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节气的起源及养生攻略
惊蛰节气的来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ou)时雨,始雷发东隅(yu),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缘由。
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互吻合。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季节。根据一般气侯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头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头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惊蛰节气的养生攻略
1.起居养生
惊蛰过后,气温渐渐上升,气候变暖,人们也就越来越会感到困乏,这就是俗称的“春困”。所以只有保证良好的睡眠,才能有健康和精力充足的工作生活。
1、在睡前半小时摒弃杂念,心情安静,有利于入睡;
2、略微活动一下身体,有利于身体的伸展和放松;
3、睡前洗脸、洗脚,按摩面部和搓脚心。可推动血气运行,温补脏腑,安神宁心,消退一天的疲惫,利于入睡。
2.饮食要清淡
从饮食方面来看,惊蛰季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可多食鸭血、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增加体质抵挡病菌的侵袭。油腻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
惊蛰季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简单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的吃法许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特殊是冰糖蒸梨对咳嗽具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制作简洁便利,平常不妨把其当作甜点食用。另外,咳嗽患者还可食用莲子、枇杷、罗汉果等食物缓解病痛。
3.疾病预防
“正气内存,邪不行干。”意思是说,在人体正气强盛的状况下,邪气不易侵入机体,也就不会发生疾病。所以,增加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力量非常重要。
精神上要保持开心、心平气和的良好心态,切忌妄动肝火,否则肝气太盛,易患头晕、目眩、中风和精神疾患。
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惊蛰季节,属肝病高发季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因此要严防此类疾病。
4.春捂秋冻
惊蛰节气前后,冷暖空气交替开头频繁。此时,“春捂”不能忘,保持微微出汗,以关心抵挡渐退的寒气,有助于气血流通,顺应阳气的升发。
5.运动养生
春暖花开,惊蛰是阳气上升的季节,人们要抓紧这个时间激发体内的阳气。
1、伸懒腰可解乏、醒神、增气力、活肢节。所以提倡春季早起多伸懒腰。
2、春季漫步 可以消退疲惫,有助于健康。漫步 时可协作擦双手、揉摩胸腹、捶打腰背、拍打全身等动作,有利于人体疏通气血,生发阳气。
惊蛰为什么要吃梨
惊蛰节气到来,这个节气万物复苏。而且惊蛰季节的时候,暖和的天气刚刚回归,除了留意防寒保暖,还因气候比较干燥,很简单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在中国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以增加体质抵挡病菌的侵袭。
古时候时生物类别比较多,有些传染病也没有100%的特效药,而惊蛰这一天正是万虫清醒的时候,吃梨是提示大家当心并预防。苏北及山西一带有流传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也有人说“梨”谐音“离”,据说,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一整年之中的好收成,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有很好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