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法院以“点、线、面”构建立体审判质量控制体系
XX法院以“点、线、面”构建立体审判质量控制体系
加强审判管理,建立科学高效的审判质量控制体系,是人民法院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全面提升司法能力的重要手段。XX法院着力构建起“点、线、面”相互运行的立体审判质量控制体系,不断推进审判管理工作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有力地促进了全院各项工作的整体推进和全面提升。自2011年以来,成效显著,审判执行各项综合考评指标由原先全市末位跃居全市前列。
一、“点”上集中把握好重点岗位、重点案件、重点判项,切实提升案件质量
(一)我院制定了《案件质量评查考核办法》,对各审判、执行重点岗位、评查范围、评查方式、责任界定、过错责任追究、评查结果运用等内容作出了规范,为案件质量评查提供了务实管用、切合实际的操作依据;同时制定了《案件质量评查标准》,从立案、审理、执行、裁判文书制作、卷宗装订归档等各个环节确定案件质量综合量化指标,既有对实体公正的评判,又有对程序公正的核查,还有对办案效率、效果的考量,构建起了全方位、全过程的审判质量监控管理体系。
(二)成立由专委和业务骨干组成的审判实务研评组,对发回重审、重大改判案件的质量进行评查;审判监督庭和审判管理办公室每月对全院审结的案件,按照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审判程序、审理期限、裁判文书、卷宗装订及归档情况等项目进行全面评查。每月编发
《审判质量分析报告》,在全院干警大会上予以通报并限期整改,同时在本院局域网上发布,供承办人查阅补正。
(三)结合“两评查”活动的开展,建立裁判文书评比和上网公开制度,不断提高法官裁判文书的写作能力。裁判文书评比是审判质量监管的重要内容,是确保审判质量的重要保证。XX法院通过建立裁判文书评比常态化和法律文书上网公开机制,倒逼办案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增强司法能力。
二、“线”上重点把握好审判活动的重要流程、重要环节
完善的审判流程管理是对审判过程各阶段的动态监督、全程掌控,其重要意义在于在实现立案、审判、执行、审判管理相分离的基础上,通过对审判程序的管理与控制,使审判工作的各个环节相互衔接,相互制约,促进审判公开、高效、有序地开展。XX法院制定了《审判执行流程管理办法》,从严控“立案入口”和“结案出口”、强化“中间环节督促”三个方面入手,带动审判流程各个环节高效快捷运转。
(一)严格立案程序,严把案件“入口”。除二个人民法庭外由立案庭统一审核立案并准确及时录入司法信息系统,确保案件从源头上即纳入“监控”程序。同时借司法信息管理平台,将各类审判和执行案件相关受理、分案、审批等程序均在网上完成,实现了对案件流转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跟踪管理,使审判工作的各个阶段和环节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为案件质量评查和错案追究提供了准确和有利的依据,有效地提高了案件的质量和效率。
(二)实行案件预警,抓好“中间跟踪督促”。以保护当事人的诉权和保证高效办案为目标,在案件流程管理过程中实行预警机制。审管办对承办部门不规范及效率不高的相关问题及时预警并在本院LED公布、下发督办令,直至院长约谈。在案件具体审理过程中,对距审限十天实行网上预警,并向承办人和庭长预警通报,限期办结;对因法定事由需延长审限的应由院长审批。运行三年以来,该院无一超审限案件,在案件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有效地预防了超审限现象的发生。
(三)强化监督,把好“出口”。实行所有案件均由庭长、分管院长审核后在司法信息系统确认结案制度,有效解决了立案权、审判权、执行权和审判管理权分离,保障了审判执行工作流程的良性运行。
三、在“面”上重点把握好审判工作的基本态势和发展趋势
人民法院态势分析工作实质是一项基于司法统计系统和质效评估体系对审判执行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审判管理工作。态势分析就是基于司法统计和质效评估体系通过各项指标为顶层决策者提供公正、效率和效果三方面的整体运行信息,同时对运行异常的信息逐步摸排、过滤,寻找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此,XX法院将司法统计归口审管办,自2011年以来审管办每季度对刑事、民商事、行政、执行等各项工作的总体走势,评估指标数据所反映的公正、效率和效果等基本情况和特点,特别是对公正指标的“一审陪审率”、“一审案件改判发回重审率”、效率指标的“法定(正常)审限内结案率”、“结案均衡度”、效果指标的“一审服判息诉率”、“调撤
率”、“信访投诉率”从环比和同比中进行分析研判,形成审判运行态势分析报告,提供审判委员会决策参考并上传本院局域网供各业务庭对照分析并加以改进。自2014年1月以来,又将“月工作存量”、“十二个月以上案件结案率”、“生效裁判服判息诉率”、“执行案件合规率、沟通率”、“裁判文书上网公开率”一并予以态势分析通报。
第二篇:构建基层法院审判质量监督管理
构建基层法院审判质量监督管理
李振洪
长期以来,全国各法院就如何加强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为基层法院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院就如何加强审判质量监督管理,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进行了认真地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以“监督结果与监督过程并重,检查监督与整改和奖惩相结合,及时纠错,重在提高”的审判质量监督管理新机制。实现了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静态监督向动态监督、结果监督向过程监督、全方位监督的转变。
一、审判管理方式和审判监督制度改革的不断发展为审判质量监督管理机制的构建提供了实践经验
近年来,法院审判流程管理和审判监督制度的改革不断深化与发展,经过调研,我们认为,将审判监督庭作为基层法院开展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中心部门,将审判监督与审判管理相结合是作好审判监督管理工作,有效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的最佳途径。因为审判监督庭的法官精通刑民商行等各类案件的审判业务,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基层法院再审案件相对较少,且随着民事诉讼法的修订,民事一审案件受理级别的下移和再审案件受理级别的上提,基层法院受理的再审案件会大幅度地减少,从而造成审判监督庭审判资源的浪费,而由于基层法院受理的一审案件数量的增加,提高基层法院的审判质量,就成为提高人民法院整体执法水平的关键。因此,充分发挥基层法院审判监督庭的审判资源优势,使审判监督庭的职能从审理再审案件转变为主要进行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已成为审判监督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
