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争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排头兵
争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排头兵
国务院正式批准《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若干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赣南苏区的深切关怀,也是国家赋予赣南苏区各县(市、区)的新的时代重任。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赤色首都”,是原赣南苏区的核心,在赣南苏区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的作用和影响十分巨大。《若干意见》的批准实施并专门提出“设立瑞金经济振兴试验区”,这是党和国家对红都瑞金的特殊关爱,瑞金的发展迎来新机遇、开启新纪元。瑞金市委、市政府将团结带领67万红都瑞金人民弘扬苏区精神,深刻认清市情,立足核心地位,积极先行先试,着力走出一条革命老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新路径,争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排头兵。
一、抢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开辟发展新境界 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为瑞金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开启了瑞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必须坚持长远谋事的理念,牢牢把握重大机遇,抓全局、想大事、谋长远,奋力迈开瑞金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崭新步伐。
打造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先行区。积极探索赣南苏区扩大开放的新体制、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扶贫开发的新机制、城乡统筹的新路径,全面加快瑞金脱贫致富步伐,着力培育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全面加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打造现代化综合性经济开发示范区。积极争取、有效整合和充分吸纳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扶贫
改革试验区及旅游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等相关支持政策,着力探索新时期欠发达地区推进经济开发的新路径、新模式,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供经验和示范。
打造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依托对接海西“桥头堡”和长三角、珠三角腹地的区位优势,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矿产开发和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打造氟化工产业基地和新型建材、新型材料、电子制造及机械配套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集中布局,提升配套服务水平,打造密切协作的产业链条,构建初具规模的产业体系。
打造全国红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大力传播和弘扬苏区精神,全力推进红色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机结合,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休闲业、红色文化传媒业、红色教育及培训业等产业,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影响力大的红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二、融入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全新实践,实现发展新跨越 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是一项全新实践,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必须坚持朴实做事的理念,扎扎实实打基础、兴产业、惠民生,努力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跨越,确保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
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牢振兴发展的坚实基础。紧紧抓住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契机,精心谋划一批事关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鹰瑞梅铁路、瑞金火车站改造、瑞金机场、500千伏输变电站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适应的
发展基础。紧扣建设瑞金都市区的战略定位,按照“组团式、片区式、增值式”理念进行城市开发,扎实推进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象湖湿地公园、瑞金宾馆周边区域、旅游接待中心、职教园、中小学教育园区、南湖公园、商贸物流等九大城市片区,以及叶坪、纪念园、沙洲坝、下肖、黄柏原始森林、罗汉岩六大旅游景区,形成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承载能力。围绕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服务集成的理念,按照资产变资本、农民变市民、农村变社区、就业变创业的要求,精心打造好苏维埃大道、红军大道、胜利大道三条城乡统筹发展示范走廊,抓好壬田镇等四个中心集镇建设,支持远郊集镇的整治建设,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形成与区域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城乡结构。
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振兴发展的产业支撑。按照园区发展概念化、专业化运作方式,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方式、产业发展方式“双转型”,努力打造“光电之谷”、“线缆之城”、“食品之都”、“箱包之乡”等工业产业品牌,推动光电、线缆线束、精细化工、食品、新型建材和服装箱包玩具等特色产业快速集聚、加速裂变,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立足瑞金突出的区位交通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加快建设区域性商业贸易、交通物流、旅游集散、金融服务、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化产业等“七个中心”,形成功能集成、要素汇聚、人气兴旺、市场繁荣的城市经济新局面,进一步加快服务业现代化步伐。按照“规模化、园区化、特色化、专业化”的思路,大力发展果蔬、烟叶、白莲、生猪、油茶等农业主导产业,加快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农业产业基地,着力壮大产业规模、提升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着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形成振兴发展的富民体系。