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意见

时间:2019-05-15 05:3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意见》。

第一篇:关于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意见

关于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意见

------------------

发表日期:2012年10月18日【编辑录入:计划处】

为贯彻落实《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赣发[2012]8号),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以下简称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振兴赣南苏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科技创新对赣南苏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强大的科技支撑是加速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有力助推器,目前,赣南苏区面临着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摆脱贫困等诸多现实而紧迫的问题。促进粮食和脐橙等特色农业发展,开发稀有金属和先进制造等产业,提高深度加工的能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民健康生活水平,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赣南苏区振兴,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大力实施科技兴区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振兴步伐。

2、赣南苏区科技创新成效显著,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多年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赣南苏区科技创新进展明显,集中科技资源攻克了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培育了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及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科技条件平台和产业基地,储备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培养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科技人才。同时也要看到,与赣南苏区加快振兴发展的需求相比,科技创新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建立,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研机构及基础条件平台还比较薄弱,科技领军人才和复合型创新人才还非常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这些问题都必须高度重视,在加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解决。

3、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为加快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央将赣南苏区的振兴发展纳入国家层面区域发展战略,给科技创新推进苏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契机、提供了动力。赣南苏区要建设成为“两区三基地一枢纽一屏障” 的战略定位,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全省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为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提供科技支撑,为建设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提供科技支撑,为建设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提供科技支撑,为建设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提供科技支撑,为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提供科技支撑。要通过科技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共同作用,努力满足赣南苏区战略定位的科技需求。

二、推进赣南苏区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中央苏区精神,依靠国内外科技资源,加大科技扶持力度,以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以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以条件平台、人才队伍、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为支撑,促进创新驱动战略落实,为赣南苏区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2、基本原则。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改革创新、开放合作等原则,坚持加快自身发展与争取国家支持的有机结合、赣南振兴与全省发展的有机结合,努力实现赣南苏区经济和社会依靠科技创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3、发展目标。到2020年,科技创新环境明显改善,科技投入达到国家要求,特色优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国家级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和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高效运转,科技人才团队建取得显著成效。赣南苏区科技综合实力达全省先进水平。

三、采取切实措施推进赣南苏区科技创新

(一)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1、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按照把赣南苏区建设成为优质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特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生产与加工基地的战略定位,将赣南苏区纳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范围,加大工程实施力度。重点支持赣南脐橙、南丰蜜桔、井冈蜜柚、广昌白莲、高山茶叶、油茶、毛竹、花卉苗木等新品种选育、改良和优质高产高效种植及贮藏保鲜、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开展以地方生猪、地方特色家禽品种保存、选育和安全健康养殖及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示范,建立动植物重大疫病诊断、预警和防控技术体系,加强智能化、信息化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大力支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推动农村科技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对深入赣南苏区县市创新创业的科技特派员予以倾斜支持。加强对赣南苏区农民科技合作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的支持和引导;支持发展农村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大力推进科技富民强县专项实施,力争在“十二五”对赣南苏区的县(市、区)实现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全覆盖。

2、增强工业领域优势特色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稀土、钨等优势特色资源精深加工、高效综合利用的技术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和技术进步。重点支持开展稀土、钨、电子、风能设备、生物医药器械等优势特色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引导赣南苏区骨干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申报相关国家科技计划。对赣南苏区优势特色骨干企业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支持赣州、吉安和抚州列入国家“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城市”,加大重大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支持力度,省级科技计划向赣南苏区倾斜,促进军民技术共用,支持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发展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和服务外包,支持发展科技中介、公共科技服务设施建设。

3、大力发展民生科技。围绕重大民生科技问题,加强科技研发与集成示范,为生态环境保护、人民健康水平提高,以及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技术提供科技服务。

重点支持开展稀土、钨矿等优势特色资源高效综合利用,“三废”处理及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和集成示范,在建材、化工、冶金、电力、食品等行业开展节能减排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农村宜居、农村饮水等技术的集成开发,将赣南苏区科技扶贫健康工程纳入国家科技惠民计划予以支持,重点支持农村卫生适宜医疗技术示范推广,远程医疗协同服务系统的构建,社会管理领域信息化技术集成示范,以信息化促进社会管理科学化。

(二)支持赣南苏区中小微型企业技术创新。

1、努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使赣南苏区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赣南苏区中小微型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政府政策引导,进一步营造企业科技创新的氛围。

