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局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50条(大全5篇)

时间:2019-05-13 09:36: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局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50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局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50条》。

第一篇:市局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50条

特急

赣州市地方税务局文件

赣市地税发„2012‟98号

关于印发《赣州市地方税务局

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及

纳税服务措施50条》的通知

各县(市、区)地方税务局,市局机关各科室、直属各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地税职能作用,促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经研究,制定了《赣州市地方税务局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及纳税服务措施50条》,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二年七月四日

赣州市地方税务局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

税收优惠政策及纳税服务措施50条

一、大力服务和改善民生,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助推赣州成为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

(一)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经营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单位和个人因土地被征用而取得的不动产拆迁补偿费,不征收营业税,免征个人所得税;被拆迁人与拆迁人实行房屋产权调换形式补偿的,被拆迁人因房屋结构和面积原因所取得的结算价款,不征收营业税;土地使用权拥有者将其土地使用权归还给政府时,只要出具县级(含)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正式文件,无论支付征地补偿费的资金来源是否为政府财政资金,该行为均属于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归还土地所有者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对于在征用土地过程中,单位支付给土地承包人的青苗补偿费收入,暂免征个人所得税。

(三)因当地政府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原因,搬迁企业根据搬迁规划,用企业搬迁收入购置或建造与搬迁前相同或类似性质、用途的固定资产和土地(以下简称重置固定资产),或进行技术改造,或安置职工的,准予搬迁企业的搬迁收入扣除重置固定资产、技术改造和安置职工费用,其余额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

(四)支持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对廉租住房经营管理单位按照政府规定价格,向规定保障对象出租廉租住房的租金收入,免征营业税、房产税;

(五)电网与用户之间签订的供用电合同不征收印花税。

(六)提高个体工商户营业税起征点。自2011年11月1日起,对按期纳税的,起征点调整为月营业额20000元,其中房屋出租起征点为月租金收入5000元;按次(日)纳税的,起征点调整为每次(日)营业额500元。自2012年1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盈利点标准调整为:从事销售货物、提供应税劳务的,月销售额(营业额)为20000元;房屋出租的,月租金收入为5000元。

(七)残疾人个人为社会提供的劳务免征营业税。对安置残疾人的单位,实行由税务机关按单位实际安置残疾人的人数,限额即征即退增值税或减征营业税的办法。企业安置残疾人员的,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在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100%加计扣除。对在一个纳税年度内月平均实际安置残疾人就业人数占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比例高于25%(含25%)且实际安置残疾人人数高于10人(含10人)的单位,减半征收该年度城镇土地使用税。

(八)对国家拨付事业经费和企业办的各类学校、托儿所、幼儿园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财产所有人将财产赠给学校所立的书据,免征印花税。企业发生的对教育等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扣除。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军事单位承受土地房屋权属用于教学、科研的,免征契税。

(九)医院、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免征营业税。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营利性医疗机构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3年免税期满后恢复征税。

(十)对持《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的,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十一)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优惠。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800元。

(十二)养老院、残疾人福利机构提供的育养服务,婚姻介绍,殡葬服务免征营业税。

(十三)自2011年10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对家政服务(婴幼儿及小学生看护、老人和病人护理、孕妇和产妇护理、家庭保洁<不含产品售后服务>、家庭烹饪)企业由员工制家政服务员提供的家政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二、积极落实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全力策应和培育壮大赣州特色产业基地

(十四)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对设立在赣州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具体执行时间由上级部门规定为准。

(十五)2013年12月31日之前,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企业从事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十六)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免征营业税。(十七)企业从事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的种植;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灌溉、农产品初加工、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项目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

(十八)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农业生产者用于农业生产的行为免征营业税。

(十九)国家指定的收购部门与村民委员会、农民个人书立的农副产品收购合同,免征印花税。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和农民居住用房屋及土地,不征收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不征收土地增值税。

(二十)优势矿产企业经省级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十一)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二十二)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十三)企业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二十四)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二十五)担保机构从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或再担保业务取得的收入(不含信用评级、咨询、培训等收入),三年内免征营业税。

(二十六)在2013年12月31日之前,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由银行业机构全资发起设立的贷款公司、法人机构所在地在县(含县级市、区、旗)及县以下地区的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保险业收入减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对保险公司为种植业、养殖业提供保险业务取得的保费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比例减计收入。

(二十七)在2015年12月31日之前,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由银行业机构全资发起设立的贷款公司、法人机构所在地在县(含县级市、区、旗)及县以下地区的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保险业收入减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

(二十八)邮政电信单位与其他单位合作,共同为用户提供邮政电信业务及其他服务并由邮政电信单位统一收取价款的,以全部收入减去支付给合作方价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对国家邮政局及其所属邮政单位提供邮政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业务(具体为函件、包裹、汇票、机要通信、党报党刊发行)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享受免税的党报党刊发行收入按邮政企业报刊发行收入的70%计算。

(二十九)对动漫企业为开发动漫产品提供的动漫脚本编撰、形象设计、背景设计、动画设计、分镜、动画制作、摄制、描线、上色、画面合成、配音、配乐、音效合成、剪辑、字幕制作、压缩转码(面向网络动漫、手机动漫格式适配)劳务,以及动漫企业在境内转让动漫版权交易收入(包括动漫品牌、形象或内容的授权及再授权),在2012年12月31日前暂减按3%税率征收营业税。

