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外出务工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在外出务工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
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中共乐安县委组织部课题组
近三年,我县对在外出务工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共发展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入党228名,其中35岁以下的203名,占89%,女党员49名,占21.5%,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25名,占98.7%,较好地改善了农村党员的结构,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相比56400多名外出务工青年农民而言,总量仍显不足,比例仍然偏小。在发展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党员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四难”:一是宣传引导难;二是了解情况难;三是教育管理难;四是经费筹措难。产生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发展党员难,既有基层党组织方面的问题,也有外出务工青年农民自身方面的因素,还有经济社会发展客观方面的原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
从基层党组织方面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通过调查了解到,在一些村之所以外出务工青年农民要求入党的少,重要一条就是所在村党组织群众基础薄弱,多数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对党缺乏信任感。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一是认识上有误区,不愿做。一方面怕自找麻烦。要在外出务工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必须经常与他们联系,掌握他们在外的有关情况,村党支部工作量明显增加,因此有些村党支部就干脆不在外出务工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另一方面怕“肥水流进外人田”。基层党组织经多年的培养、教育,好不容易发展了党员,而这些党员都到外地打工,自己觉得不划算,因此有些基层党支部不在外出务工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二是方式方法不明,不会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党组织对外出务工青年农民的培养、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上,存在“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灵”,因此感到无从下手。三是经济基础薄弱,不敢做。相当一部分边远山区的村集体经济近乎空壳,办点公益事业,花一分钱也得从农民身上提取,无能力为农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加上,从外出务工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要经常与外出务工青年农民联系,还要搞外调,都需要一定的经费,因此不敢在外出务工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四是自身问题不少,不配做。一方面,基层党组织不能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群众致富无门路,这不能不使农民对党组织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信任感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有的农民群众说:“党员不党员,只差贰角钱。”,甚至个别党员存在违纪违法行为。
从外出务工青年农民这支队伍现状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分布范围广泛。全县56400多名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分布全国各省市大中城市。活动区域不仅跨县、跨市、跨省,有的还跨出了国境。二是外出务工青年农民的流动性较强。有的一年换几个地方,变动几个职业。三是外出务工青年农民的经营形式多样化。大致有四类:一类是单个定点经营;二类是集体定点经营;三类是单个流动经营;四类是集体流动经营。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在解决外出务工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难的问题上,主要应采取以下对策。
对策之一:实行责任制,完善责任体系,切实把发展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党员工作落到实处
一要落实领导责任制。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乡镇党委,建立和健全党委负总责,书记是“第一责任人”的发展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党员工作领导责任制。要把发展农村党员列为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重 2 要内容,建立责任追究制,定期进行考核。把发展青年农民党员尤其是发展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入党作为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的一条重要标准,每年都应发展一些外出务工优秀青年农民入党,要求达到当年发展农民党员总数的40%,对工作不力的取消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支部书记的资格。县委应成立流动党员管理中心,各基层党委要成立流动党员管理站。
