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会议交流材料之三:交通局材料站党支部
创先争优推动会议交流材料之三
立足本岗
争创一流
交通局公路工程材料站党支部(2010年12月10 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交通局公路工程材料站共有职工82名,党员12名,支部班子成员3名,主要负责配制公路工程建设所需的沥青、混凝土等工作。近年来,随着我县各项事业的加快发展,材料站工作任务日趋繁重,但党支部始终围绕中心创先争优,广大党员职工立足本岗奋力拼搏,各项工作指标均超额完成。2008年至2010年,党支部连续三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创先争优活动能否取得实效,支部班子建设是基础。我们首先在班子自身建设上下功夫,按照“五个好”标准,开展了以“学理论、学科技、学法律”;“查思想、查信念、查作风”;“促进党性增强、促进单位超前发展、促进党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主要内容的“三学、三查、三促”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班子成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工作作风,业务能力不断增强。在党员队伍建设上,坚持做到“三抓”。抓培养。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职工骨干重点培养,确定专人进行帮带,在工作上给他们压重担,促其早日成熟。今年,发展新党员2名,确定重
点培养对象2名。抓教育。党员教育培训每月不少于两次,力求形式灵活,能集中时集中学,工程忙时,就把学习材料送到生产第一线,让党小组组织在工地学习。学习内容尽量贴近实际,如我们整理出沈浩事迹,让党员分组学习讨论,把沈浩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有效地激发了党员干事创业的劲头。抓管理。除日常管理外,我们按照创先争优的要求,进一步丰富了党员目标考核内容,完善了激励机制,把“五带头”要求引进考评体系,为创先争优活动增添了动力。
我们把激活力、作表率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以支部年年创先进,党员个个争优秀为目标,力求使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活动开展以来,领导带头、党员争先、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全站上下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班子成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了单位的生存与发展,争工程、跑项目,从来没有歇过节假日。为了充分发挥党员作用,我们在每个车间班组都选派一至两名党员,让他们在各个岗位担重任、挑大梁,发挥“五带头”作用,带领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多做贡献。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全体职工经常加班加点,甚至有时连续几天不回家。正是他们这种争创意识和奉献精神,为超额完成全年指标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的公路工程多,工程量比去年翻了一番,对我们材料站来讲是巨大的挑战,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此,在资金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我们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动力,多次召开党员
会议和职工大会,鼓干劲,促发展。在工作中,我们一手抓产品质量、一手抓市场营销。在质量控制上,严格执行技术要求标准,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强化产品过程控制,强化试验检测手段。在市场营销上,积极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广泛听取业主反馈意见。由于管理到位,措施得当,我们的产品得到了监理和用户的一致好评,同时也为占领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今年的全国公路迎检,112线高速公路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中,广大职工日夜奋战,目前已完成沥青砼生产60万吨,实现利润1200万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29%和216%,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今后,我们将继续立足本岗,创先争优,再创佳绩,为全县加快发展多做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二篇:交通局党支部工作计划(范文模版)
根据县直机关工委的工作安排,结合部门工作实际,特拟定党支部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的一年里要继续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强交通队伍建设,提高交通建设质量,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开创我局党建工作新局面。
二、主要工作
(一)认真学习,提高认识。
通过组织学习,把全局党员干部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交通工作目标和任务上来,是我局党支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
1、切实抓好支部班子的学习。坚持每月要学习一次,做到带头抓、带头学、带头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要把支部班子的学习,作为加强支部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以支部班子的学习带动全局党员和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学习。
2、认真抓好党员的学习。每月要适时组织一次党员政治理论学习,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列入今年的学习教育内容。认真执行党内“三会一课”制度,按时召开支部大会、支委会和民主生活会,不失时机的上好党课。通过“三会一课”进一步加强党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真学习党风廉政的各项规定,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支部学习和民主生活会、党员组织生活会的重要内容,筑牢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两个条例和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规定,把反腐倡廉工作作为支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推进源头治理工作,切实转变机关作风,树立交通队伍的良好形象。
