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中有孩子们
心中有孩子们——学习吴邵萍先进事迹体会
近一段时间,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吴邵萍的先进事迹。她的先进事迹让我陷入了思考。
我们都是教师,尽管我们和吴邵萍老师的教育对象不同,但我们共享着同一种精神,那就是奉献、敬业。在吴邵萍先进事迹的启迪和鼓舞下,我要更加牢固地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增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育人教书”的使命感,强化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责任心。
态度决定一切!端正了态度,也就决定了教学的起点,这才是做好事情的根本前提。我们要静下心,沉下气,踏踏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做人。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爱孩子也同样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只有你真正的爱孩子了,才会去关心孩子。加拿大学者范梅南认为,教育智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关心取向上”,关心是“人的崇高使命”。其实爱是一次和风细雨的交谈,循循善诱的开导,一个淡淡的微笑和一点小小的安慰。这样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使你的孩子不再对你敬而远之,也可以使你的孩子不再惧怕你;而变得喜欢你,也不会出现你一抬手就躲的局面了。老师对孩子的爱并不仅仅是教好书,尽到自己的职责,更是对孩子的一种关爱与引导,一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正所谓好的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生。作为老师,应把孩子的坏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当发现孩子有一点错误的矛头时,就应及时制止,这样做才是对孩子的真正的爱。
教师工资绩效改革以后,我们农村教师的待遇确实比以前提高了不少,在这种状况下,我们要学会感恩,更应该凝神聚力,以有效乃至高效的课堂回报学生,回报社会。
我要以吴绍萍为榜样,学习她育人教书、淡泊名利、恪尽职守的奉献精神,刻苦钻研、严谨笃学、求真务实的敬业精神,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努力成为学生爱戴、同事欣赏、家长满意的教师。
学习吴邵萍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周三下午,雨外小的全体教师齐集多功能厅,开展了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吴邵萍同志学习的活动。会上,王书记、丁主席和全校教师一起学习了吴邵萍同志先进事迹。丁主席宣读了吴邵萍老师的教育理念“不断学习,才能站在更高的层次看幼儿教育,踏实钻研,才能把幼儿教育的全貌看得更清楚,干得更出色。”她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们,震撼着我们,也让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吴邵萍老师从事教育27年,她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平凡之处彰显出伟大的人格。课堂上,她是方法独特、机敏智慧的魅力教师;管理中,她是善解人意、和员工交心的好领导;科研上,她是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探索者。27年她用爱浇灌着幼教苗圃,用爱支撑起幼教事业。她的事迹令学习的同志深深震撼和感动。
吴邵萍作为园长老师为了给园里的36位老师提供广泛的交流平台,她从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江苏省社科院等教育科研单位,请来多位专家作为幼儿园的常驻专家,对老师的教学进行研究、点评和指导。
为了帮助新老师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教学要领,吴邵萍特意制定了“两教一保”的搭班制度:每两位老教师带一名新老师。“失败了不要紧,还有这么多老师、专家一起来帮忙。你们应该感到幸运,而不是退缩。”吴邵萍经常这样鼓励年轻教师。
作为雨外小的一名新教师我身有感触,学校领导为了让我们更快的适应工作开展了“青蓝工程”让我们年轻教师和优秀教师结对,给我们年轻教师提供了很多学习的机会。当我们在教学中遇到困惑时我们可以及时的去向我们的师傅进行请教,使我们在教学水平上能够快速的提高。
态度决定一切!吴邵萍同志“爱园胜爱家”的工作态度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端正了态度,也就决定了教学的起点,这才是做好事情的根本前提。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更要静下心,沉下气,踏踏实实工作,勤勤恳恳教书。教师工资绩效改革以后,我们教师的待遇比以前提高了不少,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更应该凝神聚力,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以优质的教学回馈学生,回馈社会。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而且自己也要不断地学习。好学、勤学是吴邵萍的挚爱追求。她始终认为学习使人前进,学习是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她身上真正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27年来,她从未间断过学习,从一个中师毕业生一直学到大专、本科、研究生课程班,自理近万元的学费。要想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要有终生学习的观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我们进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我们符合时代的要求。
作为教师,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细心和关心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那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同时也实现了我们的价值。
学习吴邵萍同志先进事迹有感
昨天下午,我们全体教师在一起学习了教师吴邵萍的事迹。大家都被他们那种对孩子的无私的爱、真诚以及对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全身心的投入精神所深深感动,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教师学习。
通过学习,我知道吴邵萍老师的事迹是充分体现了她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也体现了一名教师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展示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高大形象。
