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升初数学教学如何进行衔接
【背景】
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只有通过减轻课业负担,才能保证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健康快乐成长。
今年7月国家为了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从这开始,“双减“成了街头巷尾议论的主要话题,更变成了教师的工作指针。每位教师肩负起“双减提质“的研究任务。
现行的小学与初中独立建校和教学的做法,不利于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初中一年级数学的学习存在着多方面的障碍,究其原因与小学高年级的教学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应采取有效的策略加以应对,才能做好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材的内容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小升初数学学习的过渡,成为一线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多年,在小升初数学的有效衔接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小学学习现状
1、过多重视算术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高段不断强调算术和算术技巧,缺少关注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方式的渗透、培养,进入初一后学生就无法从容面对初中数学系统性知识的各项内容,比如代数的数量运算和几何的图形运算。
2、对学生的错误认识不到位
常常听到家长说:“我这小孩本来可以考得很好,就是太粗心、太马虎了“,其实这样一方面会让学生产生误解,以为他自己真的很厉害,只是不小心而已,另一方面也掩盖了学生学习数学中存在的问题,错失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时机,其实我们都知道同样是答案出错,但原因却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概念理解不清,有的是解题思路上存在问题,有的是因为书写不规范导致的,着力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3、内容单一,题型简单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少,题型简单,老师上课讲的细,教学方法比较直观化、形象化,且类型整理归纳的齐全,并让学生不断练,再加上强有力的后援团(家长)的一起监督努力,考试时,学生只要对号入座,就能取得好成绩。当然,到了初中就有很多家长接受不了:为什么我小孩在小学数学成绩这么好,到了初中有的甚至考不及格。
4、上课过多的采用情景引入,热闹课堂
小学课堂为了能调动学生气氛,活跃课堂,激发学生上数学课的热情,教师会用很花哨、很热闹的课堂引入(而忽视数学知识本身的产生、发展过程),还会穿插各种活动,学生感觉数学课好玩有趣,但这样的课堂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弱或干扰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落实。
二、初中学习现状
1、数学时间的变化
到了初中,学生课程多,那么花在数学上的时间就相对少了,再加上数学灵活性变强,数学每一节课的容量都相对变大了,教学进度也相对快了,对重难点内容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练习、去巩固,因为时间受限,在课堂上老师对各类题型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更谈不上去巩固强化,初中数学需要的是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2、学习方式的变化
进入初中后数学知识在抽象性和思考的严密性方面有了质的提高,小学数学是老师带着学生学,进入初中后,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老师起着引导、点拨的作用,初一学生感觉一下失去了主心骨,学生适应不了,因为他们从来没想过靠自己主动去学习。
3、巩固方式的变化
初中数学内容多且抽象,老师不可能把各种类型讲全面,讲仔细,只能落实典型的类型,这就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勒思考、善于总结数学规律,从中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能够在做题时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小升初数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俗话说“小学考一百,初中不及格“,在我教学的这几年经常听见家长说的话就是:我家孩子小学的时候数学成绩挺好的,经常考90多分,但上了初中以后数学成绩就一直退步还经常考不及格,这是怎么回事呢?后来我发现,很多孩子,小学成绩很优异,择校成绩也不错,但是进入初中学习之后,成绩却始终不理想,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心态问题
从小学进入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龄都在发生巨大转变。与小学相比,学生开始进入生理发育期,身高和体重开始发生变化。伴随着生理发生变化,心理发展也非常迅速,学生的独立意识大大增强,重视自己在老师和同学们心中的形象,同时也会有很强的自尊心。同时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老师和同学,新的学科,也会有一定的新鲜感,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着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
(二)知识问题
1、重视基本功—-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学的比较简单,对知识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比较注重感性的形象思维。但从初中开始,对数学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开始有所要求,另外小学教材里的数都是非负有理数,也叫“算术数“,但在初中,首先接触的就是引入负数,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的范围,数的运算又由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又引入了乘方、开方等运算,计算量大大加大,许多孩子小学时计算能力比较欠缺,而在初一恰恰重点考察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有些孩子会觉得初中数学学起来较为吃力。
2、从字母表示数到代数
在小学教材中,已经开始用字母表示数,在初中阶段会逐步体会到字母比数更有一般性,经常会用字母表示式或者把数看成式的特殊情况。比如合并同类项时,会把字母表示的式子看成一项,从而找相同类的项进行合并,中学代数时的教学,需注意由数的概念和运算转移到式的概念和运算,注意由特殊到一半的过程,使学生便于接受。