以国家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为契机,积极争取上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东部发达县市来瑞金开展定点扶贫,抓紧在贫困村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着力解决好农村土坯房、饮水安全等突出民生问题,推动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在短时间内有较大改善。深入实施“点上解难事、线上建机制、面上求发展”的“点线面”工作法,扎实推进“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全覆盖、常态化,着力抓好一批顺应民心、合乎民意的实事好事,达到“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社会更和谐”的效果。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提升就业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广大群众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中共享民生幸福。
三、勇担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历史重任,开启发展新局面 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既要带着感情去工作,更要坚持科学办事的理念,积极探索科学方法,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大力弘扬优良作风,切实担负起这一重大历史责任,迅速打开发展新局面。
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发展速度。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工作面广、任务量大,要创新工作方法,以更加科学的方法推动振兴发展迈开更快步伐。实施统筹兼顾的方法,对工作架构、工作任务安排、工作力量摆布等进行统筹安排,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衔
接、协调推进。实施典型带动的方法,培树一批先进典型,着力放大典型效应,以先进典型带动引领各级干部主动投身振兴发展实践。实施主题突击的方法,每个季度、每个阶段确定一个鲜明主题,促使各级干部集中工作注意力、提高工作兴奋度,形成更加热烈的工作氛围和更加高涨的工作热情。实施目标倒逼的方法,以目标倒逼进度,以任务倒逼干部,以社会倒逼部门,推动各项工作迅速落实、加速推进。
建立科学机制,激发发展活力。机制是发展的“催化剂”。在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中,要下大力气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打破制约发展的各种桎梏,构建更加高效的工作机制和体系。在工作推进上,探索建立计划运行、目标考核、力量整合等工作机制,增强工作推进合力。在过程管理上,实行经常化问效、流程化管理、标准化实施,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细化和固化,使工作有序化、程序规范化、流程最优化。在要素保障上,策应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和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做好争政策支持、争基地授牌、争用地指标、争项目资金、争信贷规模的“五争”工作,积极创新投融资、人才引进等机制,着力破解资金、项目、土地、政策、人才等要素不足的难题。
弘扬优良作风,强化发展保障。事业成败,系于作风。越是在国家加大支持力度的情况下,越是要大力弘扬伟大苏区精神,始终保持优良作风,戮力同心,真抓实干,真正把国家的关怀和支持落到实处。在干部队伍深入开展“治庸、治懒、治散”活动,引导各级干部牢固树立“迟干不如早干,迟落实不如早落实”的
责任意识、“立说立行,马上就办”的效率意识、“忘我工作,只争朝夕”的苦干意识,努力在全市上下形成黑夜当成白天干、雨天当作晴天干、双休日当做平常干的优良作风,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超常规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促成赣南苏区的早日振兴。
第二篇:江西瑞金:“三个坚持”争当苏区振兴发展“排头兵”
江西瑞金:“三个坚持”争当苏区振兴发展“排头兵”
江西瑞金是驰名中外的红色故都、中央苏区核心地区,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该市牢牢把握《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出台的契机,以深入推进“三送”工作全覆盖常态化为载体,把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精神作为创先争优核心内容,着力在学习宣传、理清思路、项目对接上下功夫,争当苏区振兴发展“排头兵”。
坚持以大宣传为切入点,凝聚振兴发展共识。一是市领导带头宣传。先后召开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会、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专题学习研讨《若干意见》精神,部署贯彻落实措施。市四套班子领导带领市委《若干意见》宣讲团深入挂点联系乡镇,围绕《若干意见》出台的背景过程、重大意义、主要内容,以及贯彻落实要求,组织干部群众举办宣讲报告会,迅速掀起学习贯彻《若干意见》精神热潮。二是宣讲骨干包干宣传。按照每个党委(党组)、系统(行业)培养一名宣讲骨干的要求,通过邀请赣州市委党校潘九根教授作专题宣讲,开展与市委宣讲团成员结对帮学等形式,培育各单位宣讲骨干67人。实行宣讲骨干包干责任制,通过主题讲座、座谈会、举办演讲比赛等形式,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实现了党员干部培训的全覆盖,其中接受2次以上培训的为占87.3%。三是工作队入户宣传。各“三送”工作队进组入户,结合联系对象实际,通过印发宣传单、组织文艺演出、举办图片展、举行干群夜谈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宣讲《若干意见》重要精神,做到人人抓学习、处处见行动。目前,该市“三送”工作队共发放宣传单16.7万余份,组织帮扶对象宣讲3.27万余场次,组织文艺宣传477场次,受众30.7万余人次。四是媒体立体宣传。在瑞金报、电视台、手机报、党务公开网等媒体,1开设“推动苏区振兴、建设七彩瑞金”、“永远跟党走——感铭党恩,聚力振兴”等专题专栏专版,推出系列评论、消息、图片、访谈等,全面宣传解读《若干意见》,深入宣传全市人民感恩、感奋之情;在城区主要路段、节点设置大型户外宣传标语,在公交站台、出租车、办公楼等推出宣传标语,营造浓厚氛围;邀请上级主流媒体开展“走进瑞金经济振兴试验区”采访活动,组织开展“苏区振兴之路——中国名博主名吧主名版主瑞金行”等活动,形成正面舆论强势。
坚持以大讨论为着力点,理清振兴发展思路。一是开展政策大讨论。在市委党校举办《若干意见》专题培训班,分阶段、分层次对全市副科级以上干部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突击队员进行轮训,增强理解领悟和贯彻落实能力。各单位重点围绕《若干意见》中涉及瑞金的政策项目支持,结合单位部门职能,开展广泛深入的专题讨论活动,提出承接的项目载体和思路举措,尽快把《若干意见》精神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现实行动。二是开展发展定位大讨论。紧紧围绕《若干意见》精神,分类组织乡镇、部门单位、行业以及各界群众,开展座谈会、讨论会,有针对性地研究讨论相关意见,认清发展机遇与挑战,明确现有条件和存在困难。开展“我为苏区振兴发展出点子”征文比赛,各单位结合本单位职能特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围绕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分项逐一形成调研报告,为制定全市振兴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目前,该市有9大类228项目进入赣州市总体项目规划。三是加快编制发展规划。在深入调研形成《市情调研报告》的基础上,聘请区域发展规划专家,抽调相关单位工作人员深入福建平潭综合试验区、河南郑汴新区、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地学习考察,学习在发展路径、高端服务、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目前,编制完成了28个行业专项规划(初稿),瑞金市经济振兴试验区规划雏形初就。
