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稀缺性与选择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资源的配置和经济制度
第四节 西方经济学的宏微观经济学
第一节 稀缺性与选择
资源的稀缺性,早晨选择穿什么样的衣服的问题,实际上是因为你的收入水平决定了你拥有多少件衣服的问题,这时会有个选择的问题,除此以外你要下饭店你选择去哪个馆子的问题,也是你所拥有的收入水平受到限制的问题。收入水平受限制的问题、你所拥有的衣服的数量问题都是我们所说的资源相对稀缺的问题。
相对稀缺是指相对于你所愿意拥有的总量来看是相对稀缺的。也就是我们每个人实际上希望自己拥有的服装会很多,也希望自己所拥有的收入会更高,但是实际上又不可能,这样就出现稀缺性问题。这是针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的。
整个社会来看,企业实际上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企业角度看,他们也希望自己的收益、利润是最大化的,但是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在一定时期内,他所能生产出来的产品量所决定的利润量是有限的,这就是资源的稀缺性。
任何人类社会都会有这样的问题,所以资源的稀缺性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绝对的。
稀缺性实际上是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来讲的,所以稀缺又具有的相对性。
经济的资源在经济学上主要包括哪几个内容:
经济资源在经济学中又叫作生态要素,共包括三块:
1.劳动和劳动时间
2.土地(包括一切的自然资源)
3.劳动和土地共同生产出来的资本
如果一个社会生产的大炮多了,它所能给社会提供出来的黄油就会减少,如果想增加黄油的数量,大炮的数量就减少,它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这条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任何一个点都代表的是社会资源一定的条件下,一种产品的产量的增加所引起了另一种产品数量的减少。这条线上的任何一个点代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两种商品的不同的产量的组合点。这是生产可能性曲线,这条生产可能性曲线中实际上隐含了一个条件,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在一定时期内,实际上一个社会的生产技术水平是既定的。就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社会所能生产出来的黄油和大炮的最大的数量都在这个组合点上。
举例:一个农民所拥有的土地的数量是个总量,比如拥有10亩的土地,这10亩的土地如果全部去种玉米,在既定的条件下,他会有个最大的产量,假定最大产量为亩产1000斤,如果全部种小麦,亩产800斤,最多产8000斤的小麦。
所谓机会成本,是指因选择而放弃的其他机会所造成的代价。
一项资源被用于一种产品生产时的机会成本,是指这一资源在其他用途上可以得到的最高价值。
既然人类社会和经济社会出现资源稀缺性的问题,资源的稀缺性会导致选择的问题,选择又会带来机会成本的问题,经济学就是来研究如何来使这种选择所带来的机会成本最小化。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学研究人类社会如何使用稀缺的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人。
经济学就是要研究有限的资源,如何进行配置来实现效率最大化的学科。
经济学研究有限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产品,什么是有价值的产品?
第一,生产什么,即社会利用总量为既定的生产资源生产哪些产品,产量有多大。
在上一节有关大泡和黄油的例子中,社会必须决定是生产大泡还是生产黄油或者两种产品各生产多少数量。
第二,如何生产,即采用何种生产方法进行生产。
第三,为谁生产,即生产出来的产品怎样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
在解决上述三个基本问题的同时,经济学也关注社会总的生产资源是否被充分利用以及这一总量是否变动的问题,在这方面,经济学主要涉及到下面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整个社会从单个企业看可能经济效率会很高,但是从整个社会看,社会资源是不是全部都被充分利用了。
第二,社会资源的总量在某个时期是不变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社会总量是不断的发生变化的。
第三,货币的稳定性。
经济学要研究的问题共有六个: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生产什么的问题,社会资源总量充分利用问题、社会资源总量的变动问题、货币的稳定的问题。
任何社会都是经济学要进行分析的,在不同的国家都实行不同的经济制度,经济制度不同,资源的配置就会有所不同。
第三节 资源配置和经济制度
资源如何在经济制度下进行配置主要有三点:
第一,从决策结构看,在不同的决策制度下主要的主体和决策是怎样的。
第二,不同的经济制度下的动力,经济主体的动力来自哪里。
第三,信息传递的途径。
根据这三点决策的、动机的、信息传递的来判断把人类社会的经济制度划分这样三种经济制度。
一、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
自由放任是指完全没有政府干预而由个人自主行动,市场在经济制度上起重要作用。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中,它的决策主体是单个消费者、单个家庭,他们决定消费什么产品、消费多少产品,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确定自己消费什么产品。单个企业根据哪一种产品能够给自己带来利润最大化,收益最大化来确定生产什么产品,如何生产,使成本最低选择方法。动力来自于自利的动机。
信息传递是通过价格反映出来的,企业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实际上是根据市场价格来判断的。当一种产品市场价格比较高的时候是企业所愿意选择的,而市场价格的高低又给消费者一个信息。
二、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
这种制度下隐含的中央部门的计划单位是了解居民的需求的,是根据社会总体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需求来确定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来进行计划的。
动力来自哪里呢?居民的消费当然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企业的生产主要取决于上级部门对他的表扬。
信息传递企业、居民在中央集权的制度下,不是信息传递的主体,这种信息的收集主要是中央的计划部门的事情。
三、混合经济制度
纯粹的市场经济制度和纯粹的计划经济制度在人类历史上不会出现,一般出现混合经济制度。
如果由中央计划部门决定更多一些,认为它是侧重于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的一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既承认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权、决策权的存在,相信市场机制的良好运行条件下所能带来的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又要强调、又要关注政府部门对经济运行中出现问题的适当干预,就是我们常说的宏观调控问题。
从决策的角度、信息传递的角度、动力机制的角度看,我们的决策主体除了有政府部门以外,结合居民的决策权利在逐步增大,这是我们的决策主体,实际上是三者,主要是企业和个人、居民。
动力机制,企业的生产追求利益最大化,居民追求自己的满足最大化的问题,政府在其中进行适当的干预。
信息传递,绝大部分产品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涨落来反馈给居民和企业的,但是也有一部分生产一定是由政府来干预的。
这种混合经济制度为什么在各个国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为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充分发挥完全的自由的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是不可以的。是因为市场不能总是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如果纯粹依靠市场机制来进行资源配置会出现一个或几个问题:
第一,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转实际上是一定要具备外部的有效条件的。
第二,市场制度会受到决策主体的限制。
第三,市场竞争相信适者生存,这样就会出现,人们的能力是有差异的,企业的大 小是不同的,就会使资源集中在一部分人或者一部分企业手中,其它企业的生产就会受到损害。
市场如果受到纯粹由市场机制来运作会出现市场波动问题。
混合经济制度下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是可以的,但是还要考虑政府对配置效率、配置方向的适当干预。
第四节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的层次,如果研究单个企业、单个居民消费和生产,它属于微观层次,如果研究整个社会就是属于宏观层次,从这两个层次区分,经济学有两层。
一、微观经济学
微就是微小的意思。研究小的经济单位的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还研究单个市场价格的问题,微观经济学由此也被称为“个体经济学“。
研究的都是单个的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
单个消费者要决定两个问题:
1.消费什么
2.出售、出租自己的生产要素,提供给社会自己的生产要素应该提供多少的问题。还要考虑生产要素来源于哪里。
单个市场的价格如何确定,显然还要取决于其它商品。
二、宏观经济学
宏是大的意思,简单的说就是大的经济学,也叫“总量经济学“或者“总体经济学“
它是研究整个社会资源如何良好运行的问题,社会的总体资源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国民收入、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问题都属于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的范畴。
整个国家从宏观角度看,总体水平是我们考虑的问题。
总体的社会生产资源是不是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这都属于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的问题。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研究的角度、解决的问题等方面都有不同,但它们又是相互补 充的。
首先,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
其次,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举例说明:
如果假定每一个人现在都不购买汽车的话,整体的汽车总需求就会减少,所以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整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实际上是个体经济的综合。
最后,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或重复。
举例说明:
一个企业当它决定降低它的成本的时候,最直接的办法是减少工资支付,但是如果所有的企业都减少工人工资,整个社会所拥有的劳动工人的总收入水平降低了,减少之后,支付能力就会降低,整体的劳动者所拥有的收入减少,进而减少自己的消费时,企业在市场上的产品出现了滞销。
我们可以看出:从单个企业来讲是合理的行为,从总体看不一定就是很合理的行为。
总结: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问题,分宏、微观两个层面来研究,问题来源于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矛盾问题。
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概览
经济系统的运行
厂商在产品市场中,负责向居民提供产品。居民或者家庭在产品市场中,是产品的需求方。
在经济系统中,厂商之间也是发生供给和需求之间关系的。
在经济系统中,其实际主体为居民、厂商、政府。
在图2-1下半部分中的市场中,厂商是需求者,而家庭成为供给者。这也是微观经济学要研究的对象。不管居民角色是要素市场中的供给方,还是产品市场需求方,总归还是居民。所以居民总是从自己的追求、满足程度最大来考虑问题的。而企业作为产品市场的供给方,生产要素的需求方,无论从那个出发点,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根据图2-1,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微观经济学中的大致轮廓就明显了。就需要研究几个问题:1.在产品市场中,居民的消费或者需求取决于什么?2.需求的行为又取决哪些因素?
