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严格程序搞林改 林业发展民致富
严格程序搞林改 林业发展民致富
安庄镇黑石沟村党支部书记 赵立亮
我们黑石沟村位于安庄镇西北部,距镇驻地8公里。全村有416户,1208口人,耕地1990亩,林地1300亩,杨树丰产林1100亩,全村绿化覆盖率达42%。近几年,我村多次被上级有关部门授予“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庄”、“文明村庄”、“科技致富示范村”、“五个好村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一、严格工作程序,保障林改质量
在今年林权改革工作,我村始终把林改共作为保稳定、求突破、谋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切实保障群众权益,做到了林业发展与林改有机统一,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一是依法民主推选,成立工作小组。村里专门设立林改办公室,抽调专人具体负责林改工作。工作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按照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表决通过,由村两委成员、老党员、老干部代表、村民代表共7人组成。办公室配备了写字台、沙发、茶几、档案厨,各种制度版面均已上墙,建立健全了有关档案资料。
二是搞好业务培训,保障林改质量。林改工作政策性、业务性强,程序要求严格。我们严格按照上级会议精神,积极参加镇上系统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知识培训学习,了解和掌握了林改的目的意义、程序步骤、政策要求、操作规程等基本知识,成为懂政策、会操作、能指导的“明白人”。
三是调查林木状况,依法确认合同。村林改小组对村内的所有林地、林木资源进行详查,按照不同地类,不同林种,不同经营管理方式,填写调查摸底表,建档立卡,本着尊重历史,保障群众权益的原则,对没有签订承包经营合同的51户进行了依法补签;对合同不规范的9户依法进行了修改完善,对未经合法程序获取的林地、林木经营权的4户,通过法定程序修改合同,由村林改小组和承包户协商解决或由村集体收回重新发包。目前,除确权办证外,各项工作基本完成。全村确权林业面积1300亩,确权行道树12000棵,审核确认、补签合同64份。
我村通过林改,盘活了现有林地资源,搭建了林权交易平台,村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入股、出让、抵押等形式,自愿转让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活立木交易,使“死钱”变“活钱”,使“不动产”变为“动产”。保障了林农收益,群众发展林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真正实现了林改保障林业、促进林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大力发展林业,促进致富增收
过去我们村,一直被称为安庄的“北大荒”,在镇驻地最北部,土地瘠薄,经济落后,农作物只有三大样——花生、地瓜、少量的黄烟,村民增收非常困难。近年来,我村通过大力发展林业,找到了一条“林业治村,林业富村、林业兴村”的发展路子,实现了以林促农,致富增收。
2007年,我们村里成立了林业协会组织。协会成立有效地推进了全村的林业生产,尤其在优良树种推荐、管护技术指导、市场信息提供等方面为村民提供了配套服务。现在,村里已逐步建立起苗木供应、病虫防治、成材销售、木材加 2
工等一条龙服务体系。几年来,协会累计帮助全村发展扒板厂4家,木材加工厂1处,为种树户提供优质树种5万多株,提供技术服务1200余人次,发展林木经纪人20多人,为群众直销成材树5万余株,使群众直接增加效益近百万元。
随着林业规模不断扩大,村里的植林大户还利用成片园林发展起了林间经济,在林下培育食用菌、喂养羊、兔、鸡、鸭,做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不少村民家有十头羊、百棵树、千只鸡,形成了以林业为主的立体式种养结构,去年,我村平均每户林间经济收入达到2700元,占人均收入的40%。
林业发展给村民带来经济实惠的同时,我村集体经济也不断发展壮大,我村成了全镇有名的林业特色村。近两年我们投入120万元修建河堤3600米,硬化村街6.8公里,安装路灯30盏,栽植绿化苗木2万株,新建健身广场一处,村级卫生室一处。
各位领导,我村的林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林业链条的延伸、林果产业转型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上级领导大力支持下,我相信我村的林业和林改工作会做得更好。谢谢。
2010年12月13日
第二篇:林改程序
柳坪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程序
1、组织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学习林改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统一思想认识。
2、成立以村支书为组长,村主任为副组长,村民组长和村民代表为成员的村计林改领导小组,明确分工。
3、利用有线广播、张贴标语等形式搞好宣传活动,做到林改政策家喻户晓。
4、对本村的人口状况、森林资源经营状况、合同(台账)等资料管理状况进行全面调查。
5、制定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并征求乡(镇)政府和群众意见。
6、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并报乡(镇)政府批准。
7、对已批准的改革方案张榜公布。
8、明晰产权、并将明晰结果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表决,之后张榜公布。
9、需要巩固确认的合同和地块逐个(块)进行确认、对照林权登记台账核对质疑。