二要落实部门责任制。组织部门要把发展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党员工作纳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推优评先的重要依据。组织部要实行部领导和干部包片挂点责任区制度,经常深入基层,指导督促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同时建立和完善发展党员工作调度会制度、入党材料预审把关制度、发展对象考察谈话制度、教育培养责任制等。
三要实行党员联系责任制。要把发展农村党员与“三培两带”致富工程紧密结合起来,乡镇党员班子成员每人必须联系一个村协助抓好组织发展工作,党员驻村干部和村支部委员以及党性强、责任心强的党员每人至少联系一名有经济头脑、有致富本领、正直公道的青年农民和一名素质较高、作风正派的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外出务工的农民党员每人至少联系一名素质较好的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并负责与村党支部联系,采取结对培养,开展“一帮一”、“一带一”的活动,经常与他们沟通思想感情,灌输党的知识,激发其政治热情,引导其主动向党组织靠拢,使每个村党支部每年至少发展1名以上外出务工青年入党。年终对教育培养青年农民积极分子和发展新党员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结合起来。
对策之二:建立联系网,夯实工作基础,加强对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入党积极分子跟踪教育、培养和管理
针对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入党积极分子集中教育、培养、管理难的问题,要努力构建教育、培养、管理平台,建立双向联系网,使外出 3 务工青年农民入党积极分子不管身在何处,都能与党组织保持联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培养管理。一是要建立专门台帐,掌握动态。各村党支部要对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入党积极分子建立档案,做到“六个掌握”,即掌握基本情况、掌握外出时间、掌握所从事的职业、掌握所在地址、掌握联系办法、掌握思想动态。二是要确定专人联系。村党支部要在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入党积极分子同一村小组中指定一名党性强、责任心强的党员与他结成联系对子,定期联系,如在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入党积极分子务工所在地方有本村党员,则要负责与他定期联系,结成“一带一”对子,并定期向村党支部汇报积极分子思想动态。村党支部委员对本村流动党员、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入党积极分子要实行包干制,每人包干联系几人,从而形成支部——支委——联系人——流动党员、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入党积极分子的管理链。三是要用好双向联系卡。村党支部在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入党积极分子外出前,要把双向联系卡发放到具体人手中,并在其外出前向乡镇党委汇报,党委在可能的情况下,与流入地党组织取得联系,委托其代为培养,请其将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入党积极分子的从业表现、思想动态填入双向联系卡中,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入党积极分子每季度要将思想汇报填入双向联系卡,每半年寄回村党支部汇报一次,每年终将双向联系卡上交村党支部,使支部及时掌握积极分子思想动态。对于难于寻找流入地党组织的,则请其务工的企业或相关组织签署意见。四是建立完善“四项制度”。登记制度: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入党积极分子外出前要写出申请,注明拟外出的时间、地点、从事职业以及联系办法,外出后如有变动要及时向村党支部汇报;谈话制度:村党支部在入党积极分子外出前和每次回乡,都要与他们进行谈话;思想汇报制度: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入党积极分子每半年至少要向支部以书面形式汇报一次,汇报材料存入入党材料;培训补课制度:每年要以党委为单位,4 利用农忙、春节前后对回乡的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集中培训和补课。
对策之三:找准切入点,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青年农民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要坚持把建立一支数量较多、素质较高的党员队伍,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对群众的吸引力作为做好农村发展党员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为此,要认真指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树立党组织在农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一要在农村党支部建立“党员议事会”。规定村里的大事都要经党员讨论决定,注意征求党员和外出务工优秀青年的意见。二要坚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每年表彰一批在两个文明建设中起先锋模范作用的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党员和先进村党支部,广泛宣传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党员的先进事迹,以激励广大党员学先进、赶先进的热情和青年农民要求加入党组织的积极性。三要设立农村“三老”基金。