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四川省农业厅
川农业函[2010]462号
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
编制工作的通知
有关市(州)及39个重灾县(市、区)农业局、农机局,成都市农委,厅有关单位:
根据省领导指示,省政府近期已启动编制《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省发改委对《规划》编制工作的具体要求,结合农业部门的实际情况,对编制《汶川地震灾区农业发展振兴规划》工作提出如下安排意见。
一、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巩固灾后农业恢复重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四川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2009—2012》的实施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推进,围绕灾区农村产业培育,进一步提高灾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灾区现代产业基地建设,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稳定增收,解决好灾区农民长远生计问题。
二、规划范围和规划期
规划范围为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39个极重和重
灾县(市、区)。规划期为2011—2013年。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包括粮食生产基地、粮食高产创建、高标准农田、机电提灌站、机耕便民道、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机推广培训体系、农机安全监管体系、农业执法体系等)、农民素质提升、高产高效集成创新与推广等。
(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包括产业基地核心示范区、区域良繁基地、农机装备和自动化灌溉示范、农民素质提升、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含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培育龙头企业及农产品深加工等。
(三)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包括良种繁育生产基地、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站、种子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等。
(四)农村能源建设:包括农村沼气、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养殖小区集中供气工程、联户沼气、太阳灶、藏式高效低排生物质炉、手提式太阳能灯、无电村风光互补供电系统、太阳能热水器、农民集中居住区新建乡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农村能源(沼气)服务站点等。
(五)国有农场示范工程建设:包括国有农场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生产生活环境改善,一、二、三产业结构优化,支柱产业培育状大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贫困农场发展,农场示范工程建设等。
(六)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包括乡村清洁工程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四、任务分工
省农业厅成立《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农业部分)编制工作实施小组,由傅志康副厅长任组长,计财处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厅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日常工作由计财处承办。具体分工如下:
(一)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由厅粮油处牵头,有关处站参加。
(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由厅经作处牵头,有关处站参加。
(三)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由省种子站负责。
(四)农村能源建设:由省农能办负责。
(五)国有农场示范工程建设:由厅农场局负责。
(六)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由厅土肥处牵头,省农能办参加。
五、时间安排
各县(市、区)在8月22日前提出《规划》涉及农业的重点项目和政策建议,经市(州)审核汇总后报送省农业厅相关业务处站(农机部分报原农机局相关处站),同时统一发送电子邮件(邮箱附后);各处站把关审核后交厅牵头单位汇总,8月25日统一交厅计财处。
六、有关要求
(一)高度重视,尽快启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并具体落实工作人员负责。
(二)搞好对接,争取支持。厅相关处站与市、县农业部门要加强沟通衔接,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市县农业部门要实事求是编制好规划项目,认真研究提出支持政策,并主动与厅有关处站对接,确保全面、完整反映规划内容,按时将《规划》项目报送厅有关处站;要加强与省级有关部门的对接,确保规划项目和政策的协调统一;要加强与农业部对口司局的汇报,确保争取中央支持。
(三)突出重点,依据充分。要突出产业发展,围绕产业发展的相关环节设计重点项目和支持政策,提出的规划项目和政策建议要科学合理、依据充分、可操作性强。
联系电话:(028)85505354,电子邮箱:SNYTJCC@163.com 附表:
1、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农业项目表
2、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农业项目汇总表
二○一○年八月十日
第二篇: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精选)
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 浴火重生的“中国奇迹”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如今,当我们再次走进汶川地震灾区,那些曾经的山河破碎之地,已经在灾难中浴火重生,书写出一幕幕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
怆然回首,震后新生的巴蜀大地上,留下的是一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足印。安置群众“百日攻坚”,灾后重建“千日奋战”,发展振兴“万米长跑”„„四川没有垮,繁重的重建工作反而成为灾区加快发展振兴的强大引擎,在困境中画出一条“止滑提速—巩固回升—高位求进”的发展曲线。
这一幕幕“中国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呢?
