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材料
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材料
承担单位提供的技术和条件保障(现有技术基础和能提供的支撑条件,如项目审批、环评审批、建设用地审批、建设规划审批、仪器设备、燃料原料、环境条件等)
现有员工305人,其中科技人员101人,研发人员40人。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国锻压协会会员单位,河南省铸锻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河南省铸锻行业专业化领军企业。公司拥有“河南省汽车传动部件锻造工程技术中心”,采用CADCAMCAE技术研发、制造新产品,已获授权专利49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研究开发的“汽车传动轴零部件无飞边精锻技术”、传动轴花键近净成形技术研究、传动轴端面齿突缘叉锻造工艺技术研发等项目都已通过省级技术鉴定,技术水平大国内领先地位。取得的各类科技成果20多项,其中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项。公司通过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并被评定为河南省创新型试点企业。
多年来,公司坚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方针,导入现代管理模式,强化岗位技能培训,制定完善人事、财务、生产销售等各项管理制度。同时,逐步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并通过了G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并严格按照汽车行业生产件与相关服务件组织实施ISO9001:2008的特殊要求的质量标准执行。先后被授予中国锻压协会会员单位、河南省铸造行业综合实力50强企业、河南铸造协会理事单位,AA信用企业和河南省铸造行业专业化领军企业等荣誉称号。公司为汽车和工程机械传动轴提供一流的配套产品及优质的服务做出应有的贡献。
公司积极注重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及应用,不断创新,掌握了有限元分析方法,采用仿真模拟软件,对传动轴零件进行优化设计,使用DFORM等软件对锻造工艺与模具制造工艺进行优化,实现了模具的精密数控加工,初步掌握了模具增材技术,模具多元素共渗得到成功实践。已完成自动化专用模架的设计,已购进全自动加热炉、高精度机密下料设备、3D扫描仪,并初步建立了不同模具的失效模式数据库。公司积极开展采用极限镦粗比的锻造技术研究;采用轻量化设计理念,研究开发提高材料利用率的先进制坯技术预锻成形技术研究,开展特殊制坯工艺,采用复合成形锻造技术。截止目前,公司已申请专利61项,已获授权专利49项,并获得河南省科技成果四项,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许昌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
公司组建有河南省汽车传动部件锻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7人,中高级技术人员36人。拥有研发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工程化实践经验丰富、同行业认可的技术带头人3人,公司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北京机电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等十几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已经形成较强的研发实力,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预期成效和考核指标(应达到的主要技术水平、获得的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产业规模、经济指标、社会和环境预期效益及其他应考核的指标)1.项目预期成效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掌握节能传动轴部件只能制造关键技术并实际应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精密锻模数字化设计、高性能精密锻模制造、机器人连线等方面取得一批标志性技术成果;培养一支创新能力强的传动部件技术人才队伍;实现高端商务用车传动轴零部件数字化精密锻造产业生产,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项目主要目标如下:
(1)建设智能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包括生产数据参数优化、生产过程实施监控、数字化物流跟踪,在线高精度自动检测、设备故障自动预警等,实现汽车传动轴零部件的智能化生产。
(2)使锻件尺寸精度由15级提高到13级、锻件机加工余量由普通级提高到精密级。
(3)建立完善的技术指标体系和生产工艺技术流程;(4)形成年产高端商用车传动轴零部件100万件的生产能力,实现年销售收入4500万元,利润500万元,纳税300万
第二篇:关于组织申报2012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
关于组织申报2012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第二批)的通知
本文来源:广东省科技厅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 粤科函高字〔2012〕314号
各地级以上市科技局(委)、财政局(委)、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顺德区经济促进局、财税局、国土城建和水利局,省直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科技促进建筑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共同发布《2012年广东省低碳技术创新与示范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建筑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坚持重点突出、实效优先的原则导向,开展建筑节能减排技术集成与示范和关键产品、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引导社会力量积极投身建筑节能事业,提升我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现将该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要求