2、加大对创新型企业扶持力度。通过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资金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以及创业投资、科技担保等资助方式,对赣南苏区企业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并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对专利产业化予以重点倾斜,对专利申请开辟绿色通道,重点扶持国家级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农业龙头企业、优势特色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突出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

3、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专、优、特、精”中小微型企业。帮助创建更多的省级创新型企业,并在其中择优遴选一批优势创新型企业予以重点培育,推荐申报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争取更多的创新型企业进入国家级行列。

4、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围绕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通过科技入园、知识产权(专利)专项行动计划,做好政策宣传、信息咨询、中介服务、企业孵化、技术诊断等各项配套科技服务,做好挂点帮扶工作,及时把国家和省级的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加速科技成果向中小微企业转移转化。

(三)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1、加大支持力度,加快赣南苏区研发平台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优势和特色行业、产业新组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争取组建南方离子型稀土、脐橙两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组建光电线缆、微生物农药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好省部共建江西省核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2、加强研发平台管理,理顺研发平台管理体制,完善研发平台运行机制,强化资源共享共用,完善目标考核制度,形成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研发平台人才、项目、技术、效益的良性循环,同时增强信息服务、技术成果转移等公共服务平台的管理水平和运行能力。

(四)支持特色产业基地和科技园区建设。

1、加快省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建设,支持建设龙南国家级稀土发光材料及绿色光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吉安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抚州国家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井冈山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吉州区高新技术产业园,积极帮助符合条件的基地晋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

2、加快各类科技园区建设,促进园区项目集聚、产业集群、形成特色。同等条件下,优先批准建设省级高新区、民营科技园、农业科技园、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对符合条件的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级园区。

3、加强赣南苏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建设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科技信息网络,提高赣南苏区科技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能力。推动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和科普基地建设。支持井冈山科技扶贫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科技史料陈列馆和吉安科技馆等科普基地建设,使之成为科技创新的教育基地和科技发展史展示基地。

(五)支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通过实施相关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能为赣南苏区经济建设发挥作用的科技人才。支持赣南苏区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设,发挥院士工作站、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产业园区等对人才的集聚作用,围绕赣南苏区优势特色产业,新组建几个创新团队,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及团队集聚。

2、加大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结合国家“千人计划”的实施和我省优秀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赣鄱英才555工程”,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引进一批赣南苏区急需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引进人才方式,加大人才引进的投入,营造人才引进良好环境,引导作用,鼓励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到赣南苏区创新创业。

3、依托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和科技管理干部培训专项等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加大对赣南苏区各类专业人才的对口培训力度。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六)支持赣南苏区开展科技合作交流。

1、积极搭建一批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将赣南苏区现有各类园区打造成为对外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和优势特色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建设和引进一批研发机构,形成产业创新链,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和重大科技成果向赣南苏区的转移和扩散,2、加强赣南苏区生产力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汇集资源,形成合力,支持一批有优势和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和生产力促进中心,构建以县域专业性中心为基础,以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抓手,加大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在赣南苏区的示范应用和推广,从政策上引导、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七)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1、加强领导,完善科技管理机构。成立省科技厅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对赣南苏区科技发展的指导和协调,加强监督检查和跟踪,研究解决本意见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相关设区市也要加强领导,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2、落实相关政策。采取切实措施,全面落实中央财政及省级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落实省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全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配套政策,加强和完善科技政策对赣南苏区的支持。

3、加大基层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切实加强对基层科技创新的支持,提升县市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市县科技进步考核,加快创建国家科技工作先进市县力度,提升赣南苏区市县科技进步整体水平。

第二篇:国务院出台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意见

国务院出台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意见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之际,《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

《若干意见》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苏区精神,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努力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使原中央苏区人民早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确保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若干意见》指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地跨赣闽粤,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大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既是一项重大的经济任务,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对于全国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和示范作用。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是尽快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要求;是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战略需要;是建设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

《若干意见》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战略定位是: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和制约发展的薄弱环节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20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

《若干意见》共11章45条,主要包括: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加快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道路建设等任务,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水平,凝聚振兴发展民心民力;大力夯实农业基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增强振兴发展支撑能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特色优势矿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着力增强“造血”功能,走出振兴发展新路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城乡居民;坚持以改革开放促振兴发展,着力构建有利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为振兴发展注入强劲活力;在财税、金融、投资、产业、国土资源、生态补偿、人才、对口支援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实现全面振兴。

