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3 11:3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浅论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几点思考

浅论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几点思考

论文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逐渐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不难发现,其中很多网络热点与政法机关有关,与案件相关的信息总能引起人们格外的关注。检察机关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同时又担负着对刑事案件的审查逮捕、提起公诉,国家工作人员渎职侵权、贪污受贿案件的侦查,民事、行政等案件的审判监督,公安的侦查活动和监狱监所监督等工作,涉及的面较广,流程也相对复杂。某个环节或细节上稍有不慎,经过网络持续发酵,就可能演变为震动各界的社会热点事件,检察机关则被推入网络舆情的风口浪尖。因此,如何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预防和及时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收到最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是当前各级检察机关亟待解决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 检察 网络舆情 危机处理

一、认识是行动的基础

提高对网络危机事件处理的重视,似乎是老生常谈,却也是屡屡不能处理好网络舆情、引发热点事件的根本原因所在。仍有不少干部觉得用“封、堵、删”等传统方式,媒体就皆在掌控范围之内,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缺乏敏感性,不去收集信息,不与媒体沟通,不制定处理方案,从而错失最佳时机,陷入被动的境地。

因此,检察干警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念,对互联网中的种种现象从认识到了解乃至分析研判,要认识到封不如放、堵不如疏、事后删不如事前预防。一旦发生涉检危机事件,不能“失语”,要在第一时间发布确切信息,或将无法公开信息的原因告知,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动权、话语权,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树立信息发布权威形象,赢得民众对官方消息的信任及尊重。无数事实证明“拖、躲、瞒”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加深民众质疑,给谣言散播以可乘之机。我们要用及时、准确的信息打消这些顾虑和质疑,最终将不同的声音汇聚成一股和谐的力量。

二、打铁还需自身硬

网络舆情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大诱因:

1.办案质量问题。除自侦案件以外,检察机关大多处于中间环节,前有公安机关,后有审判机关,作为法律监督者本不易引发争议,但往往由于不愿监督、不善监督,而引发涉案当事人非议,将矛盾转嫁到了检察机关。尤其是检察机关在刑事案件中作出的终结性结论,如不立案、不捕、不起诉等,将直接阻断刑事诉讼程序,影响某些利害关系人的人身自由或切身利益,从而遭受质疑,引发舆情危机。以民事行政检察业务为例,其往往涉及财产纠纷,影响面广、当事人多、法律关系复杂,一旦当事人预期的利益得不到满足,法院裁决被抗诉,检察机关就将卷入其中,极可能陷入两头尴尬的境地,埋下隐患。

2.自侦案件的执法问题。主要涉及反贪、反渎等侦查部门。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反腐倡廉任重而道远,群众对贪污腐败、滥用职权深恶痛绝,迫切期待检察机关能够严格执法、维护正义。当检察机关的执法结果与群众期待出现差距时,媒体就会对检察执法的公正性提出质疑,部分网民再推波助澜,从而诱发网络舆情。另外,有的侦查人员仍采取老一套的办案模式,方法简单、粗暴,忽略了程序公正,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意识不够,一旦被人在网上恶意散播,就会严重损害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3.检察队伍建设问题。个别检察干警信念缺失,不重视自身言行,特权思想严重,作风霸道,一旦被媒体曝光出来,极易激发网民负面情绪,诱发舆情危机,影响整个检察队伍形象。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检察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处在打击犯罪一线的检察干警,面临着拒腐防变的严峻考验。所以,必须切实把提高检察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使每位干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考验与机遇存在,不思进取,势必会被时代所淘汰。从而进一步增强干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头作用。大力宣传先进事迹,鼓舞检察队伍士气,使干警热爱检察事业,群众信任检察机关。同时加强反面事例的警示教育。对队伍中存在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决不姑息。分析、查找在检察环节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办法。

三、知己知彼,防患于未然

只有对网络舆情“了如指掌”,才能在危机发生时作出最快速有效的反应。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套健全的网络舆情危机监测制度。内容包括风险评估、预警及分析。公诉、反贪、控申等主要业务部门,对可能诱发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案件及当事人的基本情况,要及时进行备案,有针对性地进行涉检舆情监控工作。成立专门处置网络舆情问题的工作小组,定期分析,形成相对固定的分析会制度,不管有无大事发生,都要对一段时间内的舆情动态做出阶段性评估,对形势进行适当研判,并及时作出相关决策。