(一)申报单位须是广东省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研发基础条件和运行机制良好,资信度高,技术力量雄厚,财务制度健全,有可靠的技术基础和经济依托的单位。
(二)项目的申报采取网上申报和书面申报的形式,各申请单位必须通过省科技厅业务综合管理系统网站(http://pro.gdstc.gov.cn)提交项目申报书及可行性报告等申请资料,同时将书面申报材料报所属科技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
(三)各申报单位要按照申报指南的内容要求进行申报,不在申报指南范围内的原则上不予支持;提交申报资料时必须认真选择所申报的“专题名称”与“专题编号”。
(四)在研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超过2项的主持人,原则上不能申报新项目;同一主持人2012原则上只能申报1项新项目;严禁同一项目通过变换课题名称等方式进行多头申报,违者取消申报资格。
(五)申请单位应严肃认真、科学合理地制定项目投资预算,增强可行性,避免随意性。项目申请财政资金资助额度未获得足额批准时,缺口部分由申报单位承诺自行补足。《指南》要求配套经费的,项目申报材料必须提供申报单位出具的资金配套承诺函。
(六)其他要求详见《指南》。
二、申报程序
(一)注册。已注册的单位继续使用原有帐号进行申报和管理。首次申报的单位在省科技厅业务综合管理系统注册单位信息,获得单位用户名和密码,同时获得为本单位项目申报人开设用户帐号的权限;项目主持人从单位科研管理人员处获得用户名和密码,填写个人信息后可进行申报。
(二)申报。各单位和申报人注册后即可通过网络提交申请书及相关材料,并在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打印书面申报书2份(另有规定的除外)送交所属科技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
各地申报单位将书面申报材料送当地县(区)科技局、财(税)政局审核汇总后统一送地级以上市科技局、财政局;省直单位送交本系统主管部门。
(三)审核推荐。各级科技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申报项目进行审核后,向省科技厅、省财政厅作汇总推荐。各地市企事业单位申报项目,必须由市科技局、财政局联合行文向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择优推荐(含推荐项目汇总表),其中顺德区由区科技、财政部门联合行文上报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直主管部门直接在省科技厅业务综合管理系统对申报项目择优推荐,并以正式文件报送推荐项目汇总表至省科技厅、省财政厅。
(四)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组织专家,对各主管部门推荐的项目进行评审,按照竞争择优的原则,并根据科技计划安排择优支持。
三、申报时间
本次组织申报涵盖内容,申报时间为2012年3月20日至2012年4月25日下午5时。
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网上审核推荐截止时间为2012年5月4日下午5时。
提交书面材料截止时间为2012年5月11日下午5时。
四、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广州市连新路171号省科技信息大楼1楼广东省科技厅业务受理窗口
邮政编码:510033
网站地址:http://www.xiexiebang.com
联系人及电话:
业务受理窗口:83163930、83163931、83163932
技术咨询电话:83163338
省科技厅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文晓芸 83163877
省科技厅发展规划处:袁海涛 83163837
省财政厅工贸发展处:邓玲玲 83170279
第三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可行性研究报告(申报书)
附件1
受理编号:
密级:□公开
□秘密
□机密
□绝密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可行性研究报告
(申报书)
专项名称: 项目名称: 申报专题编号: 课题名称: 课题责任单位: 课题负责人: 课题年限:20 年 月 至20 年 月 填报日期: 20 年 月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第四篇:生态环境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申报
附件2
生态环境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一、实施背景、主要目标及任务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对天津“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以及“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要求,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力度,围绕建设美丽天津总体目标,结合天津市生态环境治理与质量改善重大科技需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抓住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与固废污染防治和海洋环境、生态环境建设和京津冀节能环保六个方面,聚焦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开展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和示范,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实施污染物减排和生态环境增容综合示范,形成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的系统解决方案,支持打造一批符合现代市场模式的、具有衍生复制能力的生态环境领域的科研平台、创新型企业与产业化基地,为我市环境污染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环保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借助京津冀三地科技优势资源,聚焦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开展京津冀协同科技示范,提升我市节能环保科技研发和先进技术成果的示范应用水平,为京津冀地区创新协同绿色发展和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做出新贡献。
