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交流会议总结
社团经验交流会心得体会
5月6日,作为软件爱好者协会的拟任负责人,我很荣幸的受邀参加了由社联和团委主办的社团经验交流会。感谢他们为我们社团负责人创造的这一次宝贵的机会,让我们可以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社团发展壮大的经验,为我们今后能够更好的管理社团,运作社团,发展社团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这是一次成功的活动,活动现场轻松的氛围,新颖的交流形式让我们可以畅所欲言,轻松自由的进行交流。这次社团交流会我学校请来了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及合肥科技大学相关社团理事来共同探讨与学习,开始三个学校代表分别介绍他们学校的社团概况以及社团的组建和发展情况,之后进行社团分类分别进行学术性讨论,通过这次讨论会,让我社更加明确社团今后的发展方向,我们一定会严格的贯彻党的精神,促进社团的和谐健康发展,同时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在校园内传播优秀的软件文知识,丰富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
通过聆听三所高校相关负责人对于社团发展经验的介绍,以及各社团负责人之间经验的交流,让我对于如何管理以及运做好一个社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我会将这些宝贵的经验运用到今后的社团工作中,让我们软件爱好者协会取得更好的发展,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感受软件的独特魅力,让每个人都能从软件中感受到使用的快乐,编译的快乐。
从此次的社团经验交流会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如何做好社团内部建设
1.共同的爱好让我们走到一起,兴趣爱好是关键。作为大学的社团,较之于以前的社团有了更多的自主性以及选择性。我社
属于学术科技类的社团,我们吸纳新社员就是本着对软件的热爱
为原则,新入社的成员会按照具体的爱好由各部部长带领,我们
不仅仅交流讨论关于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学长学姐,我们也会尽
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新社员们提供学习生活上的帮助,让整个社团
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2、一个社团的成功运转离不开完善的制度,“没有规矩,不
成方圆”。社团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如同没有法律的社会就无
法生存,同样的没有制度的社团就无法的发展。创建软件爱好者
协会三年多来,我们协会的管理制度还有待的修改和完善,每一
个部门都应有自己明确的任务以及责任,同时各部门有一定的自
主权,在完成社团工作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的开展自己的活动,活动内容要上报社联审核批准,不办未经批准的活动。社团管理
层开会,我们有明确的出勤制度,确保活动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
二、社团如何做好活动创新工作
1、集思广益,认真听取社团成员对社团活动以及发展的建议。定
期举行全社大会,对上一阶段活动进行总结,同时对下一阶段活
动进行介绍,活动负责人积极同成员们进行交流,听取成员们的意见以及建议。同时带领大家进行活动的前期策划筹备。
2、定期公布社团财务状况,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由专人负责
社团财务账物的管理,认真记录每一笔花费,作到有收据,有依
据,在每次社团大会中公布,让会员及时了解社团的财务状况。
3、让社团每一个人参与到活动中来。我们会定期召开社团集会,带领大家交流最新动态,教授软件知识,如c#、java等。同时
我们会不定期的举行趣味性的比赛,软件知识问答等。
三、如何打造学生社团品牌
1、明确社团活动的宗旨,把握社团发展的正确方向。作为学生社
团,我们需要对社团进行正确的定位,丰富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
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为目的,积极进行一系列
健康向上的活动。
2、积极做好社团宣传,扩大我社在校内以及校外的知名度以及影
响力。我们协会会通过合肥学院社区,合肥学院网站,以及展板,海报,传单的形式向外公布。作到及时更新,以及确保信息的准
确性。
3、积极参与到合肥同类社团的活动中去。
四、社团负责人应当具备的素质
1、热爱社团,有责任感,是社团负责人最基本的素质。因为对软
件的爱,让我加入了软件爱好者协会。因为对软件的爱,让我能
够担负起作为社团负责人所需要承担的责任。社团负责人不一定
是能力最高的,但他肯定是对社团倾注心血最多的。只要热爱社
团,有责任感,他就会去克服一切的困难,努力将所有的事做的最好。
2、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是社团负责人不可缺少的素质。社团负
责人,是一个社团的灵魂人物,一个高素质的负责人可以带动一
个社团的发展。作为软件爱好者协会拟任的社团负责人,我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我会虚心向社团的前任负责人以及其他社团的负责人学习如何管理运作好社团的经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