世界惊殊,“中国力量”创造“中国奇迹”
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独具特色的藏羌碉楼,孩子们在街边喧闹地嬉戏,几个老人在门口静静地闲坐„„映秀,汶川大地震震中,这个曾经被彻底摧毁的小镇,如今渡尽劫波,矗立在奔流不息的岷江之畔。镇上一切的生活气息都表明:这是一座比过去更加美丽的新城。
2008年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造成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极重灾区县和重灾区县51个,1.2亿多平方米民房倒塌,8万多人遇难、失踪,1500多万人无家可归,7400多所学校损坏,直接经济损失8400多亿元„„
地震发生后不久,面对满目的疮痍,汶川县水磨镇居民高守明一度深陷于绝望之中。如今,他遍布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喜悦,这缘于水磨镇这几年发生的沧桑巨变。这个震前粉尘飞扬、污水横流的工业镇,如今三步一景、碧波荡漾,已成为“现代桃花源”式的旅游热点。2011年4月,在纽约召开的“第六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上,水磨镇获得“全球灾后重建规划设计最佳范例”称号。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说,重建后的地震灾区发生脱胎换骨的历史性巨变,实现了中央确定的“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超过震前水平,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恢弘篇章。
走在新北川中学的校园里,记者看到的是一栋栋既现代又充满民族风格的校舍,教室里不时传出朗朗的读书声。站在学校门口,只见37米高的北川第一羌族碉楼高高耸立,仿佛向世人诉说着这座城的悲壮与豪迈。走进北川新县城的居民区,三三两两的居民平静地交谈,曾经肝肠寸断的北川人,今天在各自的生活里播撒着希望。
2011年是完成灾后重建规划任务的最后一年。四川省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切实把灾区公共服务设施运营好、管理好、维护好,深入推进与对口援建省市的合作交流,制定实施灾区发展振兴规划。到2011年9月底,纳入国家规划的39个重灾县重建项目已全面完成,纳入本省规划的103个一般受灾县重建项目也已基本完成。
三年多来,四川省成功解决了540多万户、1200多万城乡居民的住房修建问题;妥善解决了20万失地农民异地安置,帮助170多万受灾群众实现就业;对因灾导致的9524户困难家庭,1449名孤老、孤儿、孤残人员,2.7万余名地震伤残人员从政策、制度和工作上给予了帮扶和救助;在142个受灾县高标准高质量地维修加固和重建了各类学校8283所、医疗卫生机构2292个,新建了一批功能完善的社会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完成了2334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整理复垦了200多万亩灾毁土地,恢复了林草植被近450万亩。
四川省省长蒋巨峰说,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面广、量大、难度高。三年多来,我们坚持把恢复重建作为全省中心工作,认真实施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感天动地的灾后恢复重建斗争,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胜利完成。
不到4年的时间,在这块遭受重创的土地上,奇迹一个个被创造。如今的灾区,城乡整体布局全面优化,新城镇拔地而起,新村落别具一格,风貌与功能适应协调,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
无怪乎,所有到灾区来的中外人士,都无不惊叹:只有中国,只有中国人民,才能创造出如此的奇迹!
制度优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决定了党和政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科学决策、果断指挥,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在抗震救灾阶段,党和政府把抢救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
进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强调“救灾就是救民、重建就是为民”,把安民贯穿恢复重建始终。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国家救援制度,极大地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灾后重建工作顺利进行。
人们不会忘记,大地震发生后仅仅24天,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震后仅仅一个月,中央就正式作出对口支援的决策。随着中央一声令下,19个对口支援省市,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奔赴灾区开展援建。对口援建省市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硬件与软件结合、当前与长远兼顾、重建与发展并举,优先援建灾区群众最急需的民生项目。
徐世卿与陈芬芳都是中共党员,入川前,一个在浙江临海市委办工作,一个在临海市汛桥中学任教。两人原来准备2008年底结婚,当年8月,得知市里要选派干部入川援建,徐世卿在第一时间便提出申请。看到未婚夫入川的决心,陈芬芳只说了一句话:“我们把结婚证先领了吧。”就这样,他俩在援川前一小时领了结婚证,随后徐世卿奔赴青川县营盘乡开展援建。
援建过程中,徐世卿与陈芬芳经常互通电话,谈话的内容总是离不开营盘乡的灾后重建。渐渐地,陈芬芳也对灾区产生了感情,不久也来到营盘乡小学担任语文教师。徐世卿和陈芬芳小夫妻俩夫唱妇随,共同投身灾后重建工作,让人们看到了“80后”年轻人的精神风貌。当许多同龄人在物质条件充裕的城市享受生活时,他们俩却在条件艰苦的地震灾区,书写出不一样的青春。
在这几年里,国际国内发生了许多大事,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宏观经济形势严峻。但这些困难,都没有影响中央灾后重建资金和对口支援省市援建资金的安排。几年来,中央调度、安排各类政府性资金和公益性资金确保灾后重建顺利进行;尽管对口支援省市财政收入一度出现大幅减少,但援建资金没有缩水,有的省市甚至压缩本地行政开支,也要确保援建资金及时到位。三年多来,四川省142个受灾县用于恢复重建和发展重建的资金达到1.7万亿元。
理县甘堡藏寨,古时称为“甘堡甲穹”,意为 “山坡上的百户大寨”,是阿坝州最大最集中的藏族村落之一,有“嘉绒藏区第一寨”之称。藏寨老人王文泽说,整个村寨依崖而建,幢幢相连,户户相通,体现了甘堡人精湛的建筑技艺。