年满60岁、党龄40年以上的党员要每人每月享受一定的生活补助,解决部分党员的生活困难,消除党员的后顾之忧。同时,每年“七〃一”和春节期间,都要走访慰问特困党员。四要在农村无职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责工作。解决过去农村无职党员“无权管事、不会理事、无法办事”的问题,为农村无职党员发挥作用打造平台。五要搞好民主评议党员、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对不合格党员一定严肃处臵,纯洁党的队伍。只要自身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才能日益提高,战斗力和凝聚力以及对青年农民的吸引力才能不断增强,使之相信党、依赖党和向往党,增强他们向党组织靠拢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第二篇:农民建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民建房的现状与特点
兰溪市城镇化水平不高,大多数人口仍居住在农村,全市农村村民总户数为25.14万户,居住人口为54.12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82.5%。1992—2001年10年间的建房总户数为26740户,其中1996—2001年间的年均建房户数为2990户。2001年后,市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农户建房必须按照村庄建设规划实施,全市年批准建房户骤减,由2001年的2900户,2002年降至1300户,2003年降至818户。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村庄已5-10年没有批基建房了。统计数据表明,全市目前农村村民的建房率约3.25%,大部分村民仍然居住在旧房(多数是土木、砖木结构)里,这种状况仍将长期存在。而“娶媳妇、建新房”是农民一生中的两件大事,农村村民建房是历代农民孜孜追求的心愿,预计今后每年约有2至3千户村民需要建房,更多的村民需要改善居住条件,建房矛盾十分突出。总体看,我市农民建房呈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零星分散、杂乱无序。
兰溪市原有22个乡镇、3个街道、646个行政村、2000多个自然村,农民原来建房基本上没有统一规划,集中建设,选址多数选择在自家的自留地、承包地或交通较为便利的村道两侧,绝大多数的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受土地和户籍等多种政策制约,无法离开本土,在居住地建造房屋时常见缝插针,呈现出星罗棋布、分散杂乱的状态。
二、是量大面广。
全市农村人口基数庞大,户数多,资料数据显示,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85241.5亩,占各类建设用地总量的61.37%,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分别是城市、建制镇用地面积的7.16倍和17倍,因此量大面广是农村建房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是随意性强。
村民以前建房主要选择在自留地、承包地或房前屋后的空闲地,由于房屋工程量少,施工难度不大,建造周期较短,以及用地审批困难和村民法制观念淡薄的原因,村民一旦筹措了足够资金,就择日而动,想盖就盖,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另外,村民在房前屋后随意建盖晒谷场、柴火房、猪舍、牛棚和厕所等生产、生活辅助设施,既占用了大量土地,又影响了村容环境和居住环境的美观。
农民建房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多方面原因,当前农民建房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问题。
2001年,根据兰溪市政府的要求,各乡镇、村都着手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目前,全市有241行政村已编制完成,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7.3%,还有405个行政村规划没有编制完成,约占总数的62.7%。建设规划没有完成的村庄,造成农户建房申请不予审批。有的村即便建设规划编制已经完成,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又存在实施困难的问题。
1、村庄建设规划超前、滞后,与农民当前实际建房需求的矛盾。
目前的村庄建设规划是至2020年的规划,具有超前性、前瞻性,与农民当前的经济承受能力、思想观念总体水平形成一定差距。例如按新村规划要求,几个自然村要合并成一个中心村,农户建房规划新址就与原承包田间产生了一定距离,远的达数十里,给原承包田的管理和使用带来不便,造成很多农民不愿在中心村规划新址选址建房。
前几年,村庄建设基本上没有规划,多数村民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都已批基建房,目前要求新建房的农户只占少数,新村建设规划启动及旧村改造实施带来一定难度。
还有的村,以前(如92年)编制的村庄规划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需要,如云山街道的毛竹园村,有6户农户建房规划新址碰到了47省道。
2、新村建设规划启动地块规划与土地利用总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矛盾。
经过调查,约有50%的村庄建设规划中的启动地块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用途为待置换用地或基本农田保护区,只有在办理过农转用审批手续后方可投入使用,而农转用的审批手续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还不一定能办下来(要等指标允许),另一方面由于农村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政策,新村规划用地的调整、置换存在一定难度。
3、旧村改造实施困难。