坚持以大对接为落脚点,提升振兴发展实效。一是推进土坯房改造。市委编制《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政策答疑》小册子,发放到每一农户,让群众吃透政策。开展单位与村(居),党员干部与农村危旧土坯房住户“1+X”结对帮扶活动,按照“建立一本民情台账、制定一张规划图、打造一个新社区、探索一条富民路、健全一套好机制”的目标要求,积极筹措资金,加强过程监管,切实把土坯房改造打造成安居工程、富民工程、满意工程。目前,拆除农村危旧土坯房30.16万平方米,已动工规划新建2632户。二是推进园区建设。紧紧围绕“一个突出、四个加快”发展路径,牢牢把握《若干意见》出台的契机,结合产业发展现状,发挥区位、资源优势,科学规划了9大城市片区、6大特色产业园区和6大旅游景区共个63个大项,129个子项目。建立每个项目组建一支突击队,实行一名领导牵头挂帅、一名领导具体负责、一个单位组织实施、一套方案严格执行、一份践诺认真遵守、一支队伍高效督导的“六个一”工作机制,发扬“5+2”“白+黑”精神,促进各个项目超常规、跨越式推进。今年上半年,仅特色产业园区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8亿元,同比增长62.5%。三是推进招商引资。认真研究《若干意见》出台后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的改变,组织工业园企业专题学习研究,并通过驻外单位,着力宣传政治、税收、成本、交通、平台、产业等优势,努力扩大招商引资工作的比较优势。围绕6大特色产业,打造6支专业化招商队伍,走特色化招商之路。实行“1+X”园区服务机制,对重大项目进行重点跟踪、全程服务。今年7月,深圳和泰线缆实业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抱团投资10亿元线缆线束项目落户,1—6月,新批外资项目6个,引进内资项目9个,分别同比增长21.14%和20.66%。
(瑞金市创先争优办公室钟金宬供稿电话:***)
第三篇:振兴赣南苏区若干意见心得体会
振兴赣南苏区若干意见心得体会
学习《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心得体会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和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消息传来,赣南人民非常兴奋!我们衷心感谢党中央、国务院对赣南苏区人民的牵挂和关爱!细读《若干意见》,11章节45条意见中,五大战略定位、喜人的发展目标,尤其是解决民生突出问题、大力夯实农业基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繁荣社会事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大政策扶持等七大重点任务,为赣南苏区振兴指明了具体方向、增添了无穷动力。现将几点体会汇报如下:
一、解决民生问题是振兴发展的首要任务。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在《若干意见》提出的七大重点任务中列首位。《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既是一项重大的经济任务,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对于全国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和示范作用。加大以土坯房为主的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道路建设、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水平——四条具体措施,体现了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的具体思路,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民群众的真切关爱。
二、特殊政策扶持加快振兴发展。根据原中央苏区特别是赣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特殊困难,《若干意见》从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大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国土资源、生态补偿、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实施对口支援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支持原中央苏区特别是赣南地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措施。
三、改革开放为振兴发展注入强劲活力。坚持以改革开放促振兴发展,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格局。《若干意见》提出的目标让人振奋,同时,《若干意见》提出的具体措施也非常“给力”——支持赣州发展成为较大的市,依法享有相应的地方立法权;采取更为灵活的措施,支持和鼓励赣州市在城乡统筹、扶贫开发、投融资等方面先行开展政策探索。
四、振兴发展重在提升“造血”功能。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是国家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重要任务,体现了强调国家“输血”的同时,重在提升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造血”功能的思路。《若干意见》提出,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走出振兴发展新路子,要“坚持市场导向,立足比较优势,着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集聚发展、创新发展,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振兴发展支撑能力。《若干意见》指出,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按照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实施一批重大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若干意见》提出,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铁路网络。加强公路建设,加大国省道干线公路改造力度,力争县县通国道,重点推进通县二级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站场建设。《若干意见》的出台是中央对老区人民深切关怀的具体体现,我们应该把握这次机遇、立足岗位、勇于奉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四篇:对接赣南苏区发展振兴 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
对接赣南苏区发展振兴 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