4、加强对工会和妇女工作的领导。党支部每年专题研究工会和妇女工作一至二次,支持工会围绕我局中心工作,依照法律和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使工会成为我局和职工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二)扎实工作,实施党支部“战斗堡垒工程”。
今年,我们要努力开展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支部创建活动,把创建“三型”党支部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断创新党支部的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提高党员对组织的归属感,提高干部职工对党组织的认同感,使党员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1、开展“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支部创建活动。
要认真落实党内“三会一课”制度,坚持党员的组织生活,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观念,增强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
2、严格组织生活制度。坚持每年(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党员工作。
3、认真作好组织发展工作。根据积极分子的不同情况与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培养。建立党员联系积极分子的制度,对表现突出的职工,进行重点培养。坚持党支部联系人制度,建立培养档案。定期考察,严格考核,保证质量、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三)党员队伍建设
1、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党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增强党性为目的,紧紧围绕我局的中心工作和基本任务,对党员进行经常性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知识教育,使全体党员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2、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党员队伍。以党员队伍素质的提高来带动整个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建立和完善党员学习制度。按照有计划、分层次、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要求,制定党员学习教育安排,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员教育活动。要求党员要按照党章规定的共产党员的权利和义务,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4、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认真开好每年的民主生活会,结合班子成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评议领导干部一年进行一次。党员领导干部要参加支部活动和组织生活,无故不得请假或缺席,要认真听取党员意见,接受党员的监督。
第三篇:会议交流材料
创新职教理念,振兴农业职业教育
—忻州市原平农业校办学特色经验材料
忻州市原平农校,始建于1952年,位于全国著名的产粮大市——原平市,占地515亩,总建筑面积77766平方米,是国家首批命名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风风雨雨六十载,以农而立,倚农发展,靠农强盛。“统招统分”时期,曾被誉为“忻州的黄埔军校”。最近三年来,在省教育厅、财政厅、农业厅、忻州市委、市政府等部门大力支持下,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弘扬“艰苦创业、奋发进取”的校园精神,不断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一体两翼”的办学模式,在“送教下乡”、“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集团化办学”等方面均走在了全省同类学校的前列,学校面貌日新月异,办学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2012年底,学校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三批立项建设学校。
一、实施“送教下乡”,探索职教发展新路
三年来,我们担责任送教下乡,倾真情报务“三农”,弘扬“勇于担当,真情奉献”的送教下乡精神,扎实开展工作,截止目前,在忻州市9个县(市、区)的41个乡(镇),共招收“乡村班”学员11358人,设138个教学点,166个教学班。我们的做法是:
(一)坚持“四个创新”
1、创新办学模式,校农紧密合作。成立“送教下乡”领导组,完善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协作,研究决策重大事项,全面负责和监督“送教下乡”全过程。按照省教育厅四个规范文件,制定了13项规章制度,确保了“送教下乡”工作高效运转。
2、创新培养模式,工学交替展开。“送教下乡”打破了农业职业学校原有僵化的办学体制,实行“校农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员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管理。
3、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技能。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民生产实际,实行了“以生产过程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集体示范、个别指导等手段,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同时,根据培养需求,创新教育内容,编写“教、学、做”一体化教材28本,制作课件130个,印发了“学、做、考”助学手册1万余册。
4、创新评价模式,重点突出“四考”。组成乡村干部、教师、学员和教学点负责人“四位一体”评价考核机制,突出抓好考勤、考学、考试、考核四考。三年来,共评出示范教学点26个,模范教师20个,优秀学员1050人。
(二)取得五项成效
1、提高了农民学员素质。“送教下乡”使一批农民掌握了科学技术,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素质。农民学员获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一项;获全省第六届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3个,二等奖 2个,三等奖5个。2012年3月,学员刘还爱被省职教学会授予“最具潜质创业之星”的称号。
2、增加了农民学员收入。通过学习,原平市中阳村安志勇自建大棚种甜瓜,神山村贾丽霞夫妇承包荒山搞养殖,年收入均超20万元。
