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税务机关应对网络舆情两面性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09:19: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层税务机关应对网络舆情两面性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层税务机关应对网络舆情两面性的思考》。

第一篇:基层税务机关应对网络舆情两面性的思考

基层税务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思考

摘要: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事件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对推动廉政建设的作用日益增强。作为基层税务机关,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的两面性,既要从自身做起,廉洁从政,又要高度正视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化解矛盾,为构建和谐税收作出积极贡献。

一、网络舆情及其特点

(一)网络舆情的由来。

近年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扩张和纵深渗透,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以及每个人的工作生活产生深刻而复杂的影响。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国内外的每一重大事件,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现象等,都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形成一个言论的“自由市潮”,进而造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形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归根到底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其表现形式主要为:微博、BBS论坛、博客、即时通讯工具、新闻跟帖及转帖等等。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所谓的民意,但其实又不尽然。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1.从形式上看,具有突发性、随意性。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突然,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往往就能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成为观点、利益不同的网民情绪化、对立性的争论,甚至迅速形成燎原之势。同时,互联网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便利,只要是在互联网覆盖的地方,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只要通过电脑、手机等工具,借助微博、博客、论坛、QQ群等平台,就可以很方便的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随时“推销”给受众。

【材料1】朱令案:19年前的一起校园中毒事件,受复旦校园投毒案的影响,迅速出现在众人的视野里,由于扑朔迷离的细节、真假难辨的内幕,嫌疑人身上若有若无的背景,事件在互联网上急剧发酵。

2.从内容上看,具有多元性、偏差性。古人云“三人成虎”,由于网民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领域,个体之间由于利益诉求、知识背景、思想信仰不同,因而观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网络舆情的主题极为宽泛,内容往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此外,由于网络舆情缺少规则限制和法律道德约束,加之发言者身份隐蔽,导致网络舆情很容易感性化和情绪化,网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认识片面等,都会利用网络进行宣泄。而网络上的情绪化,甚至庸俗、灰色的言论又很可能相互感染,在别有用心或同样情绪化者的响应下,发展成为有害的舆论。

【材料2】2011年3月,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因为网络的一条谣言,从3月16日开始,中国部分地区开始疯狂抢购食盐,许多地区的食盐在一天之内被抢光,期间更有商家趁机抬价,市场秩序一片混乱。

3.从性质上看,具有群体性、诱导性。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达5.64亿,网络普及率42.1%,手机网民规模更是已达4.2亿人,2012年微博用户3.09亿,使用率54.7%。移动互联网的形式新兴、技术创新、互动便捷、全民内容、即时传播,成为了人们的第一信息源。庞大的用户群使得某一事件,通过相互探讨和争论、群体互动、舆论跟踪,个体事件往往极易引发成群体事件,个体意见迅速地汇聚而成为公共意见。但当相关猜测得不到权威解答、部分疑点得不到明确证实时,传言就会扩散,这些意见在对某些已发生的事件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也容易因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的诱导性语言而误导群众,导致不明真相的网民大量跟贴,“挟持”媒体,“绑架”民意,形成舆情风暴,给社会及相关单位、部门以及个人制造压力。

【材料3】在当下的中国互联网上有支队伍几乎无所不能:他们或雇佣大量的网民充当“水军”,到处发帖、跟帖,在短时间内打造出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事件”,形成自编自导的舆论场;或为企业提供品牌推广、口碑维护的服务,对己不利的帖子进行删除,对竞争对手进行诽谤、栽赃和陷害,通过网络舆论传播,打击、破坏竞争对手的形象。

4.从影响上看,具有长期性、负面性。一般的网络舆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逐渐减弱直至淡出公众的视线,但负面网络舆情经媒体曝光或被网民通过发帖、转帖、论坛、博客等形式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后,一旦成为公众的焦点,往往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迅速减弱。如果再得不到及时、有效、公正的处理,满足不了公众的探知愿望,这些负面信息往往会一直根植于大众的脑海中,不断地被传播和放大,形成对单位、部门、以及个人的思维定势,可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直接损害到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和个人的声誉。

【材料4】2011年6月,郭美美在微博炫富,因其红十字会背景成为网络热点,中国红十字会从郭美美后,丑闻频爆,形象一落千丈,2013年雅安地震,红十字会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微博募捐收获14万个滚。

二、网络舆情与廉洁从政

(一)网络舆情对廉洁从政的正面影响。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实践中,网民通过互联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发表个人评论和意见、提供各种信息、行使民主权利,推动网络舆论的形成和集中,使虚拟的网络变成现实监督的一个重要平台,也使得网络监督成为民众参与反腐败的重要途径。

1.网络成为舆论监督的主阵地。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与发展,各大新闻网站的新闻跟帖中,网民们都会就一些重大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包括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展开激烈而深入的讨论,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影响。

【材料5】自2010年以来,政务微博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短时间内已成为网络问政的平台和重要渠道,在创新社会管理、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引导新闻舆论、倾听民众呼声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政府机构部门微博: 2010年7月,北京市公安局公共关系领导小组成立,市公安局长傅政华担任领导小组组长。8月1口,“平安北京”党政机构和官员微博在新浪网开通,20天访问量即突破210万人次。中国国际救援队由中国地震局,武警总医院组成,高邮市政务微博公共服务平台民声帮办。

2.网络监督为反腐败开辟了新通道。由于腐败行为本身具有高度隐蔽性和不易为人所发现的特点以及一些反腐败程序的相对复杂性,使得传统制度反腐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民众传统的反腐途径包括上访等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同时,这些传统反腐途径可能会遇到被举报人的阻挠甚至报复,或者出现将举报信转给被举报人处理的现象而使举报人受到打击报复,从而使得上访者付出极大的代价。这些不足使得传统反腐途径迫切需要加强反腐败的制度创新,需要新的监督途径做补充。