(三十)对企业在创业初期,或改制过程中,资金周转确有困难的,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给予延期缴纳税款,缓缴期内免予加收滞纳金。

三、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好现代物流业税收优惠政策,把赣州打造成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三十一)到2012年12月31日止,对全省城乡公共交通车船继续给予免征车船税政策。

(三十二)物流企业将承揽的运输业务分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的,以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其支付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的运输费用后的余额为营业额。

货运代理企业的计税营业额可在扣除支付给其他单位的保险费、陆路运费、海运费、空运费、关税、海关代征增值税、包装费、仓储费、报关费、代缴港杂费、三检费、装卸搬运后计算缴纳营业税。

(三十三)对纳入试点范围的物流企业及所属企业,将承揽的运输业务分给其他单位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以该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付给其他运输企业的运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计算征收营业税;试点企业将承揽的仓储业务分给其他单位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应以该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付给其他仓储合作方的仓储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计算征收营业税。

四、落实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赣州构筑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三十四)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

(三十五)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

(三十六)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五、促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支持赣州发展成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

(三十七)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美术馆、展览馆、书画院、图书馆举办文化活动的门票收入,宗教场所举办文化、宗教活动的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

(三十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免征企业所得税。

(三十九)出版、发行企业库存呆滞出版物,纸质图书超过五年,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投影片(含缩微制品)超过两年、纸质期刊和挂历年画等超过一年的,可以作为财产损失在税前据实扣除。已作为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呆滞出版物,以后年度处置的,其处置收入应纳入处置当年的应税收入。

(四十)企业从事旅游业务的,以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替旅游者支付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的住宿费、餐费、交通费、旅游景点门票和支付给其他接团旅游企业的旅游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

(四十一)2011年1月1日起至2012年12月31日,对科普单位的门票收入,以及县(含县级市、区、旗)及县以上党政部门和科协开展的科普活动的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境外单位向境内科普单位转让科普影视作品播映权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四十二)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房产、土地,免纳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市政街道、广场、绿化地带等公共用地免纳土地使用税。

(四十三)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对其自用房产免征房产税。

六、全面落实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税收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提升管理效能,严格责任追究,确保措施到位

(四十四)加强对纳税人的税法宣传与纳税辅导,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站、电子触摸屏、地税刊物、税收讲座等多种媒介宣传税法,免费提供针对性的税收政策资料,重点做好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政策宣传。

(四十五)加强网上办税平台建设,逐步实行所有税务事项的“一网通”,积极引导纳税人网上办理日常共性化业务,节省办税成本。按照全省统一、集中呼转与远程坐席相结合的模式,以12366纳税服务热线为载体,实现纳税人咨询办税的“一号通”。

(四十六)规范税收检查,对初创业者,以开展纳税辅导为主,原则上不得进行检查;对经营成熟的创业项目,每年最多检查一次,严禁多头、重复检查。除举报、上级交办、转办和专案稽查案件外,在实施专项检查和日常检查前必须通知纳税人开展自查,并进行必要的查前辅导。对纳税人进行实地检查时一般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实行调账检查时,调取纳税人当年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不得超过30日,调取以前年度的不得超过3个月;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实地检查时限的,必须按程序报县(市、区)及以上地税局批准。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拟处理的意见等,必须以书面形式告知。

(四十七)对纳税人在办理各类涉税事项时,严格履行限时办结服务承诺,在限时内未审批完毕的事项,视同同意审批。

(四十八)全面落实税收公开制度,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尽可能扩大税收政策的公开面,增加透明度。在新闻媒体、地税网站、办税服务厅等载体及时公告税法,为纳税人查阅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提供便利条件,帮助纳税人全面掌握和用好用足各项税收政策。

(四十九)建立市地方税务局与所属县(市、区)地税局联动工作机制。市局成立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税收政策研究小组,具体负责相关税收政策研究和落实办法,各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配合,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各县(市、区)地税局应主动作为,全力做好各项政策落实和服务保障工作。

(五十)建立政策措施的责任追究制度,将此项工作列入市、县地税部门绩效考核体系,跟踪问效,调查督导,促进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以一流的纳税服务、高效的办税效率、优良的执法环境,助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

信息公开选项:主动公开

政策解读选项:不需要

抄送:江西省地税局,市委史文清书记、王少玄副书记,市人大,市政府冷新生市长、邓又林常务副市长,市政协,发改委

赣州市地方税务局办公室 2012年7月5日印发

校对:税政二科

第二篇:争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排头兵

争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排头兵

国务院正式批准《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若干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赣南苏区的深切关怀,也是国家赋予赣南苏区各县(市、区)的新的时代重任。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赤色首都”,是原赣南苏区的核心,在赣南苏区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的作用和影响十分巨大。《若干意见》的批准实施并专门提出“设立瑞金经济振兴试验区”,这是党和国家对红都瑞金的特殊关爱,瑞金的发展迎来新机遇、开启新纪元。瑞金市委、市政府将团结带领67万红都瑞金人民弘扬苏区精神,深刻认清市情,立足核心地位,积极先行先试,着力走出一条革命老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新路径,争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排头兵。