新的审判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在借鉴审判管理和审判监督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弥补了以往审判管理和审判监督制度的不足。一是审判监督庭作为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克服了非专业部门监督带来的外行监督内行的弊端,使监督管理程序更加公开化、规范化,监督水平更高、效果更加显著。二是把审判流程管理与对审判工作的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对审判工作的监督融入审判流程管理中,使传统意义上的事后纠错的审判监督机制转变为实质意义上的对审判工作的监督。使审判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具备了:预防职能,即有效防止错案发生;发现职能,即及时发现审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纠错职能,即及时纠正发现的错误;持续改进职能,即通过对监管结果的运用,对法官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以实现持续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基层法院开展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指示精神更加坚定了开展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在全国部分法院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苏泽林副院长指出,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要变注重审判结果为注重审判过程,将审判监督管理的关口前移,建立科学的、立体化的监督管理体系。实现从注重审判结果向注重审判、执行各个环节的过程监督转变,实现从静态的单纯检查案卷向动态地对整个审判过程进行同步检查、监督、督促整改的全程监督转变,实现以检查监督为主向检查监督与督促整改并重的转变。上述指示意见为基层法院开展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明确了方向。我院的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完全符合最高人民法院的精神,从而更加坚定了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三、我院审判质量监督管理新机制模式的内容
(一)构建了以审判监督庭为中心,各部门协调联动的审判质量监督管理的组织体系。
建立健全审判质量监督管理的组织机构是做好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副院长任副组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各业务庭庭长为成员的审判质量监督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对监管过程中发生的异议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审查确认;对重点案件(包括发回重审和改判的案件、领导机关要求复查和社会关注的案件、信访案件以及群众反映的违法违纪的案件)的责任进行审查确认;对审判监督庭审理的案件进行监督管理。审判监督庭具体负责对全院的案件的立案、审判和执行工作的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工作。政治部、纪检组等部门根据监管结果进行考核与奖惩,研究室根据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组织业务培训工作。从而构建了以审判监督庭为中心,各部门协调联动的审判质量监督管理新机制。
(二)构建了以过程控制为理论依据,以规范执法行为为目标的审判工作规范体系。
根据实体法、程序法的有关规定,制定了《立案庭工作规范》,对案件的立案审查、诉讼收费、诉讼风险提示、送达地址确认、立案阶段的调解、司法统计等工作的责任和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制定了《民事、刑事、行政、执行案件办案规范》、《各类案件裁判文书制作标准》和《各类案件开庭审理程序标准》,从审判案件的庭前准备、开庭审理、合议庭评议直至裁判文书印制、卷宗归档到执行案件的执行前的准备、对被执行人财产状况的查明以及被执行财产的保全与处理、结案方式和裁决文书的制作、审查与签批等各项工作以及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细致地规范,制定了覆盖审判和执行活动全部动态过程的规范体系。同时对案件审理过程中的连接点即案件审理交接或配合环节中最容易导致时限失控或是出现质量问题、责任推诿的环节,如立案后案件移交审判庭的时间、送达的时间、诉讼中司法鉴定的时间、诉讼中止的时间、归档移送的时间等等进行了全面的规范。上述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实施,为审判人员严格依法办案提供了标准。
(三)构建了以监督重点环节为理论依据,以及时救济为目标的监督检查体系。
制定了《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对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组织设置、监管方式和运行程序、各类案件的评查标准以及案件差错的认定标准、奖惩办法以及对案件质量的分析通报制度和培训制度等作了详细的规定。在监管运行上,我们力求简便易行,并覆盖审判工作中的立案、审判和执行、结案各个环节。
1、对立案工作的监管。我们采取定期检查的方式进行监管,每周由审判监督庭工作人员对本周立案庭受理的案件,从案件的审查立案正确与否、是否依法收费、对已立案的案件是否做了立案阶段的调解工作、是否对当事人进行诉讼风险提示释明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检查。