谢久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3月7日在江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大力支持江西的发展,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构筑“龙头昂起、两翼双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格局。苏区振兴,就是加快编制中央苏区振兴规划,积极争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推动赣南苏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于都是赣南苏区发展振兴的重点县,对接发展振兴,推动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责无旁贷。工会是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的桥梁和纽带,在对接赣南苏区发展振兴征程中,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更应该积极围绕对接发展振兴的大局中献计出力,引领广大职工争当建设经济繁荣、城乡秀美、生态宜居、社会和谐的幸福于都的主力军,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
(一)对接赣南苏区发展振兴,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就是要把服务大局作为工会工作的第一要务,努力为经济建设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
一是要在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中展示新作为。要以深入开展“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二五’”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为抓手,把提高职工技术素质,开展岗位技能竞赛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作为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核心内容来抓,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要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载体,动员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激励广大职工争当“金牌工人”、“技术能手”、“创新能手”,造就高技能人才,增强企业竞争力,在
保企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变、优环境促生态中献计献力。
二是要在全面提升职工素质工程中作出新贡献。要继续深入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广泛开展“创新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班组,争做知识型和创新型职工”活动,鼓励广大职工争做知识型、技能型、复合型的现代劳动者,打造更多的学习型、创新型、班组和企业。要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整合资源,创新方式,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尤其要对下岗失业职工、农民工,在知识和技能培训上予以倾斜,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创业本领。
三是要在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中体现新价值。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是工人阶级先进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集中展现,是激励广大职工建功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要教育引导广大职工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荣誉感、责任感,保持劳动激情,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创造幸福。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大力宣传劳模事迹和创新创业典型。要学习劳模胸怀大局,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激励广大职工爱岗敬业,勤奋工作,争创佳绩,在报效祖国,造福人民的实践中体现人生价值。同时,要关爱劳模,关心劳模生产生活,充分发挥劳模的引领作用,形成劳动光荣,工人伟大的时代新风。
(二)对接赣南苏区发展振兴,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苏区干部和群众“创造第一等的工作”的精神。工会干部在深入推进“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和“ 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中,要弘扬苏区干部“一沉到底” 的扎实作风,身先士卒、靠前指挥、抓紧抓好,把工作落实到最基层、最细节、最实处。工会干部要察实情、干实事、求实效,立志把精力集中到办实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把本领用在促发展上,在真抓实干中开拓创新,要牢记责任,忠实履职,大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动职工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赣南苏区发展振兴营造和谐环境。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相关机制。要建立健全职工权益维护机制,完善政府、工会、企业三方协调机制,形成党委重视、行政支持、各方配合、全力推进的工作格局;要进一步畅通职工利益诉求渠道,建立劳动争议预防、预警、调处、援助一体机制,对可能引发群体事件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把劳动关系不和谐因素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主动依法、科学维护职工的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职业安全等各项权益,尤其要把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放到突出位置,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要注重提高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和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二是要进一步解决好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工会要千方百计帮扶下岗失业人员、家庭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实现就业。要大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督促用人单位依法发放职工工资,督促用人单位依法为职工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着力提高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参保率,督促用人单位落实劳动安全卫生措施。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要向职工服务中心转变,服务对象从困难职