另外,我们注意到,网上凡是涉及司法机关的负面新闻,下面跟随的评论往往都是搞笑嘲讽甚至严肃质问。普通民众因不了解案情,或受同情弱者、痛恨不公等心理影响,凭经验作出感性判断,很多时候事件还未查清,民众已下好结论,这对司法机关树立公正、公平的形象及在全社会创建良好的法治环境是十分不利的。因此,网络评论员的介入就显得十分必要。危机事件中,网络评论员用法言法语对事件进行客观评价,“解法释法”,让谣言在庄严的法律面前现出原形;日常网络生活中,传播检察机关正面消息,有效化解非理性、甚至非法的涉检负面言论,维护司法机关的良好形象。目前,不少基层检察院都已组建了自己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在预防、疏导涉检舆情危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疏通渠道,以公开促和谐

民众对贪污腐败、渎职侵权等现象的深恶痛绝,有时会以极端的方式诉诸在网络上,“一呼万应”,诱发危机事件。为何诉诸网络?显然,我们现有的举报渠道还不够畅通。如对于主要矛头非指向自身的事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

作为或不敢作为;通过网络渠道反映的线索通常较简单,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撑,相关部门登记即终结,不予重视;未明确告知举报人处理结果,“石沉大海”表象引起民众误解;未认真回应民众质疑,以各种理由搪塞。如何实现网络舆论监督与制度监督的有效对接,既为网民的热情找到制度化窗口,又让检察机关的公信力得到强化,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完善人员配置。设置专职人员负责收集信息,加强对举报人的保护。在举报中心或反贪部门内部设置专职人员,负责收集网上信息、受理网络举报。强化举报人安全保护措施,增强保密意识。

2.建立信息审查程序,及时发现案件线索。对网上收集的有关信息报道,由专人登记,多人筛选与审查,最后提出处理意见,确保程序公正。认真核实分析线索,剔除虚假信息,避免网络成为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打击报复官员的工具。审查结束的线索,符合立案条件的,经批准后,移送办案机关再次审查,决定是否立案。决定立案的,进入调查或侦查程序。决定不立案的,主动向举报人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举报人不服的,可申请复议。

3.及时公布立案和查处情况,尊重民众知情权。网络曝光案件的进展,民众一般都非常关注。检察机关在法律允许公开的范围内,应尽量满足民众要求,通过不同媒体发布权威消息。

另外,必须切实做好检务公开工作。除法律规定不能公开的以外,执法办案的程序、流程、审查结果都应向社会公布,保障民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公开渠道以检察机关自己的网站为主,涉检网络舆情的处理情况均可在网上及时发布。近年来,检察机关一直坚持推行“检察开放日”、“检察长接待日”等活动,检察官们走入闹市菜场或田间地头,“问检于民”,向老百姓宣传检察工作,解答群众疑难问题,以实际行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百姓对我们多一份了解,少一份误解,架起检民心连心的桥梁。

第二篇:新形势下如何应对互联网建设和网络舆情

新形势下如何应对互联网建设和网络舆情

舆情监测http://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如何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建设、有效利用网络舆情,已经成为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一个重大课题。

一、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改变传统舆论格局

1995年1月,我国开始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至今已有15年的历史。互联网的发明被国际社会认为是继蒸汽机、电力之后人类的第三次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根据2007年有关组织的统计,传统媒体中,电视收视率下降了35%,广播收听率下降了25%,报纸购买率下降了18%。网络媒体已经超过报纸、杂志、图书等传统媒体对民众的影响,呈现出取代电视的发展势头,有望成为“第一媒体”。互联网的衍生品,特别是手机无线互联网也随之飞速发展。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0年01月15日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3.84亿,增长率为28.9%。其中,手机网民一年增加1.2亿,总规模已达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通过手机无线上网,特别是通过微博客这种形式,网友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信息传播,而且不限于文字,还可以将现场拍摄图片、视频上传,对突发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正在引起众多网民的青睐。可以看出,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已经由传统的被动信息接受向主动挖掘信息、传播信息转变。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引导舆情