通过学习,使我对教书育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再微小的细节不能忽略,因为它是关于学生的。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是好教师的共同点,有了这颗爱心,你才有资格去教你的学生,对学生没有爱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是有瑕疵的。教师爱学生,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相信每一个孩子,用爱的火花去点燃每一个孩子的心灯。老师要独具慧眼,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潜力和闪光点,鼓励孩子不断地、自主地探索,使他们的才华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说得多么好,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让我们一起来爱我们的学生,爱我们的孩子吧!其次,作为一名教师还要有很高的学识水平,不断地学习才能干的出色。时代在进步,孩子在成长,对老师的要求也就有所提高,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大胆创新,积极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脚步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最后,吴老师作为一名老教师不仅在学生面前为人师表,表里一致,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而且在后一辈的新教师眼里她真正的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在专业发展上处处想着年轻教师,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培养更多优秀教师。她让学生和教师都很好的成长。
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吴邵萍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有调皮的孩子,她不厌烦,主动和孩子交朋友,用自己的耐心、关心之情感化他们,使他们的学生能时刻体会到老师的爱无处不在。关心爱护每个孩子,给每个孩子平等的爱,走进孩子心里,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以吴邵萍老师为榜样,爱岗敬业,以高尚的师德铸师魂,做一名师德、学识双过硬,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作者,争做具有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人民满意的教师,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听了先进老师的感人事迹,我被他那种对学生真诚、无私的爱以及对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全身心的投入精神所深深感动。他们的模范事迹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党和人民、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导向,体现了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他们十几年如一日,忘我工作,这种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
爱是前进路上的方向牌--学习吴邵萍先进事迹心得
雨外小 甘方涛
“我还在探索,在路上。”这是在介绍吴邵萍同志先进事迹让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
27年的刻苦钻研,勤学苦练,主编了两本书,参与编写了9本书;在省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72篇,其中在国家级刊物发表6篇;曾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邵萍同志 “爱”学生,“学”知识,“研”课题,“传”大家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质深深打动了我。
在深入学习了吴邵萍同志的先进事迹,作为一个同样站在教育战线的新教师,我被感动了,被震撼了,被引入了深深的思考。对于教育,对于学生,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还要做什么。
爱,是前进路上的方向牌。
对于教学,我要学习她甘于奉献的精神,以高度的责任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奉献;学习她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潜心钻研,提高工作水平;学习她奋发进取的开拓精神、崇高的品格、特殊的人格魅力。作为一名新教师,有更多的方面需要学习,对自己业务的钻研要深入要用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改正。用心去做,总能做好,生命因为课堂而精彩,要热爱自己的教学岗位,努力有效实现爱岗敬业,教师育人的使命。
对于学生,“热爱孩子是教师的道德底线,了解孩子是教师的应尽义务,发展孩子是教师的永远追求。”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他们的成长。教师要学会‘言传身教’。就算是生气,也要与孩子共同探讨,坦诚地告诉学生“老师今天很生气”和为什么生气,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才是平等的。培养好习惯,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大事情。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对于孩子学习习惯,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把他们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真诚的爱他们,用爱敲开他们的心灵的大门。作为一名共共产党员,在学校的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创先争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到教师为人师表、党员为师之表。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在思想觉悟上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性,立足岗位学习吴邵萍同志的精神。把学习吴邵萍同志的先进事迹与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真正将楷模的力量转换成实实在在的工作动力,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0年10月21日 路漫漫其修远兮——有感于《吴邵萍先进事迹》
(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会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新年伊始,怀着一颗感动的心学习了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吴邵萍老师的先进事迹。27年来,她刻苦钻研,勤学苦练,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所有的爱全部倾注在幼儿身上,把所有的情全部洒在幼教事业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取得了显著成绩。她曾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十佳青年教师称号”、“首届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第二届学科带头人”、“南京市千名岗位教师称号”、“南京市名教师”、“玄武区首届中青年拔尖人才”、“玄武区第二届中青年拔尖人才”、“玄武区第三届中青年拔尖人才”等称号。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吴邵萍老师因为喜欢孩子才选择了教师职业。她27年来始终立足于幼教第一线,遵循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对孩子一视同仁,无私奉献,促进每位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发展。她常说,孩子的心灵最纯洁,每个孩子都是一朵最美的花,教师应该热爱每个孩子,爱孩子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教师要将爱心倾注在每一个孩子身上。爱孩子,用心灵去感悟,有爱心、有平等、有理想、有思索。要让自己做个心地洁白如月的幼儿教师,把如水的爱洒给每一个孩子。草地上有和孩子们游戏的身影;活动室里,传来孩子们嘹亮的歌声;春天,我们为共同放飞的风筝而欢呼;冬季,那关于雪孩子的故事常常令孩子们感动得泪光盈盈。一年四季,照顾孩子们每一个生活细节。最关键的那是我们和所有孩子在一起,他们之中有的聪明漂亮,活泼可爱,有的衣着不整,爱哭爱闹,甚至拖着鼻涕,有的顽皮淘气,常常搞一些恶作剧的,但也如一样的平等地爱他们,象月亮般爱他们。