二、具体征集方向
《2018年天津市生态环境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在大气、水、土壤与固废污染防治,海洋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京津冀节能环保科技示范六个方面布置了12个方向的重点任务。
(一)大气污染防治
(1)大气污染物深度减排及清洁能源替代技术研发与应用 针对NOx深度减排需求,开展锅炉低氮燃烧技术的研发与示范;针对颗粒物深度减排需求,开展锅炉尾气冷凝脱水深度治理技术研发与示范;针对挥发性有机物深度减排需求,开展化工等工业行业挥发性有机物高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针对移动源深度减排需求,开展移动源污染控制装置研发和应用;以钢铁、建材等高耗能、高排放典型工业为重点,实施锅炉节能、余热余压等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针对农村散煤治理清洁能源替代的科技需求,开展面向农村供暖的替代性非化石新能源技术的研究,研发工业中低品位余热与区域供暖的热能梯级利用技术,开展多种模式的应用。
(2)大气复合污染源解析及大气环境技术转化体系构建与产业培育
实施雾霾成因分析在内的大气复合污染源清单及精准源解析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区域动态高时空分辨率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和快速量化响应技术研究,提高大气污染预测预报精度,突破细颗粒物特殊组分、高反应性挥发性有机物和恶臭污染物等精细化、准确化来源解析技术结合区域大气污染发生过程特点以及不同污染源减排环境与经济综合绩效,建立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及应急响应方案并开展区域示范。
(二)水污染防治
(1)水污染来源解析及水环境技术转化体系构建与产业培育 支持水污染源清单编制和来源解析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水污染物区域动态清单编制技术,开展大气干湿沉降观测研究,研究流域断面水质与区域污染源的响应关系,提出面向流域断面达标的污染源消减策略,开展水污染物来源解析研究,提升水污染物监控应急响应能力。开展水环境技术与装备的评估研究,选择水污染防治的关键工艺,开展工艺技术的产品化、工程化、标准化的二次开发,研究技术交易、产业孵化等适宜模式,建立水污染防治技术成果二次开发和产业孵化联盟,形成天津市水环境技术转化体系。
(2)重点区域和领域水污染控制与环境治理技术研发及应用 开展不同类型河道水体黑臭的发生过程及其成因研究,低能耗、低成本的入河污染控制及河道水环境整治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构建基于消除水体黑臭为目标的河流水污染控制与水质改善技术集成体系并开展应用。开展基于受损微生物生态系统恢复的河道沉积物原位修复技术开发与应用。开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与污染全过程控制技术研发,突破以难降解有毒有害污染物控制为核心的化工行业废水全过程控制技术,突破以盐控制为核心的典型行业高盐废水趋零排放浓缩技术与装置设计,突破以水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典型行业分质供水和梯级利用技术,并开展工程示范。根据来水特点和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开展饮用水源地水污染物阻控技术及藻类生长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三)土壤与固废污染防治
(1)典型污染场地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与应用
针对石油、化工等行业污染场地,构建污染物识别与分布特征数据库并确定优控污染物,研究污染土壤的绿色修复材料、技 术与装备,重点研究高浓度有机污染土壤绿色修复技术装备与应用。
(2)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技术研发与应用
开展垃圾分类管理、循环回收利用体系研究;建立多源垃圾时空分布特征数据库及污染物识别图谱,研究生活垃圾的清洁高效处理技术与装备,重点研究多源垃圾的能源化—资源化技术、飞灰等二次污染物的安全处置技术,热化学方法与生物方法的协同处理技术,建立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环境安全评价体系。
(四)海洋环境建设
(1)海洋环境污染风险评估及应急处置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 针对重大海洋工程、重点海域船舶交通密集、油田高集中、海域封闭,发生海上溢油事故、大气污染和海洋生态污染等风险偏高的问题,开展海洋工程、海洋污染防治、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海洋灾害和海洋环境突发事故应急预警预报等关键技术开发,并开展应用;建立海洋工程、海洋环境风险评估模型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装备系统,并开展应用。开展海上交通环境污染精准源解析与治理技术研究,精确测定船舶在不同状态下大气、水及残油等污染物排放的组分,分析船舶污染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提出不同污染源的治理方案并开展应用。
