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教学经验分享(共5篇)
第一篇:
“双减”下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第二篇:“双减”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几点思考
第三篇:“双减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作业布置的效率
第四篇:“
双减下“历史学科提质增效的思路与想法
第五篇:“双减背景下”改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
第一篇
”双减“下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真正调动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才可能实现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教学是指在道德与法治教师指导下创建学习共同体,使学生高效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全面实现课程目标,高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全面成长的学习过程。高效学习不仅是一个教学活动,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合作学习过程。其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先学后导,全面发展。高效教学的最终衡量标准就是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现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变;实现教知识走向指导学会学习;实现学生由等待被动走向主动勤奋学习,逐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由懒惰型学生走向勤奋型学生;实现教师智慧指导,由勤奋型走向懒惰型教师。在高效教学理念指引下,我通过尝试和总结,初步形成了自主预习、激情导入、合作探究、总结提升、能力巩固、拓展延伸的“六步”教学法。在教学中有了一定的收获。为了适应新的“双减”形势下,我对六步学习法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完善。
第一步自主预习。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导学问题,进行课前预习,初步梳理教材浅显知识点,道德与法治教材主要讲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教师在一开始上课要注意在这方面引导渗透,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还可以尝试做基础训练方面的基础习题。通过做习题,让学生收获两种体验,一种是通过预习就能够做出一些习题,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另一种是发现一些自己预习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有目的听课来学会,这样带着问题去听课,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许多。课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交流与展示,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即对已经学会的知识做了复习巩固,也对自己没有学懂的知识进行了充分的展现,使教师充分的了解了学生学习难点,做到了心中有数。
第二步激情导入。这一环节选取的素材必须体现生活性。这也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原则的需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内容对自己生活有用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导入的素材可以是一个生活情境,一段精彩的语言,一幅漫画,也可以是一段视频,一段材料,一个热点问题等等。途径就是创设情境。具体方法是生动的生活情景展现,感人深思的图画展现,渲染气氛的音乐,还可以是多媒体播放的一段视频,一个热烈的学生表演活动等。
第三步合作探究。要取得高效的合作学习效果,除了教师课前精心指导学生完成扎实的预习任务外,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做好以下五个环节:第一是合作讨论。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能包办解决,而是指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讨论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可以加入到学生之间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问题,直到解决问题。第二是合作激励。要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参与意识,提高他们合作的能力。在课堂上合作学习表现较好的小组,除了得到小组积分奖励外,合作学习积分高的小组还可以少做作业甚至不做作业,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完成学习任务,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第三是合作记忆知识点。教师要把每个知识点设计成有层次的问题,让学生由浅入深理解知识。小组长落实组员自背,小组齐背,限时抽测,理解交流等学习方式,使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做到知识点过关。第四是合作构建思维导图。每一节课后要求小组合作,系统梳理知识点,形成思维导图,强化对本课知识的理解记忆。第五是及时提交本组发现的问题,比如对知识点理解不透、组员参与情况、任务的完成情况等,教师在收集到问题后第一时间调查研究,及时解决。
第四步总结提升。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梳理知识去深化学生的知识记忆,让学生反思课堂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等方面情况,从而达到优化学生学习态度、提高自我的活动。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组织总结活动,以便指导学生自觉规避不良学习行为,优化学生的学科学习行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自己学到的道法知识,针对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再讲解。除此之外,道德与法治教师还要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学生从小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第五步能力巩固。教师要围绕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针对性训练。训练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训练要有层次性,学生学习知识接受程度不一样,训练题目的难度也应该是不一样的。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感、成就感。第二训练题形式应该多样灵活。可以有填空题、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还可以有漫画题、辨析题、热点讨论题等等。第三训练活动形式也应该是多样的。比如:竞赛、口答的、手写的、小组内讨论的、大组内交流的等等。第四教师讲解要突出关键词、关键句。一是引导学生对旧知识的重点的回忆和识记,一是指导学生科学的答题的方法。
