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_1949__年至“文革”前的文学。
2.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凖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3.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4.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6.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
7.《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小满儿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8.《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9.“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等。
10.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11.《红旗谱》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的故事为线索。
1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情节和主题模式,让人想起丁玲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
13.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林震、《布礼》中的钟亦成、“季节系列”中的钱文等。
14.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
15.在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的第一个高潮期中,涌现出了夏衍的《考验》、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等优秀作品。
16.在60年代初出现的当代戏剧文学创作第二个高潮中,京剧现代戏的主要收获有《红灯记》、《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
17.京剧《智取威虎山》取材于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18.80年代初期的实验戏剧(或称“试验性话剧”)主要有马中骏等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的《车站》、马中骏等的《路》、刘树纲的《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等。
19.90年代以后的优秀剧作主要有孟京辉的《思凡》、《恋爱的犀牛》,牟森的《彼岸》,林兆华等的《哈姆雷特》、《三姊妹·等待戈多》,以及李龙云的《正红旗下》、过士行的《鸟人》等。
20.《天下第一楼》描写的是民国初年京城老字号烤鸭店“福聚德”的一段兴衰史。
21.在《三家巷》中,陈家是资本家,何家是官僚地主,周家则是工人世家。
22.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刘世吾、《蝴蝶》中的张思远、《相见时难》中的翁式含、《踌躇的季节》中的犁原等。
23.1957年“反右”扩大化之后,许多作家都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创作,其主要收获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老舍的《茶馆》、曹禺的《胆剑篇》等。
24.蔡其矫的《生活的歌》、李季的《玉门诗抄》、邵燕祥的《到远方去》、梁上泉的《高原牧笛》、雁翼的《在云彩上面》、傅仇的《伐木声声》等,都是50年代工农业建设的写照。
25.闻捷的《天山牧歌》、公刘的《在北方》、梁上泉的《云南的云》等,描绘了以新的劳动生活为主体的富于浓郁地方民族色彩的时代风景画。
26.新时期初期乡土文学的优秀作品主要有何士光的《乡场上》、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等。
27.2008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中,贾平凹的《秦腔》、周大新的《湖光山色》、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都是以乡村的现状和历史为主题的作品。
28.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先出现的颂歌主要有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艾青的《我想念我的祖国》、胡风的《时间开始了》、臧克家的《有的人》等。
29.郭小川的组诗《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为当代政治抒情诗开了一代诗风。
30.《天安门诗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教研室16人集体化名“童怀周”编辑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中的诗歌。
31.朦胧诗论争中出现的“三个崛起”,是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32.在改革开放后的30余年间,从莫言的《红高粱》、贾平凹的《浮躁》、张炜《古船》和陈忠实的《白鹿原》等乡土文学作品,标志着当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33.陈应松以描写湖北神农架山区的山民生活见长,他的《马嘶岭血案》、《松鸦为什么鸣叫》、《豹子最后的舞蹈》等,为他赢得了“底层写作”的代表性作家的声誉。
34.莫言以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一举成名,而真正奠定他在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的则是《红高粱》。
35.五六十年代,女作家的主要作品有茹志鹃的《百合花》、杨沫的《青春之歌》、宗璞的《红豆》等。
36.铁凝的成名作是1982年的《哦,香雪》。
37.陈染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以女性视角,大胆表现了对自恋和同性恋的赞美。
38.王安忆的《锦绣谷之恋》写一个女人婚外精神恋的白日梦,即女编辑在一次笔会上暗恋一个男作家的故事。
39.王安忆的《启蒙时代》描述了南昌、陈卓然、海鸥等几个干部家庭出身的年轻人的故事,是一部成长小说
40.《与往事干杯》是陈染的成名作,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17岁的少女“我”(肖濛)的成长经历及与老巴父子两代人的恋情故事。
41.《三里湾》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代表是(C)。
A.刘雨生B.梁生宝C.王金生D.李月辉
42.《创业史》中“中间人物”的代表是(B)。
A.“糊涂涂”
B.梁三老汉C.“亭面糊”
D.陈先晋
43.在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处于“褒贬毁誉之间”,只有一篇小说除外。这篇小说是(D)。
A.《三里湾》B.《“锻炼锻炼”》C.《卖烟叶》D.《登记》
44.在《三里湾》中,范灵芝放弃了落后的马有翼,而嫁给了“爱社如家”的小发明家(A)。
A.王玉生
B.马有翼C.王金生
D.满喜
45.在“十七年时期”,最具传统文人意味,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农村题材小说家是(C)。
A.赵树理
B.孙犁C.周立波
D.柳青
46.“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周立波的(D)等。
A.《三里湾》B.《铁木前传》C.《艳阳天》D.《山乡巨变》
47.90年代以后,重写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邓一光的(A)等。
A.《我是太阳》B.《激情燃烧的岁月》C.《历史的天空》D.《亮剑》
48.《蝴蝶》描写的共产党高级干部形象是(B)。
A.林震
B.张思远C.曹千里D.钟亦诚
49.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交响音乐是(C)。
A.《白毛女》
B.《红色娘子军》C.《沙家浜》D.《智取威虎山》
50.高行健与刘会远合作实验话剧是(A)。
A.《绝对信号》
B.《车站》C.《现代折子戏》D.《野人》
51.阎连科关于耙耧山脉的乡村神话《年月日》、《日光流年》、《坚硬似水》、《受活》等,机敏地接受了以拉美文学为代表的现代世界文学影响。
52.迟子建出生在东北边陲的漠河北极村,她的小说具有一种童话的气息,第一部小说集就名为《北极村童话》。
53.莫言对小说艺术创新的惨淡经营,《檀香刑》以人间的酷刑作结,《生死疲劳》则以地狱的酷刑开场。
54.舒婷的成名作是1979年的《致橡树》。
55.宗璞的《我是谁》、戴厚英的《人啊,人》、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都是有关存在主题的书写。
56.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原罪》和《宿命》等,流露出一种深重的人文精神与宗教情怀。
57.90年代后,余华创作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小说主题也历经了一个从先锋到世俗的巨大嬗变。
58.“改革文学”的主要作品有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柯云路的《新星》、贾平凹的《腊月•正月》等。
59.受“寻根文学”影响的作品主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等。
60.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刘恒、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等。
61.苏童的小说《米》后被改编为电影《大鸿米店》。
62.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后被改编为电视剧《来来往往》。
63.杨朔的《香山红叶》、秦牧的《社稷坛抒情》的相继发表,是当代散文第一次飞跃的标志。
64.最能代表吴伯箫散文成就的是散文集《北极星》中的《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歌声》、《窑洞风景》等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作品。
65.新时期初期老作家人生反思的优秀作品主要有巴金的《怀念萧珊》、孙犁的《亡人逸事》、杨绛的《干校六记》、陈白尘的《云梦断忆》、黄秋云的《雾失楼台》等。
66.巴金散文创作最高水平的代表是1978年底开始创作的五卷本《随想录》。
67.最能代表贾平凹散文成就的是《无味巷》、《黄土高原》、《入川小记》等地域风情散文,尤其是与小说同名的《秦腔》。
68.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和卡夫卡,也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69.张洁是新时期“女性散文”的发轫者之一。1980年前后发表的《挖荠菜》、《拣麦穗》等“大雁”系列的散文,大多是对作家童年的回忆,情感细腻。
70.余秋雨出版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文明的碎片》等散文集。
71.“山药蛋派”又称“山西派”和“火花派”。
72.《创业史》的最大成就,不是塑造了梁生宝这个崭新的青年农民英雄形象,而是最突出地表现在落后人物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上。
73.“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曲波的《林海雪原》等。
74.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
75.新时期初期的话剧作品主要有金振家、王景愚的《枫叶红了的时候》、苏叔阳的《丹心谱》、宗福先的《于无声处》、沙叶新的《假如我是真的》和《陈毅市长》、崔德志的《报春花》、赵梓雄的《未来在召唤》、赵国庆的《救救她》、宗福先、贺国甫的《血,总是热的》、邢益勋的《权与法》、白桦的《曙光》等。
76.1978年12月由芒克、北岛等在北京创办的《今天》,是新诗潮运动的一面旗帜。
77.王安忆的“三恋”是《荒山之恋》、《小城之恋》和《锦绣谷之恋》。
78.在新时期初期的“意识流”小说创作中,王蒙的“老六篇”即《蝴蝶》、《布礼》、《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最为典型。