(2)渤海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研究渤海航运、渔业、石油、旅游、海洋能等综合开发关键技术;研究渤海水、气污染物交换和演化规律,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技术;研究海水淡化和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相关的产业关键技术,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科技应用。建立渤海绿色发展模型和动态管理系统,推进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
(五)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空间格局研究与功能提升技术研发及应用
对天津市景观生态进行系统调查和生态服务功能评价,开展区域生态格局与环境质量间关系研究,提出天津市生态空间提升建设方案,结合不同生态空间要素以及连接受损状况,研究山地、河流、湖库、湿地海岸线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关键功能区适应性生态功能提升技术并开展应用。以城镇地区生态建设为研究对象,研发区域生态系统评价与监管技术和区域生态健康诊断、安全评估与生态风险预测预警技术,构建城市生态空间形态—格局规划设计与调控技术平台,研发关键生态景观重建技术以及受损生态空间修复保育技术,开发现有生态景观的功能提升技术并应用,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和生态安全保障调控技术体系。
(六)京津冀节能环保科技示范(1)节能技术创新示范工程
支持各类工业锅炉能效提升和重点行业企业生产余热等能源回收利用技术及设备开发与示范;支持重点行业大型高耗能企业能源梯级利用和能源系统整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2)环境污染源控制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创新示范工程 开展水污染控源减排和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创新示范工程,支持重点行业工业废水深度处理、纳污坑塘、黑臭水体整治、流域污染防治等技术开发与示范;开展土壤污染修复与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创新示范工程,支持工业和城区污染场地修复集成技术及装备开发与示范,重点过程固废源头大幅减量清洁工艺、全过程近零排放等污染治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与示范。
(3)雄安新区重点区域环境保护科技示范工程 服务于雄安新区建设及白洋淀生态环境改善,围绕景观水体保护以及特色小镇建设,研究氮磷有效生态检测技术、土壤磷流失阻控材料以及生态缓冲带截留,开展氮磷营养全过程控制的新型环境友好种养模式研究与示范;研发跨行业多元数据融合技术,建立支撑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大数据平台。
三、申报说明
1.“
(一)大气污染防治、(二)水污染防治、(三)土壤与固废污染防治”,由已认定的天津市领军企业产学研用创新联盟根据申报指南方向组织联盟内成员单位申报项目(以项目申报截止时间之前,经市科委备案的组织实施该专项的联盟出具的联盟成员单位清单为准)。
2.“
(四)海洋环境建设、(五)生态环境建设”,可由符合项目申报条件的单位自由申报。
3.“
(六)京津冀节能环保科技示范”,优先支持利用节能环保先进适用技术,形成满足产业升级和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解决方案,加速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环境改善的京津冀跨区域工程示范项目。无京津冀跨区域实质性技术开发、工程示范应用内容的项目将不予受理。项目应由京津冀三地中至少两地的企业、高校、院所等联合申报,且项目第一承担单位为符合申报条件的天津市内注册企业。
第五篇:2018四川省生物技术与医药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
附件1
2018四川省生物技术与医药
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
总体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为主力军,推进形成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产学研可持续协作机制,形成依靠创新技术、创新产品促进产业增长的机制,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开发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进一步加快我省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发展。
实施周期: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
重点领域:创新化学药物研究开发、中药现代化发展关键技术及产品研究、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开发、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研究开发、新型医疗器械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生物农业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
组织方式:公开择优。
支持方式:本专项采取前补助形式予以支持。
相关说明:同一单位的同一品种或技术已获得省级科技计划支持未验收的不得重复申报;纳入省统计部门调查范围的规模以上企业,须提供已报送的上《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统计调查表》。
项目
一、创新化学药物研究开发
课题1 小分子药物研发及其关键技术创新 研究任务: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糖尿病等高发重大疾病,开展药物设计、化合物筛选、创新制剂、药物安全性评价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创新药物临床前研究和(或)临床研究。
考核指标:临床前研究品种获得临床批件(或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改革为默示许可制后,申报临床在规定时限内未收到药审中心质疑和否定意见),临床研究品种获得新药证书。