目前从整体来看,农村普遍存在空心村问题。99年以前在新的《土地管理法》实施以前,一户多宅现象普遍,很多人家有老房又有新房,这些老屋大多是土木结构的,由于年久失修及灾害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已成为破房、危房,无人居住,形成了名符其实的“空心村”。为合理、节约、珍惜及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空心村的整治,即旧村改造已迫在眉睫。按新的村庄建设规划,新村的建设布局整齐有序,势必打乱农户原有宅基划分方式,但由于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及经济条件差距等原因,土地调整实施困难,旧村改造实施难度大。
二、建房审批手续繁琐,时效较长,审批收费偏高。
目前农民建房的正常审批程序,一般是农民先打建房申请报告给村里,由村里统一送到镇(乡)、街道,再向国土资源部门领取农户建房审批表,而后又要先经过规划部门逐级审批,再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批,从建房用地申请到审批,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两年的时间,再加入有些村里、乡政府及审批部门对建房审批主观随意性大,宽严无度,想批就批,不批就压,造成多数村民对建房审批产生不满。由于条件严,程序繁,时间长,审批难,“托关系,走后门”现象屡见不鲜,违章建房也时有发生。
尽管目前国土管理部门对农户建房已采取了零收费的政策,但农户建房仍需支付规划部门的建筑结构设计图纸费、白蚁防治费等相关费用,约合700元/户,部分农民对此产生不满,认为建房审批收费偏高。
三、违法建房现象多。
当前,农村普遍存在违章建房现象,尤其在城郊村、城中村,这种现象更加突出。其主要原因是农民建房的随意性以及建房审批过程中种种条件的限制。农民违章建房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未批先建,又分为不批就建和边批边建两种情况;二是少批多占;三是一户多宅;四是擅自加层。
农民建房中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农保率高。
兰溪地区总农保率为85.5%,在金华地区是较高的,如此高的农保率,意味着建设用地指标少,基本农田保护区的面积大,以官塘乡为例,官塘乡总农保率为89.27%,其中上李村的农保率高达99.71%,即除原有村庄为建设用地外,旁边四周的田、山均为农田保护区,而按《土地管理法》规定,基本农田里是不允许建房的。
二、用地指标紧张。
农村人口在不断增加,而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人多地少的矛盾原本就很突出,省、市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原本有限,再加之,建设用地指标的划拨倾向工业园区,下拨到农民建房的指标就更少了,可谓是僧多粥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三、农村的土地承包政策与新村建设规划启动的实施产生矛盾。
现阶段农村实行的是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政策,即农户对自己的承包田享有30年不变的投入、管理、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村民们大多对世代耕种的承包田地有着深厚的情感,还有的人已把耕种作为其赖以生存的重要谋生手段。把承包田地统筹安排用于新村建设,有的村民不愿意要调整、置换,还有的村民则漫天要价,新村建设规划的启动实施困难。
四、农村经济收入较低且不均衡。
目前兰溪市农民人均收入普遍较低,上年为2752元,低于金华市农村人均4506元的水平,且收入很不均衡,贫富差距较大。新村建设规划的编制需较高设计费用;在实施中过程中,土地的调整、置换需要支付数额较大的土地补偿费用,旧村改造也需大额的拆建费用。不同层次的建房需求及新村规划实施庞大的经济开支与农民现有的经济能力产生差距,致使新村建设规划难实施。
五、建设规划部门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待违法用地建房不同的处理方式。
在处理农村村民违法占地建房的过程中,建设规划部门因为体制方面的原因(如为解决单位财政来源问题)大多会给予罚款处理,但用地问题他们又无法给予解决,或者准予办理临时用地许可证,又不符合农民建房实际,而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村村民非法占用土地建房是要予以拆除的,建设规划部门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农村村民违法占地建房的处理矛盾导致了一些农村尤其是城郊村、城中村建房秩序的混乱,不利于违章建房的彻底解决和预防。
六、农民自身原因。
(一)、法制观念淡薄,集体土地所有制和依法用地的观念淡薄。
不少农民存在着“谁耕种、谁所有”的观念,土地集体所有制观念单薄,认为在自己的承包地、自留地上建房是自己的权利,还有的人私下将自己的承包田、自留地有偿转让给他人建房农。许多村民认为,见建房用地审批太难,费用太高,非法占地建房很多是以罚款,补办手续了事,因此大量的非法占用土地和非法买卖土地现象就随之发生。
(二)迷信思想作崇。
许多村民认为祖遗房屋是风水之源。建新房拆旧房会破坏自家风水。影响“福、禄、寿”和“财、丁、贵”,由此,农村大量存在“空心村”,还有的村民认为规划虽好,风水不好或建房不属吉利年,因而宁愿住旧房、不愿住新房。
农民建房问题的解决对策及建议
解决农民建房用地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村庄建设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解决当前的农民建房问题,首先要解决村庄建设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问题。没有编制规划的乡镇人民政府要尽快组织实施,在编制过程中要进一步细划村庄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对每一个村庄的建设用地(包括旧村整理区、新增建设用地区)进行合理划定。已编制好的,对不符合建房用地要求的,抓住机遇予以修遍,做好两种规划的衔接工作。
二、村庄建设规划要与当前农民建房实际需求相结合。
