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电大复习题_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时间:2019-05-15 06:05: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电大复习题_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电大复习题_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第一篇:2014电大复习题_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纸上。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山乡巨变》描写的先进农村干部是()等。

A.陈先晋B.李月辉

C.盛佑亭D.龚子元

2.20世纪90年代以后,重写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邓一光的()等。

A.《我是太阳》B.《激情燃烧的岁月》

C.《历史的天空》D.《亮剑》

3.高行健与刘会远合作实验话剧是()。

A.《绝对信号》B.《车站》

C.《现代折子戏》D.《野人》

4.20世纪50年代中期大胆突破“禁区”的诗歌主要有流沙河的()等。

A.《望星空》B.《养花人的梦》

C《草木篇》D.《迟开的玫瑰》

5.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文学中,韩少功的是()。

A.《爸爸爸》B.《老井》

C.《小鲍庄》D.《厚土》

6.铁凝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1988年发表的()。

A.《哦,香雪》B.《玫瑰门》

C.《笨花》D.《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7.余华开始先锋小说创作的标志是1987年发表的()。

A.《十八岁出门远行》B.《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C.《四月三日事件》D.《一九八六年》

8.最能代表贾平凹散文成就的是地域风情散文,尤其是与小说同名的()。

A.《秦腔》B.《月迹》

C.《商州》D.《丑石》

9.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创者是()。

A.郎红浣B.金庸

C.梁羽生D.古龙

10.陈若曦的小说是()。

A.《失去的金铃子》B.《尹县长》

C.《我爱黑眼珠》D.《纽约客》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纸上。每题有1-4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1.“白洋淀派”的主要作家有()等。

A.从维熙B.刘绍棠

C.房树民D.韩映山

12.王蒙在1979年到1982年期间反思革命的小说主要有()等。

A.《布机》B.《古船》

C.《蝴蝶》D.《杂色》

13.《茶馆》中三个主要人物是()。

A.松二爷B.王利发

C.常四爷D.秦仲义

14.海子深受一些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影响,他们是()等。

A.雅斯贝斯B.尼采

C.荷尔德林D.海德格尔

15.“性文学”的代表主要有()等。

A.刘震云的《一地鸡毛》B.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c.王安忆的《小城之恋》D.铁凝的《麦秸垛》

16.从1989年发表开始,刘震云发表了“官场”系列小说,主要有()等。

A.《头人》B.《官场》、C.《塔铺》D.《官人》

17.最能代表吴伯箫散文成就的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作品是()等。

A.《菜园小记》B.《社稷坛抒情》

C.《窑洞风景》D.《记一辆纺车》

18.晚清四大谴责小说除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外,还有()。

A.金松岑的《孽海花》B.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C.徐枕亚的《玉梨魂》D.刘鹗的《老残游记》

19.古龙有两部著名的“系列”小说,它们是()。

A.《武林外史》B.《楚留香传奇》

C.《绝代双骄》D.《陆小凤传奇》

20.七等生的主要作品有()等。

A.《城之迷》B.《我爱黑眼珠》

C.《放生鼠》D.《乡村的教师》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I

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21.《三里湾》从马有翼、---------和王玉梅在扫盲班的微妙关系开始,以三对新人结

婚作为结束。

22.《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23.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孙犁的<风云初记》、------的《三家巷》等。

24.王蒙90年代的系列长篇小说《____》、《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

和《狂欢的季节>集中体现了作家晚年的怀旧情结和对革命的深入思考。

25.在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的第一个高潮期中,涌现出了------的《考验》、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孙芋的《妇女代表》等优秀作品。

26.1957年“反右”扩大化之后,许多作家都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创作,其主要收获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老舍的《茶馆》、------的《胆剑篇》等。7.____的<天山牧歌》、公刘的《在北方》、梁上泉的《云南的云》等,描绘了以新的劳动生活为主体的富于浓郁地方民族色彩的时代风景画。

28.20世纪60年代,蔡其矫曾立志要有系统地写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与地理风情,并先从自己的故乡福建做起,出版了《》。

29.莫言对小说艺术创新的惨淡经营,《》以人间的酷刑作结,<生死疲劳》则

以地狱的酷刑开场。

30.____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以女性视角,大胆表现了对自恋和同性恋的赞美。

31.王安忆的长篇小说《》描述了南昌、陈卓然、海鸥等几个干部家庭出

身的年轻人的故事,是一部成长小说。2.____在《受戒》和《大淖记事》等就以反戏剧化、非情节化和淡化人物典型性格的叙事技巧,丰富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

33.池莉的小说《生活秀》后改编为电影《一》。4.____的《假如我是一个作家》被散文界称作是新时期散文个性解放的宣言。

35.新时期初期老作家人生反思的优秀作品主要有巴金的《怀念萧珊》、孙犁的《亡人逸

事》、-----的《干校六记》、陈白尘的《云梦断忆》、黄秋云的《雾失楼台》等。

36.-----------的杂文随笔集《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后合编为《沉默的大多数》。

37.长篇言情小说《---------》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开山之作。

38.《饥饿》出版于1986年,是-------最具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性作品。

39.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乡土小说的作品主要有-------的《台湾人三部曲》、陈

映真的《将军族》、王祯和的《嫁妆一牛车》等。

40.在----------的诗作中,《石室之死亡》不仅是洛夫前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现代中国诗坛上“超现实性”表现最为突出的作品。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要求:内容切题.文字通顺,语气流畅,逻辑清晰。

41.在余华的小说创作中存在着哪三种叙事策略?每种策略各说出一篇小说。

42.1966年,梁羽生曾化名“佟硕之”写了一篇《金庸梁羽生合论》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是如何谈他们两人的不同的?

五、分析题(30分)

要求: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该题按小论文要求,答案不得少于1000字。在答题时应做到:论述清晰明确.举例具体恰当,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不能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和内容,必须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43.发表于1957年《收获》杂志的三幕话剧《茶馆》,集中体现了老舍的艺术才华和风格,显示了他在戏剧结构上的大胆创新和成功探索,是老舍对戏剧艺术的巨大贡献。《茶馆》通过对在“茶馆”这一具有社会性的开放场景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命运的描写,反映了旧中国从戊戌政变失败后清政府的腐朽黑暗、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统治三个时期的社会风云变幻,诅咒了给人民带来灾难的黑暗年代,为吃人的旧社会敲响了丧钟,具有深刻的思想主题。<茶馆》既没有一以贯之的矛盾冲突,也没有首尾相连的完整故事,它是如何表现“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的?试结合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仲义这三个贯穿始终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加以说明。

44.小娥是《白鹿原》中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代表,甚至死后仍遭到迫害。但在她一生中,却先后爱过黑娃、鹿子霖和白孝文三个男人,你如何看待她的爱?

试卷代号:128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0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说明: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纸上。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B2.A3.A4.C5.A

6.B7.A8.A9.C10.B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说明: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纸上。每题有1-4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1.ABCD12.ACD13;BCD14.ABD15.BCD

16.ABD17.ACD18.ABD19.BD20.ABC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说明:答案中凡出现错别字,均不给分。

21.范灵芝22.周立波23.欧阳山 24.恋爱的季节 25.夏衍 26.曹禺 27.闻捷 28.福建集29.檀香刑 30.陈染 31.启蒙时代

32.汪曾祺 33.生活秀 34.叶至诚 35.杨绛36.王小波 37.海上花列传 38.张大春 39.钟肇政 40.洛夫

四、筒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说明:内容切题,文字通顺,语气流畅,逻辑清晰。

41.在余华的小说创作中存在着哪三种叙事策略?每种策略各说出一篇小说。

A.-是打破“虚伪的现实”的理性秩序。怀疑现实秩序,意味着对现实理性秩序的怀疑。

而余华用来戳穿“虚伪现实”面具的武器,便是他的第一种叙事策略,即以“暴力叙事”打破现实提供的理性秩序。如《十八岁出门远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现实一种》等。

B.二是对超验事物的叙事还原。在余华的作品中,可以读到了许多与现实相似的叙事细节。但这些“真实”细节发生的故事背景,始终都是作家精神想象的产物。如《古典爱情》、<-九八六年》等。

C.三是对精神事件的叙事重构。余华小说的叙事场景大多具有明显的虚拟性质,它处处渗透着形而上的精神意念,那些逼真的细节叙述就在这种超现实的叙事场景中清楚地表明了自身的精神属性。如《往事与刑罚》、《世事如烟》、《难逃劫数》等。

42.1966年,梁羽生曾化名“佟硕之”写了一篇《金庸梁羽生合论》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是如何谈他们两人的不同的?

A.在风格上,梁羽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小说、历史等等)的影响较深,名士气味甚浓;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艺(包括电影)的影响较重,是现代的“洋才子”。(3分)

B.在人物上,梁羽生写名士风流比较有一手,但写邪派怎么样写都不够精彩;而金庸写恶人、坏人比写好人成功,写邪派比写正派成功,《书剑恩仇录》写四大恶人,一个比一个精彩,但写好人君子,段誉啊,不够精彩。(3分)

C.在艺术上,梁羽生擅长写文采风流、豪迈脱俗、纵性任情、笑傲公卿的名士型侠客,他们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情操高洁,深受读者喜爱。(3分)

D.文字通顺,语气流畅,逻辑清晰。(1分)

五、分析题(30分)

要求: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论述正确深入,举例具体恰当,文字优美流畅。该题不得少于1000宇。

43.发表于1957年《收获》杂志的三幕话剧《茶馆》,集中体现了老舍的艺术才华和风格,显示了他在戏剧结构上的大胆创新和成功探索,是老舍对戏剧艺术的巨大贡献。《茶馆》通过对在“茶馆”这一具有社会性的开放场景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命运的描写,反映了旧中国从戊戌政变失败后清政府的腐朽黑暗、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统治三个时期的社会风云变幻,诅咒了给人民带来灾难的黑暗年代,为吃人的旧社会敲响了丧钟,具有深刻的思想主题。《茶馆》既没有一以贯之的矛盾冲突,也没有首尾相连的完整故事,它是如何表现“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的?试结合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仲义这三个贯穿始终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加以说明。

44.小娥是《白鹿原》中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代表,甚至死后仍遭到迫害。但在她一生中,却先后爱过黑娃、鹿子霖和白孝文三个男人,你如何看待她的爱?