79.汪曾祺在《受戒》和《大淖记事》等就以反戏剧化、非情节化和淡化人物典型性格的叙事技巧,丰富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
80.“反思文学”的主要作品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古华的《芙蓉镇》等。
81.魏巍抗美援朝期间三次赴朝,创作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具有“通讯化”特点的散文。
82.杨绛的作品主要有散文《干校六记》、散文集《我们仨》和长篇小说《洗澡》等。
83.王小波的杂文随笔集《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后合编为《沉默的大多数》。
84.长篇言情小说《海上花列传》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开山之作。
85.60年代后,金庸小说进入台湾时,因当局的限制,只好以“司马翎”的名义出版。
86.梁羽生曾化名“佟硕之”写了一篇《金庸梁羽生合论》的文章。
87.古龙第一部武侠小说是1960年发表的《苍穹神剑》。
88.在当代台湾小说中,白先勇的《台北人》、《纽约客》、钟肇政的《台湾人三部曲》、陈映真的《将军族》、李昂的《杀夫》等被视为经典性作品。
89.现代诗社成立于1956年1月,领袖人物是纪弦。
90.在洛夫的诗作中,《石室之死亡》不仅是洛夫前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现代中国诗坛上“超现实性”表现最为突出的作品。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 当代 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 赵树理 的《三里湾》、柳青 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 干预生活 ”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 历史 题材。
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 茶馆 》,而后有田汉的话剧《 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 李自成》(第一卷)。
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 》、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 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 红旗谱》、欧阳山的《 三家巷 》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 梁斌、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
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 刘白羽、杨郑、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 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 伤痕 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 反思 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14、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 天云山传奇》、王蒙的《 蝴蝶 》、方之的《内奸》、古华的《 芙蓉镇 》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15、新时期,巴金的《 随想录》以其巨大的震憾力和无情的自剖精神震动了文坛。16、新时期的朦胧诗人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
17、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出国》、《 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 “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18、新时期,徐迟的《哥德巳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等报告文学和谌容的《人到中年》等小说对于知识分子的讴歌和关注,使知识分子题材成为这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突出现象。
19、80年代初,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作品以意识流手法为特征,突出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发展了中国小说的创作,形成了一种文学时尚。
20、21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 韩冬 为代表的新生代诗歌的出现,宣告了“ 朦胧诗”不再先锋。
21、80年代中期以后,以马原、洪峰、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述革命。
22、80年代中期以后,以 方方、刘震天 等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小说,摒弃了传统的功利性和典型化、英雄化,专注于普通人生和现实生活的原生状态。
23、80年代中期以后,以 苏红、莫言、叶兆言为代表的新历史小说将眼光从现实转向历史,摆脱了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方法,致力于民间社会原始形态的还原和历史文化的雕刻。
24、80年代以后,散文创作借助于现代传媒的发达和活跃,制造出了“ 文化散文、生活散文、智者散文 热”、“ 报人散文、女性散文 热”、“学者散文热”等一个个热点,率先进入了市场。
25、双百方针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王蒙在百花文学时期因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而成名也因此被划为“右派”。
26、郭小川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战士诗人”,他在“文革”期间的绝唱是《祝酒歌》。27、《百合花》描述了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故事。28、《青春之歌》是建国后第一部以 青年知识分子 成长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29、50年代前期,文艺界发生了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斗争,主要有关于电影 《鲁迅传》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 胡风 文艺思想的批判。
30、1956年5月2日,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双百方针”。
31、朱老忠是梁斌的长篇小说《红旗谱》中的主要人物。
32、《回延安》、《桂林山水歌》是用 信天游 写成的一首抒情诗。
33、巴金的散文集 《随想录》 被称为一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 说真话。
34、韩少功 的文化寻根小说《爸爸爸》具有整体的象征意味,主要是他采用了 魔幻现实主义 的表现手法。
35、艾青重返诗坛的第一部诗集是 《归来的歌》。
36、《创业史》中刻划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 梁山老汉。号称蛤蟆滩的“三大能人”是郭振山、郭世富 和 姚士杰。
37、最早的“反思小说”是茹志鹃的 《剪辑错了的故事》,改革小说的开山之作是蒋子龙 的《乔厂长上任记》,他塑造的一批改革者形成了 “ 开拓者家族 ”。先锋小说中叙事革命的代表作家是 马原。
38、“伤痕小说”因 卢新华 的《伤痕》而得名,而最早的“伤痕小说”是刘心武的 《 班主任》,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 宋宝琦 和谢惠敏。
39、在“文革”的地下文学中,影响最大的知青诗人是 食指,在他的影响下形成的诗歌组织是 白洋淀诗群,而传抄最为广泛的小说则是张扬的 《第二次握手》。40、《天山牧歌》 是闻捷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抒情诗总辑。
41、自“文革”开始到70年代初,“革命样板戏” 是官方提倡最力、影响最大的文艺作品。
42、《茶馆》写了一个正派、淳朴、刚直、勤恳、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的满族人是 常四爷。
43、被冯雪峰誉为 “真正可以称得上英雄史诗的”作品是 保卫延安。
44、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尖锐深刻地提出了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的境遇问题的小说是 《 人到中年》
45、路遥的长篇小说 《平凡的世界》 是一部当代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力作,在社会中引起轰动,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
46、中国作协主席 铁凝 被评论界称为城市的“女高尔基”。她的短篇小说《哦,香雪》, 描写了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女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47、王安忆发表于1986年的被合称为“三恋”的小说是《荒山之恋》、《小城之恋》和《锦
绣谷之恋》。
48、张炜的小说《古船》中描写最充分最细腻的一个人物是隋抱朴。
49、《白鹿原》中的人物形象 白嘉轩 是陈忠实贡献于中国和世界的中国家族文化的最后一位族长。
50、池莉的中篇小说 《烦恼人生》 被誉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51、第一次文代会 是中国新文学进入当代文学的标志。
52、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是 《保卫延安》
53、1951年对电影 《武训传》 的讨论与批判,是建国后文艺界第一次重大的文艺论争。
54、1953年,青年作家 李准 发表的《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概念。
55、女作家 茹志娟 的作品善于以小寓大,从细节上深入开掘,《百合花》正是突现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56、赵树理 的《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反映 农村社会主义改选 的长篇小说。
57、十七年期间曾产生了许多文学经典,如著名的“三红一创”,它们分别指 《红日》、《红旗谱》、《红岩》、《创业史》。
58、最早提出散文“诗化”主张的是_杨朔________。毛泽东于1956年5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 方针为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运动,是对 俞平伯 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59、刘雨生、李月辉等都是 周立波 的长篇小说 《山乡巨变》 中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
60、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一《 红旗谱》、曲波的 《林海雪原》、吴强 的《红日》、杜鹏程的 《保卫延安》 等等。61、《雪浪花》是 杨朔 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62、“文革”的导火索是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的 姚文元 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63、王蒙的小说 《组织部来了一个年轻人》 是“干预生活”类小说中的代表作。女作家 茹志娟 擅长以细节、侧面描绘反映生活风貌,代表作 《百合花》 便是围绕借被子表现军民之情。
64、杨沫的 《青春之歌》 是十七年中一部描写知识分子在动荡的社会生活中成长的优秀长篇小说。
