。⑥办公用房。全县县直党政机关办公楼57幢8965�O、企事业单位办公楼17幢35315�O、驻文单位办公楼23幢120549�O、20个乡镇机关办公楼30690�O,305所28989�O村级组织活动室不同程度受损,损失23944.9万元。⑦地震、气象基础设施损失162.5万元。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

文县境内高山重叠,沟壑纵横,谷地狭窄,地形复杂,山地多坝地少,坡地多川地少,旱地多水地少,耕地资源总量不足,土地承载力平均达到 50人/平方公里,超出可承载力2至5倍。地震造成的760处次生灾害引发多处山体滑和水土流失,耕地及植被遭到破坏,环境承载力明显下降。

二、灾后恢复重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市委、市政府“举特色旗,走富民路,建小康市”的总要求,化大灾为大发展的机遇,突出以项目建设为总纲,把恢复重建与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远近结合;政府支持、生产自救;创新思路,分类指导;明确责任、分段落实”的原则,精心谋划,统一部署,统筹人力、物力、财力,努力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通过恢复重建,保障全县经济平稳运行,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为实现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城乡总体规划、村镇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布局,本着整合资源,提高标准,辐射周边的要求,适当集中规划建设。对新建项目的选址,考虑当地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远离或避开山洪、泥石流、滑坡、地震断裂带、矿区塌陷区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分阶段、有步骤确定分具体建设项目,优先规划实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建房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坚持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的原则。灾后恢复重建的范围仅限于此次地震受损的生产生活设施,对于投入不足或历史欠账造成的基础设施滞后以及形成的危房,不纳入灾后重建规划的范围。恢复建设要符合国家建设标准,优化生产力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灾区发展后劲。

3.坚持政府支持、生产自救的原则。在灾区群众生产自救的基础上,通过政府投入、银行贷款、社会捐赠、对口帮扶支援、税收减免、市场化运作等多种渠道筹资,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金,全力投入恢复重建。

4.坚持明确责任、分段落实的原则。县级人民政府是全县灾后恢复重建的责任主体,在县级人民政府的组织指导下,乡级人民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认真履行恢复重建实施职责。

5.坚持核实项目,优化设计的原则。核查灾情损毁,核实项目投资。在合理选址和科学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单体建筑设计方案,既要按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建设程序,把好审批监督关,又要特事特办,合理简化审批审核手续。

三、灾后恢复重建的规划目标

本级规划为三年规划期,即2008-2010年,以灾后恢复重建为主。

总体目标:通过3年恢复重建,全面完成地震灾区受损设施的恢复重建,适应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达到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和生态化结合,实现全县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具体任务:通过2至3年的努力,力争2010年底前全面完成地震灾区受损设施的恢复重建,适应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保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高于灾前水平。

2008年重点恢复重建受灾群众住房、学校、医院等公益性设施以及灾区必需的水利、交通、电力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其中,入冬前要妥善解决受灾区群众住房和学生上学问题。年底前,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供水、公路、电力和通信等设施全面恢复正常。

2009年重新规划和建设的村庄、民房、医院、乡镇及以下办公用房等房屋类设施,全部建成投入使用;人饮工程、商贸服务、企业生产经营设施全部修复;完成农村电网、县城电网和通讯设施的改造;国道、省道及县乡村道路,城镇基础设施,完成80%以上的工作任务。

2010年主要实施公路、病险水库、市政设施,县以上新建办公楼等重大项目的收尾工程,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通过3年恢复重建,最终达到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更大改善,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的目的。

本规划恢复重建的重点领域涉及:农村建设、城乡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市场服务体系等六个方面。规划总投资1243757万元。其中:争取国家各项补助700052万元,银行贷款234301万元,社会捐助资金62559万元,企业投资44841万元,个人筹资202004万元;规划项目2257个,其中:加固维修492项,拆除重建1765项。2008年实施1121项,投资473236万元,占总投资的38%;2009年实施802项,投资581372万元,占总投资的46.8%;2010年实施334项,投资189149万元,占总投资的15.2%。

四、总体布局和发展方向

灾后重建以文县县城为中心,碧口片为重点,以国道212县和东青公路沿线受灾乡镇为纽带,次第向受灾村辐射。依据县内异地搬迁后人口分布情况和产业基础,加强县乡基础设施恢复建设,为人口集中和产业积聚创造基本条件。以最南面碧口镇和最东面临江乡为恢复重建两极,沿白水江、白龙江两岸构筑特色产业群,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壮大碧口片茶叶和硅铁基地,临江片重晶石加工和花椒、核桃基地,拓展白水江、白龙江沿岸蔬菜种植基地。以两江八河小水电和小流域治理为恢复重点,鼓励和引导重点生态保护区、灾害频发区以及不适宜人居住地区的群众向县内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向县外有序转移,实行生态自然修复。