10、确认无误后依法签订(完善)合同。
11、填写林权登记申请表,报县林业主管部门依法进行林权登记,对林权发生变化的依法申请变更登记。
12、领取林权证。
第三篇:金融支持集体林改与林业发展 实现金融与林业双赢
金融支持集体林改与林业发展 实现金融与林业双赢
2009年6月3日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胡锦涛总书记指示,“林权制度改革意义确实很重大”,温家宝总理指出“林权制度改革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与土地家庭承包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2008年4月份,中央连续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研究林业问题,部署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2008年6月通过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中央各部门、各单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重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特别是财政、金融和保险等部门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把金融促林、银林合作作为现代农村金融工作的重要方面,精心组织,认真谋划,周密安排,积极稳妥地推进,有力支持了集体林改工作。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已把林改作为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主动探索,扎实推进,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目前,全国有30个省成立林改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的林改办,有28个省出台了林改意见。福建、江西、辽宁、浙江、云南等5个省在基本完成主体改革的基础上(即明晰产权、林地承包到户的基础改革),目前正全力向建立和完善财政、金融、税收、保险等配套政策、建立和健全农民合作组织、搭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平台、进一步深化改革方向发展;河北、安徽、湖北、重庆、河南、贵州、四川、湖南、内蒙古、广西、吉林、海南、黑龙江等13个省区林改已全面推开;山西、江苏、山东、广东、甘肃等省正在进行改革试点,为改革全面推开做准备。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林农的积极性,许多改革地区已呈现出森林资源大幅度增长、农民大幅度增收、林业管理职能转变、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林区社会更加和谐的良好局面。4月19日,温家宝总理在海南省看望林场职工时指出,国家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林改。这既是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绩的肯定,也体现了中央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坚定性。
金融保险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产权明晰仅仅是第一步,后期多项配套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
研究和探讨金融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开展小额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是把改革推向深入的关键环节。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实践来看,开展小额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既是林区百姓兴林富民的呼声,也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现代林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既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金融促进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重大举措。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广大农民真正彻底地获得了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的所有权,作为林地的经营主体,如何利用林地资源,充分发挥林地的经济效益,是当前农民的迫切需要,在已经完成改革的地区,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林农投资林业的热情极高。但是,由于贫困原因,农民有愿望投资而无力解决资金来源,使农民集约经营林地,充分挖掘林地生产力的梦想难以实现。为了破解资金这个难题,福建、江西、浙江、辽宁、云南、海南等省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相继开展了小额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试点。截至目前,福建省累计发放各类林业贷款60多亿元,2006年8月福建省开始进行森林保险试点,在各级财政为农民提供森林保险保费补贴的支持下,至2007年底,福建全省共承保森林面积315.66万亩,保险金额11.51亿元;2008年1~10月份,全省新增承保森林面积302万亩。2008年,江西省共办理林权抵押贷款38.3亿元,共有344.2万亩林地参保。截至2008年10月末,辽宁省已有30家县级联社、217家信用社开办林权抵押贷款,共计1917笔、5.17亿元。截至去年年底,浙江省各类林业贷款超过80亿元,其中直接发放林权抵押贷款5亿多元,在省财政安排3000万元的支持下,已在全省全面推行了森林保险,目前全省承保面积已达到2278万亩。丽水市委市政府把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列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和全市十件实事之一,并设立林权担保基金2100万元。