69、在60年代初的“散文复兴”中,被称为“散文三大家”的分别是 杨朔、刘白羽 和秦牧。
70、田汉的历史剧 《关汉卿》 是他创作的顶峰。
71、地主冯兰池与冯贵堂两父子都是梁斌的小说 《红旗谱》 中的人物。72、残雪的小说 《山上的小屋》 写出了生存中的噩梦般的恶与丑陋的景象。
73、北岛的诗歌 《 回答 》 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
二、单项选择题
1.50年代中期大胆突破“禁区”的诗歌主要有流沙河的(C)等。
A.《望星空》
B.《养花人的梦》C.《草木篇》
D.《迟开的玫瑰》
2.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文学中,韩少功的是(A)。
A.《爸爸爸》B.《老井》C.《小鲍庄》D.《厚土》
3.2008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中,只有一部作品不是以乡村的现状和历史为主题的,这部作品是(C)
A.《秦腔》B.《湖光山色》C.《暗算》D.《额尔古纳河右岸》
4.迟子建的小说具有一种童话的气息,她的第一部小说集就名为(D)A.《雾月
牛栏》
B.《岸上的美奴》C.《亲亲土豆》D.《北极村童话》5.莫言的成名作是(A)A.《透明的红萝卜》B.《红高粱》C.《白狗秋千架》
D.《檀香刑》
6.张洁的关于女性身体和心灵的史诗是写于20世纪末的长卷小说(C)A.《方舟》
B.《爱,是不能忘记的》C.《无字》
D.《祖母绿》
7.王安忆以雯雯为主人公的小说是(C)A.《岗上的世纪》B.《小鲍庄》C.《雨,沙沙沙》
D.《长恨歌》
8.王安忆创作风格转变的标志之作,也是寻根文学的佼佼之作是(D)。
A.《小城之恋》B.《长恨歌》C.《荒山之恋》D.《小鲍庄》
9.《玫瑰门》的主人公是(B)。
A.竹西
B.司猗纹C.苏眉
D.庄老太爷
10.一同被当作是女性文学代表作的两部小说是《一个人的战争》和(A)。
A.《私人生活》
B.《与往事干杯》C.《无处告别》D.《嘴唇里的阳光》
11.《奔丧》、《瀚海》和《极地之侧》等先锋小说的作者是深受马原影响的(B)。
A.格非
B.洪峰
C.苏童
D.余华
12.最能体现“马原体”特征的作品是(C)。
A.《拉萨河的女神》B.《上下都很平坦》C.《冈底斯的诱惑》D.《西海无帆船》
13.余华开始先锋小说创作的标志是1987年发表的(A)。
A.《十八岁出门远行》B.《西北风呼啸的中午》C.《四月三日事件》 D.《一九八六年》
14.余华仿武侠小说的作品是(D)。
A.《一九八六年》B.《难逃劫数》C.《四月三日事件》D.《鲜血梅花》
15.在“文化寻根”的浪潮中,阿城的名篇是(C)。
A.《烟壶》B.《美食家》C.《棋王》D.《黑骏马》
16.《狗日的粮食》的作者是(C)。
A.方方B.苏童C.刘恒
D.池莉
17.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苏童小说是(B)。
A.《红粉》B.《妻妾成群》C.《米》D.《罂粟之家》
18.刘震云在2003年发表长篇小说是(D)。
A.《活着》
B.《废都》C.《风景》D.《手机》
19.标志着杨朔散文艺术成熟的作品是1956年发表的(C)。A.《泰山极顶》
B.《雪浪花》C.《香山红叶》D.《荔枝蜜》
20.散文集《游牧长城》的作者是以诗歌创作步入文坛的(A)。
A.周涛
B.余秋雨C.于坚
D.贾平凹
21.在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曾获得广泛赞誉,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备受推崇,只有一篇小说除外。这篇小说是(A)。
A.《邪不压正》
B.《小二黑结婚》C.《田寡妇看瓜》D.《李有才板话》
22.李云龙的形象出自长篇小说(B)。
A.《英雄无语》
B.《亮剑》C.《历史的天空》D.《激情燃烧的岁月》
23.女性文学中也有诗歌作品,比较优秀的有(A)等。
A.舒婷的《致橡树》B.铁凝的《哦,香雪》C.张洁的《祖母绿》D.残雪的《山上的小屋》
24.林白以多米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是(B)。
A.《子弹穿过苹果》B.《一个人的战争》C.《同心爱者不能分手》D.《守望空心岁月》
25.1984年,马原发表了一篇标志着先锋小说形式实验开端的小说(C)。
A.《冈底斯的诱惑》B.《虚构》
C.《拉萨河的女神》D.《西海无帆船》
26.曾引起广泛关注先锋小说还有格非的(D)等。
A.《妻妾成群》
B.《罂粟之家》C.《访问梦境》D.《褐色鸟群》
27.残雪先锋创作的起点是(B)。
A.《突围表演》B.《山上的小屋》C.《思想汇报》D.《黄泥街》
28.刘震云“生活流”小说的代表作是(D)。
A.《太阳出世》
B.《烦恼人生》C.《不谈爱情》D.《一地鸡毛》
29.奠定金庸武侠小说大宗师地位的小说是(D)。
A.《倚天屠龙记》B.《天龙八部》C.《书剑恩仇录》D.《射雕英雄传》
30.潦倒的钱夫人去台北参加窦夫人的盛宴华筵。宴终席散,昔日的风云人物只能站在窦夫人的院子中可怜兮兮地等着窦夫人的小轿车折返回来送自己。这个内容出自小说(A)。
A.《游园惊梦》B.《永远的尹雪艳》C.《思旧赋》D.《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三、多项选择题
1.“山药蛋派”的主要作家有(ABD)等。
A.束为
B.马烽C.孙犁
D.西戎
2.“白洋淀派”的主要作家有(ABCD)等。
A.从维熙
B.刘绍棠C.房树民
D.韩映山
3.“茶子花派”的主要作家有(ABC)等。
A.韩少功
B.古华
C.周健明
D.李凖
4.“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BCD)等。
A.《三里湾》B.《林海雪原》C.《红旗谱》D.《红岩》
5.“反思文学”的主要作品有(ABC)等。
A.古华的《芙蓉镇》B.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C.张炜的《古船》D.黎汝清的《皖南事变》
6.90年代以后,重写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ABC)等。
A.邓一光的《我是太阳》
B.都梁的《亮剑》C.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
D.吴强的《红日》
7.王蒙90年代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主要有(ACD)等。
A.《恋爱的季节》B.《失恋的季节》C.《踌躇的季节》D.《狂欢的季节》
8.《茶馆》中三个主要人物是(BCD)。
A.松二爷B.王利发C.常四爷D.秦仲义
9.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现代芭蕾舞剧是(AD)。
A.《白毛女》B.《智取威虎山》C.《沙家浜》D.《红色娘子军》
10.《绝对信号》描写的主要人物是(ABC)。
A.黑子B.蜜蜂C.小号D.狗熊
11.《三里湾》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是热衷于个人致富的(ACD)等。
A.“糊涂涂”
B.王金生C.“常有理”
D.范登高
12.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ACD)等。
A.刘世吾B.钱文
C.张思远
D.犁原
13.1960年前后,长篇叙事诗的创作出现了一个热潮,主要有(ABC)等。
A.李季的《杨高传》B.臧克家的《李大钊》C.田间的《赶车传》D.郭小川的《望星空》
14.汪曾祺小说的主要作品有(ACD)等。
A.《受戒》
B.《蒲柳人家》C.《大淖记事》
D.《故里三陈》
15.刘震云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主要有(ACD)等。
A.《塔铺》B.《狗日的粮食》C.《头人》D.《故乡天下黄花》
16.《白鹿原》中的地主形象主要有(ACD)。
A.白嘉轩
B.鹿三C.鹿子霖
D.郭举人
17.《檀香刑》的叙述者分别是(ACD)等。
A.赵甲
B.钱乙
C.孙丙
D.眉娘
18.50年代优秀的女作家主要有(ABC)等。
A.宗璞
B.茹志鹃C.杨沫
D.王安忆
19.王安忆的“三恋”是指(ACD)。
A.《荒山之恋》
B.《世纪之恋》C.《小城之恋》D.《锦绣谷之恋》
20.铁凝创作的第三个时期大致从1991年至2006年,其代表作有(ABD)等。
A.《大浴女》
B.《孕妇和牛》C.《玫瑰门》D.《笨花》
21.余华的先锋小说主要有(ABC)等。
A.《现实一种》B.《难逃劫数》C.《世事如烟》D.《褐色鸟群》
22.90年代以后,先锋作家纷纷涉足长篇小说创作,其发端的作品有(BCD)。
A.叶兆言的《半边营》B.苏童的《米》C.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D.格非的《敌人》
23.余华“世俗化叙事”时期的长篇小说主要有(ACD)等。
A.《在细雨中呼喊》B.《内心之死》C.《许三观卖血记》D.《活着》
24.“伤痕文学”的主要作品有(ABD)等。
A.刘心武的《班主任》B.卢新华的《伤痕》C.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D.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
25.“性文学”的代表主要有(BCD)等。
A.刘震云的《一地鸡毛》B.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C.王安忆的《小城之恋》D.铁凝的《麦秸垛》
26.池莉的“生活流”小说主要有(ABD)等。
A.《烦恼人生》
B.《太阳出世》C.《日光流年》D.《不谈爱情》
27.方方小说的主要作品有(ABD)等。
A.《风景》B.《祖父在父亲心中》C.《手机》D.《乌泥湖年谱》
28.杨朔散文的主要作品有(BCD)等。
A.《红玛瑙》B.《荔枝蜜》C.《雪浪花》D.《茶花赋》
29.最能代表吴伯箫散文成就的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作品是(ACD)等。
A.《菜园小记》
B.《社稷坛抒情》C.《窑洞风景》D.《记一辆纺车》
30.余秋雨的散文集主要有(ACD)等。
A.《文化苦旅》
B.《风雨天一阁》
C.《山居笔记》
D.《文明的碎片》
31.孙犁以描绘青年妇女的优美形象而著称,其中,主要有(ABD)等。
A.小满儿
B.双眉C.范灵芝
D.妞儿
32.《创业史》中的“三大能人”是(BCD)。
A.梁生宝
B.郭世富C.姚士杰D.郭振山
33.《三家巷》围绕着周炳的成长,作家再现的重大历史事件主要有(ABD)等。
A.沙基惨案B.省港大罢工C.南昌起义D.广州起义
34.《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官僚主义者形象主要有(BCD)等。
A.林震B.王清泉C.韩常新D.刘世吾
35.《沙家浜》“智斗”一场的主要人物是(ABD)。
A.阿庆嫂
B.胡传魁C.沙奶奶
D.刁德一
36.从1989年发表开始,刘震云发表了“官场”系列小说,主要有(ABD)等。
A.《头人》
B.《官场》C.《塔铺》D.《官人》
37.张洁的散文题材丰富,视域广阔,主要有(ABC)等。
A.《我最爱的是这张餐桌》B。《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C.《我是你灵魂上的朋友》 D.《爱是不能忘记的》
38.晚清四大谴责小说除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外,还有(ABD)。
A金松岑的《孽海花》
B.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C.徐枕亚的《玉梨魂》
D.刘鹗的《老残游记》
39.“新派武侠小说”的武侠三大家为(ABD)。
A.梁羽生B.金庸C.卧龙生D.古龙
40.5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诗坛上的现代主义文学社团主要有(ABC)等。
A.现代诗社B.创世纪诗社C.蓝星诗社D.后现代诗社
四、简答题
1.孙犁和周立波都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充满深情厚意,但二人的表达方式又有很大的不同。以《铁木前传》和《山乡巨变》为例简要说明。(《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18)
周立波与孙犁等其他农村题材小说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虽然他们都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充满深情厚意,但孙犁的爱像一盏聚光灯,主要集中在某一位年轻活泼的女孩子身上,奉献给读者的是一幅璀璨夺目的少女大特写;如孙犁小说以描绘白洋淀青年妇女的优美形象而著称,《铁木前传》以散文笔法来反映特定历史背景中的人情悲喜剧,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其中塑造的女性——小满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漂亮不安分的个人主义者,她身上虽然存在进步的因素,但在崇拜集体主义的当代主流文化中,是不可能成为作品主角的。
