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胜乡东民村2011年申请农村建设四星级材料
东胜乡东民村2011年申请建设三星级新农村报告
一、东民村自然情况
东民村位于东胜乡政府的最东南侧,大约在1932年建屯,东靠山,西邻东利村,南面有乌裕尔河,北邻沈司、四七0、八五0等部队农场。现有人口1921人,土地面积20838亩,527户,三个自然屯。全村现有食杂店8家,农机商店3家,农机修理部5家,农药商店2家,医疗人员7人,医药商店2个,兽医所一个。近年来,东民村在农业生产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村民生活居住条件发生很大变化,一批新型农民不断涌现了出来,新兴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效地拉动了全村经济发展。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扎实推进。小屯分散转移工作全面开展,并取得了可喜成就。一系列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优良的作物品种得以推广应用,粮食产量有了显著的提高。村屯卫生环境全面改善。乡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田园景色。
二、申报星级
按照《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工程2011年实施方案》和《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星级评定办法(试行)》的要求,东民村两委经过认真考虑和自我检查,结合全村农村实际,并经全体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一致表决同意申请黑龙江省建设三星级新农村工作。
东民村将实事求是地开展四星级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文明示范村“六化”目标,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力量,发挥区域优势,努力开拓工作新局面。并发挥土地规模经营专业合作社、现代化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现代大型农机作业合作社、大豆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的优势,引领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
三、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一)生产发展方面
东民村以种植、养殖、劳务输出等经济为支柱产业。一是全村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种植业结构,在全村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土壤“三三”轮作制和作物轮作制度,增加了玉米、小麦、马铃薯、青贮玉米、水飞蓟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其它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使粮、经、饲达到比较科学的比例。二是先后组建了适合本村实际的种类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有效地整合资源,调动广大村民的创业积极性,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特色的产业格局。三是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跑山鸡、貂、獭兔等特色养殖已初具规模,共有奶牛280多头,绵羊500多只,奶羊60多只。四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全村剩余劳力外出经商务工求发展。随着现代农机作业效率的提高和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部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村里积极引导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全村每年外出务工人员都有大幅度增长趋势,2010年达到654人,占全村人口的32.5%,实现劳务收入725万元以上。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6854元,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12.5%,村集体收入达98万元。
(二)生活宽裕方面