力,为社团取得长远的更好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五、如何促进社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密切同各个社团之间的联系,加强彼此间的活动交流社团在举办各种活动中,应积极邀请相关社团参与进来,在活动
中培养感情,促进共同的发展以及进步。作为社团的负责人,应
当积极同其他社团负责人联系,保持社团间的友好关系。
此次社团经验交流会活动,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让
我更有信心在今后的社团活动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相信我们软件
爱好者协会会做的更好,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参与到我们的活
动中来。
2.顺利完成新老负责人的交接工作是社团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社团平时的活动,寻找工作能力强,有责任感的新成员,带领他们参与到社团的领导活动中来,同他们积极就社团发展状况进行交
流,对他们提出的意见进行采纳吸收。适当的将活动放给新社员去做,锻炼他们的自立能力以及工作能力。
软件爱好者协会
拟任会长:杨超
2012年5月6日
第二篇:交流会议总结
交流会议总结
我建工系于11月21日下午3时,在建工系会议室,召开师生交流会。会议由陈主任主持,与会人员分别是系各专业主任,以及大
一、大二各班班长及学生代表。会议进行的非常顺利,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会议开始,先由陈主任说明了此次会议的目的,并且介绍了上半学期我系在教学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下半学期我系的教学计划。以此使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到系里给同学们做出的教学规划。其次,由各班班长及学生代表分别就学习、生活、举办活动等方面进行阐述意见。例如:部分专业班长提出:同学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比较迷茫,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不抱有乐观的态度。而有部分学生代表也提出了:课程的课时安排不太合理,周六、日应该是休息自由安排的时间,却也被排满了课程等。提出的意见切实反映了现时间内存在的问题,反映了同学们真实的心声。然后,系各专业主任就之前提出的已经按和问题的解决方法一一进行讲述。各专业主任将继续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讲解,对同学们未来的职业规划起到引导作用,对下学期的课程将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课程安排的更加科学。最后系主任发言,再次强调本次交流会议的重要性,重要之处就在于将同学们与学校、系部更加的紧密的联系起来,更加促进,互相了解。
本次会议举行的非常成功。通过本次会议,使系部领导、各专业主任对同学们现存在的问题以及心态动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通过系部领导、各专业主任的解决方案,使同学们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就业前景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逐渐清晰、明朗。本次会议切实的落实了我系“将教得创造性留给老师,将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教学宗旨,互相了解,更加促进,师生之间搭起友谊、快乐的桥梁。
矿井建设:韩秉辰2011年12月14日
第三篇:交流及会议总结 9.14-9.16
交流及会议总结
时间:9.14-9.17
一、9.14上午王家卓城市黑臭废水的整治
1、黑臭水体由来及起初解决方法:
①以伦敦的大恶臭事件为引,提出截流式合流制的排水系统,溢流口的溢流频率1-2次/年,解决了黑臭废水带来的问题(1860-1875);
②由于伦敦人口的增长,溢流口溢流频率达到几乎一周一次,所以得到管网设计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③通过伦敦对SUDs、雨污分流、深隧的修建,证明了地下工程的前瞻性。
2、黑臭水体的一些指标
主要:COD、BOD、透明度 次要:DO、ORP、总氮等 水藻导致的水华问题。
3、黑臭水体的成因
①分流不完全(上分下不分、下分上不分)②截污不彻底 ③合流不完整
④雨污管网的混接和错接 ⑤污水管网不防滲
⑥污水、雨水的末端水处理不达标 ⑦河道堤岸没有达到生态指标 ⑧面源污染没有控制 ⑨生态基流没有足够的水量
4、案例的借鉴
波特兰的雨落管、纽约、西雅图的合流制溢流次数达到一年一次所采用的技术
包括:排水口的管理(防止过多的排水口,将排水口进行合并)、堰的设计(过高则容易内涝、过低则起不到堰本身的截流的作用)
主要要做到:修复管网、进行绿色设施的建设、进行雨污水的调蓄
二、9.14下午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系统化方案的编制 主要是领导对于报告的编制要求的讲解
关于定量分析与产出及现状(位置和范围、地形地貌、水系问题等)问题的分析的讲解
三、9.15 上午陈灿雨水/合流制溢流调蓄池、截流井及排水口设计简介(德国雨洪管理)