地震给甘堡藏寨造成重大损失,千年古寨几乎毁于一旦。全寨房屋全部受损,藏羌地区仅存的百年守备官寨大部分垮塌。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对甘堡的灾情非常重视,亲临现场视察,听取村民意见,并作出了“原地重建,修旧如旧”的指示。在湖南人民的倾情援助下,甘堡藏寨在重建中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丰富藏寨文化景观。援建者利用原有的灌溉水源建设寨中水系,形成了丰富的景观,将甘堡藏寨打造成为“嘉绒藏族藏区文化生态体验旅游最佳目的地”。
刘奇葆说,重建后的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现在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百姓”,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重建中得到充分体现。以对口支援为契机,四川省与援建省(市)建立起了更紧密的长期合作机制,推进由援建到合作、由对口到全面、由重建到发展的转变,促进了东中西部经济大合作、文化大交流、理念大融合、民族大团结。
自力更生,在废墟上坚强站立
汶川地震灾区始终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上,充分发挥灾区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的主动意识、主体作用和主导力量,把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实际行动。
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以超常的工作强度与群众共渡难关,经受住了特殊检验和重大考验,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藏族干部三郎乓是理县古尔沟镇丘地村党支部书记。地震发生后,他立即组织群众避险,不到半个小时就把全村253人全部聚集到了安全地带。随后又组织全村党员和群众全力抗震救灾,积极协调发电机、柴油,搭建过渡房,震后第二天就让村民在过渡房里看上了电视,党员干部的关怀感动了村民。
避险安置结束后,三郎乓又动员村民开展生产自救,修建和装修永久性房屋,2009年底,全村群众搬入新居过了一个温暖的春节。产业重建中,三郎乓又奔波于丘地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精品旅游村寨建设工作中,现在丘地村56户嘉绒新居,家家都有标间客房、宽带上网、供客人使用的厨房,具备了旅游接待能力,其温馨时尚的藏家接待风格受到了游客的喜爱。2011年,全村旅游接待呈井喷状态,创收十多万元。群众都说:“在灾后重建中要感谢三郎乓书记,他就是我们的主心骨。”
灾区群众发挥“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困难能战胜”和“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精神,不等不靠,互帮互助,在断壁残垣上重建新家园。
“独臂英雄”石光武是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村民。2008年7月,石光武带领全家冒着频发的余震开始重建,成为全村最先动手重建房屋的农户。建房过程中,石光武喊出励志口号 “有手有脚有条命,再大的困难也无所谓”,后被改成标语“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困难能战胜”,与另一标语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一同被称为灾区最打动人心的两幅标语。
有这样一户来自重灾区安县的普通人家,看着他们一家人,你也许很难想象他们经历过那么大的一场灾难,你可能也想不到这么幸福的一家人竟是来自5个不同的家庭。这家男主人叫林兴聪,女主人叫李芸香。即使震后再结合了,林兴聪却依然带着遇难妻子的父母、自己的父母与李芸香再组家庭。当问及他为什么想到带着遇难妻子的父母一起生活时,他朴实地说:“没有想这么多,他们在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儿女已经很难过,我们活下来的人一定要把走了的人没法做的事做好,孝敬他们、照顾他们是我们该做的事。”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灾区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同舟共济、坚强奋进的精神力量。
四川省省长蒋巨峰说,我们依靠群众、激发活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立群众主体地位,通过民主决策,调动群众参与规划设计、户型设计、工程施工等各个环节的积极性;通过财税、金融政策,调动群众建房兴业、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主动性;同步推进精神家园重建,深入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和激励灾区群众自力更生、坚强奋进。
提升振兴,画出一条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
随着灾后重建任务完成,灾区发展进入提升振兴阶段。灾区化危为机、恢复提升,推动可持续发展。各地把基础设施重建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工程,重点建设一批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灾区发展条件发生根本性改善。四川省适时把工作重点转向灾区发展振兴,推进产业发展、就业促进、扶贫帮困、生态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等重点工作,灾区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说,四川人民万众一心、穿越灾难、坚忍奋进,创造了抗震救灾的奇迹、灾后重建的奇迹和加快发展的奇迹。遭受世所罕见的巨大灾难,四川没有垮、四川的经济没有垮、四川人民的精神没有垮,全省经济发展没有耽误、全省重大工作没有耽误、全省民生事业没有耽误,重建成为全省加快发展的强大引擎,在困境中划出了一条 “止滑提速—巩固回升—高位求进”的坚强曲线。
在巩固和发展灾后恢复重建成果的基础上,四川省出台《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2011—2015年)》,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新家园,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振兴,为灾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让我们尽情展望灾区的未来吧!