2、对审判和执行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分为三种方式:一是对审判过程的监控。案件立案后,由立案庭将案件基本情况输入微机中的《审判质量监督管理流程表》,案件审判过程的各个环节均显示在流程表上,审判监督庭对已立案的案件以定人包案的方式,通过微机进行全程监管。监管人员通过微机了解案件的办理进度,在办案过程中当事人认为承办法官存在不当执法行为的,可向监管人反映,以便及时纠正。二是对重点程序的监督。监管人员可随时对审判过程中的重点程序进行检查,督促案件承办人依法办案,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当执法行为。如对开庭审理的监督即观摩庭审;对执行过程中的拍卖程序的监督等。三是关键环节的检查。关键环节的检查包括法律文书送达前的检查和案卷归档前的检查。法律文书送达当事人之前,承办人将已加盖院印的法律文书和案卷材料交案件监管人员检查,检查的重点是重要程序是否合法、实体裁判结果是否正确包括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以及裁判文书有无文字上的瑕疵等,将案件瑕疵和错误消灭在送达之前。案卷归档前的检查即案件办结后,承办人应将装订好的卷宗交案件监管人进行检查,检查的重点是卷内材料是否齐备,卷宗装订是否合格,以确保案卷的质量。
3、案件审结、执结后的社会效果的检查。作为审判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配套措施,我们建立并实施了回访当事人制度,从社会效果的角度,加强对已办结案件质量的检查与评估。审判监督庭对已审执结案的案件,随机抽取进行回访当事人工作,并将回访意见作为确定群众满意度的标准。同时听取当事人对承办法官及所办案件的意见,发现审判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问题,以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提高执法水平。
(四)构建了以控制重点指标为理论依据,以质量与效率评估为目标的考核评估体系。
为了实现评估考核结果真正与法官长远利益相结合,对法官个人和全院审判工作起到激励作用,我们把对审判工作的评估考核纳入审判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中,把审判质量与效率在审判工作(包括执行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的各项任务具体化,根据刑事、民(商)事、行政执行工作的不同特点,设立了符合其案件特点的具体量化指标,使复杂的审判活动具体化为能够体现审判质量与效率的具体内容。把办案程序合法率、庭审达标率、裁判文书达标率、上诉率、上访申诉率、发改率和体现服判息诉社会效果的调撤率作为审判质量的重点控制指标。将审限内结案率、平均办案天数作为审判效率中的重点控制指标,客观地评价法官的办案能力和速度,增强法官的审限意识与效率意识。将执行案件实际结案率作为量化指标,以客观反映执行工作的实际效果,减少不必要的执行中止案件,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地为当事人兑现裁判文书的实体处理结果。
(五)构建了以实现持续改进为理论依据,以提升执法水平为目标的监管结果运用体系。
为最终改进和提高整体执法水平,我们积极转化监管成果。建立并实施了一整套审判质量监督管理结果运用体系。一是建立了案件质量讲评通报制度和分析通报制度。通过对案件质量的分析通报,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以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二是建立上诉、申诉发回改判案件分析通报制度,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指出整改意见。三是建立优秀案件、庭审和裁判文书评选制度,以鼓励审判人员学习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提高案件质量。四是建立审判运行态势分析制度。通过对该时期内审判工作基本走势的分析研究,揭示审判工作的内在规律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和改进审判工作的办法和措施,实现审判管理工作由粗放式的管理逐步向精细化的管理转变。五是将审判质量监督管理与法官的考评相衔接,以加强对审判质效数据在法官岗位目标考核中的综合运用,形成奖罚分明、优胜劣汰的法官内部竞争机制。六是建立业务培训制度。针对审判监督管理工作过程中发现的法官在审判业务知识方面的不足,组织法官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以提高法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我们通过对监管结果的运用,使法官明了自己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明确了努力方向,从而激励了法官的上进心、责任心及竞争意识,促使法官努力追求审判工作的高质量与高效率。对发现的问题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改正措施,有效防止和避免了类似问题的发生,从而实现了对审判工作的持续改进。
经过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新的审判质量监督管理机制符合审判工作规律,符合基层法院审判工作的要求, 为中西部地区基层法院探索出了一条审监工作新途径。运行一段时间以来,取得明显的成效,审判工作实现了“三升、两降、三为零”:调撤率、上诉维持率、当事人息诉服判率上升,上诉率、发还改判率下降,新发涉诉上访案件数、超审限案件数、法官违法违纪记录为零。群众满意度和社会公信力明显提升。但是,作为一种探索,相关制度与措施还有待于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地加以补充与完善,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采取改进措施,继续强化审判质量的监督与管理,为进一步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不懈的努力。
(作者系河北省饶阳县人民法院院长)
第三篇:法院完善审判质量与效率考评体系纪实
文章标题:法院完善审判质量与效率考评体系纪实
东风新上数枝藤