开展小额林权抵押贷款把金融资本引入林业,解决了农民的投资需求,为提高林农自我发展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我国集体林地面积25.48亿亩,涉及6亿多农民,这表明:充分利用金融资本发展林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潜能极大,金融部门开拓市场的前景非常广阔。同时,通过各省开展的森林保险试点也证明,对农民开展在政府扶持下的森林保险既可以大大提高林农抵御和抗击风险的能力,又可以降低金融部门贷款风险,对金融资本流向农村,流向农民发展林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今年,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率先在福建、江西、湖南开展中央财政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这将对进一步增加农民的保险意识,充分调动林农参加森林保险的积极性起到重要作用,也必将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进行产生深远的影响。
小额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试点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小额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试点虽然在各地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要全面深入地推进这一改革,使之真正成为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和普遍惠林惠农的好事,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在小额林权抵押贷款方面:一是发展相对缓慢,农民投资林业务林致富的资金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二是贷款期限过短,还没有与林业生产长周期特点相适应的金融产品。三是贷款利率偏高,过高的贷款利率加重了林农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投资林业的热情。四是抵押物处置困难,处置程序复杂,限制因素较多。五是林权流转市场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林权抵押登记和产权交易服务等软硬件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森林资源资产交易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六是林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不完善,缺乏实力雄厚的林业信用担保机构。
(二)在森林保险方面:一是投保面低,森林保险覆盖面积不大。二是保费补贴低,林农投保的积极性不高。三是林农投保意愿低,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存在一定程度的侥幸心理,投保的主动性不强。四是保额低,保额远远低于成林的实际市场价值。五是保费较高,林农负担较重。六是保险品种单一,未能满足农民对保险品种多样化的需求。
解决小额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中存在的问题,既是林业与财政、金融和保险等部门相互沟通、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动力,也是研究解决金融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创新林权信贷模式,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的新课题。
林业部门要积极主动地配合财政、金融、保险等部门开展工作
当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了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热点、农民期盼的焦点。为确保银林合作顺利开展、确保林农受益,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在金融支持林改中要以主人翁的态度,主动与金融部门沟通,积极做好配合工作,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建立合作机制,为化解和降低金融风险提供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持。
一要主动和财政、金融和保险等部门沟通,通力协作,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会商、座谈、联合调研等方式,建立双向工作进度调度机制,及时沟通交流林权制度改革情况,协调解决林权抵押贷款办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顺利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提供保障。
