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培优专题练习 附答案解析

2022-08-04 22:0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七年级数学上册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培优专题练习 附答案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数学上册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培优专题练习 附答案解析》。

七年级数学上册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培优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

一、相关知识准备

1.数轴上表示4和1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_____。

2.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点B表示的数为,则A与B两点之间的距离用式子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若在数轴上点A在点B的右边,则式子可以化简为_____________。

3.A点在数轴上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若运动时间为,则A点运动的路程可以用式子表示为______________。

4.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A点在数轴上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若运动时间为,则A点运动秒后到达的位置所表示的数可以用式子表示为______________。

答案:1、3;

2、,x+1;

3、2t;

4、二、例题精讲

1、如图所示,在数轴上原点O表示数0,A点在原点的左侧,所表示的数是a,B点在原点的右侧,所表示的数是b,并且a、b满足

(1)

点A表示的数为

_________,点B表示的数为________。

(2)

若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向右运动,速度为每秒3个单位长度,点Q从点B出发沿数轴向左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P、Q两点同时运动,并且在点C处相遇,试求点C所表示的数。

(3)

在(2)的条件下,若点P运动到达B点后按原路原速立即返回,点Q继续按原速原方向运动,从P、Q在点C处相遇开始,再经过多少秒,P、Q两点的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

解:(1)点A表示的数为

____,点B表示的数为___8____

(2)

设P、Q同时运动t秒在点C处相遇

3t+t=24

解得t=6

此时点C所表示的数是

答:点C所表示的数是2.(2)

再经过a秒,P、Q两点的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

分类讨论:①

从点C处相遇后反向而行,点P到达B点前相距4个单位长度

3a+a=4

解得a=1

点P到达B点后返回,此时相当于点Q在P点前4个单位长度

解得a=4

点P到达B点后返回,从后追上Q点后又相距4个单位长度,此时相当于点P在点Q前4个单位长度

解得a=8

答:再经过1秒或4秒或8秒,P、Q两点的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

2、数轴上有A、B 两点表示—10,30,有两只蚂蚁P、Q同时分别从A、B 两点相向出发,速度分别是2单位单位长度/秒、3个单位长度/秒,当它们相距10个单位长度时,则蚂蚁P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

解:经过t秒,P、Q相距10个单位长度,则P点运动路程为2t,运动后P点表示数为—10+2t,Q点运动路程为3t

分类讨论:①

还未相遇前相距10个单位长度

2t+3t=40-10

解得t=6

此时P点表示数为—10+2×6=2

相遇后又相距10个单位长度

2t+3t=40+10

解得t=10

此时P点表示数为—10+2×10=10

综上所述,蚂蚁P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2或10

挑战题:

1.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代表—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

⑴问多少秒后,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

⑵若乙的速度为6个单位/秒,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问甲、乙在数轴上的哪个点相遇?

⑶在⑴⑵的条件下,当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时,甲调头返回。问甲、乙还能在数轴上相遇吗?若能,求出相遇点;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分析:如图1,易求得AB=14,BC=20,AC=34

⑴设x秒后,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此时甲表示的数为—24+4x。

①甲在AB之间时,甲到A、B的距离和为AB=14

甲到C的距离为10—(—24+4x)=34—4x

依题意,14+(34—4x)=40,解得x=2

②甲在BC之间时,甲到B、C的距离和为BC=20,甲到A的距离为4x

依题意,20+4x)=40,解得x=5

即2秒或5秒,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

⑵是一个相向而行的相遇问题。设运动t秒相遇。

依题意有,4t+6t=34,解得t=3.4

相遇点表示的数为—24+4×3.4=—10.4(或:10—6×3.4=—10.4)

⑶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时,甲调头返回。而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时,即的位置有两种情况,需分类讨论。

①甲从A向右运动2秒时返回。设y秒后与乙相遇。此时甲、乙表示在数轴上为同一点,所表示的数相同。甲表示的数为:—24+4×2—4y;乙表示的数为:10—6×2—6y