第二节 需 求
一、需 求
(一)需求的定义
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时期内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根据上述定义,就一个特定的时期而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必须具备两个特征,即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首先,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是特定市场条件下意愿的选择,不是被迫的。其次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是有购买能力的意愿。需求又是针对一系列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商品的数量
二、需求的表示
横轴是需求量,纵轴是价格自变量。需求是因变量。
公式表示:Qd=D(P)函数形式。又称需求函数。
有些商品是违背规律的,违背规律的商品叫做需求定律的例外。
三、影响需求量的因素
第一是价格。
1.消费者需求的某种商品不受价格的影响。
(a)例如:火葬服、棺材。
2.价格微变,需求量就大幅度的改变。
(b)例如:买卖蔬菜,卖的便宜,就都买,贵了就没人买。
3.价格上升,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需求量减少。
(c)
第二是消费者的偏好影响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
第三是消费者的收入。
例题:当消费这收入比较低的时候,出行所选择的市内交通工具是公共交通。如果较高点收入就需求出租。再高的收入就是私家车。
当消费者的收入增加对某种商品需求增加的时候,就认为是正常产品。
当消费者的收入增加对某种商品需求减少的时候,就认为是低档商品。
以上就证明企业为什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商品,因为产品在某个阶段是正常商品,在另一个阶段就是低档商品。
第四是相关商品的价格对需求的影响。
比如:出租车的需求量。地铁或公共汽车对出租车的需求减少,如果地铁、公共汽车如果增价,这样出租车的需求量就增加。在经济学叫做互相竞争产品。不同商品还会有互补关系,如:出租车,跟其有直接关系的产品也会有变化。例如小汽车。由于石油、汽油的价格增加。人们选择小汽车也就少。
第五是居民的预期因素。
四、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变动
人均收入是500的时候,如果西红柿价格是3,需求量是1。价格是2.5,需求量2。连接AB。需求量的变化是因为需求上升下降所引起的。
人均收入是800的时候,西红柿价格是3,需求量是2。价格是2.5,需求量就增加到2.5。
只要不是商品本身价格变化引起的需求量变化,就称为需求的变化。
五、从单个家庭需求到市场需求
a+b=c,注意:这种加总是一种水平加总或者是沿着数量轴的横向加总。
第三节 供 给
一、供 给
(一)供给定义
特定时期内,其他条件都不改变的情况下,在一系列可能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生产的数量叫做供给。
供给和需求一样,必须考虑以下几点:1.特定时期;2.其他条件不变;3.生产者愿意;4.能够生产的数量;5.一定是在一系列可能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的。
(二)供给的表示
纵轴是价格自变量。横轴是需求量。供给函数可以表示为:Q=S(P)
例如:农民的土地,如果小麦价格高,农民就种小麦,如果玉米价格高,就种玉米。如果中央决定要让农民富起来,直接因素就是农产品提价。
二、供给定律
但是同样的情况也会有例外,供给定律和需求定律也有例外。
第一是无论商品价格怎么变化,供给量不发生变化。
第二是从供给的角度看,一旦价格确定,并且能够接受的情况下。
第三是一种商品价格越高,对供给反而越少。
例如:农民需要挣钱到20万回家结婚,如果月收入600元,大概要30年,如果是年收入是10万元,2年就可以了。这样明显可以看出,随着工资增加,愿意提供劳动数量就减少。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工资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供给量就会减少。三、影响供给量的因素
第一生产者的目标决定了供给。
第二,生产技术条件
技术水平越高,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产量越大。
第三,生产的成本
第四,商品的供给量会取决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问题。
第五,生产者对一种商品的预期也会影响产品的供给量
如果生产者对未来经济形式看好,持乐观态度的,会增加生产。
政府的经济政策也会影响。
98年政府实行了消费政策。这种政策会给企业的投资有一个正向的引导。所以供给量除了取决于自身价格以外,还取决于生产者目标、生产者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生产者的生产产品替代产品的情况都有影响。
供给量的变化,价格是P1时供给量是Q1,价格是这P2时供给量是Q2,当价格下降时,供给量是减少的。价格上升时,供给量会增加,商品的本身价格和供给量是同方向变化的一个过程。当价格是P1时,供给量是Q1,当价格是P2,供给量是Q2,价格下降,供给量下降,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这叫供给量的变化。
如果价格本身没有发生变动,假定价格还是在P,但是供给量不是Q,供给量是如果我们讲企业预见到这种商品将来生产的成本是要降低的,假定说从Q1减少到Q2,G点就不在S上,实际上在这条线的左边,这叫供给的变动。
当供给量的图形从S1右移到S2时。供给增加,当曲线从Q1左移到Q2时,供给减少。
供给的变化就是除了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化,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叫供给的变化。反应在图上就是供给曲线左移、右移。
供给量的变化是商品的本身价格变化,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反映在图形上是沿着供给曲线的移动。沿着这条曲线左移、下移这种移动叫供给量的变化。
四、单个的供给曲线如果求出来了,再来求所有某种产品供给量怎么求呢?