__省__市中级人民法院将规范司法行为作为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治本之策,强化审判管理,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今年8月15日,__省委贯彻《中共中央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会议在__召开,__省三级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参加了会议
。会上,__省省委副书记__在讲话中指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要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努力提高司法公信力。他特别强调,要进一步推广__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经验,强化办案流程管理,严格实施覆盖执法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落实对执法活动的内外监督,形成按法定程序办案问题的监督“链条”。
借“东风”明确思路
2005年,全国法院系统开展了“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__中院党组借这个东风,认真查找不足,明确整改思路和目标。
2004年,__两级法院审判监督程序改判案件262件,提起再审的30件,分别占当年审结诉讼案件的4.38%和0.4%。当事人之所以不服从裁判,甚至缠诉、上访,其主要原因是司法不规范所引发的。
__中院党组认为,要使当事人胜败皆服,不仅需要裁判结果的公正,而且更需要程序的公平和公正。为此,他们明确提出:围绕掌好用好审判权、执行权这一根本问题,从基础、从规范、从细节抓起,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率、要形象;将规范司法行为作为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治本之策,把专项整改和强化审判管理融为一体,制定全面系统的操作规程,建立符合审判规律和特点的管理机制;有针对性地规范各岗位的程序和行为,用规范化的思路去整改,再把整改的措施规范化,扎扎实实地推进专项整改活动深入地开展。
操作规程抓细节
2005年初,__中院随机抽样查找不足。对792件民商事、732件执行、290件刑事、287件行政案件进行检查,大多数案件不存在实体问题,而是“常见病”程序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法院的公信力,有的还成为少数当事人上访的“理由”。为此,__中院制定了8册共50万字的民事、刑事、行政审判、执行、立案、审判监督工作和司法政务管理等操作规程,将法律规定、司法解释、内部规章、司法礼仪、审判经验、工作要求等融为一体,培养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严守法定程序的良好意识。
在《民事审判操作规程》中,他们重点将诉讼法中有规定但在审判实践中做法不一的环节进行规范和细化。如在诉讼保全中,民诉法仅规定人民法院“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实际上操作起来难以统一。__中院结合实际,将此条细化为三种情形:一是必须责令申请人提供财产担保的情形;二是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的情形;三是可以不让申请人提供担保的情形。因而法官在采取保全措施时,能够更好地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在《刑事审判操作规程》中,对不止一次出现问题的减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工作的程序进行全面规范,重点增强案件审理和裁决的透明度,严格审批权限,规范减刑、假释案件公开听证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上述案件的徇私舞弊和枉法裁判。在《执行工作操作规程》中,重点对缺乏规范、监督、制约的环节作出规定,明确了执行中必须进行合议的情形,对中止执行、债权凭证发放的条件、数量,以及恢复执行的情形、执行笔录的制作、执行卷宗形成进行规范,进一步严格查封、评估、拍卖执行财产的程序和审批,最大限度地解决执行中的不作为、消极执行的问题。
审判监督抓规范
2003年,__中院制定了《关于落实审判监督责任的暂行规定》,这个规定对司法公正起到了很好的保证作用,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相关环节的衔接、监督的主体和对监督结果的运用不到位。为此,__中院将内部监督系统的完善作为规范司法行为最重要的保证性措施加以落实,对原规定进行了全面修订。
以审限管理为重点,落实审判流程监督责任。立案一庭通过微机网络对法定审限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提高了结案率。同时,对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案卷送达时限进行监督,除公告送达的以外,要求必须在两个月内将装订完整的卷宗送到二审法院,否则按超审限案件处理。办公室对审结案卷归档期限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自文书向当事人送达后必须在一个月内归档,法官结案数以案卷归档数为准,彻底解决了案卷不能及时归档的“老大难”问题。
以解决涉诉上访问题为重点,落实审判监督责任。审监庭通过审理再审案件和国家赔偿确认案件,对经本院再审改变终审判决的案件、确认本院违法引起的国家赔偿案件的改判和违法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责任认定意见。立案二庭通过审理申请再审、申诉案件和接待涉诉上访当事人,分析引发上访的原因,对责任性上访的相关部门及责任人提出责任认定意见,增强了法官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意识。
第四篇:构建三大体系 实现五大转变,加强审判管理促进法院科学发展
构建三大体系 实现五大转变
在加强和创新审判管理中促进审判工作科学发展
近年来,我院坚持强管理促公正,优管理提效率,抓管理树公信,着力构建审判管理组织体系、运行体系和公信体系,努力实现“五大转变”:即管理体制从多头无序到规范有序,管理形式从单一分散到集约整合,管理主体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参与,管理客体从以法官为主到以审判权运行为主,管理效果从偏重效率到提升效能的转变。
第一,求真务实,着力构建保障审判管理运行的组织体系
一是在管理权能上力求“专职多能”。05年初,我院在江苏基层法院中率先成立了独立建制的审判管理办公室。先后精选了8名业务骨干,充实到审管办。
二是在管理职能上彰显“刚柔并济”。赋予审管办质量管理、流程监控、业绩考评、质效统计等职能。为适应审判工作的发展需要,逐步将司法建议、诉讼服务、诉调对接考核等工作纳入审判管理的范畴,从而使审判管理既具有管理的“刚性”,又具有服务审判、服务法官的“柔性”。
三是在管理效能上实现“互联互通”。积极探索建立大审判管理格局。一方面,全院形成了以业务部门审判管理联络员为基础、审管办为枢纽、法官考评委员会和审判委员会为龙头的多层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在审执部门形成了法官、审管联络员、庭长的三级管理阶梯。全院审判管理工作呈现出全员、有序、科学管理的“内涵式”发展态势。