人的一生一定要与时俱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就是要与时俱近,终身学习。好学、勤学吴邵萍老师始终认为学习使人前进,学习是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27年来,她从未间断过学习,从一个中师毕业生一直学到大专、本科、研究生课程班,自理了近万元的学费。为了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她总是利用假期参加各种教育研究的前沿信息培训,从未完整地休息过一个寒暑假。在她身上真正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她每月读10本杂志、每季读完1—2本理论书籍。收集整理了30本资料册,做了多本学习笔记。
作为教师,我们要让自己“现代”起来,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吸收新知识、新概念,每一位教师都要具有学习的精神、研究的精神、创新的精神、敬业的精神、团结的精神和谦虚的精神,以现代的理念指导教学,以现代的步伐实践新课程,成为一个有现代感、出色的教师。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吴邵萍老师钻研、善研,始终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科学探索,醉心于课题研究。她独立承担了无数个课题,并且把这些毫无保留地传与他人,帮助所有幼教同行。她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为幼儿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她的潜心,她的无私,让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感动,释怀!
师爱如明月!吴邵萍老师的心就象那皎洁的明月一样,无私而坦荡,倾泻着如水光华!把平凡演绎成崇高,把崇高化成那浓浓的爱意,献给了身边每一个纯真的孩子,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感染着周围每一个教师!
“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若因小而不为,只顾标新立异,革故鼎新,无异于临渊羡鱼,一事无成。“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吴邵萍老师的成功之路,也是岁月的积累而铺就的。所以,只要我们每天积累“一点点”,我们就会改变“一点点”,在不知不觉中驶向理想的彼岸。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天的政治学习时间,王校长组织了全校教师学习吴邵萍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学习过程中我触动很大,也敲醒了我沉睡的心底,重新认识教育事业的重任。
她的“爱”字当头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事迹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教育工作的平凡和伟大。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折射出她高尚的品质、崇高的精神。学习她的事迹材料,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她为幼教事业付出了青春;她勤于学习,不断钻研;她爱生如子、克己助人的优秀品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职业风范。最珍贵的是她用最真诚的心爱护着每一位孩子。她的行为无声地告诉我们每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家长们把孩子送到我们的学校,就是把孩子的希望送给了老师;把一个家庭的未来幸福托付给了老师,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必须竭尽全力,努力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大的成功与收获。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谈谈今后努力的方向和一些想法:
1. 全面学习业务知识。通过参加教研活动,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以提高业务技能和业务水平;
2. 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强化事业心、责任意识,认真履行教师的义务; 3. 在教学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更新思路,开拓创新。
吴邵萍同志的先进事迹为我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旗帜。吴邵萍同志塑造了新时代优秀教师的鲜活形象,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素质教育的践行者;什么是真正的爱岗敬业、廉洁自律;什么是真正的无私奉献、大爱无边。她的事迹使我感觉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是一种辛劳、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将时刻用吴邵萍同志的事迹去鞭策、激励自己。
学习吴邵萍老师先进事迹心得
吴邵萍老师是南京的一位普通幼儿教师,但是她的职业生涯却又是那样的不平凡,我想,“爱的奉献”四个字也许能够描绘些许她那一路对孩子那可充满关爱的和奉献的历程。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这句名言早已深深刻入我们的脑海。在我们并没有完全领会此中深意的时候,吴邵萍老师的诸多行动又一次带领了我去思考这句话,我想此中精髓就是爱的奉献、无偿的奉献。她是这句话真正的践行者,她用她这一颗火红的心映照了一个又一个儿童,我相信,这些儿童长大后也会有一颗火红的心,积极向上,为祖国争光添彩。
吴邵萍老师的先进事迹更像是一面旗帜、一面镜子,引领着众多教育者的走向、反映当今时代教师的品德的高尚。纵观教育者的队伍,从古代的孔子到现代的陶行知、斯霞,他们就是一面面色彩各异的旗帜,有着不同的风格、但拥有一致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他们的付出换来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杰出,他们的信念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
教师的工作是琐碎的,我们必须面对类型各异的学生、了解他们的想法、引导他们去学习以及处理各种琐碎的事物,但也正是由于这些事情的存在,才更能显示出教师存在的价值。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看完吴老师的先进事迹后,我脑海里就一直闪现着这句话,她诠释了这句话的内在,同时也让这句话变得有血有肉、更加生动。路就在我们脚下,就让我们在这条大道上踏实走好每一步,为孩子们的未来和自己的价值迈步向前吧!