显然也应该是把每一个厂商生产的总产量加起来就是,同样是水平加总。
a图的s+b图的s=c图的S,这是整个市场的供给曲线,a图是厂商在价格P时能生产产量是Q1,b厂商生产的是Q21这是市场的供给曲线。
第四节 市场均衡
均衡是从物理学角度讲,一个物体处于均衡,这个概念是讲地心引力向下拽和我的手托举它向上的力相等。
从经济学角度讲,一个经济现象,影响经济现象的经济事物它们之间的力量相互抵消了,这个经济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就是正影响、负影响的影响力量和正好也为零。这就是经济的均衡状态。
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和向右上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二者在一点发生了交汇,在交点上供给和需求相等。
均衡价格就是供给=需求时的交点的价格PE就是个均衡价格,所以市场价格=供给量和=需求量时的价格就叫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对就的有一个均衡量QE,这时它反应的供给量和需求量是相等的。这就实现了均衡。
均衡数量=供给方的供给量=需求方的需求量
均衡价格=需求的价格=供给价格
Q=Q
均衡价格的形成均衡数量是QE,均衡价格是PE。
如果市场假定价格是P1,市场价格大于均衡价格,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供给的A,B需求量,供给量比需求量大,这叫供大于求。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实现了供大于需的问题。
当厂商要卖出去货物时,就要降价,在不断降价时注意到需求量在不断的增加,最后还是会均衡,反之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P2<P1。这叫求大于供。
图中的D
是需求曲线,因为消费者的需求增加了,从D1增加到D2右移,注意这时D2与原曲线的交点就成了E2,这时均衡价格上长,均衡数量也增加。反之会下降,实际上告诉我们在供给不发生变化时,需求的增加会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的增加,反之需求减少,会引起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的减少。供给不变时,需求增加,均衡价格增加,均衡数量提高,是同方向的,供给不变时,需求减少、均衡价格减少,均衡数量减少,还是同方向的。
供给变化对市场变化也有影响
图形原供给曲线是S1,原来的需求是D,均衡产量是Q1,均衡价格是P,供给从S1增加到S,右移的结果是均衡数量增加,均衡价格不是增加是减少了,减少为P2,供给增加会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所以供给减少,均衡数量就减少,均衡价格上升,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是供求规律。
供给不变的条件下,需求增加使均衡价格提高,均衡数量增加;反之,需求减少使得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在需求不变的条件下,供给增加使得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相反,供给减少便得均衡价格提高。均衡数量减少。
第五节 弹性理论
前面分析了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需求量会受到它本身价格和其它相关商品价格、消费者收入、还有政府政策其它因素的影响。供给量也是一样的,它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如果来衡量一下这些影响因素和被影响的需求量和供给量之间会有怎样的一种关系,那就用一个概念来分析,那这个概念就是弹性。
一、弹性的概念
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函数里面它的自变量,就是那些能影响需求量或者供给量的因素和它的因变量,也就是需求量和供给量之间存在一种函数关系,就需求函数而言,它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和需求量之间有一个函数关系。那具体到供给函数来讲,它们之间也有一个函数关系,所以弹性也是分为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来说的。
弹性,简单的说就是经济因素中,那些自变量的变化,它会引起因变量多大的变化,这就是一个弹性概念,它是一个数理计算方面的概念。
例:看一个球的弹性大或者小的时候,就是给球一个外力,如我们拍一下,看一下这个球的反弹力高低,如果它有一个很大的反弹力的时候,我们就会说这个球的弹性好,如果弹起来的幅度很小,我们就说弹性差,运用到经济学里面也是这样的。
如果影响需求量或者供给量,也就是因变量的因素,自变量有一个变化,引起了因变量的变化幅度大,我们就会说弹性大。如果自变量的变量引起的供给量或需求量这样的因变量的变化幅度比较小,我们就会说弹性小。这就是一个弹性的概念,公式表示就是:应变量用y来表示,自变量用x来表示。
主要是因为,人们在消费过程中面对的商品是多种多样的,这些不同的商品之间是有不同差异的,而且这些商品它们之间的价格差是非常大的。
二、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量受它本身价格的影响。来度量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在它本身的价格有一个变动以后,需求价格弹性要度量的。
商品的价格上涨,一般而言,需求量就会减少,这就是我们说的需求定率。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那就是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呈现一个反方向变动的关系,也就是一增一减的关系,这样的一种结果会使我们计算出来的需求价格弹性是一个负值,那也就是说当分母正方向变动的时候也就是价格是上涨的时候,分子也就是需求量,它的变动应该是反方向的也就是负值。这样一正一负的比出来算出来的结果应该是一个负值.但是,如果我们取的是负值的话,这样在后面的分析和比较中会有一些困难,所以一般而言,我们经常会取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绝对值,也就是把它变为正值。
(二)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
第一,如果一种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ed=0,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在分子上,当需求弹性为零的时候,需求量变动幅度等于零,那就是价格无论上涨还是下降无论怎样变化,需求量都不会有变化,才会出现需求弹性为零。比如:丧葬服务。如果把这样的情况画在图中,那么就是用横轴表示需求量,纵轴表示价格,显然易见,这条需求曲线就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这样一条直线。这种类型比较少见。
第二,需求价格弹性大于0。那也就是说它比起前一种类型来说,稍微有弹性了,但是又小于1,也就是我们说的价格变动的幅度要比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大,价格下降或是上涨比较大的一个幅度,需求量变动并不大或者说有变化但是不是很明显,这两种变化至少是小于价格变动的这个幅度,这样一种情况就把它叫做需求缺乏弹性,也就是说需求弹性比较小,价格的波动对需求量来说,需求量的波动对它不明显。对它而言应该也是一条接近于垂直于横轴的这样一个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陡峭的需求曲线。比如:生活必须品。
第三,如果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等于1,则称需求为单位弹性,需求单一弹性、需求单元弹性。此时,价格每变动一个百分点,需求量将会随之反向变动百分之一。也就是说价格和需求量的变动幅度总是相同的,这个时候它的弹性为1。就现实情况中来说,很少有商品的弹性正好等于1,所以我们会把接近1的商品弹性等于1。这种类型是比较少见的。
第四,如果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为大于1的有限数值,一般把这种情况习惯的称为需求富有弹性,价格有一个轻微波动的时候,需求量会有一个大于价格的波动,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比较敏感。价格上涨百分之一,需求量会减少大于百分之一的数字,这种就把它叫做需求富有弹性。这一类商品是比较奢侈的,不是生活必需的这类商品的弹性都会大于1,比如商档的电视等。它的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量大的变化。这类商品在生活中比较常见。
第五,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无穷,则称需求无限弹性。在这种情况下,价格的轻微变动就会导致需求量急剧变动。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一个厂商它面对的消费者的需求量会有这样一个变化,就是无数个生产厂家的产品都一样的时候,大家接受同一价格。其中一个厂商想调低它的价格的话,消费者就会买它的商品,那就是说它的需求量有大幅度的增加。但是如果他想调高它的价格的话,消费者就会不买它的产品,因为有同类产品可以买,这样它的需求量就会减少为零。此时,商品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直于价格轴的直线。
由此知道,需求价格弹性一共有五种类型,这五种类型里面,需求弹性小于1
大于零,需求弹性大于1小于无穷的这两种类型,是最常见的,是最常用的,也是作为社会、企业比较关注的两类商品。
(三)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第一,商品可替代的程度。商品的可替代程度越大,相互接近的商品就越多。当一种商品的价格提高时,消费者可以很容易地转向消费其他商品。因此,商品的可替代程度越大,商品的弹性就大。
例:对于一个爱吃肉的消费者来说,对他来说牛肉和羊肉是一样的,在这个时候,这两种商品就是一种可替代程度非常强的一种商品,当羊肉的价格上涨的时候,消费者就会转向去购买相对没有涨价的牛肉,所以牛肉的需求量会有大幅度的增加,反过来说羊肉的需求量就会有一个大幅度的下降。还比如说各种品牌的牙膏。
第二,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如果一种商品的用途很广泛,当商品的价格升高之后,消费者在各种用途上可以适当地减少需求量,从而使得需求量的改变量较大。因此,商品的用途广泛,需求的价格弹性就越大。反之,用途越狭窄,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小。比说:水。水的用途非常广泛。
第三,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对消费者而言,不同的商品可能处于不同的需求层次上。通常,基本的需求,其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而高级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大。例如,粮食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而看比赛的需求价格弹性就较大。