2.小娥是《白鹿原》中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代表,甚至死后仍遭到迫害。但在她一生中,却先后爱过三个男人,你如何看待她对黑娃、鹿子霖和白孝文的爱?

参考:田小娥性格中有着大胆、勇敢、叛逆的一面,这使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反抗无情的命运。黑娃的出现让她看到了一线生机,她做出了大胆的举动,用“婚外情”对郭举人进行报复,为追求性爱而与黑娃同居。一开始她与黑娃的结合是一种本能的需求,和黑娃在一起是为了报复郭举人,后来却产生了真正的感情。她甚至想守着黑娃过一辈子,想伺候他,想为他生儿育女,想孝顺公婆。但是在男权社会里她的这种“爱情”是不被允许的,在一个非常态背景下要求平常生活的愿望是奢侈的。她的举动被周围的人所不容,认为她不要脸,不讲廉耻。甚至,连爱她的黑娃也这样说“我已经弄下这号不要脸的事,就这么没脸没皮活着算毬了”。他认为和她在一起是一件很丢人的事。因为她的行为颠覆了当时白鹿原上存在的至高无上的两性秩序,也是对男性权威的挑战,于是她的“爱情之路”坎坷、崎岖。偷情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偷情之下的爱情是不道德的,以暴治暴的爱情追求更不是这个女人能够承受的反叛方式。

除去简单的个人追求,纷乱的社会背景更把她推向文学悲剧的风口浪尖。由于黑娃参加了当时的“农会”,而“农会”却在政治斗争中被敌人打败,在那段时间里,田小娥为了生存不得不以自己的身体来换取生活的来源,田小娥先是做了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被田福贤和鹿子霖当作黑娃来惩治,这使她在肉体和精神上倍受折磨。接着,她为了救黑娃而被鹿子霖趁火打劫,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再次处于屈辱的地位。后来,当白嘉轩和鹿子霖再次斗争时她又被鹿子霖当作报复自嘉轩的棋子,让她去勾引白孝文。而她把白孝文拉下水,又一次把自己置于无地自容的地步,致使周围的人更加地憎恨她。当白孝文受到惩罚时,她起码的良知与怜悯并未泯灭,她生出了忏悔之意。后来,白孝文堕落成了一个乞丐,她反而对白孝文更好,用善良和软弱的方式丧失自我,不计道德底线地同情比自己更不幸的人加深了她的悲剧感。

应该说,田小娥正值青春年少时期,应该有享有受别人尊重的权利,也有追求爱和幸福的权利。她与黑娃的偷情是她为了满足生理需要中性这个最低层次的需要,而她后来想要与黑娃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是她对归属和爱这一层次的追求。后来她与鹿子霖和白孝文发生性关系也是为了安全需要和生理需要这一基本层次需要的满足。因为她当时已经被监控起来了,对她来说避免危险和生活有保障,同时又满足生存需要是第一位的。从小说中我们不难发现田小娥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对基本需要的追求,这是由于她第一层次的需要都难以实现,所以她没有办法去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

在与鹿子霖、白孝文同居的日子里,她沉溺于男女性爱的激情之中。或许对她来说这除了是对性爱的追求之外,可能还包含着一种男女双方的倾慕和玩赏在其中。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性可能成了田小娥在不同阶段的一种谋生手段。这种谋生的方式会压迫着她,让她透不过气来,她自己也会越陷越深,无法逃离这种生活状态。这就会加快了她走向自我毁灭的步伐。这注定了她永远无法获得那种心灵与肉体融合的自由和快乐。

第二篇:中国当代文学复习题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第一次文代会、“两结合”、“双百方针”、“三红一创”、“第四种剧本”、“样板戏”、“三突出”原则、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知青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冲击波”、女性主义小说、《随想录》、归来诗人、朦胧诗、文化散文

二、简答题

1.简析《创业史》中梁三老汉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2.简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形象及其意义。

3.结合作品,简述杨朔散文的艺术特征。

4.简述秦牧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5.简析《红旗谱》中朱老忠形象及其意义。

6.简析《红旗谱》的民族风格。

7.以《百合花》为例,简述茹志鹃小说的艺术风格。

8.以《受戒》为例,谈谈汪曾祺新时期小说的艺术特色。

9.简述陈焕生形象的思想性格及典型意义。

10.简析《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生悲剧。

11.结合作品,简述寻根文学的审美特征。

12.结合作品,简析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征。

13.简析《红高粱》的叙事艺术特征。

14.简析马原小说的叙事艺术。

15.简析90年代小说的艺术特征。

16.简析白嘉轩形象

三、分析论述题

1谈谈建国初期的文艺思想斗争和经验教训。

2.谈谈《创业史》的思想艺术成就及其局限。

3.论述《茶馆》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

4.谈谈《青春之歌》为什么会成为文学经典。

5.比较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艺术风格异同。

6.以《野人》为例,谈谈高行健对戏剧艺术的新探索。

7.以舒婷诗歌为例,谈谈朦胧诗的审美艺术特征。

8.论述余秋雨散文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

9.论述《白鹿原》的史诗品格。

10.论述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三篇:当代文学复习题

当代文学复习题

1.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命题。

2.1979年10月,在距上一次会议近二十年后召开了第四次全国文代会,执政党提出了“文艺民主”的问题。

3.1981年设立矛盾文学奖,对象是长篇小说作品,每四年为一届,1982年颁发第一届。4.1977年11月,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1978年8月卢新华发表短篇《伤痕》。提示了文学“解冻”的一些重要征象:对个体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启蒙观念和知识分子“主体”地位的提出。

5.1985年或更早的时间,“朦胧诗”已经“式微”。与此同时,出现了受“朦胧诗”滋养的“朦胧诗”反叛者,他们自称“第三代”(或被称“新生代”)。6.1985年被称为文艺学的“方法年”。

7.1979年初,朱光潜的《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是最初提出问题的文章。

8.1983年初周扬发表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的探讨》的引起争议的文章。

9.以自办刊物《今天》为核心的,被称为“新诗潮”的先锋性诗歌群体,在思想观念和艺术方法上表现的创新精神,在当时思想、文学的“解放”运动中,处于前沿的位置,释放出不限于诗歌领域的“震动”。

10.1980年,艾青把他恢复创造之后的第一本诗集名为《归来的歌》,与此同时,流沙河、梁南也写了题为《归来》、《归来的时刻》的作品。

11.邵燕祥 《愤怒的蟋蟀》一诗,可以看作是诗人自况。

12.流沙河

1957年因写作散文诗《草木篇》和编辑诗刊《星星》而成为“右派”。13.蔡其矫

影响了包括舒婷等在内的青年诗人的写作 14.昌耀

1957年,因在文学刊物《青海湖》(西宁)诗歌专号上发表十六行的小诗《林中试笛》获罪,称为“右派分子”,关了长达22年。

15.七月诗派

1981年,绿原、牛汉编选的这一诗歌群体的诗合集《百色花》出版(百色花诗选)。

16.九叶派

1981年《九叶集》的出版

17.曾卓

《悬崖边的树》在80年代常被用来说明众多“复出者”相通的心态。18.绿原

《又一个哥伦布》《重读 〈圣经〉》

19.牛汉

《麂子,不要朝这边跑》,《华南虎》一诗,被视为诗人精神性格的“自我写照”。20.穆旦

原名查良铮,著有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旗》 21.郑敏

在沉默了20多年之后的第一首诗:《诗呵,我又找到了你》

22.最早创办且影响广泛,并成为“新诗潮”标志的自办刊物,是1978年12月创刊于北京:由北岛、芒克等主编的《今天》。到了1980年9月,《今天》停刊。23.1986年10月,《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安徽合肥)联手举办“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

24.食指

写于1968年的《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最为读者熟悉。25.北岛

在“朦胧诗”论争中,北岛的作品最具争议。《回答》这首影响很大的诗,普遍认为写于1976年春天,与当时发生的“天安门事件”有关。26.顾城

在80年代初,被称为“童话诗人”。《远和近》《一代人》 27.舒婷

《致橡树》《惠安女子》 28.江河

《大雁塔》社会性主题。29.梁小斌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 30.韩东

《有关大雁塔》是诗风转变的标志。31.于坚

“拒绝隐喻”是于坚的主张之一,这与他的诗回到“日常生活”的要求相关。《尚义街六号》《对一只乌鸦的命名》《O档案》 32.翟永明

1984年组诗《女人》(及其后组诗《静安庄》)的发表,是当时“先锋诗歌”写作的一个“事件”,女性诗歌被提出。33.海子 25岁 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至龙家营之间的一段火车慢行道”卧轨自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亚洲铜》《阿尔的太阳》 34.伤痕文学的主要作品:《班主任》《伤痕》、张洁《从森林来的孩子》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

老鬼《血色黄昏》 35.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被看作是改革文学的开风气之作。

36.对“文革”伤痕直接描写的作品在1979年到1982年间达到“高潮”,此后势头减弱。37.“文革”后期以“手抄本”形式流传的几个中短篇小说,也是最初的反思性讲述的重要例证。中篇《波动》(赵振开)、《公开的情书》(靳凡)和《晚霞消失的时候》(礼平)38.张贤亮

因在《延河》1957年7月号发表诗《大风歌》,成为“右派分子”。《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39.高晓声

第一个短篇小说《解约》发表于1954年。“反思小说”《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被批评家看做是继续了鲁迅有关“国民性”问题的思考。40.陈凯歌