一、抢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开辟发展新境界 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为瑞金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开启了瑞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必须坚持长远谋事的理念,牢牢把握重大机遇,抓全局、想大事、谋长远,奋力迈开瑞金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崭新步伐。

打造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先行区。积极探索赣南苏区扩大开放的新体制、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扶贫开发的新机制、城乡统筹的新路径,全面加快瑞金脱贫致富步伐,着力培育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全面加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打造现代化综合性经济开发示范区。积极争取、有效整合和充分吸纳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扶贫

改革试验区及旅游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等相关支持政策,着力探索新时期欠发达地区推进经济开发的新路径、新模式,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供经验和示范。

打造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依托对接海西“桥头堡”和长三角、珠三角腹地的区位优势,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矿产开发和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打造氟化工产业基地和新型建材、新型材料、电子制造及机械配套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集中布局,提升配套服务水平,打造密切协作的产业链条,构建初具规模的产业体系。

打造全国红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大力传播和弘扬苏区精神,全力推进红色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机结合,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休闲业、红色文化传媒业、红色教育及培训业等产业,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影响力大的红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二、融入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全新实践,实现发展新跨越 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是一项全新实践,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必须坚持朴实做事的理念,扎扎实实打基础、兴产业、惠民生,努力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跨越,确保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

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牢振兴发展的坚实基础。紧紧抓住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契机,精心谋划一批事关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鹰瑞梅铁路、瑞金火车站改造、瑞金机场、500千伏输变电站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适应的

发展基础。紧扣建设瑞金都市区的战略定位,按照“组团式、片区式、增值式”理念进行城市开发,扎实推进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象湖湿地公园、瑞金宾馆周边区域、旅游接待中心、职教园、中小学教育园区、南湖公园、商贸物流等九大城市片区,以及叶坪、纪念园、沙洲坝、下肖、黄柏原始森林、罗汉岩六大旅游景区,形成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承载能力。围绕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服务集成的理念,按照资产变资本、农民变市民、农村变社区、就业变创业的要求,精心打造好苏维埃大道、红军大道、胜利大道三条城乡统筹发展示范走廊,抓好壬田镇等四个中心集镇建设,支持远郊集镇的整治建设,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形成与区域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城乡结构。

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振兴发展的产业支撑。按照园区发展概念化、专业化运作方式,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方式、产业发展方式“双转型”,努力打造“光电之谷”、“线缆之城”、“食品之都”、“箱包之乡”等工业产业品牌,推动光电、线缆线束、精细化工、食品、新型建材和服装箱包玩具等特色产业快速集聚、加速裂变,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立足瑞金突出的区位交通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加快建设区域性商业贸易、交通物流、旅游集散、金融服务、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化产业等“七个中心”,形成功能集成、要素汇聚、人气兴旺、市场繁荣的城市经济新局面,进一步加快服务业现代化步伐。按照“规模化、园区化、特色化、专业化”的思路,大力发展果蔬、烟叶、白莲、生猪、油茶等农业主导产业,加快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农业产业基地,着力壮大产业规模、提升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着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形成振兴发展的富民体系。以国家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为契机,积极争取上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东部发达县市来瑞金开展定点扶贫,抓紧在贫困村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着力解决好农村土坯房、饮水安全等突出民生问题,推动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在短时间内有较大改善。深入实施“点上解难事、线上建机制、面上求发展”的“点线面”工作法,扎实推进“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全覆盖、常态化,着力抓好一批顺应民心、合乎民意的实事好事,达到“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社会更和谐”的效果。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提升就业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广大群众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中共享民生幸福。

三、勇担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历史重任,开启发展新局面 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既要带着感情去工作,更要坚持科学办事的理念,积极探索科学方法,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大力弘扬优良作风,切实担负起这一重大历史责任,迅速打开发展新局面。

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发展速度。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工作面广、任务量大,要创新工作方法,以更加科学的方法推动振兴发展迈开更快步伐。实施统筹兼顾的方法,对工作架构、工作任务安排、工作力量摆布等进行统筹安排,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衔

接、协调推进。实施典型带动的方法,培树一批先进典型,着力放大典型效应,以先进典型带动引领各级干部主动投身振兴发展实践。实施主题突击的方法,每个季度、每个阶段确定一个鲜明主题,促使各级干部集中工作注意力、提高工作兴奋度,形成更加热烈的工作氛围和更加高涨的工作热情。实施目标倒逼的方法,以目标倒逼进度,以任务倒逼干部,以社会倒逼部门,推动各项工作迅速落实、加速推进。

建立科学机制,激发发展活力。机制是发展的“催化剂”。在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中,要下大力气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打破制约发展的各种桎梏,构建更加高效的工作机制和体系。在工作推进上,探索建立计划运行、目标考核、力量整合等工作机制,增强工作推进合力。在过程管理上,实行经常化问效、流程化管理、标准化实施,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细化和固化,使工作有序化、程序规范化、流程最优化。在要素保障上,策应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和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做好争政策支持、争基地授牌、争用地指标、争项目资金、争信贷规模的“五争”工作,积极创新投融资、人才引进等机制,着力破解资金、项目、土地、政策、人才等要素不足的难题。