依题意有,—24+4×2—4y=10—6×2—6y,解得y=7

相遇点表示的数为:—24+4×2—4y=—44(或:10—6×2—6y=—44)

②甲从A向右运动5秒时返回。设y秒后与乙相遇。甲表示的数为:—24+4×5—4y;乙表示的数为:10—6×5—6y

依题意有,—24+4×5—4y=10—6×5—6y,解得y=—8(不合题意,舍去)

即甲从A点向右运动2秒后调头返回,能在数轴上与乙相遇,相遇点表示的数为—44。

点评:分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要结合数轴上的线段关系进行分析。点运动后所表示的数,以起点所表示的数为基准,向右运动加上运动的距离,即终点所表示的数;向左运动减去运动的距离,即终点所表示的数。

2.如图,已知A、B分别为数轴上两点,A点对应的数为—20,B点对应的数为100。

⑴求AB中点M对应的数;

⑵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C点相遇,求C点对应的数;

⑶若当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时,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D点相遇,求D点对应的数。

分析:⑴设AB中点M对应的数为x,由BM=MA

所以x—(—20)=100—x,解得 x=40   即AB中点M对应的数为40

⑵易知数轴上两点AB距离,AB=140,设PQ相向而行t秒在C点相遇,依题意有,4t+6t=120,解得t=12

(或由P、Q运动到C所表示的数相同,得—20+4t=100—6t,t=12)

相遇C点表示的数为:—20+4t=28(或100—6t=28)

⑶设运动y秒,P、Q在D点相遇,则此时P表示的数为100—6y,Q表示的数为—20—4y。P、Q为同向而行的追及问题。

依题意有,6y—4y=120,解得y=60

(或由P、Q运动到C所表示的数相同,得—20—4y=100—6y,y=60)

D点表示的数为:—20—4y=—260(或100—6y=—260)

点评:熟悉数轴上两点间距离以及数轴上动点坐标的表示方法是解决本题的关键。⑵是一个相向而行的相遇问题;⑶是一个同向而行的追及问题。在⑵、⑶中求出相遇或追及的时间是基础。

3.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⑴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求点P对应的数;

⑵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⑶当点P以每分钟一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O点向左运动时,点A以每分钟5个单位长度向左运动,点B一每分钟20个单位长度向左运动,问它们同时出发,几分钟后P点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

分析:⑴如图,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P为AB的中点,BP=PA。

依题意,3—x=x—(—1),解得x=1

⑵由AB=4,若存在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5,P不可能在线段AB上,只能在A点左侧,或B点右侧。

①P在点A左侧,PA=—1—x,PB=3—x

依题意,(—1—x)+(3—x)=5,解得

x=—1.5

②P在点B右侧,PA=x—(—1)=x+1,PB=x—3

依题意,(x+1)+(x—3)=5,解得

x=3.5

⑶点P、点A、点B同时向左运动,点B的运动速度最快,点P的运动速度最慢。故P点总位于A点右侧,B可能追上并超过A。P到A、B的距离相等,应分两种情况讨论。

设运动t分钟,此时P对应的数为—t,B对应的数为3—20t,A对应的数为—1—5t。

①B未追上A时,PA=PA,则P为AB中点。B在P的右侧,A在P的左侧。

PA=—t—(—1—5t)=1+4t,PB=3—20t—(—t)=3—19t

依题意有,1+4t=3—19t,解得 t=

②B追上A时,A、B重合,此时PA=PB。A、B表示同一个数。

依题意有,—1—5t=3—20t,解得

t=

即运动或分钟时,P到A、B的距离相等。

4.已知: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点B表示的数为2,点C表示的数为﹣8,动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向左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M为线段BC中点,点N为线段BP中点.设运动时间为t秒.

(1)线段AC的长为14个单位长度;点M表示的数为﹣3;

(2)当t=5时,求线段MN的长度;

(3)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求线段MN的长度.(用含t的式子表示).