《龙血树》“知青文学”

41.韩少功

《爸爸爸》 长篇《马桥词典》 42.阿城

《棋王》《树王》《孩子王》 43.史铁生

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自传体的叙述语调”,长篇《务虚笔记》被有的批评家称为哲学小说,散文集《我与地坛》。44.张炜

长篇《古船》《九月寓言》

45.张承志

《黑骏马》和《北方的河》的发表,确立了张承志在“新时期”文学中的独特地位。《心灵史》

46.1984年12月在杭州举行的《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测》的会议提出“寻根”的命题。47.陆文夫

中篇《美食家》是他最知名的作品

48.汪曾祺

沈从文对汪曾祺后来的创作多有影响,汪曾祺在小说的文体上的创造,影响了当代一些小说和散文作家的创作。49.莫言

1985年《透明的红萝卜》,次年,中篇小说《红高粱》发表,通过文字构造一个能不断叙述的“高密东北乡”。50.贾平凹

长篇《废都》,引起巨大的争议。

51.1985年,刘索拉的中篇《你别无选择》发表,有批评家称之为“真正的”现代派小说。52.马原

发表于1984年得《拉萨河的女神》,是当代第一步将叙述置于重要地位的小说。53.残雪

198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山上的小屋》在《人民文学》上发表,《黄泥街》 54.苏童

从《妻妾成群》开始,实验性成分已明显减弱,后来被纳入“新写实”、“新历史”小说家的麾下。

55.格非 更具鲜明的“先锋性”,他的作品出现被称为“叙述怪圈”的结构,体现在《迷舟》1987《褐色鸟群》1988。

56.扎西达娃

《西藏:隐秘的岁月》《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去拉萨的路上》是80年代重要的作品,有着80年代那种“寻根”“魔幻”的色彩。57.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58.池莉

《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被称为“新写实三部曲” 59.方方

1987年的《风景》被当做“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60.刘恒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开发了平民化的“乐观主义” 61.刘震云

《塔铺》《一地鸡毛》《单位》侧重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62.戴厚英

最具影响的作品是出版于1980年的长篇小说《人啊,人!》以人道主义立场来反思当代政治对人性的压抑。

63.宗璞

“十七年”期间最著名的作品是短篇《红豆》用来说明作家当时的成就和文**流的举证。

64.谌容

1980年发表的中篇《人到中年》,常被看成是“新时期”文学“复兴”的标志性作品之一。

65.王安忆

“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 66.铁凝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哦,香雪》

67.林白

《子弹穿过苹果》确立了她此后写作的女性主题。68.徐小斌

长篇《德龄公主》

69.巴金

在1978年到1986年得8年间写作了150多篇随笔,总题为《随想录》。70.杨绛

《干校六记》

71.张中行

《负暄琐话》晒太阳之意。72.余秋雨

《文化苦旅》

73.90年代文化上的最突出表现,是被称为“大众文化”的通俗、流行文化,是借助大众传媒的迅速“崛起”。

74.90年代规模、影响较大的文化论争,一是发生于1993—1995年间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另一是于90年代中后期逐步呈现的“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的分歧。

75.9 0年代另一受到注意的诗歌事件,是发生于后期的,以“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营垒”划分形态呈现的论争。76.王家新

《瓦雷金诺叙事曲》《帕斯捷尔纳克》

77.欧阳江河

1979年开始写诗,1983—1984年间长诗《悬棺》。

《计划经济时代的爱情》《傍晚穿过广场》

78.二月河的“帝王序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

79.唐浩明的《曾国潘》

80.阿来

长篇《尘埃落定》1988年出版,好评如潮,获“矛盾文学奖”。81.王朔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我是你爸爸》《过把瘾就死》

82.王小波

《黄金时代》《革命时代的爱情》处理的也是“文革”历史和“文革”经验。83.李洱

《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表现了互异的取材和艺术方法。

名词解释

1.九叶诗派 又叫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九叶集》于1981年出版,“九叶诗派”也由此而得名。

2.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20世纪30、40年代,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的一批诗人与作家,如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形成了一个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被称为“七月诗派”。

3.“朦胧诗”

1980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朦胧诗派”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4.第三代诗 第三代诗即“第三代”诗人所创作的诗歌。20世纪60年代出生、80年代末出现的一批诗人,这支庞大的队伍“流派”林立,表现为南京“他们”,上海“海上诗群”,四川“莽汉主义”、“非非主义”等等诗歌派别。以平民化的诗歌与私人化的小说写作而著名。

5.《今天》

指的是1978年12月由北岛、芒克等主编,创刊于北京的刊物名,是最早创办且影响广泛,并成为“新诗潮“标志的自办刊物,到1980年9月停刊。

6.伤痕文学 指的是1978年8月,上海《文汇报》刊发的短篇小说《伤痕》在读者中引起轰动,在此之前,同样产生热烈反响的短篇是刘心武的《班主任》。接着,以揭发“文革”造成的肉体、灵魂伤害为主旨的作品大量涌现,“伤痕文学”得名。

7.女性文学 — 女性文学是诞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8.三个崛起 — 指的是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他们在标题上都使用“崛起”这个词,便被称为“三个崛起”。

9.《心灵史》— 这是张承志的一部作品,记述聚居甘肃、宁夏等地回族的哲合忍耶为着“心灵的纯净”,而艰苦卓绝,忍辱负重,而赴汤蹈火的故事。小说中大量引述“秘史”等历史资料,将虚构与“纪实”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以最极端真实的材料去描写最极端虚无的东西”,去实现“心灵最彻底的表达”

10.归来者的诗 — 1980年,艾青把他恢复创造之后的第一本诗集名为《归来的歌》,与此同时,流沙河、梁南也写了题为《归来》、《归来的时刻》的作品。这个期间,“归来”是一种诗人现象,也是一个又众多诗人涉及的诗歌主题,主要有50年代的“右派”诗人和1955年“胡风集团”事件中的罹难者。这些诗人70年代末“归来”时,在一段时间里纷纷把生活道路的挫折、磨难所获得的体验,投射在他们的诗作中。这就是“归来者”的诗。

简答题

1.“新时期文学”有哪些话语资源?

在80年代,人道主义、主体性等,成为80年代“新启蒙”思潮的主要“武器”,是进行现实批判,推动文学观念更新的最主要的“话语资源”。

2.简述80年代的作家构成。

一是在50年代因政治或艺术原因受挫者,另一重要构成是“知青”的一群,还有一些“文革”后已届中年才进入写作活跃期的作家。

3.“京味小说”的基本特征及“京味小说”有哪三代? 基本特征是北京地域方言(京白),四合院的空间布局及其生活方式,对“旧时“人物的兴趣。20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的京味小说,八九十年代的京味小说,九十年代之后的京味小说。

4.简述80年代文学历史的“重写”。

(一)“现代文学”远胜于与“社会主义实践”相联系的“当代文学”的观点。

二)启蒙主义、现代化成为取代阶级论的标准。具体表现:

1.作为文**流,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左翼文学,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和当代50—70年代文学,逐渐失去其主导位置,它们的代

表性作家、作品的“经典”地位发生动摇。

2.出现发掘、提升在“当代”受到

忽视、湮没的作家、流派的热潮。

三)重写活动的表现1.“新文学整体观”2.“20世纪中国文学” 3.“重写文学史”

5.简述90年代的散文。

进入90年代,散文在没有任何策划的情况下出现了空前的繁盛局面。表现为:一是各种散文选本和散文集开始“畅销”于图书市场。二是旧作重刊。三是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形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四是散文作家的队伍呈现前所未有的壮阔。

6.“新写实小说”有哪些特征?P.295 放弃“典型化”,对过去“宏大历史”叙述所舍弃、遗漏的平庸、琐碎的俗世化“现实”表现了浓厚兴趣;注重写普通人、小人物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烦恼、欲望,生存的艰难、困窘,和个人的孤独、无助;持较为开放的态度;表现一种所谓“还原”生活的“零度叙述”的方式。

7.简述知青小说:知青”出身的作家,是80年代文学 的重要支柱 代表人物:韩少功、孔捷生、王安忆、史铁生、老鬼 写作特点:(1)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2)由于“知青”历史位置与现实处境的不确定,因而,“文革”的经历,便于为确定现实位置而不断挖掘、重新审察的对象。(3)后来,“知青”对自身经历的回顾,逐渐转化为现实的“成功者”的怀旧,对昔日“辉煌”的构造,历史

反思、批判的色彩消褪。

论述题

一、论析“先锋文学”。P.293

1、重视“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叙述”在小说方法上的意义

2、受西方的影响:法国“新小说”阿兰—罗布·格里耶的零度叙述”,拉美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反小说”。

3、马原:先锋小说的始作俑者

1984年《拉萨河的女神》,显示“叙述圈套”。还有

《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等。

4、洪峰:1986年《奔丧》。表现出意义的“颠覆性”。

5、“重视叙述”,是“先锋小说”开始引人注目的共通点。他们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把叙事本身看做审美对象。它们拓展了小说的表现力,强化了作家对于个性化的感觉和体验的发掘,同时也抑制、平衡了80年代小说中“自我”膨胀的倾向。

6、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的“转折”的历史语境中,“先锋小说”作家的写作很快分化,大多数的“先锋”色彩减弱,后继作品也不再被当做有相近特征的潮流加以描述。

二、论述“寻根文学”。P.278

1、起始1984年12月在杭州举行《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测》会议提出这一命题。