而周立波的爱就像漫天的春雨,无声无息在洒向家乡的每位父老乡亲,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其乐融融的全家福合影。如《山乡巨变》的基本构思和人物关系,保持了与时代精神的一致性,包括了农村的阶级斗争,甚至还写到了党内右倾路线的错误,但作者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既没有渲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也没有拔高先进农民的形象和丑化落后农民的形象,而是以真切的感情去赞美农民身上的美好品质。作品中的农民形象个个栩栩如生,鲜明生动,却又形态各异,既有先进的农村干部,如稳重亲切的乡长李月辉、大公无私的社长刘雨生,也有变化中的“中间人物”或“落后人物”,如充满喜剧色彩的“亭面糊”、恋土守旧的陈先晋、坚持单干的“菊咬筋”等,但是,作者对他们态度都是充满爱意,没有厚薄之分
2.简要说明《茶馆》新颖而独特的戏剧结构。(《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50)
A.在“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下,既没有一以贯之的矛盾冲突,也没有首尾相连的完整故事,而只是聪明地截取了三个横断面,三幕戏相对独立,多达70多个人物长达半个世纪的命运变迁,浓缩在“裕泰”这所普通的茶馆之中。
B.采用“人像展览式”的结构:不以故事情节为结构线索,而以人物活动为结构要素,主要人物从中年到老年贯穿全剧;次要人物两代相承;龙套闲人根据剧情需要来去自由;每个角色自说其事,在时代大背景下事事相连,成功地表现了重大的主题。
3.“崛起的一代”主要指哪些诗人?他们在创作上呈现出哪些共同特点?他们与“朦胧诗”是什么关系?(《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72)
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4.小说《玫瑰门》中“玫瑰门”有什么隐喻?(《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118)
作者用“玫瑰门”这一书名隐喻女人的生殖产道,也是隐喻女人的逃离和再生之路。本文中处处流露出对于生殖的巨大厌恶,对于自己与外婆这一母性链条丝丝相扣、紧紧相互缠绕的仇恨;对于外婆畸形之爱的恐惧与挣脱。苏眉成年后发现自己长得越来越像外婆,从姿势到神态,遗传基因在神秘的发生着作用;而外婆也对她越来越纠缠得紧,拼命想把她打造成又一个自己。苏眉讨厌这种关系,想泯灭少女时代的种种不愉快记忆,想开始属于“自己”的、而非来自于遗传的人生。
5.什么叫“伤痕文学”?什么叫“反思文学”?什么叫“改革文学”?各说出两位作家及作品。(《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151)
“伤痕文学”:
1977年底,刘心武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在文学界乃至全社会激起了强烈的反响。《班主任》与稍后发表的卢新华的小说《伤痕》、王亚平的小说《神圣的使命》等一批作品暴露了“文革”在人们心中刻下的伤痕,史称“伤痕文学”。“伤痕文学”一扫此前文坛上粉饰现实的文风,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回归。
“反思文学”:以深入反思“文革”以及历次政治运动悲剧为题材的作品。如鲁彦周的中篇小说《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短篇小说《李大造屋》、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等一这些作品显示了当代作家在深挖历次政治运动的政治、社会、文化、心理根源方面达到的思想与文学高度,具有深邃的历史感,史称“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描绘改革风云、塑造改革英雄、记录改革艰难的作品,如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等。
6.以《一九八六》为例,简要说明余华小说对五四文学批判国民性的启蒙主题的继承。(《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140-141)
《一九八六》的主人公是一个中学历史教师,在“文革”期间却受到红卫兵的迫害,以致多年后,当他以疯子的形象重返故乡时,自残便成为他重演“文革”记忆的方式。
小说延续了“批判国民性”的启蒙主题。小说主人公以“疯颠”形式展开的,这种“疯颠”既是疯子的现实存在状况,也是独立与周围群众的标志。当疯子以自残的方式将历史展现在群众面前时,即对历史施加暴力刑罚。疯子其实是一个启蒙者的隐喻,他以自身肉体的毁灭为代价,展示了用暴力颠覆“文革”历史的启蒙仪式,而围观的群众,昭示了一个蒙昧群体的存在。这种“围观”现象,就是“看/被看”的场景:无论启蒙者作出何种牺牲,招来的都只是看客们心满意足的“欣赏
7.“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各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各说出两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5-6)
A.“山药蛋派”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十分注重作品的社会功效,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他们的作品既具有“问题小说”的特点,也具有大众化、民间化的特点。“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有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等。
B.“白洋淀派”的作品多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活,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特征,歌颂劳动人民的纯净朴实的美好品德,或记录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现了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人情美、人性美,形成了共同的朴素自然、清新柔美的艺术风格。其代表作家主要有孙犁、刘绍棠、从维熙的、韩映山、房树民等。
C.“茶子花派”是一个乡土化与诗意化相结合的文学流派,既强调对时代风云和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特别是南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情的表现,努力追求一种风俗画和田园诗的风格。其代表作家主要有周立波、周健明、谢璞、孙健忠、古华、叶蔚林、韩少功、谭谈、彭见明等。
8.《鹿鼎记》和金庸以前的武侠小说的主要差别是什么?(《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195-196)
除了《鹿鼎记》,金庸所有的武侠小说中,主角的性格为人里,都体现了一个“侠”字。所谓的侠,偏重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即使不考虑立场对错,总有十分正气在里面。再就是情——金庸的武侠小说里,除了鹿鼎,其他的主角无论性格如何,大多有一段情意纠缠在心底,也许很苦,也许很甜,但都很真。无论是杨过与小龙女,还是从桃花岛盗书而逃的梅超风,都是如此。
但是《鹿鼎记》不同。首先主角没有武功。但他并不是不能学武功,而是不愿意学:他曾对师父独臂神尼道:弟子学了这天下第一逃命的功夫,就再也不怕了!可见他志不在武,仅仅在于保命——保住了命,才能去享受他的金钱美女~主角对爱情的看法,更不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而是基本上见一个爱一个,不止是爱,而且是要占有,是要娶了来——这一点,在别的金庸武侠小说人物中是没有的。
再就是,韦小宝不是侠。他是个小流氓,行事只凭义气,跟红花会的人结拜,就念着要护着赵三哥;进宫跟小玄子成了朋友,就把反清复明的师傅丢到了一边——他唯一苦恼过不去的事儿,是小玄子要杀他的赵三哥,而赵三哥他们,偏要杀小玄子。——这样的人,跟正气这两个字,没有关系。
所以《鹿鼎记》中,没有武,也没有侠。这就是它和金庸以前的武侠小说最大的区别。
9.新写实小说的基本风格是什么?它与传统现实主义有何区别?它的代表作家主要有哪些(说出两位即可)?
A.新写实小说的基本风格是描写“原生态”、“生活流”、“零度情感”,即冷静地“关注人的生命内部奥秘,关注人的生存本体意义”。
B.它以鲜明的“欲望叙事”而不同于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以“原生态”、“生活流”的琐细笔触而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的“典型化”原则,以“零度情感”而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重情的叙事风格。
C.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主要有刘恒、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等。
1、《茶馆》在结构上有何创新?(重点)
(在结构上,《茶馆》采取三个横断面连缀式结构,每一幕内部也以许多小小的戏剧冲突连缀。这样的结构本来容易变得松散,老舍克服了这方面的困难,剧本以“人物带动故事”,“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串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同时,人物的故事、命运又暗示着时代的发展,从而使得剧本紧针密线,形散神凝,以貌似平淡散乱的人物、情节织出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从清末到民国末年的民间众生相。)
老舍有意识地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的“一人一事”的方法,而采用“人像展览式”方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老舍创作《茶馆》的意图是以“埋葬三个时代”来歌颂新时代。这个意图的关键是把三个时代被埋葬的必然性写足。老舍采用“人像展览法”把三个时代的各种人物都搬上台,把各种丑恶现象都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从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和反动中,看到这三个时代的无可救药。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人物不断登场,又不断下场。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也都不多,他们在茶馆一闪而过,口中说着自己的事情。由此看来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无数的画面组织起来,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而逐步展开。
2、简述秦牧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1)秦牧开创了“小百科全书”式散文的新形式,人称“小品散文”。
2)秦牧散文熔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
3)秦牧散文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
4)秦牧散文富有情趣和幽默感。
5)秦牧散文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采用“林中散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作风,流露出直接面对读者的亲切感和语言氛围。
3、《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性格有什么典型意义?(重点)
陈奂生是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勤劳善良、质朴节俭、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老一代农民。陈奂生性格,典型地表现了中国广大的农民阶层身上存在的复杂的精神现象。他的形象是一幅处于软弱地位没有自主权的同时物质精神又发生了一定变化的农民的画像,是历史传统和现实变革相交融的社会现象的文学典型。具体而言,包括两点:第一、反映了新时期农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巨大变化。第二、表现了封建意识、极左路线危害的严重性和改造国民的艰巨性。
4、《百合花》的艺术特色:(重点)
①讴歌战争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②善于运用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是这篇小说常为人称道的艺术特色。③女性视角的叙事特色