3、引领了区域经济发展。帮助原平市西荣华等35个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在68个村推广新技术185项,共增收3000多万元。
4、推进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帮助48个村组建了秧歌队、26个村组建了健身队、20个村组建了科普宣传小组。不定期开展“五个一活动”、“争先创优”等活动。
5、打练了一支教学和管理队伍。通过以老带新、强化教研、学历提升、内引外聘等措施,一支爱农务农、吃苦耐劳、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正在形成。教师武萍、孟祥婵在2012年全国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中分别荣获一等奖、二等奖。
2011年,我校代表山西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以“送教下乡”为主要内容举办了农业专项展,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好评。《中国教育报》、新华社等20家媒体进行了深入报道。陕西榆林农校、辽宁盘锦职校等58家兄弟院校单位前来观摩学习。
“送教下乡”的深刻体会是,“送教下乡”,服务“三农”,符合省情、市情,符合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顺应了新农村发展需求,是一条农业
职业院校的发展新路。在“送教下乡”活动中,学校教职工不计得失,自己垫资、自备车辆,勇于担当、真情奉献,深深打动了农民,感动了社会各界。
二、推进集团化办学,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水平
由我校牵头组建的山西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通过两年来的运行,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集团作用日益加强,集团优势日趋显现。
1、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保障集团化办学运行
组建集团化办学指导委员会,经调研、论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成立了课题研究组,对职业教育进行专题研究;“校农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建立。
2、发挥“五个平台”作用,提高集团化办学水平
借助科学研究平台,开展了“农业职业教育面向‘三农’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10个子课题研究;开展了“送教下乡”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专题研究;集团各院校组织编写了“新农村新农民系列改革示范教材”30本;发行《山西农业职教集团工作通讯》等刊物8本,为服务“三农”提供了理论依据。
借助资源共享平台,大胆提出充分利用社会办学资源的建校思路,借助社会力量,共建标准化操场、农艺培训中心;积极招商引资,开始在田家庄实习农场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等项目的开发建设,为我校建成“生态园”、“农博园”、“产业园”所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为给广大师生创造风光无限,令人心旷神怡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奠定了基础。
开通了教育集团网站,通过短信、邮箱等及时地向每位学员传递创业最新信息、市场动态信息,如先进的饲养技术、疾病诊断技术,为农民创业提供技术支撑及合理化建议。2012年,集团成员单位共同举办了全省职业技能大赛,成果喜人。
借助合作交流平台,集团内院校间实行了“3+2”人才培养模式;中央部委、省内外院校领导、专家近百人次来校观摩考察;我校马骏书记曾多次到吉林省、山东省等地作专题报告。
借助社会服务平台,以服务“三农”为主题,一手抓 “送教下乡”,一
手抓面向农村、农业的各级各类培训;参加新农村规划;项目的引进与开发。
借助专题活动平台,我校的“送教下乡”、“集团化办学”成果,代表山西省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赢得一致好评。
三、加强社会化培训,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学校以培养合格的基层农技人员和职业农民为根本任务和落脚点,对社会化培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1、设立机构,确立基地,为培训工作创造了条件
2009年,学校设立了培训部,并纳入正轨编制;改建了住宿部,可容纳200名学员住宿,餐厅可供1000人就餐,为培训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2010年,学校被确立为“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山西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山西省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培训基地”、“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培训基地”。
2、规范管理,完善机制,为培训工作提供了保障
建立并逐步完善“田间学校”培训模式。以生产过程为导向,根据农村调研、专家意见,制定计划、组织教学;精心安排食宿,让学员“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组建专家团队,建立网络服务平台,长期提供咨询服务;成立跟踪服务小组,到地头指导学员实践。
3、认真实践,积极探索,为培训工作注入了活力
培训工作紧扣“新、实、精、合、全、升”六个字。一是“新”:为学员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解读新政策、新法规、农业新信息;二是“实”:传授实用技术,加强实践指导,提高培训实效;三是“精”:精挑培训师资,精心组织教学,精细安排实习;四是“合”:校农深度合作,产学紧密结合,师生形成合力;五是“全”:培训学员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乡村文化建设等知识的渗透;六是“升”:提升学员综合素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4、农民富裕,村庄变样,为培训工作开创了局面
三年多来,为省内外34个县市,累计完成基层农技员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各类培训75期,近3万人次。中央电视台首届创业盛典“阳光创业英雄”、“全国20佳”——杨还才等农村致富带头人,便是培训硕果的最好见证。
四、紧扣市场,多管齐下,实现办学与社会需求“零距离”
职业教育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要完成这个目标,就必须使学校的办学融入市场,使学校成为社会、行业中的一员,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等方面实现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对接。
学校由此提出了“四对准”办学方针,即: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创业育人才,并在实践中实现“两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学生学习与就业岗位“零距离”。