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一书的心得体会 数学组林青青
《纲要》指出课程改革的目标:首先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培养学生的目标必须具备六个“具有”:
1、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国人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备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努力为人民服务;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5、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6、培养学生具有美丽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小养成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成为新世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化新人。
其次,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六个:第一,旧课程的授课方法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积级主动的学习,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学会自主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第二,旧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新课程设置综合课程,突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旧课程内容“难、繁、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实际生活应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四,旧课程过于强调被动地接受学习,对记忆知识出现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新课程更加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和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各项能力。
第五,旧课程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新课程更加重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业务提高,不断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六,旧课程管理过于集中,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让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分别都能适应。
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第二,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善于引导学生s质疑、调查、探究,在老师的指导下应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第三,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出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力求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四、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培养学生学会应用电脑进行各学科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和才能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教学工具。
总之,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应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从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来认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大意义,从而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高度负责地参与并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
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的心得
基础教育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今天我国的2亿多中小学生在课堂里学什么怎么学,事关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基础教育改革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通过学习,从中获取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的印象最深。
1、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6+ 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课程评价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5、教材开发与管理
.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我决心在今后的教学中,依此来指导我的工作,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奋力拼搏,积极进取,努力开创新局面。
立足现实,顺应时代,深入推进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心得
我国从2001年秋季正式启动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巨大的转变,基础教育领域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指引下,焕发出勃勃生机。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由低到高的实践过程。《纲要》是指导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重温《纲要》,对于深入认识课程改革的本质,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一段时间,我对《纲要》进行了反复、深入地学习,在总体把握的基础上,对学习心得进行了系统化整理,觉得在学习《纲要》过程中如果“树立一个目标,抓住五个两、九个三”,就能对课程改革做到高屋建瓴的认识,将这些材料提供给各位同行,期望能对各位同行的学习带来裨益。
学习《纲要》要树立一个目标: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在世纪之初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整体提高我国基础教育水平,使基础教育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而进行的重大教育变革。这次改革将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其涉及面之广、步伐之大、难度之大、速度之快,在我国的教育史上从未有过。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站在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个孩子发展的高度去认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进而树立起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以满腔的热情继续投入到这场教育变革的潮流之中。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学习《纲要》要抓住“五个两”,即贯彻两个全面、依据两个规律、培养两个素养、继承和发扬两个传统、落实两个重点。