2、会后参加会议者对这一命题的阐释。主要包括以“知青作家”为主的中青年作家、批评家:韩少功、李陀、郑义、阿城、李杭育、郑万隆、李庆西等。

3.李陀也许最先使用“寻根”一词。

4.汪曾祺80年代初的言论和短篇《受戒》《大淖记事》,王蒙发表于80年代初的系列小说《在伊犁》,被追溯为文学“寻根” 思潮的源头。

5、文学“寻根”提出的质疑1)指责它表现了“复古”倾向,会导向对需要批判性反思的“传统文化”的回归。

(2)在文学取材和主题意旨上,忧虑于可能使创作纷纷潜入偏远、原始、蛮荒的地域和生活形态,而忽略对现实社会人生问题和矛盾的揭示。

对它的必然性

,(1)从文化背景以及当代文学的状况来看,文学“寻根”有其必然性。(2)文学本身的直接动机。

A. 关注西方文学热潮,开拓了作家的视域引起文学观念、方法上的革新,也产生了“翻写”观念、文本的现象。B.新时期的知青出身作家遇到艺术创造上的难题。

意义,它作为一个事件或运动很快就不再存在,但其能量持久发散。对于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的文学表现领域的转移,审美空间的拓展

都起重要的作用。

三、论述“现代派文学”。P.291 1.80年代现代派其实包含很多,比如:文革间的“地下” 诗歌,80年代初朦胧诗部分作品,王蒙、宗璞、李陀的部分小说,高行健的探索戏剧,80年代中后期的第三代诗,实验诗歌,寻根,“现代派小说”,“先锋小说”等等。

2.但是,并不将他们统一纳入“现代派”或“先锋”文学 的潮流。产生于这期间的“现代派小说”,从命名上主要是与西方现代小说有着“互文本”的关系。3.1985年,刘索拉发表中篇《你别无选择》,被认为是“真正的”现代派小说。

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残雪的“非现实”意象的中短篇。他们对“主流”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持蔑视、嘲讽的姿态;以或愤世嫉俗、或戏谑的叙述,来质疑当代基于某种价值标准之上的观念和行为规范。但也有说他们是“伪现代派”的。

四、论述“新诗潮”。

赏析题

1.韩东《有关大雁塔》 久远的文化历史及厚重的诗歌传统既是中国第三代诗歌的养料与源泉,也成为那一代诗人突破窠臼而有所作为的巨大精神负担。对历史与传统的消解,因而成为第三代诗歌的一大重任。在第三代诗人有关记忆的写作中,我们看到了这一消解的尝试与努力。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就是利用记忆去挣脱历史与传统束缚的经典一例。

大雁塔一直是文明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它本身就是历史与传统的浓缩象征。大雁塔的这一文化地位,决定了它之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歌咏对象的必然性。对这类文化标志的记忆,比比皆是,如诗文中的黄鹤楼和岳阳楼,等等。文人的通常做法是加法,也就是怀古加咏怀,将对个人遭际或时政世事的诠释评价通过记忆附加到被歌咏对象已有的文化积淀之中。

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则与众不同。他在这首诗里做的是减法。面对大雁塔,诗人突然失忆了:“有关大雁塔 /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 为了爬上去… / 然后下来 / 走进这条大街 / 转眼不见了… / 有关大雁塔 / 我们又能知道什么 / 我们爬上去 / 看看四周的风景 / 然后再下来”。在他人目睹大雁塔而唤醒历史记忆的地方,诗人的记忆链条断裂了。面对大雁塔的失忆使诗人得以从这一建筑代表的既有文化价值体系中逃逸出来。

韩东这一代诗人之所以对历史视而不见,也可以用布鲁姆“影响的焦虑”理论来解释。他们不甘于步前人后尘,让自己的艺术个性被过去的巨大投影所遮掩。这样的心理,从韩东《瞬间》的字里行间可窥出一斑:“好了,一切都已过去 / 生活永远不会重复”。实际上,是诗人不愿重复过去。有时候,对过去的拒绝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如韩东《二十年前剪枝季节的一个下午》所言:“我想否认那孩子是我 / 我想否认那孩子的耻辱 / 也是我的耻辱”。失忆,于是成为否认的最佳方式。

《有关大雁塔》不仅是对有关大雁塔的历史及文化记忆的拒绝,更是对前代诗人写作方式的拒绝。关于后一点,只需将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与杨炼的《大雁塔》对比一下即一目了然。借用韩东自己的比喻,第三代诗人用《有关大雁塔》式的写作,“挂断”了与既有诗歌成就的之间的“电话”:“电话挂断了 / 今晚我被自己的残忍感动…… / 电话挂断了 / 这次是我……”

《有关大雁塔》显示了第三代诗歌的文化批判性。韩东让我们看到,反记忆,也就是忘却,可以成为诗性的批判武器。

阅读韩东《有关大雁塔》和杨炼《大雁塔》,体会韩东诗歌中意象形态与传统诗歌的不同。

意象是传统诗歌和现代诗歌一个核心命题,已经积累了十分成熟的经验。在诗歌的发现进程当中,超越性因素与规范性因素并置。西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反常规的后现代诗歌潮流兴起。80年代出现于中国的第三代诗人,更多地接受了其影响,反传统成为他们非常引人注目的特征。韩东即是一个代表。《有关大雁塔》中的核心意象,无疑是一次对传统诗歌意象的极大颠覆,使立体化的意象降落到平面。

韩东曾经提出“诗到语言为止”的论断,认为诗人最基本的素质肯定是和语言有关,语言在诗歌观念的更新上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三代诗人大多以“语言实验”的方式实现着对朦胧诗的反叛和超越。韩东把口语作为反拨意象的锐器,通过语言自生的形态来泛现内在的心态,注重于语言的语感、语势,以期从北岛、杨炼建筑的诗歌范式中走出来。韩东的口语往往隐含着一种冷抒情的意味,将朦胧诗热烈奔放的情感化为平淡冷静的叙述。

把它与杨炼《大雁塔》相比,很容易可以看出,韩东拆除意象的深度模式、营造平面化意象的企图。

以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和杨炼的《大雁塔》为例,比较朦胧诗和第三代诗人的不同。

1、诗人体验:

朦胧诗重族国集体话语下的人生体验,在外部世界的的勘察之中凸显主体的人,群体意识、忧患意识、尊严与理性、自强自立、人道主义;

第三代诗人注重个体语境下的生命体验,在内部世界的勘探之中呈现自我的分裂与漂流,瓦解了自我的完整与统一。反理性,自嘲、自渎、自戕、自毁。

朦胧诗人:英雄,责任感、历史使命; 第三代诗人则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

在这首诗中,诗人消解了历史和权威,消解了英雄和崇拜,消解了富贵和精英,诗人关注的是当下的日常生活,是平常人的平常生活,是这个没有英雄了的年代的凡人的世俗化生活。我们可以从诗歌知识里学习到,渊源的文化历史及厚重的诗歌传统不仅是中国第三代诗歌的养料与源泉,也成为那一代诗人突破窠臼而有所作为的巨大精神负担。对历史与传统的消解,成为第三代诗歌的一大重任。

韩东也是属于第三代诗人,还是后现代诗人,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就是利用记忆去挣脱历史与传统束缚的经典作品代表。《诗刊》选这首诗歌时评道:

“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对极具典型象征意味的大雁塔进行了全面的颠覆和消解。表层背后的深度模式拆除了,人为赋予或积淀而成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味也消解了。只剩下一种消除和相对远离语言后天文化性的原生态语言。”

而我们可以知道,大雁塔一直是山西文明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它本身就是历史与传统的浓缩象征,是历史生命文化的象征。大雁塔的这一文化地位,决定了它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歌咏对象的必然性。大家都知道,文化古迹一般都是被歌咏的,赞美的,就是将对个人遭际或时政世事的诠释评价,通过记忆附加到被歌咏对象已有的文化积淀之中,来达到自己上升感情的目的。然而,韩东没有赞美,没有走相同的道路。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 为了爬上去… / 然后下来 / 走进这条大街 / 转眼不见了… / 有关大雁塔 / 我们又能知道什么 / 我们爬上去 / 看看四周的风景 / 然后再下来”。在他人目睹大雁塔而唤醒历史记忆的地方,诗人韩东的记忆链条断裂了。面对大雁塔的失忆,使诗人得以从这一历史建筑的既有文化价值体系中逃逸出来。所以说,在内容上和少许形式上看,《有关大雁塔》不仅是对有关大雁塔的历史及文化记忆的拒绝,更是对前代诗人写作方式的拒绝。

杨炼的《大雁塔》属于朦胧诗,朦胧诗的思想核心是对人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还有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但作为新生代诗,它却是以追求思想内涵上的反文化趋向,美学精神上的反崇高,反叛和超越的创作姿态及游戏调侃的情感态度作为创作的指导。与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不同,杨炼的《大雁塔》是以大雁塔的自我经历作为写作主线,以极为人性化的情感体验折射中国的传统历史和文化渊源。然而,《有关大雁塔》显示了第三代诗歌的文化批判性,韩东让我们看到,反记忆,也就是忘却,可以成为诗性的批判武器。

历史意识与英雄主义的解构。理性是现代性话语的核心,它至少有三个维度,即人文理性、历史理性和工具理性。历史意识是后现代论争中的难点所在,而后现代主义文化精神内部具有强烈的本体论怀疑特征,于是,这种本体论意义上的怀疑导致了对历史的“解构意识”。美国后现代文艺理论家斯潘诺斯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解释与被解释的过程,它是一种既连续又断裂的认识与反思,是行动与反行动的亲和体。

大雁塔,是千载以来事业以及神圣、豪情的记忆,是巍然耸立在中国人的感情诗篇里的丰碑,是可歌可泣的英雄礼赞。然而在《有关大雁塔》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了。这里的“大雁塔”无疑已经成为了对千载以来形成的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情感的一次“反动”的语言“表述”。

2、意象的态度:

朦胧诗注重意象的多重意蕴的营造,精致典雅;