【材料6】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已呈现初步成效

刘铁男案:2013年5月12日,官方新华社援引中央纪委消息称,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组织调查。刘铁男因被内地《财经》杂志实名举报受关注,时隔五个月成为因网络反腐而首位落马的省部级高官。这是国家发改委自2003年改组成立以来,被中纪委调查的首位在任最高级别官员。

2013年5月14日,据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证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刘铁男涉嫌严重违纪,中央已经决定免去其领导职务。

(二)网络舆情对廉洁从政的负面影响。

网络是把锋利的“双刃剑”。它在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下情上达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人们注意到,网络舆情在受到政府和各界越来越多的注意力和重视的同时,还夹杂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1.不良信息产生虚假“舆情”。突发事件刚发生时,传统媒体由于时间原因,会有短暂的信息真空,公众只能在网络上寻求相关信息,为谣言滋生和情绪型舆情蔓延提供了可能。在微博、BBS 论坛、博客里,由于网络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网民自主性强、网络信息可能由人为操控,使得信息容易向不良趋势发展。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也给信息制假者提供了土壤,他们匿名参与,不考虑对产生的后果承担责任,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放纵自己的行为,这些虚假言论损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度和公信力。

【材料7】国家税务总局47号文件事件:2011年8月12日,有网站刊登《关于修订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公告》即所谓“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第47号公告”并做了解读,公告文中标记发布日期为2011年7月31日。由于涉及到时下备受关注的“年终奖税收”计算方式,经国内多家媒体转载、放大引起社会极大反响,但最终竟被证明是一则彻头彻尾的假消息,是有人盗用国家税务总局名义误导广大纳税人。

2.网络无政府主义行为:网络暴力和网络恶搞。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网民并无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约束,再加上网络缺乏伦理约束,产生了“网络暴民”和“匿名专制”。如今,越来越普及的SNS网站(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交网络服务)的实名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由匿名性带来的弊端。但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如何判断网络谣言、暴力、人身污蔑、网络色情等不良信息,如何确定所造成的后果都没有明确的指向,也没有相对明确的取证规定,为互联网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材料8】2013年5月24日晚,一名中国游客将“到此一游”刻到埃及神庙浮雕上的消息曝出后,舆论引起轩然大波。在谴责这种不文明行为的同时,有网友“人肉”出,丁锦昊是南京某中学在读的初一学生等个人信息。2013年5月25日,丁锦昊的父母主动站出来发声,在为孩子的行为道歉的同时,也恳请得到改正的机会,并透露,题字**发酵后孩子哭了一整夜。

3.可能影响执法公正。当一方的声音过于强大时,独立、理性、客观的声音就会消失,网络舆情压力往往对处于执法过程中的执法机关产生影响,尤其对一些社会重大刑事案件的处理,“一边倒”的网络舆论无形中对审判结果起到了某种导向作用。近年发展起来的舆论监督带有先天不足,或者对一事件或某一位执法人员的评击与事实出入很大,或者对问题的揭露和评论只说其一不说其二,带有极大的片面性,甚至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人为无限放大、制造影响。这些不仅干扰了执法活动的正常展开,对社会稳定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材料9】吴英案:吴英,原浙江本色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法人代表,2007年3月16日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依法逮捕。2009年12月,被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集资诈骗罪一审判处死刑。2012年1月18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并在网上引起极大反响2012年5月21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以集资诈骗罪判处吴英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其个人全部财产。

三、高度正视网络舆情负面影响,做廉洁从政的税务公务员

(一)把握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纷繁复杂,往往一波三折,但并不是无规律可循:一个舆情事件从发生到传播、发酵、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力也存在它的客观规律,大致要经历潜伏期、爆发期、热议期和终止期四个阶段。1.潜伏期:舆情信息在网络空间的某些页面上出现时,往往先零散地存在于这些平台上,其浏览量、转帖回复量都非常有限,尚未成为广大网民关注的焦点,其影响力也是潜在的。如果我们不能在潜伏期解决问题,又受到某些转播因子的刺激,就会迎来爆发期,迅速膨胀,形成舆论焦点。

2.爆发期:在某些因子的作用下,潜伏在网络空间某些角落上的“信息炸弹”突然爆发,信息访问量和回复量呈爆炸式增长,快速为多个重点网站转载,形成网络热议的焦点。关键在于能否把握舆论发展走势,科学合理地应对和有效引导网民所反映的问题和质疑。

3.热议期:随着相关舆情信息的关注度持续上升,网络舆情进入热议阶段。此时,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也会加入进来对其进行跟踪报道,媒体和网民的关注度会达到一个最高峰。因此,到了这个阶段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合理化诉求,严肃惩处相关组织机构或相关责任人,并实时观测舆情发展态势。

4.终止期:随着事件的解决和时间的推移,舆论关注度开始走低,趋于平缓,逐渐进入终止期,其影响力也会逐渐淡化消退。而如果应对不当,引起网民和公众不满的负面舆情,结果所导致这个阶段往往会出现与舆情事件相关的一些流行词汇,并持续一段时间,比如像“打酱油”、“躲猫猫”、“房叔房婶”等。

(二)税务机关容易引发网络舆情的主要方面。

从近年来假国税“47号”文、南京的“房产加名税”、北京的“月饼税”、济南的“馒头税”到近日热议的“加班税”等一系列事件的聚焦、炒作,纳税人几乎谈税变“色”,可见公众对税收工作的关注度非常之高。

通常情况下,网络涉税舆情所指向的对象较为明确,一般为国家税收政策、税收工作、税务机关和税务工作人员。由于时下社会公众对公权力的不够信任和对税收公正公平的权益诉求以及对税务部门执法服务的更高要求,使得税收工作时刻处于舆论关注焦点。