第六步拓展延伸。道德与法治课程基本理念要求我们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针对不同的内容和类型,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充分应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拓展延伸题目进行训练。通过这一环节训练,能够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培养学生能够养成不断回顾和复习旧知识的习惯。然后对新的知识展开探索,能够把所学习的内容转化为一种社会的经验;也有部分学生可能出现不理解的现象,教师可以借助特定的情境去帮助学生对课程内容达到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有些拓展内容往往需要从课本中的知识出发去进行证实,进一步丰富课程的内容,让学生对课程内容形成一种认同感;有些拓展内容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生活的拓展,这些教学内容也要靠教学情境和实践来完成。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小组合作研讨,最终获得知识,在自主总结巩固的基础上,再次回到生活情境中,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能力得到了培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参与者、陪伴者。教师热情的教学态度、健康的价值观念良好的形象潜移默化的熏陶影响学生。学生在平等、互动、相互尊重的课堂中激发出很强的求知欲,喷发出“我要学”的强大动力,难道不是学生在高效的掌握的学习的东西吗?这真是教师课堂“精心”学生课后开心。
第二篇
“双减”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几点思考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真正调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才有可能实现有效教学。为适应新形势,落实“双减”,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成效,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对在“双减”背景下如何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预习预读
指导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进行课前预习,初步梳理教材浅显知识点。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还有可以尝试做基础习题,通过做习题,让学生收获两种体验,一种是通过预习就能做出一些习题,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另一种是发现一些自己预习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听课来解决,这样带着问题去听课,效率自然就更高。鉴于此,我安排学生在课前至少要提前三分钟到教室,诵读旧知和新知,方式多样,例如课代表领读、指定内容分组轮读、课代表问答等。通过这一环节能让学生在正式上课前收回思绪,集中精神,同时巩固旧知、预习新知,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创设情境
道德与法治课程特性之一就是生活性,道德与法治课堂必须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明白学习的内容是对自己的生活有用的,这样才会促发学习渴求的动力。情境教学可以还原学生的现实生活,让他们有自主探究的欲望。最基本创设的情境教学的途径一共有以下六种: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除这六种基本途径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境创设情境,即多媒体模拟演示情境。具体选择哪种情境教学的途径方式,则依托于对应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际的需要。
注重情境体验式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伴随科技的进步,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逐步深入,利用信息技术创建高效课堂已成为教师广泛采用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丰富而引人入胜的学习体验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种有趣而灵活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实现学生的知识内化。
三、合作探究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不能包办解决,而是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动、合作探讨,多给他们自我表达的机会,或者老师加入到学生之间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直到解决问题。老师把每个知识点设计成有层次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由浅入深理解知识。课后要求小组合作,系统梳理知识点,形成思维导图,强化对本课知识的理解记忆。老师收集学生在课后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对普遍问题及时集中解决。
四、总结巩固
课堂总结通过总结反思活动去深化学生的知识记忆,教师要积极组织课堂总结活动,以便及时优化学生的学科学习行为。教师必须解放学生,让学生自主归纳自己所学到的知识,针对学生的认知盲区进行知识说明,进一步剖析概念的内涵,以便切实深化学生的认知。教师也需要利用课堂总结环节引导学生反思课堂不足,认真聆听学生建议,与学生一同归纳教学经验,以便在下一轮课堂教学活动中规避相关问题。
五、拓展提升
引导教师和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延伸,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针对不同的内容和类型,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通过拓展,能够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培养学生能够养成不断地回顾和复习旧知识的一种习惯。然后对新的知识展开探索,能够把所学习的内容转化为一种社会的经验。通过强化拓展,锻炼学优生思维,进一步丰富课程的内容,充分体现出课程内容核心的价值。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小组合作研讨,最终获得知识,在自主总结巩固的基础上,再次回到生活情境中,尝试运用所获知识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等能力得到了培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从过去“一言堂”角色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参与者、陪伴者。让学生在这样平等、互动、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中,充分感受到尊重、接纳、友好,进一步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第三篇
“双减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作业布置的效率
在中学,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一直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毫无疑问,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适时、适量、适度的作业有利于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但在实践中,大家更强调作业的工具目的。作业为取得高分的有利武器,把考高分视为作业的唯一目的,忽视了作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不仅在作业的数量上存在问题,在质量上也有不少弊端,难以培养学生在今后踏入社会后所需要的品质。