第四,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当一种商品在消费者预算支出中占有很小的一部分时,消费者可能不太会注意这种商品的价格变动,那么这种商品的弹性就比较小。比如,当你到超市购物时,偶尔购买一袋口香糖,你或许并没有意识到这口香糖已经从0.5元涨到了0.75元,因为这种价格的变动对你的生活并无多大影响。因此,某种商品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小,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小。相反,商品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大,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可能越大。
最后,相应于价格变动,消费者调整需求量的时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说来,消费者调整需求的时间越短,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小;相反,调整时间越长,需求价格弹性越大。如果说2004年居民对用电需求量的变化,它的弹性是怎样的,那么整整一年来看,全体居民的需求量的变化,时间有一个弹性。因此,相应于同样的价格变动,消费者在短期内对需求量的调整就少,从而需求的价格弹性就小,而在长期则价格弹性较大。
(四)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计算:弧弹性和点弹性
弧弹性显然是要计算一段弧度的弹性,这段弧度是来自根据需求价格和需求量二者之间的关系画成的需求曲线上。
由此推出来的结论就是
这一结果就是弧弹性的计算公式。
所以如果没有强调是请你计算是从A到B的弧弹性,还是从
B到A的弧弹性,如果没有这么强调只是说请计算A、B弧的弹性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求的是C点的弹性也就是B和A的中点。
弧弹性一般是企业大约只知道自己的需求弹性的一段,那么要判断这段弹性的时候,一般用弧弹性。比弧弹性计算准确就是需求价格的点弹性计算方法。
点弹性就是某一点的弹性,它计算出来显然就更准确一些
公式:
这个实际上就是需求曲线斜率的导数。需求曲线的纵轴是价格,横轴是需求量,现在dQ在分子上,而dP在分母上,所以认为点弹性公式左边的这部分指的是需求曲线某一点的斜率的导数。这一弹性系数只与需求曲线上点(P,Q)及其该点处的斜率的有关。
当我们把一条需求曲线画成一条直线的时候,这条需求曲线上的任意一点的斜率都是一样的,但是任意一点的P/Q
是不相同的。这个本身告诉我们一个结论,一条需求曲线上任何一点的斜率都不相同。即使它是一条线性需求曲线。任何一点的弹性也不相同。
如果在一个图形中画了两条需求曲线,一条需求曲线比较平缓,另外一条需求曲线比较陡峭,这两条线之间有一个交点,这个交点告诉我们它的价格和需求量在交点上是相同的,但是因为这两条的斜率不相同,比较平缓的那条线的斜率比较小,也就是说斜率的导数就比较大了,那它计算出来的弹性就大。所以一般来说,两条曲线来比较需求价格弹性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找一个交点来判断,在交点上坐标相同,只要二者的斜率不相同,我们可以由此判断斜率的大小,所以可以直观的看出,一般来表示,就是如果一条曲线比较陡峭,我们就把它代表需求价格弹性比较小。如果画得比较平缓,我们就认为它是代表需求价格弹性比较大。
例如:假定需求函数为:Q=15-2P,则在需求曲线的每一点上,曲线的倾斜程度都是相同的,其斜率均为-2。但是,当价格等于1从而需求量等于13的点上,需求价格的点弹性为2/13,当价格等于5从而需求量等于5的点上,需求价格的弹性为2,它们二者并不相同。显然,在斜率相同的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上,价格越高,弹性值越大,价格越低,则弹性值越小。
需求价格弹性是我们学习的弹性里面最为重要的一个,但是并不是说唯一的一个弹性。
三、其他的需求弹性
(一)需求的收入弹性
需求的收入弹性简称为收入弹性,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相对于消费者收入的相对变动,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在需求收入弹性中,如果计算出来的需求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为正或为负的话,含义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取绝对值。
需求收入弹性的分类,先这样说,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增加了百分之一,它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也增加了百分之一,那么这叫需求收入单元弹性,它是大于零的。那如果收入增加了百分之一,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是增加了但是小于百分之一,那就是说算出来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零,但是小于1。但是在收入里面,它不是这样判断的,首先是按两大块来分的,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增加,引起了某种商品的需求量是增加了,我们就认为这种商品叫做正常商品,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增加了,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了,那算出来是一个负数,那就是需求收入弹性小于零,这种非正常商品在经济学里有一个专有词,把它叫劣质品,这不是说这种商品的质量差,而是说当消费者的收入增加的时候,会减少对这种商品的需求,消费者收入增加以后并没有增加对它的需求,反而是减少了对它的需求量,这种商品我们就把它叫劣质品。
例:在革命开放以前,中国人的整体收入水平都比较低,那个时候的白菜、土豆等必备的菜,到冬天的时候人们会大量的储存,当人们的月工资从40元涨到50元的时候,冬天储存的白菜和土豆增加,这时候它是正常商品。但是,人们的收入从50元增加到500元的时候,人们对这类菜的消费量是减少的,储存量也是减少的,这时候进入90年代以后,这种菜成为劣质商品。
需求收入弹性大于零的商品三种分类:
第一,需求收入弹性大于零但是小于1。小于1就是收入增加了百分之一,需求量也增加,但是增加量小于百分之一,需求量增加的速度要小,这种商品显然是不太敏感收入的变化,这种商品一般认为它也是属于正常商品,但是它是属于生活必需的物品。那这种生活必需品,当人们的收入增加以后会对它的需求量有一定的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不大。
第二,需求收入弹性等于1。就是收入有一个大幅度的增加,需求也会有一个大幅度的增加,而且它们变动的幅度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单元弹性。
第三,收入需求有一个百分之一的增加,那么需求也有一个超过百分之一的增加,也就是说这一类的商品,它的需求量的变化对收入的变化非常敏感,收入稍微有所增涨,人们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就是增加。这一类的商品我们把它叫做奢侈品。
需求弹性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正常品,一类是劣质品,而在正常商品里又把它划分为三类一类是必需品、一类是单元弹性的商品、一类是奢侈品。
需求收入弹性的计算也是两种计算方式,需求收入弹性的弧弹性计算和需求收入弹性的点弹性计算。都和刚才说的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是一样的,都说明它是考虑到是一段弧度的计算,一个变化幅度范围内的计算,还是某一点微小的变化的计算
计算公式:
在掌握这两个公式的时候要参考64页的2.12和2.13这两个公式来计算,这样对比的记就可以了。
需求除了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以外,影响需求量的因素肯定还有其它的因素,所以需求交叉弹性就来分析一下对需求量有影响的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化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
消费者行为理论是想要解释上一章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也就是说解释为什么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对它的需求量是增加的。也就是说消费者行为理论是要说明需求曲线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 消费者行为理论概述
消费者又称为居民户或家庭,是指能作出统一消费决策的经济单位,它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组成的家庭。
消费者的行为体现为消费者作出经济选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会受到两种相反力量的促动和制约:一方面,为了自身的满足,尽可能地占有或消费商品;另一方面,消费者的收入或者获取收入的手段又是有限的。
一、欲望和效用的概念
消费者之所以要消费商品,是因为商品能够满足他的各种欲望。因此,欲望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出发点。欲望是指一个人想要得到而没有得到某种东西的一种心理感觉。这就是说欲望具备不足之感和求足之愿两个条件。当人们没有某种东西的时候,或者是拥有某种东西量很少的时候,想要更多拥有的时候,这就是不足之感;想要拥有更多,或想拥有某种东西,当拥有这两种概念的时候,也就是说消费者对某种东西产生了欲望。
人的欲望是多种多样的,一种欲望得到满足,新的欲望就会相继产生。因此,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至少相对于获取满足欲望的手段来说如此。但对特定的商品而言,人的欲望又是有限的。随着个人不断在地增加一种特定的商品,人们的不足之感和求足之愿的强度就会越来越弱。人类是在不断的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不同层次的欲望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可以说欲望是一个决绝对的。但是,欲望在有些时候也是一个相对的,就是当人们具体到某一种产品的欲望,在没有时候会有不足之感和求足之愿,当人们得到满足以后可能就不是太需要它或者欲望太强烈了。比如:衣报。
人们即然既然对某件东西或某几件东西,产生了一种欲望,也就是说这种东西对人们类来说它具有满足人的某种欲望的一个原因。比如:馒头可以满足饥饿的欲望,衣服可以满足保暖的欲望,这种物品可以满足某种欲望的这种能力,我们就把它称之为效用。
人们的欲望供借助于消费商品而获得满足。消费者消费商品或劳动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被称为效用。一种商品或劳务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的大小,取决于消费者对这种商吕品或劳务欲望的强度,以及这种商品或劳务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因此,对特定商品或劳务而言,效用是消费者对这种商品或劳务满足自身欲望能力的一种主观心里评价。
二、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
西方经济学最早认为,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即然既然它可以度量就可以和公斤、米这些一样作为一个单位来做为衡量,这个单位就叫做效用。单说一种效用的大或小,就可以具体度量。
例:一个馒头对A来说效用是20U也就是20个效用,对B来说,它的效用或能是2,它可以度量。
不同的消费者的消费是不一样的,A、B两个消费者,消费两个馒头,它的效用一定是二者加起来,这就是基数效用,它认为效用可以度量,也可以加总。