工向全体职工拓展,实现救助、维权、服务三位一体。要精心组织好“送温暖”、“金秋助学”、“和谐帮扶”等品牌活动,千方百计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让广大职工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三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职代会制度。要在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重点开展职代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在非公企业和工业园区提高职代会的覆盖率建设,保障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切实维护好职工群众的民主权利。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实现企业、职工“双赢”。要把深化创新厂务公开、民主管理作为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的重点来抓,提高企业经营者管理层和职工平等协商,相互监督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要把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求作为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关心职工生产生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体活动,加大对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投入,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企业(单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谱写工会新篇章。
(三)对接赣南苏区发展振兴,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就是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和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创造精神。全总做出了《关于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决定》,为工会事业实现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自信,全面履行好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四大工会职能,大力加强工会各项建设。要建立工作推进机制,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坚持“今日事今日毕、明
日事今日计”,凡是定了的事必须限时办结,确保务实高效推动工作。要始终坚持实干、苦干、多干、巧干,切忌坐而论道,不当“评论家”,争当“实干家”,始终坚持对工作全身心投入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不达目的不罢休。不断增强工会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升职工对工会工作满意度,不断提高党政对工会组织的信任度,把工会组织打造成服务赣南苏区发展振兴的坚强团队。
一是要推进“两个普遍”工作。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是新形势下改革创新工会工作、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和影响力的关键之举。要按照“党工共建、创先争优”的要求,深入开展“广普查、深组建、全覆盖”小型非公企业建会集中行动,以非公有制企业、新社会组织为工作重点,依法推动企业普遍成立工会,着力提高建会质量,规范基层组织,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要按照协商协调、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引导各类企业从实际出发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推动建立健全企业工资协商共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要以工资协商为主,逐步发展到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障等各方面,最终达到涉及职工利益的所有事情都通过协商、协调、沟通来确定,实现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谐。
二是要不断强化工会队伍的“三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会干部的执行力。各级工会组织要勇担使命,自觉把工会工作放入工作大局中来思考、谋划和推进,以积极有为的工会工作来服务和促进工作大局,按照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工会的要求,不断增
强感召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着力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水平,为推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作出新贡献;进一步提高工会干部的操作力。要熟练掌握涉及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切实提高协商谈判、争议调解、思想疏导、应急处置和舆论引导等方面的本领,努力成为组织动员职工的能手和协调劳动关系的专家。进一步提高工会干部的服务力。要按照全总的要求,大力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在服务职工中增进对职工的感情,使工会干部政治智慧的增长,服务本能的增强,深深扎根于职工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要与职工交朋友,使工会组织成为名副其实的“职工之家”,使工会干部成为服务职工的贴心人,使工会工作获得最广泛、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三是要开展以“五带动五坚持”为主要内容的“党工共建·创先争优”活动。带动“五个建设”: 一是带思想建设,坚持把思想建设作为加强工会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大事来抓,强化学习意识,创新学习方式,完善学习制度,营造崇尚学习的氛围,促进工会在推进学习型工会组织中创先创优;二是带组织建设,坚持“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工作原则,以抓基层、打基础、强机制、增活力为着力点,以职工之家建设为抓手,把党工共建、创先争优与抓规范化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工会在抓好规范化建设中创先争优;三是带作风建设。坚持紧密联系职工群众,通过建立健全工会领导联系点、工会干部联系企业和职工、工会信息通报等制度,畅通联系职工群众的渠道,改进工作方式,把主要精力用在帮助基层和职工解决实际问题上,促进工会在
立足岗位创新发展中创先争优;四是带能力建设,坚持按照“政治坚定、业务扎实、作风过硬、廉洁自律”的要求,加强工会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促进工会在机关效能暨创业服务中创先争优。五是带阵地建设,坚持提升职工的思想素质,注重精神理念行为规范和员工形象,营造健康向上,团结和谐的舆论氛围,促进工会在企业(职工)文化建设中创先争优。
第五篇:发挥地税职能作用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
发挥地税职能作用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
