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以绿色理念提升境界以绿色教育做好示范200808交流材料.
以绿色理念提升境界 以绿色教育做好示范
——太原市实验小学“绿色学校”创建纪略
太原市实验小学座落于风景旖旎的汾河公园西畔,占地面积9千多平方米,现有教职员工77名,在校学生1650余人。
步入校园,园林式的建筑和错落有致的花木会让人油然产生一种愉悦感,而厅前廊道迎面所见的数幅以生态为题材的形象墙则在凝重中传达着一组理念:生态!环境!绿色转型,绿色教育……
早在1996年,我们就响应国家环保局、国家教委等部门号召,开始了绿色学校创建,以在同行中较突出的成绩,于2001年被山西省、太原市先后授予“绿色学校”称号。2007年,太原市委、市政府提出绿色转型战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我们以十年绿色学校创建为新起点,总结经验,提升认识,认真贯彻绿色转型精神,积极实施《太原市绿色学校标准》,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健全绿色创建体系,拓展环境 1 教育内涵,塑造师生生态道德,提升校园环境品质,在绿色学校创建之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于2008年1月,被太原市教育局评为首届年度“十佳绿色学校”。
一、提高创“绿”认识,确立工作目标
1、认识创建意义。通过学习,我们认为,在新形势新要求下,绿色学校创建是落实党中央“建设生态文明”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绿色转型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要把生态文明和绿色转型的理念转化为全市人民的共识,教育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教育应该先行,教育必须有为。因此,实验小学尽管已有十年绿色学校创建历史,但创新无止境,必须再上台阶,再上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工作做出新的贡献,也为全市绿色学校创建提供典型经验和示范模式。
2、确立创建目标。通过学习,我们认为,在新形势新要求下,“绿色学校”创建目标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应该明确的“四大目标”为:一是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和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社区、国家甚至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二是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环境和生态的情感、态度和价2 值观。三是规范学生的环境行为,全面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道德素养。四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行动,成为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
3、实现创建突破。实践中我们感到,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实验小学十年绿色学校创建经验,是财富,但不能吃老本;创新有难度,但只有挑战自我,才能形成特色,再上台阶。为此,我们力求实现“四大突破”:一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彰显生态理念。二是有形景观与无形精神统一于环境教育。三是学校、社会及家长共同参与的创“绿”体系和绿色学校课程体系健全。四是环境教育与环境建设等校园绿色建设绩效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
4、完善创建管理。在实践中我们感到,不断完善的组织管理是实现创建目标和突破的重要基础。为此,学校制定了可行的绿色发展规划,分层建立绿色管理组织,全面开展了绿色师资培训,重点引导了绿色科普研究,周密安排了绿色课程计划,大力扶持了绿色教学研究,广泛组织了绿色社区活动,精心设计了绿色校园蓝图。这些都保证了创建得以稳步、健康、有序地开展,保证了各项创建措施的有效落实。
5、创新创建机制。学校开展创建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有利于 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技能、态度与价值观,以及为建设一个可持续的未来而采取行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实现教育和环境的诸多绩效。为此,多年创建实践形成了如下机制:环境管理机制、教育科研机制、研究性学习机制、环保积分激励机制、“四自主”运行机制(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主体意识)、协同参与机制(相关部门、社区、家长、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实践证明,充满活力的制度机制,是实现创建目标和取得各项绿色创建绩效的根本保证。
二、抓住创“绿”关键,提高队伍素质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环境教育师资队伍,是绿色学校创建的关键。为此,学校十分重视环境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1、开展校本培训,培养环境教学素质。学校将《建设绿色人文学校,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列为北师大裴娣娜教授的子课题,从绿色课堂文化、绿色活动文化和绿色环境文化入手,采用专家讲座、示范课、外出参观等方式开展校本培训,教师在环境教育专业发展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有两位教师在全国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其中,英语老师赵莉借助教学设计中猎人滥杀珍稀动物的情节,呼吁大家保护动物。这一情景教学设计受到大赛组委4 会的高度评价。
2、安排专项资金,提供环境科学资料。学校每年拨出专项资金,购买有关书籍和音像资料。又在太原市率先实现了教师备课电脑人手一机。现在,图书室存有相关图书上万册,常年订阅《环境教育》、《环境教育读本》、《中国环境报》、《环境与健康》、《大自然》等报刊杂志数十种。
3、进行校内外交流,提高环境教育水平。近年来,学校采用集体研讨、亮点展示等方式,在校内定期交流环境教学教案、专项论文、特色课件、优秀环保作品等,同时利用承担教育系统对外接待参观任务,向省内外学校展示,与同行交流,传播了绿色教育理念,推广了环境教学经验,也提高了学校的环境教育水平。
三、构建创“绿”体系,增强创建实效
开展环境教育和实践,培养生态道德素养,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学校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构建了学校、社会、家长共同参与的环境教育和实践体系,增强了绿色学校创建实效。
1、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环境知识。学校将《科学》、《思品》、《语文》、《社会》、《美术》等列为环境教育主要学科,以丰富学生环保知识,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自觉性为教学目标,制定专项计划,确定具体内容、在教案中明显体现环境教育内容和知识,5 课堂教学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具体目标:低年级学生,重点开展居住环境和校园环境教育;中年级学生,重点开展保护动植物的教育;高年级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开展生态、环境、气象、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环保小调查。
环境教育课堂教学,取得了显著效果。如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吃零食,保持个人和教室卫生,为美化校园做好事,使学生从入学起就感受到自己与环境息息相关。如教育学生保护动植物,认识“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懂得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道理,强化他们的生态意识。如对生态、环境、气象、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开展环保小调查,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从而懂得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生存和发展。如开设《我为西部添绿色》的研讨课,让学生用彩笔描绘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画面,激发了爱国之情。
2、在课外教育中养成环保行为习惯与生态道德观念。良好的习惯是在体验和教育中逐步养成的,学校重视教育持之以恒的作用,从细节处培养学生环保行为习惯。
工作中,通过与《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与少6 先队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三结合,来规范学生学习生活中爱护环境的行为。
在“爱鸟周”、“地球日”、“环境日”、“土地日”等环保宣传日,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调动学生环保参与意识。
开展“六个一”(读一本环保书籍、画一幅环保画、讲一个环保故事、提一项环保建议、搞一项环保调查、做一件环保实事)教育活动,扩展学生环境知识。
墙壁、地面、甚至台阶上都设有醒目的环保警示语,让学生天天与这些警示语见面,熏陶学生生态道德观念。
充分利用宣传窗橱,黑板报、广播站、校报、电视台等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环境意识。
通过环境小报、广播稿投递、环保征文、文明礼仪检查评比表扬先进,激励学生环保积极性。
校园网的开通,为学校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更加优越的条件。学生定期上校园网进入“中国绿色学校网”观看更多的环保图片,阅读更多的环保文章,了解更多的环保信息,了解中国的环保状况、环保行动、环保科研以及国外的环保情况等,以此拓宽眼界,增强生态责任感。
3、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参与能力。学校重视知行合一,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环保参与能力。
成立“绿源公司”,培养环保参与能力。学校少先队倡导,学生自发成立的“绿源公司”,对学校的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处理,用所得费用建立“绿缘奖励基金”,用来奖励环保工作做得好的班级和个人。“公司”内部分工明确,有回收员,有分类员,有会计,有完整的账目,体现了“绿色、节能、创新”意识,培养了环保参与能力。
设立“跳蚤市场”,培养物品循环再利用习惯。学校大队部每年“六一”组织大型拍卖会,学生们通过自由竞聘的方式选出拍卖员、收银员、会计等角色,在学校操场上设立“跳蚤市场”,将闲置的书籍、校服、学具、玩具、收藏品等拿来或以物易物,或交由拍卖员拍卖,或送给需要的人,帮助学生从小就养成物品循环再利用习惯,不少学生将所得捐给“母亲河”绿化工程。
4、在科普活动中提高创新能力。学校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培养学生“绿色创新”实践能力。
建立科普活动基地。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起了实验室、劳技室、机器人室、生态走廊、动物园、植物园等,为多方位开展8 科普实验创造条件。
成立少年科学院。少年科学院下设八个部委,即环境部、动物部、气象部、植物部、模型制作部、机器人工作部等,所有部委的干部及成员均由学生自由竞聘产生,通过与市科协、市气象部门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及日常的研究性学习,多兴趣开展科普“研究”。
举办 “科技活动月”成果展示。展示活动每年12月进行,仅2007年的“第六届科技活动月”就收到小论文、小发明、机器人创意、电脑模块、科幻画、科学幻想作文、科学实践活动、观察日记等作品3300多件,学生参与率达100﹪,获奖率达20﹪以上。获市级以上奖励多项,其中“向白色污染说不”活动方案被评为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5、在家校合作和社区活动中促进公众参与。学校重视家校合作和社区环保活动,以带动社会公民更广泛地参与环境保护行动,使环境教育迈向一个新的境界。
学校、街道与“家长委员会”积极协调,市科协、市气象等部门帮助,调动家长参与,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如:通过参观太原市政建设大厅,了解城市建设规划;调查汾河水质,并就问 题展开讨论;开展“小区因我而美丽”等各种以环保为主题的志愿者活动。多种综合实践活动向家长、社会宣传了环境保护,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富现实意义上激起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热情。