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序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是,商品的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其欲望的一种心里评价,因而很难准确加以衡量,更难以对不同消费者的效用进行比较和加总。于是,序数效用论假定消费者对消费商品获得的满足程度尽管不能准确地计算其数值,但可以排序。
例:我在消费X、Y两种产品的时候,尽管不知道X的效用是几,Y的效用是几,都没法统计,但是我自己非常清楚,X对我来说更重要还是Y对我来说更重要。这个我可以进行比较,如果我确定X的满足程度大于Y对我的满足程度,也就是说X的效用第一,Y的效用第二,那么它就可以进行排列顺序。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在西方经济学中是两种基本的理论,这两种基本理论使用的分析方法各有不同。
三、边际效用分析方法与消费者均衡
基数效用论使用的方法是边际效用分析方法。
效用是商品满足消费者欲望的满足程度。
总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从消费者的某种商吕品或劳务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的总量,记TU。
表 3-1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张明消费巧克力的数量
总效用
(TU)
边际效用
(MU)
0
0
-
0
例:当张明消费一块巧克力时,他获得的总效用是12个单位,与原来没有消费巧克力时相比,这块巧克力的边际效用也是12。当张明消费3个单位时,其获得的总效用是这三块巧克力“联合”给他带来的效用值,共计28个单位,而第三块巧克力给他带来的满足是6,它等于消费3个单位巧克力与消费两个单位巧克力时获得的总效用之间的差额,即28-22=6。以此类推。
边际效用是增加的一单位商品的效用,它与以前消费商品获得的效用无关,但与消费商品的数量有关。用MU表示。每增加一个商品,这个商品就会带来一个相应的增加量。
边际效用的和应该是等于总效用的。总效用的增、减是看边际效用是大于零还是小于零。边际效用还可以等于零,收入增加的这个产品,它没有给消费者带来满足程度,也就是说消费对它可以说是可有可无,所以效用为零。另外从这个表中还可以看出,边际效用的和等于总效用,总效用的差等于边际效用。
根据这个表还可以看出来,中间有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就是经济学里非常有名的一个规律叫做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张明消费巧克力数量的增加,他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逐渐减少的。所谓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数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不断增加对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消费者从增加的一单位该商品功劳务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增加量是递减的,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或劳务的边际效用随着该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而递减。
张明连续吃巧克力获得的边际效用服从递减规律的例子表明:当他消费第一块时,由于长期没有吃到巧克力了,故获得的满足感很大,效用有12个单位之多;在吃完一块以后,再拿第二块,尽管没有吃第一块时那样好了,但毕竟两块也不算多,故这第二块给张明带来的效用是10个单位,两块巧克力的总效用则达到22个单位。这种感觉会一直持续下去,当他吃到第五块时,情况略微有所变化,吃巧克力的感觉确实不错,但张明也意识到多吃也无益,这时他吃下第六块并没有再增加效用满足感。如果张明还要继续吃,可能会有些不舒服,此时第七块带来的边际效用就可能出现负数值。
边际效用为什么会递减?从生理学上说,当人们对某种商品的消费越来越多的时候,这种商品对人们的生理刺激就会越来越不敏感。
例:当刚刚住在比较嘈杂的路边的时候,就感到这里非常的乱,随着每天都在这里休息,天天外面都会有车过的话,直到后来,对这些车的声音越来越不敏感。
而消费者不断的消费一种商品,对这种商品的刺激就会越来越小,越来越不敏感。
因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边际效用、效用人的主观,因为它是比较心里的因素。
尽管对绝大多数消费者消费的绝大多数商品或劳务而言,商品的边际效用服从递减规律,但不同的消费者消费同一种商品时边际效用递减的速度并不一定相同。例如,一样的馒头,不同的消费者,对于他们来说是不一样的,一个是经常吃不饱的人一个是经常吃得特别饱的人,那么到底是从第几个馒头开始递减,他们两个人是不一样的。同时,同一个消费者消费不同商品时边际效用递减速度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同样一个消费者,同样一个商品,时间段都是在下午的两点到五点之间,但是如果说在不同的地方,他在办公室和他在野外,那么他对水的判断也不相同。一般来讲,商品都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是每一种商品当人们在其他商品不变、时间不变的时候,商品不断的消费,带给人们的满足程度都是递减的。特别的,货币作为一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效用,但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速度相当慢,以至于通常把货币的边际效用看成是一个常数。
消费者追求自身的最大满足,同时也会受到收入条件的限制。经济学中,把消费者使用既定的收入实现了最大效用并保持这种情形不变的状态称为消费者均衡。在这种状态下,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各种商品的组合,是他现有收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优组合,因此他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减少任何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为了得到消费者实现均衡条件,基数效用论通常假定:第一,消费者的偏好保持不变,即消费者消费一种商品的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是既定的;第二,消费者的收入保持不变;第三,消费所消费商品的价格不变。
在上述条件下,基数效用论得到的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在既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消费者购买各种商品获得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并且都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以消费者只消费两种商品为例,假定消费者的收入为m,他消费价格为P
1和P2的两种商品,则该消费者消费两种商品的最优数量Q1和Q2应该满足如下条件:
假定,每一块钱带给我的效用是二,如果我手中有十块钱,那么实际上也就是说如果全部用于消费货币,那么总量就是二十。每一块钱的边际效应是二,但是现在拿着十块钱去消费梨,一斤梨的价格是一块钱,当拿一块钱去买梨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减少了一块钱的消费。也就是一块钱损失了两个的效用,因为每一块钱的效用是二,因为拿一块钱买了一斤梨,那么损失了效用是二。如果一斤梨带给的效用是八,那么也就是说这一块钱买梨带来的效用是八个效用。那么如果这一块钱的效用是二,消费者是一个经济人的话,那么他肯定会考虑哪一个带给他的效用大,他应该满足于哪个。
这个公式中的第二个公式是一个约束公式,而第一个公式是一个必要条件。
P86-P87就是具体介绍了这个公式,反映消费者均衡。
为什么我们说是一个必要均衡条件呢?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就是说就是说这一块钱如果花在买第一种商品上,实际上他带给人们的满足程度要比花在第二种商品带给人们的满足程度多,那么也就是说消费者还有调整的可能,如果人们多消费一的话,还能带来更多的效用,消费者就是增加对第一个商品的消费,当人们不断地增加对第一个商品消费的时候,递减规律就开始起作用,就会减少,直到减少到等于的时候也就不再调整。
四、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从理论上讲,分析消费者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即提示需求曲线背后的问题。基数效用论在分析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说明了需求曲线为什么要向右下方倾斜。
看书中(3.4)的公式,即每单位货币购买商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这一条件是以商品的价格保持不变为前提的。如果消费实现均衡了,也就是假定市场上的价格继续降,价格下降了50%,那么原来等于λ,现在P1下降了,而λ不发生变化,那么注意一下,就大于λ。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了,增加到为止,那么这时候消费者就实现了均衡。如果价格又降了,那么又开始大于λ,那么就又要增加对第一商品的消费。那么把这些点不断的连起来就是一条需求曲线.表3-2
张明对巧克力的需求表
张明消费巧克力的数量
(Q)
总效用
(TU)
边际效用
(MU)
货币的边际效用
(λ)
巧克力的价格
(P)
0
0
-
>6
0
0
-
λ=2,第一块巧克力的时候它当时的价格是6,第一块巧克力的边际效用是12,那么这时候可以算出12/6正好等于2,这个消费者在价格是6块钱的时候买了一件产品,需求量是1,价格是6的时候有一个组合点。这个时候巧克力降成了5,如果假定边际效用仍然是12的时候12/5,那么算出来效用就等于2.04,大于了λ,消费者就是增加消费巧克力,就不是买一块了而是买两块,但是第二块就比第一块的边际效用要低了,因为边际效用规律递减,那么第二块的边际效用是10,一共买了两块的时候,那么就等于2,就又等于λ,这时候又实现了均衡,所以又找到一个组合点。价格下降到4的时候,如果边际效用还是10,这个时候的边际效用就等于2.5,又大于了货币本身的边际效用,所以又要增加对巧克力的需求,增加到第三块的时候,边际效用正好是6,那么这个变化正好也等于2。那如果说等于4,6/4那就不对了,那就小了,那么这个时候又要调整。如果说价格如果降为3的时候,边际效用是6,那么这个时候算出来的商品的边际效用仍然是2,所以销量3的时候,这个商品的价格也是3。那么这条线就是需求曲线。这三个点上分别代表的都是当时状态下的消费者均衡,这个时候实际上就是说,需求曲线上的任何一个点,都代表的是在那个价格状态下,消费者能够实现的消费均衡点。也就是说需求曲线上任何一个点,消费者已经实现了在那个不同的价格条件下满足程度最大。就是说消费者要根据不同的价格和不同的收入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来使自己总能实现效用最大化。
