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节气的由来及传统习俗
惊蛰的由来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今年3月5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缘由。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季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头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惊蛰雷鸣最引人留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依据冷暖猜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猜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概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节气的传统习俗
一、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奇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进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布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二、“打小人”驱逐霉运
惊蛰象征农历二月份的开头,会平地一声雷,唤醒全部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芳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逐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慢慢演化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逐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三、山东地区惊蛰吃烙饼
在山东的一些地区,农夫在惊蛰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炉烙煎饼,意为烟熏火燎整死了害虫。
四、陕西惊蛰吃炒豆
在陕西,一些地区过惊蛰要吃炒豆。人们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
五、广西地区惊蛰吃“炒虫”
在少数民族地区,广西金秀县的瑶族在惊蛰日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竞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庆贺他为毁灭害虫立了功。其实“虫”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义。
惊蛰饮食起居留意事项
1、保持饮食清淡
惊蛰后天气回暖,饮食上也应当从冬天喜深厚味转变成性温清淡,尤其建议多吃新奇的蔬菜蔬果,还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来关心增加体质,抵挡外界渐渐清醒的病毒细菌。
2、多吃梨
惊蛰季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简单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我国民间素有惊蛰日吃梨的习俗。专家称,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另外,咳嗽患者还可食用莲子、枇杷、罗汉果等食物缓解病痛,饮食宜清淡,油腻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
3、保持室内清爽干燥
惊蛰的季节也是阴雨连绵季节的开头,尤其是南方会更简单消失潮湿的状况,这个时候肯定要保持室内清爽干燥,否则很简单导致细菌滋生,身体也简单受到疾病的侵袭。另外假如室内常常湿漉漉的,就难以避开湿气过重,人长时间待在这样的环境就很简单会消失风湿痛苦的问题,对于身体的损害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