——————————————————————————

一项着眼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赣南苏区振兴发展

新华社南昌6月29日电(记者余孝忠林艳兴)在庆祝建党91周年和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意义重大,备受关注。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老区、着眼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既是重大的经济任务,更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对全国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和示范性作用。

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是尽快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要求。由于战争创伤、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发展滞后,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社会民生问题突出,部分革命后代生活依然困窘。没有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迫在眉睫。

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战略需要。此前,这个区域的四周分别纳入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长珠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而赣南苏区处于国家区域发展优惠政策的边缘地带。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是建设我国南部生态屏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赣南苏区是全国十八大重点林区之一,是长江第二大支流赣江、香港和珠三角饮用水源东江的源头,鄱阳湖水系25%、东江水系12%的水系都源于赣南。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推进南岭、武夷山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可以切实保障我国南部特别是东南部地区的生态安全。

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是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赣南人民在80多年前的革命斗争中,与党和红军生死相依、休戚与共,鱼水之情深融血脉、代代相传。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不仅是对老区人民的反哺和回报,还将用精神和物质强化信念基础与精神支柱,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社会和谐,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三篇:解读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国45条”

从中央苏区到全新“特区”

——解读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国45条”

新华社南昌7月2日电(新华社记者王运才、林艳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或“国45条”)日前正式出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老区、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缘何成为“国家战略”?《若干意见》有何政策“含金量”?其中透出哪些“经济信号”?记者就此作了深入采访。

赣州市兴国县枫边乡石印村山阳寨里有56户人家仍然住在几十年前建的土坯房里。“国45条”将加大以土坯房为主的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加大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赣州市加快完成改造任务(6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周科 摄

“国45条”打造老区中的“特区”

“在原中央苏区范围内,赣南具有特殊地位,面临特殊困难,要把支持赣南加快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协同推进原中央苏区整体振兴发展”;“国家在资金、项目和对口支援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若干意见》通篇贯穿着这样的原则。

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这是《若干意见》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区域的五大战略定位。

围绕五大战略定位,《若干意见》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包括支持赣州、吉安、抚州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支持赣州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支持赣州、吉安创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支持赣州、抚州创建全国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综合试点城市,支持赣州开展全国低碳城市试点,研究设立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等。

赣州市委政研室调研员黄明哲说,据不完全统计,《若干意见》出现了9个“试点”、5个“试行”、4个“探索”、2个“试验区”、4个“示范区”、13个“重要基地”和30个“重大项目”,并有5个“扶持”、7个“补偿”、9个“补贴”、11个“优惠”和128个“支持”。《若干意见》实施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将成为许多政策先行先试的全新“特区”。

“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这一表述被赣州市发改委副调研员朱俊东称为《若干意见》给予赣州的“最大政策支持”。据此,位于中部地区的赣州18个县市区将全面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将使赣州成为“中部的西部”。赣州市国税局和地税局的数据显示,按照2011年的基数,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后,仅“对设在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将从原来的25%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一项,就有近5000家企业可减轻税收负担2.77亿元。

赣州市委常委、秘书长彭业明说,政策条件全面“西部化”,作为老区中的“特区”、扶贫的示范区,加上赣州毗邻沿海地区的优势,未来赣州承接产业转移将大有可为,经济社会有望迎来一轮发展热潮。

欧阳美萱夫妇站在政府资助下盖好的新居前(六月三十日摄)。新华社记者周科 摄

赣州市兴国县枫边乡石印村山阳寨革命烈士遗属欧阳美萱夫妇站在曾经居住的土坯房前(六月三十日摄)。新华社记者周科 摄

区域发展战略“均衡化”促共同富裕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因种种原因,经济社会发展仍明显滞后,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赣州国土面积占全国的0.41%,人口占全国的0.68%,但2011年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仅占全国的0.28%和0.17%,主要人均经济指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至七成,是中部地区平均水平的五至七成,与西部地区的差距也在扩大。

人均生产总值,1952年赣州为中部和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138.1%和153.9%,1990年为71.9%和76.7%,2000年为60.5%

和72.7%,2011年降至54.7%和58.1%。即使与延安、遵义、百色、临沂、龙岩、三明、黄冈等革命老区比,赣州地域最广、人口仅次于临沂,但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不占优势,2011年的经济增速和人均水平均处于较后或末位。