一般来说,涉税舆情关注的重点有关于税收宏观政策效应的,也有关于税收热点、焦点问题的。就基层国税机关来说,容易引起网络舆情的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执法方面:税务机关和税务工作人员在依法行政过程中履行工作职责,处理问题过于强硬,传递政策不到位,与纳税人缺乏沟通,落实一些处罚决定时,有些企业因为不完全了解相关税收政策法规,容易造成双方互不理解,互不信任,甚至产生矛盾。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杜绝暴力执法,规范执法流程,保证税收秩序。

2.服务方面:税务工作人员在提供纳税服务的过程中,由于部分纳税人知识及文化水平不高,不懂法、不知法,法律意识淡薄。尤其在偏远的农村,甚至有人对代开发票需要提供身份证件都不能理解,甚者认为是税务部门故意刁难。一旦出现争执或纠纷,往往多数时候舆论都会偏向纳税人一方,一些看起来微小的失误和瑕疵就有可能被“有心人”在网上快速放大和炒作。

3.言行举止方面:由于个别国税干部的素质还不够,在明查暗访中仍发现一些基层国税机关存在的负面现象,如上班服装不整,迟到早退,工作时间上网、玩手机等等。这些看似是小事,但是一旦被人从网上曝光,就会产生放大效应,比如“陕西国税员工辱骂纳税人事件”,本来是一件小事,换成XXX辱骂XXX,一定没有这么多人关注,可一旦加上了“国税”二字,似乎骂人的就不是人了,而是特权阶级在欺压老百姓。当然,也有相当恶劣的,如许昌驿城国税大厅凶杀事件,仅仅因为口角之争就演变成严重的刑事案件,给了我们很多警示。

4.廉政方面:一支烟,一块手表,一桌饭菜,从南京江宁区局长周久耕,到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再到泰州滨江工业园区管委会书记张爱华。网络反腐愈演愈烈,民众对腐败已经是零容忍,在政府公信力不断降低的今天,腐败是最容易引发网络舆情的因素之一。

(三)高度正视网络舆情,塑造国税形象。

网络时代带给国税机关的,是无孔不入的监督。只有严格执政,廉洁自律,维护国税形象,才能有效减少舆情危机,从根源上降低网络舆情危机的可能性。

1.练好内功,提高干部素质。“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自身出了问题,那网络舆情在散发正能量的同时,必然也对整个部门带了不利影响。如去年6月24日,南京市溧水县发生一起令人痛心的交通事故,19岁的男孩路斌在得知自己高考成绩的当天,被疏于观察的酒后驾驶者溧水县国税局干部甘培宏开车撞倒,他在毁了别人的同时,也毁了自己。所以,国税干部要切实增强“公仆、风险、法制、监督和人本”五种意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素质、严格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改进工作作风、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2.外树形象,优化纳税服务。依托信息网络手段,提高纳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减少纳税人等候时间和办税成本;提高国税干部特别是窗口干部的服务能力,端正服务态度,真正做到“想纳税人所想、急纳税人所急”;严格兑现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减轻纳税人负担。以我在基层的工作经验来说,纳税人最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一杯热茶,一张笑脸”,而是办税手续再少一些、工作效率再高一些、办税时间再短一些、纳税成本再低一些、宣传渠道再多一些。

3.依法行政,深化政务公开。有一个公式,即:道听途说+短信+网络=面目全非。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经过几个人添油加醋地传播,就可能完全变样,最后甚至变成谣言,影响社会稳定。因此,要认真对待网络舆情,努力拓宽倾听社情民意的渠道,引导更多公民热情关注和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现税务机关与公民社会良性互动。注重信息公开的制度化建设,做到信息公开内容规范、形式完善、及时高效,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4.正面宣传,加强舆论引导。要在及时全面宣传涉税政策,帮助群众掌握政策意图的基础上,加大对国税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先进人物事迹、坚持依法行政等方面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社会群众对国税工作的了解度、认同感,优化自身形象。我们扬州国税就定期在扬州晚报上宣传全系统的正面形象,好的口碑与我们平时优秀的服务和及时的宣传是分不开的。

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丘小雄同志在全国税务系统办公室主任会议上强调:“舆情引导好了,有利于扩大正面宣传;如果引导不好,处理不当,会影响税务机关的形象,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各级税务机关都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决不可掉以轻心。”

孟子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网络舆情不是洪水猛兽,一旦出现网络舆情,也不必惊慌失措,而应积极予以应对。同时,及时主动和地方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取得联系,加强沟通、协调和配合,形成联合应对机制,用公开、透明方式赢得网友的理解、支持和信任,化“危”为“机”,充分展示国税机关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刘召成.网络舆论监督的异化与人格权保护[J].信息网络安全:2008年第7期。

[2]关梅.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意义问题与出路分析[J].新闻界:2009年第3期。

[3]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版。

第二篇:网络舆情及其应对

网络舆情及应对

贺飞宇

安徽省凤台县委党校 232100

【摘要】处在网络信息时代,注定任何公共事件的泛起和传播都与网络有密切联系,而网络又是民意表达最为便捷的平台,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自然会有很多矛盾。存在一些人不能明辨是非,也存在少数社会管理者对于舆论习惯迂回或者堵塞,这些导致了我国网络舆情的繁荣。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是个复杂而难以操作的问题,网络舆情的管理也是相当艰巨的。

【关键词】网络、网络舆情、引导

2008年胡锦涛同志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的讲话中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可以看到是网络舆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现状,反映了民众的心声。互联网这个平台的影响力是我们以前处理社会舆论工作中从未遇到的,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5亿,其中手机网民近4 亿,有一半以上的网民经常发表言论,目前很多的热点事件是在网民发起或参与下传播开来的,网络舆情的传播力,影响力是巨大的。所以我们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看待网络舆情,要运用先进的网络知识和管理方法来监测网络舆情的动态,将网络这个平台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服务。