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开展相关活动。如:聘请家长做义工,为学生辅导如何进行废旧物品制作、进行环保知识讲座、带领学生前往汾河植绿等。目的就是要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再通过家长带动社区,继而又通过社区带动更多社会公民更广泛地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学校抽出专职教师担任社区辅导员,与社区协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清洁小区垃圾,纠正小区错别字、调查小区绿化情况等。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去体会、去调查,去思考。让学生知道倡导绿色、生态、健康的人居环境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四、优化校园环境、提升创建品质
校园环境也是最生动的绿色教材,学校十分重视校园的绿化、美化及优化,一贯追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以彰显生态理念,实现环境育人宗旨。
1、精品环境设计。创建绿色学校以来,学校站在“育人育师”10 的高度,坚持高品位、高质量、精品化原则规划和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努力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先后建成了艺术教学楼、坡度草坪、动物园、气象站和科技、音乐等六条走廊……仅2007年一年,学校就投入绿化资金十多万元,创建专款30多万元。
2、精致环境营造。学校针对校园比较小的特点,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间将教育内容立体化,从墙壁文化、地面文化到走廊文化,从教室文化、活动室文化到校园整体文化,都渗透了强烈的绿色学校办学理念,这一个个场所既是校园靓丽的绿色景点,更是具体实施环境教育的理想场所。现在,学校实现了整体环境整洁优美,绿树成荫、花香鸟语,班班有绿色,处处有绿意,绿地面积达到了可绿化面积的100﹪。校园里的草坪绿篱、花木景点、喷泉渔池都为实施环境教育提供了富有人文气息的绿色空间。
3、精心环境管理。学校提出了“校园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的响亮口号,要求师生通过“三随手”行为(随手拾捡废纸,随手关闭电灯,随手关闭自来水笼头),通过承包责任区卫生,通过卫生流动红旗和卫生标兵评比,保障校园时时清洁,处处靓丽。
五、喜看创“绿”收获,创建永无止境 多年的创“绿”工作,十分艰辛,收获也令人欣慰:我们看到了环境教育所塑造的无形精神时时处处在校园发扬光大,也看到了一种难以用物质来衡量的教育和环境诸多绩效的真正价值。
1、我们深知保护环境与每个人的现实生活是如此的贴近。全校师生无时不在关注自己朝夕相处的校园环境,无时不在正视身边的环境问题,无时不在将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环境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大家已深深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不再只是那些工业带来的废水、废气、噪声、粉尘,保护环境与每个人的现实生活是如此的贴近。
2、我们的行为变化是如此的细微而深刻。在校园内师生不再把随地扔纸屑、吐痰和随意摆放物品等仅仅看成是小节;值日生不再把值日当成是令人心烦的任务;传统的粉笔黑板已被换成了无尘黑板;及时开关电灯、合理开关多媒体、科学使用空调,提高水的利用率,学会垃圾分类、减少废物的产生等都已逐渐成为了校园内的一种时尚。
3、我们的创建工作是如此的神圣伟大。创建“绿色学校”,实施环境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今天的青少年,就是明天生态环境的建设者和保护者。相信,太原市实验小12 学的“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必将会取得新的成绩。
附:太原市实验小学创建“绿色学校”主要成绩
二〇〇八年三月
太原市实验小学创建“绿色学校”主要成绩
1、学校环境科技相关类荣誉(21项)
2000年5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标兵单位(太原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2000年12月:太原市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太原市青少年科技活动领导组)
2001年6月:太原市绿色学校(太原市委宣传部、太原市环保局太原市教育委员会、共青团太原市委、太原市少工委)
2001年6月:山西省绿色学校(山西省环保局、山西省教育厅)2002年5月:太原市科技实践活动试点学校(太原市教育局、太原市科学技术协会)
2002年6月: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中国少年先锋队事业发展中心、青少年科普教育俱乐部)
2003年5月:关爱生命
远离疾病
健康、卫生、安全学校(太原市教育局)
2005年5月:论文获奖先进集体(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
2006年4月:太原市红十字系统先进单位(太原市政府)2006年5月: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培训基地(中国少年先锋队事业发展中心青少年科普教育)
2006年12月:第二十一届太原市万柏林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
赛(太原市环保局万林林分局、区科协、区教14
育局等七家单位)
2007年2月:第二届太原市青少年电脑机器人冬令营竞赛优秀组织奖(太原市科技协会、太原市教育局)
2007年2月:2007“智美高”杯太原市青少年科技制作创新打赛优秀组织奖(太原市少工委、太原市电视台、深圳市智美高磁性精品有限公司)
2007年3月:太原市食品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太原市教育局)2007年4月:太原市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单位(太原市教育局)2007年4月:2006年度中国教育系统(基础教育)论文评选活动中获“教育科研先进单位”(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
2007年4月:第十一届新世纪杯全国少儿文学及书画大赛活动中被评定为优秀集体(《芳草》杂志社、新世纪星杯全国少儿文学及书画大赛评委会)
2007年4月:第二十二届山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节能在我身边—拒绝一次性用品》获一等奖(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环保局、山西省科技厅等七家单位)
2007年5月:全国中小学生优秀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大赛团体特等奖(中国少年儿童造型艺术学会等四家单位)
2007年6月:第二十二届太原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活动奖(太原市教育局、科协、科技局、环保局、体 育局等)
2007年11月: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书法大赛获集体一等奖(中国少年儿童杂志社等)
2、新闻媒体环境科技类报道(19次)
1999年11月15日:《中国环境报》“绿色假期”板快登载了李彪同学的环保漫画《自食其果》。
2000年3月22日:《工人日报》刊登我校科技活动班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做飞机模型的情况报道。
2000年4月1日:《太原晚报》登我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进行科技制做的的情况报道。
2000年4月4日:《光明日报》刊登我校“成功属于我们”为主题介绍我校学生环保班级特色活动以及舞蹈、科技、乒乓球等活动活动的照片。
2002年9月12日:《山西环境报》刊登我校聂三敏校长在创建绿色学校方面的文章。
2002年11月20日:《太原晚报》刊登我校被命名为科技实验校的文章。
2003年03月11日:《中国报道画报》两会专刊2003年第3期刊中刊登我校题为“走向希望的明天”的文字报道。
2003年04月09日:《英语周报》第一版刊登标题为“绿色学校人文教育”介绍我校在绿色学校创建方面的情况报道。
2003年09月06日:山西电视台经济频道播放我校荣获《第16 三届全国电脑机器人大赛》小学组创意二等奖的教师与学生专访。
2003年09月25日:太原电视台新闻快车记者采访我校科技、自然实践课的课堂《生态走廊》情况。
2004年4月2日:《山西晚报》第一版报道我校师生在4月2日“国际儿童图书日”这天在尔雅书店享受知识的情况报道。
2004年5月22日:《山西晚报》第一版报道题为“这是我捐的书”我校学生为学校“图书走廊”捐书的热烈场景的图片新闻。
2005年5月30日:太原电视台新闻栏目播报省创建文明城市领导组来我校检查指导工作,领导们对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及处处为孩子们着想的人文化管理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2005年9月3日:太原教育电视台播报就“关注环境”这一话题对师生我校进行了采访。
2005年10月18日:《山西晚报》太原新闻版刊登题为“神六引起科技热”的介绍我校学生到市科技馆航天厅观看航天飞船发射于回收的过程演示,并了解人类航天发展的历史的图片报道。
2006年4月4日:《山西日报》26版记者以《让每个孩子都当官》为题介绍了我校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举了小动物管理员、桌椅维修员等例子,使这项管理模式生动地呈现在世人 面前。
2006年12月24日:《山西晚报》头版记者马立明以《咱的机器人》为题介绍了我校20余名小学生机器人爱好者一起编程序、组装机器,演示机器人投篮、机器人沿线竞速走等科目。我校的机器人项目曾多次在全国小学生机器人竞赛中获奖。
2007年9月17日:山西卫视午间新闻报导了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日在我校启动的有关新闻,记者对学生的签名活动、课堂绿色环保知识渗透、以及学生作品的展示和我校聂三敏校长就我校对绿色学校的理解以及学校建设的做法、取得的成绩等作了报道。
3、师生环境科技获奖情况(11项55件)
2000年3月:姜巧英老师在太原市小学学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思品学科三等奖。
2000年3月:高志强老师在太原市小学学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自然学科二等奖。
2000年3月:何丽华老师在太原市小学学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美术学科二等奖。
2001年5月:李俊、王柳、郑媛等三名组员在山西省“反对伪科学”绘画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
2001年9月:高志强老师在太原市第三届生物环境科技实践活动中获优秀项目辅导奖。
2001年11月:六(1)中队队员“中西式快餐厅的对比”18 的调查获全国优秀奖。
2001年12月:校级课题“利用环境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课题顺利结题。
2002年8月:李俊同学的文章《汾河在哭泣一文有感》获太原市中小学论文一等奖。
2002年8月:鲁丰、陈雨蒙、袁天、彭雨晨三位同学在“全国小学生环境保护知识大赛”荣获一、二等奖。
2002年11月:三(2)中队 “白色垃圾去向情况的调查”的调查报告获太原市创新大赛三等奖,省三等奖。
2003年6月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的教师论文论文评选中,如下教师论文获奖:
《学校环境教育向社区辐射的新取向》 《力求真、善、美,环保之心见于行》 《浅谈小学语文第一册新教材中的绿色教育》 《课改随想:环境问题与学科教育》 《让环境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闪光》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我们该怎样脚踏实地?》 《绿色熏陶,从这里起步》
《品字析句舞文弄墨实践中 亮丽环保教育新风采》 《为了让家园有一片蓝天》
2004年7月:山西省“桃李杯”教师论文征集活动中如下环保论文获奖: 《环境教育资源,在“有心”中生成》 《以渗透教育为主开展幼儿环保教育》 《在区域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
《唱响环境教育的主旋律——研究性学习》 《课内渗透,课外实践》 《环境教育概念再理解》 《拂堤杨柳——绿飘语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寓环境教育于语文教学中》 《树意识,重体验,促行动》 《把环保教育融入到数学教学之中》