“没有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为此,《若干意见》制定了2015年和2020年“两步走”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在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和制约发展的薄弱环节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20年,原中央苏区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此前,赣南四周分别出台了四个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方面,赣南苏区明显“中部塌陷”,受到极大的地域壁垒制约,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若干意见》出台系列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国土资源、生态补偿、人才和对口支援政策,就是要使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中部塌陷”变成“投资的洼地,发展的高地”。

“过去,区域发展国家战略更多地放在沿海、沿江和沿边地区,而这几年,越来越倾向于均衡化。”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宏观战略上有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即使在中西部区域内部也越来越注重均衡发展,更多地把中西部的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给予扶持。

今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了《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把陕甘宁老区列入国家战略。

迟福林说,这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需要,同时也是当前应对经济下行、稳增长的迫切要求,因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有广阔的投资空间和市场空间。

“民生优先”凸显科学发展理念

《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大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尽快解决最突出的民生问题:

——加大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赣州市加快完成改造任务。

——加大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施力度,2014年底前解决赣州市农村饮水

安全问题,“十二五”末全面完成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饮水安全任务。

——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道路建设,加快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2013年底前全面解决赣州市部分农村不通电和电压低问题。

——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水平,将居住在农村和城镇无工作单位、18岁之前没有享受过定期抚恤金待遇且年满60周岁的烈士子女,以及试行义务兵退役制后至《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实施前入伍、年龄在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未享受到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农村籍退役士兵等人员纳入抚恤补助范围。

目前,赣州18个县(市、区)仍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8个,省级扶持贫困村1119个,分别占县、村总数的45%和35%。按国家新的2300元贫困线标准,全市贫困人口有215.4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9.99%,高出全国贫困发生率16.5个百分点。目前,赣南苏区小康目标实现程度比全国低10.3个百分点,按现行发展速度,赣南苏区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根本不可能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作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份纲领性文件,《若干意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民生优先原则,突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要求。仅以赣州18县(市、区)的土坯房改造为例,此前据赣州市调查,全市现有土坯房69.5万户,每户按100平方米建造,每平方米600元计算,即使按现行国家农村危房改造每户1.1万元的补助标准,财政补助将达到70多亿元。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总队长邓盛平说,“真金白银”投向民生,表明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坚定决心。

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说,《若干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赣南苏区人民的深切关怀,是对赣南苏区在中国革命史上重要历史地位的充分肯定,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和根本宗旨。

第四篇: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

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2〕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为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大意义

(一)重要性和紧迫性。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地跨赣闽粤,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大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由于战争创伤的影响,以及自然地理等多种原因,迄今为止,原中央苏区特别是赣南地区,经济发展仍然滞后,民生问题仍然突出,贫困落后面貌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还有不少群众住在危旧土坯房里,喝不上干净水,不能正常用电,一些红军和革命烈士后代生活依然困窘;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

一、生态环境脆弱等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 央苏区,既是一项重大的经济任务,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对于全国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和示范作用。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是尽快改变其贫困落后面貌,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要求;是充分发挥其自身比较优势,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战略需要;是建设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

(二)发展机遇。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既存在着历史包袱沉重、现实基础薄弱等困难和问题,又具有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重大机遇。区位条件相对优越,是珠三角、厦漳泉地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特色资源丰富,素有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之称;正处于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和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市场开发潜力大;国家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原中央苏区人民思富图强、负重拼搏的意识不断增强。当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已进入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奋力攻坚克难,努力实现全面振兴和跨越式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三)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苏区精神,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以解决突出的民 生问题为切入点,着力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以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着力增强发展的支撑能力;以承接产业转移为抓手,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以发展社会事业为重点,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着力促进可持续发展;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使原中央苏区人民早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确保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四)基本原则。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在原中央苏区范围内,赣南具有特殊地位,面临特殊困难,要把支持赣南加快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协同推进原中央苏区整体振兴发展。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力争两三年内使突出的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加快实施一批增强“造血”功能的工程和项目,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三化”协调发展;坚持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相结合,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创新,开放合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鼓励先行先试,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加强区域合作,构筑开放平台,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国家扶持,自力更生。充分考虑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特殊地位和当前面临的特殊困难,国家在资金、项目和对口支援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弘扬苏区精神,通过自身努力加快发展。

(五)战略定位。

——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集中力量打好新阶段扶贫攻坚战,编制实施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为全国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群众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稀土、钨稀有金属产业基地。依托本地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新材料和具有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建设世界最大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生产与加工基地。

——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依托赣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快速通道建设,建成连接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商贸中心。