赣南苏区—中国革命前进的伟大基地,人民共和国的摇篮,毛泽东思想的发祥地,苏区精神的发源地。如今,在这块3.94万平方公里曾经铸就了不朽丰碑的红土地上,918万赣南儿女正掀起了一场振兴发展的接力。在这场接力中如何发挥地税部门的职能作用,为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服务,笔者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大力传承苏区税务干部好作风,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服务
七十多年前,中央苏区的税务前辈们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一手拿枪,一手收税”,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苏维埃税收的红色篇章,为我们留下了“坚定信念、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联系群众、廉洁奉公、勇于创新”的“苏区税务干部好作风”这一宝贵精神财富。苏区税务干部好作风具有苏维埃革命时期鲜明的时代特色,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认真学习和大力弘扬苏区税务干部好作风,对于加强新时期地税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做好地税工作服务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新时期,面对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作为这片红土地上的地税干部,我们更要深入学习、了解苏区税务干部好作风的深刻内涵,准确领会和把握其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在振兴发展赣南苏区的伟大实践中大力继承和弘扬苏区税务干部好作风,积极探索弘扬苏区税务干部好作风的有效途径,加强地税干部队伍建设,以优良的作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坚持经济税收观,实现税收与经济同步发展,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财力保障 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实施振兴发展赣南苏区的必然要求。确保地税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是税收服务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首要任务。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经济发展的差距,2011年赣南18个县市区的各级地税部门共组织入库各项收入89.19亿元,同比增收27.17亿元,增长43.8%,其中完成地方税收71.95亿元,增长39.9%。地税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大,为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务提供了坚强的财力保障,多次受到省局和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奖励。总量不大增幅高,税收收入连年高增长的态势表明,赣南苏区强劲的钨与稀土矿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家具制造业企业,将为地方税收提供更为广阔的增长空间。为此,在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中,我们地税部门除了要积极充分地向上级反映诉求争取优惠政策的同时,反而更要加强税收征管,依法收税。如果连必要的国家法定税收都收不上来,那就说明苏区振兴发展是不成功的。因为税收收入对检验振兴发展是否有效益、赣南苏区的企业办得如何都是一个重要标志。
税收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中应发挥好税收的基本职能——组织好收入。组织收入是税务部门的基本职责,是税收工作的中心任务。这也是实施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加大对赣南苏区建设的需要;是扩大赣南苏区公共投资规模,加快赣南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决定税收,税收促进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为税收提供可靠的税源。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必然推动各个行业重大项目的全面实施,将为我市地方税收带来新的增长点。对此,各级地税部门 一定要紧盯项目摸清税源,认真落实税收经济观,把支持经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准确把握经济发展与税收增收的内在关系,科学分析税收收入与对应的经济税源协调增长及税收占GDP的比重情况。坚持在科学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好税收调节经济、调节分配的杠杆作用,及时把经济的增长反映到税收的增长上来,用税收增长为改善民生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实现经济与税收良性互动,保持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协调,不断提高税收的贡献率。
三、研究政策争取支持,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营造宽松的税收环境
税收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目标,而选择和制定的关于税收分配活动的基本方针和指导思想。它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引导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依据。
近年来,国家从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战略高度,制定了鼓励下岗职工再就业、支持西部大开发、鼓励技术进步,促进民间投资和第三产业发展、加快粮食流通领域改革等税收政策。这些税收政策从宏观上体现了国家产业政策、产业导向。这些惠民政策为企业减轻税负、积累资金,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滚滚大潮中,我们地税部门一定要深入研究落实好国家已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并积极借鉴国家关于支持其他经济功能区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并建立起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符合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实际、产业和区域紧密结合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加快推进排污费改征环境税实施的步伐。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深入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税收政策上,应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鼓励发展低碳经济。对有利于赣南苏区生态环境保护或治理恢复生态环境的项目给予税收优惠,鼓励发展生态环境整治、污染治理、资源综合利用、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可考虑全面开展环境保护税,促使污染企业加大投入治理污染或通过重税迫使污染企业、污染项目停产下马,促进产业调整并向低碳经济转化。同时,完善综合利用资源与生态补偿的税制体系,使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形成良性循环。