二要注重优化金融保险服务环境,为金融保险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造更好的条件。林业部门要在林木收储中心建设、“一确认、两承诺”制度建设(确认林地林木权属、承诺在抵押期间不允许流转、不允许林木采伐)、林权流转体系建设等方面下工夫,为完善林业投融资环境,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促进林权抵押贷款持续健康发展,为金融部门支持林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市场保障。三要注重总结经验,积极创新,稳步推进林业金融保险工作。林业部门要从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角度,以林农需求为导向,认真总结经验,探索金融支持林业发展的多种模式,开发多种涉林、宜林的金融产品和保险产品,适当简化手续,切实方便林农。
四要注重组织、宣传与考核,扎实配合财政、金融和保险支持林业工作。各地林业部门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积极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精心组织。通过联合召开合作项目推介会,广泛宣传,树立典型,营造有利于林权改革顺利推进的良好氛围;要明确一把手负责制,通过组织考核,使广大林业干部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向一处使,形成推进合作的动力。
五要会同政府有关部门探索和建立农民合作组织。积极引导农民建立家庭林场和林业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引导林农由分散经营向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发展。
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尊重农民意愿,满足群众需要。让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林业得发展,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也是部门之间加强合作,共商兴林、惠农、富民的目的所在,为加快林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发展立体林业 带领群众致富1
发展立体林业 带领群众致富
-----灵璧县禅堂乡大吴村农民创业带头人陈德启先进事迹
陈德启,男,汉族,1969年11月出生,199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大吴村村主任。为了改变家乡的贫困落后面貌,他坚持艰苦奋斗,创业为民,克服重重困难,按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服务城市市场需求、实现自身发展致富”的创业思路,努力发展高效林业,兴办灵璧县德海林业专业合作社,改善群众生活,带领当地群众走上了共同致富的康庄大道。
大吴村地处县城北部15里,有人口5800多人,有耕地面积9700多亩,人多地少,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是靠外出务工。村的发展停滞不前,让人痛心疾首。看着千名父老乡亲愁苦的面容,面对生他养他却毫无生机的故土,他决定依靠科技走出一条带领农民致富的道路,担当起了村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领头人的重任,与村“两委”班子一起,带领全村村民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路。
建立百亩基地,发展高效产业
“只有当不好的村干部,没有带不好的老村民。”这句话被奉为名言。他深知,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需要的是既能做好基层党政工作,又能带领农民致富的好干部、能干部。
在他的血液中,融汇着硬汉子的铮铮豪情;在他的心中,蕴含着对村民乡亲的细腻情怀。两者互相交融,形成了他大胆心细的性格特征。他根据村实际情况和所面临的机遇,提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服务城市市场需求、实现自身发展致富”的创业思路。
根据当地的实际和多方论证后,他决定在本村开发林业苗木基地,实行连片开发。没有资金,他带头投入;没有设备,他向亲友求借。不管刮风下雨,他都坚守在基地上。村民们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纷纷解囊并投身于苗木基地的战斗中。
在他的带领下,通过3年的努力奋斗,终于完成了230亩苗木基地建设任务,共投入资金160万元。据估算,苗木基地建成后,年收入达180多万元。
古道热肠 传授花卉苗木种植技术
陈德启找到了发家致富的门路,但他并没有忘记那些致富无门的乡亲。刚开始,他想的是要解决家乡邻近八、九个村民组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就主动聘请他们前来基地劳动,按每天50元计算,仅此一项,每天支出2000元,近两年来,每年为当地群众发放了50多万元的劳务工资,既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部分群众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更为稳定当地的社会治安做出了贡献。很快,他发现要彻底解决当地群众渴盼致富的根本问题,就必须真正引领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他向当地群众无偿传授技术,低价
提供种苗,尤其是将那些市场行情销路好,效益高的种苗优先提供给农户。在他的带领下,当地百姓发展苗木花卉热潮迅速掀起。当年周边100多户群众都走上了生态林业发展致富的小康路,有的以苗木、中药材为主,有的以种植苗木、花卉为主等等。如今是产、销两旺,人均年收入达8000元以上,被带动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当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邻村农民看到他种植花卉苗木经济效益好,就纷纷来拜师学艺。陈德启对那些有志发展花卉苗木的农民朋友,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在陈德启的指导帮助下,通过种植花卉苗木发家致富的村民越来越多。