五、灾后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

(一)、农村建设

1.农村居民点建设。对倒塌、及严重损毁不能入住的56203户农户住房拆除重建,每户先期建设3间60平方米生活基本用房,并规划建设30平方米辅助用房及大门围墙等设施。资金来源:申请国家补助、社会捐赠、银行贷款、农户自筹等途径解决建设资金;对受损房屋主体结构完好,列入维修范围的,根据房屋受损程度,申请国家一定比例的补助。对住房倒塌、严重受损面达50%以上需搬迁村庄,按照就地重建、村内异地选址重建、县内搬迁重建、移民搬迁等四种模式,实行整村搬迁重建。规划全县整体重建123个农村居民点,总土地用量7599亩,其中:就地恢复重建83个12460户,重建住房规模747600万平方米;异地重建40个3808户,重建规模228480平方米;零星重建39935户2396100平方米。同时,按照设防等级,维修加固农村居民住房11053户1768480平方米(户均160平方米)。

2.农村居民点配套设施建设。围绕灾后恢复重建,对农村重建123个居民点实施平整地基、排水、防护、农电线路、人畜饮水、村道硬化、村级活动场所、学校、卫生服务室、沼气池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规划123个点村内道路排水及防护,建设10千伏线路210千米,0.4千伏线路217千米,恢复完善居民点人饮、学校,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室、村级计生室、医疗服务室等配套建设。

(二)城镇建设

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积极争取国家补助,对全县城镇居民需重建的2890户和受损的6279户进行恢复重建和维修。其中:县城35幢住宅楼763户总体拆除重建,每户按90平方米设计,建设规模68670平方米;城镇零星重建2127户,建设规模148890平方米。对县城87幢住宅楼2554户加固维修,按每户100平方米规划,加固规模255400平方米;城镇零星加固维修3725户,建设规模372500平方米。

(三)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项目1114个,投资405929万元。其中:申请国家和省上397490万元,银行贷款959万元,企业投资7480万元。

加固维修154项,拆除重建960项。2008年实施574项,投资154578万元,占该项总投资的38%;2009年实施318项,投资89323万元,占该项总投资的22%;2010年实施222项,投资162029万元,占该项总投资的40%。

1.市政设施。对所有损毁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加固维修,确保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正常运行。修复供水管网2处4.8千米,水源地7处,清水高位池1200立方米,排水管道19.7千米,保障县城日供水5千吨,碧口日供水3.5千吨;维修城市道路1.68千米,桥梁4座,城市防洪堤6处16.67千米,更换路灯1100盏以及光缆、电缆等设施。

2.交通。以212国道为轴心,恢复全县境内各类公路、桥梁等交通设施,提高公路通行能力和等级,完善路网结构。主要恢复县道4条192公里,乡道5条66公里,村道267条1324公里;做好5110延米83座桥涵的维修重建,12处水运码头维修及公路养护4条2010米。增设桥涵和防水、排水设施,进一步打通县内乡村间公路接线,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畅通的出行保障。

3.通信。重点对地震损坏的电信网络设施恢复重建,主要更换20个乡镇农话主干配线光缆15个接点218公里、碧口片市话电缆27处,城区至碧口配线光缆28.6公里,重建联通、移动基站65座,维修加固87座。更新50KW油机1台,5KW油机7台,300AH电池9组,500AH电池1组,开关电源9套,恢复邮政生产楼11处3466平方米及39台(套)运行设备。

4.电网。以维修加固变电站设备、主控楼,改造电网主线配网线路为重点,保证生产生活供电;实施文县至尚德、文县至安昌河以及临江、桥头、城郊等3处35kv送变电工程及35KV以下农村电网送变电和配网工程;恢复碧口片10KV主线11条50公里、0.4KV30公里,改善全县境内电网结构。

5.水利。维修和加固及恢复建设堤防、灌溉工程、人畜饮水、水文等水利设施,疏浚河道15处,确保震后水库安全运行和防洪安全,全力解决296处21万群众饮水安全问题。维修重建梯田面积1.22万亩,栽植水保林0.43万亩,经济林果0.21万亩;维修重建水窖1267眼,谷坊60道。蓄水池188个,拦沙坝5座。