实践证明,利用好互联网,可以极大提升党委和政府的执行力。一是采集民意。互联网上,各种意见可以自由表达,畅所欲言,基层群众能把遇到的苦和乐集中反映在网络上,小到生产生活,大到时事政治,都会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互联网上表达意见不需要署名,不需要身份,相比较一些面对面的汇报会、座谈会等公开交流形式,减少了思想顾虑,网民可以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真实想法。基于以上因素,从主流媒体和官方媒体收集到的网络民意看,绝大部分贴近事实真相,党和政府可以足不出户,不用微服私访就可以了解真实的社情民情,大大提高了调查研究工作效率,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2010年1月1日出版的新年第1期《求是》杂志,胡锦涛主席发表了重要文章《努力开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局面》。文中提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方法的运用对提高党的建设水平至关重要”,“各级干部要学习和熟悉信息网络,善于运用信息网络,提高运用信息网络进行引导和管理能力”。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广东省,从2008年1月起就开展了“网络问政”活动,并于2009年6月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网络问政平台——奥一网,通过这个平台了解百姓的所想所思所需,得到广东人民的垂青和厚爱,红遍大江南北。网站开通以来,截止到2009年12月未,“捎话汪书记”栏目收到民意6万8千余条,“有话问黄省长”栏目收到民意近2万条。就从松原市网民

表达民意的主要阵地“松原吧”来说,每天留言数也有几百条。前不久,人民网联合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69%的网友认为,网络是党政官员了解民意的有效方式。

二是汇集民智。地方的发展必须有智力、有智库,才能实现科学决策、科学发展。这个智力既有官方智库,也有民间智慧。俗话说“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民间智慧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智慧的主体,从孔子、孟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在他们成为官方智慧前,无一不代表着民间智慧。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真正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真心实意地吸纳群众智慧,才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力量源泉。2008年6月,胡总书记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和网民在线交流,听取网友的意见和建议。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两会”前也在中国政府网和网民对话,直接听取网民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建议以及其他方面的意见。2009年,西安市政府为了更好地为民服务,于9月初至10月底开展“问计于民”活动,公开收集对西安下一年发展建设的建议和意见,据西安市政府“问计于民”活动官方网站统计,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网站就收到建言近4000条,点击达8万人次。前不久,江西省委书记苏荣“一言之善,贵于千金”的深情问计,引发了省内外朋友的献计献策热潮。目前,江西省不断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确定专门人员收集整理民智,分类呈送,使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及时的采纳。其中苏荣直接批示责成有关领导和部门办理、研究的就有36次,有的还进入了省委、省政

府决策层面,形成现实而巨大的生产力,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三是网络舆论监督。网络舆论监督是网民依托互联网平台,通过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对自己所关心的公共事务、公众人物、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话题发表意见的舆论监督形式。网民通过网络舆论对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开展监督,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网络舆论的新特点,努力适应网络舆论监督的新要求。

1、掌控舆情。网络舆情具有传播快速的特点,某一事件一经发生,往往几分钟就有网民将相关信息发布网上,十几分钟后就有网站转载,几个小时后网上讨论就可能达到高潮。因此,必须及时监测网络媒体议论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特别是涉及到本地的人和事,要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真相,查实网络舆论追问的核心问题,争取主动,抢占网络舆情制高点。

2、跟踪舆情。网络舆论事件发生后或者处置过程中,地方主流媒体保持沉默的过程正是导致谣言扩散的过程。网络舆论热点特别是公共突发事件形成后,必须密切关注事前、事中和事后等关键节点上的舆情走向,在官方媒体(政府网站、报纸、电视)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公布事件处置的新情况,回应公众的质疑和猜测,不给虚假不实之词有可乘之机。如成都去年发生的“6·5”公交车燃烧事件发生仅两个小时,成都市政府就召开了首场新闻发布会,当天连开三场,不断公布伤亡、救治和现场情况,让真相赶在传言之前。6月6日第四场发布会主动回应市民有关疑问,使质疑声音减弱。7日第五场发布会