一是投资350余万元进行道路硬化工作,目前通村公路白色路面9.8公里,占全村的通村公路硬化率85%以上,中心村主街道硬化2条。二是修善了自来水井,水质完全达到国家饮水标准,自来水入户率达100%。三是新型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99%。四是文化事业方面新华村广播电视工程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五是社区建设方面,已建成了办公、培训、读书、信息、卫生医疗等多功能与一体的综合活动室一处,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六是社会保障方面,全村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人数全部达到应保尽保,凡是符合困难群众大病求助的村民,均已得到了救助。
(三)乡风文明
2010年投资了30万元,建成的农民综合活动中心350平方米,建休闲广场3000平方米。丰富了农民的文化和体育生活。组建的农民秧歌队和农民乐队,经常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几年来都坚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十星级”文明户227户,占村户数的30.8%。2009年新建成农民文化书屋120平方米,藏书2500余册,可满足农民对知识的要求。
(四)村容整洁方面
一是中心屯实行规范管理,设专职保洁员3人,垃圾清运车3台,及时清运粪便、垃圾。其它屯也有专人负责卫生管理和清运工作,随时保持村屯干净整洁。二是中心屯农民柴草垛出屯率达100%。三是绿化村屯,通过植树造林、村屯栽植各类花卉等开展环境优美村工作,三年来累计造林面积457亩,其中村屯绿化面积85亩,达到环境绿化、道路的亮化、美化,实现“村在林中、路在树下”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四是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使中心屯内的道路亮化达到50%以上。五是安装新型能源沼气池45户,达到使用标准。
(五)管理民主方面
一是村民民主议事组织及规章制度健全并有效实施,村务公开规范化,“村规民约”、“一事一议”等民主制度健全,并在有效的实施,实现村民自我管理,高度自治。二是村务公开规范化比率达100%,进一步健全了村务公开管理制度和民主议事会制度,规范了机动地发包、财务支出、工程项目招投标及“一事一议”等程序,实现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两年来,通过“一事一议”共议事6项,筹集资金123万元。通过“一事一议”“三笔会签”等制度保证了决策事项与财务支出的合理性。三是开展“三个代表”学习和党员创先争优等活动,深化党员责任区建设工作,每名党员负责包扶责任内的困难农户,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树立党员在群众中的形象。四是积极倡导农村新风尚,通过开展批评教育等手段杜绝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发生。五是精心规划编制东和村未来五年发展规划,制定各项工作指标。生产发展项目建设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上报市级新农村建设主管部门审核,规划齐全,资料完整。
四、后附资料
1、说明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的图片
2、村民代表签属意见
第二篇:东村乡民族宗教工作汇报
东村乡民族宗教工作情况汇报
(2008年5月23日)
一、东村乡基本概况
东村乡位于富民县城东北部,距富民县城70公里,距昆明城区64公里,地理位置处于富民县、禄劝县、寻甸县的三县结合部,东与寻甸县接壤,南与我县的款庄乡为邻,西与禄劝县的崇德、翠华乡以普渡河为界,隔河相望,北与禄劝县翠华乡初途村委会、寻甸县鸡街乡极乐、黑山村委会相连,是一个由汉、彝、苗等多民族杂居的边远乡。东村乡具有光荣的历史和革命传统,历经几届乡党委、政府和全乡人民的共同努力,凭借着独特的气候,昆明近效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东村乡现已成为全县乃至全市闻名的“樱桃之乡”“鸡枞之乡”“彩玉石之乡”“板栗之乡”“优质大米之乡”,境内还具有储量巨大的钛资源和丰富的水电资源,奇特秀丽的普渡河峡谷风光、天然温泉浴场和醉人的芭蕉箐苗族文化风情。全乡国土面积124.6平方公里,辖7个村委会、62个自然村,7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636户,农业人口13590人。全乡有耕地12500亩,其中:水田4500亩,旱地8000亩。2007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1833万元;农民人均总收-1-
入达8710元,人均纯收入达2658元;人均有粮519公斤。
二、少数民族自然村分布情况和人口状况