需求曲线的形状是不一样的,有的需求曲线比较平缓,有的需求曲线比较陡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那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存在。当商品价格下降的时候,消费产品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递减的速度慢,消费者就会扩大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的速度就快,所以需求曲线就比较平缓。如果是商品的价格下降的时候,消费者增加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但是这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下降速度太快,那么消费者就会增加对这种商品需求量就比较慢,这样的话,需求曲线就比较陡。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序数效用用的是无差异分析方法,基数效用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刚才我们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说明了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因为边际效用递减。所以消费者要想增加需求的话就要相应的降低商品的价格,消费者才会考虑增加产品的需求量。
一、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
关于消费者对商品组合的偏好,序数效用论提出了以下三个基本的假设条件:
第一,对于任何两个商品组合A和B,消费者可以断定,要么对A的偏好大于对B的偏好,要么对A的偏好小于对B的偏好、要么对A和B的偏好一样或者说对A和B的偏好无差异。这个属于消费者的完全偏好。
第二,对于任何三个商品组合A、B和C而言,如果消费者对A的偏好大于对B的偏好,对B偏好大于对C的偏好,那么,该消费者对A的偏好一定大于对C的偏好。这个属于消费者的传递偏好。
第三,在其他商品数量相同的条件下,消费者更偏好于一种商品数量大的商品组合。这个属于消费者消费的非饱和性。
二、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无差异曲线是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不同数量的商品组合描绘出来的轨迹。例如:某一消费者选择消费巧克力和游戏光盘,他认为13块巧克力以及12张光盘与15块巧克力以及10张光盘相比,尽管光盘的数量减少了,但巧克力数量的增加却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因而在他看来,巧克力和光盘的这两种组合具有相同的吸引力。这时,尽管该消费者可能不能准确地说明这两个组合给他带来效用的具体数值,但当被问及是喜欢13块巧克力以及12张光盘,还是更喜欢15块巧克力以及10张光盘时,他的回答是无所谓。
A点反映的是15块巧克力以及10张光盘,B点反映的是13块巧克力以及12张光盘,U2这条曲线就是根据例子画出的曲线,B点代表的巧克力和光盘的组合和A点代表的巧克力和光盘的组合带给消费者满足是一样的或者说带给消费者的效用是相同的。U1上的F点所代表的跟A点相比消费的巧克力少了,F点代表的是消费光盘是10巧克力也是10,那显然消费者可以消费光盘是10的话,巧克力是10,就比巧克力消费15效用就低了。也就是说A点比起F点来说,满足程度更高。U3上的E点所反映的光盘数量和U1和U2的数量是相同的,但是巧克力数量代表的更多是20,这说明,E点比起A点来说又有更高的满足程度。这也就是告诉我们,无差异曲线画图的时候要注意,越靠右边的代表的横轴的商品或者是纵轴的商品消费的数量都比靠它左边曲线上含有的数量要多。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第一,无差异曲线有无数多条,每一条代表着消费者消费商品组合的一个效用水平,并且离原点越远,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就越高。这是因为,只要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商品数量是无限的,而消费者更偏好于数量大的商品组合,那么数量大的商品组合就可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满足,从而处于更高的效用等级。
第二,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U1和U2假定相交于A点,A、C这两个点分别都在U1上,A、B在U2这条无差异曲线上,A、C既然在一条无差异曲线上,那么A、C就代表相同的效用水平满足程度,A、B又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所以A、B也代表相同的满足程度。在前面的假定条件里的第二个假定是可传递性,如果偏爱B等于偏爱A,偏爱C又等于偏爱A,由此传递可以得到偏爱B=偏爱C,也就是A的偏好=B的偏好=C的偏好,所以,B的偏好等于C的偏好。如果B和C的偏好相同,无差异,那么B、C就应该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那么U1和U2就应该是同一条线而不是一个相交的两条线。
第三,无差异曲线都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并且凸向原点。看P94页的图形。D和C代表的满足相同,如果从D往C点走,D点代表的光盘消费量大于
C点,如果这时候光盘消费量减少的话,那就必须增加巧克力的消费量,也就是光盘消费的减少就便得光盘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在减少。要维持效用的无差异,巧克力的消费量就要增加来维持D、C在同样一个效用满足水平上。
三、边际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
边际就是新增加的商品或者劳务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也就是最后变化的量就是边际量。一种商品可以代替另一种商品来满足消费者同样一种效用。
一种商品对另外一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定义为:在效用水平或者满足程度保持不变(比如,U=UO)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一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简称为边际替代率。
第一种商品原来的消费数量是13,第二种商品的数量是12,现在增加消费第一种商品,从13增加到15。
第一个商品的增加,他会带来这种效用的变化量,增加它的消费就会使此效用增加。要想保证是无差异的,那么另一种产品的消费量就必须减少。第一种商品增加而第二种商品不减少那么总效用就会变了,就不是无差异了。
其中算出的-1反映的就是一商品和二商品互相之间替代的关系,一种商品量多了另一种商品量就要少。
从图中的10到12,13到15,可以看出来这里比较陡,算出来这里等于1。如果Q1的数量越来越多到了17变到25的时候,可以看出比2的变化量就小了。一种商品能替代的二种商品越来越少,因为,当人们不断增加对一商品消费的时候,一商品带来的边际效用是越来越小的是递减的。人们要用更多的第一种商品带来的效用才能等于人们不消费第二种商品带来的满足程度。
所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导致了边际替代率也是一个递减的,而边际替代率恰好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所以说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在保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增加一单位该商品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逐渐减少的,即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增加,它对另外一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
在保持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有:
从中得到:
由此可以知道无差异这条线上的任何一点,代表的是效用无差异。
它成了一个直角线,这条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个点,代表的满足程度相同,但是,垂线U1和U2水平的部分和垂直部分,U1和U2水平的部分是说一种商品怎么增加满足程度也没有变,第二种商品的数量不变,如果是垂直的话那就是第一种商品的数量不变,第二种商品在增加,满足程度也没有变。这种商品就是前面讲过的这两种商品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第一种商品的数量再增加,第二种商品的量不发生变化,那么它也是一种商有互相补充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要的。例:此时一副眼镜框与两个眼镜片相搭配,不可相互替代。如果现在只的两个镜片,镜框增加很多,眼镜也只能配成一副,满足程度就是一个人来戴。那相反情况,有一个镜框而有很多镜片,那么满足程度也只能是一副眼镜。
即然是线型的无差异曲线,那么线型线上的任何一点的斜率相同,就是斜率不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第一种商品Q1和第二种商品之间的比率总是一个常数。例:一个对雪碧和可乐口味不挑剔的人就会认为1听雪碧与1听可乐一样,即雪碧对可乐的边际替代率等于1。
用差异曲线以及斜率来说明了消费者满足程度的状况。
第三节 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
一、预算约束线
预算约束线受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约束。消费者只是购买两种商品,当收入是一定时,两
种商品的价格也是一定时,表示两种商品的公式是:
P1Q1+P2Q2=m
如果消费者只购买一种商品时,或是购买第一种商品,那第二种商品为零。那
如所有货币购买第二种商品时,最大可以购买的量是:
预算约束线与横轴的交点B决定第一种商品的数量为(m/
P1),表示消费者收入全部用来购买第一种商品最大数量;A点是最大购买第二种商品的数量。所以A、B称为约束线。通过两点得到消费者约束线的斜率为(-
P1
/
P2),如果在预算约束线之外,如C点显然在小于收入的支付水平上,买到的一种商品Q1、Q2的量都会小于约束线上的量。如D点都比在Am线的组合点多,但消费者不可能实现购买这些数量的商品。
二、预算约束线的变动
第一种情况是,在两种商品的价格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收入发生变化,那么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将会平行移动。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减少,则预算约束线向左平行移动;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增加,则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向右平行移动。(a图)
第二种情况是,在消费者的收入价格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将会使得预算约束线旋转。如果第一种商品的价格降低,预算约束线将会向右旋转;反之,第一种商品价格提高,预算约束线将会以这一点向左旋转。(b图)
第三种情况是,商品的价格以及消费者的收入同时发生变动,那么消费者的以预算约束线位置不发生变动;如果消费者的收入以及商品价格发生相对变动,预算约束线位置没有发生变动。如果这三者之间的比例发生变动不同,收入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提高的幅度,预算约束线向右移动;(c图)
第四节 消费者均衡
一、消费者均衡条件
图中有三条无差异曲线与一条预算约束线,C、D、E点给消费带来的效用满足是相同。C、D点在U1
上,E点在U2