一、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党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就教育的功能、手段、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纲要》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使教育方针的可操作化成为了可能。素质教育的概念早在2001年《纲要》颁布之前已经出现,最早与“应试教育”对立,成为1995年到《纲要》颁布前的主流教育意识,但这种符合形势的教育理念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却阻力重重。就此,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些地方开展素质教育还是号召多而落实的措施少,一些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着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个别地方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则指出:“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还没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在一些地方就像有的同志形容的‘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我们从两位领导振聋发聩的讲话中可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原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曾指出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这三个要义就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这个要义着眼于基础教育的普及性、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强调了人在发展中的主体性。柳斌同志的讲话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意识领域,但在具体实施层面却效果甚微,其主要原因还是在实施过程中受课程的制约,没有形成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纲要》的出台则为教育方针的准确贯彻落实,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提供了制度和实施上的保证,使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成为了可能。
二、课程改革从根本上依据了两个规律。教育要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的规律,是教育发展的两个基本规律。依据这两个规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我国在现阶段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性。从时代背景来看:主要表现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诸多困境。而要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要解决人类自身发展面临的困境,必须从教育抓起。从国内来讲,我们国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人口的科技文化水平低,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我国的政治、济济、文化、科技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需要教育的强有力支撑,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进一步提高公民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从我国的基础教育自身来说,固有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产生了巨大的危害,基础教育的课程更多的体现出工业经济时代的特点,即只关注造就合格的劳动者而忽视了对人本身、对生命的关怀,很难适应时代对人的发展要求,同时,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提高公民的素质最后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无论站在推动人类发展和国家发展的角度,还是站在参与国际竞争和满足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角度,无论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还是面向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基础教育都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三、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是培养学生的两个素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纲要》中,突出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科学素养指人对科学知识、方法及其社会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具体涉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四个层次。人文素养则指的是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和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华东师大的袁振国教授曾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如下精辟论述,他说:“科学在于揭示自然和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文科则在于探求人生生活的意义;科学追求的是精确性和简约性,文科追求的则是生动性和丰富性;科学的标准是规范的统一的,文科的标准是多变和多样式的;科学强调客观事实,文科强调主观感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具有多样化的特性,然而也有相同的、最根本的一些要求,这就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如何使人在这个社会中幸福地活着,有尊严地活着,能积极参与、推动社会的发展。具有基本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看到对应工业经济时代的教育,虽然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劳动者,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而导致精神力量和思想道德的削弱和沦丧,使人类自身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而要具备这两个素养,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而要具备这两个条件,必须依靠与之适应的教育来培养。
四、两个传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民族传统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的历史积淀,体现了一个民族基本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是一个民族保持独立性的根本品性。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是一个民族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推动人类进步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精神意志,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个性特点。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是提高国民人文素养,提高民族凝聚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充分肯定了创新在一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目前,世界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生产、加工、搜集、整理、传播与应用,成为了创造财富的主要手段。针对我国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掌握的现状,《纲要》把实践能力并列与创新精神,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目标,无疑是十分正确的。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推动社会发展总终要通过人的实践表现出来。弱化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会培养出大批只会空谈,不会做事的纸上谈兵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从根本上就不能满足未来时代发展的需要。所以,《纲要》特别强调了四种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其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习《纲要》要抓住“九个三”,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三个面向”、“三个代表”为指导;在实施上要重视三个体现;在课程结构上实现三个特点;在课程内容上做到三个加强;在学习方式上强调三种学习方式;在课程管理上构建三个级别的管理体系;在评价上要贯彻三个促进;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总体来看,本次课程改革突显了三个特点。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教育的长期性决定了教育的结果的长远性,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育要具有未来眼光、超前发展、优先发展。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若干年后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建设者,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日渐频繁,没有未来眼光,没有全球能力,就不能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就必然落后于时代。