——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推进南岭、武夷山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江河源头保护和江河综合整 治,加快森林植被保护与恢复,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切实保障我国南方地区生态安全。

——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推动红色文化发展创新,提升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影响力,建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打造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六)发展目标。到2015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和制约发展的薄弱环节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尽快完成赣州市农村安全饮水、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中小学薄弱学校改造等任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城镇化率大幅提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接近或达到中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到2020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三、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凝聚振兴发展民心民力

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振兴发展的首要任务。要加大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尽快解决最突出的民生问题,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保护和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振兴发展的积极性。

(七)加大以土坯房为主的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加大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赣州市加快完成改造任务。适应城镇化趋势,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创新土坯房改造方式。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对赣州市城市棚户区改造支持力度,加快国有工矿棚户区和国有农林场危房改造,“十二五”末基本完成改造任务。

(八)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大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施力度,2014年底前解决赣州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末全面完成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饮水安全任务。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鼓励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建立健全农村水质安全监测系统。

(九)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道路建设。加快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到“十二五”末建立起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支持赣州市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电网企业加大投入,2013年底前全面解决赣州市部分农村不通电或电压低问题。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推进县乡道改造和连通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的等级标准和通达深度。

(十)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水平。将居住在农村和城镇无工作单位、18周岁之前没有享受过定期抚恤金待遇且年满60周岁的烈士子女,以及试行义务兵役制后至《退役士兵安臵条例》实施前入伍、年龄在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未享受到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农村籍退役士兵等人员纳入抚恤补助范围,落实相关待遇。积极研究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失散红军等人员遗孀定期生活补助政策。支持解决上述特殊困难对象中孤老病残优抚对象的集中供养问题。帮助残疾人改善生活条件。

四、大力夯实农业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臵,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打牢振兴发展的坚实基础。

(十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以吉泰盆地、赣抚平原商品粮基地为重点,加强粮食生产重大工程建设,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格基本农田保护,支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投入,积极推行“单改双”,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支持发展现代种业,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扩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规模,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将适宜丘陵山区的中小型农机具纳入农机购臵补贴范围,促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支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

(十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建设面向东南沿海和港澳地区的重要农产品供应基地。做强脐橙产业,加快脐橙品种选育和改良,推进标准化、有机果园建设,支持贮藏、加工、物流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研究建立脐橙交易中心。对脐橙实行柑橘苗木补贴政策和“西果东送”政策。大力发展油茶、毛竹、花卉苗木等特色林业,支持油茶示范基地县建设。积极发展蜜桔、茶叶、白莲、生猪、蔬菜、水产品、家禽等特色农产品。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研究开展脐橙、蜜桔、白莲保险。支持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等体系建设,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支持赣州、吉安、抚州等市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十三)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推动城镇道路、供水、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布局,引导农村社区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支持基础较好的中心镇壮大实力,增强对周边农村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把有合法稳定职业和稳定住所的农村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拓展农业功能,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能力培训,鼓励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建设农民创业基地。支持赣州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振兴发展支撑能力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按照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实施一批重大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十四)建设赣州综合交通枢纽。编制赣州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与周边城市和沿海港口城市的高效连接,把赣州建成我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赣(州)龙(岩)铁路扩能改造,建设昌(南昌)吉(安)赣(州)铁路客运专线,规划研究赣州至深圳铁路客运专线和赣州至韶关铁路复线,打通赣州至珠三角、粤东沿海、厦漳泉地区的快速铁路通道,加快赣(州)井(冈山)铁路前期工作,加强赣州至湖南、广东、福建等周边省份铁路运输通道的规划研究,提升赣州在全国铁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改造扩建赣州黄金机场,研究建设航空口岸。适时将赣州黄金机场列为两岸空中直航航点。加快赣江航道建设,结合梯级开发实现赣州—吉安—峡江三级通航,加快建设赣州港。

(十五)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铁路网络,加快鹰(潭)瑞(金)梅(州)铁路、浦(城)梅(州)铁路、广(州)梅(州)汕(头)铁路扩能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规划研究吉安至建宁铁路。研究瑞金火车站升级改造。加强公路建设,支持大庆-广州高速公路赣州繁忙路段实施扩容改造工程,规划建设兴国—赣县、寻乌—全南、乐安—宁都—于都、广昌—建宁、金溪—资溪—光泽等高速公路。加大国省道干线公路改造力度,力争县县通国道,重点推进通县二级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站场建设。支持三明沙县机场新建工程,扩建吉安井冈山机场、龙岩连城机场,研究建设赣东南机场和瑞金通勤机场。