有关说明:拟支持课题1个,临床前研究支持金额每项不超过200万元,临床研究支持金额每项不超过300万元,实施周期三年。要求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牵头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2:1。
课题2 高端制剂、新型辅料品种及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研究任务:进一步开展和完善膜控型、骨架型及贮库型缓控释给药系统制剂技术;高载药量、特异性释药的微粒制剂的工程化制备及稳定化技术;运用纳米结晶、自微乳化、胶束、磷脂复合物、纳米包合等技术策略,精密调控难溶性药物的溶出和提高透过生物膜能力;对上述新型给药系统的质量控制技术、安全性控制技术等进行研究;发展高载药量、特异性释药的微粒制剂创新品种,进一步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减低毒副作用;开发新型辅料,并关联相应制剂。
考核指标:突破1-2项拥有自由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发1-2种新型辅料或高端制剂品种,获得新药证书或进入临床研究。有关说明:拟支持课题数不超过2项,支持金额每项不超过200万元。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要求有企业牵头或参与),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的专项经费比例不低于2:1。
课题3 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成果转移转化示范
研究任务:围绕促进新药研发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需求,带动和促进新药研发及产业化发展,构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开放性新药创制共性技术平台和共享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突破制约从研发链到产业链的核心关键瓶颈技术,重点研究并提升靶点研究与确认、化合物优化、工艺研发、临床前评价、临床评价和上市后临床价值评价等技术水平;构建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产业服务和金融服务等平台,研究并完善加快创新药物和临床亟需药物上市的政策保障体系,形成区域化示范效应。
考核指标:建成技术、人才、资金、政策整合集成、优势突出的全链条开放性新药成果转移转化公共关键技术和系统服务平台,达到新药研发全链条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的高质量一站式服务能力,每年承接新药成果转移转化服务20个以上(其中一类新药不低于6个),3-5个以上关键技术平台(包括GLP、GCP)获得国际认证或国际行业认可;突破3项以上核心关键技术并在品种研发或产业化中应用;至少支持20个新药品种国内申报,其中10个新药品种国际国内申报;推进5个以上已上市新药的临床价值再评价研究;培育/孵化20家具有显著创新能力的新药研发/生产企业。有关说明:拟支持课题1个,经费不超过800万元,要求由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组织,联合产学研机构申报。
项目
二、中药现代化发展关键技术及产品研究 课题1 中药材大品种培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任务:重点选择市场前景广阔的川产道地药材品种,按照“大中药、全产业链”的模式,加强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与应用,在中药饮片、提取物、配方颗粒、中药新药、食品、保健品、日化品、兽用产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研究开发,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延伸产业链,培育一批川产道地药材大品种。
考核指标:1.规范化种植指标:每个中药材大品种规范化种植面积不少于800亩,推广面积不少于4000亩,带动不少于4000户农户增收(户均增收不少于3000元)。其中,珍稀濒危药材大品种规范化种植面积不少于400亩,推广规范化种植面积不少于2000亩,带动不少于1000户农户增收(户均增收不少于3000元);2.药品研发指标:每个中药材大品种研究开发新药1-2个(获得临床批件或新药证书),完成1-2个已上市中成药品种的质量提升和二次开发;3.相关产品考核指标:每个中药材大品种深度开发不少于5个科技含量高、功效明确的中药相关产品并实现上市销售;4.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5.形成中药材大品种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产业规模不低于50亿。
有关说明:拟支持课题数不超过3项,支持金额每项不超过300万元。要求由企业牵头,牵头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2:1。课题2 中医药大健康产品研发与产业化示范
研究任务:重点瞄准中医药优势领域,针对具有市场前景的大健康需求,大力开展宜食、宜饮、宜用的中医药保健食品、养生食品、功能型化妆品、日化产品等中医药大健康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研究。
考核指标:完成系列产品的开发(不低于3个),获得上市许可、实现产业化并上市销售。
有关说明:拟支持课题数不超过5项,支持金额每项不超过100万元。要求由企业牵头,牵头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不低于2:1。
项目
三、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开发
课题1 创新抗体药物关键技术及新品种研发
研究任务:开展高亲和力的人源(化)抗体筛选技术、高通量细胞株筛选技术、高产的生产细胞株的构建及筛选技术、高产细胞培养和纯化技术、ADC抗体偶联技术、双功能抗体技术、新型生物制剂技术等抗体研发及生产技术研究,开发创新抗体类药物。