1、灰色设施与绿色设施相结合
灰色设施:排水管网、调蓄设施、处理设施、排放设施 绿色设施:生态设施、接受水体
2、灰色及绿色设施存在的问题
①排水管网系统中管道的错接、乱接以及管道的日常维护(淤泥)问题 ②调蓄的水量的问题和沉淀污泥的处理问题 ③排放的控制,主要是排水排放与溢流混乱 ④调蓄中的污染物的去除问题。⑤景观效果
3、工艺方面的问题 ①截流及排放设施
a)设备的更新 b)结构的调整 c)关于雨污分流
②合流制管网雨污分流截流井改造方案需要解决
a)电力问题 b)淹没出流 c)防止倒灌问题 ③调蓄及处理设施
a)设备(水泵、格栅、闸阀),主要是格栅的选型的考虑,关于格栅垃圾的清理运送、栅前栅后的水位问题、占地问题、进水量的控制、定量水的输送。
b)结构的微调(方、圆、多边型)
c)功能的优化(雨水、合流污水在线处理功能,对排水口进行改造)④综合设施
粗细格栅及其安装上面的一些问题
四、9.15 下午浦华环保有限公司袁总从截污控制到水质水量管理 重点说明管网设计的重要性
1、排水管网的核心地位
海绵城市与黑臭水体的解决本质在于管网的设计上。问题①排水管网的超负荷运行
a)合流制截污干管
b)低洼地点或地下水合流制污水 压力流与重力流的问题
设计状态:满流无压实际状态:压力流
解决:控制出水流量(使用流量控制器)、利用调蓄和控流提高排水能力、直接利用管道内部的空间作为调蓄容积。问题②水质的控制—初期雨水
径流污染控制—排水规范问题、初期雨污水受汇水面积的影响。问题:
实现雨污分流是否一定要实现管道完全分流 解决:高效cso污染控制手段
四、9.15 下午格兰富水泵董仲伟 主要是一体化泵站
讨论了泵的水头、扬程的问题。
五、9.16 江西萍乡项目
1、格兰富预制泵站问题
①泵的并联关系(离心泵):扬程、泵的特性曲线
②井筒水的分配问题:拥有可调节的配水堰(消能作用)、流速、边界条件的限定问题。一般进水:1.5m/s—2.0m/s(井筒到泵之间的流速),进水口到导流板接入泵的吸入口
③压力并联类案例:主要涉及压力的平衡计算和整个系统的控制、福建泉州案例
2、萍乡具体问题(轴流泵的扬程较低)①出水口(拍门)问题、回流问题、50年一遇水位问题、堤岸高度问题 ②电力问题:主要是配电室位置、值班室位置的确定 ③占地问题,体现出图纸和现场的差别提前放线。④除臭(等离子除臭技术),噪声问题,除臭的开孔问题。⑤控制室控制系统、遇情况处理的问题 ⑥电力动力线的问题 ⑦超磁位置摆放问题
微型拦蓄冲洗门的原理、说明、分布等。
9.16总结:我认为只要项目各个部分的大致方向和选择已经确定,其余部分就是靠各个部分的分工配合,之间的商讨配合,进行各方面问题的讨论。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和图纸设计,将两部分结合起来去解决存在的问题,直到确定最终计划。
第四篇:会议交流材料
创新职教理念,振兴农业职业教育
—忻州市原平农业校办学特色经验材料
忻州市原平农校,始建于1952年,位于全国著名的产粮大市——原平市,占地515亩,总建筑面积77766平方米,是国家首批命名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风风雨雨六十载,以农而立,倚农发展,靠农强盛。“统招统分”时期,曾被誉为“忻州的黄埔军校”。最近三年来,在省教育厅、财政厅、农业厅、忻州市委、市政府等部门大力支持下,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弘扬“艰苦创业、奋发进取”的校园精神,不断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一体两翼”的办学模式,在“送教下乡”、“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集团化办学”等方面均走在了全省同类学校的前列,学校面貌日新月异,办学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2012年底,学校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三批立项建设学校。
一、实施“送教下乡”,探索职教发展新路
三年来,我们担责任送教下乡,倾真情报务“三农”,弘扬“勇于担当,真情奉献”的送教下乡精神,扎实开展工作,截止目前,在忻州市9个县(市、区)的41个乡(镇),共招收“乡村班”学员11358人,设138个教学点,166个教学班。我们的做法是:
(一)坚持“四个创新”
1、创新办学模式,校农紧密合作。成立“送教下乡”领导组,完善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协作,研究决策重大事项,全面负责和监督“送教下乡”全过程。按照省教育厅四个规范文件,制定了13项规章制度,确保了“送教下乡”工作高效运转。
2、创新培养模式,工学交替展开。“送教下乡”打破了农业职业学校原有僵化的办学体制,实行“校农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员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管理。
3、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技能。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民生产实际,实行了“以生产过程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集体示范、个别指导等手段,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同时,根据培养需求,创新教育内容,编写“教、学、做”一体化教材28本,制作课件130个,印发了“学、做、考”助学手册1万余册。
4、创新评价模式,重点突出“四考”。组成乡村干部、教师、学员和教学点负责人“四位一体”评价考核机制,突出抓好考勤、考学、考试、考核四考。三年来,共评出示范教学点26个,模范教师20个,优秀学员1050人。