【分析】(1)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得AC=6﹣(﹣8),根据中点坐标公式可得M点表示的数为﹣8+[2﹣(﹣8)];

(2)当t=5时,可得P表示的数,再根据中点坐标公式可得N点表示的数,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得线段MN的长度;

(3)分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求出MN的长即可.

【解答】解:(1)线段AC的长为AC=6﹣(﹣8)=14个单位长度;点M表示的数为﹣8+[2﹣(﹣8)]=﹣3;

(2)当t=5时,点P表示的数为6﹣5×1=1,点N表示的数为2﹣[2﹣1]=1.5,线段MN的长度为1.5﹣(﹣3)=4.5;

(3)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点P表示的数为6﹣t,点N表示的数为2+[(6﹣t)﹣2]=4﹣t,线段MN的长度为4﹣t﹣(﹣3)=7﹣t;

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点P表示的数为6﹣t,点N表示的数为2﹣[2﹣(6﹣t)]=4﹣t,线段MN的长度为|4﹣t﹣(﹣3)|=|7﹣t|.

故答案为:14,﹣3.

三.培优练习

1.已知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b,且|2b﹣6|+(a+1)2=0,A、B之间的距离记作AB,定义:AB=|a﹣b|.

(1)求线段AB的长.

(2)设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x,当PA﹣PB=2时,求x的值.

(3)M、N分别是PA、PB的中点,当P移动时,指出当下列结论分别成立时,x的取值范围,并说明理由:①PM÷PN的值不变,②|PM﹣PN|的值不变.

2.如图1,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的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1)PA= _________ ;PB= _________(用含x的式子表示)

(2)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A+PB=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2,点P以1个单位/s的速度从点D向右运动,同时点A以5个单位/s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以20个单位/s的速度向右运动,在运动过程中,M、N分别是AP、OB的中点,问: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

3.如图1,直线AB上有一点P,点M、N分别为线段PA、PB的中点,AB=14.

(1)若点P在线段AB上,且AP=8,求线段MN的长度;

(2)若点P在直线AB上运动,试说明线段MN的长度与点P在直线AB上的位置无关;

(3)如图2,若点C为线段AB的中点,点P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下列结论:①的值不变;②的值不变,请选择一个正确的结论并求其值.

4.如图,P是定长线段AB上一点,C、D两点分别从P、B出发以1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AB向左运动(C在线段AP上,D在线段BP上)

(1)若C、D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2AC,请说明P点在线段AB上的位置:

(2)在(1)的条件下,Q是直线AB上一点,且AQ﹣BQ=PQ,求的值.

(3)在(1)的条件下,若C、D运动5秒后,恰好有,此时C点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D点在线段PB上),M、N分别是CD、PD的中点,下列结论:①PM﹣PN的值不变;②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

5.如图1,已知数轴上有三点A、B、C,AB=AC,点C对应的数是200.

(1)若BC=300,求点A对应的数;

(2)如图2,在(1)的条件下,动点P、Q分别从A、C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同时动点R从A点出发向右运动,点P、Q、R的速度分别为10单位长度每秒、5单位长度每秒、2单位长度每秒,点M为线段PR的中点,点N为线段RQ的中点,多少秒时恰好满足MR=4RN(不考虑点R与点Q相遇之后的情形);

(3)如图3,在(1)的条件下,若点E、D对应的数分别为﹣800、0,动点P、Q分别从E、D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点P、Q的速度分别为10单位长度每秒、5单位长度每秒,点M为线段PQ的中点,点Q在从是点D运动到点A的过程中,QC﹣AM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其值;若不变,请说明理由.

6.如图1,已知点A、C、F、E、B为直线l上的点,且AB=12,CE=6,F为AE的中点.