——改革现有的资源税征管制度。在21世纪实现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能源和其他资源的供需矛盾将始终伴随着这一过程。为使现有资源得到科学开发与合理利用,应改革现行资源税,提高资源税率,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一是扩大征收范围,将所有必须加以保护性开发的资源如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新能源等列入征收范围。二是对资源税费进行合并,将资源性的税种以及各类资源性收费并入资源税,避免对同一资源既收费又征税的现象。三是调整税负,根据各类资源的外部成本、稀缺程度及经济效用等因素确定税率。四是改进计税方法,提高资源税的税负水平,限制钨与稀土等稀缺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这样既不会造成地方税收减少,而且在改变计征方式、提高课税标准后还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期限一般为3年、5年、10年,这对于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这一长期复杂的工程而言显得较短,并且容易导致投资者只投资投入少、周期短、风险小、利润高的行业,造成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协调。因此有必要在确定招商项目时,强化税收政策的产业导向功能,在国家现行的政策范围内,运用减税、缓税、退税或加速折旧、税前扣除、投资抵免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税收对产业结构的调节作用,如把享受优惠政策的期限延长至20-30年,以吸引外地企业对赣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获利期较晚的项目进行投资。同时,加大税收鼓励投资赣南苏区建设的力度,降低政策准入门槛,适当将未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一些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纳入优惠范围,使优惠政策惠及更多的企业。
——增加税收优惠方式,实发挥税收促进赣南苏区企业发展的作用。目前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税率式优惠,对一些税种实行免征或低税率优惠。这种优惠方式只对有利润的企业起作用。因此,在优惠政策设计的税种方面,从目前以所得税为主,转向所得税、货物和劳务税并重。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具体形态方面,从单纯的税收减免向税收扣除、加速折旧、递延纳税、税收抵免等多种形态发展。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但经济效益不好而不能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企业,可按照现行税收管理权限,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减免优惠,减轻企业负担,增强其盈利能力。对于一些具体需要特殊支持的事项或者企业,可采用税收扣除、加速折旧、递延纳税、税收抵免等形式,以培育企业自我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对生态移民所涉工程和移入地区实行特别税收优惠或一定期限的免税政策。对生态移民从事个体经营或者企业吸纳生态移民就业的,给予一定期限的税收优惠。
——实施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与使用的税收政策。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是深入实施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为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对高科技人员和具有专门技能的高级人才到老区投资、就业取得的收入、各地给予的各种福利待遇,应给予适当的个人所得税优惠。对高级专门人才在赣南地区进行的专利转让、技术咨询、科技开发、专项服务等都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以留住人才在赣南苏区创业,使更多高级专门人才愿意到赣南苏区工作。
四、建立税管协作机制,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搭建设良好的税企发展平台
各级地税部门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税源变化趋势,征收管理实际,不断创新税收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出一条符合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税收征管的新机制,为实现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战略目标,创造良好的发展平台。
——建立专业化税源管理机制。按照经济区税源分布现状,突破现有按属地、划片管户的单一方式,实行以分行业管理和分规模管理为重点,以纳税人属地、风险管理为辅助的税源分类管理。坚持管户与管事相结合,按照重要事项、关键环节分工,建立以个人管理与团队管理相结合,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税源管理体系。——建立科学化信息管税机制。在运用信息化等科技手段等方面下功夫,建立信息互通机制。税收与经济发展指标息息相关,税务部门只有获取大量的经济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加强税收管理工作。政府职能部门要与税务部门建立互通经济信息长效机制,定期把各项经济指标及时向税务部门反馈,由税务部门做好税收信息采集与存储、加工与分析、传递与处理,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收管理、税务稽查,减少国家税款流失,提升税收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纳税人遵从度。
——建立规范化地国地税间税收协作机制。在国地税部门之间,建立完善税收协作管理机制,对于高效利用税收管理资源,加强学习交流、促进合作、强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要加强联席会议制度法。二是建立互通税收管理、纳税服务、政策落实、税源培植及税源管理等信息机制,加强地区间税收协作,促进税收公平,减少地区之间因税负不公产生的税收转移,为赣南苏区的振兴发展创造公平的税收环境。
五、优化纳税服务体系,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建造和谐的发展空间
税收法制环境是地方经济发展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我们地税部门一定要自觉地把地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置于服务区域经济、支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之中。牢固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开展“作风整治”活动要求,强化“两个减负”,进行服务流程再造。通过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进度,清理和简并要求纳税人报送的各种报表资料,减轻纳税人负担,为企业提供快捷方便的政策服务。要扩大网上报税、银行网点报税覆盖范围,提高服务效率,建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增强对纳税人在赣南老区投资创业的吸引力,为加速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尽地税之好、部门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