建立专业合作社 推动花卉苗木产业发展 创业的成功,并没有让陈德启停下脚步,但他没有忘记乡亲、没有忘记回报社会。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刚起步。”带领群众致富成为他迫切的愿望。他清楚地知道,只有与广大农户更紧密地联合起来,形成规模、创出品牌,产品才能在市场中立住脚、扎住根,广大农户的收益才有更好的保障。从2008年开始,以“做强苗木花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为宗旨,对当地群众实行统一技术、统一提供种球、统一销售的模式,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带动当地群众发展苗木花卉,由年收入4000多元增加到现在年收入2万元,走上了小康之路。为使带动作用更加
明显,2010年初,他着手组建灵璧县德海林业专业合作社。一个集生产、经营、初加工、购销于一体的合作社的已经建立起来。第一批入社成员169人,至2011年合作社社员共发展苗木花卉320亩,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苗木花卉480亩。据初步统计,目前通过他带动的群众发展苗木花卉生产,年人均增加纯收入达2000元以上,带动当地群众走上了一条共同致富之路。
小富不骄,富而思进
在初步成功的基础上,他并没有在小富面前止步,他又开始了新的探索,目前,他通过考察、学习,正在大力发展立体高效林业发展之路,在大的苗木下面积植小苗,间作种植中药材。同时,结合秋冬季节,种植时令蔬菜,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土地单位面积产值大幅度上升,亩年产值达8000元以上。
陈德启经常以自己创业的经历,引导村民改变传统的种植观念,向土地要效益。几年来,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种植技术和经验,通过举办技术讲座和编发小册子等方式,无偿传授给周边村民,带动当地群众建立种植花卉种植基地,使当地200多户农民共同走上种植花卉的致富之路。
真心奉献,时代楷模
“爱人者人恒爱之”。陈德启带领百姓致富奔小康的先进事迹感动了当地政府领导和乡邻乡亲。2008年3月,他被
选为大吴村村主任,在全村人的信任和企盼下,开始了带领全村人民走上改变贫困面貌、改善生存环境的发展之路。
要想富,先修路。修路是他上任为百姓干部的第一件事。要把通村的羊肠小道变为能通车的公路,历任村干部想干而终未干成,难度可想而知。他没有退缩,一年修不通,两年修或三年修,在他的号召下,一方面群众集资、投工投劳,另一方面他跑项目,向上级部门求援,共争取扶贫资金26.9万元,共同修建。在他的带领下,一条宽阔的水泥路迎着朝阳,沐浴春风呈现在乡亲们的眼前,大伙儿无不露出舒心的微笑。
有付出必有回报。如今乡亲们一提起陈德启,人人称赞、敬佩,都说他是一个好农民、好干部、创业致富带头人,值得我们人人向他学习。陈德启本人也多次受到上级政府的表彰。
陈德启同志致富不忘乡亲,一颗拳拳赤子之心,无私奉献。他把智慧用在了发展家乡的经济上,把辛勤的汗水洒在了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谱写了一曲新时期新农民的开拓之歌、创业之歌、奉献之歌。陈德启,他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典范,是扎根农村,艰苦创业的真正时代楷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锋。
第五篇:浅谈林改后林业投融资体系的构建
浅谈林改后林业投融资体系的构建
林经05-1班 申津羽 050664118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林业投融资体系的发展进行分析,从我国在林业投融资目前在投入不足、渠道窄、主体不明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究了适合我国林业投融资体系的模式,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有助于我国林业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林改 林业投资 构建
Discuss on construction of forestry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after forestry reformed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system on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in our country, explored the mode which is appropriate our country through the problem of forestry system on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such as shortage of investment、narrow channel、perspicuity main body, And gave some useful suggestion to make better development to our country forestry.Key word: forestry reform;forestry investment;construction
一、我国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背景