在“双减”政策下,如何改革传统的数学作业,关键在于消除其中的弊端,打破那种单一、枯燥的题海型的作业模式,重新构建一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乐意接受,符合“双减”政策教育要求的作业模式。这种作业模式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有利于中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全面能力素质的提高。
一、作业内容精练化
首先,应注意数学作业的“质”,作业应结合课堂所讲内容精心筛选,尽量兼顾作业的典型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在作业的选编上既考虑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又注意体现启发性、巩固性的原则,切忌信手拈来、滥竽充数的作业布置方式,亦忌布置好高骛远、刁钻怪偏的作业,充分发挥数学作业应有的效能。
其次,还应科学地控制数学作业的量。一般说来,在每节课后布置20分钟左右的作业量较为适宜。当然,作业量的确定还受学生知识层次、年龄特征和所教具体内容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能一概而论。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练习,精心选择辅导教材,为学生布置高质量的,具有典型性的作业题,应达到练一题而通一类的效果。
二、作业形式多样化
传统数学中布置的作业均为笔答题型作业,单调的作业让学生感到乏味,降低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也不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因此,在作业形式上要注意变化,实现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从多种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感觉到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进而培养数学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来决定要不要布置作业,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决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老一套。
三、作业布置层次化
素质教育具有主体性、个体性、基础性、发展性的基本要素。其中主体性和发展性要求作业必须有层次性,才能适合全体学生,才能满足知识基础不同、智力因素各异的每位学生的需要。
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及每节课后的作业要求尺度,对全体学生应该是一致的,但实践证明对各类学生布置等量的作业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实际满足能力。因此在备课中,教师划出作业中的基础作业题、鼓励性作业和选做作业,选做作业不作统一要求。这样就可以从数量上将定量性改为弹性型,难易上、数量上有了合理的调控,把“桃子”挂在每位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得到的位置,使差生缓解原有的心理压力,也使优等生提高探求能力,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养成从容一致的作业心态。“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要求在作业过程中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发展,而不是在教师为其设计好的程序内被动地发展。因此,要将作业中的教师行为转变为学生的行为,提倡学生自主地选择作业的形式、内容、完成方式,让学生自己留作业,体现作业中的层次性、自主性和选择性。教师要实现身份的转变:由作业的命制者转变为情境的培育者;由过程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咨询者;由作业评价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内省的激励者;由作业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发展的合作者,在这里,教师不是“考官”,而是学生完成作业的“伙伴”。
对同一问题尽可能多角度设问。设问的梯度由易到难,使学生踏着阶梯一步一步探索,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尝试。设问的多梯度性可以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各个方面,达到深层认识问题的本质,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设计阶梯型题组。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选不同层次的题目,由易到难,按照不同要求编成题组,有针对性地设置知识、方法、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的思维坡度循序渐进,恰到好处。让学生每解一题,都能亲自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规律,领略到解题的意境和命题的构思。经过这几种方法对作业分层化处理,对于提高学生做好作业的积极性是切实有效的。
第四篇
“
双减下“历史学科提质增效的思路与想法
“双减”教育政策的重磅出台,打出了恢复教育生态的精准“重拳”,将教育“主阵地”还给学校,将教育公平还给社会,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双减”政策正本清源、保障民生、利国利民.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学校如何践行“双减”政策的核心精神,教师如何发挥落实主体作用,健全保障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呢?目前有共识的观点无论是我任教的历史还是语文、数学等,其他各科类,我想有这两点绝对是重点:一是提高课堂理念,二是改变作业观念。
一、落实“双减”,学校既要“减负”,也要提质,必须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效率。
“双减”政策已落地,教育部对“双减”政策的出台背景和过程、总体思路、总体目标以及具体的落实政策进行了详细解答。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一年内使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三年内使各项负担显著减轻”这两个带有时间节点的目标,明确阐述了“双减”对于整个教育工作的意义。双减”要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其中课外补习必须要控制。从课堂上获取知识,从课堂教学中锤炼思维与智慧,才是最为正确的选择,课余大量占用休息时间,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双减”不是减学,而是高效且有质量的教学。“双减”不减责任,不减成长。就是在每一节课上提高教学效率与保证教学质量。
也就是说在双减的背景下,每一节课都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历史课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要效率、要质量,更重要的是在双减背景下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不挤占学生课外时间,我认为有效的想法是作为历史老师要更加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堂训练。