6.水保及地质灾害治理。重点恢复毁损的梯田和水保林,制定相关水土保持实施方案。根据排查的265处地震引发的国土次生灾害险情,以县城北山、城关镇关家沟、尖山乡河口3处严重滑坡泥石流为重点,整合建设用地,土地整理13200亩,复垦2060亩,兼顾面上其它757处滑坡体,分进行恢复治理,达到预防和治理高度统一。

7.林业基础设施。全面恢复玉虚山园林及南山公园喷灌、电灌、道路、蓄水池、管网等设施,加快县城生态修复。加固维修基层林业站及林场办公用房136间2720平方米,恢复全县正常的林业生产秩序。

8.农业基础设施。以恢复农业正常生产为前提,加快农业四场恢复,恢复重建20个乡镇兽医站和21个乡农技站,提高科技含量和动物防病疫能力。

9.扶贫及移民。重点恢复碧口库区移民基础设施,保证库区人民正常生活。将基础恢复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减少贫困人口,保障人民生活质量提高。

(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规划项目647个,投资113852万元。其中:申请国家和省上109569万元,个人筹资4283万元。

加固维修139项,拆除重建508项。2008年实施272项,投资61932万元,占该项总投资的54.4%;2009年实施282项,投资30071万元,占该项总投资的26.4%;2010年实施93项,投资21849万元,占该项总投资的19.2%。

1.教育。根据灾后重建村民集中安置,规划调整乡镇小学及教学点的空间布局和功能结构,提高建设标准和设防标准;重点恢复城乡中小学及中等专业学校教育配套设施,争取生均校舍面积比灾前有所增加。规划恢复重建各类学校392所,其中:中等专业学校3所29924平方米,完全中学4所38580平方米,初级中学10所27666平方米,九年制义务学校10所20119平方米,小学358所181427平方米,幼儿园7所3930平方米。恢复及增添教学仪器6008台(件),课桌凳18590套。

2.卫生。重建6个县级医疗机构、26所乡镇卫生院、279所卫生室3087间82040�O;恢复加固损坏房屋57间1100�O、设备2815台,附属设施1284处。形成集预防、医疗、急救、康复、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妇幼保健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

3.计生。重点对基层计生站损坏房屋维修加固,添置更换医疗设备2800台(套),重建基层站20个1488平方米,347个村级计生室1175平方米。

4.文化体育。重点恢复县内文物,维修重建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乡镇文化站、新华书店等文化系统业务用房,规范文化市场。恢复和改善全县全民健身运动场馆设施,重点对灯光球场场地、场馆、器械维修恢复。

5.广播电视。重点恢复市县光缆19处56千米、城区及城郊广播电视分配主干网10千米,重建中央农村广播电视无线机房260平方米,碧口等5乡镇基层广播站办公场所;加固维修村村通259个站点、电影公司放映厅以及电视台、有线台、损毁设备。

6.社会保障。主要恢复灾区社会福利设施,建设20个乡镇敬老院和119所农村五保家园,解决受灾孤残人群和社会养老人群的基本社会福利,增强社会保障和救助功能;恢复重建灾区劳动保障设施,增强就业能力和社会保障能力。

7.基层政权。以灾区为重点,按照党政机关用房和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全面恢复重建损坏的政权设施,保证各级政权正常运转。维修加固政权设施54667平方米,拆除重建 52646平方米。

8.地震、气象。重点维修县地震监测中心250平方米、20个乡镇宏观观测室600平方米业务用房,更新应急发电机2台,5W、15W、50W电台各一部,光电仪、SE―2型仪,确保地震监测工作正常运转。全面恢复气象观测站基础设施,提高全县气象监测业务水平和天气预报信息服务水平。

(五)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

规划项目171个,投资127292万元。其中:申请国家和省上59275万元,银行贷款33273,企业投资34780万元。

加固维修85项,拆除重建86项。2008年实施134项,投资57144万元,占该项总投资的45%;2009年实施36项,投资69349万元,占该项总投资的55%;2010年实施1项,投资800万元,占该项总投资的1%。