5、朦胧诗的审美特征。(重点)
A.诗人抒情主体的回归和抒情主体的个性强化。
B.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表现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注,对人的心灵和生命的尊重。C.显示诗歌“向内转”的重大变化,抒情直指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内心感受和体验。D.运用象征的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现实生活的模式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模式,使诗中的一系列形象获得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6、茹志鹃小说的艺术风格(重点)
1)选材特点:截取一片微澜,一朵浪花,加以精细挖掘和描绘,以小见大地反映时代风貌,是茹志鹃小说选材立意上的显著特点。
2)人物塑造上的特点:不展开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广度的描写,而往往从人物性格某一突出之点深入下去,作纵深的挖掘,展开细腻的心理刻画,揭示人物的心灵奥秘。
3)构思精巧。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提炼出一两件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作媒介,展开对人物的心灵历程的描写。
7、闻捷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重点)
1、诗歌在构思上较新颖。
2、作者善于深入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腻充分地表现青年人感情的波动,折射出时代风俗的巨大历史变迁。
3、闻捷诗歌语言富有民族韵味的音乐美,情感基调高昂欢快,有浓重的牧歌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4、闻捷的爱情诗不单纯描写爱情,而是将爱情与表现新的生活内容、传达新的时代气息、高扬新的思想情操联系在一起。
8、简析《双桅船》的主题意蕴。(重点)
诗歌把双桅船作为抒情的主体,借双桅船之口,描述了船与岸之间不断相聚又不断分离的特殊关系,歌颂了虽非朝夕相处,却依然心心相印的纯真的爱情。同时,也由船与岸的特殊关系出发推而广之,概括了世间许多事物中都存在的这种永远也无法改变的相互依存的天然联系。“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恰是对这种联系的高度概括。
9、简析新生代诗人的创作特色。(重点)
(1)反文化意识——韩东《有关大雁塔》;西川《体验》
(2)高扬的生命意识——陆忆敏《可以死去就死去》;蓝色《圣诞节》
(3)反崇高、反优美的美学原则——尚仲敏《卡尔.马克思》;孟浪《反世界印象》;胡冬《女人》;王正云《北方》
(4)以冷抒情、叙事性、反讽为特征的表达手段。——小君《日常生活》;于坚《作品
第52号》;王小龙《外科病房》;李亚伟《苏东坡和他的朋友们》、《中文系》(5)口语化和对特殊语感的审美追求。——杨黎《看水去》;韩东《山民》
10、简析舒婷诗歌的主要特征。(重点)
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构成了舒婷全部诗歌的核心思想。
1)不注重对客体的描摹,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
2)意象丰富,意境深远,诗情与哲理结合。、3)有独特的忧伤感、痛苦感,以及对祖国、人民炽热深厚的爱。
11、简析王安忆小说的特色。(重点)
以《长恨歌》为代表的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在语言上有两个特色:其一,大量使用判断句式;其二,人物对话全部使用没有冒号和引号的直接引语。王安忆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对小
说语言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长恨歌》的语言艺术独具特色,她一改80年代的语言风格而追求语言的“抽象化”,去实践其创作理论.本文从叙述化的语言、风格的统一性和塑造能力三方面分析《长恨歌》抽象化的语言艺术特色。
12、贾平凹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重点)
“伤痕文学”时期:发掘人性中美好的东西。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便是《满月儿》,其风格委婉缠绵、气韵飘逸。“反思文学”阶段:注重于对被扭曲了的性格的发掘与曝光,从而暴露了人的潜意识和病态心理,作品的风格也阴郁堂奥、低徊迷蒙。有《晚唱》、《好了歌》、《二月杏》。
1983年以后:贾平凹深入商州地区,写了一组“商州系列”的中长篇小说,主要作品有:《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九叶树》、《腊月·正月》、《商州》、《冰炭》、《远山野情》、《古堡》、《天狗》、《浮躁》等,还有短篇《火纸》、《黑氏》、《水意》等。这一时期,作者以全方位的视角剖示了整个人文环境的变迁给人的心理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把笔触深入到人物意识深层结构中去展示思想情感的冲突。其风格是缠绵悱恻中透露出阳刚之气,悲恸抒情中力透着哲理性的思考。
13、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阶段?(或:王安忆小说取材与叙事视点变迁过程。)
第一个阶段:以优美的抒情笔调,细腻地表现年轻人对理想和爱情的真诚追求,执著地表现生活中的美,这是王安忆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阶段。(1980 年至 1981)
正如作家所自白的:“生活中有很多阴暗、丑陋,可美好的东西终是存在。我总是这么相信着,总是怀着这样的心情看待生活。”
这一阶段的作品主要是带有理想色彩的“雯雯系列”的《雨,沙沙沙》、《命运》、《广阔天地的一角》、《幻影》和《一个少女的烦恼》、《当长笛solo的时候》等小说。由于王安忆这一时期的创作真切细致地表现了青春女性的情绪天地,而且在雯雯身上不难发现作家自身的经历,因此,这一时期亦被称为作家的“青春自叙传”时期。这些小说具有作者“自我抒发”的特征
第二个阶段:(1981年—1984年)王安忆的创作走出了雯雯们单纯、狭小的艺术天地而进入了较为广阔的现实世界,这是其小说创作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王安忆先后发表了《本次列车终点》、《墙基》、《庸常之辈》等短篇小说和《尾声》、《命运交响曲》、《归去来兮》、《流逝》等中篇小说。这些小说调动了她插队、在文工团和“文革”中的生活体验,写普通人的矛盾、苦恼、困惑和希望,其中《流逝》曾受到广泛好评。
第三个阶段:1984年以后,王安忆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有了国外生活经历的王安忆在小说创作中开始有意淡化时代色彩,模糊社会背景,她开始以较为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更加深刻的文化哲学视角观照社会历史、人的命运与情感变迁,往往站在中西文化冲突的高度来思考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及其制约下的民间生存。
作品主要有《大刘庄》、《小鲍庄》等本土文化小说,《一千零一弄》、《好婆与李同志》、《鸠雀一战》、《悲恸之地》等都市文化小说,《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岗上的世纪》等性爱文化小说及《逐鹿中街》、《神圣祭坛》和《弟兄们》等女性主义小说。
14、巴金《随想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重点)
1)作品具有震撼力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精神。《随想录》对“文革”的彻底否定并不只停留在暴露伤痕的浅层面上,而是从社会文化的深层探究“文革”与社会弊端的一个根源。因此,还应坚决反封建。
2)严于律己,解剖自我的强烈的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巴金的彻底自审,实际上也是在审视民族的灵魂,解剖时代、社会和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
3)具有文体价值。优秀的散文应是作者真诚的人格与真实的文格化合的产物。散文应崇尚真实。《随想录》说真话,抒真情,写真人,叙真事。
4)独特的话语方式“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
五、分析题要求:该题按小论文要求,答案不得少于1000字。
在答题时应做到:论述清晰明确,举例具体恰当,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不能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和内容,必须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1.说明“样板戏”与“京剧现代戏”的辩证关系,并结合《沙家浜》的样板化过程,谈谈你对样板戏艺术价值的看法。(《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52-53,56-57)
“样板戏”主要来源于“京剧现代戏”。京剧现代戏最初的萌芽,始于1942年的解放区文艺运动时期,而成规模型的创编和排演始于1958年,其兴盛则以1964年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为标志。这个时期正是不断强化阶级斗争的时期,此后长期指导“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创作的“两革”理论也是在这个时期明确确立的。从创作“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理想出发,毛泽东十分注意拥有大量收众群体的戏剧创作及演出,表达了对戏曲在内的文艺状况的不满。这种激进主义的思想被江青、康生等奉若尚方宝剑,直接插手文艺创作,推出违反艺术创作规律的“三结合”原则,即“领导出思想,专家出技巧,群众出生活”,抽掉了艺术创作中宝贵的真实性、创作个性和独特体验。京剧现代戏也不可避免地染上这种时代文化色彩,在为戏曲艺术现代化做出努力的同时,也具有强调阶级斗争、注重道德教化和政治说教、正面人物塑造高大完美的特点。其中一些剧目其后被江青看重并根据“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原则进行了修改后,成为宣传和强化某种政治理念的“符号”,也就是“革命样板戏”。
京剧现代戏在称为“样板戏”之前,已经经过富有艺术创作经验的专家和行家精益求精的艺术打磨,有比较成熟的故事框架和人物设置、唱腔台词。由于戏剧所具有的直接交流的舞台演出机制、观众接受和欣赏艺术的自身规律等复杂因素,在样板化的过程中极大限制了江青们完全无视艺术效果的胡作非为,保留了自己原有的艺术特征,如词才斐然的唱词,富有动作性的念白,在“情节的整一性”方面较之传统京剧的随意性有了很大进步;另外,一些来自生活,经过反复演出获得观众认可的经典情节、唱段,在复杂的情势下得以保留,满足了观众潜在的“娱乐”需求以《沙家浜》为例,可以看到样板戏的艺术价值。故事发生在江苏常熟。抗战时期,中共地下联络员、镇党支部书记阿庆嫂以“春来茶馆’’老板娘的身份作掩护,巧妙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带领群众千方百计保护郭建光带队的新四军伤员,最后配合主力部队歼灭敌人,收复了沙家浜抗日根据地。
《沙家浜》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阿庆嫂这样一个圆熟机敏、口齿伶俐、智勇双全、处变不惊的女地下工作者形象。即使在样板化过程中,为了突出武装斗争,加强军民关系,生硬地强化郭建光的戏份,为郭建光加了唱段,损坏了剧作的艺术完整性,却并不能从戏剧逻辑上抽掉该戏的筋骨,也无法抹杀阿庆嫂的光彩。这样的人物设计,是因为故事原本就以阿庆嫂为中心展开,但是,以一个茶馆老板娘的身份作为戏中的主要人物,在只能歌颂“工农兵”的时代,明显“异类”,在创作上更具有新鲜感和挑战性,也更有难度。因为她既不能像李玉和般在敌人面前直接表现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也不能像杨子荣那样痛快淋漓地直抒革命豪情,更多时候只能靠巧舌善言、随机应变变、一语双关等手法来完成,在这方面,编剧体现了高度的文学智慧。他们在创作上坚持戏曲创作规律,通过阿庆嫂在智斗中巧妙利用敌人明争暗斗的矛盾和自身优势占据主动,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送出情报,组织乡亲掩护新四军战士,在敌人以乡亲沙奶奶的生命来要挟时变被动为主动,配合新四军一举歼敌取得胜利这样的险象环生而又引人入胜的情节,通过文采斐然而又合乎身份和剧情的唱腔设计,通过精心提炼、精彩纷呈的台词,凸显了阿庆嫂独特而丰满的人物个性特征,使其在剧中焕发出特殊的魅力。《沙家浜》的语言艺术同样达到较高水准。如“智斗”一场,阿庆嫂的台词和唱词富含机智,声东击西,左提右挡,以十分符合特定身份的言辞周旋于胡传魁和刁德一之间。三人的语言很生活化又有个性,既给演员创作表演留下很大空问,也使观众获得智性的满足。