认定“有人带油上车”,网民转而追查纵火者,民众的思路和情绪与政府逐渐合拍。最终这一突发恶性事件平稳落幕。

3、加强与网民的日常沟通。新形势下,加强“官”与“民”的日常沟通,已经成为疏解社会情绪、释放百姓生活压力的重要途径。实践看,官方与百姓沟通得越好,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机率就越小。互联网这个纽带在这种形势下,正在成为各地加强官民互动的主力军。刚刚不久,南京市推出了90多个政府部门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开辟了政府与网民沟通的新路子。这90家单位在南京市政府官方网站上的网络发言人论坛开设了互动版块,由各自的网络发言人担任版主。网络发言人在此平台上适时发布本地区、本单位的政务信息,开展工作交流。网民可在相应的版块内,向相关部门提问、咨询,各个部门的网络发言人受理并回复网民建议、意见、咨询等网帖,受到广大网民的拥护。

三、工作建议

针对互联网和网络舆情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党委和政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成立组织,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整合各地相关部门职能,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深入研究信息化工作,加强互联网建设,进一步强化党务政务信息公开,了解网络社情民意,鼓励网民建言献策,解决网上信访问题。

2、加快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强官方媒体网站建设,使其在网络

舆论引导中发挥主导作用。特别是要加快本地政府网站、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扶持和培育属于本地的网络论坛、网络贴吧,用当地主流网络媒体规范当地网民行为。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互联网建设包括手机无线互联网建设,从发展趋势看不容忽视。

3、加强“网上信访”工作。要把处理“网上信访”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安排专职人员收集网上有关信息,提供有关领导参阅,作为领导决策和改进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民意渠道和信息来源。必要时建立责任部门答复机制,及时在网上公布信访问题的处理结果,以正视听、以解民怨。

4、强化法律和技术监管。网络舆情宜疏不宜堵。但对网民恶意传播一些明显超越宪法和法律,危害国家整体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侵害个人权利的违法行为,要通过技术手段和法律规范,双管齐下,坚决遏制有害信息的传播。

第三篇:网络舆情现状及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策略

网络舆情现状及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策略

芜湖县人民检察院 彭永彪

内容摘要:网络舆情作为当今民情民意的集中反映,其巨大的影响力不仅表现为对社会上重大事态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渗透到政治层面,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当网络话语的高度自制性、网络发布的匿名性、互动性,与网络舆论平台的平等、自由、免费这三大特点相结合的时候,我们必须警惕少数别有用心者利用网络言论的强大影响力,推动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干扰公共权力决策,破坏公共权力形象。网络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工作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和有效平台,因此,加强网络宣传工作,是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主题词:网络舆情 现状 应对 策略 正文:

一、我国网络舆情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随着“网络政治”的演进和阳光政府、电子政府的全面推进,互联网正以其自由、互动的独特性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渠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目前,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超过人口总数的1/4,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说:“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随后又来到人民网通过“强国论坛”与网友聊天,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与网民在线直接对话,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网民的大力肯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舆情作为当今民情民意的集中反映,其巨大的影响力不仅表现为对社会上重大事态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渗透到政治层面,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

近年社会热点事件,无论是“躲猫猫”、“70码”、“钓鱼执法”、还是内蒙古“最牛检察长”,都能看到网络言论的热情参与。诚然,互联网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公众的意见表达和参与方式,“网络问政”、“网络议政”密切互动,正在将网络变成执政者思考与决策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但是,网络言论也是一把双刃剑,借助互联网这一当前规模最宏大、尺度最开放、参与门槛最低的公共舆论空间,几乎各种社会问题都可以暴露在网络上,形成利益诉求的第二落点。然而当网络话语的高度自制性、网络发布的匿名性、互动性,与网络舆论平台的平等、自由、免费这三大特点相结合的时候,便会有越来越多的“凭空捏造式”曝光事件不断浮出水面,我们必须警惕少数别有用心者利用网络言论的强大影响力,推动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干扰公共权力决策,破坏公共权力形象。

2009年8月,一个题为“中国最疯狂敛财的校长:曹鑫”的帖子开始在网上流传,并被10多家知名网站转载。该帖详细罗列了河南新蔡县弥陀寺乡中心学校校长曹鑫9种“疯狂敛财手段”,还曝光了他在公开场合辱骂教师、向老师摊派招生任务等“恶劣行为”。后经新蔡县纪委和县教体局调查,上述帖子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2009年12月,又一网帖火爆传播:兰州城市学院一名女生连同其男友,为了争抢自习室座位,挥刀砍向7名学生,致使4人死亡,3人正在住院治疗。后经警方调查,该帖所曝光的流血事件纯属子虚乌有。