《以“四个结合”为载体
创新学校环境教育》
2005年8月
山西省“桃李杯”教师论文、教学设计征集活动中如下环保论文获奖:
《小手牵大手
共建绿色家园》 《让校园的绿色会说话》
《在美术课中开展环境教育的几点思考》 《让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 《“绿”洒进数学课堂》
2006年11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教师环保类论文、教学设计获奖:
《让语文课堂“绿意盎然”》 《让环保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孕育而生》 《让语文教学彰显“环保”魅力》 《为教学找一片绿荫》 《把绿引进孩子的心田》
2007年12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教师论文征集活动中如下环保论文获奖:
《多渠道渗透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让家庭教育成为环保教育的先行者》 《建构环境教育融入数学课程》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绿色通道》 《语文新课程改革下的环境教育改革》 《绿,必须永恒》 《环保教育“新概念”》
第二篇:5、以绿色理念提升境界_以绿色教育做好示范2008.08交流材料
绿色生活十条理念
中国青年报,2010-11-15
1.安全无害 简约装修
我国建筑使用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约28%,已经成为我国主要能源消耗领域之一;家庭装饰装修材料每年浪费超过300亿元,新装修房屋60%以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建筑材料污染问题,建筑材料中所释放的甲醛、氡气、氨等气体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2011西安世园会倡导:请简约装修,减少建筑材料污染;多使用环保建筑材料,避免有毒物质挥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降低环境污染;家里多养花种草,美化环境,释放鲜氧。
2.节能减排 低碳出行
交通耗能是我国社会主要能源消耗之一,其石油消耗总量占全社会石油消耗总量的30%以上,并且汽车尾气已成为大中城市温室气体的首要来源。1辆中耗油轿车每年少开1200公里,将节省120升油,减少碳排放294公斤;1人每年少搭乘飞机5000公里,将节省200升石油,可减少碳排放695公斤;文明出行,防止交通堵塞,也是为绿色出行做贡献。
2011西安世园会倡导:短途出行,请尽量步行或乘坐公交,省钱省力;开车时避免汽车发动机空转,停留时间超过1分钟应熄火;长途旅行请尽量坐火车,减少乘飞机的次数;安全驾驶、文明礼让,保证交通顺畅。
3.省电节电 珍惜能源
为了保证您的电脑与服务器之间连接畅通,服务器需要耗费大量电能来确保您电脑的“在线状态”;电视、冰箱、空调只关机而不拔掉电源插头,24小时共耗电9~15W;拔掉电器电源插头,1个城市家庭平均每年可省电244度,可减少碳排放234公斤,相当于种13棵树。
2011西安世园会倡导:电脑不用时,请断网关机,拔掉电源插头;电视、冰箱、空调不用时,也请关机并拔掉电源插头;减少冰箱开门的次数和时间,并定 1
期除霜;白炽灯改成节能灯,在同样的亮度下用电量只有原来的1/5,并养成随手关灯的好习惯。
4.珍惜粮食 绿色饮食
食品浪费是粮食危机主要原因,我国每年约有283亿公斤成品粮白白浪费,普通人每年餐桌上倒掉的饭菜价值高达600亿;并且有些食品中含有的化学农药、肥料和各种化学合成的添加剂等物质会严重损害人类健康。
2011西安世园会倡导:少买少储,尽量不冷藏,只购买一周食用完的食物为宜;请选择有机食物,少食或不食具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少喝碳酸饮料,多喝白开水;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垃圾食物高油脂食物;适量饮酒,不拼酒,不醉酒。
5.按需定量 理性消费
理性消费不是拒绝消费,而是拒绝浪费。1个家庭每天少倒1公斤垃圾,可减少排放碳2.06公斤,一年可减少碳排放751.9公斤;1人每年少买1件不必要的衣服,可减少碳排放6.4公斤,如果全国每年有2500万人做到这一点,可减少碳排放16万吨。
2011西安世园会倡导:按需定量购物,请尽量不购买不需要的物品;在外面聚餐时,可以带走的食物尽量打包;闲置衣物可捐给贫困地区,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6.惜水节水 循环利用
洗澡时关掉喷头擦香皂,1次可节水3公斤,1个家庭1月可节水540公斤;将马桶水箱浮球下调2厘米,每次冲洗可节水3公斤,每天使用12次,1月可节水1080公斤。仅以上两项1个家庭每月可节水1620公斤,减少碳排放6879公斤,相当于种376棵树。
2011西安世园会倡导:洗手、洗脸、洗澡控制时间,刷牙时请关掉水龙头;收集洗手、洗澡、洗菜水,用于洗抹布、擦地板、冲马桶;养鱼水、淘米水可用来浇灌花木,能促进花木生长。
7.低耗高效 无纸办公
1包A4办公白纸以2.2公斤计算,每少用100包,可减少碳排放770公斤,相当于种42棵树;回收一吨废纸能生产800千克的再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
2011西安世园会倡导:请多使用网络通讯工具,尽量无纸化办公;双面打印材料,重复利用纸张;收集废旧纸张,送到废品站回收循环再利用;不用或少用贴膜纸张、饮料纸包装等不可回收的纸制品。
8.提倡有机 减少污染
我国平均每天生产塑料袋消耗石油至少1.3万多吨,以使用1个塑料袋排放0.001公斤碳计算,每天排放碳30万公斤,相当于砍伐1.6万棵树;我国每年生产大约450亿双一次性筷子,需砍伐2500万棵树,相当于排放碳4.6亿公斤。2011西安世园会倡导:白色污染物难以自然分解,购物请尽量自带环保袋;坚持垃圾分类,将可回收垃圾卖给废品回收站;减少购买瓶装饮料次数及使用一次性杯子次数;拒绝一次性筷子,尽量自带餐具或使用消毒后的筷子;少使用一次性牙刷、牙膏等,自带轻便洗漱用品既卫生又环保。
9.勤俭节约 拒绝奢侈
2009年中国人均GDP世界排名100位,仍有4000多万贫困人口生活艰辛。奢侈品消费世界第二与上述现实国情相比,是一个巨大反差。
2011西安世园会倡导:不买家里不需要的奢侈品,不频繁更换手机、电脑、家电;不买过度包装物品,请选择普通、环保包装物品;少买一件衣服,衣服多选棉质、亚麻和丝绸,不仅环保时尚而且优雅耐穿;不挥霍钱财,力所能及资助福利院儿童、贫困学生。
10.植树种花 美化生活
一亩树林一年可以吸收灰尘2万至6万千克,每天能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释放出48千克氧气;一个月可以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4千克。一亩松柏林两昼夜能分泌2千克杀菌素,可杀死肺结核、伤寒、白喉、痢疾等病菌。2011西安世园会倡导:积极参加植物保护活动或组织,不攀折花木,也提醒身边的亲人朋友爱花护草;有条件时,请在居住及工作场所种植花草,绿化自然,减少噪音;纪念日和重要节日,种几棵树更具意义。
以绿色理念提升境界 以绿色教育做好示范
——太原市实验小学“绿色学校”创建纪略
太原市实验小学座落于风景旖旎的汾河公园西畔,占地面积9千多平方米,现有教职员工77名,在校学生1650余人。
步入校园,园林式的建筑和错落有致的花木会让人油然产生一种愉悦感,而厅前廊道迎面所见的数幅以生态为题材的形象墙则在凝重中传达着一组理念:生态!环境!绿色转型,绿色教育……
早在1996年,我们就响应国家环保局、国家教委等部门号召,开始了绿色学校创建,以在同行中较突出的成绩,于2001年被山西省、太原市先后授予“绿色学校”称号。2007年,太原市委、市政府提出绿色转型战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我们以十年绿色学校创建为新起点,总结经验,提升认识,认真贯彻绿色转型精神,积极实施《太原市绿色学校标准》,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健全绿色创建体系,拓展环境教育内涵,塑造师生生态道德,提升校园环境品质,在绿色学校创建之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于2008年1月,被太原市教育局评为首届“十佳绿色学校”。
一、提高创“绿”认识,确立工作目标
1、认识创建意义。通过学习,我们认为,在新形势新要求下,绿色学校创建是落实党中央“建设生态文明”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绿色转型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要把生态文明和绿色转型的理念转化为全市人民的共识,教育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教育应该先行,教育必须有为。因此,实验小学尽4
管已有十年绿色学校创建历史,但创新无止境,必须再上台阶,再上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工作做出新的贡献,也为全市绿色学校创建提供典型经验和示范模式。
2、确立创建目标。通过学习,我们认为,在新形势新要求下,“绿色学校”创建目标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应该明确的“四大目标”为:一是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和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社区、国家甚至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二是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环境和生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是规范学生的环境行为,全面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道德素养。四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行动,成为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
3、实现创建突破。实践中我们感到,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实验小学十年绿色学校创建经验,是财富,但不能吃老本;创新有难度,但只有挑战自我,才能形成特色,再上台阶。为此,我们力求实现“四大突破”:一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彰显生态理念。二是有形景观与无形精神统一于环境教育。三是学校、社会及家长共同参与的创“绿”体系和绿色学校课程体系健全。四是环境教育与环境建设等校园绿色建设绩效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
4、完善创建管理。在实践中我们感到,不断完善的组织管理是实现创建目标和突破的重要基础。为此,学校制定了可行的绿色发展规划,分层建立绿色管理组织,全面开展了绿色师资培训,重点引导了绿色科普研究,周密安排了绿色课程计划,大力
扶持了绿色教学研究,广泛组织了绿色社区活动,精心设计了绿色校园蓝图。这些都保证了创建得以稳步、健康、有序地开展,保证了各项创建措施的有效落实。
5、创新创建机制。学校开展创建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技能、态度与价值观,以及为建设一个可持续的未来而采取行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实现教育和环境的诸多绩效。为此,多年创建实践形成了如下机制:环境管理机制、教育科研机制、研究性学习机制、环保积分激励机制、“四自主”运行机制(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主体意识)、协同参与机制(相关部门、社区、家长、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实践证明,充满活力的制度机制,是实现创建目标和取得各项绿色创建绩效的根本保证。
二、抓住创“绿”关键,提高队伍素质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环境教育师资队伍,是绿色学校创建的关键。为此,学校十分重视环境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1、开展校本培训,培养环境教学素质。学校将《建设绿色人文学校,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列为北师大裴娣娜教授的子课题,从绿色课堂文化、绿色活动文化和绿色环境文化入手,采用专家讲座、示范课、外出参观等方式开展校本培训,教师在环境教育专业发展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有两位教师在全国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其中,英语老师赵莉借助教学设计中猎人滥杀珍稀动物的情节,呼吁大家保护动物。这一情景教学设计受到大赛组委会的高度评价。
2、安排专项资金,提供环境科学资料。学校每年拨出专项6
资金,购买有关书籍和音像资料。又在太原市率先实现了教师备课电脑人手一机。现在,图书室存有相关图书上万册,常年订阅《环境教育》、《环境教育读本》、《中国环境报》、《环境与健康》、《大自然》等报刊杂志数十种。
3、进行校内外交流,提高环境教育水平。近年来,学校采用集体研讨、亮点展示等方式,在校内定期交流环境教学教案、专项论文、特色课件、优秀环保作品等,同时利用承担教育系统对外接待参观任务,向省内外学校展示,与同行交流,传播了绿色教育理念,推广了环境教学经验,也提高了学校的环境教育水平。