(十六)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研究论证瑞金电厂扩建项目,规划建设抚州电厂、粤电大埔电厂“上大压小”工程等电源点项目。推进国电井冈山水电站前期工作。支持发展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建设赣州东(红都)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抚州至赣州东(红都)500千伏线路。提高县网供电保障能力,建设石城、崇义、安远等县220千伏变电站。取消赣州市220千伏、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贷款地方财政贴息等配套费用。推进樟树—吉安—赣州、泉州—赣州、揭阳—梅州—赣州等成品油管道项目建设。依托蒙西至华中电煤运输通道建设,解决赣州地区煤运问题。支持建设赣州天然气及成品油仓储基地。

(十七)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实施城镇防洪工程建设,提高赣州等市城镇防洪标准。开展 上犹江引水、引韩济饶供水等水资源配臵工程和韩江(高陂)大型水利枢纽前期工作,继续支持廖坊灌区工程建设。加快章江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尽快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中小河流治理。逐步扩大赣南苏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覆盖面。将一般中小型灌区新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中小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以及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纳入中央支持范围。建立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

六、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走出振兴发展新路子

坚持市场导向,立足比较优势,着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集聚发展、创新发展,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

(十八)积极推动优势矿产业发展。发挥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作用,加大技术改造和关键技术研发力度,促进稀土、钨等精深加工,发展高端稀土、钨新材料和应用产业,加快制造业集聚,建设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列为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点区域,加大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等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支持赣州建设稀土产业基地和稀土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 地扶持政策。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提升稀土开采、冶炼和应用技术水平,提高稀土行业集中度。按照国家稀土产业总体布局,充分考虑资源地利益,在赣州组建大型稀土企业集团。国家稀土、钨矿产品生产计划指标向赣州倾斜。研究支持建设南方离子型稀土与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国家对稀土、钨关键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支持赣州建设南方离子型稀土战略资源储备基地,研究论证建立稀有金属期货交易中心。

(十九)加快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现代轻纺、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等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集群。支持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建设高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加大对重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支持力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支持国内整车企业在赣州等市设立分厂。支持军工企业在赣州、吉安发展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支持赣州新型电子、氟盐化工、南康家具以及吉安电子信息、抚州黎川陶瓷、龙岩工程机械等产业基地建设。支持建设国家级检验检测技术研发服务平台。

(二十)促进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编制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保护规划,加大对革命旧居旧址保护和修 缮力度,发挥革命旧居旧址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中央苏区烈士陵园、东固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支持在瑞金建设公务员培训基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红色旅游列入国家旅游发展战略,支持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深化赣南与井冈山、闽西、粤东北的旅游合作,以瑞金为核心高起点建设一批精品景区和经典线路,支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支持赣州、吉安创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

(二十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健全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完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推动建立赣闽粤湘四省边际区域性金融资源共享机制。鼓励境内外金融机构在赣州设立经营性分支机构,支持和鼓励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研究完善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办法,支持赣州、抚州创建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综合试点城市,推动赣州、吉安综合物流园区及广昌物流仓储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鼓励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和服务外包,规范发展法律咨询、信用评估、广告会展、培训认证等商务服务业。适应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趋势,扶持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社会化养老等生活服务业。支持赣州建设服务业发展示范基地。

(二十二)推动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促进产业和生产 要素向城市集聚,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支持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调整行政区划,增设市辖区,推动赣县、南康、上犹与赣州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科学规划建设章康新区,扶持瑞金、龙南次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吉泰走廊城镇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

七、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二十三)加强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持。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果,加大长江和珠江防护林工程以及湿地保护和恢复投入力度,支持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中幼龄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改善林相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将赣州、吉安列为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支持森林防火设施建设。加大对森林管护和公益林建设扶持力度,加强草山草坡保护和利用。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继续实施崩岗侵蚀防治等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加强赣江、东江、抚河、闽江源头保护,开展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和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治理。深入开展瑞金、上犹等生态文 明示范工程试点。支持开展生态移民搬迁、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将赣州市居住在库区水面木棚的农民纳入“渔民上岸”工程实施范围。