——发展速度高于全省。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大幅增加。
——产业结构优于灾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效明显,产业结构优于灾前水平。现代农牧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的比重和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灾区群众充分就业。群众就业渠道更多,就业稳定性更强,全面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大力改善灾区贫困村发展条件,全面提升贫困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灾区2516个贫困村人均收入超过全省贫困村人均收入水平,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为灾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防灾减灾能力增强。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治理,基本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生态功能逐步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刘奇葆说,灾后重建规划任务已经胜利完成,但巩固重建成果,推进灾区全面发展振兴,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坚定信心,再鼓干劲,扎实工作,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
第三篇:学习《省政府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心得体会[范文]
巩固灾后重建成果,加强新型社区建设
学习《省政府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心得体会
拆迁部
8月29日,我部全体人员召开研习会,学习研读《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结合前期到周边区市县大型安臵小区参观学习,我部人员对如何巩固灾后重建成果有了新的认识,为巩固灾后重建成果,加快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在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工业、坚持高端战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同时,进一步带动城镇改造和农村新型社区配套完善,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这些举措中,加强农村新型社区配套完善是重中之重。
08年至今,园区已拆迁涉及3个镇11个村96个村民小组,动迁农户4600余户,征地拆迁人口约15200人。这些农户正逐步入住新型安臵小区,失地农民变成了社区居民,村委建制调整及新型社区管理便成为了下一步面临的问题。
所谓农村新型社区,是在过去的“村”这一行政单位上进行的变革,结果是,社区虽然地处城郊或农村,却有着不逊色于城市的基础设施,有完善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功能,有以群众为主体的基层自治机制,有为居民取得可持续收入的集体经济组织……近两年来,成都市全面推进农村社区规范化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均等化。据前期到周边县市安臵点参观学习了解:截止到2009年底,成都市共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村级综合服务中心486个,温江区、龙泉驿区实现了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完善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功能的前提条件。按照成都市的规定,新型社区的建设目标是,要建成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和不低于600平方米的活动广场,服务中心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办公会议、教育培训、就业社保、医疗卫生、文体娱乐、农资商贸的要求,具有办公和社区公益活动的基本功能,内设一厅三站八室四中心,外设两栏两店一广场,它们是:一站式服务大厅、医疗计生服务站、社区服务和劳动保障站、志愿者工作站;村党组织办公室、村委会办公室、党员活动室、档案室、综合会议室、图书阅览室、警务室、信访调解室;文化活动中心、农民培训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村务公开栏、致富信息发布栏;便民超市、放心农资店;文体活动广场。
为了推进硬件建设,成都市采取区(市)县政策向农村倾斜,政府财政向农村倾注,明显改善了农村社区办公服务设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市、县两级财政按照比例匹配投入每个村级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专项资金最低不少于20万元,每年此项资金共投入近6个亿。与此同时,灾后重建和特殊党费援建资金大量注入村级活动场所恢复重建项目,为农村社区规范化建设提供了经费保障。都江堰市、崇州市、邛崃市、大邑县结合灾后重建实际,按照农村社区规范化建设要求,着力打造规范化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村级综合服务中心。
二、增强农村社区服务功能
原来的“村”建设成新型社区后,主要承担起服务居民的功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同的社区都在探索和创新。
温江区永盛镇石磊社区,在2008年就成立了公共服务协会,这是全市首家以社区公共服务为内容的社会民间组织,协会包括21家单位会员和30名个人会员。协会不以营利为目的,大力开发福利性、公益性、居民互助性服务,主要任务包括,承担社区居委会剥离的部分职能,搞好社区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就业、法律援助等服务,组织协调社区志愿者服务,承担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会员单位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委托的服务事项。协会开展的第一件服务,就是包公交车接送社区100多名农村中小学生上学和放学,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支持和欢迎。
从全市范围来看,各村(社区)都在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农民群众、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教育、卫生、劳动就业、文化、体育、科技、法律、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进入农村社区,基本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群众办事基本不需要出村。
三、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
农村新型社区涌现的同时,出现了新型的集体经济组织,这使得原来依附于村集体的经济功能被剥离出来。成都各区(市)县,都在重点探索建立以股份合作制为主的集体经济组织,同时鼓励基层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根据各自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定位等实际采取股份制公司(企业)等多种形式,并按照“产权明晰、搭建平台、政社分离、法人治理”的原则,正逐步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结构。这些先进理念均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以温江区瑞泉馨城为例,早在2007年就组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引入民间资金投入配套城市功能设施,实现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后来又创办了成都民生劳动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引导社区居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载体,公司主要从事物业管理服务、保洁、技能培训及就业安排等便民利民服务。