但单纯从艺术创作角度来看,样板戏《沙家浜》的缺陷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为政治性的主题强行介入带来戏剧完整性的缺憾。为突出武装斗争的主线,生硬地将郭建光定为一号人物,但由于没有足够的戏剧故事和冲突让他充分表演,因而显得个性苍白,性格单一。而且,部分为突出武装斗争主线的情节也在生活的真实性和艺术的戏剧性方面缺乏合理性。可见,“样板戏”存在缺陷,但对中国当代生活的想象和审美诸方面仍然与观众是有着契合的,从而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2.《车站》在艺术形式上有哪些新的尝试,在内容上又融入了作家对当时社会问题的什么看法?你是如何评价这部作品的?(《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62)
剧作有一个简单的情节,八个人为了各自不同的目的和愿望在周末下午来到一个车站等车进城,几次车过不停之后,其中一个“沉默的人”坚定步行进城,其余七人则在焦躁不安、抱怨责骂和偶然对“沉默的人”的猜想中继续原地等待,一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车还是没有来,人们这才偶然发现这个车站早被废弃了。
《车站》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于1983年。时值改革开放之初,新旧观念的碰撞十分激烈,剧作明显借鉴戏仿荒诞派戏剧,又融入剧作家对当时社会问题和人们的生存状态的敏感意识,以“喜剧”方式表现了模糊的荒诞感和悲剧意味。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该剧的认识并不统一,不久剧作即遭禁演。现在看来,剧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对于积极行动、自我救助的现代人生主体精神的肯定,以及对因循保守、目光短浅、缺乏主见、消极被动的人生态度的善意嘲讽和警示,恰恰是剧作家敏锐把握社会观念变革并积极运用创新的艺术形式将其表现出来的探索先锋进取的特点。
在艺术形式上,《车站》明显地借鉴了贝克特《等待戈多》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又立足于本土的日常生活经验之上,两相结合,对剧中所欲表现主旨赋予了新的内涵。剧中人各自带着自己的生活背景而来,并满怀着对现实生活中不同目标的憧憬,家长里短的主妇、初次赴约的少女、满怀理想的青年考生、自信技艺超群的师傅、满足于现实既得利益的主任、无所事事却对现实处境愤懑不满的愣头青小伙、痴迷棋艺的大爷,还有不说一句话只有行动的“沉默的人”,戏剧台词几乎全是平直朴素的生活语言,观众非常容易就能将自己同演员扮演的角色进行替代性置换。从这种情形来说,舞台本身就是社会,社会也即舞台,角色即观众,观众即角色。这样的创作思路,从剧作结尾所有角色还原成普通观众“甲乙丙丁……”并对剧中人加以评论的设计可以得到体现。而人们在车站一等就是十年,这种用荒诞的手法来表现的象征性极强的行为,何尝不是一种隐喻,嘲弄了盲目、被动、保守,在无望的等待中白白耗费时间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剧作家以这样新奇独特的现代手法,打破了舞台和生活的界限,调动起观众的生活经验、思考和感受来参与“演出”,与角色一起创造出一个不可思议的艺术世界,从而揭示出生活内在的矛盾性、复杂性、荒诞感。
《车站》最重要的艺术创新,还在于剧作家第一次实验了多声部的戏剧语言表达方法。高行健自己所说:“因为合唱总比一味的独唱来得丰富。”在剧中,不同人物组成不同声部,同时揭示不同的心理情绪和思想活动,或者几条行动线索齐头并进,交织成复杂、丰富的合音,造成内涵饱满的综合效应。这种实验既是剧作家实践自己的现代戏剧观的有益尝试,激发了导演和演员表演的新的创作欲望和艺术手段,也开拓了中国话剧史上新的审美形式。然而,既然是实验,这种多声部的戏剧语言表达方式也被认为在舞台演出存在角色互相干扰的困惑。
3.白嘉轩是白鹿村的族长。既仁义忠厚,又冷酷无情,这个人物的复杂性,也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复杂性。试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和你自己的看法,分析白嘉轩的形象。
在白嘉轩身上寄托了作者的人格理想,是一个典型的小生产者人格。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双重性在白嘉轩身上得到明显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具有明显的两重性,其中,不乏优秀的因素,促人正直向上;又存在不少消极落后的东西,如根深蒂固的封建性,自我封闭,保守狭隘,往往是蜗牛角上争长短等。但在白嘉轩身上更多的是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一面,他正直、仁义、积极向上。白嘉轩是农耕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家族制度的代表人物。他是白鹿村白姓一家的家长,又是白鹿两姓组成的白鹿家族的一族之长,是一个身上浸润着浓厚的封建文化情致的族长。同时,他也是一个既有着对生活的特殊见解又有着关中汉子惯有的坚毅与朴实的乡坤,一个终生不脱离生产劳动有着小生产者思维的农人,一个散发着勃勃生命力的血性男儿。在他身上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透射出巨大的力量。他的思维与行为,无不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构成及规范指导,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素与糟粕因素,在他身上都得到了体现。白嘉轩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
白嘉轩是儒家文化渗透到旧乡村伦理道德的化身。他身上既有我们民族非常优秀的文化品格,也有着无法摆脱的心灵缺陷。面对艰难世事,面对生存的挑战,白嘉轩内心无法平衡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生存的强烈欲望必然战胜道德的教义,从而显现出人的本我面目。生存状况的无奈使他不能成为独立于环境之外的理想范畴的仁义圣人。儒家文化使他身上交织着美与丑、善与恶,他既美丽又丑陋,既崇高又渺小。
①(《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100
②白嘉轩形象的意义,不仅在于他的身上表现出的那种顽强的生命意志和一种邪不压正的精神力量,而且在于向人们揭示出传统文化强大而顽强的生命力,进而透视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现代生活和现代生命的潜在的、顽强的影响力,同时也揭示出中国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变换的艰难性。
2.通过《红高粱》讲述的“我爷爷”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的故事,从爱情和战争两个方面说明“红高粱精神”的含义,并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作者从中发掘出的“种的退化”的命题的?(《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102)
①“红高粱精神”:它秉领天地精华、粗枝大叶、抗旱抗涝、生气勃勃、充满了野性,承载了作为人的原始生命力的象征意义。它带人们去闯荡荆棘丛生、虎狼横行的世界,它是人们的护身符。它体现在自立自强、生机昂然、热情奔放、敢作敢为、敢爱敢恨、周身洋溢着阳刚与血性、浑身充满着蓬勃的生命力的余占鳌和有着非同一般的机智和胆识、具有浪漫不羁心灵的戴凤莲等人物形象身上。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正是“红高粱性格”的鲜明体现,对自由生命的热爱和追求,对现代人生命的回归和蓬勃生命力的呼唤都以红高粱为载体,由这种充满也行生命力的红高粱传达出来。莫言通过“红高粱”赞美了高密县东北乡人红高粱般的性格,赞美祖辈洋溢着的原始生命力和无所畏惧的精神,赞美了作为人最本真的欲望和追求,而这一望无际,庄严肃穆的红高粱不仅仅是“我爷爷”“我奶奶”生活、战斗的场景,它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一种符号,一种暗示和一种生命力的传达。是他们家族的光荣的图腾和高密东北乡传统精神的象征,是优秀的传统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和“可怜的、孱弱的、猜忌的、偏执的、被毒酒迷幻了灵魂的孩子”的后代子孙的孱弱形成了鲜明对比。
②“种的退化”:《红高粱》在现代历史战争题材的创作中开辟出一个鲜活生动的民间世界,是作家寄托在民间话语空间里的内心你情感。叙述者在小说开头有一段充满激情的感叹,极力赞美他的故乡,赞美他的那些豪气盖天的先辈,莫言关于对象的“纯种”有着固执的爱。在《红高粱》中他对纯种的红高粱以及象征着“人”的纯种的呼唤更为急切。他甚至不惜直接向历史和未来发言:并称先辈的所作所为和他们的英勇悲壮“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感到种的退化。”在这里,莫言所谓的“种的退化”就是人的异化,对未异化的自立自强的人的赞歌,可视作《红高粱》系列的总主题。为了完成这一主题,莫言将家乡的典籍和非典籍的文化积淀作了自己的审美评价后,用奇想构造了红高粱世界中的严酷的生存状态。粗枝大叶、抗旱抗涝、生气勃勃、充满了野性“洸洋血海般的红高粱”,是莫言审美理想中的人的纯种象征物,在作品中也就成了意象。这种对“红高楼精神”的赞美与对“种的退化”的感叹贯穿在整部小说中,而且愈加变得浓烈感人,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无疑是一种作家把民间作为理想的生存状态。民间是自由自在无法无天的所在,民间是生机昂然热情奔放的状态,民间是辉煌壮阔温柔淳厚的精神,这些都是人所憧憬的自由自在的魅力之源。叙述者以这样一种民间的理想状态来对比现实生活,却发现这种状态只是过去时态的存在,高密东北乡的英雄剧全都上演在已经逝去的时间中,这不能不令他感到遗憾,不能不令他屡屡发出文明进步隐含种性退化的感慨。这种遗憾与感慨反过来又强化了对曾经存在过的民间自在状态的理想化与赞美,从而使其呈现出了更为灿烂夺目的迷人色彩。
4.你是如何看待莫言作品中独特的儿童视角和“高密东北乡”?这对于他小说的独特性有多大作用?是否也妨碍了他创作的创新?(《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105-106)
莫言是当代文学巨匠,作品繁多又都具有重量。在我们阅读他的作品时,特别是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的小说,我们会发现他运用儿童视角,弱智视角的叙事方式是最多的。选用儿童视角来讲述故事,一直都是莫言的偏爱。莫言在谈到这一点时说:“以前我没有意识到,后来被别人点破后我才发现采用儿童视角讲述故事原来是我的一种潜意识。我想这可能和一个作家的出身、经历、生长环境及其创作心理有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少年岁月吃的苦,生活环境的寂寞荒凉,无人理睬却又耽于幻想,所有这些都使我从小就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观望和想入非非。而在这种情况下,儿童视角就成为了我讲述故事的首选。然而,尽管我一直采用这一方式来构造故事,但却一直没能将这种方式用到极致。“因此在他的小说里,我们看到了一些精灵似的孩子,《红高粱家族》中的“我爸爸“、《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金童、《檀香刑》中的赵小甲,《透明的红萝卜》中的小黑孩,《四十一炮》中的罗小通,《梦境与杂种》中的柳树根与柳树叶,《酒国》里的一个小妖精等。在莫言的笔下,儿童是美丽的,聪明的,充满智慧的。与对儿童的偏爱相对照,莫言的笔下的其他人物相形见拙
5.以《烦恼人生》和《塔铺》为例,说明池莉小说与刘震云小说的主要区别。(《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157-160)
6.《茶馆》既没有一以贯之的矛盾冲突,也没有首尾相连的完整故事,它是如何通过三幕相对独立的戏表现“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的?试结合作品主人公王利发的形象塑造加以说明。(《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50-51)
7.小娥是《白鹿原》中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代表,甚至死后仍遭到迫害。但在她一生中,却先后爱过三个男人,你如何看待她对黑娃、鹿子霖和白孝文的爱?