全乡主要有苗族、彝族、哈尼族等6个少数民族,其中
苗族、彝族为世居少数民族。有15个少数民族自然村,其
中:7个苗族聚居自然村,5个彝族聚居自然村,分别处于
海拔2800米大黑山的两面坡上,年人均纯收入在350—430
元之间;还有2个苗族汉族杂居自然村,1个苗族彝族杂居
自然村。主要分布在祖库村委会、中民村委会、石桥村委会
和杜朗村委会四个村委会。全乡有少数民族578户,人口
1851人,占全乡总人口13590人的13.6%。其中:苗族人
口102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7.5%,彝族人口741人,占全
乡总人口的5.4%,哈尼族54人,占全乡总人口的0.4%,傈僳族24人,占全乡总人口的0.2%。
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多年来,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人畜
饮水、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得
到逐步推广应用,烤烟、荷兰豆、脱毒洋芋、优质玉米等多
种经济作物引种规模逐年加大,有力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社
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
活条件。2007年,柿花箐、水平子、大麻栎树、芭蕉箐四个
苗族自然村连片种植泡核桃500亩。经济增长速度与前几年
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多处于山区和
半山区,海拔高,地势陡峭,土地贫瘠,道路交通状况差,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抵抗灾害能力较弱。在农业发展主要以种养业为主,少数民族地区接受外界信息渠道单一,信息量少,农业生产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加之小农经济观念强,产业单一,科学知识缺乏,造成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增收致富难度大,经济发展缓慢。
四、民族宗教活动情况
全乡少数民族群众多以信仰基督教为主。芭蕉箐教会为东村乡唯一基督教教会,成立于1994年。芭蕉箐教堂位于石桥村委会芭蕉箐村,下辖石桩、菖莆箐、柿花箐、大麻栎树、水平子5个基督教活动点,有7名教职人员,信徒人数386人,其中:芭蕉箐教堂本堂信教人数120人,石桩、柿花箐、水平子活动点为苗族点,信教人数170人;菖莆箐活动点为彝族点,信教人数30人;大麻栎树活动点为苗族彝族点,信教人数66人。到目前为止,各堂、点宗教活动正常,无非法传教和外国势力渗透现象。
五、芭蕉箐、万宝山、菖莆箐三个重点民族村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
(一)芭蕉箐村 芭蕉箐村位于东村乡西北部,西邻禄劝县,东与寻甸县接壤,全村有农户37户,人口130人,其中党员1人,是东村乡苗族聚居自然村之一,距石桥村委会8公里,东村集镇15公里,全村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30元,无村集体经济收入。2005年云南大学博士生工作站在芭蕉箐村设立民族文化研究点,对苗族文化、民风民俗等进行研究。芭蕉箐村地处海拔2800米的大黑山山脚,地势陡峭,自然条件恶劣,村民仅靠一条曲折、狭窄的马车路与外界相通,出行极为不便,加之人畜饮用水属山沟水,未从水源点引水,水质未经任何处理,人畜饮用安全系数较低,加之现有饮水管网是由1978年修建的灌溉用水,管网严重锈化,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影响。现东鸡公路已修通,极大地改善了芭蕉箐村与外界的联系,但该村与东鸡公路相通的路段为马车路,雨季路面塌方严重,坡陡路滑,村民出行极为不便,导致村民无法将农副产品适时送到集镇交易,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了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现计划对从东鸡公路到芭蕉箐村长3.7公里的乡村道路进行铺沙,经乡国土所实地勘测,预计工程建设资金6万元;对长1.5公里的人畜饮水进行改造,经乡水保站实地勘测,预计工程建设资金9万元,两项工程建设资金共为15万元。
(二)万宝山万宝山村是我乡典型的一个苗彝杂居自然村,位于富民县、寻甸县、禄劝县三县结合部,该村自然条件恶劣,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辣子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410元,无村集体经济收入。全村共有农户35户,人口
136人,其中苗族28户,104人;彝族7户,32人,党员1 人。多年来,万宝山村村民饮用水一直从山箐沟取水,未经任何处理,细菌严重超标,给村民的饮水安全带来隐患,加之管路老化受损严重,饮用水时通时短,已远远不能满足全村的人畜饮水需要。从东鸡公路到万宝山的马车路全长