(1)如图1,若CF=2,则BE= _________,若CF=m,BE与CF的数量关系是

(2)当点E沿直线l向左运动至图2的位置时,(1)中BE与CF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

(3)如图3,在(2)的条件下,在线段BE上,是否存在点D,使得BD=7,且DF=3DE?若存在,请求出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7.已知:如图1,M是定长线段AB上一定点,C、D两点分别从M、B出发以1cm/s、3cm/s的速度沿直线BA向左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C在线段AM上,D在线段BM上)

(1)若AB=10cm,当点C、D运动了2s,求AC+MD的值.

(2)若点C、D运动时,总有MD=3AC,直接填空:AM= _________ AB.

(3)在(2)的条件下,N是直线AB上一点,且AN﹣BN=MN,求的值.

8.已知数轴上三点M,O,N对应的数分别为﹣3,0,1,点P为数轴上任意一点,其对应的数为x.

(1)如果点P到点M,点N的距离相等,那么x的值是 _________ ;

(2)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点M,点N的距离之和是5?若存在,请直接写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果点P以每分钟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O向左运动时,点M和点N分别以每分钟1个单位长度和每分钟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也向左运动,且三点同时出发,那么几分钟时点P到点M,点N的距离相等?

9.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 _________,点P表示的数 _________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2)动点R从点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R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R?

(3)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

10.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1)①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 _________,点P表示的数 ___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②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

(2)动点Q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动点R从点B出发,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P、Q、R三动点同时出发,当点P遇到点R时,立即返回向点Q运动,遇到点Q后则停止运动.那么点P从开始运动到停止运动,行驶的路程是多少个单位长度?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解答题(共10小题)

1.已知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b,且|2b﹣6|+(a+1)2=0,A、B之间的距离记作AB,定义:AB=|a﹣b|.

(1)求线段AB的长.

(2)设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x,当PA﹣PB=2时,求x的值.

(3)M、N分别是PA、PB的中点,当P移动时,指出当下列结论分别成立时,x的取值范围,并说明理由:①PM÷PN的值不变,②|PM﹣PN|的值不变.

考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2097170

分析:

(1)根据非负数的和为0,各项都为0;

(2)应考虑到A、B、P三点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多种可能解题;

(3)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得出.

解答:

解:(1)∵|2b﹣6|+(a+1)2=0,∴a=﹣1,b=3,∴AB=|a﹣b|=4,即线段AB的长度为4.

(2)当P在点A左侧时,|PA|﹣|PB|=﹣(|PB|﹣|PA|)=﹣|AB|=﹣4≠2.

当P在点B右侧时,|PA|﹣|PB|=|AB|=4≠2.

∴上述两种情况的点P不存在.

当P在A、B之间时,﹣1≤x≤3,∵|PA|=|x+1|=x+1,|PB|=|x﹣3|=3﹣x,∴|PA|﹣|PB|=2,∴x+1﹣(3﹣x)=2.

∴解得:x=2;

(3)由已知可得出:PM=PA,PN=PB,当①PM÷PN的值不变时,PM÷PN=PA÷PB.

②|PM﹣PN|的值不变成立.

故当P在线段AB上时,PM+PN=(PA+PB)=AB=2,当P在AB延长线上或BA延长线上时,|PM﹣PN|=|PA﹣PB|=|AB|=2.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思想,体现了思维的严密性,在今后解决类似的问题时,要防止漏解.

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

2.如图1,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的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1)PA= |x+1| ;PB= |x﹣3|(用含x的式子表示)

(2)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A+PB=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2,点P以1个单位/s的速度从点D向右运动,同时点A以5个单位/s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以20个单位/s的速度向右运动,在运动过程中,M、N分别是AP、OB的中点,问: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

考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2097170

分析:

(1)根据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求法得出PA,PB的长;

(2)分三种情况:①当点P在A、B之间时,②当点P在B点右边时,③当点P在A点左边时,分别求出即可;

(3)根据题意用t表示出AB,OP,MN的长,进而求出答案.