第二,制度创新,努力构建提升审判管理水平的运行体系 一是优化审判质量监控机制。强化重要流程监管。对变更审限、诉讼保全等重要流程节点,由审管办会同监察室进行全程跟踪、全程监督。强化均衡结案管理。出台《均衡结案管理实施办法》,科学制定阶段性指标目标值,着力解决月度结案不均、部门结案不均、法官结案不均的问题,实现了收结案的良性循环。强化案件质量评查。严格评查办法,将差错责任细化为瑕疵、一般差错和差错三个层面,坚持凡错必评,有责必究。全院案件被发改率持续走低,审判质量连续多年在盐城基层法院中保持最优,在全省法院系统也名列前茅。
二是优化审判态势研判机制。审判质效运行态势是审判工作的“晴雨表”。我院推出了“2+2+6”的审判态势研判载体。即:“两类”态势分析。通过审判运行态势分析、法官质效指标每月评析,对全院及法官个人的审判质效进行评估分析,引导全院法官共同关注和延长“短板”,推动审判工作良性运行。“两项”动态研判。加强人案比动态研判,及时调整审判力量,有效分流案件,在动态管理中实现审判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加强案件信息动态研判,将审判管理触角延伸到特定类案受理审查、敏感案件风险评估等环节,保证审判决策的科学性与主动性。“六大”专项通报。先后建立起“四项”未结案件、重大民商事案件、被发改案件质评、均衡结案等六类专项通报制度,全方位、多层次、广角度强化审判管理的导向性和针对性。我院至今已编发各类审判管理通报280多期。
三是优化法官业绩考评机制。通过开展“每月办案之星”、“办案标兵”、优秀合议庭等评选活动,激发干警干事创业的激情。设立“最佳管理奖”,重奖在考评中名列条线第一的部门负责人。去年,我院在8个条线考核中获得了7个第一。完善《综合绩效考评实施办法》,突出了绩效量化的评价作用、绩效考评的导向激励作用,通过人本管理,达到行为激励的效果。在此基础上,积极构建“业绩优先、素质为本、公开透明”的选人用人机制。将审判业绩量化考核的结果作为法官选拔、晋升、奖惩的重要依据。三年来,我院先后有10名法官因审判业绩突出走上了中层岗位,15名法官成为业务骨干;获省级以上表彰的部门和个人达36人(次)。
第三,能动管理,全力构建符合审判管理规律的公信体系
一是引入社会评价,提升法官职业素养。引入庭审驾驭能力的社会评价。以院庭长为主体,辅之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公众随机听庭、评庭的方式,现场评议、打分,并将评议结果纳入法官业绩档案。引入裁判文书制作能力的社会评价。以《东台法院网》为平台,逐步实现裁判文书网上公开。开通网上院长信箱、在线交流,真诚接受社会公众对裁判文书的意见、建议。引入化解重大矛盾纠纷能力的社会评价。与中国政法大学、南京大学法学院等院校建立常态化的院校合作机制,通过定期邀请法律专家、学者对法官的法律适用、利益衡量、漏洞填补等司法能力加以评判,结合考量法官把握社情民意、化解涉诉信访的能力,评选出擅长审理重大疑难案件的优秀法官。
二是倡导自我认同,释放全员管理潜能。激励庭长轴心管理。在全省基层法院中率先推出庭长管理的“五评五比”模式,硬化庭长的管理责任。激活全员自律管理。鼓励法官主动参与部门司法业绩目标的确定,作出创优承诺,促进法官、部门和全院在目标上的协调一致,在行动上的同频共振。激发主体创造管理。紧贴实践,从院领导到普通干警探索、总结出不少有价值的审判管理经验。《善于管理、勤于管理、精于管理是开展审判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等经验得到了江苏高院的肯定与推广。
三是突出规范功能,保障司法廉洁高效。将审判管理与强化廉洁司法相结合。进一步理顺审执流程控制与纪检监督检查、案件质量评查与错案责任追究等关系,促进审判管理与司法廉洁机制的良性互动。05年以来,我院未发现一起法官违法违纪事件。将审判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增强审判管理的“科技”含量,提升管理效能。自主研发国内首个“诉前纠纷分流管理模块”,从而使纠纷分流更顺畅,操作更规范;在江苏法院系统首开“12368”司法信息查询系统,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建立短信管理平台,对临近审限案件的承办法官,及时发送温馨的短信提示。
第五篇:商业银行构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初探
商业银行构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初探
摘要 当前,在国际、国内经济和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构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十分必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体系是审计管理工作的需要,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发挥审计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措施。构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基本思路是:建立“目标控制、制度控制、过程控制、机制控制、人力资源控制”环节,并配套可行措施,提高认识。贯彻执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抓紧抓好;勇于实践,不断创新;改革创新,完善体制”这一基本思路,就能达到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效率和成果的目的。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内部审计 质量控制体系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要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国际先进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自身就必须建立起严密有效的内部控制,增强风险控制能力,提高资产质量,保证资金安全,确保金融企业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也影响着审计作用的发挥。加强审计管理工作,提高审计质量,构建科学规范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增强审计工作有效性和权威性的关键所在。