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修遍要符合当地农民的风俗人情、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例如300人以下的村庄不搞村庄规划,农户建房被要求选址在新规划的中心村上,但在偏远村及山区村,传统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农民祖辈生活在赖以生存的承包田旁,如果要他们把新房建在离承包田很远的新村规划点上,除打破传统的生活观念要外,也不便于农田的管理、经营,造成农户不愿在规划新址建房,建议考虑在农村当地实际的情况下,对现行的村庄规划基数300人进行论证和划定。新村建设规划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因地制宜采取逐布实施的政策。
三、着重解决新村建设规划启动地块的用地问题。
解决农民建房矛盾,要着重解决新村建设规划启动用地的指标问题。要先对村庄新村建设规划中启动地块的用地面积、所需指标进行统计,要抓紧办理该用地的地块审批手续,解决好用地指标问题。
四、解决好危房户的建房难题。
在当前农村中,破房、危房现象普遍存在。原建在50~70年代的老房由于结构缺陷(如土木结构)、年久失修、天灾人祸等原因,现已成为破房、危房。而生活在危房的人群多数为原来经济条件窘破、建不起房的困难家庭,现在实施新村规划,原拆原建基本上不予批准,采取特殊政策(如可允许原拆原建一至两层的临时建筑等),特事特办,妥善解决危房户的建房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五、政府对农村的旧村改造项目给予扶持政策
当前空心村问题普遍存在,旧村改造是缓解用地指标紧张,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最佳方式,但由于普遍存在农村经济整体承受能力有限,拆迁费用过高,土地调整困难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旧村改造启动困难,政府应该对旧村改造采取相应的扶持优惠政策,如发放拆迁补贴,出台集体土地的流转、出让等相关政策,减轻农民拆迁压力,提高农民拆旧建新积极性。
六、简化建房审批手续,严格建房审批条件,适当调整农民建房收费。
在各乡镇要大力推广土地、规划联合办公的建房审批中心,建立定日报请领导审批制度,缩短建房审批流转,提高效率,提高审批的透明度。在建房审批过程中要严格建房审批条件,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制度、拆旧建新制度,把好审批关。另外,建议将涉及农民建房审批的一些较高的费用如村庄规划设计费、房屋建筑图纸设计等费用进行合理下调,以减轻农民建房负担。
七、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要深入农村广泛进行有关政策的宣传工作。大力宣传村庄建设规划的实施给农民、集体、国家带来的好处和实惠。让农民了解规划的实施对于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基础设施的共享性、改变农村陈旧、落后的面貌具有的重大意义,使新村建设规划深入人心。另外,要大力进行《土地管理法》、《房屋建设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农民法制观念,预防和制止违章建房现象。
第三篇:农民建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民建房的现状与特点
兰溪市城镇化水平不高,大多数人口仍居住在农村,全市农村村民总户数为25.14万户,居住人口为54.12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82.5。1992—2001年10年间的建房总户数为26740户,其中1996—2001年间的年均建房户数为2990户。2001年后,市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农户建房必须按照村庄
建设规划实施,全市年批准建房户骤减,由2001年的2900户,2002年降至1300户,2003年降至818户。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村庄已5-10年没有批基建房了。统计数据表明,全市目前农村村民的建房率约3.25,大部分村民仍然居住在旧房(多数是土木、砖木结构)里,这种状况仍将长期存在。而“娶媳妇、建新房”是农民一生中的两件大事,农村村民建房是历代农民孜孜追求的心愿,预计今后每年约有2至3千户村民需要建房,更多的村民需要改善居住条件,建房矛盾十分突出。总体看,我市农民建房呈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零星分散、杂乱无序。
兰溪市原有22个乡镇、3个街道、646个行政村、2000多个自然村,农民原来建房基本上没有统一规划,集中建设,选址多数选择在自家的自留地、承包地或交通较为便利的村道两侧,绝大多数的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受土地和户籍等多种政策制约,无法离开本土,在居住地建造房屋时常见缝插针,呈现出星罗棋布、分散杂乱的状态。
二、是量大面广。
全市农村人口基数庞大,户数多,资料数据显示,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85241.5亩,占各类建设用地总量的61.37,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分别是城市、建制镇用地面积的7.16倍和17倍,因此量大面广是农村建房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是随意性强。
村民以前建房主要选择在自留地、承包地或房前屋后的空闲地,由于房屋工程量少,施工难度不大,建造周期较短,以及用地审批困难和村民法制观念淡薄的原因,村民一旦筹措了足够资金,就择日而动,想盖就盖,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另外,村民在房前屋后随意建盖晒谷场、柴火房、猪舍、牛棚和厕所等生产、生活辅助设施,既占用了大量土地,又影响了村容环境和居住环境的美观。
农民建房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多方面原因,当前农民建房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问题。
2001年,根据兰溪市政府的要求,各乡镇、村都着手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目前,全市有241行政村已编制完成,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7.3,还有405个行政村规划没有编制完成,约占总数的62.7。建设规划没有完成的村庄,造成农户建房申请不予审批。有的村即便建设规划编制已经完成,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又存在实施困难的问题。