第三代诗人则讲究生活流,增加了叙事因素,呈现出碎片化叙述、心态流描述,拆除深度意象。

很多人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时至今日还没有个确切的答案。在我认为,中国还是有后现代诗歌的,“他们”诗派的涉及到消解深度和历史、关注和描述日常生活的诸多诗歌就可以看作中国后现代诗歌的滥觞。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人们习以为常的那种抒写思路,那种面对大雁塔这类古建筑时,思路会不由自主地滑向历史文化的纵深隙缝处,由此伸展出无穷无尽的联想,去探寻和叩问物象背后隐潜的深层意义。而在韩东的《有关大雁塔》里面,几乎完全颠覆了这些,它完完全全地回到了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没有优雅,没有崇高,没有英雄,一切都是平淡、懒散、乏味的存在。历史文化作为一种反方向的超现实存在,我们已经无法再走进,它的本身也无法再真实重现或演绎曾经的辉煌,我们只能站在新时代的门槛上作一次远距离的审美关照,除此别无他用。这样构思和表达意趣,与几乎同时的诗作——杨炼的《大雁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杨炼的《大雁塔》中,诗人可以凭借一种神秘的移情方法,由当代无所阻隔、毫不困难地转身走进历史,并神秘地与之达到合一,诗人摇身一变成为大雁塔的本身,用大雁塔的口气述说大雁塔的全部记忆和经验,它的光荣,它的灾难和慰藉、忧郁和希望,它的梦想和羞惭,等等。

而韩东的《有关大雁塔》正是针对朦胧诗和“文化寻根”文学流派的一股反拨性的力量:

那些不得意的人们

那些发福的人们

统统爬上去

做一做英雄

然后下来

走进这条大街

转眼不见了

也有有种的往下跳

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

那就真的成了英雄

当代英雄

我们几乎看不到一句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句,作者用平淡的语气叙述平淡的人生和平淡的生活,但细读之下又发现,诗行其实轻微流露了某些思想倾向。很多人爬上去是为了“做一做英雄”,逃避现实生活,多么空洞、虚假!而那些从塔顶往下跳的自杀者,也不可能成为英雄,他们只是19世纪诗人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多余人”的翻版,他们的死亡,不是证明他们的视死如归,恰恰相反,它证明了他们是你生命的多余和无意义。诗的结尾,是对开篇的回答——人们不可能长久地置身于历史的乌托邦的幻境,注定要回到与之打交道的日常世界之中。

3、审美态度

朦胧诗崇尚崇高、优美、和谐的传统审美风格;第三代诗人审丑,粗鄙化,出现大量的反文化、反崇高、反优美倾向。

4、感情表达

朦胧诗崇尚激情,北岛的激愤、舒婷的浪漫抒情、顾城的童心张扬、江河的沉雄、杨炼的雄浑激荡。第三代诗人的反抒情,冷抒情、零度情感介入。

杨炼的《大雁塔》写的较为感性,和传统的抒情诗有着共同的美感,但同时也能蕴含许多关于祖国文化、历史及人性情感的理性哲思,而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则比较口语,属于口语诗歌的代表,没有比喻,拟人等辞格,只是一种叙述,也是一种反诗化的诗歌。还有,如果说作者的诗真是发自内心的写作,是一种本性的流露,而不仅仅是追求形式上或所谓新生代诗的反叛和超越的创作姿态,那么诸如“发福”、“有种”的字眼在诗中的出现给人感觉作者在生活中是个典型的有着痞子气的现实主义者。

“第三代”诗歌一般在语言上叙述冷静,情感零度介入。他们不再像北岛、舒婷一样用锋利、激昂或理性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或批判社会,而是用“非理性”“反艺术”的手段来表达对外在世界的看法和观点。他们是无根的一代,喧哗的一代,焦灼的一代,无奈的一代,同时又是叛逆的一代,创意的一代,集体书写“美丽的混乱”的一代,是一股时代无法抗拒的汹涌的浪潮!

在韩东的这首诗《有关大雁塔》中,我们几乎感觉不到作者在诗歌中的“温度”,他是一个冷面人,面对“那些不得意的人们”,“那些发福的人们”,作者没有给予褒贬,只是冷静地叙述他们的行动,描述他们心理,先说“他们”,最后结尾转换人称,说回“我们”:

我们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在与开头的回应中强化了“零度感兴”的意味,完成了诗歌“简单叙事”及其内在意旨。

带着历史的虚无感,新生代诗人韩东面对大雁塔已不再是豪情勃发和情不自禁的赞叹,相反是无聊、无奈和冰冷到骨头里的厌倦。大雁塔就是大雁塔,在诗人的笔下,它不再具有任何象征的意义,不再包含有任何的仰视与崇敬,它仅仅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建筑而已。“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诗人这样开头。仅仅一个“又能知道些什么”的疑问,诗人便一下子随随便便把“我们”从长远的历史的脐带上割断。而人们登大雁塔的举动在诗人的眼中是那样的无聊,那样的可笑“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诗中的“大雁塔”与中国人传统感情中的“大雁塔”已是相距十万八千里。它已不再是百折不挠、救苦救难、普渡众生,不再是英雄、神圣、崇高,不再是久远深厚的历史,甚至不再是文化!相反是朝三暮

四、庸庸碌碌、无事生非,是一切无聊的表演以及表演的无聊的由头。

贯穿《有关大雁塔》全诗的是处于社会场域边缘的“我们”与代表权威与英雄主义的“大雁塔”之间的矛盾对立,这首诗彻底颠覆了朦胧诗人们对于个人英雄主义、崇高、信仰的歌吟礼赞表现了平民意识的觉醒,“用反讽的手法瓦解了传统文化的霸权,用日常的公用话语对中心和秩序进行了解构,在意义与反讽之间,指向了意义的深度。”[3],对于历史意识的消解与英雄主义的解构使得本诗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5、语言

朦胧诗语言中的意识形态对抗性暴力色彩;

第三代诗人强调语言本体,诗到语言为止。强调语言的口语化色彩,语言与生命的同构性,纯粹性,语感。

在《有关大雁塔》中,作者全部用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语言来叙述,从头到尾,亘古以来修辞在文学(特别是诗歌)中的重要作用,完全不见踪影了。如文中“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完全不像传统的诗歌的语言。我过诗歌从诗经到现在,很多人依然觉得,没有运用修辞的诗歌就像没有味道的饭菜,食之无味。但是作者站在时代的前头,大胆突破语言的束缚,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尝试和创新。诗无达诂,只有不断试验、创新,才能形成文学发展的真正动力和源泉。口语是纯粹自然的语言,它没有人工的各种主观雕饰,可以算是语言的一种还原,于是口语化便成为后现代诗的一个很重要特征。

2.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注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抒情名篇,写于1989年1月13日,两个月后,海子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这个用心灵歌唱着的诗人,一直都在渴望倾听远离尘嚣的美丽回音,他与世俗的生活相隔遥远,甚而一生都在企图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累。这首诗歌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拟想了尘世新鲜可爱,充满生机活力的幸福生活,表达了诗人真诚善良的祈愿,愿每一个陌生人在尘世中获得幸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抒情名篇,写于1989年1月13日,两个月后,海子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歌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拟想了尘世新鲜可爱,充满生机活力的幸福生活,表达了诗人真诚善良的祈愿,愿每一个陌生人在尘世中获得幸福。

背景:这首被热爱海子的人们格外喜爱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1989年1月13日。两个月后,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附近卧轨自杀。这一事件,使得这首诗表面的轻松欢快与实际内涵之间产生了某种分离。也许,正是从这首诗中,我们得以窥见诗人最后的生存思考。这个用心灵歌唱着的诗人,一直都在渴望倾听远离尘嚣的美丽回音,他与世俗的生活相隔遥远,甚而一生都在企图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累。20世纪80年代特殊的精神氛围,海子是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化象征,代表了某种价值理念和精神原型:以超越现实的冲动和努力,审视个体生命的终极价值,质疑生存的本质和存在的理由为核心的激进的文化姿态和先锋意识。赏析 题目 结构 语言

1、个别:质朴而富有意蕴

2、整体:工整而富于变化 内容简介

3.王家新《帕斯捷尔纳克》自1990年写作《帕斯捷尔纳克》到后来旅欧期间写作《临海孤独的房子》、《卡夫卡》、《醒来》等,王家新在中国诗歌界的影响逐渐增大。这些流亡或准流亡的诗人命运是他写作的主要源泉,他试图通过与众多亡灵的对话,编写一部罕见的诗歌写作史。作品中经常有令人警醒的独白,笔意沉痛。

一种难言的沉郁之气贯穿于字里行间——这是王家新个人气质在诗歌中最直接的表露,增强了作品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些特质在那首为他获得广泛声誉的《帕斯捷尔纳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帕在诗中已不完全是那个在俄罗斯坚持写作的大师了,而成了王家新手里的一个意象核桃。王家新在其中注入了自己最主要的生命感受,倾诉了自己的隐痛和经验。在此种意义上来说,帕斯捷尔纳克也就是王家新。因此,这首诗的成功是顺理成章的——再没有比营造“自我”这个意象更能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深入而真切的阐释了,对于精擅此道的王家新来说更是如此。