弘扬优良作风,强化发展保障。事业成败,系于作风。越是在国家加大支持力度的情况下,越是要大力弘扬伟大苏区精神,始终保持优良作风,戮力同心,真抓实干,真正把国家的关怀和支持落到实处。在干部队伍深入开展“治庸、治懒、治散”活动,引导各级干部牢固树立“迟干不如早干,迟落实不如早落实”的

责任意识、“立说立行,马上就办”的效率意识、“忘我工作,只争朝夕”的苦干意识,努力在全市上下形成黑夜当成白天干、雨天当作晴天干、双休日当做平常干的优良作风,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超常规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促成赣南苏区的早日振兴。

第三篇:国务院出台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意见

国务院出台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意见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之际,《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

《若干意见》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苏区精神,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努力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使原中央苏区人民早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确保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若干意见》指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地跨赣闽粤,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大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既是一项重大的经济任务,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对于全国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和示范作用。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是尽快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要求;是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战略需要;是建设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

《若干意见》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战略定位是: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和制约发展的薄弱环节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20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

《若干意见》共11章45条,主要包括: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加快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道路建设等任务,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水平,凝聚振兴发展民心民力;大力夯实农业基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增强振兴发展支撑能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特色优势矿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着力增强“造血”功能,走出振兴发展新路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城乡居民;坚持以改革开放促振兴发展,着力构建有利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为振兴发展注入强劲活力;在财税、金融、投资、产业、国土资源、生态补偿、人才、对口支援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实现全面振兴。

——————————————————————————

一项着眼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赣南苏区振兴发展

新华社南昌6月29日电(记者余孝忠林艳兴)在庆祝建党91周年和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意义重大,备受关注。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老区、着眼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既是重大的经济任务,更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对全国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和示范性作用。

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是尽快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要求。由于战争创伤、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发展滞后,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社会民生问题突出,部分革命后代生活依然困窘。没有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迫在眉睫。

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战略需要。此前,这个区域的四周分别纳入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长珠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而赣南苏区处于国家区域发展优惠政策的边缘地带。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是建设我国南部生态屏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赣南苏区是全国十八大重点林区之一,是长江第二大支流赣江、香港和珠三角饮用水源东江的源头,鄱阳湖水系25%、东江水系12%的水系都源于赣南。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推进南岭、武夷山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可以切实保障我国南部特别是东南部地区的生态安全。

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是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赣南人民在80多年前的革命斗争中,与党和红军生死相依、休戚与共,鱼水之情深融血脉、代代相传。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不仅是对老区人民的反哺和回报,还将用精神和物质强化信念基础与精神支柱,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社会和谐,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四篇:解读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国45条”

从中央苏区到全新“特区”

——解读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国45条”

新华社南昌7月2日电(新华社记者王运才、林艳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或“国45条”)日前正式出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老区、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缘何成为“国家战略”?《若干意见》有何政策“含金量”?其中透出哪些“经济信号”?记者就此作了深入采访。

赣州市兴国县枫边乡石印村山阳寨里有56户人家仍然住在几十年前建的土坯房里。“国45条”将加大以土坯房为主的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加大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赣州市加快完成改造任务(6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周科 摄

“国45条”打造老区中的“特区”

“在原中央苏区范围内,赣南具有特殊地位,面临特殊困难,要把支持赣南加快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协同推进原中央苏区整体振兴发展”;“国家在资金、项目和对口支援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若干意见》通篇贯穿着这样的原则。

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这是《若干意见》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区域的五大战略定位。

围绕五大战略定位,《若干意见》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包括支持赣州、吉安、抚州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支持赣州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支持赣州、吉安创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支持赣州、抚州创建全国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综合试点城市,支持赣州开展全国低碳城市试点,研究设立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等。

赣州市委政研室调研员黄明哲说,据不完全统计,《若干意见》出现了9个“试点”、5个“试行”、4个“探索”、2个“试验区”、4个“示范区”、13个“重要基地”和30个“重大项目”,并有5个“扶持”、7个“补偿”、9个“补贴”、11个“优惠”和128个“支持”。《若干意见》实施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将成为许多政策先行先试的全新“特区”。

“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这一表述被赣州市发改委副调研员朱俊东称为《若干意见》给予赣州的“最大政策支持”。据此,位于中部地区的赣州18个县市区将全面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将使赣州成为“中部的西部”。赣州市国税局和地税局的数据显示,按照2011年的基数,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后,仅“对设在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将从原来的25%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一项,就有近5000家企业可减轻税收负担2.77亿元。

赣州市委常委、秘书长彭业明说,政策条件全面“西部化”,作为老区中的“特区”、扶贫的示范区,加上赣州毗邻沿海地区的优势,未来赣州承接产业转移将大有可为,经济社会有望迎来一轮发展热潮。

欧阳美萱夫妇站在政府资助下盖好的新居前(六月三十日摄)。新华社记者周科 摄

赣州市兴国县枫边乡石印村山阳寨革命烈士遗属欧阳美萱夫妇站在曾经居住的土坯房前(六月三十日摄)。新华社记者周科 摄

区域发展战略“均衡化”促共同富裕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因种种原因,经济社会发展仍明显滞后,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赣州国土面积占全国的0.41%,人口占全国的0.68%,但2011年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仅占全国的0.28%和0.17%,主要人均经济指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至七成,是中部地区平均水平的五至七成,与西部地区的差距也在扩大。