(二)取得五项成效
1、提高了农民学员素质。“送教下乡”使一批农民掌握了科学技术,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素质。农民学员获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一项;获全省第六届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3个,二等奖 2个,三等奖5个。2012年3月,学员刘还爱被省职教学会授予“最具潜质创业之星”的称号。
2、增加了农民学员收入。通过学习,原平市中阳村安志勇自建大棚种甜瓜,神山村贾丽霞夫妇承包荒山搞养殖,年收入均超20万元。
3、引领了区域经济发展。帮助原平市西荣华等35个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在68个村推广新技术185项,共增收3000多万元。
4、推进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帮助48个村组建了秧歌队、26个村组建了健身队、20个村组建了科普宣传小组。不定期开展“五个一活动”、“争先创优”等活动。
5、打练了一支教学和管理队伍。通过以老带新、强化教研、学历提升、内引外聘等措施,一支爱农务农、吃苦耐劳、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正在形成。教师武萍、孟祥婵在2012年全国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中分别荣获一等奖、二等奖。
2011年,我校代表山西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以“送教下乡”为主要内容举办了农业专项展,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好评。《中国教育报》、新华社等20家媒体进行了深入报道。陕西榆林农校、辽宁盘锦职校等58家兄弟院校单位前来观摩学习。
“送教下乡”的深刻体会是,“送教下乡”,服务“三农”,符合省情、市情,符合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顺应了新农村发展需求,是一条农业
职业院校的发展新路。在“送教下乡”活动中,学校教职工不计得失,自己垫资、自备车辆,勇于担当、真情奉献,深深打动了农民,感动了社会各界。
二、推进集团化办学,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水平
由我校牵头组建的山西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通过两年来的运行,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集团作用日益加强,集团优势日趋显现。
1、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保障集团化办学运行
组建集团化办学指导委员会,经调研、论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成立了课题研究组,对职业教育进行专题研究;“校农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建立。
2、发挥“五个平台”作用,提高集团化办学水平
借助科学研究平台,开展了“农业职业教育面向‘三农’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10个子课题研究;开展了“送教下乡”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专题研究;集团各院校组织编写了“新农村新农民系列改革示范教材”30本;发行《山西农业职教集团工作通讯》等刊物8本,为服务“三农”提供了理论依据。
借助资源共享平台,大胆提出充分利用社会办学资源的建校思路,借助社会力量,共建标准化操场、农艺培训中心;积极招商引资,开始在田家庄实习农场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等项目的开发建设,为我校建成“生态园”、“农博园”、“产业园”所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为给广大师生创造风光无限,令人心旷神怡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奠定了基础。
开通了教育集团网站,通过短信、邮箱等及时地向每位学员传递创业最新信息、市场动态信息,如先进的饲养技术、疾病诊断技术,为农民创业提供技术支撑及合理化建议。2012年,集团成员单位共同举办了全省职业技能大赛,成果喜人。
借助合作交流平台,集团内院校间实行了“3+2”人才培养模式;中央部委、省内外院校领导、专家近百人次来校观摩考察;我校马骏书记曾多次到吉林省、山东省等地作专题报告。
借助社会服务平台,以服务“三农”为主题,一手抓 “送教下乡”,一
手抓面向农村、农业的各级各类培训;参加新农村规划;项目的引进与开发。
借助专题活动平台,我校的“送教下乡”、“集团化办学”成果,代表山西省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赢得一致好评。
三、加强社会化培训,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学校以培养合格的基层农技人员和职业农民为根本任务和落脚点,对社会化培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1、设立机构,确立基地,为培训工作创造了条件