网络舆情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当某个网络时间有了大量的关注者,并且形成了一定影响力的时候,就会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促使相关部门重视和解决。

二、我国网络舆情呈现的特点

1、网络舆情的参与者的非理性表达

网络舆论常常具有非理性的色彩。存在道听途说、耸人听闻之辞,还有粗俗谩骂、恶意攻击的行为,很多网民由于受到学识和阅历的局

限,表现出理性思考的少,情绪宣泄的多,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无法客观看待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认识问题片面,言论观点难免偏颇。大家看到网络上的言论一般都经过了审核,可想而知如果包含了未经审核的言论,非理性的声音有多大。这种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因为网络舆论参与的门槛低,在现实生活中成为弱势群体、边缘人群的情绪宣泄平台。同时还因为网络舆情发展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就会大规模的扩散,参与的网民还来不及深入分析,仓促发表的意见缺乏理性就显得不奇怪了。

2、负面的网络舆情较多

网络舆论中有很多赞扬真善美,弘扬爱国主义的声音,当在涉及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的重大事件面前,网络舆论能够迅速激发出爱国热情。比如在今年的钓鱼岛事件上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通过网络舆论充分的表达出来。最近我国航母舰载机试飞成功,也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关注。但是总体上说,网上舆论多是负面舆论压倒正面舆论,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在《2011中国网络舆情指数报告》指出,2011新浪微博、天涯论坛的首报负面事件占比在75%以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负面事件的天然的吸引力,容易引发网民的关注。当然还由于网络相对于传统媒体言论尺度宽松很多,另一方面也存在现实路径下存在一些无法很好解决的问题,人们就把这些问题通过网络反映出来。就像最近的“雷政富”事件,凤凰县腊尔山镇所德小学的午餐事件。

3、网络舆情的“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也就是说保守的更保守,激进的更激进。由于互联网的门槛低,大部分是匿名环境,信息量及其巨大,观点相近网民的频繁沟通,容易产生“群体极化”,并可能出现谩骂、人身攻击的现象,甚至威胁社会正常秩序。在网络中容易发生“三人成虎”的现象,错误的观点,如果被多人转发,就会产生很强的说服力,多数网络舆情在初始阶段均体现出对某个社会现象的普遍化情绪,这种情绪在迅速传播的过程中产生普遍认识与共鸣,进

而推动舆情向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领域漫延扩散。

4、我国网络舆情的特殊性

我国网络舆情的外部的威胁和内部矛盾并存,由于互联网源于西方,网络中西方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渗透,易导致人们政治信念和价值观念的偏移,网络为西方文化渗透与意识形态入侵提供了便捷手段,一些敌对势力凭借网络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他们搞网络谣言,动摇我们的政治信念和价值观念,造成一些网民非理性行为的不断出现。而在国内“网络水军”和“非法删帖”的现象暴露了网络舆情的复杂性,“网络水军”是指通过雇用大批人手在互联网上集体炒作,以达到宣传、推销或攻击的目的。这些受雇人员在“网络推手”的带领下,在互联网各大论坛上发帖。由于人数众多,所以被称为“网络水军”。另一方面,网友通过发帖对政府、企业和个人进行监督。而相关利益方总是设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删除负面信息,维护自身形象,导致大量“删帖”需求市场。这样看来我国的网络舆情还真的存在“内忧外患”,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把网上声音当成社会主流舆情,应该要认真分析网络舆情,积极应对网络舆论。

二、对应对网络舆情的思考

1、坚持信息公开,并且及时公布准确信息原则

互联网的信息量十分巨大。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是很难鉴别真伪的。政府信息资源最大占有者,政府要针对网上现的网络谣言苗头,及时的通过官方公布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这样就会有效的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只有保证公众掌握的信息是客观真实的,才能让网络谣言不攻自破,否则虚假信息就会蔓延。政府应在信息公开并保持信息畅通情况下,多解释、多引导,矛盾自然会得到化解。

2、提高网民素质,增强网络舆情应对水平

网民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方能对各种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判断。要通过各种渠道来帮助网民来提高认知能力和鉴别能力,引导广大网民站出来揭穿网络谣言。同时我们还要建设高水平网络舆情应对队伍,培养高素质、业务全、文字功底好、熟悉网络的专业人员来进行网络信息发布和网络信息的收集,并监控网络舆情。在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出现时,及时开展正面引导。

3、规范有关网络行业,加快快网络立法

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建议逐步实现网络上实名制,防止“ 网络水军”在网上注册不同身份恶意炒作、混淆视听。坚决杜绝“非法删帖”这类违法行为。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使发布虚假信息的人付出代价,对那些散布网络谣言、进行攻击诽谤的行为,必须严惩不贷。

我们相信,政府会利用网络舆情认真倾听民众心声,发挥网络对于政府工作的舆论监督作用,同时利用网络引导正确的舆论,而我们的网民也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共同维护网络平台的正常秩序,把它建设成为一个清净、真实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 邓君韬 牛忠江.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之策[J].人民论坛.2012,(20)

[3] 姜胜洪.试论网上舆情的传播途径、特点及其现状 [J].社科纵横.2008,(01)

第三篇:关于网络舆情应对的思考建议

关于网络舆情应对的思考建议

当前,县级处于矛盾的第一线,舆情均处于高发易发态势,网络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和聚散地,网络舆情占比重,多为举报投诉类、民生诉求类、突发事件类,究其原因,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民众维权意识提高,利益诉求增多,导致引发舆情产生的热点因素增加。