人均生产总值,1952年赣州为中部和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138.1%和153.9%,1990年为71.9%和76.7%,2000年为60.5%

和72.7%,2011年降至54.7%和58.1%。即使与延安、遵义、百色、临沂、龙岩、三明、黄冈等革命老区比,赣州地域最广、人口仅次于临沂,但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不占优势,2011年的经济增速和人均水平均处于较后或末位。

“没有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为此,《若干意见》制定了2015年和2020年“两步走”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在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和制约发展的薄弱环节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20年,原中央苏区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此前,赣南四周分别出台了四个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方面,赣南苏区明显“中部塌陷”,受到极大的地域壁垒制约,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若干意见》出台系列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国土资源、生态补偿、人才和对口支援政策,就是要使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中部塌陷”变成“投资的洼地,发展的高地”。

“过去,区域发展国家战略更多地放在沿海、沿江和沿边地区,而这几年,越来越倾向于均衡化。”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宏观战略上有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即使在中西部区域内部也越来越注重均衡发展,更多地把中西部的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给予扶持。

今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了《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把陕甘宁老区列入国家战略。

迟福林说,这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需要,同时也是当前应对经济下行、稳增长的迫切要求,因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有广阔的投资空间和市场空间。

“民生优先”凸显科学发展理念

《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大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尽快解决最突出的民生问题:

——加大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赣州市加快完成改造任务。

——加大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施力度,2014年底前解决赣州市农村饮水

安全问题,“十二五”末全面完成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饮水安全任务。

——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道路建设,加快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2013年底前全面解决赣州市部分农村不通电和电压低问题。

——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水平,将居住在农村和城镇无工作单位、18岁之前没有享受过定期抚恤金待遇且年满60周岁的烈士子女,以及试行义务兵退役制后至《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实施前入伍、年龄在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未享受到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农村籍退役士兵等人员纳入抚恤补助范围。

目前,赣州18个县(市、区)仍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8个,省级扶持贫困村1119个,分别占县、村总数的45%和35%。按国家新的2300元贫困线标准,全市贫困人口有215.4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9.99%,高出全国贫困发生率16.5个百分点。目前,赣南苏区小康目标实现程度比全国低10.3个百分点,按现行发展速度,赣南苏区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根本不可能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作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份纲领性文件,《若干意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民生优先原则,突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要求。仅以赣州18县(市、区)的土坯房改造为例,此前据赣州市调查,全市现有土坯房69.5万户,每户按100平方米建造,每平方米600元计算,即使按现行国家农村危房改造每户1.1万元的补助标准,财政补助将达到70多亿元。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总队长邓盛平说,“真金白银”投向民生,表明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坚定决心。

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说,《若干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赣南苏区人民的深切关怀,是对赣南苏区在中国革命史上重要历史地位的充分肯定,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和根本宗旨。

第五篇: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

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2〕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为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大意义

(一)重要性和紧迫性。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地跨赣闽粤,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大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由于战争创伤的影响,以及自然地理等多种原因,迄今为止,原中央苏区特别是赣南地区,经济发展仍然滞后,民生问题仍然突出,贫困落后面貌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还有不少群众住在危旧土坯房里,喝不上干净水,不能正常用电,一些红军和革命烈士后代生活依然困窘;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

一、生态环境脆弱等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 央苏区,既是一项重大的经济任务,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对于全国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和示范作用。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是尽快改变其贫困落后面貌,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要求;是充分发挥其自身比较优势,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战略需要;是建设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

(二)发展机遇。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既存在着历史包袱沉重、现实基础薄弱等困难和问题,又具有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重大机遇。区位条件相对优越,是珠三角、厦漳泉地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特色资源丰富,素有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之称;正处于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和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市场开发潜力大;国家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原中央苏区人民思富图强、负重拼搏的意识不断增强。当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已进入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奋力攻坚克难,努力实现全面振兴和跨越式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三)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苏区精神,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以解决突出的民 生问题为切入点,着力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以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着力增强发展的支撑能力;以承接产业转移为抓手,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以发展社会事业为重点,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着力促进可持续发展;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使原中央苏区人民早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确保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四)基本原则。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在原中央苏区范围内,赣南具有特殊地位,面临特殊困难,要把支持赣南加快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协同推进原中央苏区整体振兴发展。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力争两三年内使突出的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加快实施一批增强“造血”功能的工程和项目,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三化”协调发展;坚持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相结合,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创新,开放合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鼓励先行先试,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加强区域合作,构筑开放平台,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国家扶持,自力更生。充分考虑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特殊地位和当前面临的特殊困难,国家在资金、项目和对口支援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弘扬苏区精神,通过自身努力加快发展。

(五)战略定位。

——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集中力量打好新阶段扶贫攻坚战,编制实施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为全国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群众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稀土、钨稀有金属产业基地。依托本地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新材料和具有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建设世界最大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生产与加工基地。

——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依托赣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快速通道建设,建成连接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商贸中心。

——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推进南岭、武夷山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江河源头保护和江河综合整 治,加快森林植被保护与恢复,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切实保障我国南方地区生态安全。