学校相继成立了由校内专家和相关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实习安排等进行论证和规划,研究解决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指导和监督教学过程。
依据市场人才需求状况,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一是大力建设农果牧优势专业,加大对园艺、计算机应用、现代农艺技术、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动物饲养等重点专业的建设力度、投入力度,并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新专业,增设了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酒店服务与管理、市场营销、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平面媒体印刷技术、电子商务;二是倡导教学改革。在园艺专业果树生产技术的教学中,积极进行以生产过程为导向的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全面增强学生基础能力、专项技术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三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活跃、最丰富、最多样化的部分,既是展示办学活力和效果的重要方面,也是增强和提高师生实践和运用思想、知识、能力的重要方面。我校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先后举办了“防震减灾、消防知识”讲座,增强了师生防震、防火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邀请公安局法制科举办了学生安全与法制教育报告会,增强了师生安全教育理念;邀请山西青年报《弟子规》大讲坛在我校举办了专场讲座,掀起了“学弟子规,做文明人”校园文化活动高潮;在全校广泛开展了礼貌礼仪讲座,使广大师生素质进一步提升。这些丰富的文化活动,强化了师生的爱
国主义、集体主义、文明礼貌及日常行为、法制教育。开展校园活动。该校开展了四个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即以《高举旗帜跟党走,践行科学发展观》为专题的读书教育活动、以《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为专题的书法大赛、以《成才路上我能行》为专题的计算机技能大赛、以《肩负青春使命,践行科学发展》为专题的演讲比赛。
原平农业学校目前之所以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学校找准了定位,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紧贴经济,融入社会,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零距离”的结果。学校及时提升和创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将学校教育教学和社会紧密结合,构建了定位准确的办学新机制。
下一步我们的发展目标是:
1、建设特色学校
由省、市财政支持设立“农业职业教育专项发展基金”,用于补贴农业职业教育的建设和运行。真正把学校建成一所办学条件好、办学质量高、办学模式新的农业职业学校,以起到引领、骨干和示范作用。
2、打造名师队伍
由学校牵头,建立农业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并遴选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与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联合开展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在实施国家、省级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计划时,向农业职业院校倾斜;采取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吸引农业院校优秀毕业生充实农业职业学校师资队伍。
3、创新教学模式
建立农业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实现学生课程学习、实训实习、就业工作与行业企业的长效合作;优化“送教下乡”运行机制,完善“校农合作,产学结合”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4、优化外部环境
制定涉农专业毕业生创业扶持政策,对从事农业产业的毕业生,在土地、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支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建立农业职业资格证制度,设立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门槛,规定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证才有承包经营权,并在金融和农业产前、产后服务等方面享有优先权。
我们坚信,借十八大强劲东风,凭我们不懈地努力,农业职业学校一定会成为农业科技进步的助推器、农业现代化的引路人、新型农民培育的主阵地,农业职业教育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第四篇:会议交流材料
推进技术进步加强计量管理
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好务
鄂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二○○二年元月
推进技术进步 加强计量管理 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好务
鄂钢计控处童绍元
鄂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地方省属钢铁联合企业,一九九八年十月通过了国家组织的完善计量检测体系评审,多次被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计量管理优秀单位称号。近几年来,鄂钢在不断探索计量工作如何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环境,如何在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上发挥其作用等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加大计量管理设施的科技投入,强化物资计量管理,为企业经营服务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个体、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他们的产生给公司在资源的供应和销售上带来了有利的一面,同时,也给企业的计量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少数不法之徒不惜一切手段钻空子攫取非法利润,给企业利益造成损失,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准确、及时,既保证遵纪守法者的利益不受损害,又决不给不法商贩留有投机取巧的可乘之机。除了加强职工职业道德的教育,制定相应的管理考核制度,加强工作质量抽查,发现问题,严格进行考核外。我们认为,加大科技投入,改善计量管理设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