三、构建创“绿”体系,增强创建实效
开展环境教育和实践,培养生态道德素养,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学校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构建了学校、社会、家长共同参与的环境教育和实践体系,增强了绿色学校创建实效。
1、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环境知识。学校将《科学》、《思品》、《语文》、《社会》、《美术》等列为环境教育主要学科,以丰富学生环保知识,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自觉性为教学目标,制定专项计划,确定具体内容、在教案中明显体现环境教育内容和知识,课堂教学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具体目标:低年级学生,重点开展居住环境和校园环境教育;中年级学生,重点开展保护动植物的教育;高年级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开展生态、环境、气象、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环保小调查。
环境教育课堂教学,取得了显著效果。如教育学生爱护花草
树木,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吃零食,保持个人和教室卫生,为美化校园做好事,使学生从入学起就感受到自己与环境息息相关。如教育学生保护动植物,认识“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懂得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道理,强化他们的生态意识。如对生态、环境、气象、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开展环保小调查,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从而懂得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生存和发展。如开设《我为西部添绿色》的研讨课,让学生用彩笔描绘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画面,激发了爱国之情。
2、在课外教育中养成环保行为习惯与生态道德观念。良好的习惯是在体验和教育中逐步养成的,学校重视教育持之以恒的作用,从细节处培养学生环保行为习惯。
工作中,通过与《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与少先队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三结合,来规范学生学习生活中爱护环境的行为。
在“爱鸟周”、“地球日”、“环境日”、“土地日”等环保宣传日,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调动学生环保参与意识。
开展“六个一”(读一本环保书籍、画一幅环保画、讲一个环保故事、提一项环保建议、搞一项环保调查、做一件环保实事)教育活动,扩展学生环境知识。
墙壁、地面、甚至台阶上都设有醒目的环保警示语,让学生天天与这些警示语见面,熏陶学生生态道德观念。
充分利用宣传窗橱,黑板报、广播站、校报、电视台等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环境意识。
通过环境小报、广播稿投递、环保征文、文明礼仪检查评比表扬先进,激励学生环保积极性。
校园网的开通,为学校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更加优越的条件。学生定期上校园网进入“中国绿色学校网”观看更多的环保图片,阅读更多的环保文章,了解更多的环保信息,了解中国的环保状况、环保行动、环保科研以及国外的环保情况等,以此拓宽眼界,增强生态责任感。
3、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参与能力。学校重视知行合一,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环保参与能力。
成立“绿源公司”,培养环保参与能力。学校少先队倡导,学生自发成立的“绿源公司”,对学校的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处理,用所得费用建立“绿缘奖励基金”,用来奖励环保工作做得好的班级和个人。“公司”内部分工明确,有回收员,有分类员,有会计,有完整的账目,体现了“绿色、节能、创新”意识,培养了环保参与能力。
设立“跳蚤市场”,培养物品循环再利用习惯。学校大队部每年“六一”组织大型拍卖会,学生们通过自由竞聘的方式选出拍卖员、收银员、会计等角色,在学校操场上设立“跳蚤市场”,将闲臵的书籍、校服、学具、玩具、收藏品等拿来或以物易物,或交由拍卖员拍卖,或送给需要的人,帮助学生从小就养成物品循环再利用习惯,不少学生将所得捐给“母亲河”绿化工程。
4、在科普活动中提高创新能力。学校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培养学生“绿色创新”实践能力。
建立科普活动基地。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起了实验室、劳
技室、机器人室、生态走廊、动物园、植物园等,为多方位开展科普实验创造条件。
成立少年科学院。少年科学院下设八个部委,即环境部、动物部、气象部、植物部、模型制作部、机器人工作部等,所有部委的干部及成员均由学生自由竞聘产生,通过与市科协、市气象部门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及日常的研究性学习,多兴趣开展科普“研究”。
举办 “科技活动月”成果展示。展示活动每年12月进行,仅2007年的“第六届科技活动月”就收到小论文、小发明、机器人创意、电脑模块、科幻画、科学幻想作文、科学实践活动、观察日记等作品3300多件,学生参与率达100﹪,获奖率达20﹪以上。获市级以上奖励多项,其中“向白色污染说不”活动方案被评为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5、在家校合作和社区活动中促进公众参与。学校重视家校合作和社区环保活动,以带动社会公民更广泛地参与环境保护行动,使环境教育迈向一个新的境界。
学校、街道与“家长委员会”积极协调,市科协、市气象等部门帮助,调动家长参与,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如:通过参观太原市政建设大厅,了解城市建设规划;调查汾河水质,并就问题展开讨论;开展“小区因我而美丽”等各种以环保为主题的志愿者活动。多种综合实践活动向家长、社会宣传了环境保护,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富现实意义上激起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热情。
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开展相关活动。如:聘请家长做义10
工,为学生辅导如何进行废旧物品制作、进行环保知识讲座、带领学生前往汾河植绿等。目的就是要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再通过家长带动社区,继而又通过社区带动更多社会公民更广泛地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学校抽出专职教师担任社区辅导员,与社区协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清洁小区垃圾,纠正小区错别字、调查小区绿化情况等。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去体会、去调查,去思考。让学生知道倡导绿色、生态、健康的人居环境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四、优化校园环境、提升创建品质
校园环境也是最生动的绿色教材,学校十分重视校园的绿化、美化及优化,一贯追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以彰显生态理念,实现环境育人宗旨。
1、精品环境设计。创建绿色学校以来,学校站在“育人育师”的高度,坚持高品位、高质量、精品化原则规划和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努力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先后建成了艺术教学楼、坡度草坪、动物园、气象站和科技、音乐等六条走廊……仅2007年一年,学校就投入绿化资金十多万元,创建专款30多万元。
2、精致环境营造。学校针对校园比较小的特点,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间将教育内容立体化,从墙壁文化、地面文化到走廊文化,从教室文化、活动室文化到校园整体文化,都渗透了强烈的绿色学校办学理念,这一个个场所既是校园靓丽的绿色景点,更是具体实施环境教育的理想场所。现在,学校实现了整体环境整洁优美,绿树成荫、花香鸟语,班班有绿色,处处有绿意,绿地
面积达到了可绿化面积的100﹪。校园里的草坪绿篱、花木景点、喷泉渔池都为实施环境教育提供了富有人文气息的绿色空间。
3、精心环境管理。学校提出了“校园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的响亮口号,要求师生通过“三随手”行为(随手拾捡废纸,随手关闭电灯,随手关闭自来水笼头),通过承包责任区卫生,通过卫生流动红旗和卫生标兵评比,保障校园时时清洁,处处靓丽。
五、喜看创“绿”收获,创建永无止境
多年的创“绿”工作,十分艰辛,收获也令人欣慰:我们看到了环境教育所塑造的无形精神时时处处在校园发扬光大,也看到了一种难以用物质来衡量的教育和环境诸多绩效的真正价值。
1、我们深知保护环境与每个人的现实生活是如此的贴近。全校师生无时不在关注自己朝夕相处的校园环境,无时不在正视身边的环境问题,无时不在将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环境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大家已深深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不再只是那些工业带来的废水、废气、噪声、粉尘,保护环境与每个人的现实生活是如此的贴近。
2、我们的行为变化是如此的细微而深刻。在校园内师生不再把随地扔纸屑、吐痰和随意摆放物品等仅仅看成是小节;值日生不再把值日当成是令人心烦的任务;传统的粉笔黑板已被换成了无尘黑板;及时开关电灯、合理开关多媒体、科学使用空调,提高水的利用率,学会垃圾分类、减少废物的产生等都已逐渐成为了校园内的一种时尚。
3、我们的创建工作是如此的神圣伟大。创建“绿色学校”,实施环境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今天的青12
少年,就是明天生态环境的建设者和保护者。相信,太原市实验小学的“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必将会取得新的成绩。
附:太原市实验小学创建“绿色学校”主要成绩
二〇〇八年三月
太原市实验小学创建“绿色学校”主要成绩
1、学校环境科技相关类荣誉(21项)
2000年5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标兵单位(太原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2000年12月:太原市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太原市青少年科技活动领导组)
2001年6月:太原市绿色学校(太原市委宣传部、太原市环保局太原市教育委员会、共青团太原市委、太原市少工委)
2001年6月:山西省绿色学校(山西省环保局、山西省教育厅)2002年5月:太原市科技实践活动试点学校(太原市教育局、太原市科学技术协会)
2002年6月: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中国少年先锋队事业发展中心、青少年科普教育俱乐部)
2003年5月:关爱生命 远离疾病 健康、卫生、安全学校(太原市教育局)
2005年5月:论文获奖先进集体(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
2006年4月:太原市红十字系统先进单位(太原市政府)2006年5月: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培训基地(中国少年先锋队事业发展中心青少年科普教育)
2006年12月:第二十一届太原市万柏林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
赛(太原市环保局万林林分局、区科协、区教14
育局等七家单位)
2007年2月:第二届太原市青少年电脑机器人冬令营竞赛优秀组织奖(太原市科技协会、太原市教育局)
2007年2月:2007“智美高”杯太原市青少年科技制作创新打赛优秀组织奖(太原市少工委、太原市电视台、深圳市智美高磁性精品有限公司)
2007年3月:太原市食品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太原市教育局)2007年4月:太原市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单位(太原市教育局)2007年4月:2006中国教育系统(基础教育)论文评选活动中获“教育科研先进单位”(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