林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稳定投入。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林业,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如果从层次角度看,林业投资被划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狭义的林业投资把资金投入作为衡量标准,将林业投资定义为林业投入要素的货币表现,划分为产业性投资和生态性投资。田治威把林业投资定义为投入林业各生产领域资金的总称,包括投入到营林生产、木材采运、木材加工、林产化工及林业机械制造等方面的资金,涉及林业行业所属各种性质的生产经营单位。广义的林业投资是指从生产能力上投入林业的资金、物力、财力,以及从质量和效率上增强林业发展能力的相应制度、法规、科教等方面的投入。
张长交从资本运营的角度定义林业投资是:为实现林业资本运营的社会化、高效化、市场化目标,将一定数量的资财(有形的或无形的)投放于营林基础产业、林产工业和林副产品加工业以及多种经营和第三产业,以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是林业资源配置的基本形式。投资的成败在微观上直接影响投资主体的收益和损失,在宏观上影响林业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参考以上各种观点,可以将林业投资定义为:为发展林业,以直接、间接或资本运营的方式将资金、物质、劳动等硬要素和制度、科技等软要素投入到林业生产中的活动。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9%,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8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27%。长期以来,我国林业发展难以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林业仍然是国民经济链条上发展较弱的产业。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木材供应缺口进一步扩大。据预测,2015年国内木材缺口将达到1.4亿-1.5亿立方米。随着生产生活对森林资源需求量的增加,一方面,国家财政投入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我国林业投融资渠道狭窄,也制约了林业的发展。集体林权改
1革,确立了林业的经营主体和投融资主体,为我国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提供了可能。
(一)国家财政投入不足
我国林业投入的绝大部分来自于国家财政,近几年来国家对林业的投入虽有增长,但数量有限,与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形势和林业产业建设肩负的任务相比,还存在突出的矛盾。投资总量不足仍然是制约林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林业投入总量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距,远不能满足林业生态建设的客观需要。例如,全国林业生态重点建设工程国家“九五”规划投资257.31亿元,而实际投资只有167亿元,缺口达90多亿元。根据林业“十五”规划,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森林防火、森林公安、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国家投资分别为58亿元和243亿元,年均11.6亿元和46.6亿元。而2001年这两项投资实际却仅为2.1亿元和6.6亿元,资金满足程度只有18.1%和14.2%。同时有限的财政资金主要集中在工程建设上,而投向后续管护的比例很低,严重影响了林业建设成效的巩固,不利于森林生态效益的持续发挥。
(二)投融资渠道狭窄
我国林业建设投入多以国家投资、专项贷款及林业自筹投入为主,投融资渠道狭窄。目前,我国的林业融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1)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无偿投入,包括财政拨款专项拨款、基建拨款、专项资金提取、征收和拨入等主要表现为中央预算内林业基本建设经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基金、中央财政林业专项经费以及国家科技推广项目和地方各级政府配套的资金。
(2)林业贷款、财政贴息贷款及国债资金,包括林业贴息贷款、治沙贴息贷款、山区综合开发贴息贷款、国家开发银行发放的基本建设项目贷款等。
(3)林业基金。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央级和省级林业基金制度。现在,除了早已建立的中央级林业基金外,已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省级林业基金制度,主要包括育林基金、造林建设基金、绿化基金等。
(4)证券融资。目前,沪、深股市有几家林业上市公司,包括永安林业(福建)、吉林森工(吉林)和景谷林业(云南)。
(5)外资。外资一般来源于官方和非官方两种渠道。官方来源主要包括:外国政府及政府机构提供的援助和贷款;国际组织(多边机构)提供的援助和贷款。非官方来源主要包括:商业供应厂商和制造厂商为购买其货物提供的出口信贷;商业银行提供的出口信贷和现金贷款;国外私人投资者向我国企业投资,寻求企业中的持久利益(直接投资),或者购买我国公司和政府发行的股票与债券(证券投资)。
“九五”期间,林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中,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国家预算内资金、自筹资金和国内贷款,所占比重分别为50%、24%和10%。林业建设资金一半是国家的投入,而民间投资、外商投资等广阔的投资渠道尚未大规模开发。