1.工业。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对不适宜发展工业的地区做出适当调整,重建中将淘汰一部分技术落后,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大的企业,突出灾区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将灾后重建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相结合,统筹规划产业布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首先恢复9家建材企业、10家冶炼企业和部分矿山企业,使全县企业逐步恢复生产。着重对白龙玉业等8家重点企业进行灾后技术改造升级,对玉源铜业等18家重点企业进行灾后安全改造建设,对碧兴铁合金厂等11家重点企业进行灾后环保改造建设。将结合铁合金企业灾后重建与20万KVA生产基地和3000吨高纯多晶硅结合起来,水泥企业的灾后重建与建设60-80万吨干法生产线技改扩建项目结合起来,整合资源延长产业链条。

2.农业。按照“东南茶叶、西北药材、半山干果、川坝蔬菜”的产业布局,将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作为灾后重建的主要内容,根据现有农业基础,结合新农村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妥善解决灾区人民口粮问题和增收问题。重点恢复损毁农田和农四场,重建日光温室400座240亩、大棚1000座400亩,恢复2万亩蔬菜基地、3.6万亩茶叶基地、6万亩纹党种植基地。在碧口库区发展水面养殖新发展网箱养殖1000个,在全县20个乡镇扶持养殖户160户。

3.能源。大力提倡清洁能源,重点恢复47座水电站和2处煤矿的正常生产,新建25000个、维修2771个沼气池,保障城镇和乡村生产生活能源供给。

4.旅游。对灾害较轻,旅游接待未受影响的白水江动植物博物馆、邱家坝渡假村以及城郊农家乐,只要条件允许,尽快启动旅游市场;重点对天池景区各类毁损设施和旅游星级宾馆加固维修,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六)市场服务体系

规划项目69个,投资10095万元。其中:申请国家和省上5132万元,银行贷款2383万元,企业投资2580万元。

加固维修23项,拆除重建46项。2008年实施28项,投资3044万元,占该项总投资的30%;2009年实施23项,投资2580万元,占该项总投资的25%;2010年实施18项,投资4471万元,占该项总投资的45%。

1.粮食。重建马泉粮食储备库,恢复仓容1500万斤,拆除重建碧口面粉厂,购置粮食加工设备;全面恢复和提高全县粮食储备和加工能力。

2.商贸。优先加固修复受损较轻的商业经营设施,引导商贸企业、批发市场、集贸市场恢复营业,保障商品供应。重点恢复城关、碧口、桥头、石鸡坝四个人口集中的农贸市场,9个商业网点4600平方米受损房,改善产品交易环境,扩大农产品销售。维修加固8个加油站,保障运输燃油供给。

3.金融。灾后重建以恢复营业为主,全面修复重建人口安置和积聚区的办公营业用房,重点重建县城农行、建行以及碧口等14个信用联社办公用房。鼓励银行和保险等金融企业在灾区成立分支机构,新设网点。

(七)、防灾减灾和生态恢复

开展灾区地质灾害排查,制定险情治理方案,加强对震后因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引起次生灾害的监测,开展居民点风险评价和布局研究,对有可能发生险情区域的居民组织搬迁。更新气象台网设备,提高灾害预报的准确性。高度重视震后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注重设施恢复和生态恢复结合,以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和天然林保护为核心,以小流域治理、巩固退耕还林、生态移民恢复为依托,恢复2。1万亩植被的生态林,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

(八)、土地利用

根据灾后恢复重建和全县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按照节约用地、占补平衡的原则,合理调整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县规划各类建设用地71296亩,其中占用耕地46738亩,利用原有建设用地及占用其他地24558亩。①项目建设用地33228亩,占用耕地16283亩。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22800亩,占用耕地18240亩。③恢复生产的城镇和工矿用地8000亩,占用耕地6400亩。④农村居民点用地7268亩,占用耕地5815亩。全县规划新增加耕地50059亩,其中造地7078亩,复垦农村居民住房占地5688亩,恢复损毁耕地37293亩。

六、资金筹措方案

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繁重,恢复重建所需资金坚持以自力更生、建房户自筹、国家扶持相结合的原则,走社会各界集一点,亲戚朋友帮助一点,银行贷一点,保险公司赔一点等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社会化、多元化的路子。加强资金统筹管理,科学安排、合理使用。充分发挥恢复重建资金最大效益。妥善安排社会捐款和国家投资,保障灾后恢复重建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

规划全县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总投资规模1243735万元。其中:①城乡住房投资586587万元;②基础设施投资405929万元;③公共服务设施投资113852万元;④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投资127293万元;⑤市场服务体系投资10095万元。