2007年4月:第十一届新世纪杯全国少儿文学及书画大赛活动中被评定为优秀集体(《芳草》杂志社、新世纪星杯全国少儿文学及书画大赛评委会)
2007年4月:第二十二届山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节能在我身边—拒绝一次性用品》获一等奖(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环保局、山西省科技厅等七家单位)
2007年5月:全国中小学生优秀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大赛团体特等奖(中国少年儿童造型艺术学会等四家单位)
2007年6月:第二十二届太原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活动奖(太原市教育局、科协、科技局、环保局、体
育局等)
2007年11月: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书法大赛获集体一等奖(中国少年儿童杂志社等)
2、新闻媒体环境科技类报道(19次)
1999年11月15日:《中国环境报》“绿色假期”板快登载了李彪同学的环保漫画《自食其果》。
2000年3月22日:《工人日报》刊登我校科技活动班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做飞机模型的情况报道。
2000年4月1日:《太原晚报》登我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进行科技制做的的情况报道。
2000年4月4日:《光明日报》刊登我校“成功属于我们”为主题介绍我校学生环保班级特色活动以及舞蹈、科技、乒乓球等活动活动的照片。
2002年9月12日:《山西环境报》刊登我校聂三敏校长在创建绿色学校方面的文章。
2002年11月20日:《太原晚报》刊登我校被命名为科技实验校的文章。
2003年03月11日:《中国报道画报》两会专刊2003年第3期刊中刊登我校题为“走向希望的明天”的文字报道。
2003年04月09日:《英语周报》第一版刊登标题为“绿色学校人文教育”介绍我校在绿色学校创建方面的情况报道。
2003年09月06日:山西电视台经济频道播放我校荣获《第16
三届全国电脑机器人大赛》小学组创意二等奖的教师与学生专访。
2003年09月25日:太原电视台新闻快车记者采访我校科技、自然实践课的课堂《生态走廊》情况。
2004年4月2日:《山西晚报》第一版报道我校师生在4月2日“国际儿童图书日”这天在尔雅书店享受知识的情况报道。
2004年5月22日:《山西晚报》第一版报道题为“这是我捐的书”我校学生为学校“图书走廊”捐书的热烈场景的图片新闻。
2005年5月30日:太原电视台新闻栏目播报省创建文明城市领导组来我校检查指导工作,领导们对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及处处为孩子们着想的人文化管理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2005年9月3日:太原教育电视台播报就“关注环境”这一话题对师生我校进行了采访。
2005年10月18日:《山西晚报》太原新闻版刊登题为“神六引起科技热”的介绍我校学生到市科技馆航天厅观看航天飞船发射于回收的过程演示,并了解人类航天发展的历史的图片报道。
2006年4月4日:《山西日报》26版记者以《让每个孩子都当官》为题介绍了我校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举了小动物管
理员、桌椅维修员等例子,使这项管理模式生动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2006年12月24日:《山西晚报》头版记者马立明以《咱的机器人》为题介绍了我校20余名小学生机器人爱好者一起编程序、组装机器,演示机器人投篮、机器人沿线竞速走等科目。我校的机器人项目曾多次在全国小学生机器人竞赛中获奖。
2007年9月17日:山西卫视午间新闻报导了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日在我校启动的有关新闻,记者对学生的签名活动、课堂绿色环保知识渗透、以及学生作品的展示和我校聂三敏校长就我校对绿色学校的理解以及学校建设的做法、取得的成绩等作了报道。
3、师生环境科技获奖情况(11项55件)
2000年3月:姜巧英老师在太原市小学学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思品学科三等奖。
2000年3月:高志强老师在太原市小学学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自然学科二等奖。
2000年3月:何丽华老师在太原市小学学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美术学科二等奖。
2001年5月:李俊、王柳、郑媛等三名组员在山西省“反对伪科学”绘画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
2001年9月:高志强老师在太原市第三届生物环境科技实践活动中获优秀项目辅导奖。
2001年11月:六(1)中队队员“中西式快餐厅的对比”的调查获全国优秀奖。
2001年12月:校级课题“利用环境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课题顺利结题。
2002年8月:李俊同学的文章《汾河在哭泣一文有感》获太原市中小学论文一等奖。
2002年8月:鲁丰、陈雨蒙、袁天、彭雨晨三位同学在“全国小学生环境保护知识大赛”荣获一、二等奖。
2002年11月:三(2)中队 “白色垃圾去向情况的调查”的调查报告获太原市创新大赛三等奖,省三等奖。
2003年6月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的教师论文论文评选中,如下教师论文获奖:
《学校环境教育向社区辐射的新取向》 《力求真、善、美,环保之心见于行》 《浅谈小学语文第一册新教材中的绿色教育》 《课改随想:环境问题与学科教育》 《让环境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闪光》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我们该怎样脚踏实地?》 《绿色熏陶,从这里起步》
《品字析句舞文弄墨实践中 亮丽环保教育新风采》 《为了让家园有一片蓝天》
2004年7月:山西省“桃李杯”教师论文征集活动中如下
环保论文获奖:
《环境教育资源,在“有心”中生成》 《以渗透教育为主开展幼儿环保教育》 《在区域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
《唱响环境教育的主旋律——研究性学习》 《课内渗透,课外实践》 《环境教育概念再理解》 《拂堤杨柳——绿飘语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寓环境教育于语文教学中》 《树意识,重体验,促行动》 《把环保教育融入到数学教学之中》
《以“四个结合”为载体
创新学校环境教育》 2005年8月 山西省“桃李杯”教师论文、教学设计征集活动中如下环保论文获奖:
《小手牵大手
共建绿色家园》 《让校园的绿色会说话》
《在美术课中开展环境教育的几点思考》 《让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 《“绿”洒进数学课堂》
2006年11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教师环保类论文、教学设计获奖:
《让语文课堂“绿意盎然”》
《让环保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孕育而生》 《让语文教学彰显“环保”魅力》 《为教学找一片绿荫》 《把绿引进孩子的心田》
2007年12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教师论文征集活动中如下环保论文获奖:
《多渠道渗透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让家庭教育成为环保教育的先行者》 《建构环境教育融入数学课程》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绿色通道》 《语文新课程改革下的环境教育改革》 《绿,必须永恒》 《环保教育“新概念”》
第三篇:以“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以“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逐步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中国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总体的生态与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面对这种态势,必须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从多方面着手系统有序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使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键词:绿色;生态文明;重大意义;途径 中图分类号: D 267
文献标志码 :A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可持续发展思想由共识变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生态文明应运而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公众意识执政理念、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日益得到全球共识,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理论范畴与实践方向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围绕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开始关注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相继通过了一系列相关重要文件,《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环境、资源、环境发展白皮书》(1994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可持续发展纲要》(2000年)等等。
我们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生态文明的总要思想。
党的十八大集中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成为党在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需要我们很好的学习领会与贯彻执行。党的十八大论述的生态文明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形态,也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新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绿色”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义,这充分说明了我国新的五年规划有了新的内涵,提高到了新的层面,迎来的将是新的愿景。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充分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二)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1]。一直以来,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在还应看到,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也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粗放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11.5%,却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泥;原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6.4%和66.5%,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已居世界第一。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努力走出一条代价小、排放低、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路子。
第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保障好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人民群众过去“求温饱”,现在“盼环保”,希望生活的环境优美宜居,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们必须下大气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实际效果取信于民。