上,C、E、D三点都在AB这条预算约束线上。但C与D花费与E点花费相同,E点的满足成本低。
两条线在E点上相切,在切点时,消费者在既定条件下,能实现最大的满足,其公式为:
虽然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假设条件和分析方法有所不同,但二者得出的消费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实质是相同的。
二、消费者均衡点的变动
(一)收入-消费扩展线(a图)
E1、E2
均衡点代表消费者均衡,即OM线是一条连接消费者均衡点的线。原因是收入变化,引起消费者消费数量的变化带来的均衡的状况。
在图(b)图中,收入-消费扩展线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向右上方倾斜,并且第二种商品的数量增加超过第一种商品的数量。在图(c)图中,消费者的收入-消费扩展线出现向后弯曲的形状。
(二)价格-消费扩展线
两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假定第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第二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面临的预算约束线向右旋转。预算约束线与平面上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相切。
AB1转到AB2,第一种商品的价格在下降,如果第一种商品价格继续往下降,AB1、AB2、AB3三条不同的预算约束线与三条无差异曲线相切,切点为E1、E2、E3。代表消费者的均衡点连接起来。用PC表示。
三、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消费者在无差异曲线与该预算线相切的点E1上选择的第一种商品消费量为Q11,变动第一种商品的价格降低到P12,消费者选择均衡点E2对应的第一种商品消费量Q12。
第五节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一、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含义
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从而导致消费者在保持效用不变的条件下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被称为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动,从而导致的消费者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被称为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
二、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图形说明书
(a)图
U1
上两个切点E1、E′1,由E1变动到E′1,正是第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所产生的替代效应的结果。一种商品价格变动会引起商品实际收入变动,消费者购买东西比原来的多。如果消费者的名义收入不变,横轴商品变动,预算约束线如果保证无差异曲线不变,预算约束线从AB1
到A′、B′1,第二种价格没有发生变动,A′、B′1行移动到AB,AB线代表的收入高于无差异曲线,切点为E2。只考虑价格扩展线,原来的预算约束线AB1,从E1转到E2,所反映对一种商品需求量增加Q11、Q12。由E′1到E2是收入效应。中间加一条预算线,A′、B′1,这条叫补偿预算线。
三、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b)图
收入效应为负数值的情况,这时,均衡点E2
在E′1的左上方。表明随着第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导致的消费者实际收入增加,使得消费者减少对该商品的消费数量。因此,该商品一定为低档商品。需求量Q1,横轴商品便宜,预算约束线转到AB2,消费量是Q12,切点从E1
转到E′1。替代效应完全不能替代需求量变化,还有收入效应,收入效应从E′1平行移到E2,因为实际收入的增加,消费者需求量从Q′11-Q12,这时意味是低档商品。(a图)是正常商品。
(c)图中E′1
到E2,收入效应减少,幅度比(b图)幅度大,也就是Q′11到Q12更大。
(手写图示033-01)
表达公式为:Q12-Q11=(Q′11-Q11)+(Q12-Q′11)
第一个结论,如果一个商品价格下降,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使这个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同时因为商品价格下降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增加。那么,预算约束线向右移动,第二个结论,如果消费者是面对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替代效应的作用,使这种商品需求量增加,而消费者所考虑的收入效应,使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替代效应的增加幅度大于收入效应,减少需求量,则需求曲线较陡。
第三个结论,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使得,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增加小于由于消费者考虑收入效应使对这种商品需求量的减少。也就是说商品价格下降并没有使需求量增加,而使需求量减少,使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第一节 厂商及其经营目标
一、厂商的法定形式
厂商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经济单位。厂商既包括提供各种有形商品的企业,也包括提供各种服务的企业。人类历史经济发展来看,厂商经历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和公司三种类型。独资企业是单个所有的企业。一般规模有限,是由自己经营,有灵活的优势也有比较大的缺陷。这类企业在不断遇到风险,所有者对企业的承担无限的责任。
合资企业又称合伙制企业。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经营的责任企业。比如,生活中三个曾经的好朋友合资,大家每人出资金来经营企业。那出资比独资企业多一些,生产规模大一些,但是因为人数有限,这些企业的出资者和经营者也是同样人,既是出资者,又是合伙者和合伙出资人。
公司是以法律程序建立的法定实体,出资人和经营者不是一个主体,由此造成出资人拥有所有权和经营权彼此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完全是靠法律的规范程度把二者结合在一起。
二、厂商的目标
作为资本的所有者来说,目标是追求利润,对于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对于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从股东的角度追求目标利润最大化,而从经营者角度追求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比如,公司的经理追求销量的最大化,或者是造成企业的规模最大化,或者是造成自己的社会利益最大化。厂商的利益等于总收益与总成本之间的差额,即利润=总收益-总成本
第二节 生产函数
一、生产与生产函数
生产是把各种投入转换为产出的过程。企业或者厂商把一定的投入进入生产过程中,生产过程结束。生产厂投入的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是由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劳动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以体力和脑力的形式提供的各种劳务;土地包括地在内的,一切的自然资源;资本是劳动和土地相结合的生产出来的其他产品的物品和货币。比如厂房、机器设备、流动资金等;企业家才能是指建立、组织和经营企业所表现的才能。把投入到产出的过程用函数表示是生产函数。即:Q=(L,K,N,…)
Q是产出,L是劳动,K是资本,N是表示土地。是一个技术水平。生产函数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厂商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它们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假定在一定时期,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因而一个特定的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Q=(L,K)
二、短期与长期生产函数
短期是生产厂商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只能调整部分生产要素。比如我们国家现在执行承包土地,在50年之内所能承包的土地的数目非常多,不能调整,但可以调整土地中的化肥,这50年函数就是短期。如果可以调整所有的生产要素那就是长期。长期与短期是相对而说,有些行业的短期也很长,有些行业的长期可能也很短。比如缝纫部,个体的缝纫部的长期,以前是一个劳动力,增加劳动力可以在三五天就解决。那它的长期就很短,所以长期在不同行业所指的是不相同的。
三、常见的生产函数
(一)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
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表示,生产要素投入数量以一个固定不变的比例进行的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发生变化,比如,一个劳动力只用一台机器,是1:1,如果增加一个劳动力,那么就要另外一台缝纫机来相对应。这就是一个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如果说一台缝纫机三个人使用,比例为3:1,这时,不能是固定生产比例,比例发生变动。
(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道格拉斯在1899年-1922年考查经济资料后,得出的生产函数。它的形式为:
和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指数,A代表技术系数,假定技术不变,生产中主要起作用的是劳动和资本。那么劳动的加上资本等于1。柯布和道格拉斯的分析和估算,得到等于75%,资本占25%。
第三节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一、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劳动发生变动,投入的数量保持不变。则:
劳动的总产量是指一定的过去投入量可以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以TPL表示劳动的总产量。则:
劳动的平均产量是每单位劳动所产生的产量,以APL来表示,则:
劳动的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单位的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用MPL
来表示。假定2005年我国所拥有的农业技术水平,这是不变的。又假定把一样的土地分为30份,每一亩是相同的,第一块1/30亩不洒化肥,第二块1/30亩洒10克化肥,第三块土地洒20克化肥,依次类推。设想一下是最后一块土地产量高,还是第一块土地产量高,还是中间某一块土地产量高。