为了把好进出公司物资计量关,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防止那些想挖企业墙脚,损公肥私,弄虚作假的现象。2001年公司
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鄂钢第一计量站,配备了30t和50t汽车衡共4台,其配置特点如下:
1、采用了计算机称量控制系统。计量原始数据自动流水打印,称量数据自动采集,计量单据自动打印,结束了人工开具计量单据的历史,较好地克服了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称量控制软件有较强的功能,设置有密码分级管理、皮重超差控制、单据及车辆牌照图像的自动压缩存储等。
2、四台汽车衡一字排开分别构成两套独立的进、出厂计量系统,保证了大宗原材料的分类计量,有利于车辆和物流的分流,缓解了交通堵塞的问题。同时,四台衡器还实现了数据共享,并预留了远程通讯接口。
3、用数字式传感器取代摸拟式传感器,计量精度和系统抗干扰性能增强,有效地防止了利用无线遥控装置进行作弊。
4、增添了计量监控系统,包括摄像监视系统和红外车位监测器。摄像监视系统可实现对各个场景的多方位实时录像,并接受计算机的控制信号实现有效图像的存贮,这些图像包括汽车牌照、驾驶室、车箱内装载物资情况和计量人员的工作环境;红外车位监测器的作用主要是判断车辆是否完全上衡,是否有压边现象,并直接与计算机联锁。若汽车上衡出现压边、窜位等现象,计算机接受红外车位监测器的信号,拒绝打印计量单并发出警示信息,直到车位符合要求后才能恢复正常的计量。
5、提供了方便的语音对讲和自动语音提示功能。6套语音系统实现了计量、财务、销售人员轻松自如与室外人员的相互对讲;4套称量系统随着音视频切换器的触发或执行计量打印程序
鼠标的点击,语音系统自动播放汽车上衡和下衡的语音提示。极大地提高了计量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从这一系统改造投运半年多的运行情况看,各项技术性能完全符合设计要求,自动化程度高,运行可靠,技术上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同时,在防止弄虚作假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
二、抓好仪控系统技术改造,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服务
企业的生存、发展与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都必须紧密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来进行,而其中一条很重要的措施就是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以达到最终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在转炉煤气回收过程中,煤气分析仪表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系统不正常,煤气回收就不能进行。公司转炉厂有3座30t转炉炼钢设备,1#、2#转炉的两套分析仪表是十多年前的产品,安装前已在仓库存放八年,由于保管不善,原装组件部分失落,是安装单位东拼西凑才勉强安装投运的。投运以来,发现设备严重老化,故障多,维护费用相当高,而生产厂家早已无备件供应,因此要保证分析仪表的正常运行难度很大。2000年底,计量管理部门针对这一现状,在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后,提出了技术改造方案并迅速组织实施。改造后,经过一年的运行,发现新系统几乎无故障,由于采用了新技术,测量一次部件更换由原来每套每月平均消耗15支,需材料费用0.75万元,下降到每4个月才消耗1支,仅此一项,每套年均节约材料费用8.85万元。同时因仪表故障而影响回收率的比率也大幅降低。仅考虑
分析仪故障因素,煤气回收量由改造前的54m3/t,提高到80.29m3/t,单炉年均减少煤气损失200余万元,改造效益明显。
为提高产品、半成品质量,贯彻实施公司“高质量、低成本,可持续发展”战略,公司在“控”字上狠下功夫,在做好测量设备受控管理和提供准确计量数据的同时,随着现代化工艺装置不断投运和老的工艺设备的技术改造,公司积极利用新技术,先后完成了烧结自动配料系统、炼铁喷煤控制系统、焦化自动配煤系统等技术改造工作,这些项目改造成功,为各工序稳定产品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喷煤系统改造成功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喷煤量由原来99kg/t提高到127kg/t,焦比也由原来433kg/t,下降到406 kg/t,全年节约生产成本534.22万元。
此外,公司进一步加强了工艺过程的检测和控制,严格按照计量检测体系运行,以确保三峡用材的产品质量信誉进一步增强。今年上半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在三峡工程工地对供货的十一个厂家进行质量评价,鄂钢的质量保证能力综合评价99.5分,排名第一。
三、结束语
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加强企业管理。计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要做好计量工作,一是必须提高计量意识,真正认识计量是基础管理的基础,计量工作搞好了同样可以为企业创效;二是强化计量管理职能,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堵塞漏洞,维护企业利益;三是加大投入力度,利用先进的检测控制设备,保证计
量的公开、公平、公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计量在企业经
企业创效服务。
○○二年元月营管理中的作用,更好地为二
第五篇:会议交流材料格式
会议交流材料格式
尊敬的余省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这次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是省委、省政府对我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莫大的鞭策和鼓励,在此我谨代表54万和县人民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根据会议安排,下面就我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作简要汇报。