参考:田小娥性格中有着大胆、勇敢、叛逆的一面,这使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反抗无情的命运。黑娃的出现让她看到了一线生机,她做出了大胆的举动,用“婚外情”对郭举人进行报复,为追求性爱而与黑娃同居。一开始她与黑娃的结合是一种本能的需求,和黑娃在一起是为了报复郭举人,后来却产生了真正的感情。她甚至想守着黑娃过一辈子,想伺候他,想为他生儿育女,想孝顺公婆。但是在男权社会里她的这种“爱情”是不被允许的,在一个非常态背景下要求平常生活的愿望是奢侈的。她的举动被周围的人所不容,认为她不要脸,不讲廉耻。甚至,连爱她的黑娃也这样说“我已经弄下这号不要脸的事,就这么没脸没皮活着算毬了”。他认为和她在一起是一件很丢人的事。因为她的行为颠覆了当时白鹿原上存在的至高无上的两性秩序,也是对男性权威的挑战,于是她的“爱情之路”坎坷、崎岖。偷情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偷情之下的爱情是不道德的,以暴治暴的爱情追求更不是这个女人能够承受的反叛方式。
除去简单的个人追求,纷乱的社会背景更把她推向文学悲剧的风口浪尖。由于黑娃参加了当时的“农会”,而“农会”却在政治斗争中被敌人打败,在那段时间里,田小娥为了生存不得不以自己的身体来换取生活的来源,田小娥先是做了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被田福贤和鹿子霖当作黑娃来惩治,这使她在肉体和精神上倍受折磨。接着,她为了救黑娃而被鹿子霖趁火打劫,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再次处于屈辱的地位。后来,当白嘉轩和鹿子霖再次斗争时她又被鹿子霖当作报复自嘉轩的棋子,让她去勾引白孝文。而她把白孝文拉下水,又一次把自己置于无地自容的地步,致使周围的人更加地憎恨她。当白孝文受到惩罚时,她起码的良知与怜悯并未泯灭,她生出了忏悔之意。后来,白孝文堕落成了一个乞丐,她反而对白孝文更好,用善良和软弱的方式丧失自我,不计道德底线地同情比自己更不幸的人加深了她的悲剧感。
应该说,田小娥正值青春年少时期,应该有享有受别人尊重的权利,也有追求爱和幸福的权利。她与黑娃的偷情是她为了满足生理需要中性这个最低层次的需要,而她后来想要与黑娃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是她对归属和爱这一层次的追求。后来她与鹿子霖和白孝文发生性关系也是为了安全需要和生理需要这一基本层次需要的满足。因为她当时已经被监控起来了,对她来说避免危险和生活有保障,同时又满足生存需要是第一位的。从小说中我们不难发现田小娥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对基本需要的追求,这是由于她第一层次的需要都难以实现,所以她没有办法去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
在与鹿子霖、白孝文同居的日子里,她沉溺于男女性爱的激情之中。或许对她来说这除了是对性爱的追求之外,可能还包含着一种男女双方的倾慕和玩赏在其中。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性可能成了田小娥在不同阶段的一种谋生手段。这种谋生的方式会压迫着她,让她透不过气来,她自己也会越陷越深,无法逃离这种生活状态。这就会加快了她走向自我毁灭的步伐。这注定了她永远无法获得那种心灵与肉体融合的自由和快乐。
1、梁三老汉形象分析
人物分析: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在旧社会,这个老贫农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他最大的梦想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动真正地创立起个人的家业来,也做个郭世富式的“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所以,当社会生产方式要发生重大变革时,他一时是难以相信也难以接受的。这是他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因袭重担的农民的保守性所决定的,另一面,他又是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者,“被剥削过的痛苦的记忆”,“受压迫的心灵”,使他“在精神上和王书记、党支部、生宝们挨近”。他尽管怀疑、反对儿子办互助组,但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关心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命运。作者相当精彩地描写了这个矛盾着的双重性格,并着重表现了这个人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他先是反对互助组,接着对自己迷恋的旧道路产生了怀疑,最后终于承认了自己儿子的道路是对的,站到了合作化运动的一边。梁三老汉这样的曾经动摇于两条道路之间的艺术形象,虽然并不是《创业史》里所独有的,但是能够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思想性格的转变,及其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的、痛苦的斗争过程示得如此完整、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确实令人惊叹,可以说,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2、朱老忠形象分析
朱老忠是一个跨跃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的人物。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里,他从父辈那里继承豪爽正直、刚毅不屈的斗争精神,传统的农民英雄的性格特点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他增长了斗争的才干,提高了革命的觉悟,最终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①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善用智谋的斗争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②朱老忠有一句口头禅“出水才见两腿泥”其中除了蕴有韧性精神之外,还有一种必胜的信念。③小说在表现朱老忠韧性的同时,还表现了他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心肠:讲义气、重团结、救危扶困、舍己为人。为了支持好友严志和的儿子江涛去保定二师读书,他不惜卖掉自己家的一头耕牛;运涛参加革命后被捕入狱,严志和家遭到灾难,朱老忠挺身而出,带领江涛千里迢迢去济南探监。
3、论述《茶馆》的艺术成就:(重点)
1、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给人以希望,立足今天,回顾过去。
2、塑造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
虽然人物众多,但是个性鲜明,这不能不说是人物塑造上的一个巨大成功。在人物肖像塑造上,老舍擅长白描,他的白描总是漫画式的,加入喜剧的因子,于嬉笑怒骂的氛围中凸现人物身上的“可爱或可憎之点”。《茶馆》中的七十多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大都是三言两语勾勒出来的。最典型的莫过于马五爷的形象。老舍只用了三句台词,就真切地描绘出其霸道、虚伪、狂傲的洋奴性格。当二德子在他面前撒野时,他说了句:“二德子,你威风啊!”先摆出自己的威严;接着又说:“有什么事不能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就讲打?”又显示了一次威风。二德子赔了不是,常四爷要他给评理,他不屑一顾:“我还有事,再见!”显示出极度的傲慢。马五爷的洋奴形象,便在这三笔两笔之中立于纸上了。
3、语言朴实凝练,具有浓郁的北京口味。
(1)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2)语言的幽默风格。
老舍谈《茶馆》时说,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他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幽默风格。
当唐铁嘴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儿时,看起来滑稽可笑,但实际上却激起了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也像一句玩笑话,然而表现出的则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又如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表现出松二爷的怀旧情绪,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这种寓庄于谐的语言更能给读者以回味的思考。
(3)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这个特点在课文中表现得很明显。老舍本人熟悉北京方言,特别是北京市民的语言。在《茶馆》中恰当地应用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更真实。
老舍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其语言风格的独特性表现在提炼口语,纯净至极,清浅俗白,雅俗共赏;创造“始则发笑,继则感动,终于愤怒“的幽默;融会多种体裁语言,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创造地摹仿欧化语法及句式,描写简捷洗练,学习和研究这些风格,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4、批判讽刺与赞美同情相结合。
4、简论朱老忠的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论·重点)
朱老忠的形象尤为醒目。他的性格集纳了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要质。第一,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性。朱老忠生长在慷慨悲歌的燕赵之地,少年时期亲睹了父辈与冯家的斗争,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使他直观地感受到沉痛的压抑,其父留下的“只要有口气,就要为我报仇!”的遗言,滋生了他出于阶级本能的反抗性。这种反抗性贯串其一生,铸成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主导性格。第二,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他对乡民穷人救危扶困,不惜用血汗钱给朱老明治眼病;卖掉心爱的牛犊资助江涛上学,以及替严家操办丧事,冒险探监等情节,都表现出朱老忠的粗犷豪爽、慷慨仗义。第三,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他经受了大贵被抓去当兵、运涛被捕、严家丧失“宝地”等一系列打击而坚韧不拔;面对敌强我弱的局势,他没有硬拼蛮干,而是一切从长计议,抱定“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讲究斗争策略,显得深谋远虑、沉着镇定。总之,朱老忠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初叶,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他的身上既保留了旧时代豪侠的特征,又融入了新时代英雄的精神。他所走过的道路,既是旧时代农民自发反抗斗争的终结,又是新时代农民自觉革命的开始。自从找到共产党,参加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其反抗便增添了自觉性,并树立了革命理想。他的侠义性,从对少数穷人的患难救助,发展到谋求整个阶级的解放,心胸更为宽广。他的坚韧性,由仅仅依靠朱、严两家孤军奋斗,发展到盼望井冈山的烈火烧到冀中平原,从而最终成为一名农民革命斗争的英雄。其典型意义在于,朱老忠的生活道路、斗争经历和性格特征,集中概括了20世纪初期,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成长为农民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朱老忠的形象如果不用所谓“英雄”来衡量,那么,他的慷慨、豪迈、讲义气、有远谋、急人所难等等农民好汉的脾气,通过点点滴滴的语言和细节还是表现得很鲜明的。
5、试对两部军事题材长篇小说《红日》和《保卫延安》进行比较论述。(论·重点)
1)战争叙事共同点:在规模、气魄上都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战争的伟力;取材于两场决定中国命运的解放战争。