(二十四)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编制矿山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加快完成赣州市历史遗留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支持城镇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建设,“十二五”末完成所有县城生活污水管网体系建设,支持开发区、工业园、产业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强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支持赣州市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历史遗留问题综合整治,加大工业行业清洁生产推行力度。支持建设赣南危险废物处臵中心,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保护以及陡水湖、万安水库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支持发展农村沼气,加强乡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二十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参与国家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支持赣州建设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积极开展共伴生矿、尾矿和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稀土综合回收利用产业。支持赣州、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 循环化改造,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支持赣州开展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实施低碳农业示范和碳汇造林工程。推进循环农业发展。支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八、发展繁荣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城乡居民。

(二十六)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到2013年全面完成赣州市校舍危房改造,到2015年基本解决小学、初中寄宿生住宿问题。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大“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对赣州市的倾斜力度。统筹研究解决普通高中债务,在实施普通高中改造计划等项目中对赣州等市进行倾斜。建立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扶持办好中等职业学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向赣州等市倾斜,扩大部属师范大学的招生规模,支持免费师范毕业生到赣州等市中小学任教。支持江西省与有关部门共建江西理工大学,扶持赣州等市高等院校和稀土、钨、铀等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支持赣州开展教育综合改革试验。

(二十七)提升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健全农村县、乡、村三级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重大疾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强赣州市市级医院建设,支持中心城区增设三级综合医院,建设儿童、肿瘤等专科医院和市县两级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支持人口大县建设三级综合医院,到2015年千人口床位数达到江西省平均水平,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提升区域性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全科医生。完善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支持赣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和瑞金、龙南等区域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建设。

(二十八)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支持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以及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及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屋等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支持赣州市加强高山无线发射台站建设,“十二五”内提前实现户户通广播电视。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力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新闻出版资源配臵上给予赣州倾斜,支持赣州按照市场化方式创办客家出版社。推动抚州黎川发展油画艺术。支持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二十九)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强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现有资源建设综合性职业 技能实训基地。建立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逐步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以及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合理提高低保标准。支持儿童福利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等设施建设。支持赣州区域性救灾减灾指挥中心和救灾物资储备库、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大对赣州社会救助资金支持力度。

(三十)强化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积极主动为基层群众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加快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等综合性基层平台建设,构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内容,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提高乡村基本运转经费保障水平。

九、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振兴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坚持以改革开放促振兴发展,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着力构建有利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三十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支持赣州发展成为较大的市,依法享有相应的地方立法权。加快要素市场建设,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鼓励民间资 本参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建设。稳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经济林确权流通。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支持和鼓励赣州市在城乡统筹、扶贫开发、投融资等方面先行开展政策探索。研究设立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鼓励先行先试,加大支持力度。支持赣州在地方金融组织体系、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等方面开展改革试验。

(三十二)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发挥自身优势,完善产业配套条件和产业转移推进机制,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促进承接产业集中布局。支持设立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序承接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严禁高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推动赣州“三南”(全南、龙南、定南)和吉泰走廊建设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在条件成熟时,在赣州出口加工区的基础上按程序申请设立赣州综合保税区,建设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推动瑞金、龙南省级开发区加快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在科学规划布局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未设立开发区的县(区、市)设立产业集聚区。支持设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三十三)推动开放合作。强化与珠三角、厦漳泉等沿海地区的经贸联系,打造以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以 赣州“三南”至广东河源、瑞金兴国至福建龙岩产业走廊为两翼的“一核两翼”开放合作新格局。支持建设赣闽、赣粤产业合作区。支持吉泰走廊开放开发,建设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打造重要的经济增长带。建立完善区域内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加强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密切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周边重要经济区的协作互动。鼓励与沿海地区加强铁海联运等合作。深化与台港澳地区在农业、环保、电子信息及服务贸易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支持省级出口基地升级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

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原中央苏区特别是赣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特殊困难和问题,应给予特别的政策支持。

(三十四)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

(三十五)财税政策。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加大中央财政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财力补助。加大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对赣州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力度。支持化解赣州市县乡村公益性债务,将公益性建设项目国债转贷资金全部改为拨款。中央代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向原中央苏区倾斜。统筹研究将赣州列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并享受税收等相 关优惠政策问题。

(三十六)投资政策。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建设资金投入,在重大项目规划布局、审批核准、资金安排等方面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给予倾斜。中央在赣州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及县以下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市级资金配套。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国家有关专项建设资金在安排赣州市公路、铁路、民航、水利等项目时,提高投资补助标准或资本金注入比例。