1、村庄建设规划超前、滞后,与农民当前实际建房需求的矛盾。
目前的村庄建设规划是至2020年的规划,具有超前性、前瞻性,与农民当前的经济承受能力、思想观念总体水平形成一定差距。例如按新村规划要求,几个自然村要合并成一个中心村,农户建房规划新址就与原承包田间产生了一定距离,远的达数十里,给原承包田的管理和使用带来不便,造成很多农民不愿在中心村规划新址选址建房。
前几年,村庄建设基本上没有规划,多数村民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都已批基建房,目前要求新建房的农户只占少数,新村建设规划启动及旧村改造实施带来一定难度。
还有的村,以前(如92年)编制的村庄规划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需要,如云山街道的毛竹园村,有6户农户建房规划新址碰到了47省道。
2、新村建设规划启动地块规划与土地利用总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矛盾。
经过调查,约有50的村庄建设规划中的启动地块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用途为待置换用地或基本农田保护区,只有在办理过农转用审批手续后方可投入使用,而农转用的审批手续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还不一定能办下来(要等指标允许),另一方面由于农村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政策,新村规划用地的调整、置换存在一定难度。
3、旧村改造实施困难。
目前从整体来看,农村普遍存在空心村问题。99年以前在新的《土地管理法》实施以前,一户多宅现象普遍,很多人家有老房又有新房,这些老屋大多是土木结构的,由于年久失修及灾害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已成为破房、危房,无人居住,形成了名符其实的“空心村”。为合理、节约、珍惜及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空心村的整治,即旧村改造已迫在眉睫。按新的村庄建设规划,新村的建设布局整齐有序,势必打乱农户原有宅基划分方式,但由于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及经济条件差距等原因,土地调整实施困难,旧村改造实施难度大。
二、建房审批手续繁琐,时效较长,审批收费偏高。
目前农民建房的正常审批程序,一般是农民先打建房申请报告给村里,由村里统一送到镇(乡)、街道,再向国土资源部门领取农户建房审批表,而
第四篇:浅谈劳动竞赛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浅谈劳动竞赛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
对策
“>
开展劳动竞赛是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调动和发挥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这几年,在各部门的配合下,劳动竞赛在完成生产任务、提高经济效益、推动两个文明建设进程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形式、内容、效果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适应的问题,需要认真重视、分析,加以解决。
一、竞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劳动竞赛如何适应企业改革与现代市场竞争的形势需要,是我们当前需要探讨的课题。就目前我们企业 的劳动竞赛状况来看,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劳动竞赛的内容和范围局限于生产环节,没有实现从体力型竞赛向智力型竞赛、单纯生产型竞赛向生产经营复合型竞赛的转变。
二是少数单位的劳动竞赛还存在着目标大、内容虚、管理松的弱点。有的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有的只说不做,应付上级;有的虽然做了,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不深入,不实际,不注意总结经验。
三是竞赛形式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年初上级下发通知、提出要求、喊出口号,便只等基层上报结果,疏于检查指导、总结推广经验。
四是没有使企业文化融入劳动竞赛之中。企业文化是我们企业多年来经
过顽强拼搏而得来的宝贵的财富,如何在劳动竞赛中使我们的企业文化发扬光大,两者相得益彰,同步发展,是我们每个竞赛组织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使劳动竞赛能够适应企业同步发展时代需要。
二、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是传统的劳动竞赛是“大生产”式的群众性生产活动,尤其是在我们企业以劳务密集型为主的发展阶段,体力型竞赛自然成为主导。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型、智力型的竞赛活动越来越多地要求我们在开展竞赛活动中,把创新意识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融入其中,要求不仅是指挥者、管理者还是一般作业者都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但目前在作业层中,一些员工的知识层次较低,不能满足施工生产的要求。
二是企业的中心工作是生产经营,劳动竞赛是为生产经营服务。但由于工会不是直接主抓生产的部门,对基层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掌握不准确,对一些技术含量较高工程不能给予直接指导,所谓外行领导内行,不会抓或不敢抓,所以由工会牵头主抓,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验收的组织格局,必然将造成“大虚松”的缺点,产生管理上的脱节,从而影响到竞赛的效果。