2009年,学校设立了培训部,并纳入正轨编制;改建了住宿部,可容纳200名学员住宿,餐厅可供1000人就餐,为培训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2010年,学校被确立为“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山西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山西省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培训基地”、“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培训基地”。
2、规范管理,完善机制,为培训工作提供了保障
建立并逐步完善“田间学校”培训模式。以生产过程为导向,根据农村调研、专家意见,制定计划、组织教学;精心安排食宿,让学员“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组建专家团队,建立网络服务平台,长期提供咨询服务;成立跟踪服务小组,到地头指导学员实践。
3、认真实践,积极探索,为培训工作注入了活力
培训工作紧扣“新、实、精、合、全、升”六个字。一是“新”:为学员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解读新政策、新法规、农业新信息;二是“实”:传授实用技术,加强实践指导,提高培训实效;三是“精”:精挑培训师资,精心组织教学,精细安排实习;四是“合”:校农深度合作,产学紧密结合,师生形成合力;五是“全”:培训学员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乡村文化建设等知识的渗透;六是“升”:提升学员综合素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4、农民富裕,村庄变样,为培训工作开创了局面
三年多来,为省内外34个县市,累计完成基层农技员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各类培训75期,近3万人次。中央电视台首届创业盛典“阳光创业英雄”、“全国20佳”——杨还才等农村致富带头人,便是培训硕果的最好见证。
四、紧扣市场,多管齐下,实现办学与社会需求“零距离”
职业教育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要完成这个目标,就必须使学校的办学融入市场,使学校成为社会、行业中的一员,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等方面实现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对接。
学校由此提出了“四对准”办学方针,即: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创业育人才,并在实践中实现“两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学生学习与就业岗位“零距离”。
学校相继成立了由校内专家和相关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实习安排等进行论证和规划,研究解决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指导和监督教学过程。
依据市场人才需求状况,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一是大力建设农果牧优势专业,加大对园艺、计算机应用、现代农艺技术、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动物饲养等重点专业的建设力度、投入力度,并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新专业,增设了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酒店服务与管理、市场营销、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平面媒体印刷技术、电子商务;二是倡导教学改革。在园艺专业果树生产技术的教学中,积极进行以生产过程为导向的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全面增强学生基础能力、专项技术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三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活跃、最丰富、最多样化的部分,既是展示办学活力和效果的重要方面,也是增强和提高师生实践和运用思想、知识、能力的重要方面。我校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先后举办了“防震减灾、消防知识”讲座,增强了师生防震、防火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邀请公安局法制科举办了学生安全与法制教育报告会,增强了师生安全教育理念;邀请山西青年报《弟子规》大讲坛在我校举办了专场讲座,掀起了“学弟子规,做文明人”校园文化活动高潮;在全校广泛开展了礼貌礼仪讲座,使广大师生素质进一步提升。这些丰富的文化活动,强化了师生的爱
国主义、集体主义、文明礼貌及日常行为、法制教育。开展校园活动。该校开展了四个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即以《高举旗帜跟党走,践行科学发展观》为专题的读书教育活动、以《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为专题的书法大赛、以《成才路上我能行》为专题的计算机技能大赛、以《肩负青春使命,践行科学发展》为专题的演讲比赛。