教育要具有人民性。教育要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就是教育有有助于社会发展,有助于改善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有助于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当前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通过教育的培养使人自身达到内心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教育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育是传播先进文化的主要途径,学校是传播先进文化的主要阵地,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能武装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人。教育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当前,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教育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推动人类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体现基础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基础教育是要面向每个适龄儿童少年的教育,课程标准应该是绝大多数学生能达到的,课程内容应该是最基础的,课程追求应该是提高全体公民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基础教育着眼与发展,就是要用动态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现象,课程目标和内容应该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在课程结构上实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学校课程的每一门课程既有其独特性和独特价值,也都有其特殊性和局限性,而且在教学任务上也有轻有重,把学校课程体系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保持恰当、合理的比重,在平衡的基础上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是均衡性的主要目的。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则是淡化学科本位、减少课程门类、发挥系统优势,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课程的选择性主要表现在设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和必修课,选修课,通过这样的设置来实现课程既能满足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又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也能满足学校办学宗旨的需要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课程的选择性使国家与时代、地方与学校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得到很好的协调。
四、在课程内容上做到三个加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加强课程内容与科技发展的联系,使学生经验、学科知识、社会发展三个方面的内容得到整合。这样的课程内容改变了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从而摆脱了学科间壁垒森严的怪圈,使课程的时代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五、在学习方式上强调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三种学习方式集中体现了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的特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扭转学生学习的他主性、被动性、依赖性。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通过改变学习方式来体现课程改革对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的新判断,对于教育目标的新追求。
六、在课程管理上构建三个级别的管理体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其中国家课程体现了国家意志,地方课程体现了地域需求,校本课程体现了学校办学宗旨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三级课程构成了我国家基础教育完整的课程体系。
七、在评价上要贯彻三个促进。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和促进功能,倡导发展性评价,就要对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评价重心进行调整,使之更有利于发挥其促进发展的功能。发展性评价要贯彻三个促进:就是评价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教学实践不断改进。
八、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确定为教学目标,重视在教学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重视在教学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确定为教学目标,便于扭转轻德育重智育,轻实践重知识,轻过程重结果,轻非智力因素重智力因素的传统教育弊端,对于培养完整的、健全的人,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
九、总体来看,本次课程改革突显了三个特点。
1、改革体现了政府对教育的要求。本次课程改革作为一种国家意志,政府行为,集中反映了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和期望。这些要求和期望主要反映在两个文件里:一个是1999年6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一个是在2001年6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纲要》的颁布是对这两个文件要求、期望的具体落实。
2、努力协调国家发展需要与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使二者得到协调发展。从本次课程改革来看,人文精神得到有力强化,以人为本理念成为了本次改革的最基本理念并在《纲要》里进行了具体地体现。
3、改革具有整体性。不同于我国建国后前七次较大规模的课程改革的是,本次改革具有整体性。本次改革从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从而达到构建基础教育新秩序的目的,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飞跃。
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后,收获很大。现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 价值观的转变
《纲要》明确了基础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这一目标标志着课程功能的转变,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作为教师要深刻领会这一教育目标,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要打破传统的精英主义思想,而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