一、商业银行构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商业银行为保证审计工作符合有关审计章程、审计准则和其他适用的审计规范而制定和运用的控制政策和措施。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体系是审计管理工作的需要。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实行较为独立的内部审计体制,总行及各级审计部门都担负了对所属各机构和审计机构的审计监督管理职能。以实施有效的审计监督,为提高审计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审计管理的手段不够先进科学,管理的内容和标准不够全面系统,对所属审计机构的考核、评价制度不够完善,对审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由此导致审计管理的效果不明显,审计的总体质量不高。因此,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明确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实施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成为履行管理职能的一项重要前提。2.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商业银行制定了《内部审计章程》和《内部审计准则》,为审计机构和人员开展审计监督活动、执业行为提供了严格的规范标准。但是,审计准则在实际执行过程还存在一些缺陷。一方面准则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则是准则的贯彻执行不到位,导致了实际执行结果与准则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形成一定的审计风险。因此,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对于规范审计执业行为,引导审计机构强化审计质量管理,培养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推动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重要意义。
3.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发挥审计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措施。内部审计区别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服务内向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内部审计除了具有监督、评价职能外,还具有建设性职能。这一职能对于发挥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价值,改进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发挥审计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措施。一是有利于加强对审计质量的管理和控制;二是有利于充分运用审计信息的资源优势,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改进经营管理发挥建设性作用;三是有利于加强审计部门对审计发现问题的督促整改力度,防止有章不循、屡禁不止的现象;四是有利于引导审计人员注重审计成果的加工利用,分析形成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以及解决途径,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五是有利于提高审计结论定性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对有关责任人提出处理建议。
二、审计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粗放型发展模式正在逐步被集约化发展模式所代替,商业银行越来越注重加强内部管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强化内部控制。因此,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审计工作的质量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不断增强。但是,金融形势的多变也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国际一流商业银行对其的要求相比,目前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比较突出的表现是:
1.审计项目的选择立项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审计计划的制订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因此审计计划的确定要具有科学而准确的依据。但目前,审计部门没有建立全行经营管理的风险评估制度,审计项目的选择多侧重于主观判断,缺乏科学的客观依据。在地区差异上,由于各分行的经营管理状况不同,风险状况不同,在确定审计项目上应有所差别。但目前审计工作计划主要是由总行统一制定,各级审计部门遵照执行,根据各一级分行自身实际风险状况确定的审计项目非常有限,没有体现各分行的实际风险差异。
2.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存在不足。一是审计规章制度的标准化不够;二是审计规章制度的系统性不强。现行的制度规定零散、形式多样、内容庞杂、分布广泛,不宜收集、保管和掌握;三是规章制度的内容不够完善,达不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审计人员在把握制度的尺度上存在差异;四是规章制度的修订、更新不及时。随着审计业务的发展,有些不适用的规定没有及时清理,新的制度又没有及时补充,致使审计制度的制定滞后于业务发展,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
3.审计报告的质量有待于提高。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集中体现,审计报告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审计工作的质量。但是,有些审计报告在形式上千篇一律,缺乏重点,特别是审计发现问题的原因分析缺乏深入的剖析,审计结论不明确或没有审计结论,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审计成果的利用价值明显不足。