以上两起事件均引起网络舆论高度关注,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去伪存真,获取最真实的民意正在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如何避免这一公共舆论空间被人利用,人为制造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更是当前和今后迫切需要考虑和寻求对策的新课题。

二、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策略

网络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工作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和有效平台,因此,加强网络宣传工作,是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如何加大网络宣传力度,俨然已成为检察机关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一)建立网络宣传工作领导机制,建立检察网络宣传队伍。一是必须建立检察机关网络宣传领导机制,由检察长亲自抓、宣传部门具体抓、其他部门配合抓,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行检察宣传工作上下统一、层层落实、人人参与,把检察宣传工作变成“硬任务”,力促宣传工作规范建设和各项检察工作科学发展。二是必须建立检察网络宣传队伍。一要建立通讯员队伍。检察机关无论是业务工作的开展,还是综合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一扇“窗口”,这扇“窗口”是检察机关展示自我的舞台,人们通过这扇“窗口”才能更加了解检察机关是怎样为民办事,怎样公正办案。因此,通讯员队伍是检察机关打造自己品牌的关键。二要建立网评员队伍。网评员负责开展涉检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应对和评估工作;与本地宣传部门、网络监管部门和主流网络媒体的进行沟通交流,以形成工作合力。同时,网评员负责对涉及检察机关的网络舆情进行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通过实时巡查的方式随时掌握舆情动态,并在发现涉检网络舆情或突发事件后及时进行分析研究与信息上报。因此,网评员队伍是检察机关形象的守护神。

(二)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任何舆情危机的产生,往往具有一定的征兆。基层检察院要在成立涉检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基础上,在侦监、公诉、反贪、反渎、监所、民行、控申等主要业务部门各明确一名副职作为涉检舆情信息员,对本部门在办理案件、接待当事人过程中可能诱发网络突发舆情的行为,及时向舆情工作办公室通报。舆情办公室同时安排专人采用关键词搜索和细致搜索的方式加强对目标网站、论坛的定时、全面的搜索,对涉及本院且可能造成突发舆情的事件及时预警,掌握舆论发展动向。

(三)强化正面疏导,建立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处臵机制。“流言止于公开,透明赢得人心”。对网民反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网络舆情,做到及时纠错、公开答复,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及靠前性;对于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要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以正视听;对于不当炒作、可能引发重大不稳定事件的,要依靠党委和上级院的领导,依法妥善处臵;对媒体关注甚至热炒的有关敏感案件,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接受专访等方式,做好有关解答。

(四)做好风险评估,建立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研判机制。基层检察院依照舆情反映的对象是否具体、线索是否详实、情节是否严重、后果是否值得关注等诸多变量仔细研判,做好风险评估,确立舆情危机等级,启动与之相对的反应机制。这样一方面能有效甄别舆情线索性质,一方面也能科学地剔除虚假网络舆情的干扰。

(五)利用公众媒体,建立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联动机制。当舆情危机发生时,情况不明朗、信息不完整,极易导致人们主观猜测与种种传闻。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和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客观地发布信息,这样做,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有利于减少流言和谣言传播,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及时的信息发布和有效的媒体管理,也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危机处理中争取到广泛的理解、合作与支持。

第四篇:新形势下领导干部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思考

新形势下领导干部有效应对

网络舆情的对策思考

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便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互联网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越来越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越来越多的网络信息迅速、广泛、深刻地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超大的信息量为我们带来便利和快捷的同时,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特别是在宣传思想工作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领导干部特别是广大的宣传思想工作者如何应对网络舆情,这是当前和今后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日益迫切的课题。