一方面,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加大了对交通、工业园区、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民生的投入也不断增加,财政资金对乡镇、村的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客观导致涉及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涉农资金补贴、社会救助等涉民切身利益的事务增多。在政策落实过程中,由于一些具体办事部门和经办人员工作不到位或公开透明度不够导致民众不理解、不满意、不配合。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开放,信息的透明,群众眼界逐步拓宽,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监督意识在不断提升,对党委、政府公共管理水平有了更高的期待,对关乎公共利益的事务有了更多的关注,遇到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受调整时,不再沉默,而是敢于表达。

二是媒体格局在变化,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互动在加强,导致舆情发酵的可能性增大。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媒体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微博客等新载体和手机上网平台的迅猛发展,更加快了网络舆情的急速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网络这一便捷平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参与社会事务的监督,希望借助海量网民的力量,制造更大的舆论影响力,最后通过舆论的压力推动现实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与呼应进一步强化。越来越多的平面媒体通过网络搜索线索,然后进行实地采访印证。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信息互享和交换成为推动舆情迅速传播和热点舆情事件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是媒体监督意识增强,部分非主流媒体滥用新闻监督权,导致舆情处置的行政成本增大。

随着媒体监督的意识越来越强,媒体视角已经遍布社会的各个层面,对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环保问题、社会公平公正问题、政府服务水平问题的监督性报道也越来越多,推动了舆情不断上升。

舆情应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一)实体部门存有工作漏洞,给媒体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提供了事实依据。

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法》赋予媒体的权力,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能拒绝、阻止记者的采访报道。如果身正就不怕影子歪,媒体报道最终依据的是事实和法律。但从媒体记者到我县实地采访进行舆论监督和监测到的网络舆情的案例分析,我们实体部门的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足,容易被媒体关注:一是惠民政策落实不到位;二是执法不公;三是管理缺位;四是公共利益与部分公众利益矛盾;五是干部作风问题。

(二)不善于与媒体打交道,缺少应对突发舆情的技巧和方法。

一些舆情发生地(单位)的领导干部面对记者采访,认识有误区,态度不积极,接待不热情,方法不得当,缺乏技巧。具体表现:一是“躲逃”。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和“少说为佳,不说为妙”,对媒体采取能躲则躲、能拖则拖的办法,只顾撇清自己,不顾党委、政府形象受损。二是“敷衍”。不管是正面宣传,还是负面报道,采用敷衍塞责的办法,态度上漫不经心,话语上模棱两可,行动上拖拖拉拉,偶有回应也是避重就轻,抓不住关键,导致媒体不满,不利舆论引导。三是“麻痹”。对媒体记者在辖区内采访报道,缺乏责任心和敏锐性,既不对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又不及时上报,听之任之,给后期工作带来被动。

(三)应对处置机制不够顺畅,制约了涉县舆情的及时有效化解。

具体表现为:一是缺乏科学应对舆情的网络平台,工作手段跟不上新媒体发展的速度。二是缺少人手和工作经费,保障力度跟不上舆情发展态势。三是少数单位执行力欠佳,多部门联动处置机制有待加强。

加强和改进舆情应对工作的对策建议

当前,互联网世界已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和社会舆论的 “加速器”、“放大器”。科学应对舆情已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各级党委、政府提升执政能力、维护地域形象的重要手段。作为承上启下的县级政权,处于基层工作的第一线,是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协调各类利益关系的前沿阵地,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论和全媒体发展态势,我们必须自觉增强新闻意识、媒体意识和舆情意识,重视加强县本级应对舆情的平台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自主增强正面宣传能力、舆情应对能力以及与媒体打交道能力。

(一)教育各级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强化舆情危机意识,提高舆情应对本领。

一是善于从县内外发生的典型舆情事件中得到警醒,把握社会心态走势、网民关注热点、舆情分布特征和处置技巧。二是应以包容心对待网络民意,正确对待舆论监督,鼓励和保护公民理性表达意愿,规范网民在法律框架内合理提出诉求,而不是一味地删除、封堵网帖,刺激网民,激化矛盾。三是着力提升党委、政府公信力,改进政府工作方式,推进党务、政务、警务、村务公开,扩大党政机构新闻发布的透明度,最大程度实行信息公开。四是积极开展网络问政。应努力提升网络应对技巧,综合运用官方网站、媒体网络、网民留言板、官方机构和个人微博等新媒体手段,主动出击,引导和化解舆情危机,建立健全“网络问政”的体制机制,倾听民意,疏导民怨,及时有效处置热点事件,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最大程度促进社会和谐。

(二)加强县级网络平台建设。一是建设“新闻网”。

必需抢占互联网宣传阵地,在第一时间正面权威发布主流声音,力求全面汇集东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方面最新资信,把自办的新闻网站打造成为对外宣传推介东至的最具权威性、最快捷、最全面的网络信息平台。二是建设 “政务微博群”。为构造展示党委、政府机构形象的新平台,更近距离与民众沟通互动,更及时、全面地发布最新政令新闻,正面回应网民个人微博诉求,党政机关必须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开设自己的官方微博。三是加大对政府网站等官方、民间网站特别是网民留言板的管理力度,强化论坛发帖审核制,从源头防止负面敏感事件传播发酵。

(三)加强应对舆情的专业队伍建设。

一是充实加强外宣、网宣和网监队伍,强化业务培训,重点提高涉县舆情收集、分析和应对处置能力。二是加强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各乡镇各部门要选拔培养综合素质高、语言能力强、熟悉新闻媒体工作的干部作为本单位新闻发言人,负责政务微博运营、媒体接待与舆情应对事宜。三是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评论员能力结构,加强日常网络发帖、跟帖、回帖和撰写网评文章工作,做好正面宣传、负面舆情引导。四是夯实乡镇舆情应对工作基础,明确乡镇党委副书记、宣传委员作为基层一线力量,面对面开展工作。