王在《帕斯捷尔纳克》中有一段感人肺腑的表白:那北方牲畜的泪光/在风中燃烧的枫叶/人民胃中的黑暗、饥饿,我怎能/撇开这一切来谈论我自己。然而通读全集,我不得不说自己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一种被人煽情而致落泪最后却发现对方原来是在作戏般的感觉——王恰恰是撇开一切在谈论他自己。王将自己的忧郁和失意看成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最高的痛,在许多诗中反复的倾诉,生怕别人不晓得。这令我不由得想起一个胸襟狭隘、目光局促、有着自恋情结的小男人,为了一些小小失意而唉声叹气,满嘴沉痛。作者王家新自己的话:先说帕斯捷尔纳克,我心目中的“诗人”和“诗歌精神”,正是与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名字所代表的诗歌品质及其命运,对我几乎具有某种神话般的力量。他的完美令人绝望,我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两首诗《帕斯捷尔纳克》和《瓦雷金诺叙事曲》就是献给他的。“二月。墨水足够用来痛哭!”从此,早春二月和缪斯的墨水就注定和这位诗人联系在一起,而他后来的自传《安全通行证》和小说《日瓦戈医生》,则是一种更伟大的见证和澄清,它不仅显示了俄罗斯的精神之谜,更重要的是,它使我从中看到了我自己的命运。从此,从我们的诗中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诗的主要诗学意义,是它们揭破了八九十年代之交的王家新、也包括许多中国人惊心动魄的命运。诗歌《帕斯捷尔纳克》是王家新第二时期(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作品,作者以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命名,不仅是对命运多舛的异域诗人的哀悼和追思,也是对自己亲历的时代的反思,更是王家新歌咏、倾诉、以期达到“一种灵魂上的无言的亲近”的对象。首先,我们要知道帕斯捷尔纳克这位诗人:帕斯捷尔纳克是一个注重自我内在体验的现代诗人,在苏联建国后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长期沉默后发表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获诺贝尔文学奖,不料再度受到国内的严厉批判,以至于不得不屈服这种专制的压力,直到死亡。作者通过异国诗魂悲剧命运来进行自我剖析,帕斯捷尔纳克的形象被王家新涂抹上了主观色彩,“以个人的睿智和忧伤体认了一个时代苦难者的形象,又确立了一种要求承担苦难并朝向灵魂的高贵的存在尺度”(陈思和语),从而达到了精神与他的相通和契合,是灵魂之间,历史之间的对话,在对话中:王家新又似乎在询问着自己和帕斯捷尔纳克的精神契合点在哪里?中俄大地间的共同命运又是什么?那些不解都在自我阐述里升华,转为诗人的灵感和思索,使帕斯捷尔纳克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而王家新则是这精神的承担者,正又是由于这种承担,个人才真正的成为了个人。所以“他将时代的遽变融入个人的思考过程,然后又将个人命运的苦难置于时代这个特殊的历史空间,从而成为真正有勇气承担起历史重量的诗人。”(引自《程光炜诗歌时评》)

诗开篇就以一种崇敬和低沉的情感表明创作意旨,把一个中国诗人的“一生的倾注”和“灵魂的颤栗”献给异国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及他的诗,在现实中虽然不能为他“献上一束花”,却穿透时间空间的距离,以精神穿越“几千里风雪”从而使“我”和“帕斯捷尔纳克”超越历史空间联系到了一起,而在历史的劫难与现实的劫难向前,王家新又反复思考“创作”与“真实生活”之间的关联,使得其在“终于能按照自己的内心创作了/却有不能按一个人的内心生活”背景下,在自我现实生活和帕斯捷尔纳克的历史命运之间游离,最终表明这一切的苦难不仅是他自己的,也是帕斯捷尔纳克的,而且这种苦难也是成就他们伟大和成长的“催化剂”,让他们在煎熬间饱受人间的折磨,从而成熟。

诗歌在艺术形式上呈现了一种“深度意向”。王家新对反复、通感、对比、夸张、拟人等修辞的运用及反问感叹跨段式的自如应用交替,既使这首诗语意繁复,意象丰满,又体现了诗人成熟的定型的艺术风格,而且诗歌的语言带有知识分子的气质的理性和思辨,使意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特别是某些句子也含有警世的力量,这也是他诗歌具有的绝对的力量。比如:“为了获得而放弃”“为了生你要求自己死,彻底的死”等。而且诗中的语词都用来营造了内心化的意向,即根本上的一种按照内心的写作。

在诗歌中作者用词最高的是“雪”,“雪”是他一开始写诗时便常用的词,而且在不同的时期里,不同的诗作中,作者的“雪”的意向各有一种情感(王家新诗中的特色),在这首诗中,从“雪”到“风雪”到“雪的寒气”再到“冰雪”,这些意象见证的就是哀痛的劫难,痛楚;是无奈的承受和精神的坚强不屈。在另一面也暗示着“雪”是中俄诗人共同面临的风暴和劫难,因为共同承受,共同面对,所以雪成了王家新和诗人帕斯捷尔纳克的一种精神灵魂上的共通。从第一节的以“几千里风雪的穿越”到最后一句“需要以冰雪来充满我的一生”(其中第四节,第七节,第八节都有雪的意象),使得生命与冰雪连通,以此显示生命中痛苦与幸福的历程和承受冰雪的历程,在询问与体验间,王家新品味着人生的意韵,也在自我沉思与痛苦着。王家新从他所喜爱的大师的作品里汲取营养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文学目标定位在了对时代和社会历史的反思及批判的基础之上”,这是他的超越,也是他的别具一格诗歌的独特所在。

王家新属“沉思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在诗意与思想之中浸透的是知识分子拥有的人文精神,也是理性规约下个人对历史时代的人文关怀精神。他把自己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既带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的意识,同时也使他的诗歌具有俄罗斯诗歌精神中的苦难,深沉,高贵的美感。这也是中国当代诗歌在90年代重新显示出的一种思想契入后的美感。

4.于坚《尚义街六号》

于坚,20世纪80年代“第三代”诗人的杰出代表,《尚义街六号》是他的成名作,被视为“第三代”诗歌“口语诗”时代开启的标志。于坚坚持以口语入诗,拒绝隐喻,关注日常生活,其诗歌理念代表了“第三代”诗歌的主流取向,论文着重分析了《尚义街六号》的审美特质,兼及对“第三代”诗歌的审美评价。1984年,这首诗以不哼不哈的姿态出笼,与“横空出世”毫不沾边。当时“朦胧诗”有一统诗江湖之态势,满世界流行北岛、舒婷、顾城、意象、象征等词汇。于坚好比在花卷横行的时代,倔强地搞了只大而无馅的馒头出来,把所有写诗读诗的人都噎得一愣一愣的。

许多年之后,当中国诗坛终于停止骚动与喧哗,诗歌逐渐回归到它的本身,人们才猛然发现,于坚这只叫做《尚义街6号》的“馒头”,是如何的厚重朴实,好吃耐嚼。于是,许多外省乃至外国友人游人,把这首诗当成了游走昆明的理由和探索昆明底蕴的钥匙。

虽然,真实的尚义街6号已经消失,但无可否认,诗歌《尚义街6号》融入了这座城市,事实上已成为古老昆明的文化符号之一。

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是以北岛为代表的朦胧诗引发广泛论争的时期,通过论争,朦胧诗渐渐得到评论界和社会读者的认同并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朦胧诗”一词也由开始的贬义词变成了褒义词,谈论朦胧诗成为一种时尚,模仿朦胧诗的风格、方法进行创作也成为许多诗人的选择。与此同时,一股新的诗歌潮流正在地下涌动,并在1986年正式登上文坛,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第三代诗”。第三代诗人在当时大多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打着反对朦胧诗的旗号,追求一种与朦胧诗不同的审美风格,于坚便是第三代诗人中的重要一位(从年龄上来看,于坚应属于朦胧诗人一代,但从诗歌观念及成就来看,则应属于第三代诗人,在他身上呈现出从朦胧诗向第三代诗转型的特征),《尚义街六号》(写于1984年,于1986年发表于《诗刊》)也便是这种文化环境的产物。那么,《尚义街六号》与当时广为流行的朦胧诗相比,具有哪些不同之处?它在哪些方面体现出了第三代诗的主要特点?它的价值与意义何在?一无论出身于什么样的家庭背景,朦胧诗人大多以一种贵族的姿态进行写作,扮演着高高在上的启蒙者角色。在他们的作品中,希望、未来、国家、民族等成为常见。后来《尚义街六号》被广泛的流传和在多家诗刊杂志上发表,并被列为了现代汉语诗歌写作的经典之一。诗歌反映了那个时代典型的中国式青年的生活境况。

第四篇:当代文学复习题

当代文学复习题

一、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代文学”的起点。

二、在现代中国,文学期刊和报纸的文学副刊,对“对新文学”的发生,对现代文学流派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50年代以后,文学期刊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加。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文联和作协主办的那些“机关刊物”,尤其是《文艺报》和《人民文学》。

三、在五六十年代,“文革”发生之前,即通称的“十七年文学”。

被看做是体现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实绩的主要作家作品是: 小说:

《创业史》柳青 《三里湾》赵树理 《保卫延安》杜鹏程 《红旗谱》梁斌 《红日》吴强 《青春之歌》杨沫

《山乡巨变》周立波 《林海雪原》曲波 《红岩》罗广斌 杨益言 《苦斗》欧阳山 《苦菜花》冯德英 《上海的早晨》周而复 《风雷》陈登科 《艳阳天》浩然 《风雪之夜》王汶石 《我的第一个上级》马烽 《黎明的河边》峻青

《李双双小传》李准

《党费》王愿坚 《百合花》茹志娟 《谁是奇迹的创造者》胡万春 《李自成》第一部 姚雪垠 诗歌:

《致青年公民》郭小川 《雷锋之歌.》贺敬之

《玉门诗抄》李季 《天山牧歌》闻捷 《赶车传》田间

李瑛、严阵、梁上泉、张永枚、顾工等青年诗人。散文:

《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 《东风第一枝》杨朔 《红玛瑙集》刘白羽 《花城》秦牧 话剧:

《茶馆》老舍 《明朗的天》曹禺 《蔡文姬》郭沫若 《关汉卿》田汉 《战斗里成长》胡可 《万水千山》陈其通 《霓虹灯下的哨兵》沈西蒙 《千万不要忘记》丛深

四、50—70年代诗歌分类:

1、写实叙事诗 长篇叙事诗 代表诗人:李季(“石油诗人”)

邵燕祥(“电力诗人”《我们架设了这一条超高压送电线》)