(三十七)金融政策。鼓励政策性银行在国家许可的业务范围内,加大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各商业银行参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促进赣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发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引导功能,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理增加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满足有效信贷需求。支持开展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开展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上市融资。深化融资性担保公司或再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创新试点。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鼓励和支持设立村镇银行。

(三十八)产业政策。实行差别化产业政策,从规划引导、项目安排、资金配臵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专项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 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产业项目优先规划布局。支持赣州创建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并实行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政策。

(三十九)国土资源政策。在安排土地利用计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等方面,加大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倾斜。支持赣州开展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相关指标单列管理;支持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研究探索对损毁的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开发整理成园地的,经认定可视同补充耕地,验收后用于占补平衡;支持开展稀土采矿临时用地改革试点。在符合矿产资源规划和不突破开采总量指标的前提下,支持对稀土、钨残矿、尾矿和重点建设项目压覆稀土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对因资源枯竭而注销的稀土、钨采矿权,允许通过探矿权转采矿权或安排其他资源地实行接续。对稀土、钨矿等优势矿产资源在国家下达新增开采、生产总量控制指标时给予倾斜,积极支持绿色矿山建设。

(四十)生态补偿政策。将东江源、赣江源、抚河源、闽江源列为国家生态补偿试点。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调整和完善,研究将贡江、抚河源头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提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系数,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建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国家加大对废弃矿山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工程的资金支持。加 大对国家公益林生态补偿投入力度。

(四十一)人才政策。加大东部地区、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企事业单位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干部交流工作的力度。鼓励中央国家机关在瑞金设立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和引智项目向原中央苏区倾斜,鼓励高层次人才投资创业,支持符合条件的单位申报建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四十二)对口支援政策。建立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赣州市18个县(市、区)的机制,加强人才、技术、产业、项目等方面的对口支援,吉安、抚州的特殊困难县参照执行。鼓励和支持中央企业在赣州发展,开展帮扶活动。支持福建省、广东省组织开展省内对口支援。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对口支援。

十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四十三)加强指导协调。由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对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指导和统筹协调,加强监督检查和跟踪落实,研究解决重大问题,重大事项及时向国务院报告。抓紧编制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实化各项政策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细化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全面落实本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

(四十四)强化组织实施。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 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江西、福建、广东省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本意见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衔接,强化协调配合,推进本意见的实施。要按照本意见确定的战略定位和重点任务,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努力探索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涉及的重大政策、改革试点和建设项目按规定程序另行报批后实施。

(四十五)弘扬苏区精神。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干部群众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作风,振奋精神、不等不靠,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推动原中央苏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开创振兴发展工作新局面。

国务院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第五篇:学习《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汇报

赣县王母渡中心卫生院

关于组织学习宣传《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

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情况汇报

我院通过召开全院职工大会、院务会、支部大会等多种形式,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并就如何贯彻落实好《若干意见》提出具体要求:

一是注重全面学习,深刻领会《若干意见》精神。本院院长张新平指出,《若干意见》的出台寄托着党中央、国务院对老区的深切关怀,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全院职工要认真学习和领会《若干意见》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贯彻《若干意见》精神上来;把贯彻落实《若干意见》作为全院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忠实履行工作职责,努力推动王母渡中心卫生院工作科学发展。

二是注重患者呼声,不断增强服务大局意识。进一步加强我院内部管理,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大力弘扬高尚医德,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改善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提高患者和社会满意度,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推进医改顺利进行,促进社会和谐,把群众的意愿和诉求及时反映上来,帮助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当好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代言人”。为人民福祉谋发展。

三是为医疗基础建设提供了机遇。我院是赣县南片的医疗急救的中心,医疗辐射人口较多,医疗病人数字逐年上升。同时,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不足,医疗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现象仍然存在,尤其我们的乡镇卫生院,医疗抢救设备和技术较落后,医疗安全得不到良好的保障,成为影响广大农村患者健康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加强农村危急重症患者的管理和救治工作迫在眉睫。《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这不仅是现代城镇发展,提升城镇医疗水平的需要,也是促进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四是为城乡的急救系统提供了保障。健全县、乡、村三级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在网络体系内实施分级分类管理,明确救治规程,提高服务能力,保证危重病人急救“绿色通道”的畅通,降低死亡率,保障患者救治安全。借助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春风,我院急救系统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基础建设将不断完善,服务能力也将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医疗安全和身体健康将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下载关于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