一、网络舆情的现状及特点

(一)网络舆情的定义

所谓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网

我们工作学习的好帮手和认识了解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但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真假难辨也是网络信息的一大特点。在多如牛毛的网站中,既有各级党政部门的门户网站,又有个人的小网站,也有社会团体的,只要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都可以建自己的网站,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和看法。另外,由于网民多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一些网民把网络作为个人发泄情绪的空间,发表的观点有很强的情绪化和片面性,对如此大容量真假掺杂、虚实难辨的网络信息,再加上构成多元素质不一的网络人群,使得网络舆情工作的监管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是网络舆情强大的影响力。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信息的不可替代性和强大的影响力,网络的特殊性在于它能无限地放大,极大地提升网民的关注度和参与率,从一定层面上来说,网络媒体已成为网民表达意愿、发表看法、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成为各级党政政策宣传的媒介和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网络自身还具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覆盖面大、高速、直观、开放、多元等特性,这些都是构成网络舆情强大影响力的要素。

四是网络舆情的突发性。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发生后,加上一些情绪化或过激的言论,就有可能加速激化和扩大事态的发展,甚至成为事态恶化的导火绳,酿成不可挽回的事端。

五是网络舆情的互动性和事态发展的连续性。强烈的互动性是网络与其它媒体的区别之一,网民是网络舆论的主

度,对于网络反映出来的问题,应以积极的心态和快速的反应来应对。

(二)落实“四个主动”,掌握网络舆情处臵主动权

1.主动发现问题。网络问题的产生往往在网络舆情中体现,又通过网络舆情的不断变化而爆发。因此,关注网络舆情,主动发现网络舆情中的问题,是领导干部应对网络舆情的前提条件。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中,领导干部必须有选择性地关注网络舆情,重点关注、重点预防。一要重点关注敏感性问题舆情。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各种问题、各种观点交相出现,其中不乏当前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敏感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最容易聚集民众,反映民意,如不及时关注和引导,很容易导致网络问题出现。因此,领导干部在主动关注网络、主动发现网络问题的时候,必须重视敏感性问题舆情的发展状况。二要突出关注民生问题舆情。我国已经进入改革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凸显,各种问题不断出现,利益纠纷此起彼伏,当前我国的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党和政府首要关注、重点解决、集中攻克的重大难题。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党的执政基础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十分重视民生问题的舆情。在网络中,针对民生方面的舆情,要及时反映、因势利导、及时疏通,使其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制度健全的舆论保证。三要高度关注党群关系问题舆情。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拥有7000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在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不

主动、及时发布网络舆情信息,并不意味着主动发布信息可以失之于偏颇或者含糊其辞。在网络舆情发展为网络问题的关键时刻,发布信息务求准确。只有信息准确,才能向受众传达准确的信息,让群众明白网络舆情的来龙去脉,为上级领导采取措施处理问题提供可靠的信息源,为下一步舆情应对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主动发布消息要简短。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大多是在网络舆情刚刚超出控制范围、初步形成网络问题之时。这时候,领导干部很可能并没有完全掌握舆情的所有情况,并没有对舆情的发展走向和后果有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把握。如果发布信息较多而复杂,虽然可以全面、具体说明舆情状况,但有时很难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因此,主动发布信启、务求简短,把问题的主要内容概言之即可,不可评论,不可用词含糊。

3.主动回应媒体。媒体在网络舆情发展到网络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汹涌而来的网络舆情,必须善于利用主流媒体,营造舆论强势;要通过网站发布、报刊信息发布、召开信息发布会等方式,主动回应主流媒体,就舆情的相关问题给予答复,一方面争取舆情事件中的主动地位,另一方面引导舆情发展、引导民意,展现干部队伍形象和素质,传达领导及单位对舆情的重视态度和相关处理信息,从而掌握处理舆情的主动权。一是以“巧说”主动回应媒体。领导干部的话语能力不仅关乎个人公共形象,而且反映领导干部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代表党和政府形象、态度。领导干部面对媒体,不仅要注意“说”的内容,清晰可见的视频或者有关事件的目击者等,来说明事件的真相和问题的来源,从而增加说服力,赢得受众支持,在舆论面前制造强势,获得主动权。