解答:

解:(1)∵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的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PA=|x+1|;PB=|x﹣3|(用含x的式子表示);

故答案为:|x+1|,|x﹣3|;

(2)分三种情况:

①当点P在A、B之间时,PA+PB=4,故舍去.

②当点P在B点右边时,PA=x+1,PB=x﹣3,∴(x+1)(x﹣3)=5,∴x=3.5;

③当点P在A点左边时,PA=﹣x﹣1,PB=3﹣x,∴(﹣x﹣1)+(3﹣x)=5,∴x=﹣1.5;

(3)的值不发生变化.

理由:设运动时间为t分钟.则OP=t,OA=5t+1,OB=20t+3,AB=OA+OB=25t+4,AP=OA+OP=6t+1,AM=AP=+3t,OM=OA﹣AM=5t+1﹣(+3t)=2t+,ON=OB=10t+,∴MN=OM+ON=12t+2,∴==2,∴在运动过程中,M、N分别是AP、OB的中点,的值不发生变化.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题意利用分类讨论得出是解题关键.

3.如图1,直线AB上有一点P,点M、N分别为线段PA、PB的中点,AB=14.

(1)若点P在线段AB上,且AP=8,求线段MN的长度;

(2)若点P在直线AB上运动,试说明线段MN的长度与点P在直线AB上的位置无关;

(3)如图2,若点C为线段AB的中点,点P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下列结论:①的值不变;②的值不变,请选择一个正确的结论并求其值.

考点:

两点间的距离.2097170

分析:

(1)求出MP,NP的长度,即可得出MN的长度;

(2)分三种情况:①点P在AB之间;②点P在AB的延长线上;③点P在BA的延长线上,分别表示出MN的长度即可作出判断;

(3)设AC=BC=x,PB=y,分别表示出①、②的值,继而可作出判断.

解答:

解:(1)∵AP=8,点M是AP中点,∴MP=AP=4,∴BP=AB﹣AP=6,又∵点N是PB中点,∴PN=PB=3,∴MN=MP+PN=7.

(2)①点P在AB之间;②点P在AB的延长线上;③点P在BA的延长线上,均有MN=AB=7.

(3)选择②.

设AC=BC=x,PB=y,①==(在变化);

(定值).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答本题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理解线段中点的定义,难度一般.

4.如图,P是定长线段AB上一点,C、D两点分别从P、B出发以1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AB向左运动(C在线段AP上,D在线段BP上)

(1)若C、D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2AC,请说明P点在线段AB上的位置:

(2)在(1)的条件下,Q是直线AB上一点,且AQ﹣BQ=PQ,求的值.

(3)在(1)的条件下,若C、D运动5秒后,恰好有,此时C点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D点在线段PB上),M、N分别是CD、PD的中点,下列结论:①PM﹣PN的值不变;②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

考点:

比较线段的长短.2097170

专题:

数形结合.

分析:

(1)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PC,再由已知条件PD=2AC求得PB=2AP,所以点P在线段AB上的处;

(2)由题设画出图示,根据AQ﹣BQ=PQ求得AQ=PQ+BQ;然后求得AP=BQ,从而求得PQ与AB的关系;

(3)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从而求得CM与AB的数量关系;然后求得以AB表示的PM与PN的值,所以.

解答:

解:(1)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PC

∵PD=2AC,∴BD+PD=2(PC+AC),即PB=2AP,∴点P在线段AB上的处;

(2)如图:

∵AQ﹣BQ=PQ,∴AQ=PQ+BQ;

又AQ=AP+PQ,∴AP=BQ,∴,∴.

当点Q'在AB的延长线上时

AQ'﹣AP=PQ'

所以AQ'﹣BQ'=3PQ=AB

所以=;

(3)②.

理由:如图,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

∴,∵,∴,∴;

当点C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时,MN的值不变,所以,.

点评:

本题考查了比较线段的长短.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

5.如图1,已知数轴上有三点A、B、C,AB=AC,点C对应的数是200.