——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推动红色文化发展创新,提升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影响力,建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打造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六)发展目标。到2015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和制约发展的薄弱环节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尽快完成赣州市农村安全饮水、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中小学薄弱学校改造等任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城镇化率大幅提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接近或达到中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到2020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三、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凝聚振兴发展民心民力

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振兴发展的首要任务。要加大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尽快解决最突出的民生问题,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保护和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振兴发展的积极性。

(七)加大以土坯房为主的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加大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赣州市加快完成改造任务。适应城镇化趋势,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创新土坯房改造方式。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对赣州市城市棚户区改造支持力度,加快国有工矿棚户区和国有农林场危房改造,“十二五”末基本完成改造任务。

(八)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大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施力度,2014年底前解决赣州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末全面完成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饮水安全任务。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鼓励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建立健全农村水质安全监测系统。

(九)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道路建设。加快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到“十二五”末建立起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支持赣州市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电网企业加大投入,2013年底前全面解决赣州市部分农村不通电或电压低问题。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推进县乡道改造和连通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的等级标准和通达深度。

(十)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水平。将居住在农村和城镇无工作单位、18周岁之前没有享受过定期抚恤金待遇且年满60周岁的烈士子女,以及试行义务兵役制后至《退役士兵安臵条例》实施前入伍、年龄在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未享受到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农村籍退役士兵等人员纳入抚恤补助范围,落实相关待遇。积极研究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失散红军等人员遗孀定期生活补助政策。支持解决上述特殊困难对象中孤老病残优抚对象的集中供养问题。帮助残疾人改善生活条件。

四、大力夯实农业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臵,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打牢振兴发展的坚实基础。

(十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以吉泰盆地、赣抚平原商品粮基地为重点,加强粮食生产重大工程建设,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格基本农田保护,支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投入,积极推行“单改双”,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支持发展现代种业,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扩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规模,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将适宜丘陵山区的中小型农机具纳入农机购臵补贴范围,促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支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

(十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建设面向东南沿海和港澳地区的重要农产品供应基地。做强脐橙产业,加快脐橙品种选育和改良,推进标准化、有机果园建设,支持贮藏、加工、物流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研究建立脐橙交易中心。对脐橙实行柑橘苗木补贴政策和“西果东送”政策。大力发展油茶、毛竹、花卉苗木等特色林业,支持油茶示范基地县建设。积极发展蜜桔、茶叶、白莲、生猪、蔬菜、水产品、家禽等特色农产品。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研究开展脐橙、蜜桔、白莲保险。支持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等体系建设,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支持赣州、吉安、抚州等市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十三)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推动城镇道路、供水、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布局,引导农村社区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支持基础较好的中心镇壮大实力,增强对周边农村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把有合法稳定职业和稳定住所的农村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拓展农业功能,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能力培训,鼓励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建设农民创业基地。支持赣州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振兴发展支撑能力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按照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实施一批重大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十四)建设赣州综合交通枢纽。编制赣州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与周边城市和沿海港口城市的高效连接,把赣州建成我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赣(州)龙(岩)铁路扩能改造,建设昌(南昌)吉(安)赣(州)铁路客运专线,规划研究赣州至深圳铁路客运专线和赣州至韶关铁路复线,打通赣州至珠三角、粤东沿海、厦漳泉地区的快速铁路通道,加快赣(州)井(冈山)铁路前期工作,加强赣州至湖南、广东、福建等周边省份铁路运输通道的规划研究,提升赣州在全国铁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改造扩建赣州黄金机场,研究建设航空口岸。适时将赣州黄金机场列为两岸空中直航航点。加快赣江航道建设,结合梯级开发实现赣州—吉安—峡江三级通航,加快建设赣州港。

(十五)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铁路网络,加快鹰(潭)瑞(金)梅(州)铁路、浦(城)梅(州)铁路、广(州)梅(州)汕(头)铁路扩能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规划研究吉安至建宁铁路。研究瑞金火车站升级改造。加强公路建设,支持大庆-广州高速公路赣州繁忙路段实施扩容改造工程,规划建设兴国—赣县、寻乌—全南、乐安—宁都—于都、广昌—建宁、金溪—资溪—光泽等高速公路。加大国省道干线公路改造力度,力争县县通国道,重点推进通县二级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站场建设。支持三明沙县机场新建工程,扩建吉安井冈山机场、龙岩连城机场,研究建设赣东南机场和瑞金通勤机场。

(十六)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研究论证瑞金电厂扩建项目,规划建设抚州电厂、粤电大埔电厂“上大压小”工程等电源点项目。推进国电井冈山水电站前期工作。支持发展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建设赣州东(红都)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抚州至赣州东(红都)500千伏线路。提高县网供电保障能力,建设石城、崇义、安远等县220千伏变电站。取消赣州市220千伏、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贷款地方财政贴息等配套费用。推进樟树—吉安—赣州、泉州—赣州、揭阳—梅州—赣州等成品油管道项目建设。依托蒙西至华中电煤运输通道建设,解决赣州地区煤运问题。支持建设赣州天然气及成品油仓储基地。