4.主动消除舆源。应对舆情的核心在于消除舆源。只有消除舆源,才能使真相大白于天下,消除网络舆情带来的消极影响,彻底结束网络舆情可能引发或者已经引发的网络问题。因此,领导干部应对网络舆情的落脚点和根本出发点就在于消除舆源,主动、及时、高效地消除舆源,从而掌握导引网络舆情的主动权,把握网络舆情的动向,控制网络舆情的影响范围。一要认真调查研究。从当前的网络舆情事件看,只有少部分的事件是无中生有,是少数人别有用心捏造、歪曲事实,利用广大网民善良、正义、乐于助人的品质,来造谣生事。大多数的网络舆情事件,都是实情,或者大部分是实情。因此,面对网络舆情,领导干部必须主动进行调查研究,探寻出舆情事件反映问题的真相和舆情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为舆源的消除、舆情事件的处理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要采取果断措施。在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针对网络舆情事件,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消除舆源,从而控制舆情的扩散,最大限度地消除舆情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要在舆情的阵地、舆情的发起人上下工夫,采取必要手段,依法处理问题。三要处理后续事宜。网络舆情往往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民意、民心和民智,网络舆情事件也绝不是单纯的就事论事,在事件的背后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深刻背景,反映着现实社会中制度的残缺、道德的沦丧和法律的

第五篇:网络舆情及其应对

网络舆情及应对

贺飞宇

安徽省凤台县委党校 232100

【摘要】处在网络信息时代,注定任何公共事件的泛起和传播都与网络有密切联系,而网络又是民意表达最为便捷的平台,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自然会有很多矛盾。存在一些人不能明辨是非,也存在少数社会管理者对于舆论习惯迂回或者堵塞,这些导致了我国网络舆情的繁荣。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是个复杂而难以操作的问题,网络舆情的管理也是相当艰巨的。

【关键词】网络、网络舆情、引导

2008年胡锦涛同志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的讲话中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可以看到是网络舆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现状,反映了民众的心声。互联网这个平台的影响力是我们以前处理社会舆论工作中从未遇到的,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5亿,其中手机网民近4 亿,有一半以上的网民经常发表言论,目前很多的热点事件是在网民发起或参与下传播开来的,网络舆情的传播力,影响力是巨大的。所以我们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看待网络舆情,要运用先进的网络知识和管理方法来监测网络舆情的动态,将网络这个平台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服务。

网络舆情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当某个网络时间有了大量的关注者,并且形成了一定影响力的时候,就会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促使相关部门重视和解决。

二、我国网络舆情呈现的特点

1、网络舆情的参与者的非理性表达

网络舆论常常具有非理性的色彩。存在道听途说、耸人听闻之辞,还有粗俗谩骂、恶意攻击的行为,很多网民由于受到学识和阅历的局

限,表现出理性思考的少,情绪宣泄的多,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无法客观看待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认识问题片面,言论观点难免偏颇。大家看到网络上的言论一般都经过了审核,可想而知如果包含了未经审核的言论,非理性的声音有多大。这种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因为网络舆论参与的门槛低,在现实生活中成为弱势群体、边缘人群的情绪宣泄平台。同时还因为网络舆情发展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就会大规模的扩散,参与的网民还来不及深入分析,仓促发表的意见缺乏理性就显得不奇怪了。

2、负面的网络舆情较多

网络舆论中有很多赞扬真善美,弘扬爱国主义的声音,当在涉及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的重大事件面前,网络舆论能够迅速激发出爱国热情。比如在今年的钓鱼岛事件上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通过网络舆论充分的表达出来。最近我国航母舰载机试飞成功,也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关注。但是总体上说,网上舆论多是负面舆论压倒正面舆论,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在《2011中国网络舆情指数报告》指出,2011新浪微博、天涯论坛的首报负面事件占比在75%以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负面事件的天然的吸引力,容易引发网民的关注。当然还由于网络相对于传统媒体言论尺度宽松很多,另一方面也存在现实路径下存在一些无法很好解决的问题,人们就把这些问题通过网络反映出来。就像最近的“雷政富”事件,凤凰县腊尔山镇所德小学的午餐事件。

3、网络舆情的“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也就是说保守的更保守,激进的更激进。由于互联网的门槛低,大部分是匿名环境,信息量及其巨大,观点相近网民的频繁沟通,容易产生“群体极化”,并可能出现谩骂、人身攻击的现象,甚至威胁社会正常秩序。在网络中容易发生“三人成虎”的现象,错误的观点,如果被多人转发,就会产生很强的说服力,多数网络舆情在初始阶段均体现出对某个社会现象的普遍化情绪,这种情绪在迅速传播的过程中产生普遍认识与共鸣,进