三是劳动竞赛是一个传统项目,在做法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思路,所以往往在形式上缺乏新意。劳动竞赛年年搞,每年的内容一成不变,往往造成基层一些单位认为发不发通知一个样,都是自己搞。穿旧鞋走老路,没有新鲜感。因此,从领导者的主观上就产生了厌倦心理或应付态度。直接影响了竞赛的组织开展以及最终的效果。
四是现代企业十分重视企业文化 的培养,而传统的竞赛更重视物质成果的量化,使劳动竞赛没有跟上国企改革的步阀。竞赛的目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生产任务。同时在“比、学、赶、帮、超”的竞赛氛围中,形成一种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甘于奉献、乐于助人的企业精神。而多年来我们在开展竞赛中只注重了前者,忽视了后者的积累和宣传教育。
五是在我们开展的劳动竞赛经常与各基层单位的业主开展的“百日大干”、劳动竞赛等活动相冲突。基层更重视业主的活动而无暇顾及本单位上级的活动。
四、对策
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就是要使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在新时期内推陈出新,在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保持生机和
活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⒈要用创新思维指导劳动竞赛。“创新是企业前进和发展的不竭动力”。目前,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开展劳动竞赛,就要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这个核心,按照“做企业之需,想职工所想”的原则选好竞赛的主攻方向,使竞赛活动真正成为广大职工施展才能、创造业绩的舞台。一是要引入竞争意识。随着企业股份制改造、企业主辅分离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职工原来手中的“铁饭碗”早已不存在。每一名劳动者,都要立足岗位,学好本领,才能在企业中竞争上岗并占有一席之地。而劳动竞赛正是检验员工能力的水平的标尺,鞭策员工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动力。把竞争意识引入劳动竞赛,才能赛出水平,避免流于形式。二是要强化学习观念。现代社会里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只有不断的加
强学习才适应时代、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要把“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作为劳动竞赛的高层次要求。在竞赛中,营造一种只争朝夕、不进则退的学习氛围,引导职工学习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职工的自身素质和岗位竞争力。
⒉要用新形式丰富劳动竞赛。竞赛年年搞,但形式内容差不多,没有抓住职工的兴趣,难以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新时期我们要把劳动竞赛融入新的元素。
一是要灵活多样。竞赛形式要实现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要充分利网络资源,扩大活动的参与面与奖评的效果。竞赛的范围可以涉及到多层次,不仅限于操作层,还要引入管理层。认真开展各环节、全方位的劳动的竞赛,形成从生产到管理、从单项到综合各个环节的竞赛格局。竞赛的效果可以用多角
度衡量,注重刚性指标同时,也不能忽视柔性成果。
二是要突出特色。竞赛活动要有让员工有心动的亮点和新鲜感,使竞赛听起来心动,做起来有劲,增强职工参与的热情。
⒊要用新内容深化劳动竞赛。劳动竞赛不仅要注重形式,还要深化内容。要用“三个代表”的理论指导劳动竞赛,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代表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
一是突出经济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提高施工项目的科技含量是企业致胜的关键。所以我们要把企业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融入劳动竞赛,用科学的进步推动企业的发展。
二是要突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
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及行为规范,是企业在建设和发展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现代社会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从制度化管理向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管理转变,企业文化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要突出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文化在劳动竞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⒋要用新机制组织劳动竞赛。
一是要健全组织,形成新的劳动竞赛领导格局。把由工会牵头主抓、党政工团配合的组织机制,变成由工会宣传发动、相关业务部门主抓、工党政工团配合,工会表彰验收的组织机制。随着企业改革中利益格局的调整,企业内部的利益关系也在发生变化,领导者和企业全体员工的命运紧密相连,由工会主抓变成相关业务部门管理主抓,能够更
深入发现问题、更直接的解决问题,对竞赛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切中要害,便于工作的开展,避免流于形式。
二是要量化考核。竞赛要制定严密科学的考核方案,细化每一项考核程序,坚持以量化考核为主,综合考核为辅的原则。力争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力求实效。