第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维护生态安全日益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任务。中国已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必须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尽自己所能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更好地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2]。
二、我国生态环境的情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强国,但是我们的发展是以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换来的发展,目前资源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资源消耗巨大,能源利用率低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由于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中国每单位GDP的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4倍。高消耗换来的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中国单位 GDP 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
(二)水资源缺乏,水质污染严重
中国是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共364座县级以上城市缺水。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近2800km河段鱼类灭绝;湖泊中有三分之二以上受富营养化污染;淮河水系,80%水呈黑绿色,过半的河段完全丧失使用价值。
(三)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程度加重
据水利部公布的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其中,水蚀为165万km,风蚀为191万km。近50年,每年水土流失丧失的土壤肥力相当于4000~5000万吨化肥。中国是荒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建国以来,全国共有66.7万公顷耕地沦为沙地,有235.3万公顷草地变为沙漠,退化草地面积达1.05亿公顷。
222
(四)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草原生态系统退化
人均森林和草原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32.3%,其中森林覆盖率13.92%,居世界第120位。全国90%以上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草原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1.35亿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1/3,并仍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草原超载放牧、乱采滥挖严重,鼠虫灾害频繁,状况堪忧。
(五)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目前,中国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对人们身体健康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大气和水,还有有毒化学品、固体废弃物、噪声等污染。2007年5月,国土资源部公布了一个惊人的数据——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1.5亿亩,形势严峻。而自1997年以来,癌症成为中国人的第一死因,每年有近130万人死于癌症。
三、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和方法[3]。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这符合我国现在的国情与发展建设的基本状况。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从源头上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建构综合协调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在建设生态文明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必须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得力措施建构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协调机制。不能再单纯地以GDP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唯一依据,而忽视了绿色GDP的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事实证明,单纯的GDP增长指标有问题,它非但没有体现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成本,更因为片面强调GDP增长会助长盲目消耗资源、破坏环境,造成社会失衡,反过来又使GDP的增长难以为继。在对一方领导干部进行评介时,不仅要看其对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还要考察他们如何解决环境和社会等问题,尤其要考察其在处理生态与经济矛盾时的决策表现是否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
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维护环境执法的权威,改变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局面,健全环境法规和标准体系;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要建立健全环境问责制,使环境保护成为硬政绩。
(三)健全法律法规。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必须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惟有环保规则成为既定的制度和法律,防污治污的综合性约束机制才能真正的在社会中全面建立起来。有了可以遵从的、具有强制效力的法律保驾,环保机
关在全社会的管理、执法过程中更加地顺利,民众在生活中才能正确认清破坏生态的现象,从而自觉地监督、举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法律的高度,是始终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强有力保障。
(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对生态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全社会所共享。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理念、生态道德,构建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牢固建立在公众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的基础之上,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生态文明规定人人遵守的良好风尚[4]。
全民都要树立“切实保护好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善待自然生态、珍惜自然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发展观念,这样才能既建设山清水秀、和谐美好、生态优良的人类家园,又实现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发展要求。惟有允许并且倡导民间力量参与环保事业,惟有放开社会及民众的舆论监督,生态文明的观念才能真正在全党领导干部和全国老百姓的心目中树立起来。
(五)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水平
节能减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而落实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是关键[5]。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科技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积极运用高技术对农业、工业、服务业进行生态化改造,通过清洁生产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努力攻克大气污染控制、水体污染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生态文明要求从根本上减轻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从而实现环境与资源对经济建设的持续支撑,充分体现新型工业化的要求。高新技术和专利技术是发展生态文明的技术支撑和推动力,环保产业是生态文明的产业支柱和有力的催化剂。环保产业以物质循环利用、废物最小化为追求目标,为清洁生产、废弃物充分利用和物质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物流服务。
(六)广泛参与全球生态交流与合作,创造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国际环境 我们人类都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全人类、全社会都应该做的事情。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技术,人类的智慧各种各样,所以我们国家要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广泛参与全球生态交流与合作,创造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国际环境。做到:第一,积极参与国际生态文明制度构建。第二,加强双边、多边区域合作。第三,保障国际贸易中我国的生态安全[6]。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每一个国家的责任和义务,中国既需要较大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也必须承担保护全球气候的义务。加强国际合作走低碳发展道路,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必由之路。目前,欧盟、加拿大近年来与中国在污水处理和沙漠治理的合作项目较多,取得了良好效果。中美清洁能源合作也于2009年拉开了序幕。中国应和发达国家联合对去碳高新技术进行研发和部署,开发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和潮汐能,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篇: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发展,是党中央立足基本国情和“十三五”规划目标,审慎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新的阶段性特征,对发展理念的时代性探索,不仅清晰描绘了发展的生态底色,同时也指明了面向“十三五”目标加强生态治理、增强民生福祉的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一、绿色发展契合了生态治理的现实诉求
提出绿色发展是为了应对近年来我国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严峻的生态形势,是在问题导向下对发展理念的创新。推进绿色发展,有利于更好应对资源环境约束挑战,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全球生态安全。