考核指标:临床前研究品种获得临床批件(或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改革为默示许可制后,申报临床在规定时限内未收到药审中心质疑和否定意见),临床研究品种获得新药证书,突破1-2项关键技术。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课题,临床前研究支持金额不超过200万元,临床研究支持金额不超过300万元。实施周期3年。要求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牵头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2:1。
课题2 新型疫苗等生物制品研究
研究任务:开展细菌大规模培养、细胞大规模培养、病毒大规模培养、抗原分离纯化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生产工艺验证与质量控制、临床评价等共性技术研究,推进新型疫苗研发。
考核指标:临床前研究品种获得临床批件,临床研究品种获得新药证书,突破1-2项关键技术。
有关说明:拟支持课题数不超过2个,临床前研究支持金额每项不超过200万元,临床研究支持金额每项不超过300万元。实施周期3年。要求由企业牵头,牵头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2:1。
课题3 血液制品等生物制品研究
研究任务:重点开展血浆综合利用的新血液制品开发,开展现有血液制品生产新工艺开发研究,开展血浆蛋白新功能、新疗效和重组血液制品的研究;开展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去除技术及效果评价研究;开展血液制品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新技术探索研究;开展血液制品药效成分与疾病关系研究等。重点研发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等血液制品。
考核指标:产品完成研发并上市,突破1-2项关键技术。有关说明:拟支持课题数1个,支持金额不超过200万元。要求由企业牵头,牵头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2:1。项目
四、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研究开发 课题1 心血管系统再生修复重点产品开发
研究任务:开展介入式人工心脏瓣膜的防瓣周漏、可预装,心衰治疗水凝胶原材料的纯化、介入注射方式,血管支架的分子量降解速率可控、内皮原位再生功能设计等关键技术及产品研究。
考核指标:突破1-2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申获国家发明专利不低于3项,获得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受理或获得创新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许可。
有关说明:拟支持课题1个,支持金额不超过200万元,实施周期3年。要求由企业牵头,牵头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2:1。
项目
五、新型医疗器械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 课题1 数字诊疗设备的研究与产业化
研究任务:开展基于新方法、新技术的面向医院的诊断、治疗、康复类设备的关键技术开发,基于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面向家庭或社区的诊疗设备、可穿戴监测设备、康复辅具及器械,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医用机器人及智能设备研发,体外诊断试剂及仪器研发,中医医疗器械与设备研发。
考核指标:突破1-2项关键技术,掌握核心技术和相关知识产权,获得上市许可并实现产业化。
有关说明:拟支持课题不超过2个,支持金额每项不超过200万元,实施周期3年。要求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牵头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2:1。
项目
六、生物农业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 课题1-1 突破性青贮、饲草玉米新品种培育
研究任务:利用常规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分子聚合技术,创制一批高产、优质(干物质产量、能量和消化率高)、耐密植、抗倒伏、节水节肥和适应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优异青贮、饲草玉米育种新材料。运用大田选择与实验室鉴定相结合,选育高配合力、高产、高抗多种病害、综合性状优良的青贮、饲草玉米新自交系。根据玉米自交系的杂优类群,加大密度和逆境、抗病的筛选与鉴定,选育高产、优质、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突破性耐密优质兼用型新品种(粒用和植株青贮相结合)、耐密优质通用型新品种(既可青贮又可收粒)和饲草玉米新品种。开展青贮、饲草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及装备选型配套、适合主要生产经营方式(规模养殖、小农户生产等)配套加工技术模式集成和绿色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
考核指标:创制高产、优质(干物质产量、能量和消化率高)、适应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优异青贮、饲草玉米育种新材料3份,选育高配合力、高产、抗病优良青贮、饲草玉米新自交系3份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育成耐密优质兼用型新品种或耐密优质通用型新品种3个、饲草玉米新品种2个,建立新品种绿色生产千亩示范区3个,辐射推广5-10万亩;提出青贮和饲草玉米高产优质关键技术3项,构建青贮和饲草玉米标准化、模式化生产(加工)模式2套,制定技术规程2个;申报专利或品种权3项。
有关说明:拟支持1项,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实施期三年。支持专项经费不超过250万元。参与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的专项经费比例不低于2:1。
课题1-2 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培育