4.5公里,雨季路面塌方严重,坡陡路滑,村民出行极为不便,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了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人畜饮水和出徒安全,现计划对长4.5公里的马车路进行铺沙,经测算,预计工程建设资金7万元;对长4000米的人畜饮水管路进行改造,经乡水保站实地勘测,预计工程建设资金为6万元,两项工程建设资金共为13万元。
(三)菖莆箐菖莆箐村位于东村乡中民村委会,东与寻甸县接壤,南邻本县款庄乡,距东村集镇15公里,距村委会5公里,全村有农户31户,其中贫困户25户,人口106人,其中残疾人口5人,党员1人,是东村乡彝族聚居自然村,属我乡典型的山区贫困村之一,全村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脱毒洋芋、烤烟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350元,人均有粮350千克,基本农田、地面积530 亩,无村集体经济收入。菖莆箐村地处海拔2800米的大黑山偏坡上,地势陡峭,属山体滑坡地段,人居环境恶劣,加之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经济增收缺乏产业支撑,群众增收困难,生产生活
条件差,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慢。现饮用水为山沟水,和一个5m3的人饮水池。为了改善全村居住环境,提高生产生活安全系数,大力发展经济林果项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现需对大部分住房进行择地搬迁,按照安居工程每户3000元的搬迁补贴标准,全村共需9.3万元搬迁补贴资金;配套建设60m3的人饮水池及管路改造,需工程建设资金2.9万元;种植泡核桃120亩,需补助资金2.8万元;建沼气池31口,需建设资金6.2万元,四项共需建设资金21.2万元。
第三篇:东村乡民族宗教工作汇报
东村乡民族宗教工作情况汇报
(2008年5月23日)
一、东村乡基本概况
东村乡位于富民县城东北部,距富民县城70公里,距昆明城区64公里,地理位置处于富民县、禄劝县、寻甸县的三县结合部,东与寻甸县接壤,南与我县的款庄乡为邻,西与禄劝县的崇德、翠华乡以普渡河为界,隔河相望,北与禄劝县翠华乡初途村委会、寻甸县鸡街乡极乐、黑山村委会相连,是一个由汉、彝、苗等多民族杂居的边远乡。东村乡具有光荣的历史和革命传统,历经几届乡党委、政府和全乡人民的共同努力,凭借着独特的气候,昆明近效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东村乡现已成为全县乃至全市闻名的“樱桃之乡”“鸡枞之乡”“彩玉石之乡”“板栗之乡”“优质大米之乡”,境内还具有储量巨大的钛资源和丰富的水电资源,奇特秀丽的普渡河峡谷风光、天然温泉浴场和醉人的芭蕉箐苗族文化风情。
全乡国土面积124.6平方公里,辖7个村委会、62个自然村,7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636户,农业人口13590人。全乡有耕地12500亩,其中:水田4500亩,旱地8000亩。2007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1833万元;农民人均总收
半山区,海拔高,地势陡峭,土地贫瘠,道路交通状况差,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抵抗灾害能力较弱。在农业发展主要以种养业为主,少数民族地区接受外界信息渠道单一,信息量少,农业生产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加之小农经济观念强,产业单一,科学知识缺乏,造成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增收致富难度大,经济发展缓慢。
四、民族宗教活动情况
全乡少数民族群众多以信仰基督教为主。芭蕉箐教会为东村乡唯一基督教教会,成立于1994年。芭蕉箐教堂位于石桥村委会芭蕉箐村,下辖石桩、菖莆箐、柿花箐、大麻栎树、水平子5个基督教活动点,有7名教职人员,信徒人数386人,其中:芭蕉箐教堂本堂信教人数120人,石桩、柿花箐、水平子活动点为苗族点,信教人数170人;菖莆箐活动点为彝族点,信教人数30人;大麻栎树活动点为苗族彝族点,信教人数66人。到目前为止,各堂、点宗教活动正常,无非法传教和外国势力渗透现象。
五、芭蕉箐、万宝山、菖莆箐三个重点民族村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