(四)加强配套制度建设。一是完善舆情预判预警机制。

包括突发事件信息收集制度、突发公共事件信息评估机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和突发舆情处置联席研判机制。二是完善信息公开发布和舆情引导机制。重点是针对突发事件,利用好信息公开黄金2小时,规范新闻发言人或政府公职人员的言论、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改变对互联网 “不理、不用、不管”的现象,做到尽早讲、持续讲、准确讲、反复讲,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三是建立及时问责和查处责任官员制度。重点对舆论关注的事件处置不力、不作为的官员,及其背后存在的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人作出处理,通过及时的行政问责,有效平息危机和舆情压力。

第四篇:浅论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浅论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

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处于一个大的转型期,当前正处在改革攻坚期和发展关键期,同时一些问题凸显和矛盾多发,一些社会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舆论关注,在这个变化和发展的交织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体的现代化,尤其是互联网的日益大众化,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成为一些社会事件的发起者、推动者和引导者,也成为某些人有意识炒作甚至掌控的平台。在这个“人人都是记者”“信息爆炸”的时代,急迫考验着政府及各级领导干部的舆论引导、危机应对和公共管理能力。

胡锦涛同志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新闻宣传推动实际工作,热情支持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臵,进行深入研究,拿出切实措施,取得新的成果。”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国际国内舆论格局下,如何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已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课题。科学应对媒体、正确引导舆论,事关党委政府形象,事关社会稳定。舆情应对能力是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舆情应对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其执政能力的高低。如何提高舆情应对能力,是摆在广大基层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在一些地区,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存在着不懂网络、不会上网、不会看论坛甚至不会打字的情况。办公室的电脑成了摆设,有的基层干部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来看待网络,对网上的涉市或涉县舆情毫不关心。如此无视和轻视网络,等于放弃了了解社情民意的捷径、正面引导舆论的平台。一遇突发事件,往往不知道如何运用网络及时发布真实信息,导致谣言占领网络阵地,进而误导民众,甚至造成较大程度的社会危害。

一、网络媒体和网络舆论的特点

1、信息发布的直接性。互联网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它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一个重要渠道,每个人都能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网民通过微博、论坛等渠道可以立即发表意见。另外互联网还具有匿名的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念和情绪心态。

2、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当一个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进行意见表达,甚至有些网民在现场可以有一些图片录音,这更大大增加了对一些人的吸引了,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在网络上各种渠道的意见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

3、网络信息和舆论内容的丰富性。每个网民所关注的事件和现象不可能完全相同,这就导致了网络舆情的内容十分丰富,任何人都可以发起主题进行讨论。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因此主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发布,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由于网络的年龄、知识、行业、经历不同,网络舆情的内容往往包罗万象,既有积极健康的言论和情绪表达,也有庸俗化和灰色的言论及情绪表达,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都可以找到踪迹。

4、网络舆论的互动性。在互联网上,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这种网民之间的互动性实时交流,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出来,讨论更广泛更深入。

5,网民的水平和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网络舆论望望出现偏差。网民个体所受到的现实压力会直接影响到其在网上的意见表达。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网上发言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二、基层领导干部在面对网络媒体时存在的主要误区

网络“恐惧症”与“麻木症”并存

针对一些地方出现政府相关部门前后说法不

一、官方消息频频“翻案”等网络公共事件,复旦大学舆情研究中心主任朱春阳认为,这暴露了“网络恐惧症”给政府公信力带来的巨大损害。当今的网络时代,信息的传输和发布已经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想要只手遮天,用堵、封、瞒、蒙的手段掩盖真相,往往会适得其反,让政府部门为个别问题付出了整体公信力的代价。

有研究网络舆情的学者指出:“与网络„过敏‟相对的是,一些部门和官员对网络完全„脱敏‟,对网络舆情麻木迟钝。”,无处不在的网络实际已打破了传统的舆论态势,一些意想不到的部门也可能一夜之间成为全国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缺少积极应对意识与经验让它们往往“被动挨打,步步被骂”。

一些干部的网络意识和操作存在严重不足

自从微博从网络上出现以来,数量急速增加,目前用户达3亿多,已成为互联网最热门的新领域,但不少官员对微博要么完全不懂,要么一知半解。”一些基层干部完全落后于网络时代,对网络知识往往是一脸茫然。

尽管这些年基层干部的网络知识、参与能力以及对新兴媒体传播规律的认识有明显提高,但总体上与广大网民尤其是网络意见领袖相比,基层干部大多处在初级甚至没有水平,弥补网络运用能力的不足需要干部与“网”俱进。BBS、新闻跟帖、博客、QQ群、3G、微博等被网民广泛运用,网络已进入Web2.0时代并逐渐开启Web3.0时代,但一些基层干部仅仅掌握了门户网站的新闻浏览和发布技巧,对于时时更新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不能及时了解更不用说运用了。

在信息化时代,形成了由网络与手机等新媒体构成的新兴舆论场。当前很多基层干部习惯了相对封闭单向传输的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在人力信息直观性等各方面都不能与现在的新兴媒体相比,因此舆论监督在时间和范围上相对有限往往让一些基层干部感觉媒体第一不会来,第二好对付的心理。不少基层干部依然用对待传统媒体的心态和方式来对待具有高度开放、互动、参与的新兴舆论场,必然会在新媒体舆论上败下阵来。

观念和机制上的障碍也使基层干部在面对网络舆情时„眼高手低‟,平时宣称重视网络舆情,谈起来也头头是道,但一旦涉及自身,往往手足无措、反应过度、处臵失当。

随意应对,一甩了之

一个地方性负面新闻在网上能“坏事传千里”,往往连最先刊发的人也无法预见、无法控制。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却常常忽视对网络舆情的监控,而网络舆论的酝酿及形成非常迅速,由于外界刺激信息的出现或者突发事件的发生,网络上便会迅速形成舆论热点;如果网络舆论持续高涨,而网络舆论得不到缓解或舆论对象处理不当,就会使舆论出现“一边倒”而形成“一致性”的负面舆论,最终由一个普通的网络舆论演变成一场网络舆论危机;而当进入危机大爆发阶段时,网络舆论由隐性的舆 论压力转变成为真实生活中行为抗争的显性行为,甚至造成危机事件,威胁社会稳定,引起社会震荡,阻碍社会发展。