研究任务:针对四川麦区高温高湿、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等常发重发等问题,利用分子育种技术,聚合多个抗病抗逆基因,改良籽粒蛋白质、淀粉品质性状及抗穗发芽特性,创制性状优异的育种新材料,培育突破性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
考核指标:创制出在品质、抗病、抗逆、产量等方面有重大育种利用价值的新材料10份以上,培育产量较对照增产8%以上的突破性抗病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5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2项,制定新品种配套生产技术规程2项;新品种示范推广80万亩。
有关说明:拟支持1项,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实施期三年。支持专项经费不超过250万元。参与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的专项经费比例不低于2:1。
课题1-3 适宜机械化生产的优质高产突破性杂交油菜新品种培育
研究任务:针对生产上急需机械化生产、抗根肿病品种的现状,开展油菜育性、产量、抗病等重要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定向改良技术研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开展油菜抗根肿病材料创制与定向改良技术研究;开展适宜机收、优质、高产、抗病等多目标性状的聚合育种技术研究;创制一批育种新材料、优良不育系、恢复系;培育一批优质、宜机械化生产、抗病杂交油菜新品种。
考核指标: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创制6-8份矮杆(180cm以下)或抗根肿病或抗裂荚或高油(含油量高于50%)的育种新材料;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创制4-6份优质(含油量高于45%)、高制种产量(亩制种产量100公斤以上)、多抗、高配合力的油菜新不育系、新恢复系;培育2个优质高效杂交油菜新品种,其品质达国家双低标准(芥酸低于2%,硫苷含量<40umol/g饼),含油量高于43%,宜机收(株高200cm以下,株型紧凑,抗倒伏等),高产(机械化生产示范亩产180公斤),累计推广200万亩,新增产值及节本增效3亿元。
有关说明:拟支持1项,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实施期三年。支持专项经费不超过250万元。参与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的专项经费比例不低于2:1。
课题2 优质高效屠宰加工型肉鸡配套系培育
研究任务:开展专门化品系选育,定向选育出生产效率高、产肉性较好、适合屠宰加工、肉质风味优等各具特色的专门化品系;以肉鸡生产综合经济效益最大化为育种目标,利用全基因组选择、基因聚合等分子技术,结合基于表型组的现代数量遗传学技术和手段,开展遗传评估及育种策略系统设计,研究建立肉鸡育种新方法;构建分子测定和性能测定相结合的杂交优势最大化模型,应用该模型进行配合力测定分析,筛选出优质、高效屠宰加工型肉鸡配套系;开展良繁体系建设,进行配套技术的集成研究和示范推广,实现屠宰加工型优质肉鸡配套系的产业化开发。
考核指标:培育优质肉鸡专门化品系3-5个,育成优质、高效屠宰加工型肉鸡配套系1-2个,达到国家审定标准;通过国家审定配套系1个,获国家畜禽新品种(配套系)证书;组装集成屠宰加工型优质肉鸡标准化饲养技术1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5件;研发配套技术3-5项,建立示范基地3-6个,推广父母代种鸡150万套,生产商品代肉鸡1.5亿只以上,实现新增社会产值75亿元,新增社会效益7.5亿元。
有关说明:拟支持1项,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实施期三年。支持专项经费不超过250万元。参与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的专项经费比例不低于2:1。
课题3-1 安全高效生物饲料研发
研究任务:通过培养、筛选或改良获得具有高效降解抗营养因子,或高效产酶、有机酸、功能性肽等生物活性物质的微生物菌株,研究构建菌株特异性发酵工艺;研制安全、优质、高效的单一发酵饲料原料产品;研究仔猪、生长育肥猪不同饲粮类型配合饲料发酵关键技术与工艺,开发发酵配合饲料产品;研发生物活性肽、益生菌、微生物富集微量元素等新型生物饲料添加剂产品。
指标考核:筛选特异性功能性高效微生物菌株2-3株;研制并中试生产优质生物饲料原料产品2-3个、新型高效饲料添加剂产品3-5个;开发稳定低成本配合饲料发酵关键技术与工艺2-3项,研制并产业化生产生物配合饲料产品2-3个;申报发明专利3-5项;生物饲料产品推广应用10万吨以上,氮、磷、主要微量元素排放降低10%-20%,年新增产值1.5亿元以上。
有关说明:拟支持1项,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实施期三年。支持专项经费不超过250万元。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的专项经费比例不低于2:1。
课题3-2 畜禽重要疫病免疫防控新产品开发
研究任务:针对猪、禽等动物的重要疫病、新发疫病及多病原混合感染,研发新型诊断试剂,新型疫苗、多联多价疫苗、治疗性生物制剂,新型动物疫苗佐剂、免疫增强剂、耐热保护剂等免疫防控新产品;开展动物细胞全悬浮培养、细菌高密度发酵等疫苗生产新工艺研究;开展免疫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研发新型疫苗、多联多价疫苗、治疗性生物制剂、诊断试剂共10种以上;新型动物疫苗佐剂、免疫增强剂、耐热保护剂共5-7种;研发细胞全悬浮培养、细菌高密度发酵等疫苗生产及免疫防控关键新技术、新工艺共5种以上;提供免疫防控关键新技术3套以上。申请新兽药5-8件(其中获得新兽药临床试验批件3-5件、获得新兽药注册证书2-3件);获专利授权5-8 件;制定标准4-5项;建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科学免疫技术体系3套;新产品年产值1.5亿元以上。
有关说明:拟支持1项,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实施期三年。支持专项经费不超过250万元。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的专项经费比例不低于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