(1)若BC=300,求点A对应的数;

(2)如图2,在(1)的条件下,动点P、Q分别从A、C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同时动点R从A点出发向右运动,点P、Q、R的速度分别为10单位长度每秒、5单位长度每秒、2单位长度每秒,点M为线段PR的中点,点N为线段RQ的中点,多少秒时恰好满足MR=4RN(不考虑点R与点Q相遇之后的情形);

(3)如图3,在(1)的条件下,若点E、D对应的数分别为﹣800、0,动点P、Q分别从E、D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点P、Q的速度分别为10单位长度每秒、5单位长度每秒,点M为线段PQ的中点,点Q在从是点D运动到点A的过程中,QC﹣AM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其值;若不变,请说明理由.

考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比较线段的长短.2097170

分析:

(1)根据BC=300,AB=AC,得出AC=600,利用点C对应的数是200,即可得出点A对应的数;

(2)假设x秒Q在R右边时,恰好满足MR=4RN,得出等式方程求出即可;

(3)假设经过的时间为y,得出PE=10y,QD=5y,进而得出+5y﹣400=y,得出﹣AM=﹣y原题得证.

解答:

解:(1)∵BC=300,AB=,所以AC=600,C点对应200,∴A点对应的数为:200﹣600=﹣400;

(2)设x秒时,Q在R右边时,恰好满足MR=4RN,∴MR=(10+2)×,RN=[600﹣(5+2)x],∴MR=4RN,∴(10+2)×=4×[600﹣(5+2)x],解得:x=60;

∴60秒时恰好满足MR=4RN;

(3)设经过的时间为y,则PE=10y,QD=5y,于是PQ点为[0﹣(﹣800)]+10y﹣5y=800+5y,一半则是,所以AM点为:+5y﹣400=y,又QC=200+5y,所以﹣AM=﹣y=300为定值.

点评:

此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已知得出各线段之间的关系等量关系是解题关键,此题阅读量较大应细心分析.

6.如图1,已知点A、C、F、E、B为直线l上的点,且AB=12,CE=6,F为AE的中点.

(1)如图1,若CF=2,则BE= 4,若CF=m,BE与CF的数量关系是

(2)当点E沿直线l向左运动至图2的位置时,(1)中BE与CF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

(3)如图3,在(2)的条件下,在线段BE上,是否存在点D,使得BD=7,且DF=3DE?若存在,请求出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考点:

两点间的距离;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2097170

分析:

(1)先根据EF=CE﹣CF求出EF,再根据中点的定义求出AE,然后根据BE=AB﹣AE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得解;根据BE、CF的长度写出数量关系即可;

(2)根据中点定义可得AE=2EF,再根据BE=AB﹣AE整理即可得解;

(3)设DE=x,然后表示出DF、EF、CF、BE,然后代入BE=2CF求解得到x的值,再求出DF、CF,计算即可得解.

解答:

解:(1)∵CE=6,CF=2,∴EF=CE﹣CF=6﹣2=4,∵F为AE的中点,∴AE=2EF=2×4=8,∴BE=AB﹣AE=12﹣8=4,若CF=m,则BE=2m,BE=2CF;

(2)(1)中BE=2CF仍然成立.

理由如下:∵F为AE的中点,∴AE=2EF,∴BE=AB﹣AE,=12﹣2EF,=12﹣2(CE﹣CF),=12﹣2(6﹣CF),=2CF;

(3)存在,DF=3.

理由如下:设DE=x,则DF=3x,∴EF=2x,CF=6﹣x,BE=x+7,由(2)知:BE=2CF,∴x+7=2(6﹣x),解得,x=1,∴DF=3,CF=5,∴=6.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中点的定义,准确识图,找出图中各线段之间的关系并准确判断出BE的表示是解题的关键.

7.已知:如图1,M是定长线段AB上一定点,C、D两点分别从M、B出发以1cm/s、3cm/s的速度沿直线BA向左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C在线段AM上,D在线段BM上)

(1)若AB=10cm,当点C、D运动了2s,求AC+MD的值.