综上,目前政府仍是我国林业投资的主体,虽然近年来林业投资总量不断增加,但是与林业建设的需要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缺口。因此,我国林业的发展仅依靠政府投资是不够的。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增加林业投资,是解决林业建设资金不足,促进林业发展的关键。在这种背景下,林业投融资制度改革成为林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经营主体与投融资主体逐渐到位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项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确立森林资源培植的市场主体身份,这是接受社会投资和进行市场融资时的必具条件。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使森林资源明晰了产权主体,初步形成以森林资源培植为主要营利目的的林农自营自治模式、森工企业营林经营模式、国有林经营模式、民营林场模式等四大类型的“经营主体”,这四类各具特征的“经营 1 http://www.xiexiebang.com/lnlin/kyssite/showinfo.jsp?infoid=1000029502 主体”,体现着不同的组织层次、代表着不同的生产经营水平,体现着当前不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下的多元化的林业经济结构特征。
显然,林权制度改革在确立经营主体的同时,也确立了投融资主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各个经营主体自身既是一个投资主体,也是融资主体。经营主体将自己的储蓄、留存盈利等转化为投资时,就是经营主体内部融资,即主体投资;然而,单纯依靠内部融资很难满足森林资源培育的资金需求,这就需要利用外部融资,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资金,使之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此时,森林经营主体就成为外部融资的载体。
二、我国林业投融资体制的存在的问题
信贷资金不足、贷款门槛和融资成本偏高。目前农村信用社吸收的资金主要满足以普通种养业为主的农户的贷款需求,制约了对林业的信贷发放,即使给林业贷款了,林业生产周期与贷款期限也难以匹配。林业从投入到产出往往需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而金融机构很难发放期限为几十年的贷款。同时,森林资源抵押贷款的融资成本较高,机制不够灵活,借款人除了付贷款利息外,还要承担抵押物的评估、登记、担保、保险等费用。
林权价值评估缺乏统一标准。现有的森林资源评估中心至今没有国家认定的专业评估师,对林权评估没有统一标准,部分地区存在评估价与林木实际价值相背离、评估费用过高的现象。由于林木的优劣、年限相差甚多,且林木评估市场还不完善,造成一些用于抵押的林木价值评估虚高,影响了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
森林保险不配套。目前全国大部分保险公司尚未办理森林资产的保险险种,即使有部分办理也是针对国有大型林场或者林业经营大户,个体或散户很难介入。2005年,福建的南平、三明、龙岩三个地市森林保险保费收入为158万元,森林保险已决赔款256万,赔付率为162%,亏损较为严重,森林保险业务仍未跳出“高风险、高费率、高赔付和低保障、低覆盖、低投入”的怪圈。
木材采伐指标的不确定性。按现行木材采伐指标管理规定,采伐指标是由林业部门分配到各乡镇,由各乡镇林木经营者向乡镇林业站申请参加抽签分配,造成一些林农的林木到了砍伐期或间伐期,因无采伐指标不能采伐,借款的林农又无其它资金归还到期贷款,只能拖2欠贷款。
三、我国林业投融资体制的构建
在现有林业投融资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我国林业投资和融资体制,还需要从以下两个大方面来考虑:
(一)拓展公益林融资渠道
一般所称的公益林是指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为目的,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的林木、林地。对于公益林业中的禁伐林来说,其资金只能来源于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投资主体。这是因为这种禁伐公益林作为一种公共经济具有成本高、规模大、周期长和在目前的情况下几乎没有直接收益等特点,因此,以盈利为目的的投资主体没有激励来进行投资。笔者认为其融资渠道主要有本国政府投资和外国政府的无偿援助,及非获利性国际金融组织的投资。政府一般拥有动员大量社会资源的能力,同时又具有广泛的社会代表性,因此有条件、有能力来从事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和非营利性的公共经济活动;赠款和慈善资金等国外资金的投入也多数是为了公益目的而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不断完善,也有可能出现财力雄厚的大公司投资于此种公益林业。
总之,生态林业的外部性和公益性,决定了应采取以财政为主、市场为辅的融资机制。通过国债,形成调节当代人和后代人经济利益关系的生态林业工程投入机制;通过森林生态效益税,形成调节生产者与受益者经济关系的生态林业日常经营投入机制;同时还需关注市场 2 http://www.xiexiebang.com/jjdt34.asp?id=18721&ds=1 机制在生态林业融资中的作用,在产权明确、产品经济效益可以量化的条件下,应积极培育森林生态环境效益服务市场。
(二)拓展商品林融资渠道