(一)芭蕉箐村 芭蕉箐村位于东村乡西北部,西邻禄劝县,东与寻甸县接壤,全村有农户37户,人口130人,其中党员1人,是东村乡苗族聚居自然村之一,距石桥村委会8公里,东村集镇15公里,全村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136人,其中苗族28户,104人;彝族7户,32人,党员1 人。多年来,万宝山村村民饮用水一直从山箐沟取水,未经任何处理,细菌严重超标,给村民的饮水安全带来隐患,加之管路老化受损严重,饮用水时通时短,已远远不能满足全村的人畜饮水需要。从东鸡公路到万宝山的马车路全长4.5公里,雨季路面塌方严重,坡陡路滑,村民出行极为不便,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了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人畜饮水和出徒安全,现计划对长4.5公里的马车路进行铺沙,经测算,预计工程建设资金7万元;对长4000米的人畜饮水管路进行改造,经乡水保站实地勘测,预计工程建设资金为6万元,两项工程建设资金共为13万元。
(三)菖莆箐
菖莆箐村位于东村乡中民村委会,东与寻甸县接壤,南邻本县款庄乡,距东村集镇15公里,距村委会5公里,全村有农户31户,其中贫困户25户,人口106人,其中残疾人口5人,党员1人,是东村乡彝族聚居自然村,属我乡典型的山区贫困村之一,全村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脱毒洋芋、烤烟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350元,人均有粮350千克,基本农田、地面积530 亩,无村集体经济收入。菖莆箐村地处海拔2800米的大黑山偏坡上,地势陡峭,属山体滑坡地段,人居环境恶劣,加之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经济增收缺乏产业支撑,群众增收困难,生产生活
第四篇:北峰乡前东旺村关于申请2016扶贫资金
北峰乡前东旺村关于申请2016扶贫资金 实施合作联建冬暖式蔬菜大棚项目的报告
一、村基本情况
北峰乡前东旺村是2014年启动的扶贫开发重点村,位于大名县东部,距离县城25公里。全村共有292户,1445口人,建档立卡回头看在公示后贫困户128户,363口人。一般贫困户95户,330人,低保户28户,28人。五保户5户,5口人。全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是花生。
二、项目申请的必要性
我村现有冬暖式大棚几十个,占地60多亩,种植多种蔬菜,给我村蔬菜种植带来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贫困户搞合作联建蔬菜大棚的积极性很高。按照上级大力度实施产业扶贫项目的精神,结合我村实际情况,经9月4日群众代表会议,9月8日村两委会议研究通过,我村2016申请合作联建蔬菜大棚项目。
三、项目申请内容与项目投资预算
根据实际需要,我村2016年申请合作联建蔬菜大棚项目贫困户60户,共需投入资金517500元,群众可自筹157500元,申请扶持资金360000元。
四、项目收益情况与脱贫成效
项目实施年可实现产值300000元,扶持贫困户60户150人,使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2900元,使60户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乡镇(盖章)
村民委员会(盖章)
第五篇:村财民理乡代管实施方案
根据**党发[2003]14号文件和**党发[2007]16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镇党委政府决定对村级财务全部实施“村财民理镇代管”,现就有关问题作如下安排:
一、工作目标
从2007年起,对村级财务全部实施“村财民理镇代管”,切实提高村级财务管理质量和工作
效率,提高集体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对主导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引导扶持力度,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二、管理原则
1、在不改变村级财务所有权、使用权和审批权的前提下,实行“村有、村用、镇代管”的原则。
2、收入全缴、开支报帐、按月公开、强化监督、责任追究的原则。
3、切实保障村民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原则。
三、管理办法
(一)收入的管理
1、村级收入是指村各类经营收入、发包收入、“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补偿补助性收入、借款收入、社会公益性收益、投资收益及其它收入。
2、各村资产资源发包、拍卖、租贷、农民集资取得收入时,须经村两委班子研究提出意见,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镇党委、政府批准后,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公开运作,实行竞价招标的方法,签订规范的文字合同,杜绝“暗箱操作”,其取得的一切收入均统一由镇农经站代管。