“写实”倾向在五六十年代的诗歌中,一方面表现为40年代“解放区”已经出现的叙事诗热潮,表现了异乎寻常的“兴盛”,另一方面则是大多数的抒情短诗,都有着人物、场景、事件的框架。

2、政治抒情诗

阶级性 诗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歌颂现实生活 广义的说,50到70年代的大多数诗歌,都可以称为“政治诗”:即题材、视角的政治化。不过仍存在有更确定的诗体模式、被称为“政治抒情诗”的类型。,“ “政治抒情诗”表现了作者关注政治事件、社会运动的热情,和以诗作为“武器”介入现实政治的追求。在艺术形式上,往往表现为观念演绎、展开的结构方式。

“政治抒情诗”大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进行渲染、铺陈。也讲求节奏分明、声韵铿锵,以增强政治动员的感染力。代表诗人:

(1)贺敬之——歌剧《白毛女》文学脚本的主要执笔人

40年代在“解放区”写的诗,后来集结为《并没有冬天》《笑》和《朝阳开花》。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诗歌分类: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短、洁、生活气息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政治抒情诗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艺术特色: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革命浪漫主义色彩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创新突破

(2)郭小川

郭小川在当代诗歌的“成名作”,是总题《致青年公民》的一组政治抒情诗。

五、50——70年代,中国诗人的组成情况:

1、诗坛主力:郭小川 贺敬之 闻捷

2、已经成名的诗人:艾青 臧克家 郭沫若

3、年青诗人:公刘 顾工 李瑛

六、50——70年代,诗歌发展的局限性:

1、个性化严重衰退。

2、诗歌形式僵化。

3、诗美内涵的极端化

七、革命历史小说的几种类型:

革命历史小说——讲述的是中共发动、领导的“革命”的起源,和这一“革命”经历曲折过程之后最终走向胜利的故事。

革命历史小说的特点: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宏大的叙事结构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史诗规模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新英雄形象 三红一创:《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 青山保林:《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1、革命英雄史诗小说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杜鹏程——《保卫延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史诗模式的确立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战争性质的确立——人民战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结构中心的确立:中国位置的点牵引出线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人物形象的确立(虚实相生)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艺术规范的确立(责任感——严格依赖历史、使命感)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拓展之作:吴强——《红日》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结构中心:视点多同化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人物形象:立体导视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爱情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非英雄性格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敌方形象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题材:内外兼修

李存葆 《高山下的花环》

2、革命传奇小说:曲波——《林海雪原》

特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传奇性的凸显和确立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塑造革命英雄的传奇形象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连环布局 环环相扣

3、革命成长小说:杨沫——《青春之歌》

余永泽:骑士精神 人道主义 卢嘉川:精神英雄

江华:革命英雄——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革命成长小说及成长叙事

关于革命精神起源与继承的故事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自传性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政治叙事中——成长 中国知识分子共性的成长

从而完成了政治叙事中的人物塑造

第一阶段: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但同时也存在着凸出的局限性。第二阶段:追求刺激性,超越自我。第三阶段;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情爱叙事中的成长:知识分子的选择 骑士英雄——精神英雄——革命英雄 人道主义 马克思主义

八、散文在“十七年”间的崛起(散文创作)

1、发展态势:

(1)通讯、特写的兴旺,成为相当突出的现象。(2)通讯、特写的发展态势。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通讯的“散文化” 第一人称 细节、情感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特写的“小说化” 整体构思(场景、对话氛围)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干预生活 打破讴歌文学

(3)艺术散文的两次崛起: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56年初到57年“反右”前夕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961年到1962年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艺术水平明显提高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理论建设得到加强

2、主要散文作家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刘白羽:50年代后期主要从事报告文学、散文写作。《长江三日》、《日出》、《海市》、《灯火》、《樱花漫记》收入《红玛瑙集》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发展阶段: 49—58:通讯特写期 58—66:抒情散文期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创作特色:

壮美 豪放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杨朔: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代表作品:《香山红叶》、《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创作题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抗美援朝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反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前进,钢铁的大军》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描写祖国秀丽风光——《香山红叶》《荔枝蜜》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对中外友谊的歌颂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艺术特色: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造境能手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散文语言清新俊逸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杨朔所讲究的“诗意”,包括谋篇布局的精巧、锤词炼字的用心,以及“诗的意境”的营造。

由盛开的插花而联想祖国欣欣向荣面貌;以香山红叶寓示历经风霜、到老愈红的革命精神;从劳作的蜜蜂联想到只问贡献、不求报酬的劳动者等等。这种“象征化”,其实是个体生活、情感“空洞化”的艺术表征。

九、话剧在十七年间的三个阶段:(好像简要答就可以了)

总括:发展快、收获大、波折多 1、1953—1957年:发展快、收获大

(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2、1957—1962年:遭遇波折(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古代历史题材

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现实生活题材

陈白尘《纸老虎现形记》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歪曲生活,粉饰太平3、1962—1965年:再度发展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重大题材:英雄人物追求高大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创作上受到左倾教条主义影响,从而不能真实反映现实生活。

关于十七年的话剧 其他附加:

1、概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形式:革命现实主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内容:现实生活——工业建设、工人生活 《红旗歌》鲁煤执笔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状态:发展快、收获大、波折多

十、老舍的话剧《茶馆》——十七年话剧创作的标志性作品 1957年发表

1、简介:政治黑暗 民不聊生

主要情节:借北京城里一家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1898年初秋—— 戊戌变法失败;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40年代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十九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

2、《茶馆》——比酒更浓烈的批判意识 小茶馆——大社会 腐朽、黑暗

以小人物、小场景、小故事来反映大人物、大场景、大故事

3、《茶馆》没有运用中心情节和贯穿全剧的冲突(当代话剧常见的结构方式),而采用被称为“图卷戏”或“三组风俗画”的创新形式。众多的人物被放置在显现不同时代风貌的场景中。这些人物,涉及市民社会的“三教九流”:茶馆的掌柜和伙计,受宠的太监,说媒拉纤的社会渣滓,走实业救国道路的资本家,老式新式的特务、打手,说书艺人,相面先生,逃兵,善良的劳动者„„其中常四爷、王利发和秦仲义贯穿全剧。他们的性格、生活道路各不相同,“旗人”常四爷耿直,“一辈子不服软”;秦仲义办工厂,开银号,雄心勃勃;掌柜王利发则“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但最终都走投无路,为自己祭奠送葬。“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爱咱们的国呀,可谁爱我呢?”——剧中的悲凉情绪,人物关于自己命运的困惑与绝望,透露了与现代历史有关的某种悖谬含意。老舍《茶馆》叙述的动机,来自于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渴望,和对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的憎恶。补充 论述题 准备 故事: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

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

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地演出着一幕幕的人间活剧。

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特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茶馆》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清楚的,它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新式→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张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老舍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变革,是“吃茶”使各种人物、各个社会阶层和各类社会活动聚合在一起,如果没有“吃茶”一事,则茶馆中任何事情都将不复存在。正因为如此,老舍在剧中对北京茶馆文化也花费了不少的笔墨。如早先的茶馆里,除了喝茶,还有点心“烂肉面”可吃,一边喝茶,一边还可以做不少与茶无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馆也和江南茶馆一样,是个“吃讲茶”的地方;茶馆的老顾客是可以赊帐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带茶叶来居坐;茶馆也是听书的好地方,说书人可以在此谋得一份生活的来源„„

这类细节,给《茶馆》所要表现的主题,增添了一种真切的氛围。除了为表现主题服务之外,也展示了中国茶馆文化之一斑。《茶馆》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通过一个茶馆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在于反映了社会变革对茶馆经济和茶馆文化的影响。人物:

《茶馆》中贯穿全剧的重要人物,如茶馆掌柜王利发,原来享有清朝特权、后来变为自食其力劳动者的旗人常四爷,搞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饱经风霜的贫农女儿康顺子等,他们虽然属于不同的阶级或阶层,但都受着“三座大山”的压迫,他们性格的发展和命运的归宿,都包容着丰富的社会内容,闪烁着鲜明的时代色彩。王利发苦心经营裕泰茶馆,一向委屈求全、圆滑应变,顺应着三个时代的更迭,不断地苦心“改良”,在激流险滩中拼命挣扎,以求生存。然而军阀混战带来的商业萧条、军警特务的敲诈勒索、国民党官吏伴同地痞流氓对茶馆的强行霸占,终于把他逼得悬梁自尽了。资本家秦仲义搞了一辈子实业救国,到头来他的工厂被国民党当作“逆产”没收了,拆毁了,他只从工厂的废墟中拾回几个机器零件和一支写过宏伟蓝图的破旧钢笔。在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重压下,民族资本家秦仲义的破产是不可避免的。王利发和秦仲义,一个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一个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都是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口中之食,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原来享有吃皇粮特权的旗人常四爷,由于洋人侵略促使封建社会解体,他失去了“铁杆庄稼”,变成了卖菜、卖花生米的自食其力者。他正直、豪爽,凭着单纯的仇恨洋人的心理,参加了义和团,打过洋鬼子。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他不可能投身于彻底消灭旧制度的群众斗争中去,因此也像松二爷一样泯灭了。只有康顺子和她的养子康大力,才是那个时代的掘墓人。康顺子这个15岁就卖给庞太监做老婆的贫农妇女,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终于从支持康大力到跟随康大力,投奔到北京西山八路军根据地,走上革命的道路。这正是从本质上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阶级关系,体现了劳动人民觉醒和旧社会灭亡的规律。总之,《茶馆》中的各类人物,他们的生与死、浮与沉,反映出时代的本质,揭示出历史前进的总的趋势。正如作者所说,《茶馆》就是“用这些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王利发:舜名不顺,悬梁自尽 ;对报童,难民,康顺子母子的态度——无情 ;

对巡警,大兵:奉承,巴结,委曲求全——圆滑

对唐铁嘴:内心厌恶,笑脸奉迎不得罪。

性格特点:圆滑事故,自私,善良,精明干练(从改良茶馆可以看出)胆小怕事

常四爷:正直善良,敢做敢为,不甘受奴役中国人的代表;淳朴、刚直、勤恳的满族人 秦仲义(秦二爷):民族资本家,以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 松二爷:胆小怕事,无能,是寄生虫旗人的代表。刘麻子,李铁嘴:满嘴流油,坑蒙拐骗,社会畸形 崔久峰:悲观绝望,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代表

吴祥子,宋恩子:傲慢无理,横行霸道,老牌特务的代表。

十一、人像展览式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

第五篇:中国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题(二)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题(二)

单项选择题

说明: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 50年代中期,大规模表现农村合作化运动的话剧作品主要有()等。

A.《李双双》 B.《布谷鸟又叫了》

C.《三里湾》 D.《山那边人家》

2. “亭面糊”和“菊咬筋”是哪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A.《山那边人家》 B.《三里湾》 C.《山乡巨变》 D.《创业史》

3.在《创业史》(第一部)中,哪一个人物形象存在着理念化的弊病()?