二.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首先,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和赞赏。教师必须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尊重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他的独特性、爱好、爱好、专长,赞赏他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他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他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其次,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帮助和引导。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检视和反省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畏惧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再次,在对待自我上,要留意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按教学的进程,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最后,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要注重合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其他教师和家长进行配合与沟通。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殊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互相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同时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尊重学生家长,虚心听取家长的教育意见,与家长保持经常的联系,在教育要求与方法上与家长保持一致,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 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要熟悉和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即: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帮助学生进行富有个性地学习。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有了学习爱好,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表现为“我能学”。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强调身体性参与,重视直接经验,从教学角度来说,就是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总之,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教师应当加强学习,锐意进取,不断进步,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心中有我
心中有我记得美国作家海明威说过:“没有人是座孤岛,独自一人,每个人都是一座大陆的一片,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一小块泥土被海卷走,欧洲就少了一点,如同一座海岛少一些一样;任何人的死亡都是对我的缩小,因为我是处于人类之中。”这句话和鲁迅先生的名言多么相似!
这与我无关吗?不,你并不是生活在无知的世界,世态的冷暖,国家的兴衰都与你息息相关。若是你说这与你无关,那么另一个角度来说你就是一个懦夫,一个忘国的懦夫。这或许是你的借口,一个自我安慰的理由,但是这些就像是在阳光下的积雪,转瞬即逝,无法停留多长时间!
社会就好似一个运转不停的机器,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零件,如果国家的兴衰与你无关,那么当这机器坏掉时,你又能干什么,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零件而已。顾炎武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有心怀祖国,才有了刘和珍的为民请愿,才有了鲁迅的弃医从文,才有了屈原的《离骚》……心中有国家,才能体现自己的责任感,这就是责任的最高意识。
或许你又会说,对于整个社会,我只是一粒沙,一颗石子微不足道。对于国家大事我的努力只是九牛一毛,对于国计民生,我的建议不值一提。但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风雨兴焉。这个道理还是懂的吧,再大的困难,每人献出一点点,乘以十三亿会变的重如泰山。你的一小步就是祖国的一大步。为什么不去发挥自己的作用,奉献自己的力量?或许我们很难名垂千古,但是我们可以骄傲的对自己的子孙说,我们为祖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朋友们,我们要担当责任,不能去逃避,这样我们才配当一个中国人。
当我们身边的人受到伤害时,请伸出你的双手,去帮助他们,若是每个人都这样做,我们的国家就会国泰民安,我们也会因此立下自己的功劳,我们也会因此 发自内心的笑。
第三篇:心中有榜样
教材分析
(一)本课内容结构分析 本活动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一个小故事,通过一个残疾儿童孟晴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取得优异成绩的小故事,使学生知道作为学生从小要努力学习,一个残疾儿童能做到的,我们不仅应该能做到,还应该做得更好。不仅要学习孟晴同学身残志坚、勇于拼搏的精神,还要学习她面对困难快乐生活的态度。
第二部分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如:拾金不昧、帮老敬老、爱护环境、主动帮助同学等,使学生感觉“榜样并不遥远”,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
第三部分是行为辨析,由4幅图片组成,都是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常遇到的事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不嫉妒他人,愿意向他人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影响可延续到人生终点,其广泛可涉及到一个人的心理、意志、情感、道德品质、性格能力、生活方式等诸方面,所以榜样的力量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对儿童来说,榜样的影响力就更明显有效。
儿童的特点是模仿性、崇拜性强,加之他们幼小的心灵是一片纯净圣洁的天空,更容易崇拜代表他们的心愿以及认为值得尊敬的人物,进而模仿他们的言行。因此,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正确引导孩子,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教学建议
1.建议以教材插图为引领,让学生认真、仔细地看后,讲一讲图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在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后,教师可以生进行讨论:“孟晴的成绩是怎样获得的?”“我们应该学 些方面呢广让同学们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学生在讨中明白,要学习孟晴同学身残志坚的精神。自己作为身体健全,要以孟晴同学为榜样,珍惜自己的美好生活,不畏艰苦学习,争取取得好成绩。
2.“我们身边的榜样” 是以学生身边熟悉的形象为典型事学生知道榜样就在我们当中,距离我们很近。在该部分教学中,建议以教材插图为引导,使学生能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但要注意不要仅仅发现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同学的长处,还意发现每个人特别是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都能觉自己也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从而鼓励每个学生进步。
3.说一说“你对下面几件事情有什么看法?”,是在学生心有了榜样和了解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之后,如何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短处进行比较。建议在该部分活动中,以小组活动为主,开展讨论,亮明学生的观点,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注意学生的认识要到位。也可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加深学生的认知。
在本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学生年龄特征和所处环境来展教学活动,教材所提供的图片仅仅作为参考,如果身边还有更切合实际的榜样,或者能引发学生激情、鼓励学生进步的典型事例,最好能结合本地情况开展教学。活动概述