社区为居民提供服务,集体经济组织为居民创造可持续收入,原来的村变成社区后,各项功能由不同的机构承担,各司其职,权责清晰。
四、全面推进农村社区治理
我市已建成并入住的农民集中居住区,除个别因当地实际由所属行政村或集中居住区管委会管理外,基本实行了社区化管理,并逐步完善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及公共服务设施。
按照全市统一要求,这些社区进一步规范居务公开的时间、程序、内容、形式,加大督查力度,形成“阳光化”和“大开放”的公开格局。通过村民议事会和民主理财小组对村级事务、财务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对村两委成员进行民主评议,切实增强村级事务的透明度。
尤其是在农民集中居住区,为加强跨区域集中居住区治理工作,促进社区居民的全面融合,各个集中居住区都在探索村级治理新机制。
以温江区瑞泉馨城为例,创新了党组织设臵方式,设立涌泉街道瑞泉馨城党委,并按“地缘”建立起安和苑、定和苑、宁和苑、富和苑四个院落党支部。接着,来自涌泉街道的7个不同社区的居民通过民主投票,选出了瑞泉馨城的党委班子。在公共服务资金的使用上,采取“双轨运行”,组建跨社区联合议事会。选举出的25名联合议事会成员来自7个社区,他们代表集中居住区所有群众,决定如何实施整个集中居住区的“大公共项目”。通过四会联治(瑞泉馨城联合议事会、管委会、事务监督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联动发展。
在全市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中,都实施了推进以保障群众主体地位为核心,以健全村民议事会制度为突破,村级事务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社会职能与经济职能分离、政府职能与村民自治职能分离,党组织领导下,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据统计,2009年全市选举成立村民议事会达100%,有效解决了村级事务日常问题。
第四篇:关于做好住房保障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关于做好住房保障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建保[2010]9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厅(城乡建设委、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国土资源房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农垦总局(局、办、内蒙古海拉尔农场管理局、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林业厅(局,内蒙古、龙江、大兴安岭森工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发展改革委、财务局、国土资源局、农业局、林业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10]4号)精神,指导各地做好2010-2012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和“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编制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为宗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加快解决快速城镇化带来的住房新问题,建立健全基本住房保障制度,逐步扩大保障范围,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逐步改善城镇居民基本居住条件。
(二)基本原则
1、目标合理,标准适度。各地要坚持以满足基本住房需要为原则,统筹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进程、家庭人口结构、住房支付能力以及土地资源禀赋等约束条件,综合平衡政府财力和各项公共支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科学制定住房保障目标,合理确定住房保障方式和保障标准。
2、因地制宜,统筹协调。要统筹兼顾城乡差别,区别对待区域差异,着力解决住房方面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针对不同收入群体,采取不同措施,实行分层次住房保障。要注意做好同住房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协调,统筹考虑各类保障性住房、各类保障群体之间的关系,做好目标任务、投资安排和政策手段的有机衔接,充分体现规划的可操作性。
3、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要统筹考虑改善危旧住房群众的居住条件和解决新增家庭的住房困难,加快各类棚户区改造,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常住人口住房问题突出的,要结合实际,有重点地加以解决。要区分轻重缓急,区别建设和发展时序,优先安排群众需求迫切的项目,优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4、政府主导,创新机制。要着眼于体制和机制创新,落实好土地、金融与财税等支持政策,加强住房保障组织机构、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支持和引导作用,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长效机制。
二、规划重点和基本目标
(一)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规划期内,各地要通过城市棚户区改造和新建、改建、政府购置、租赁等方式增加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房源,加大租赁住房补贴力度,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力争到2012年末,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2013-2015年各地要结合实际,稳步扩大制度覆盖面,适当提高保障标准,力争到规划期末,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3平方米以下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得到保障。
(二)努力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规划期内,要加快建设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各级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解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包括符合条件的新就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大幅度增加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的供应。
(三)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和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全面启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继续推进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到2013年末,基本完成集中成片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有条件的地区争取到2011年末基本完成。2014-2015年,稳步推进非成片棚户区和零星危旧房改造,稳步推进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改善居住环境;有条件的地区2012年开始加快改造、整治。