(2)若点C、D运动时,总有MD=3AC,直接填空:AM=  AB.

(3)在(2)的条件下,N是直线AB上一点,且AN﹣BN=MN,求的值.

考点:

比较线段的长短.2097170

专题:

分类讨论.

分析:

(1)计算出CM及BD的长,进而可得出答案;

(2)根据图形即可直接解答;

(3)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当点N在线段AB上时,②当点N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即可求解.

解答:

解:(1)当点C、D运动了2s时,CM=2cm,BD=6cm

∵AB=10cm,CM=2cm,BD=6cm

∴AC+MD=AB﹣CM﹣BD=10﹣2﹣6=2cm

(2)

(3)当点N在线段AB上时,如图

∵AN﹣BN=MN,又∵AN﹣AM=MN

∴BN=AM=AB,∴MN=AB,即.

当点N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

∵AN﹣BN=MN,又∵AN﹣BN=AB

∴MN=AB,即.综上所述=

点评:

本题考查求线段的长短的知识,有一定难度,关键是细心阅读题目,理清题意后再解答.

8.已知数轴上三点M,O,N对应的数分别为﹣3,0,1,点P为数轴上任意一点,其对应的数为x.

(1)如果点P到点M,点N的距离相等,那么x的值是 ﹣1 ;

(2)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点M,点N的距离之和是5?若存在,请直接写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果点P以每分钟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O向左运动时,点M和点N分别以每分钟1个单位长度和每分钟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也向左运动,且三点同时出发,那么几分钟时点P到点M,点N的距离相等?

考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2097170

分析:

(1)根据三点M,O,N对应的数,得出NM的中点为:x=(﹣3+1)÷2进而求出即可;

(2)根据P点在N点右侧或在M点左侧分别求出即可;

(3)分别根据①当点M和点N在点P同侧时,②当点M和点N在点P两侧时求出即可.

解答:

解:(1)∵M,O,N对应的数分别为﹣3,0,1,点P到点M,点N的距离相等,∴x的值是﹣1.

(2)存在符合题意的点P,此时x=﹣3.5或1.5.

(3)设运动t分钟时,点P对应的数是﹣3t,点M对应的数是﹣3﹣t,点N对应的数是1﹣4t.

①当点M和点N在点P同侧时,因为PM=PN,所以点M和点N重合,所以﹣3﹣t=1﹣4t,解得,符合题意.

②当点M和点N在点P两侧时,有两种情况.

情况1:如果点M在点N左侧,PM=﹣3t﹣(﹣3﹣t)=3﹣2t.PN=(1﹣4t)﹣(﹣3t)=1﹣t.

因为PM=PN,所以3﹣2t=1﹣t,解得t=2.

此时点M对应的数是﹣5,点N对应的数是﹣7,点M在点N右侧,不符合题意,舍去.

情况2:如果点M在点N右侧,PM=(﹣3t)﹣(1﹣4t)=2t﹣3.PN=﹣3t﹣(1+4t)=t﹣1.

因为PM=PN,所以2t﹣3=t﹣1,解得t=2.

此时点M对应的数是﹣5,点N对应的数是﹣7,点M在点N右侧,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三点同时出发,分钟或2分钟时点P到点M,点N的距离相等.

故答案为:﹣1.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数轴的应用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M,N位置的不同进行分类讨论得出是解题关键.

9.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 ﹣4,点P表示的数 6﹣6t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2)动点R从点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R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R?

(3)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

考点:

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两点间的距离.2097170

专题:

方程思想.

分析:

(1)B点表示的数为6﹣10=﹣4;点P表示的数为6﹣6t;

(2)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R,然后建立方程6x﹣4x=10,解方程即可;

(3)分类讨论: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易求出MN.

解答:

解:(1)答案为﹣4,6﹣6t;

(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R(如图)

则AC=6x,BC=4x,∵AC﹣BC=AB,∴6x﹣4x=10,解得:x=5,∴点P运动5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R.