三、基层领导干部应对网络媒体和舆论的几点建议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平时做足功课,关键时刻才能做到沉着镇静。网络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基层领导干部要学会在平时的工作中善待、善用和善管网络媒体。

1、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网络媒体

提高认识是基础。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当前舆情应对工作的复杂性。目前,人们的舆情表达不仅仅通过新闻媒体和信访等传统渠道,更多的借助网络。互联网已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由于它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得人们舆情表达更直接、涉及的内容更广泛,传播速度更快捷。当前,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强势的大众传媒文化,大量直接的、真实的民意民声反映在互联网上。作为基层领导干部不仅要掌握网络媒体传播规律,而且要抢占网络媒体话语制高点。

要重视网络媒体就要求他们认真学习网络知识,切实掌握好网络发展的基本态势,掌握使用网络的基本技巧和与网民沟通的基本方法,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最快、最广、最强的交流平台,了解民意、汇集民智,推动工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强化工作监督,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实现办公现代化、民主化。这不仅是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素质成为新时期的新型领导干部的需要,也是执政为民的需要。

2、要把握好网络舆论正确导向,加强网络媒体舆情研判

加强主流网站建设,使其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技术、内容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网络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传播速度快,即使芝麻绿豆大的一点小事,只要具备了吸引眼球的因素,也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遍每一个角落。但网络传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准确性不高,各类虚假信息通过博客、跟贴等不断考验人们的判断力,这些网络新闻和信息的正式性和可信度总体较低,会误导公众、混淆视听,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建立更多更好的主流网站,在技术方面,主流网站应加强网络技术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互联网业务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的产物,技术的发展不断带动新业务、新领域的出现。加强网络技术开发研究,是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运作水平的基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主流网站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主流网站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技术应用水平。要加快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科研机构为主体、市场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促研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攻关体系,保证网络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互联网自身的发展相适应。主流网站应当时刻跟踪新技术、新业务,组织技术力量制定技术发展路线图和中长期技术规划,做到始终处于技术发展最前沿。

在内容方面,主流网站应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三贴近”,尊重网民、服务网民,实事求是、公开透明,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舆论也逐渐走向意识形态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主流网站要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需要做好几项工作:一是把握时点,反应快捷。面对重大事件特别是突发性事件以及涉及民生的热点问题,主流网站应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抢占先机,力争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处理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举措最早、最快、最准地告诉广大网民,压缩负面消息的传播时空,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二是实事求是,敢讲真话。掌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敢讲真话是前提。主流网站应勇于面对社会热点和难点,开诚布公地用真实的信息、真诚的态度给群众释疑解惑,消除误解和隔阂,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三是超前策划,主动引领。目前,我国有的主流新闻网站在重大事件的超前关注和整体策划上还落后于传统媒体和商业网站。在一些重大社会热点问题面前,事后宣传的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只能让主流新闻网站陷于被动。这就要求主流新闻网站必须围绕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主题进行超前策划,适时主动设臵网络议题,掀起网络舆论高潮,占领网络舆论制高点。

因此,基层领导干部要加强舆情研判、引导,一是要第一时间摸清舆情动态,善于把握好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掌握舆论主动权。二是要善于利用舆情动态,从某种意义上讲,舆情就是社情民意,通过舆情分析,了解群众需求,改进我们工作。三是要改变“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思维方式,妥善处理网络舆情事件。不要寄希望于通过竭尽全力地封锁消息来化解矛盾,而是应当本着信息公开、依法公正的原则,站在维护群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在第一时间公布事件真相,使网民不信谣、不传谣,为及时应对网络舆情事件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强化网评员队伍建设

对于网络媒体,基层领导干部不能把自己当作一个局外人和旁观者,而应该积极参与。首先,要关注网络信息。网络信息包括网络新闻和网民言论两大方面,通过浏览新闻网页和关注网络论坛、新闻评论、博客言论等,及时掌握时事动态,了解基层心声,充分听取民意,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和社会舆论动向,为做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提高执政的质量和效率。其次,要利用网络优势,做好党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特性,通过使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各种网络信息技术和手段,生动形象地表现严肃的宣传主题,增强内容的知识性,从而达到教育人、鼓舞人的宣传效果;通过开设专栏、建立博客、在线访谈等形式,扩大宣传面,加强互动交流,提高宣传效果。

要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发现和培养一批直接可以用的“网络意见领袖”,驾起网上信息舆论引导的桥梁,以网上评论来引导舆论,针对一些负面舆情信息,还可以依托网站、论坛、贴吧等载体,借助网上对话、聊天等形式和手段,及时开 展有效的引导工作,用正面声音引导舆论导向,用事实真相回应群众关注,用权威信息稳定群众情绪。

总之,基层领导干部应坚持与时俱进,充分认识网络媒体的深刻影响,把握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正视挑战,把网络媒体作为洞察和引导社情民意的窗口来对待,把关注网络舆情当作一种工作常态来坚持,提高网络舆论的应变能力。

第五篇:科学应对网络舆情

科学应对网络舆情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普及率攀升至34.3%。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急剧增加的网民规模,舆论传播从传统方式走向了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因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产生了巨大影响,迫切需要我们去研究网络舆情的研判、引导、管理、应对等工作,全力确保网络舆情平静,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推进信息公开透明,抢占网络舆论制高点。谣言止于公开透明。前不久发生的“盐慌”没有形成危及社会稳定的事件,而是在短短的72小时内就基本平息,这与各地政府能够在第一时间公开有关信息,澄清谣言有直接关系。我们要统筹推进党务、政务、村务、厂务公开,按照“群众关注什么、我们就公开什么”的原则,坚持长期性、常规性工作定期公开,动态性、阶段性工作随时公开,临时性、应急性工作及时公开,全面公开重大审批事项、重大人事安排、重大项目安排、重大资金使用等信息,让