(四)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政策、技术支撑体系。要加快住房保障立法,依法强化各级政府的住房保障责任,健全组织机构、政策、技术支撑体系,实施住房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力争到2012年末,所有县、市健全住房保障管理机构和具体实施机构,实现住房保障业务系统全国互联互通,到2015年末,基本建立全国住房保障基础信息管理平台。
三、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一)规划编制期限
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包括各类棚户区改造、政策性住房建设)的规划期限为2010-2012年,基期年为2009年。“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基期年为2010年,可展望到2020年。两个规划要保持有机衔接。
(二)规划组成、层级、编制单位和范围
1、规划组成。本次规划除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保障规划外,还包括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国有垦区危房改造、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只包括东北三省、中西部地区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含河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江苏徐矿集团)等内容。各级规划编制单位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专项规划编制内容。
2、规划层级。规划分国家、省、市(地、州、盟)、县四级,逐级汇总编制。
3、编制单位。省级以下(含省级)住房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廉租住房保障、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等方面的规划。省级以下(含省级)发展改革、农垦、林业部门分别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规划,送同级住房保障部门汇总。
4、编制范围。各级规划的编制范围按行政区划确定。
(三)重点指标和规划文本
规划重点指标(见附件)作为规划文本的附件。规划重点指标有规划期目标指标和辅助指标。辅助指标主要用于评估规划期目标指标的实施效果。各种渠道解决低收入和中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数、保障性(政策性)住房建设和各类棚户区改造的套数(户数)为约束性指标。文本应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规划正文。主要包括:
1、规划编制依据、范围和期限。
2、总体目标和目标。分明确各类项目保障户数,以及各类建设项目计划投资、土地需求、开工和竣工等数量。
3、空间布局指引。按照行政区划分明确区域各类住房规划建设数量,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住房建设规划要求,结合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状况和发展趋势,做好各类保障性住房项目的空间布局。
4、配套政策措施。要落实规定的资金渠道和税费政策,确保各项资金落实到位;落实土地供应计划,依法保障项目及时落地;强化工程质量监管,规范住房保障管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健全管理机构和实施机构,落实工作经费。
5、规划组织实施。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健全推进实施机制,保证规划实施。
第二部分:规划主要指标(见附件)和相关图件。主要指标要体现在2005-2009年住房保障情况、2010-2015年住房保障目标任务和2010-2015年住房保障规划实施预测。
第三部分:规划编制说明。主要包括:
1、“十一五”期间住房保障情况。总结、评估“十一五”住房保障工作,查找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
2、规划期内住房保障面临的基本形势。依据住房状况调查和相关统计资料,做好各类住房保障对象数量和状况分析、政府保障能力分析,明确规划定位,提出解决思路、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规划实施预测。依据规划期间住宅供应数量和空间布局,对住房保障规划实施效果
进行分析、预测,稳定居民住房消费预期。
四、规划编制的基本要求
(一)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各市(地、州、盟)、县规划编制单位要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抽样调查、普查等方式摸清当地住房现状、住房保障对象底数和各类棚户区改造对象底数。要围绕居民住房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研究,对规划重点内容和关键指标,进行专题研究。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实地调研、部门访谈、专家座谈等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增强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各级住房保障规划一经批准即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二)规范编制程序,明确时限要求。编制工作按照前期调研、专题研究、文本编制、论证与征求意见、成果形成五个阶段进行。实行规划逐级上报、逐级审查制度,上级规划编制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下级规划进行审查,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监督指导。省级2010-2012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要确保于2010年6月30日前上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于2010年7月15前完成审查。县、市(地、州、盟)级规划上报、审查时限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各级2010-2012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要确保于2010年7月底前向社会公布。各级“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要确保于2010年9月底前编制完成。为提高效率,便于各级规划数据汇总和报备,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建立住房保障规划数据汇总系统。各级规划编制单位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定期通报进展情况。
(三)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协调配合。住房保障规划是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是指导规划期内住房保障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文件。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编制规划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把规划编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尽量吸收各地区、各部门已有的工作成果和各类统计数据,实现资源共享,加快规划编制。各级规划编制所需工作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
附表:
1、2005-2009年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条件和保障标准情况表2、2005-2009年住房保障户数情况表3、2005-2009年住房保障各类住房建设情况表4、2010-2015年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条件和保障标准规划表5、2010-2015年住房保障户数规划表6、2010-2015年住房保障各类住房建设规划表7、2005-2015年人口、收入、投资等住房保障规划辅助指标情况表8、2008年底各类棚户区、城中村、旧住宅小区现状调查表(参考)
9、2010-2015年住房保障需求现状调查预测表(参考)
10、2010-2015年住房保障各类住房建设项目储备表(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二〇一〇年六月十一日附件下载: 2005-2009年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条件和保障标准情况表2005-2009年住房保障户数情况表2005-2009年住房保障各类住房建设情况表2010-2015年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条件和保障标准规划表2010-2015年住房保障户数规划表2010-2015年住房保障各类住房建设规划表2005-2015年人口、收入、投资等住房保障规划辅助指标情况表2008年底各类棚户区、城中村、旧住宅小区现状调查表(参考)2010-2015年住房保障需求现状调查预测表(参考)2010-2015年住房保障各类住房建设项目储备表(参考)
第五篇:关于做好住房保障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关于做好住房保障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建保[2010]9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www.xiexiebang.com 2010年06月13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厅(城乡建设委、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国土资源房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农垦总局(局、办、内蒙古海拉尔农场管理局、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林业厅(局,内蒙古、龙江、大兴安岭森工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发展改革委、财务局、国土资源局、农业局、林业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10]4号)精神,指导各地做好2010-2012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和“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编制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为宗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加快解决快速城镇化带来的住房新问题,建立健全基本住房保障制度,逐步扩大保障范围,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逐步改善城镇居民基本居住条件。
(二)基本原则
1、目标合理,标准适度。各地要坚持以满足基本住房需要为原则,统筹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进程、家庭人口结构、住房支付能力以及土地资源禀赋等约束条件,综合平衡政府财力和各项公共支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科学制定住房保障目标,合理确定住房保障方式和保障标准。
2、因地制宜,统筹协调。要统筹兼顾城乡差别,区别对待区域差异,着力解决住房方面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针对不同收入群体,采取不同措施,实行分层次住房保障。要注意做好同住房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协调,统筹考虑各类保障性住房、各类保障群体之间的关系,做好目标任务、投资安排和政策手段的有机衔接,充分体现规划的可操作性。
3、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要统筹考虑改善危旧住房群众的居住条件和解决新增家庭的住房困难,加快各类棚户区改造,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常住人口住房问题突出的,要结合实际,有重点地加以解决。要区分轻重缓急,区别建设和发展时序,优先安排群众需求迫切的项目,优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4、政府主导,创新机制。要着眼于体制和机制创新,落实好土地、金融与财税等支持政策,加强住房保障组织机构、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支持和引导作用,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长效机制。
二、规划重点和基本目标
(一)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规划期内,各地要通过城市棚户区改造和新建、改建、政府购置、租赁等方式增加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房源,加大租赁住房补贴力度,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力争到2012年末,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2013-2015年各地要结合实际,稳步扩大制度覆盖面,适当提高保障标准,力争到规划期末,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3平方米以下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得到保障。
(二)努力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规划期内,要加快建设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各级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解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包括符合条件的新就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大幅度增加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的供应。
(三)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和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全面启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继续推进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到2013年末,基本完成集中成片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有条件的地区争取到2011年末基本完成。2014-2015年,稳步推进非成片棚户区和零星危旧房改造,稳步推进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改善居住环境;有条件的地区2012年开始加快改造、整治。
(四)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政策、技术支撑体系。要加快住房保障立法,依法强化各级政府的住房保障责任,健全组织机构、政策、技术支撑体系,实施住房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力争到2012年末,所有县、市健全住房保障管理机构和具体实施机构,实现住房保障业务系统全国互联互通,到2015年末,基本建立全国住房保障基础信息管理平台。
三、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一)规划编制期限