《保卫延安》以陕北战场为背景,通过青化砭伏击战、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上的运动战以及沙家店歼灭战等不同类型的战斗,表现各种类型战争的特点,以一个连队的军事活动为主线,从其撤出延安到返回延安的半年的战斗生活,展示延安保卫战的历程。
《红日》以山东战场为背景,以一个军的军事行动为主线,通过描写涟水战役受挫、莱芜战役大捷和孟良崮歼灭战的胜利,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革命战争中的重大战役。
2)战争叙事的差异
《红日》以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了中国传统战争小说中的传奇故事。三个大的战役、一个军的行动;叙事中心是以一支“常胜英雄军”与一支王牌军之间的对立角逐展开大规模战役的描绘。
《保卫延安》追求史诗、宏大图景,其主线是周大勇连队脱离大部队之后的孤军作战,出现诸多传奇情节(沙漠迷路、打粮站等)
叙事的节奏上,《保卫延安》更强调“打”,从一个战斗转向另一个战斗,显得极其激烈,视野集中于战场。
《红日》视野比较开阔,战争叙事有张有弛,从军师团到连排班,从军队到地方,前方与后方,战场与医院,战争与和平、爱情,有较生动的结构安排。
3)塑造典型英雄人物
《保卫延安》塑造了周大勇、王老虎等英雄形象——从惨烈的战争、残酷的环境和
生死考验的战火中锻造出来的人物,体现了英雄主义的典型塑造原则。
《红日》中的英雄人物塑造同样体现了英雄主义的典型塑造原则,基本特征、基调一致。但有更丰富的揭示——其一,从军一级指挥员到普通士兵的人物群像;其二,注意对人物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身份的揭示。刘胜团长对知识分子的偏见;石东根胜利后的醉酒纵马,带着农民出身的性格弱点。
4)反面人物的描写——
《保》反面人物<敌对人物的形象>简单化,漫画化。《红》没有采用当时流行的漫画化手法。敌74师师长张灵甫具有国民党军第一主义“天之骄子”的性格,刚愎自用、骄横狂妄,虽对孤军作战内心恐慌,危急中却又沉着干练。
5)揭示战争的决定因素,强化了当代文学的政治功能:①揭示毛泽东思想和军事路线的伟大胜利,用描写战争普及现代革命历史和中共党史;
②歌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气概,“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在“二元对立”的战争思维模式确立中,淡化消除了人物自我灵魂的搏斗过程。
6、简论梁三老汉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是一位善良、勤劳、耿直而又自私、狭隘、守旧的小私有者的农民典型。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酸史,解放后他凭直觉感激新社会给他带来新的希望,但这希望仅仅是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当梁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排而组织起互助组时,他便自发地反对集体事业,同妻子大吵,发泄对儿子的不满,暴露了自私、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同时,他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土地的获得,痛苦的回忆,以及父子之情,使他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梁生宝及其所从事的事业。如他时刻关注互助组的命运,为进山割竹子的梁生宝担心,几次偷看新法育秧,对梁大老汉和王瞎子退出互助组没有好感,等等,反映了梁三老汉一方面不满意梁生宝,一方面又希望梁生宝成功,内心深处充满矛盾,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从这个形象的塑造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性格的本质内容。梁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就形象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典型性意义来说,在十七年小说中出现的旧式农民形象系列中,梁三老汉是最为出色的艺术典型。他深刻的揭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个历史真理,这是小说思想深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7、以舒婷的诗歌为例谈谈朦胧诗的审美特征:(论·重点)
① 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物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着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
② 打破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散点辐射状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③ 多用象征、暗示、通感等,用意象的模糊性取代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闪烁的意念、跳跃性的转递切换、瞬间感伤的捕捉等等,是其典型特征。
8、如何理解高加林的人生悲剧?(论·重点)
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颇具新意和深度的人物形象,他那由社会和性格的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命运际遇,折射了丰富斑驳的社会生活内容。借助这一人物形象,小说触及了城乡交叉地带的社会的、道德的、心理的各种矛盾,实现了作者“力求真实和本质地反映出作品所涉及的那部分生活内容”的目的。
高加林与传统道德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对爱情是相当严肃的,他对巧珍也有着真实的感情,但在变动着的现实中,在他对城乡生活的差异有了强烈的感受之后,他被实现个人愿望的可能而引起的骚动所折磨:一方面他留恋乡村的淳朴,更留恋与巧珍的感情,另一方面又厌倦农村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向往城市文明,希望能在那里实现自己新的更大的人生价值。对他来说,这一开始就是一个甜蜜而痛苦的矛盾。由于偶然的机会,他的命运出现了转机,他对生活、对自己作了重新的估量。最后,他与刘巧珍的爱情终于被与黄亚萍的世俗爱情所替代。他与刘巧珍的分手标志着与土地和它象征着的传统乡村生活的决裂,他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终于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一步合法却似乎不尽合理和合情,特别是它对巧珍所带来的伤害更令人遗憾,就是他自己也难免内疚和不安,他在心里谴责自己:“你是一个混蛋!你已经不要良心了,还想良心干什么?„„”自我谴责背后是一种痛苦搏斗后的自我肯定。最终他把来自内心的良心发现和来自外部的责难全部否定,“为了远大的前程,必须作出牺牲!有时对自己也要残酷一些。”这里个人主义的排他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现,在这一两难选择中,人生的含义终于被他误解,社会变成了一座动物化的竞技场。
但高加林的选择也有其合理因素,高加林的悲剧同样给读者这样的启示:倘若古老
而淳朴的乡村文化不能产生更高的物质和精神的要求,倘若刘巧珍诚挚又深沉的爱情始终不能满足高加林个人愿望中的合理部分,那么,传统生活哲学如何说服他、束缚他呢?
9、分析白嘉轩的形象。(论·重点)
白嘉轩是白鹿原上白、鹿两个家族的族长。就个人品质而言,白嘉轩的完美几乎是无可挑剔的。作为一个敬恭桑梓、勤于稼穑的农人,他身上有着民族许多优秀品质。他靠自力更生建立起家业,又靠博施众济树立起人望;无论是治家还是管理家族,他都能守正不阿,树德务滋。尤其是对文化人朱先生、冷先生的尊敬、效仿,对老长工鹿三的尊重、提携,都表现了他在一代农民中的卓尔不群。白嘉轩始终怀有一个愿望:按照自主的意愿治好家业,按照治家的方法管理好家族的事,使白鹿原的人们家家温饱,个个仁义,从而使自己的声名随之不朽。他从未放弃过个人的私欲和名誉,却也不放过任何可以济公好义的机会,把一己的价值实现寓于家族和乡里的事业发展;他首立了乡规、乡约,确立了自己的族长地位,又使乡民们有规可依;他修祠堂、建学堂,树立了自己的威望,也使孩子们上学读书有了保障;他与鹿子霖明争暗斗,守住了组长的宝座,也阻遏了恶势力的膨胀;他处处救助受难的人,使自己的人缘、人望大增,也使处于不断战乱的人们的受害程度得到一定的减轻。他的以人为本、自立为本的人格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农民基于小农经济和田园生活的文化意识和人生追求。
应该指出,作为白鹿原上的独特产儿,白嘉轩只能是这块土地上的理想人物。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以封建文化信条为准则的,因此,在他身上既体现着中国家族文化理想的一面,也体现着这一文化全部的反动与保守。他按照封建文化传统要求乡民,也按照这一传统要求和培养自己的两个儿子。对待小娥的处理,更是充分体现了他捍卫自己文化理想时的残酷。后来,他又容忍黑娃和孝文回村认祖归宗,并非是他做族长的宽宏大量,实际上是家族文化“浪子回头金不换”的直接表现。所有这些都说明,白嘉轩是家族文化的自觉维护者。正是对白嘉轩身上所包容的中国文化传统全部价值的深刻把握和体悟,才使得白嘉轩具有非常深厚的性格和思想内蕴,成为当代文学中独一无二的最后一个族长的形象。
10、《白鹿原》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论·重点)
1、意象鲜明,民族史诗。2、人物对比,个性分明。3、语言特殊,大气磅礡
(1)作家站在人类共同的立场上,从人类文明史的高度,对中国现代历史进行了全新的体验和认识,将近代以来的政治争斗史,尤其是将国、共间交错复杂的矛盾斗争史,置于农村宗族文化的社会结构中,在家族矛盾与政治斗争中,展现了一段纷纭变化的世事风云,使小说真正成为“一个民族的秘史”。
第一、阶级斗争模式已不再是作品的主线。
鹿三是小说中描写最多的贫苦农民,但这个给白嘉轩作了三十几年长工的雇农,却对白嘉轩忠心耿耿,毫无对立之意。反倒是原本一个祖先的白、卢两家地主之间几十年的明争暗斗,构成了小说情节发展的主线。白、鹿两家几十年的争斗、恩怨,主要不是贫富的对立,而是仁义与不仁义的纷争。第二、对地主子女人生道路的描写变得十分复杂。
鹿子霖的长子鹿兆鹏,是党的领导干部;次子鹿兆海加入的是国民党,后来牺牲在抗日的战场上;白嘉轩的长子白孝文,因与小娥通奸,失去了族长继承权,后来痛改前非,当上了保安团长;白嘉轩的女儿白灵,加入共产党后,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牺牲了。这些人物的人生抉择,没有那么多的禁忌,一切都似乎是那样偶然。第三、群众斗争的历史,呈现出更多的非理性倾向。
农协在“戏楼”上镇压财东恶绅;乡绅和民团反攻回来后,又在“戏楼”上吊打农运分子,整死了不屈的贺老太;尔后,当了土匪的黑娃又带人抢劫了白、鹿两家。及至“革命”不断深入到家族、家庭,白、鹿两家的子女也由此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阵营,开始了新一轮的斗争。这些荷枪实弹的抗争,连同白嘉轩与陆子霖勾心斗角的家族较量,使白鹿原变成了他们逞强、斗狠而又来去匆匆的舞台。(2)在人物塑造上,作品打破了以往同类题材两元对立的的创作模式,注意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宗法文化和家族文化的角度出发,塑造出具有崭新意义的人物形象。
在作家笔下,无论是白嘉轩,还是鹿三、朱先生,都远远超出了自身阶级的界限,而具有了更为浓厚的文化的意蕴。比如,鹿三本是一位贫苦的雇农,却因白鹿村独特的氛围,与白嘉轩独特的关系和受白嘉轩的影响等因素,是他成为一位忠心、耿直,讲仁义、守信用、知恩图报的人。在鹿三身上,我们看不到所谓的阶级意识,看不到对地主的仇恨,看到的只是一个普通农人的处于传统道德观念的选择。
(3)作品还成功地对作为民族禁忌的性生活及其在文化网络中的重要地位作出了展示。如:开篇写白嘉轩先后娶了六房女人,没给他留下后代就都死掉了。死去的六个妻子,除了交欢时让他“引以为豪”的征服之外,没有留下任何的印象,却使他感到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左右着他的命运。他娶了第七个妻子香草之后,相处日渐融洽,香草给他连生了三个儿子,发挥了传宗接代的功能,又带来了罂粟种子,使白家兴旺起来。但是,白嘉轩并不认为妻子有什么功劳,而是把这一切归结为“迁坟”和“白鹿显灵”的结果。在他心目中,不管什么样的女人都没有地位,只是他泄欲的对象或干事的帮手。男女之间的情爱和两情相悦,到他这里被消解,被淡化。
(4)作品还具有浓郁的关中地方特色和乡土色彩。
小说所描写的白鹿原位于陕西关中地区。作品相当详尽地描写了关中地区的山川风物,风土人情。不论是婚丧嫁娶,还是节日里的喜庆;不论是田间的劳作、平时的吃食,还是房屋、家具、衣着打扮;以及赶集、走亲戚等等,都充满浓郁的关中特色,而作品所使用的语言更是朴实精当,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