4.审计质量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有效。审计质量的考核评价是审计管理部门对所属审计机构和人员组织实施审计项目的质量和审计工作管理水平的综合考评和考核。审计质量的考核结果应作为评价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工作业绩、绩效工资的发放、内部资源的分配的重要依据。但是,目前实行的审计质量考核体系还不够完善,考核的组织程序还不规范,考核结果与奖惩措施之间的挂钩程度还不紧密,导致了考核评价的效果不明显,未对审计质量总体水平的提高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5.审计人员的管理存在不足。对审计人员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审计专业人才的晋升通道不畅通;管理人员的聘任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考核评价体系;审计人员的收入与工作绩效挂钩的机制不完善;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受到局限,人员的整体素质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也影响了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因此,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应当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抓紧抓好。
三、构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基本思路
针对审计风险点,以审计制度规范为控制标准,以完善审计操作流程为核心,以提高审计质量、发挥审计的有效性为目的,加强审计的组织、管理,整合和完善现有的审计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一系列质量控制政策和措施的总和,也是实施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活动过程,它包括目标控制、制度控制、过程控制、机制控制和人力资源控制等几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1.目标控制。审计质量的目标控制取决于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职能是监督、评价和建设职能,内部审计担负着促进商业银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审计对象合法合规经营,揭示和纠正经营管理中的违规违章行为,督促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提出改进经营管理的审计建议等任务。因此,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最主要的目标是充分行使审计职能,发挥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在这一目标指引下,审计部门和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准确把握和界定审计职责,认真行使审计监督的权利,提高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按照既定的控制目标,审计部门在制定审计工作计划时,要把握好全行的宏观政策,在对全行业务进行风险评价的基础上,按照风险导向的原则,确定审计的重点。审计重点的确定要体现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跟进银行改革发展的进程,关注业务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一些苗头性风险;二是根据案件发生的重点区域,关注重点行处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内控执行情况;三是围绕全行的中心工作,关注决策层以及上级和外部监管部门重点强调的工作和风险区域。
2.制度控制。制度控制是指建立和完善审计制度体系,使审计机构和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有章可依,照章行事。审计质量的制度控制是一项全面控制,是对影响和制约审计质量的各个因素建立全面的控制标准。它包括审计工作计划、组织实施、总结考评;审计项目的确定、组织、实施、追踪、考核;审计技术、方法手段的运用和创新;审计信息的传导沟通及交流反馈;审计队伍的组织管理;审计基础建设和基础管理等各个方面。制度的建设应体现标准化、系统化,满足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建立以岗位说明书为载体的制度规定,限制和减少以文件形式印发的规章制度,增强制度的操作性。制度控制要实行动态管理,审计管理部门要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对原有的制度规定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不断地补充、修改和完善,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3.过程控制。管理学理论明确要求,质量管理和控制应贯穿于组织活动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不仅表现为一系列的控制政策和措施,更表现为制定和实施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活动过程。审计质量控制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始终,充分体现动态的过程控制理念,对审计计划、组织、考核、追踪和信息披露等审计程序,实施全过程的跟踪控制管理,提高控制活动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过程控制以审计项目的过程控制为主要内容。审计项目的过程控制是按照审计项目的程序,对实施审计项目的各个阶段进行质量控制,包括审计准备阶段控制、取证阶段控制、报告阶段控制、终结阶段控制等几个方面。