我们每天都在长大,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不能没有榜样。当我们再次与榜样相逢时,总能获得无穷的力量,多少榜样在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他们可能是我们的老师,可能是儿时的玩伴,可能是要好的朋友,也可能根本就不相识。但是他们的行为、品格、作为却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本活动就是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使学生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并愿意向他们学习。
本活动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个小故事,通过一个残疾儿童孟晴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取得优异成绩的小故事,使学生知道作为学生从小要努力学习,一个残疾儿童能做到的,我们不仅应该能做到,还应该做得更好。不仅要学习孟晴同学身残志坚、勇于拼搏的精神,还要学习她面对困难快乐生活的态度。
第二部分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如:拾金不昧、帮老敬老、爱护环境、主动帮助同学等,使学生感觉“榜样并不遥远”,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
第三部分是行为辨析,由4幅图片组成,都是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常遇到的事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不嫉妒他人,愿意向他人学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长处,应该向他们学习。
(二)能力目标
心中有自己的榜样,能在榜样的鼓励下,不断进步,健康成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不妒忌,愿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教学重点
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不妒忌;心中有自己的榜样,能在榜样的鼓励下,不断进步,健康成长。教学难点
愿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欣赏音频“学习雷锋好榜样”,让同学们一起唱。)老师:同学们,大家心目中有自己的榜样吗? 学生:(略)
老师:雷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应该向他学习,是不是? 学生:(略)
老师:除了雷锋,还有好多人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来看下面的故事。(过渡)【讲授新课】
一、孟晴的故事(板书)
老师:同学们,大家先打开课本第四十八页,认真看一看,图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然后说一说。学生:(略)
老师:孟晴同学的成绩是怎样获得的? 学生:(略)
老师:她经过自己的努力,刻苦学习,克服身残带来的种种艰难,取得了“学习标兵”的优异成绩,我们应该学习她的哪些方面呢? 学生:(略)
老师:我们作为身体健全的学生,应该以孟晴同学为榜样,学习她那种身残志坚的精神,对不对? 学生:(略)
老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榜样值得我们学习。(过渡)
二、身边的榜样(板书)
老师:我们打开课本第四十九页,我们看一看图中的同学都在做什么呢?然后说一说。学生:(略)
老师:他们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呢?大家讨论一下,然后说一说。学生:(略)
老师:像图中同学那种拾金不昧、尊敬老人、爱护树木、保持环境卫生和帮助同学等,都值得我们学习,他们都是我们的榜样,在我们同学间也有好多的榜样,大家赶快找一找,说一说吧!学生:(略)
(可让同学们欣赏视频“优秀学生”;图片“帮助同学”、“光荣的护旗手”、“获奖的同学”、“身边的榜样”、“认真听讲的同学”、“热爱劳动”、“慰问老人的同学”等。)
老师:我们大家自己都有哪些方面值得别人学习呢? 学生:(略)
老师:在我们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你们看——(过渡)
三、说一说(板书)
老师:大家打开课本第五十页,我们看一看图中的同学都遇到了什么事情? 学生:(略)
老师:你对这几件事情有什么看法呢?讨论一下,然后说一说。(最好让同学们逐一讨论四幅场景,老师总结:要热心帮助同学、不畏艰难、不妒忌别人的优点等。)学生:(略)
老师: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长处,我们应该取长补短,使自己不断进步,健康成长,对不对? 学生:(略)
(可让同学们欣赏视频“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老师最后让学生都来说说自己的同桌的优点。)【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心中要有自己的榜样,应该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不妒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进步,健康、快乐成长。
第四篇:心中有梦
心中有梦
内蒙古西乌旗第四小学六年二班朱楷铮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这个梦或大或小,离你或近或远。也许这个梦想很难实现,但你依然勇往直前,去试探去冒险。但挫折又使你不堪一击,使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梦想。
在你为梦想绝望时,你是否想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事?他在宫中一向过着宽裕的生活,但经过了贫穷困苦的洗礼之后,他依然坚持,心中立下了打败吴国的梦想,他才反败为胜。
还有居里夫人,在她发现元素镭的辉煌业绩背后,却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辛酸和她付出的无数的心血、汗水。当放射性元素镭在她面前发出荧光的淡蓝色时,映衬着她美丽的梦。
当然我也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作家。这是个难以实现的梦想,可这个梦想依然根植在我的心中。我虽然作文不错,但我小学的写作道路仍像一条飘摇不定的小船,在茫茫大海上仍然会遇到风浪。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还是因为我的一次出彩。那是因为我的作文登上了《小作家》这本书和我的照片也上了小作家的封面。这两样东西似乎在诉说着我的作文道路上辉煌的业绩。但后来我学习成绩下降,作文水平也大不如前,老师说我骄傲了,直到学期末
我的作文也没得到好评。从这次教训中,我决心要学习居里夫人,做一个不被盛名宠坏的人。
梦想的回报是给不放弃她的人,关键你是否真心对待不的梦想呢?
第五篇:心中有祖国
“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演讲稿<原创>
心中有祖国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心中有祖国》。
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辉煌而沧桑的历史,而且又在创造着让世界瞩目的奇迹.如果有人问为什么,你会怎样回答?我们应该骄傲地告诉他,因为我们中华儿女-----心中有祖国!
心中有祖国,便有了英雄们壮烈的情怀!从“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曹植----为国捐躯的无畏;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司马迁,到“人身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的文天祥----为国献身的坦然;从“长太息以掩涕兮”的屈原,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为国奉献的情操.心中有祖国,便有了革命者执着的信念!便有了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甘胆两昆仑”的豪情,便有了秋谨“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转回”的壮志,便有了爬雪山过草地的坚定毅力,便有了严刑拷打下顽强不屈的意志,便有了革命胜利时喜悦的笑容.心中有祖国,便有了爱国者永恒的激情!那激情是鲜艳的五星红旗的每一次升起,是升起在天安门广场民族独立的自尊,是在改革开放春风下建设新时代的自信,是世贸大厦前中国崛起的自强,是回归盛典激起的亿万人的热泪,是奥运会场上民族奋起的自豪!
心中有祖国,便有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那希望是“嫦娥”一号奔向月球怀抱时喷射的火光,那火光牵动着中华儿女的心,载着华夏子孙的梦,让五十六个民族的合音震响在浩茫的星月之间,让赤诚的中国心在仰望中升腾凝聚,让火红的热血在汇聚中燃烧!
心中有祖国,让中国这条巨龙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飞向雄伟的珠穆琅玛,飞向蜿蜒的万里长城;心中有祖国,让中这国条巨龙永远腾飞在世界的东方!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