(3)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5.理由如下:

分两种情况:

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

MN=MP+NP=AP+BP=(AP+BP)=AB=5;

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

MN=MP﹣NP=AP﹣BP=(AP﹣BP)=AB=5,∴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5.

点评:

本题考查了数轴:数轴的三要素(正方向、原点和单位长度).也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10.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1)①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 ﹣4,点P表示的数 6﹣6t(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②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

(2)动点Q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动点R从点B出发,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P、Q、R三动点同时出发,当点P遇到点R时,立即返回向点Q运动,遇到点Q后则停止运动.那么点P从开始运动到停止运动,行驶的路程是多少个单位长度?

考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2097170

专题:

动点型.

分析:

(1)①设B点表示的数为x,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建立方程求出其解,再根据数轴上点的运动就可以求出P点的坐标;

②分类讨论: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易求出MN;

(2)先求出P、R从A、B出发相遇时的时间,再求出P、R相遇时P、Q之间剩余的路程的相遇时间,就可以求出P一共走的时间,由P的速度就可以求出P点行驶的路程.

解答:

解:(1)设B点表示的数为x,由题意,得

6﹣x=10,x=﹣4

∴B点表示的数为:﹣4,点P表示的数为:6﹣6t;

②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5.理由如下:

分两种情况:

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

MN=MP+NP=AP+BP=(AP+BP)=AB=5;

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

MN=MP﹣NP=AP﹣BP=(AP﹣BP)=AB=5,∴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5.

(2)由题意得:

P、R的相遇时间为:10÷(6+)=s,P、Q剩余的路程为:10﹣(1+)×=,P、Q相遇的时间为:÷(6+1)=s,∴P点走的路程为:6×()=

点评:

本题考查了数轴及数轴的三要素(正方向、原点和单位长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的运用,行程问题中的路程=速度×时间的运用.

下载七年级数学上册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培优专题练习 附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数学上册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培优专题练习 附答案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七年级上期末动点问题专题(附答案)

    七年级上期末动点问题专题1.已知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b,且|2b﹣6|+(a+1)2=0,A、B之间的距离记作AB,定义:AB=|a﹣b|.(1)求线段AB的长.(2)设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x,当PA﹣PB=2时,求x......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压轴题 附答案解析

    七年级数学上册压轴题精选一.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离不开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为了便于对这类问题的分析,不妨先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这两......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数轴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数轴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七年级数学上册数轴教案人教版

    亿库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亿库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亿库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亿库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初中数学 几何动点问题

    初中数学 几何动点问题 动点型问题是最近几年中考的一个热点题型,从你初二的动点问题就不是很好这 点来看,我认为你对动点问题缺乏技巧。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总结

    初二动点问题 1. 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90°,AD=24cm,AB=8cm,BC=26cm,动点P从A开始沿AD边向D以1cm/s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边向B以3cm/s的速度运动.P、Q分别从点......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综合运算专项练习三套附答案

    有理数综合运算专项练习一1.(﹣1)2×2+(﹣2)3÷4.2、3.4.﹣14﹣×〔2﹣(﹣3)2〕×(﹣2)35.﹣22﹣÷(﹣2)36、(﹣1)2+[20﹣(﹣2)3]÷(﹣4)7.8.9.10.1×﹣(﹣)×2+(﹣)÷111.12.﹣3×(﹣)2﹣4×(1﹣)﹣8÷213.×24]÷(﹣5)14.﹣22﹣(﹣22)+(﹣2)2+(﹣2)3﹣3215.16.17.1+有理数综......

    初一数学练习册答案 七年级数学练习册答案 初一数学练习册 数轴测试题

    数轴测试题 基础检测 1、 2、 在数轴上表示-4的点位于原点的 边,与原点的距离 画出数轴并表示出下列有理数:1.5,2,2,2.5,,,0. 9223是 个单位长度。 3、 比较大小,在横线上填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