原平农业学校目前之所以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学校找准了定位,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紧贴经济,融入社会,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零距离”的结果。学校及时提升和创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将学校教育教学和社会紧密结合,构建了定位准确的办学新机制。
下一步我们的发展目标是:
1、建设特色学校
由省、市财政支持设立“农业职业教育专项发展基金”,用于补贴农业职业教育的建设和运行。真正把学校建成一所办学条件好、办学质量高、办学模式新的农业职业学校,以起到引领、骨干和示范作用。
2、打造名师队伍
由学校牵头,建立农业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并遴选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与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联合开展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在实施国家、省级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计划时,向农业职业院校倾斜;采取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吸引农业院校优秀毕业生充实农业职业学校师资队伍。
3、创新教学模式
建立农业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实现学生课程学习、实训实习、就业工作与行业企业的长效合作;优化“送教下乡”运行机制,完善“校农合作,产学结合”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4、优化外部环境
制定涉农专业毕业生创业扶持政策,对从事农业产业的毕业生,在土地、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支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建立农业职业资格证制度,设立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门槛,规定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证才有承包经营权,并在金融和农业产前、产后服务等方面享有优先权。
我们坚信,借十八大强劲东风,凭我们不懈地努力,农业职业学校一定会成为农业科技进步的助推器、农业现代化的引路人、新型农民培育的主阵地,农业职业教育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第五篇:会议交流材料
推进技术进步加强计量管理
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好务
鄂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二○○二年元月
推进技术进步 加强计量管理 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好务
鄂钢计控处童绍元
鄂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地方省属钢铁联合企业,一九九八年十月通过了国家组织的完善计量检测体系评审,多次被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计量管理优秀单位称号。近几年来,鄂钢在不断探索计量工作如何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环境,如何在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上发挥其作用等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加大计量管理设施的科技投入,强化物资计量管理,为企业经营服务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个体、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他们的产生给公司在资源的供应和销售上带来了有利的一面,同时,也给企业的计量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少数不法之徒不惜一切手段钻空子攫取非法利润,给企业利益造成损失,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准确、及时,既保证遵纪守法者的利益不受损害,又决不给不法商贩留有投机取巧的可乘之机。除了加强职工职业道德的教育,制定相应的管理考核制度,加强工作质量抽查,发现问题,严格进行考核外。我们认为,加大科技投入,改善计量管理设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
为了把好进出公司物资计量关,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防止那些想挖企业墙脚,损公肥私,弄虚作假的现象。2001年公司
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鄂钢第一计量站,配备了30t和50t汽车衡共4台,其配置特点如下:
1、采用了计算机称量控制系统。计量原始数据自动流水打印,称量数据自动采集,计量单据自动打印,结束了人工开具计量单据的历史,较好地克服了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称量控制软件有较强的功能,设置有密码分级管理、皮重超差控制、单据及车辆牌照图像的自动压缩存储等。
2、四台汽车衡一字排开分别构成两套独立的进、出厂计量系统,保证了大宗原材料的分类计量,有利于车辆和物流的分流,缓解了交通堵塞的问题。同时,四台衡器还实现了数据共享,并预留了远程通讯接口。
3、用数字式传感器取代摸拟式传感器,计量精度和系统抗干扰性能增强,有效地防止了利用无线遥控装置进行作弊。
4、增添了计量监控系统,包括摄像监视系统和红外车位监测器。摄像监视系统可实现对各个场景的多方位实时录像,并接受计算机的控制信号实现有效图像的存贮,这些图像包括汽车牌照、驾驶室、车箱内装载物资情况和计量人员的工作环境;红外车位监测器的作用主要是判断车辆是否完全上衡,是否有压边现象,并直接与计算机联锁。若汽车上衡出现压边、窜位等现象,计算机接受红外车位监测器的信号,拒绝打印计量单并发出警示信息,直到车位符合要求后才能恢复正常的计量。
5、提供了方便的语音对讲和自动语音提示功能。6套语音系统实现了计量、财务、销售人员轻松自如与室外人员的相互对讲;4套称量系统随着音视频切换器的触发或执行计量打印程序
鼠标的点击,语音系统自动播放汽车上衡和下衡的语音提示。极大地提高了计量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从这一系统改造投运半年多的运行情况看,各项技术性能完全符合设计要求,自动化程度高,运行可靠,技术上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同时,在防止弄虚作假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
二、抓好仪控系统技术改造,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服务
企业的生存、发展与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都必须紧密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来进行,而其中一条很重要的措施就是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以达到最终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在转炉煤气回收过程中,煤气分析仪表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系统不正常,煤气回收就不能进行。公司转炉厂有3座30t转炉炼钢设备,1#、2#转炉的两套分析仪表是十多年前的产品,安装前已在仓库存放八年,由于保管不善,原装组件部分失落,是安装单位东拼西凑才勉强安装投运的。投运以来,发现设备严重老化,故障多,维护费用相当高,而生产厂家早已无备件供应,因此要保证分析仪表的正常运行难度很大。2000年底,计量管理部门针对这一现状,在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后,提出了技术改造方案并迅速组织实施。改造后,经过一年的运行,发现新系统几乎无故障,由于采用了新技术,测量一次部件更换由原来每套每月平均消耗15支,需材料费用0.75万元,下降到每4个月才消耗1支,仅此一项,每套年均节约材料费用8.85万元。同时因仪表故障而影响回收率的比率也大幅降低。仅考虑
分析仪故障因素,煤气回收量由改造前的54m3/t,提高到80.29m3/t,单炉年均减少煤气损失200余万元,改造效益明显。
为提高产品、半成品质量,贯彻实施公司“高质量、低成本,可持续发展”战略,公司在“控”字上狠下功夫,在做好测量设备受控管理和提供准确计量数据的同时,随着现代化工艺装置不断投运和老的工艺设备的技术改造,公司积极利用新技术,先后完成了烧结自动配料系统、炼铁喷煤控制系统、焦化自动配煤系统等技术改造工作,这些项目改造成功,为各工序稳定产品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喷煤系统改造成功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喷煤量由原来99kg/t提高到127kg/t,焦比也由原来433kg/t,下降到406 kg/t,全年节约生产成本534.22万元。
此外,公司进一步加强了工艺过程的检测和控制,严格按照计量检测体系运行,以确保三峡用材的产品质量信誉进一步增强。今年上半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在三峡工程工地对供货的十一个厂家进行质量评价,鄂钢的质量保证能力综合评价99.5分,排名第一。
三、结束语
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加强企业管理。计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要做好计量工作,一是必须提高计量意识,真正认识计量是基础管理的基础,计量工作搞好了同样可以为企业创效;二是强化计量管理职能,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堵塞漏洞,维护企业利益;三是加大投入力度,利用先进的检测控制设备,保证计
量的公开、公平、公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计量在企业经
企业创效服务。
○○二年元月营管理中的作用,更好地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