A.梁三老汉 B.梁生宝 C.王二直杠 D.郭振山

4.柳青把沙家店保粮支前与整个西北战局联系在一起的小说是()。

A.《火光在前》

B.《开不败的花朵》

C.《保卫延安》

D.《铜墙铁壁》

5.孙犁表现华北抗日根据地军民生活的小说是()。A.《新儿女英雄传》

B.《山地回忆》

C.《吕梁英雄传》

D.《火光在前》

6.茹志鹃表现“游击队之母”英雄本色的小说是()。A.《春暖时节》

B.《关大妈》

C.《同志之间》

D.《百合花》

7.受到广大读者青睐的敌后传奇故事主要有知侠()等。A.《铁道游击队》

B.《战斗在滹沱河上》

C.《烈火金刚》

D.《敌后武工队》

8.受传统小说“五虎将”模式影响的战争小说主要有刘流的()等。

A.《铁道游击队》

B.《保卫延安》

C.《烈火金刚》

D.《林海雪原》

9.在“保定二师**”和“高蠡暴动”中成长起来的作家是()。A.杨沫 B.冯德英

C.梁斌 D.欧阳山

10.梁斌写出的第一篇反映高蠡暴动的短篇小说是()A.《夜之交流》 B.《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父亲》 C.《父亲》 D.《抗日人家》

11.《三家巷》中描写的“沙基惨案”发生在()中。

A.省港大罢工 B.国民革命军北伐

C.广州起义 D.第一次国共合作

12.最早描写中共地下工作者的小说是()。

A.《红岩》

B.《野火春风斗古城》

C.《小城春秋》

D.《铁道游击队》

13.对五六十年代的现代历史题材创作影响最大的创作模式是()。

A.《华阳国志》模式

B.《子夜》模式

C.《死水微澜》模式

D.《财主底儿女们》模式

14.50年代中期表现“人情美”和“人性美”的小说中,发表得最晚的是()。A.《爱情》 B.《达吉和她的父亲》 C.《美丽》 D.《西苑草》

15.中国新诗史上第一位以表现石油建设和石油工人著称的“石油诗人”是()。

A.李季 B.阮章竞 C.傅仇 D.梁上泉

16.在五六十年代坚持采用秘密方式写作的“七月诗派”诗人是()。A.绿原 B.穆旦 C.唐湜 D.牛汉

17.唐湜用十四行诗写作的抒情长诗是()。A.《海陵王》 B.《幻美之旅》 C.《泪瀑》 D.《划手周鹿之歌》

18.被人们称为“新辞赋体”或“郭小川体”的诗歌形式是()。A.“楼梯式” B.“半自由体” C. “民歌体” D.“散曲小令体”

19.贺敬之的民歌体短诗以()为代表。A.《回延安》 B.《雷锋之歌》 C.《桂林山水歌》 D.《西去列车的窗口》

20.南方少数民族关于世界初创的原始神话很多,但英雄史诗不多,主要有()。A.傣族的《召树屯》 B.纳西族的《创世纪》 C.苗族的《苗族古歌》 D.白族的《开天辟地》

21.在《关汉卿》一剧中描写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的反面形象是()。A.谢小山 B.叶和甫 C.杨显之 D.王和卿

22.借历史题材曲折表达自己的个人话语的作品,主要有陈翔鹤的()等。

A.《杜子美还家》 B.《正红旗下》

C.《鲁亮侪摘印》 D.《陶渊明写〈挽歌〉》

23.60年代前期,专注于知识分子的报告文学是()。A.《为了61个阶级兄弟》 B.《谁是最可爱的人》

C.《祁连山下》 D.《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24.杨朔国际题材的散文作品的代表作是()。A.《樱花雨》 B.《荔枝蜜》 C.《雪浪花》 D.《茶花赋》

25.《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通过历史的回忆、现实的抒情和对未来的幻想三段不同时空,描写了三个女性,其中,作家沈从文幻觉中的女性是()。A.丁玲 B.萧萧 C.张兆和 D.翠翠

26.在“文革”的潜在写作中,较著名的小说主要有张扬的()等。A.《九级浪》 B.《第二次握手》 C.《波动》 D.《火神交响曲》

27.林斤澜的“乡土小说”的代表作是()。A.《蒲柳人家》 B.《矮凳桥风情》 C.《瓜棚柳巷》 D.《花街》

28.艾青“文革”后抒情长诗的代表作是()。A.《光的赞歌》 B.《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 C.《在智利海岬上》 D.《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29.“反思文学”中,鲁彦周的具有“公子落难型”特征的作品是()。A.《灵与肉》 B.《天云山传奇》

C.《李顺大造屋》 D.《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30.方之的《内奸》选择了一个独特的叙述视角,它()。A.以老革命的人生遭际和革命历程作为叙事主体 B.以知识分子的眼光去看待这40多年的历史 C.以一个富有民间色彩的普通商人作为叙述人

D.以一个亲身经历者的眼光去看待这40多年的政治风云

31.张贤亮有九部著名中篇小说的总标题是()。A.《初吻》 B.《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 C.《绿化树》 D.《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32.《芙蓉镇》中因政治运动而成为罪人和牺牲品的妇主人公是(A.黎桂桂 B.胡玉音 C.秦书田 D.谷燕山

33.《爱,是不能忘记的》中描写的知识女性是()。A.曹荆华 B.梁倩 C.钟雨 D.柳泉

34.“改革文学”中著名的戏剧作品是()。A.《乔厂长上任记》 B.《三千万》 C.《血,总是热的》 D.《改革者》

35.“陈奂生系列”作品分两个时期完成,其中,写于90年代的是(A.《“漏斗户”主》 B.《陈奂生上城》 C.《陈奂生包产》 D.《种田大户》

36.谌容创作开始于“文革”前的作品是()。A.《人到中年》 B.《光明与黑暗》

C.《减去十岁》 D.《沉重的翅膀》

37.在80年代戏剧舞台上的荒诞派戏剧中,魏明伦的代表是()。A.《车站》 B.《等待戈多》 C.《潘金莲》 D.《屋外有热流》 38.在中国的“西部文学”中,其代表诗人是()。A.舒婷 B.顾城 C.江河 D.昌耀

39.年轻画家“孟加拉虎”是哪篇小说中的男主人公()。A.《方舟》 B.《在同一地平线上》 C.《人啊,人》 D.《你别无选择》

40.在邓友梅表现老北京市井生活的小说中,以乌世保为主人公的作品是()。

A.《话说陶然亭》 B.《那五》 C.《寻访“画儿韩”》 D.《烟壶》)。)。

41.在冯骥才的市井民俗小说中,刻意表现民间文化中恶俗的小说是()。A.《苏七块》 B.《酒婆》 C.《认牙》 D.《神鞭》

42.《孩子王》中,王福与“我”打赌是()。A.为了到学校当音乐教师 B.为了得到一本字典

C.为了帮父亲上山砍竹子 D.为了获得下棋比赛的资格

43.80年代以后,当代战争题材的作品中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A.《西线轶事》 B.《高山下的花环》 C.《金色叶片》 D.《雷场相思树》

44.在《高山下的花环》众多的英雄形象中,因两发臭弹而牺牲的英雄是(A.梁三喜 B.赵蒙生 C.靳开来 D.薛凯华

45.《妻妾成群》中陈佐千的四位太太是()。A.颂莲 B.毓如 C.卓云 D.米兰)。)。

下载2014电大复习题_中国当代文学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电大复习题_中国当代文学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大 中国当代文学形成性考核

    中国当代文学 一、 题目:读《“锻炼锻炼”》有感 在准备过程中,请根据《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修订本) 中的作品原文,参考主教材《中国当代文学》以及上学期在“中国现代文学”课......

    中国当代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1、长篇小说《红旗谱》主要运用手法塑造人物。A、象征B、对比C、隐喻D、白描2、陆文夫的中篇小说《》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个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绪 论 第一章当代文学总论 第一节中国当代文学的时代特征贴近政治 一. 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二. 从“文艺为政治、为工农兵服务......

    中国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在北平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揭开了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第一页。我国文艺队伍的新的团结和统一,我国文艺运动的......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一、 填空题 1、 诗歌默写(10首) 郑愁予《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

    中国当代文学

    (2013.05.18)古代诗歌散文专题重点疑难解析(文本) 隋慧娟: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教学活动! 在今天的教学活动时间里,我们将为大家介绍教材《第三章古诗》至《第七章唐宋慢词》的主要内......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

    单选: 、单项选择题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三里湾》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代表是( B )。 A.刘雨生 B.梁生宝 C.王金......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三章

    第三章 十七年小说(下) 之革命历史题材 革命历史小说的界定: 在主流文学话语中,是专指以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历史生活为题材,并在主流意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