1群众全面准确掌握相关信息。要在丰富公开形式上下功夫,除传统的广播电视、党报党刊等形式外,要高度重视政府及其部门官方网站的建立和维护,及时利用网站平台发布信息,开设网民诉求通道,回应网民应该的各种问题,努力使其成为地方舆论领袖。

二、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提升舆情处置能力。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是应对舆情的关键环节。要重点抓住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形成紧密契合、逐层推进的舆情处臵机制。要建立舆情监控机制,党委政府及其组成部门要组建专门的力量,密切监控重要舆情动态,掌握舆论动向。要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对舆情反映的情况,科学研判,做好风险评估,确立舆情危机等级;同时,要积极介入一些重大知名网站和论坛,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动态,确保在第一时间发现舆情,赢得处臵时间;要抓好舆情处理预案编制,尤其对对价格政策、公共安全、民生改善等一些敏感度较高的领域,提前制定预案。要建立网络舆情快速应对机制,坚持“三个第一时间”,积极主动地应对网络舆情,主动介入、主动作为,赢得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即第一时间启动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应急处臵预案,派员赶赴现场;第一时间通过网络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信息,抢夺舆论主动权;第一时间组织网络评论员、新闻发言人澄清不实舆论,为突发事件的成功处臵争取主动。

三、强化网评队伍建设,引导网络舆情发展。网络时代的公共治理,要求我们把网络舆论作为了解民情、掌握民意的晴雨表,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同各种网上错误言论作斗争,引导网络舆情健康发展。只要我们多发表正面的言论,正确引导,各种错误思想、错误观点、错误倾向就会失去市场。要认真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努力建设和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懂网络的高素质网络评论员队伍,在各种论坛里面针对网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参与评论,主动导帖、积极跟帖、适时结帖,及时引导网上舆论,维护正面的评论、正面的声音,在最大程度上消除各种负面影响。同时,组织网络舆情信息员积极收集、整理、上报网络热点、焦点问题,供党委、政府参考决策。

四、注重网络道德建设,构筑网络舆论防线。当前,一些网站和网民仍然缺乏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网络低俗之风仍在暗中蔓延。要切实加强对网络从业人员培训进行培训,促进网络从业人员自觉地遵守网络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切实把互联网办成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阵地。要在广大网民中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普及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争当文明网民,使网络空间最

终成为一个既高度开放、又高度文明的网络社会。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在报纸、广播、电视、刊物等媒体中,大力宣传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的新风尚、新典型,特别是要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为推进网络道德建设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五、加大非法舆论打击,净化网络舆论环境。网络现已成为民意表达和诉求的主要阵地,一些极端分子和别有用心的人往往利用网络舆论独具的匿名性,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进行暴光和抄作,混乱事实真相,使问题变得更加激烈和极端。2010年2月20日晚至21日凌晨,山西由于“地震谣言”,导致山西晋中、太原、吕梁、长治、阳泉等地部分群众走出家门、躲避地震,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要坚持一手抓妥善化解、一手抓依法处臵,对网上串联煽动、编谣传谣、恶意炒作等行为,由公安机关落实专人,动用一切力量,锁定证据,依法严惩,决不姑息,着力净化舆论环境。要加强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网络言论管理,依法依纪规范行为,避免成为网络舆情的源头。

对网民反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网络舆情,做到及时纠错、公开答复;对于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要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以正视听;对于不当炒作、可能引发重大不稳定事件的,依法妥善处臵;对媒体关注甚至热炒的有关敏感案件,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接受专访等方式,做好有关解答。要充分利用公众媒体,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联动机制。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及时、客观地发布信息,争取到广泛的理解、合作与支持,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

要建立舆情引导制度,对舆情迅速分析研判,查找发生问题的根源,并以权威发布的方式,及时回应公众疑问,不作无谓争辩,不跟风炒作,不人为制造热点。

重点抓住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形成紧密契合、逐层推进的工作流程。坚持现场处臵与网上处臵同步,引导社会舆论走向

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处臵工作,要全力抢占宣传引导的第一时间,争抢第一报道权、第一解释权,主动占据舆论制高点。

下载基层税务机关应对网络舆情两面性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层税务机关应对网络舆情两面性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学校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胡锦澜:浅谈学校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2012年03月27日 新华网 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被称为“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的互联网和手机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微博”的......

    网络舆情应对方案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网络舆情应对方案 针对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尤其对学院招生的影响深远。结合学院的现状,特制定网络舆情应对方案,具体如下: 一、 网络舆情对应系统流......

    如何及时应对网络舆情

    如何及时应对网络舆情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我国逐步进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 网络的普及使得任何一个网民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评论者, 海量的信息使得网络成为......

    工商部门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工商部门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随着互联网论坛、博客、播客等新媒体的衍生发展,网络媒体在当今作为重要的传播机器正在发挥其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负面报道和论坛帖子的出现......

    网络舆情应对处置

    网络舆情应对处置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以及手机、平板电脑等网络终端的功能的拓展,人人都成为互联网中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网络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速度也数量级倍数的......

    如何及时应对网络舆情

    如何及时应对网络舆情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我国逐步进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的普及使得任何一个网民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评论者,海量的信息使得网络成为......

    关于我县应对网络舆情的几点思考[精选五篇]

    关于我县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几点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互联网凭借其传播速度即时便捷、传播内容海量丰富、传播方式双向交互、传......

    浅论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几点思考

    浅论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几点思考 论文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逐渐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