1.绿色发展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回应,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全面”,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协同发力,以更好满足人的各种方面需求。近年来,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形式日趋多样、水平不断提高的特点,从追求物质生活到追求精神生活,从关心物质文明建设到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从关心经济建设到关心政治建设,从关心人与社会发展到关心人、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在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目前,我们已经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发展动力、发展结构、发展条件、发展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资源环境承载逼近极限,已经构成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增强生态治理能力,提升生态治理水平,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必须得到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厚植绿色发展优势、增强绿色发展动力,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底色。
2.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举措,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长远大计。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是新时期党执政兴国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在人与自然和谐视阈下,绿色发展理念提出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举措,充分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攻方向和精准着力点,目的是要打造科学合理的发展布局、构建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培育绿色节约的生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实施、有序推进、同向驱动,补齐生态短板,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使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更多成果和更大进展,由蓝图变为现实。
3.绿色发展有助于构建全球生态新秩序,更好服务全球生态安全。近年来,生态问题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应对气候变化、全球生态治理、共建共享人类共有绿色家园已成为各国的统一行动,绿色发展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新世纪以来,各个国家更加积极追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蓬勃发展。尤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为尽快提振经济,纷纷将绿色确立为本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色调,加紧战略规划、加大资金支持、加强制度保障,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美国将绿色转型上升为国家战略,瞄准高端制造、信息技术、低碳经济,发挥技术优势谋划新的经济增长点;日本推出绿色发展战略总体规划;欧盟加快建立节能型、环保型、绿色型、创新型经济,并积极出口绿色技术,旨在抢占未来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同时,也有一些国家为了维持竞争优势,试图增设和提高绿色壁垒,为全球生态安全增添了不稳定因素。我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必须主动适应这一趋势,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实践,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发展,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开展生态绿色外交和绿色国际合作,推进全球生态秩序和生态规则的变革与重构,促使全球绿色发展格局形成,提升全球生态安全水平,更好地为我国推进绿色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绿色发展创新了生态治理机制
绿色发展理念在多个方面创新了生态治理的体制机制,这些制度创新将有助于进一步促使我国完善生态治理体系、改进生态治理方式、提升生态治理水平。
1.绿色发展理念创新了生态治理协同机制。多年来,由于缺乏综合性的法律法规,没有统一的规划及布局,不同地方在生态治理上各自为政、标准不一,各个地方只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负责,导致地区生态治理出现“九龙治水”、“治而不愈”的问题。就同一地方而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加之土地、水利、环保等多个部门工作欠缺衔接性和协调性,致使地方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的无限需求与资源环境的有限供给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不断重蹈“一边投巨资、下大力搞治理,一边无序开发、造成破坏”的覆辙。绿色发展理念提出要使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这些是对生态治理地区、区域、部门协同机制的创新,将更加有效解决一些地方在生态治理中遇到的问题。
2.绿色发展理念创新了生态治理市场运作机制。长期以来,我国生态治理遵循政府主导的单一推进机制,政府对各种资源要素的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组织制定和实施生态治理政策计划,负责生态治理投资和监管。应该承认,这一机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是可行的、有效的。但随着生态治理进入深水区、生态治理难度显著加大,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已不能有效推动生态治理事业的发展,生态治理效率低下与公众对生态治理要求失衡的问题逐渐显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府对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不够高、生态治理的投资有限。
生态治理,看似是资源环境问题,其背后实质也是经济问题,既应该发挥政府的作用,也要借助市场的力量,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和聚集生态治理资本上的优势,驱动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绿色发展理念提出要有序开放开采权,改革能源使用机制,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建立健全资源使用权及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构建投融资机制,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将有助于构建和完善生态治理的市场机制,拓宽生态问题解决及生态事业发展的渠道,有效补充政府主导机制的短板和不足。
3.绿色发展理念创新了生态治理考核评价机制。绿色发展理念提出要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从现实来看,将有助于揭示和反映领导干部任职期内自然资源资产是否有序开发、节约集约利用,是否存在严重损失浪费、重大生态破坏的污染环境等问题;领导干部在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生态治理资金筹集及使用、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违规违纪问题。从长远来看,将促使领导干部在任期间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严守生态红线,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促进自然资源资产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更加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在绿色发展中推进生态治理增进民生福祉
绿色发展理念将保护和生态治理纳入到发展体系,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发展的生态导向。接下来,应使理念意义上的绿色发展付诸实践、真正接地气,在绿色发展中加强生态治理,更好地维护人民生态权益,增进人民福祉。
1.营造绿色发展氛围,促进生态参与,优化生态治理格局。首先,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生态治理顶层设计,深化生态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和完善以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划定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能源安全体系,大力支持绿色产业发展。
其次,媒体应加大对违背绿色发展理念企业、公众道德失范行为的监督曝光,同时,对遵循绿色发展理念的先进行为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绿色发展典范。
再次,企业、公民、民间环保组织等,应利用政府搭建的平台建言献策,形成加强和改进生态治理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通过以上努力,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生态治理格局,构建高水平、全覆盖、管理科学、运转有效的生态治理体系。
2.发展绿色经济,培育绿色发展新业态,增强生态产品供给效率。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态产品,既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必须借助绿色产业、绿色经济才能实现。人民所需要的生态产品,可分为必需型和一般型两类:必需型生态产品,就是指洁净的空气、干净的水、无公害的食品,这些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福祉,是老百姓健康生活的保证、幸福生活的前提。提供必需型生态产品,有赖于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综合治理,有赖于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践行。一般型生态产品的供给,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发展绿色经济。政府要从财政、税收等方面加大对绿色发展新业态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传统产业跳出产业局限和壁垒,顺应快速发展的产业技术革命趋势,依靠绿色技术主动升级改造,推动行业、产业实现绿色清洁生产。将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建立绿色产业大数据库、绿色产业智库,发展绿色金融,打造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和智能消费体系,引导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贸易、绿色消费发展。
3.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实践,加强全球生态治理合作,创设绿色发展国际环境。一是从全球和战略的高度,从我国发展实际出发,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承担节能减排的国家责任,作出生态治理国家自主贡献。
二是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加强与国际绿色经济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机构或组织在全球生态治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创新全球和国家层面的生态治理体制和机制,构建和完善公平合理的国际生态治理规则、形成合作共赢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共同打造绿色发展命运共同体。
