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的起源及养生方法
雨水节气的由来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溶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头,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
雨水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头萌动,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雨水节气的养生方法
第一,雨水节气天气较凉,要留意依据气温培育衣服。同时,不要过多的吃寒冷的食物或喝凉茶,可适当吃些较温些的甜食,以养脾胃,避开脾胃受凉。
其次,雨水仍旧是早春节气,天气仍旧较为寒冷,因此,不宜于做过于激烈的运动,以便让肝气渐渐和缓的上升,避开由于体内能量(中气)消耗太过而失去对肝气的掌握,导致肝气一下子往外跑得太多而消失发热、上火等症状。可做些漫步、打太极拳等较轻松的运动。
第三,雨水节气,饮食调整是依据春季气候转暖,早晚较冷,风邪渐增,常见口舌干燥现象,为此,我们宜多吃新奇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少食油腻之品。可多食大枣、山药、莲子、韭菜、菠菜等。食疗多以粥为好,可做成莲子粥、山药粥、红枣粥等。此季节,我们应少吃羊肉等温热之品。
第四,精神上,还应留意清心寡欲,不妄劳作,以养元气。
1、雨水节气防倒春寒
雨水之后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气温不仅偏低,而且寒中有湿。所以穿着轻巧的衣物可以便利增减衣物,在感觉到热的时候上不要过早减去外衣,应多捂一段时间,以缓慢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适应新的气候条件。
2、雨水节气留意补水
雨水节气气候干燥,简单上火,平常要多喝水,尽量选择喝温水。一些人在春季简单消失所谓的上火症状,不宜轻易饮用凉茶,以免导致虚火更甚。
3、雨水节气调理脾胃
雨水节气是一年中调理脾胃最佳时候,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4、雨水节气多加熬炼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春困的发生除了由于温度变化而引起的,其实也还与人们一个冬天运动较少有关系。长时间不运动,会使血液循环量削减,大脑的供血自然也就不足,自然就会产生困乏感。所以多加运动会让你的身体和大脑都兴奋起来,让你神清气爽。
雨水预防疾病
预防倒春寒
预防倒春寒的首要方法就是春捂。详细的春捂原则是留意“下厚上薄”,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预防寒气损伤“阳脉之海”——督脉,削减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是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
预防腮腺炎
腮腺炎,俗称“猪头风”“胖腮”等。它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可通过接触、飞沫等传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是,冬春交替季节,更简单发病。现代医学总结和概括出腮腺炎的主要症状是:以耳垂为中心的耳垂下方肿大,伴有明显痛苦或压痛、张口困难、发烧、食欲下降等。一般埋伏期为2一3周,先是一侧肿大,接着另一侧也消失肿大,并伴有痛苦和热感。
预防春病
雨水节气后,气候寒温不定,这种变化无常的天气,除易导致外感病的发生,还极易引起人们的心情波动,形成心神担心、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进而影响身心健康。所以春季养肝气升发,忌怒,忌郁,有不快乐要准时沟通或排解,不要委屈或者埋怨。
谨防呼吸道疾病
阴雨天,呼吸系统疾病高发,主要是由室内外温差大及湿气过重引起。人体最相宜的健康湿度为41—45%,过于潮湿的环境中,呼吸系统的反抗力都会降低。这个季节不要总是关窗,要留意空气流通,并尽量少到人员密集的地方;作息正常,充分睡眠能增加免疫力;在天气晴好之时进行适当的体育熬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