而推动舆情向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领域漫延扩散。

4、我国网络舆情的特殊性

我国网络舆情的外部的威胁和内部矛盾并存,由于互联网源于西方,网络中西方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渗透,易导致人们政治信念和价值观念的偏移,网络为西方文化渗透与意识形态入侵提供了便捷手段,一些敌对势力凭借网络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他们搞网络谣言,动摇我们的政治信念和价值观念,造成一些网民非理性行为的不断出现。而在国内“网络水军”和“非法删帖”的现象暴露了网络舆情的复杂性,“网络水军”是指通过雇用大批人手在互联网上集体炒作,以达到宣传、推销或攻击的目的。这些受雇人员在“网络推手”的带领下,在互联网各大论坛上发帖。由于人数众多,所以被称为“网络水军”。另一方面,网友通过发帖对政府、企业和个人进行监督。而相关利益方总是设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删除负面信息,维护自身形象,导致大量“删帖”需求市场。这样看来我国的网络舆情还真的存在“内忧外患”,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把网上声音当成社会主流舆情,应该要认真分析网络舆情,积极应对网络舆论。

二、对应对网络舆情的思考

1、坚持信息公开,并且及时公布准确信息原则

互联网的信息量十分巨大。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是很难鉴别真伪的。政府信息资源最大占有者,政府要针对网上现的网络谣言苗头,及时的通过官方公布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这样就会有效的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只有保证公众掌握的信息是客观真实的,才能让网络谣言不攻自破,否则虚假信息就会蔓延。政府应在信息公开并保持信息畅通情况下,多解释、多引导,矛盾自然会得到化解。

2、提高网民素质,增强网络舆情应对水平

网民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方能对各种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判断。要通过各种渠道来帮助网民来提高认知能力和鉴别能力,引导广大网民站出来揭穿网络谣言。同时我们还要建设高水平网络舆情应对队伍,培养高素质、业务全、文字功底好、熟悉网络的专业人员来进行网络信息发布和网络信息的收集,并监控网络舆情。在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出现时,及时开展正面引导。

3、规范有关网络行业,加快快网络立法

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建议逐步实现网络上实名制,防止“ 网络水军”在网上注册不同身份恶意炒作、混淆视听。坚决杜绝“非法删帖”这类违法行为。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使发布虚假信息的人付出代价,对那些散布网络谣言、进行攻击诽谤的行为,必须严惩不贷。

我们相信,政府会利用网络舆情认真倾听民众心声,发挥网络对于政府工作的舆论监督作用,同时利用网络引导正确的舆论,而我们的网民也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共同维护网络平台的正常秩序,把它建设成为一个清净、真实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 邓君韬 牛忠江.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之策[J].人民论坛.2012,(20)

[3] 姜胜洪.试论网上舆情的传播途径、特点及其现状 [J].社科纵横.2008,(01)

下载浅论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网络舆情应对的思考建议

    关于网络舆情应对的思考建议 当前,县级处于矛盾的第一线,舆情均处于高发易发态势,网络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和聚散地,网络舆情占比重,多为举报投诉类、民生诉求类、突发事件......

    新形势下大力提高检察机关网络舆情引导能力问题研究

    新形势下大力提高检察机关网络舆情引导能力问题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检察机关成为网络舆情矛盾相对集中的部位,涉检网络舆情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检察机......

    科学应对网络舆情

    科学应对网络舆情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根据中国互联网......

    浅谈学校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胡锦澜:浅谈学校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2012年03月27日 新华网 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被称为“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的互联网和手机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微博”的......

    网络舆情应对方案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网络舆情应对方案 针对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尤其对学院招生的影响深远。结合学院的现状,特制定网络舆情应对方案,具体如下: 一、 网络舆情对应系统流......

    如何及时应对网络舆情

    如何及时应对网络舆情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我国逐步进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 网络的普及使得任何一个网民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评论者, 海量的信息使得网络成为......

    工商部门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工商部门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随着互联网论坛、博客、播客等新媒体的衍生发展,网络媒体在当今作为重要的传播机器正在发挥其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负面报道和论坛帖子的出现......

    网络舆情应对处置

    网络舆情应对处置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以及手机、平板电脑等网络终端的功能的拓展,人人都成为互联网中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网络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速度也数量级倍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