1、确立商品林林农的投融资主体意识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前,“公而大、大而空”的集体林所有制结构,美其名是“财产权共同所有”,这种“太多人的共有”实质是“大家都没有”。数十年的集体林经营历史,事实上林农并没有得到实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自主经营的地位已经确立,基本具备完整功能的独立经济体,即确立了“林农是森林资源培育的投资主体及林业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问题。经营主体主动介入森林资源培育的投融资,其目的就是谋求森林资源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和最大的投资效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初期,林农的经营主体地位虽已基本确立,但正如任何经济制度的变革一样,从大集体体制到个体民营经济的变迁,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系统化的配套改革措施,特别是对森林资源培育的投融资政策引导,以进一步树立林农的经营主体意识。
2、多种融资模式选择
目前,各地根据实际,探索出五种“商业性信贷+政策性信贷+商业性保险”的组合模式:
(1)林权直接抵押贷款。即林权所有者直接以《林权证》提供抵押向金融机构借款;
(2)担保公司担保贷款,即林权所有者以《林权证》向专业担保公司提供反担保,由担保公司为林农提供贷款保证,银行发放贷款;
(3)农户联保贷款,即农村信用社结合农村信用村、镇的创建工作,借鉴农户信用小额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做法,以林农联保的方式发放贷款;
(4)政府信用贷款,即由政府组织协调,指定国有资产投资公司统借统还,各林业中小企业及林农作为最终用款人使用并偿还贷款本息,当地农村信用社为委托贷款行办理贷款的发放和结算业务;
(5)企业资产抵押贷款,即林业企业以其固定资产评估值的一定比例进行抵押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然后由企业与农户开展合作造林。
3、通过股份合作制,规范投资渠道。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由于我国林地资源只能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目前我国非公有制林业的主要经营形式应是林业股份合作制。林业股份合作制以股份形式来聚集资本,资本采取价值形式,并借助股份清晰地确定每个参股林农股金在总资本中所占的份额。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保证经济组织内部资本形成、投放、积累再循环过程的顺利实现。林业股份合作制,从形式上采用将权属及森林资产以价值形态折价作股,明确联营各方的收益权。最具代表性的是福建三明市,在股份设置上,分为山地股、基本股和投资股。山地股体现所有权,是国家或集体的山地折价入股,作为山地有偿使用的报酬;基本股是农业合作化以来,村民集体劳动创造的森林资产的再分配。基本股只享有利益分成,不能转让、买卖、继承。投资股是村民投入资金、技术、劳力以及按“谁造谁有”政策营造的林木折价入股。投资股所有权归折股投资人,可买卖、转让、继承。从而保证投资股权可以在特定的产权市场上进行货币资金与产权资本的置换,实现股权的流动性。传统的林业集体经济内部产权单一,而且每个劳动者的产权份额无法量化,几乎不存在流动性。通过山地股、基本股和投资股在营林生产中的组合,明确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林农个人利益的分配关系,有效地动员包括资金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
4、建立合作、服务、扶持三大机制
要坚持林权贷款的合作机制。开展以林权证抵押贷款为内容的林业融资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中央有关部门要尽快出台具体的指导性政策,以便各省有据可依。例如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地方林业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尽快开展森林保险试点工作,扩大试点范围,对提供林竹业保险业务给予政策优惠,鼓励其开发符合林业生长特点和林业企业生产特点的保险险种,为林农生产和林业企业发展提供保障,降低灾害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造成的信贷资金损失等等。
要完善林权管理的服务机制。加大林权流转市场的建设力度,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资产二级市场或森林资源资产收储中心,为林权流转提供服务平台;要做好林权证的登记和管理工作,确认林权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保障抵押权人的合法权益;要加快资源评估体系建设,拟订诸如《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管理办法》等文件,适应林权抵押贷款的要求,培训确认一批森林资源资产注册评估师,严防道德风险而引发金融风险;创新林木采伐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经营者按照市场需求自主采伐,保护森林经营者的经营自主权。
要探索小额贷款的扶持机制。广大林农是林业生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现行财政金融政策,应降低标准门槛,安排贴息资金,简化贷款手续,为广大林农享受林权抵押贷款带来的融资便利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江西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干部谈林改汇编[R].南昌,2006,8.[2]江西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省领导讲话和文件[R].南昌,2006,8.[3]叶德福,刘强.贵溪市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华东森林经理,2006,20(4):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