3、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初中数学中会出现大量与实际问题相关的知识,比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利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等等,这些知识中需要用到大量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常识,比如利润怎么算,什么是售价,什么是进价,怎么算盈利,怎么算亏本,学生对于这些不了解,没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因此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比较困难。
(三)学习习惯和方法
在小学时,对于答题规范老师没有明确的要求,只要能算出答案就可以,这就导致许多孩子只是在“凑答案“,但要写出比较严密的计算或者推理过程就比较困难。从初中开始,对于答题的规范度会有严格要求,比如脱式计算题目要写“解:原式“,几何证明题写“证明“,证明过程中有逻辑,要有前因后果,要写依据,而且不能写错别字或者自己随意编写等。在初中答题规范的要求会更加严格,更加仔细,所以就需要学生严格遵守,如果没有提前的规范,学习成绩自然会大受影响。
另外在小学,学生对学习知识并没有一个系统的学习方法,只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让做什么作业就做什么作业,只为了完成任务。进入初中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小学有所区别,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因此就导致不会主动学习的学生成绩自然就会收到影响。
四、小升初数学教学的衔接方法
1、做好心理上的衔接
从小学升入中学,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学生正好刚进入青春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深入了解这一阶段的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以满腔的热情和爱心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因势利导的加强教育。
2、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具体说来学生在进人初中后大概会面临以下问题:小学老师讲课形象生动活泼,比较重视直观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往重变换形式,学习和娱乐相结合,可升人初中后,老师往往注重引导孩子由原先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初中的课程中规律性的知识越来越多,初中老师上课的时候更注讲清概念,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新生跨人初中大门,心理年龄处于自觉和幼稚交错的状态,在孩子们的眼里,初中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陌生的世界、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功课增加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老师也不再像小学那样,加上对新的学习生活了解较少,大部分初中生在心理、交往等各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教学方法上,小学讲得比较细致,方法规定得比较固定,课堂见时间多因此练习次数比较多。而中学数学由于内容多,进度相应面的较快,课上练习受时间的制约不可能像小学那样充分,中差生学习起来很吃力,这也是学生不易适应之处。因此讲课前要布置学生预习,让学生有个准备,另外有时要有意放慢进度,概念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人,深入浅出地讲。在做课堂练习的同时,教师可以对有困难的学生加强指导,练习要严格统一书写格式。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注意力尚不能长时间集中,不适应单一的教学法的特点,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起始的25分钟,方法上要先学后教讲练结合。使学生感到升人初一就像在小学升级那样自然,从类而减“小升初“感觉的负效应。
3、做好思雄方式的衔接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直接,对于用字母表示数、用定理证明猜想等还不能适应,对于如何及时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也没有经验,表现出停留在初级阶段的思维方式和很不科学的学习习惯。这是绝大多数初一新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的问题,许多学生随着初中阶段学习的渐渐展开,将会逐渐学会比较深人的抽象思维和养成比较科学的学习习惯,但这往往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此期间他们难免会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有些甚至便因此对某些学科失去了原本很浓厚的兴趣。就数学而言,如果理解了初中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思维模式,学生们便会发现初中数学远较小学高年级诸如“分数应用题“之类的教学内容更简单易学。
初中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面对大部分来自农村的中学生,对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事物观察得很细致,但有些知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在教学过程中,巧用例子,贴近生活,使学生们感到熟知,有亲切感,然后再巧妙地提出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知识点强化知识链拓宽知识面,学生更加感知初中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比如:初中几何知识比较抽象,许多学生的代数知识理解得还比较快,但初中几何因为抽象性强,多数学生,尤其是女生,反映初中几何枯燥无味逻辑性太强,虽然课堂上教师不遗余力地讲解,却收效甚微。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在学生升人初中后,就带领学生组建一个几何实物陈列桌,课外利用活动时间与学生一起利用废品制作一些不同形状的几何实物,使学生对几何的学习产生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几何的学习气氛,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几何实体进行剪、拼,让学生实地感受到几何知识的美,使枯燥的几何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让学生很快摹握一些几何知识点,形成知识面、知识链,学生的成绩一定能得到提高。