我县东临长江,背依巢湖,面积1319平方公里,六条通江河流穿境而过,既是巢湖流域和滁河流域的洪水走廊,又是长江洪水的过境通道,河网密集,山岗交错,易旱易涝。水情是最大的县情,水患是最大的忧患。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了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全力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共安排土方1500万方(是市下达任务的2.5倍),重点实施塘坝扩挖、沟河清淤整治、农村饮水安全、小水库除险加固、圬工涵闸翻建、滁河治理、堤防加固达标、灌区续建配套等“八大工程”,总投资2.7亿元。截止10月底,全县共完成各类投资1.31亿元,开工575处,完工367处,完成土石方800多万方,已超额完成了市下达的任务,全县呈现出“村村有工程、镇镇有重点、你追我赶、方兴未艾”的喜人局面。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一、广大干群“认得上”。水利兴修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和广大群众的参与程度。年初,县政府就下发了《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意见》,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任务分工,全县按流域水系设置了6个县级水利兴修指挥所,由县四大班子负责人担任指挥长,全面负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指挥、协调工作,并把防汛抗旱分工与水利兴修责任捆绑,实行“修防一体化”,谁在哪里防汛,就负责哪里的水利兴修,一抓到底,责任连贯。同时,大力加强宣传发动,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兴修水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广大群众深切认识到,水利兴修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搞好水利兴修,得实惠的是自己。群众“认得上”,工作才有保障。广大群众积极踊跃地筹资投劳,献计献策开展了清渠、挖塘等面上工程,对工程的征地、拆迁等也给予了理解和支持,为水利兴修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资金用到“刀刃上”。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是关键。一是单列前期资金。早在3月初,县财政就拨出500万元专款,作为启动资金,用于水利兴修工程的设计、勘探等前期工作经费。二是设立引导资金。县财政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安排5000万元作为水利建设工程资金配套和土方补助。对涵闸陡门翻建,县财政配套70%;对沟渠清淤和堤防加固等土方量达到3万方的单项工程,按5元/方给予补助;当家塘开挖、清淤、扩建工程,经验收合格后每口塘补助3-5万元。三是整合涉农资金。我县以水利兴修为资金整合平台,将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等涉农资金进行整合,优先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共整合涉农资金7600万元,有效缓解了水利兴修资金不足的难题。四是多渠道筹资。在部分项目上,探索建立企业捐资、群众自愿出资、经营权转让等方式。
三、质量抓在“点子上”。严格按照《和县水利工程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把关键环节。一抓规划。调整充实了县农田水利规划委员会,编制了圩堤加固、千塘建设、闸站改造等项目规划,依据规划确定重点工程,保证了治水的统一性、连续性。二抓设计。对于较大的工程,一律采取设计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设计单位,并组织专家进行设计审查,优化设计方案。三抓施工。对施工规范、质量控制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管,特别是隐蔽工程和关键部位,技术人员到场逐一验收,跟踪监督,严格标准,确保质量,做到工程干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四抓验收。按照《水利工程质量标准》严格把关,凡是有缺陷的工程一律返工,整改不到位的一律不予验收。只有达标了,才能交付使用,从源头上消除了隐患。
四、工作置于“常态上”。针对水利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我们坚持抓常态、常态抓。春季抓收官。在年初,组织人员进行全面巡查,对各项工程,该回填的回填、该植草的植草、该收口子的收口子,保证在汛期到来前全部交付使用,发挥作用。夏季找问题。夏季防汛期间,根据汛期暴露出的险情隐患和薄弱环节,记录在案,使水利兴修计划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秋季穿插战。汛期一结束,根据农时、茬口、天气,立即启动水利兴修穿插战,对具备开工条件的早开工、快竣工。冬季大会战。这是主战场,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动员全县力量开展水利兴修大会战,全面铺开,点面结合,自增压力,一举超额完成任务。切实做到一年四季,常抓不懈。
五、奖惩放在“台面上”。公平公正的考核是工作的推进器。一是推行量化考核。我县出台了推进水利兴修的“1+11”系列性文件,即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和县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年工作方案》等11个配套性文件,将各镇水利兴修纳入目标综合考核,年底进行考核兑现。二是组织互查互比。在水利兴修评比中,组织各镇分管水利负责人、水利专业技术干部巡回查看,统一打分,增强考核评比的“透明度”和“说服力”,对前三名分别奖励15、10、5万元。三是跟踪督查。县督查部门每个月开展一次水利兴修专项督查,形成督查报告,并将督查结果全县通报。四是媒体监督。宣传、广电等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大造舆论声势,在县电视台开辟“水利兴修在行动”专栏,组织记者深入各地进行采访,树典型,造声势,让社会关注水利兴修,群众监督水利兴修,有关部门配合协助水利兴修。
六、机制活在“创新上”。针对当前水利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积极破解。一是在体制上,将各镇水利站上挂县水务局,在人员、经费上予以保障,理顺了人权、事权相统一的关系,解决了事有人干的问题;二是在管护机制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镇村水利工程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管理范围、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200万元,补助镇村泵站的技改、维修和看管人员工资。对水库、重要堤防管护给予经费补助,小
(一)型水库每年每座补助4000元,小
(二)型水库2000元,重要堤防每公里2000元,不足部分由镇财政解决,解决了有钱办事的问题。
各位领导,我县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做了一些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但与全省先进县区相比,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以这次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为新的起点,紧紧抓住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机遇,真抓实干,锐意进取,不断把水利工作引向深入,努力开创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