三是着力搭建地区性、全球性生态治理互动平台,开展科学技术交流、政策对话和项目实施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合理引进发达国家绿色技术装备和服务模式,借鉴其在绿色产业设计、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经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链、价值链,在绿色发展的国际环境下全面提升绿色发展能力。
绿色发展所追求的不是经济社会单向度的发展,而是人、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推进绿色发展,提升生态治理能力,必须毫不动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第五篇:绿色教育理念宣传用词
现代化建设宣传用词
之
一、绿色教育具有艺术性、综合性、前展性;绿色教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绿色教育富有时代感、责任感,科学、高效;绿色教育以人为本、以能力为中心、以综合育人为己任;绿色教育激励、引导学生夯实基础,吃苦耐劳、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绿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服务于社会的人生目标,积极、乐观,责任明确,主动健康发展。
二、绿色教育的入口是师生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特殊伙伴关系;绿色教育的基础是保证教育的方向性、健康性、民族性;关键是突出时代特色,适应社会转型,培养适应社会的人;重点是传承文明、教书育人、习惯养成、务实创新,把书本世界和社会实际、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转折点是克服形式主义,克服保守主义,克服急功近利;主渠道是有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一切教育的保障;保证是双基并举、能力中心、全面育人;突破口是把学习的自主权、发展权还给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实施过程是由“重教到重学”, 再把品位提高到全方位宏观育人,特别要关注人文素养的培养,精神境界的培养。“教、学、育”融为一体,既是目标又是过程。绿色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构建、自我约束、自我评价,愉快学习、快乐成长、乐中发展。
之
二、绿色教育的核心理念包括以下八点:
1、绿色教育顺应学生的自然天性,强调天人合一;
2、绿色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和谐均衡;
3、绿色教育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个性张扬;
4、绿色教育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强调心理健康;
5、绿色教育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强调主体意识;
6、绿色教育体现学生的愉快与欢乐,强调寓教于乐;
7、绿色教育力求突破学校的围墙,与社会、家庭融为一体,强调开放整合;
8、绿色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追求学生成长的生态平衡,强调可持续发展。
之
三、发展论——学生的发展就是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就是社会的发展。判别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看,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绿色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在突出个性的基础上激起发展的欲望,实现全面发展、最佳发展、可持续发展。鼓励全面发展,倡导单项冒尖。评价教育、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必须要多维,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人人有才,人无全才,取长补短,全是英才。
之
四、服务论——教育就是“服务”。绿色教育就是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服务,当好参谋,既要导航又要护航。正确处理、协调、发展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是实施绿色教育的艺术。单方面夸大“主导”或“主体”的作用都是错误的,不能追求形式上的“主体”。
之
五、育人伦——从宏观上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善于协作、探究、感悟,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向上、敢于创新、敢于竞争,良好的心态,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比“分数”更重要。从重视知识点、考点的教学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绿色教育就是通过“主导”对“主体”利用非智力因素进行情商的培养,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实施育人, 育人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人文培养是我们的缺憾。绿色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平台,教学、育人互为目标互为过程,改变知识结构,改变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整个生存方式。这是提高教育品位的突破口。教师的业务水平、教育技巧、自身素质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育人的过程既要成就学生也要成就教师。
(一)追求尊重与民主和谐的绿色管理
学校管理重在诚信,经营学校就是经营民心。在学校这个生态环境中,面对的是一个特别看重民主和自由的团队,管理上的尊重与民主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实施绿色教育,实行了教师岗位聘任制,“奖勤罚懒”,制定教师合理化建议奖励制度,同时我们也通过教代会,广泛征求教师意见,认真面对教师的提案,进行解答,实现学校的人文化管理。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学校提出了以人为本,制度先行的治校方针,建立了民主管理体制,使学校教师逐步达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二)追求“无声教育”的绿色教育
在绿色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提出了“全面育人、无声育人、以身育人”的德育目标,不断加强德育工作管理,倡导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育人,在育人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
1、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重视学生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确定不同的教育主题,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创建绿色班级”活动,使每个班级都形成了自己的育人特色。学校还通过“我长大了”、“我在绿色教育中成长”等主题鲜明的班队会,让学生真正受到了教育。校团支部向全校同学发出了“绿色倡议”,各班同学针对倡议做出了“绿色承诺”。绿色使学校绿地、花坛成为学生心中的最爱;绿色承诺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变成了自觉行动,弯弯腰、捡捡纸在我校已经成为了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还指导每个班级形成自己的班训、班风,让“无声教育”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2、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准则,加强和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在构建绿色德育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要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良好感情入手,从基础抓起,为此提出了绿色德育的“我爱我家”主题系列活动。通过“我爱我家”系列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用丰厚的情感爱祖国、爱人民、爱世界上美好的一切。让每个孩子都能明白“爱”的真正意义,为家辛劳、为家奉献、为家争荣,乃至为家献身。让孩子从小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学校、爱身边的人,从爱小家到爱大家,长大后爱祖国,成为祖国需要的人。在活动中,通过进行调查问卷、召开主题班队会、开展学生、家长及教师的大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加深对“家”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3、树立绿色心灵的理念,增强绿色教育的科学性。在绿色文化创建中,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各班建立“知心朋友信箱”,架起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还以家长会为依托,实现家校共建。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使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延伸,相互渗透,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促进了学校的全方位发展。
(三)追求可持续性发展的绿色课堂
绿色教育是尊重人、感染人的教育。在实施绿色教育的过程中,努力创设科学、民主、和谐的绿色课堂,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能创造性地学习,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切身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并将各项德育目标和任务贯穿于学科教学之中,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方法培养人,以人文的精神塑造人,以绿色的环境熏陶人”,真正实现全方位育人。
为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在有限的资金内,本着“学习是最大的福利”的理念,只要有外出学习听课、培训的机会,不管是县内的,还是县外的,都派出老师去学习。这样的学习使一批教师受益匪浅,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通过不定期地开展学科研讨活动、教师的合作论坛、课题的研究等,促进了教师专业品质的提升。在教与学方面,实行推门听课,让老师在平时的备课中时时认真,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追求内涵丰富的绿色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一种引领,虽不一定都看得见、摸得着,但学校的学风、教风、校风的积淀正是在这种引领下逐步形成的。让学生举目所及、举足所进的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注重有形文化建设和无形文化建设,从而达到育人环境优质化。在有形文化建设上,注重美化、净化、绿化。徘徊于花桥中小,校园环境环境温馨雅致,整洁一新,让人赏心悦目。在无形文化建设上,更注重人文性、实效性,学校教师为学生营造了一片片健康的绿色成长氛围。近一年的实践与探索,深刻感受到绿色教育真正体现了教育的本质,促进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促进了学校办学品质的提升,同时也让人们产生了深深的思考:①绿色教育能否为学校德育开辟更好的途径,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②如何让绿色教育更好地促进师生的成长,充分体现育人的功能和作用,体现教育的有效性……这些,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索。
面对过去,感受到收获的喜悦;面对未来,感受到希望无限。记得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很快看到遍地绿色,你就种草;如果你想储备栋梁之材,你就种树。人们选择了种树,因为人们知道绿色教育的形成真的非一日之功,也远非一蹴而就,它还需要真功实效,根深叶茂。给孩子一片洁净的天空,让孩子能享受到清新的绿色教育,将是我们永恒的教育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