课堂训练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综合训练和检测的一个重要手段。训练当堂完成,可以强化时间观念,解决课后课外补习,训练提高学生的答题速度;可以强化学生听课注意力,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消除依赖思想;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行和心理素质,避免弄虚作假、紧张、怯场现象。
二、落实“双减”,学校要“减负”,教师要作业革命,改变作业布置观念。
关于作业,一要认识到作业是干什么用的,除了巩固课堂学习外,还要培养学生责任心和毅力,培养学生兴趣和学习自信心,设计符合需求的历史作业作为学生来说,每个人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的个体差异。他们在学习能力、方式以及动机等都是不同的。教师可以据此设计丰富多彩的“菜单式作业”,适应每位学生独特性,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优势,获得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进度。分层作业就是把过去同样内容、同样标准、同样模式、同样分量的作业改为“菜单式”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知识水平和兴趣选择不同的作业。
总之,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学业负担需要提升作业效果,而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是提升作业效果的关键因素,同时作业设计质量又受到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及作业管理水平的双重影响。因此,提升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是解决整个作业同题的关前提。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提升,不仅需要转变教师的作业观念,要综合作业各个关键要素,还要升学校的作业管理水平,开展有助于提升款师作业设计能力的专业展活动等以上就是我通过培训后的些许感,新的育形势下,对老师的要求更高。道路阻且长,来可期;可,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不是重要的黑格尔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双减政策下,我们历史老师就是要抓住“余温”,感受余温,要做到的就是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相信人人都能成才。优化教学过程,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素质,精心备课,认真上课,让每个孩子的每一个四十分钟都能学有所获,智有所长。双减给孩子更多时间思考未来,也让我们挤出时间去思考如何在课堂上陪孩子找到未来。
第五篇
“双减背景下”改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物理问题的根本方法是进行观察和实验,物理实验既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内容与手段,因此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不仅构建起知识体系,而且也是学生发现物理现象、探究物理原理、获取物理知识、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路径。可以说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达到丰富感性材料的储存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一、加强一边学一边实验的教学
所谓边学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而简单的放手让他们自己实验通常他们的能力又达不到。在课堂教学中,若比较多地采用边学边实验的组织形式,在老师的有效组织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就能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促使大脑对各感官传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探究,如果放手直接让学生探究,往往耗费很长时间学生都不一定能找到清晰的像,所以老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制定实验计划步骤然后按有效地步骤让学生操作、观察,才能较好完成实验目标。
二、适当增加一些实验
教材上没有的实验,要尽力创造去做。同一实验也要举一反三。开发自己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进行实验。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绩优秀的物理尖子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
三、改进书上的一些演示实验
效果不好的实验要加以纠正,改进。比如:书上研究平面镜成像用的是棋子,但棋子亮度低,通过玻璃板不容易看到像,所以我们教学中可以采用蜡烛,点燃的蜡烛亮度要高得多,通过玻璃板成像就比较清晰一些。
四、增强课堂实验的趣味性
在学习力的三要素时,可以让力量对比比较明显的两位同学来推门表演,让力量大的同学靠门轴很近推关门而让力量小的离门轴最远反方向推不让门关上,以门关不上甚至反而被打开的情境来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五、适时加入物理实验史的相关介绍
如:光的传播是否需要时间的问题,讲述伽利略实验,以此说明:科学家和我们常人一样,也会有错或想不到的地方,生活中要正确对待失败,正是因为伽利略的失败,才使得后来的科学家用了很多更巧妙的方法来测定光速。
六、利用物理原理创新设计
利用物理原理进行实验创新设计,既可以作为新课引入的实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也可以作为新知识学习后的考查性实验,考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新知识来分析实际问题。如:关于“摩擦”的教学引人,运用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设计如下一个创新性实验:让两位身体状况接近的同学到前面做“拔河”比赛游戏。两同学分别在板凳一端下面用一只手掌托住板凳,其中一位同学所托板凳一端上面放些重物。两同学同时向两边拉,让学生猜测哪位同学会胜出,并分析胜出的可能原因是什么。两同学分别在板凳一端下面用一只手掌托住板凳,另外,在刚才失败的同学手掌和板凳之间垫上一块毛巾,两同学同时向两边拉,让学生猜测哪位同学会胜出,并分析胜出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学生对实验现象非常好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下步的探究学习打下了基础。又如:讲完“惯性”知识后,让学生利用自己的书本文具等设计惯性实验,然后请学生展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解释,既锻炼了学生的手脑又巩固了知识点。
七、重视课外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课外实验和小制作,既能培养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还能扩展知识面。
总之,物理课的实验是贯穿了全部的物理教学过程。至始至终都要溶于课堂,溶于学生的思维中,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要回到生活中。让学生能学以致用,为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最有价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