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包括各类棚户区改造、政策性住房建设)的规划期限为2010-2012年,基期年为2009年。“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基期年为2010年,可展望到2020年。两个规划要保持有机衔接。
(二)规划组成、层级、编制单位和范围
1、规划组成。本次规划除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保障规划外,还包括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国有垦区危房改造、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只包括东北三省、中西部地区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含河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江苏徐矿集团)等内容。各级规划编制单位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专项规划编制内容。
2、规划层级。规划分国家、省、市(地、州、盟)、县四级,逐级汇总编制。
3、编制单位。省级以下(含省级)住房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廉租住房保障、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等方面的规划。省级以下(含省级)发展改革、农垦、林业部门分别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规划,送同级住房保障部门汇总。
4、编制范围。各级规划的编制范围按行政区划确定。
(三)重点指标和规划文本
规划重点指标(见附件)作为规划文本的附件。规划重点指标有规划期目标指标和辅助指标。辅助指标主要用于评估规划期目标指标的实施效果。各种渠道解决低收入和中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数、保障性(政策性)住房建设和各类棚户区改造的套数(户数)为约束性指标。文本应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规划正文。主要包括:
1、规划编制依据、范围和期限。
2、总体目标和目标。分明确各类项目保障户数,以及各类建设项目计划投资、土地需求、开工和竣工等数量。
3、空间布局指引。按照行政区划分明确区域各类住房规划建设数量,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住房建设规划要求,结合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状况和发展趋势,做好各类保障性住房项目的空间布局。
4、配套政策措施。要落实规定的资金渠道和税费政策,确保各项资金落实到位;落实土地供应计划,依法保障项目及时落地;强化工程质量监管,规范住房保障管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健全管理机构和实施机构,落实工作经费。
5、规划组织实施。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健全推进实施机制,保证规划实施。
第二部分:规划主要指标(见附件)和相关图件。主要指标要体现在2005-2009年住房保障情况、2010-2015年住房保障目标任务和2010-2015年住房保障规划实施预测。
第三部分:规划编制说明。主要包括:
1、“十一五”期间住房保障情况。总结、评估“十一五”住房保障工作,查找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
2、规划期内住房保障面临的基本形势。依据住房状况调查和相关统计资料,做好各类住房保障对象数量和状况分析、政府保障能力分析,明确规划定位,提出解决思路、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规划实施预测。依据规划期间住宅供应数量和空间布局,对住房保障规划实施效果进行分析、预测,稳定居民住房消费预期。
四、规划编制的基本要求
(一)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各市(地、州、盟)、县规划编制单位要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抽样调查、普查等方式摸清当地住房现状、住房保障对象底数和各类棚户区改造对象底数。要围绕居民住房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研究,对规划重点内容和关键指标,进行专题研究。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实地调研、部门访谈、专家座谈等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增强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各级住房保障规划一经批准即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二)规范编制程序,明确时限要求。编制工作按照前期调研、专题研究、文本编制、论证与征求意见、成果形成五个阶段进行。实行规划逐级上报、逐级审查制度,上级规划编制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下级规划进行审查,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监督指导。省级2010-2012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要确保于2010年6月30日前上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于2010年7月15前完成审查。县、市(地、州、盟)级规划上报、审查时限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各级2010-2012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要确保于2010年7月底前向社会公布。各级“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要确保于2010年9月底前编制完成。为提高效率,便于各级规划数据汇总和报备,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建立住房保障规划数据汇总系统。各级规划编制单位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定期通报进展情况。
(三)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协调配合。住房保障规划是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是指导规划期内住房保障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文件。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编制规划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把规划编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尽量吸收各地区、各部门已有的工作成果和各类统计数据,实现资源共享,加快规划编制。各级规划编制所需工作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
附表:
1、2005-2009年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条件和保障标准情况表 2、2005-2009年住房保障户数情况表 3、2005-2009年住房保障各类住房建设情况表 4、2010-2015年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条件和保障标准规划表 5、2010-2015年住房保障户数规划表 6、2010-2015年住房保障各类住房建设规划表 7、2005-2015年人口、收入、投资等住房保障规划辅助指标情况表 8、2008年底各类棚户区、城中村、旧住宅小区现状调查表(参考)9、2010-2015年住房保障需求现状调查预测表(参考)10、2010-2015年住房保障各类住房建设项目储备表(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
二〇一〇年六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