三是要奖罚分明。竞赛,顾名思义,就是超常规的做法,按部就班不行。竞赛中员工要付出超长规的努力才能完成任务。奖罚分明就是要该奖必奖,该罚必罚,毫不手软。通过竞赛让员工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召开表彰大会、物质奖励、张贴光荣榜等形式,积极营造一种“先进光荣、落后可耻”的氛围,使竞赛充分发挥激励作用。
第五篇:浅谈劳动竞赛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开展劳动竞赛是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调动和发挥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这几年,在各部门的配合下,劳动竞赛在完成生产任务、提高经济效益、推动两个文明建设进程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形式、内容、效果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适应的问题,需要认真重视、分析,加以解决。
一、竞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劳动竞赛如何适应企业改革与现代市场竞争的形势需要,是我们当前需要探讨的课题。就目前我们企业的劳动竞赛状况来看,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劳动竞赛的内容和范围局限于生产环节,没有实现从体力型竞赛向智力型竞赛、单纯生产型竞赛向生产经营复合型竞赛的转变。二是少数单位的劳动竞赛还存在着目标大、内容虚、管理松的弱点。有的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有的只说不做,应付上级;有的虽然做了,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不深入,不实际,不注意总结经验。三是竞赛形式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年初上级下发通知、提出要求、喊出口号,便只等基层上报结果,疏于检查指导、总结推广经验。四是没有使企业文化融入劳动竞赛之中。企业文化是我们企业多年来经过顽强拼搏而得来的宝贵的财富,如何在劳动竞赛中使我们的企业文化发扬光大,两者相得益彰,同步发展,是我们每个竞赛组织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使劳动竞赛能够适应企业同步发展时代需要。
二、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是传统的劳动竞赛是“大生产”式的群众性生产活动,尤其是在我们企业以劳务密集型为主的发展阶段,体力型竞赛自然成为主导。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型、智力型的竞赛活动越来越多地要求我们在开展竞赛活动中,把创新意识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融入其中,要求不仅是指挥者、管理者还是一般作业者都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但目前在作业层中,一些员工的知识层次较低,不能满足施工生产的要求。二是企业的中心工作是生产经营,劳动竞赛是为生产经营服务。但由于工会不是直接主抓生产的部门,对基层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掌握不准确,对一些技术含量较高工程不能给予直接指导,所谓外行领导内行,不会抓或不敢抓,所以由工会牵头主抓,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验收的组织格局,必然将造成“大虚松”的缺点,产生管理上的脱节,从而影响到竞赛的效果。三是劳动竞赛是一个传统项目,在做法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思路,所以往往在形式上缺乏新意。劳动竞赛年年搞,每年的内容一成不变,往往造成基层一些单位认为发不发通知一个样,都是自己搞。穿旧鞋走老路,没有新鲜感。因此,从领导者的主观上就产生了厌倦心理或应付态度。直接影响了竞赛的组织开展以及最终的效果。四是现代企业十分重视企业文化的培养,而传统的竞赛更重视物质成果的量化,使劳动竞赛没有跟上国企改革的步阀。竞赛的目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生产任务。同时在“比、学、赶、帮、超”的竞赛氛围中,形成一种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甘于奉献、乐于助人的企业精神。而多年来我们在开展竞赛中只注重了前者,忽视了后者的积累和宣传教育。五是在我们开展的劳动竞赛经常与各基层单位的业主开展的“百日大干”、劳动竞赛等活动相冲突。基层更重视业主的活动而无暇顾及本单位上级的活动。
三、对策
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就是要使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在新时期内推陈出新,在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保持生机和活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1、要用创新思维指导劳动竞赛。“创新是企业前进和发展的不竭动力”。目前,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开展劳动竞赛,就要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这个核心,按照“做企业之需,想职工所想”的原则选好竞赛的主攻方向,使竞赛活动真正成为广大职工施展才能、创造业绩的舞台。一是要引入竞争意识。随着企业股份制改造、企业主辅分离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职工原来手中的“铁饭碗”早已不存在。每一名劳动者,都要立足岗位,学好本领,才能在企业中竞争上岗并占有一席之地。而劳动竞赛正是检验员工能力的水平的标尺,鞭策员工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动力。把竞争意识引入劳动竞赛,才能赛出水平,避免流于形式。二是要强化学习观念。现代社会里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只有不断的加强学习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