4.机制控制。机制控制就是建立内部审计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建立科学的审计质量考核体系的基础上,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考核,将资源配置、岗位职务晋升和薪酬分配与审计人员实现的经济增加值(即挽回的经济损失)、风险责任以及所承担工作的难易、复杂程度直接挂钩,形成激励有力、约束有效的内在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审计人员的切身利益,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促进审计人员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入到工作中去。
质量考核体系的建立应科学合理。在考核内容上应反映每一位员工日常工作量和工作的难易复杂程度,以审计项目质量为重点,突出对履岗能力和岗位作业质量的考核;在考核方式上应以上级对下级考核为主,自评和互评为辅,突出下级对上级负责,兼顾团队支持协助能力的考核;在评价标准上应力求清晰、明确,突出量化考核,避免程序繁琐,便于操作比较;在考核时间上应以日常定期考核为主,按季或按年汇总结论,对日常考核结果应建立绩效考核台账,实行积分累计制管理;在绩效挂钩上,应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体现激励约束作用。
5.人力资源控制。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控制是现代质量控制管理的核心。从质量标准的制定到控制程序的实施都依赖于人的参与和实践,质量控制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人的业务素质和主观努力。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促使银行的服务产品更加丰富,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服务手段更加先进,内部审计作为银行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人力资源控制是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持续提高质量控制水平的根本保证。人力资源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对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二是建立审计专业技术岗位职务序列;三是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四是严格执行审计岗位准入与退出制度;五是建立审计风险责任认定和追究制度。
四、构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可行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内部审计是现代商业银行建立安全有效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银行抵御各种金融风险的基础和关键防线。内部审计职能作用发挥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审计工作的质量。内部审计质量越高,银行内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自我纠改能力就越强,审计作用的发挥就越充分,内部审计第三道防线的作用就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将其当作一项全行性的工作来抓,在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各种资源上给予必要的保障,确保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全体审计人员作为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肩负着所有控制措施的组织实施任务,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审计质量控制的管理,这是体系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
2.精心组织,持续推进。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全面。体系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审计部门应制定明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计划,在工作安排上要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组织开展各项审计监督活动。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来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在审计实践活动中要不断摸索和研究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手段,通过不断地总结、改进和完善,形成质量控制的模型和指标控制体系。对质量控制的管理要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适时调整更新和补充完善,形成定期检讨和修正的动态机制,增强控制政策和措施的科学性、可行性、前瞻性以及控制活动的针对性、连续性和有效性。
3.创新方法提高效率。随着审计业务范围扩大和审计职能任务加重,对审计质量控制的新技术方法和手段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以现场检查和事后核对等方法,造成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源的浪费,使得审计质量和效率大打折扣。因此,必须积极应用新的科技手段和方法,转变到采取以非现场审计为主,辅之以现场审计的审计模式,实现审计程序的网上实时或及时跟踪检查,在一定范围内建立起可以信息共享的审计成果数据库,使审计系统真正具备检测准确、反馈迅速的工作能力。同时,审计部门应组织专门力量,积极实践,勇于创新,不断强化控制手段,应用管理科学中新的研究成果,发挥科技优势,丰富和细化控制方法和体系,增强质量控制的效果。
4.顺应时代,完善体制。按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要求,参照国外股份制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的模式,应当完善内部审计体质,有效发挥独立的内部审计监督职能,提高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保证审计质量控制能力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