(十七)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实施城镇防洪工程建设,提高赣州等市城镇防洪标准。开展 上犹江引水、引韩济饶供水等水资源配臵工程和韩江(高陂)大型水利枢纽前期工作,继续支持廖坊灌区工程建设。加快章江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尽快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中小河流治理。逐步扩大赣南苏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覆盖面。将一般中小型灌区新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中小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以及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纳入中央支持范围。建立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

六、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走出振兴发展新路子

坚持市场导向,立足比较优势,着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集聚发展、创新发展,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

(十八)积极推动优势矿产业发展。发挥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作用,加大技术改造和关键技术研发力度,促进稀土、钨等精深加工,发展高端稀土、钨新材料和应用产业,加快制造业集聚,建设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列为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点区域,加大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等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支持赣州建设稀土产业基地和稀土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 地扶持政策。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提升稀土开采、冶炼和应用技术水平,提高稀土行业集中度。按照国家稀土产业总体布局,充分考虑资源地利益,在赣州组建大型稀土企业集团。国家稀土、钨矿产品生产计划指标向赣州倾斜。研究支持建设南方离子型稀土与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国家对稀土、钨关键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支持赣州建设南方离子型稀土战略资源储备基地,研究论证建立稀有金属期货交易中心。

(十九)加快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现代轻纺、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等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集群。支持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建设高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加大对重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支持力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支持国内整车企业在赣州等市设立分厂。支持军工企业在赣州、吉安发展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支持赣州新型电子、氟盐化工、南康家具以及吉安电子信息、抚州黎川陶瓷、龙岩工程机械等产业基地建设。支持建设国家级检验检测技术研发服务平台。

(二十)促进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编制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保护规划,加大对革命旧居旧址保护和修 缮力度,发挥革命旧居旧址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中央苏区烈士陵园、东固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支持在瑞金建设公务员培训基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红色旅游列入国家旅游发展战略,支持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深化赣南与井冈山、闽西、粤东北的旅游合作,以瑞金为核心高起点建设一批精品景区和经典线路,支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支持赣州、吉安创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

(二十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健全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完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推动建立赣闽粤湘四省边际区域性金融资源共享机制。鼓励境内外金融机构在赣州设立经营性分支机构,支持和鼓励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研究完善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办法,支持赣州、抚州创建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综合试点城市,推动赣州、吉安综合物流园区及广昌物流仓储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鼓励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和服务外包,规范发展法律咨询、信用评估、广告会展、培训认证等商务服务业。适应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趋势,扶持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社会化养老等生活服务业。支持赣州建设服务业发展示范基地。

(二十二)推动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促进产业和生产 要素向城市集聚,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支持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调整行政区划,增设市辖区,推动赣县、南康、上犹与赣州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科学规划建设章康新区,扶持瑞金、龙南次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吉泰走廊城镇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

七、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二十三)加强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持。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果,加大长江和珠江防护林工程以及湿地保护和恢复投入力度,支持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中幼龄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改善林相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将赣州、吉安列为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支持森林防火设施建设。加大对森林管护和公益林建设扶持力度,加强草山草坡保护和利用。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继续实施崩岗侵蚀防治等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加强赣江、东江、抚河、闽江源头保护,开展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和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治理。深入开展瑞金、上犹等生态文 明示范工程试点。支持开展生态移民搬迁、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将赣州市居住在库区水面木棚的农民纳入“渔民上岸”工程实施范围。

(二十四)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编制矿山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加快完成赣州市历史遗留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支持城镇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建设,“十二五”末完成所有县城生活污水管网体系建设,支持开发区、工业园、产业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强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支持赣州市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历史遗留问题综合整治,加大工业行业清洁生产推行力度。支持建设赣南危险废物处臵中心,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保护以及陡水湖、万安水库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支持发展农村沼气,加强乡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二十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参与国家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支持赣州建设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积极开展共伴生矿、尾矿和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稀土综合回收利用产业。支持赣州、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 循环化改造,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支持赣州开展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实施低碳农业示范和碳汇造林工程。推进循环农业发展。支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八、发展繁荣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城乡居民。

(二十六)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到2013年全面完成赣州市校舍危房改造,到2015年基本解决小学、初中寄宿生住宿问题。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大“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对赣州市的倾斜力度。统筹研究解决普通高中债务,在实施普通高中改造计划等项目中对赣州等市进行倾斜。建立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扶持办好中等职业学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向赣州等市倾斜,扩大部属师范大学的招生规模,支持免费师范毕业生到赣州等市中小学任教。支持江西省与有关部门共建江西理工大学,扶持赣州等市高等院校和稀土、钨、铀等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支持赣州开展教育综合改革试验。

(二十七)提升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健全农村县、乡、村三级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重大疾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强赣州市市级医院建设,支持中心城区增设三级综合医院,建设儿童、肿瘤等专科医院和市县两级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支持人口大县建设三级综合医院,到2015年千人口床位数达到江西省平均水平,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提升区域性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全科医生。完善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支持赣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和瑞金、龙南等区域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建设。

(二十八)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支持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以及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及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屋等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支持赣州市加强高山无线发射台站建设,“十二五”内提前实现户户通广播电视。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力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新闻出版资源配臵上给予赣州倾斜,支持赣州按照市场化方式创办客家出版社。推动抚州黎川发展油画艺术。支持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二十九)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强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现有资源建设综合性职业 技能实训基地。建立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逐步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以及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合理提高低保标准。支持儿童福利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等设施建设。支持赣州区域性救灾减灾指挥中心和救灾物资储备库、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大对赣州社会救助资金支持力度。