总投资中申请国家和省上补助700052万元,银行贷款234301万元,企业投资44841万元,社会捐助62559万元,个人自筹202004万元。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灾后重建工作有序开展。

为切实加强对恢复重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全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各单位部门明确恢复重建的任务和目标,制定有力的工作措施,县直部门、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灾后重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真正将灾后重建工作进行分解,逐项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领导,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重建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同时将灾后重建工作纳入乡镇、部门绩效考核目标范围,加强督查,强化责任,做到灾后重建与推进发展两不误,确保全县灾后重建工作步入程序化、规范化轨道。

(二)完善工作制度,确保灾后重建工作落到实处。

一要健全责任机制。明确责任主体,按照谁受益,谁重建和政府支持、自力更生的原则,明确职责分工,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形成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二要严明纪律。服从指挥,听从安排,确保政令畅通,严禁推诿扯皮,对玩忽职守、作风不实、工作失职致使人民财产遭受损失的,对扰乱民心、扰乱社会秩序、干扰阻挠救灾重建工作的,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三要严肃财经纪律。管好用好救灾款物,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及捐赠资金,对所有募集的捐款,全额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政府统筹安排使用,做到专款专用,接受审计监督。对贪污、截留、挪用救灾款物的要严肃查处。四要监督检查。县政府督查室要组织对灾后重建工作的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解决,对重建工作措施不力、行动迟缓、进度缓慢、工作被动的部门要予以通报批评。

(三)加强扶持力度,确保灾后重建工作保障有力。

各级部门对灾后重建工作不仅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以赴支持,而且要从政策上给予优惠。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一是民政主管部门要对灾民房屋恢复重建、口粮补贴等基本生活保障制定具体优惠政策措施。确定补助标准、发放时间,帮扶灾民度过难关。二是发改部门要在争取项目和投资方面对灾区实行倾斜,积极谋划重建项目。三是财政部门要在重建项目前期经费上给予充分支持。四是土地部门要积极协调灾民建房和重建项目的建设用地,对灾民建房用地审批简化程序、减免规费。五是要对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各行业部门最灾后重建工作要开通“绿色”通道,简化办事程序,减免各种费用,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良好服务。对涉及灾民安置、灾民建房,重要公共基础设施恢复工程,及时给予政策扶持,优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按政策规定减免有关税费,切实解决关键问题,为受灾群众生产自救打好基础。

(四)加强资金筹措,确保灾后重建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高度树立化灾害为机遇,转困难为挑战,通过自救投入、中央支持、银行贷款、对口援助、社会捐赠、保险赔付、多渠道、全方位争取筹措恢复重建所需资金。一是各部门要积极主动做好资金项目争取工作,有针对性的编制灾后重建项目,积极主动进行对口汇报,争取上级支持,把大灾作为争取项目的机会,以大灾促大建。二是想方设法加大县级财政投入力度,在资金安排上突出重点。根据灾情和财力重点支持重灾乡镇和最困难群体,对已确定的救灾救济和恢复重建款项及时下达。三是严格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及投资规模,尽力调剂部分资金用于救灾投入。

(五)、结对帮扶,强化对灾后恢复重建的支持保障。

县直各单位在开展自救,恢复正常工作秩序的同时,要把今年结对帮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帮扶贫困灾民的重建上来,帮助受灾群众解决有房住、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医就、有学上的问题。当前,要把解决倒塌房屋和严重受损房屋群众的住房的重建工作放在首位,作为各行各业、各单位和广大干部帮扶的重点任务。要发动全社会各界人士、工商企业和个体大户为困难群众献爱心,采取组织动员和各人选择方式,选择帮扶对象。民政部门要提供重建农户名单,组织人事和扶贫部门确定帮扶单位和帮扶人员,把帮扶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头上,做到每一个受灾重点村落实一名县级领导、一个帮建工程队或建筑公司、一个帮建企业、一个县直单位包10户、每户一名帮建干部、每户一个重建方案。通过扎扎实实的帮扶工作措施,建好家园、校园、田园,实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畅通,为灾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六)、加强监测力度,建立和完善重大灾害应急预警反应机制。

加强防范意识和应急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有备于事法。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管事管用的长效机制。地震、水利、水保、交通、民政、建设、通讯、教育、医疗卫生、安监、疾控中心等部门,要进一步修订、补充和完善相关重大灾害独立预警应急反应机制,做到及时预警、有效预防、应急到为、保障有力。

下载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区电网恢复重建导则的通知(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区电网恢复重建导则的通知(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