4、做好学习习惯的衔接
小学的数学内容,以机械记忆为主,这样获得的知识非常容易遗忘,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使学生避免机械的记忆方法,重视对知识的理解,比较零散的知识,学生往往理解不透,记忆不深,教学时应根据知识内在联系,揭示各知识点的本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如在讲授同类项时,不仅要使学生知道同类项,合并同类项,还要使学生明确是在多项式基础上研究同类项,又是在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这样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认知深刻,有利记忆。
从学习习惯和方法上来看,小学生在答题规范和专题总结方面普遍欠缺很多。小学对答题规范要求很低,学奥数几乎不要求,这就导致很多孩子很善于“凑答案“,但要写出严密的推理过程却“难如登天“.但是,从初中开始,对答题规范的要求突然提商很多,如果没有提前的规范,学习成绩自然会大受影响。就学习方法而言,只是跟着老师走,还完全不够。自己一定要学会归纳、总结、改错。这些方法小学完全可以不要,但是到了初中,不掌握这些方法,学习会比较吃力,相反,用好了这些方法,学习起来会“如鱼得水“.总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做好小升初的衔接工作尤为重要。只有做好小升初的知识衔接工作,在今后的教学中,学生会更容易地接受初中知识,课堂也会更加高效,学生小学成绩优异但初中成绩不理想的现象也会少很多,从而让学生为初中的学习做好准备。
如何做好小初数学衔接
根据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总结),从宏观上对学习方法分层次、分步骤指导。这种学习方法具有普遍性,可适用其它学科。
1.预习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储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
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3.深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
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初一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习总结。我认为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
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发展。
【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
1.讲授式。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课程式是在初一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的课。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搞一至二次,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学习概念”、“解题思维训练”等。
2.交流式。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可请本班、本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体会、经验。这种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气氛活跃,不求大而全,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学习促进的.作用。
3.辅导式。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和咨询。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不是人人都适合的,这时就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研究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作不同的指导或咨询。尤其是对后进生更应特别关注。许多后进生由于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一般指导对他们作用甚微,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个别辅导,既辅导知识也辅导学法。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去学习,真正地会学习,真正地学习好,这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长期艰巨的任务,初一年级是中学的起始阶段,抓好学法指导对今后的学习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学概念是人们从客观世界中直接或间接抽象出来的、对数学现象和过程的认识的总结,是以精辟的思维形式表现大量知识的一种手段,其定义大多通过“展示事例--抽象本质属性--推广到一般同类事物”得出。在概念教学中,我们首先应暴露概念提出的背景,暴露其抽象、概括的过程,将浓缩了的知识充分稀释,便于学生吸收,让学生在思维上亲身经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探究事物本质的认识过程,数学概念是形成数学公式、法则、定理的基础,同时也是计算和证明的奠基石,只有掌握好概念,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与推理,也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长期以来,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强调领会教学大纲、驾驭教材较多,因此教师钻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研究学生思维活动较少,因而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教法也少。实践证明忽视了“学”,“教”就失去了针对性。教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特别是初一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科目少、知识内容浅,并多以教师教为主,学生所需要的学习方法简单。
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加之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这也往往是初二阶段学生明显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因此重视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