(三十)强化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积极主动为基层群众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加快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等综合性基层平台建设,构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内容,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提高乡村基本运转经费保障水平。

九、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振兴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坚持以改革开放促振兴发展,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着力构建有利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三十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支持赣州发展成为较大的市,依法享有相应的地方立法权。加快要素市场建设,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鼓励民间资 本参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建设。稳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经济林确权流通。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支持和鼓励赣州市在城乡统筹、扶贫开发、投融资等方面先行开展政策探索。研究设立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鼓励先行先试,加大支持力度。支持赣州在地方金融组织体系、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等方面开展改革试验。

(三十二)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发挥自身优势,完善产业配套条件和产业转移推进机制,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促进承接产业集中布局。支持设立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序承接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严禁高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推动赣州“三南”(全南、龙南、定南)和吉泰走廊建设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在条件成熟时,在赣州出口加工区的基础上按程序申请设立赣州综合保税区,建设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推动瑞金、龙南省级开发区加快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在科学规划布局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未设立开发区的县(区、市)设立产业集聚区。支持设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三十三)推动开放合作。强化与珠三角、厦漳泉等沿海地区的经贸联系,打造以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以 赣州“三南”至广东河源、瑞金兴国至福建龙岩产业走廊为两翼的“一核两翼”开放合作新格局。支持建设赣闽、赣粤产业合作区。支持吉泰走廊开放开发,建设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打造重要的经济增长带。建立完善区域内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加强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密切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周边重要经济区的协作互动。鼓励与沿海地区加强铁海联运等合作。深化与台港澳地区在农业、环保、电子信息及服务贸易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支持省级出口基地升级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

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原中央苏区特别是赣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特殊困难和问题,应给予特别的政策支持。

(三十四)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

(三十五)财税政策。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加大中央财政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财力补助。加大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对赣州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力度。支持化解赣州市县乡村公益性债务,将公益性建设项目国债转贷资金全部改为拨款。中央代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向原中央苏区倾斜。统筹研究将赣州列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并享受税收等相 关优惠政策问题。

(三十六)投资政策。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建设资金投入,在重大项目规划布局、审批核准、资金安排等方面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给予倾斜。中央在赣州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及县以下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市级资金配套。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国家有关专项建设资金在安排赣州市公路、铁路、民航、水利等项目时,提高投资补助标准或资本金注入比例。

(三十七)金融政策。鼓励政策性银行在国家许可的业务范围内,加大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各商业银行参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促进赣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发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引导功能,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理增加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满足有效信贷需求。支持开展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开展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上市融资。深化融资性担保公司或再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创新试点。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鼓励和支持设立村镇银行。

(三十八)产业政策。实行差别化产业政策,从规划引导、项目安排、资金配臵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专项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 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产业项目优先规划布局。支持赣州创建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并实行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政策。

(三十九)国土资源政策。在安排土地利用计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等方面,加大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倾斜。支持赣州开展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相关指标单列管理;支持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研究探索对损毁的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开发整理成园地的,经认定可视同补充耕地,验收后用于占补平衡;支持开展稀土采矿临时用地改革试点。在符合矿产资源规划和不突破开采总量指标的前提下,支持对稀土、钨残矿、尾矿和重点建设项目压覆稀土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对因资源枯竭而注销的稀土、钨采矿权,允许通过探矿权转采矿权或安排其他资源地实行接续。对稀土、钨矿等优势矿产资源在国家下达新增开采、生产总量控制指标时给予倾斜,积极支持绿色矿山建设。

(四十)生态补偿政策。将东江源、赣江源、抚河源、闽江源列为国家生态补偿试点。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调整和完善,研究将贡江、抚河源头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提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系数,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建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国家加大对废弃矿山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工程的资金支持。加 大对国家公益林生态补偿投入力度。

(四十一)人才政策。加大东部地区、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企事业单位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干部交流工作的力度。鼓励中央国家机关在瑞金设立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和引智项目向原中央苏区倾斜,鼓励高层次人才投资创业,支持符合条件的单位申报建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四十二)对口支援政策。建立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赣州市18个县(市、区)的机制,加强人才、技术、产业、项目等方面的对口支援,吉安、抚州的特殊困难县参照执行。鼓励和支持中央企业在赣州发展,开展帮扶活动。支持福建省、广东省组织开展省内对口支援。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对口支援。

十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四十三)加强指导协调。由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对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指导和统筹协调,加强监督检查和跟踪落实,研究解决重大问题,重大事项及时向国务院报告。抓紧编制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实化各项政策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细化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全面落实本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

(四十四)强化组织实施。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 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江西、福建、广东省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本意见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衔接,强化协调配合,推进本意见的实施。要按照本意见确定的战略定位和重点任务,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努力探索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涉及的重大政策、改革试点和建设项目按规定程序另行报批后实施。

(四十五)弘扬苏区精神。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干部群众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作风,振奋精神、不等不靠,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推动原中央苏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开创振兴发展工作新局面。

国务院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下载市局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50条(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局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50条(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