3、各类收入金额在500元以上的要在发生收入当日缴入农经站专户,不足500元的在5日内上缴农经专户,严禁坐收坐支,坐收坐支视为个人行为,追究村书记主任的责任。
(二)开支的管理
1、各村各项开支必须做到规范、合理,按标准管理,严格控制打车等非生产性开支。金额在1000元以下的各类开支和投资项目,经村两委班子研究决定;金额在1000—3000元的各类开支和投资项目经村两委班子和村民理财小组研究决定;3000元以上大型开支项目,如基础设施建设、房屋修缮、公路整修、重大投资等,由村两委班子提出投资预算,报镇党委、政府审核批准,经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征得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
3、民主理财小组对所有开支拥有监督、审核权。
(三)资产资源的管理
凡属于村委会所有的资产、资源,包括出租、承包出的土地、耕地、五荒、林地,闲置的土地、沙地、林地、草地、固定资产等,要分类建立固定资产台帐,注明现有价值、四至方位,一份村里存档,一份报镇农经站备案。并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各村做好资产资源管理工作,在处置和项目投资时按法律、法规规定程序办理。
(四)帐务的管理
1、村里的帐务处理由镇农经站实行代理记帐制。
2、农经站为每个村单独设帐,专户存储各项收入,专款专用,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挤占挪用。
3、村里开支实行按月限日报帐制。①依据各村业务量适当安排调配具体时间,各村必须在规定的具体日期内及时报帐,遇到特殊情况,提前与镇农经站协商进行调换时间。②报帐审批程序:按:开支管理“程序研究后的所有开支,经手人在原始单据签字一,由村主任签字,经理财小组和村党支部(总支)书记审核签字后,到镇农经站报帐,经农村站审核入帐,镇政府负责人签字后支取现金。凡是理财手续不完备,乱发补贴奖金,票据不合法的一律拒绝报帐。③农经站和村出纳员同时记帐,做到帐据相符。④各村可以从自已帐户暂借2000元以下的备用金,大型项目开支,村民代表讨论通过后,报党委政府审批后从自已帐户暂借备用金,待开支后再予以报帐。
4、各村往来款要及时入帐,村会计记帐后,将各项往来明细表由报帐员在报帐时一并上报,由农经站实行复式记帐,以备随时查询。农经站不负责各村村民往来帐的查询工作。
5、按时公开。各村收入、支出、资产、负债情况按月分项张榜公开,公开主要内容:每月发生的资产负债表、各类开支明细表,当月发生的往来、债务化解等。特别是500元以上开支要逐笔公开,不允许将一次性开支分解公开。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及时反映收入、开支存在的问题。
6、上级拔付的专项资金,由于全部实行报帐制,村级原则上不另行设帐。
7、新旧帐的衔接问题。自镇农经站接手各村帐务后,由镇农经站负责给各村出具接交表,原来各村的帐簿、凭单做为原始会计档案由各村现任会计保管封存备查。各村2007年以前帐目必须做到帐帐、账款、账表、帐实、帐证相符。
四、保障措施
1、镇党委政府成立“村财民理镇代管”领导小组,负责推进此项工作。成立“村财民理镇代管”监督小组,全程监督此项工作的实施。各村成立村支部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具体落实此项工作。
2、镇农经站设专职会计和出纳员,负责记帐核算和现金出纳工作。实施农经站代理记帐后,除各种往来明细及现金帐,各村不再单独设帐。
3、各村设专职报帐员,由原出纳员担任;设复式记帐员,由原村会计担任,记载往来帐目。
4、统一票据管理。村所需票据由镇农经站统一提供,农经站建立票据领用台帐,明确专人保管。村集体组织票据使
用完毕后,将用完的票据存根镇代理中心销号,实行销旧换新,及时归档保管。各村领取的收据和使用完的存档不允许丢失。
5、各村要积极配合“村财民理镇代管”工作小组的工作,将2006的村级帐目抓紧结算完毕,在村财务公开栏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按交接日程安排,自工作组进驻该村之日三日内,村两委班子成员手中的收、支单据必须交清,以便帐务处理,三日内不交的,收入不入账的按违纪论处,支出不记帐视为个人行为,以后不再做为支出单据做帐务处理。
6、实行责任追究制。
(1)有下列行为之一的:①不按规定程序操作、私设小金库、隐藏收入开支的。②借村财民理镇代管之机虚报假帐、营私舞弊的。③村财民理镇代管以后,各村收入不及时上缴农经专户的。
追究村两委班子一把手的责任,视情节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2)农经站人员在各村报帐时应该坚守岗位,不得以各村报帐之机,吃、拿、卡、要,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在各村报帐时随时接待,小型业务随时办理,大型业务实行限时办结制,必须在一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以上规定如有与上级有关文件规定相抵触的,按上级文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