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把一种可变的要素连同其他一种或几种不变的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中,随着这种可变的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最初每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增的。但是当这种可变的要素投入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量,它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出现递减情况,叫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比如,在一个办公室里,有三到四个办公桌,一个人坐在中间,那办公效率是高还是低。现在再加一个人,来跟第一个人进行合理的分工,效率是比原来要高。又加一个人,效率会更高。如果依次再加人,出现了边际收益递增。
理解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需要注意三点:
第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的条件是生产技术水平保持不变。
第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只有在其他投入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才可能成立。
第三,边际产量递减发生在变动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
三、产量曲线与生产要素合理投入区
图中横轴表示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数量L,纵轴表示产量Q,总产量(TPL),平均产量(APL)和边际产量(MPL)分别描绘在图中。
在图中,当劳动的边际产量在L2时,边际产量为0;当边际产量随着劳动要素大于L2时,边际产量为负数值,总产量下降。第三,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平均产量APL是先升后降,边际产量MPL也是先升后降。边际产量在平均产量达到最高点前,边际产量大。也就是平均产量在上升时,边际产量要大于它。当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相等。
例如,我的同学考试,考三门,三门的成绩要依赖于一门课的成绩。那三门课加起来除以3,就是平均数。假定三门平均是80分,现在新增加一门课,第四门的成绩是85分,这85分加一起平均数是上升还是下降。就是平均产量取决于边际产量。平均产量上升,边际产量随之上升。如果说又加一门课,这门课是73分,那平均成绩是上升还是下降。
(二)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
在图中,在L2前,总产量始终上升,边际产量大于0;在L2后,劳动再投入,边际产量叔叔于0,总产量减少;显然第三个阶段,生产要素不能超过L2,那么在L1和L2之间,以APL的最高点作为第一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的区分,第一阶段平均产量在上升,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应该在第二个阶段。
第四节 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一、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表示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变动的生产函数:Q=(L,K)
二、等产量曲线
横轴代表劳动,纵轴代表资本,A、B、C、D点连成一条曲线,表示了生产产量是50。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生产相同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轨迹。
等产量曲线的特征:
(1)等产量曲线有无数多条,其中每一条代表着一个产量值,并且离原点越远,代表的产量就越大;
(2)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相交;
纵轴用K表示一种生产要素,横轴用L表示一种生产要素,两种生产要素可以形成等产量曲线,用Q1表示,另一条用Q2表示。两条线相交在A点上,分别Q1、Q2在上两点B、C。
A、C在同一等产量曲线上,A点所代表的产量等于C点所代表的产量。A、B同在Q1等产量曲线上,A点的生产要素组合和B点的生产要素组合带来的产量是相等的。
(3)等产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4)等产量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三、两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区
图中,五条等产量曲线Q1、Q2、Q3、Q4、Q5,Q5产量大于Q4,依次类推Q2产量大于Q1,其中B、A点代表的产量水平相等,B点和C点、A点和D点代表的产量水平也相等。是在同一条等产量曲线上。B点到A点,劳动生产要素由L′1大量的增加L,替代资本量是Q4、Q′4,一种要素增加,另一种要素就会减少。B点使用的劳动数量和在D点使用的劳动数量是一样的,甚至在D点使用的劳动数量多。
在每条等产量曲线上,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都有一个最大值点,把所有点连成则把经济上合理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区域限定出来。在图中,这两条曲线分别由OI和OJ加以表示,位于OI和OJ之间的生产要素的投入组合即为两种要素的合理投入区。等产量曲线的特征(3)隐含着两种位于合理的区域之中。
四、边际技术替代率
(一)边际技术替代率
边际技术替代率表示,在保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可以代替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用RTS表示。则:
(二)边际技术替代率与要素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
一种生产要素的减少和带走的那个产量和增加的带来的产量是相等的,相等关系是:
MPL·△L+
MPK·△K=0
从而得出:
(三)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每单位该要素所替代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是逐渐减少的,即一种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随该要素增加而递减。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发生在两种生产要素之间存在替代而且不完全替代的情形中。如果两种生产要素按相同的比例相互替代,则等产量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a)图;如果两种生产要素不能相互替代,则等产量曲线要么平等于横轴,要么平行于纵轴。(b)图
第五节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一、等成本方程
厂商花费相同的成本可以购买到两生产要素不同数量组合称为等成本方程。假定劳动和资本的价格分别为rL和rK,则公式为:
C=rLL+rkK
在劳动和资本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等成本 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等成本线的斜率为(rL/rK)AB是等成本线,这条线的斜率
如果C增加,购买L和K都可能增加。如果劳动和资本要素不变,rL会引起等成本的变化,因为K的价格不变,那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
K是资本,L是劳动,原等产量曲线AB,下降,C和rK不变,向右旋转。
在变动的条件下,厂商如何调整生产?如图:
在图中,有三条等产量曲线Q1、Q2、Q3,有一条等成本曲线,在既定成本的情况下来实现产量最大化。厂商使用既定成本上升生产产量。A、B、E点分别在三条等产量曲线,但A、B、E同时在一条等成本曲线上,也就是所花费的总成本是相等的。得出公式为:
在E点能满足这一点,在A、B都不能满足。
即每单位成本购买劳动所生产的边际产量大于每单位成本购买资本所产生的边际产量,那么理性的厂商可以用购买资本的成本转向购买劳动,以便保持成本不变。结果,由于资本投入量减少,厂商产量减少,劳动投入量增加。总产量增加。因此,只有二者相等时,厂商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才处于最优组合状态。
如果成本一定,有多条等产量来选择,消费者选择Q1、Q2、Q3,从图中,如果产量一定时,实现的成本小,只有在G点时,实现产量既定成本最小。而另一点恰恰是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由此可看出,即使在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也是要考虑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的切点。二者之间的斜率相等。
三、生产扩展曲线
在图中,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点E1点,成本水平决定等成本曲线AB,最优的产量是Q1,这时切点在E点,随着成本数量增加,更高产量的水平线下降,E1、和E2点的切点连接,这是生产扩展线。也就是随着企业所生产的两者生产要素的增加,产量也增加。当然这两者生产要素不一定同比例增加。
四、生产要素最优组合与厂商利润最大化
厂商的利润公式为:
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实现,就实现利润最大化。
生产者在追求利润时,除了考虑生产要素的投入,还要考虑成本的投入,投入的生产要素带给支付就是成本。
第一节 成本概念
一、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就是指某项资源未能得到主充分利用而放弃掉的机会所带来的成本,它通常由某项资源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来加以衡量。
二、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
会计账户在做成本时,一个企业的成本就是企业用于支付原材料的价格,用于支付水电的费用,用于支付工人工资的费用,这些都可以在会计的帐面上看到的,这一个企业生产的会计成本,这种会计成本或者在会计账面很明显查到的成本就叫做显性成本。有些成本并没有在会计账簿上显现,可以看到是花费出去的,生产成本实际是应该考虑的,却没有考虑的,把这部分成本叫做隐性成本。
当一个企业在进行生产时,考虑投入原材料,企业自己原来投资进去的厂房、设备只是考虑折旧,在经济学里面还要考虑,如果厂房、设备不自己使用,生产而是把厂房、设备租出去,企业应该能获得收入,实际上企业自己使用机器设备和厂房来生产的成本。这是一个机会成本,也是一个隐性成本。
许多居民把自己家里的邻街房,作为自己经营的场所,假定出售小商品、公用电话,实际在计算自己的商品时,会考虑进货的商品,会考虑水电的成本。当一个月结束时,在核算时收入,就要把水电和进货的成本扣除。这就只考虑显性成本,中间的隐性成本就是如果不是自己经营店面,管理才能被别的企业发现,被别的企业所雇佣,一个月支付给货币就是自己经营店面的费用。如果不是自己经营店面,而是把这个邻街房出租,也可以获得收益,也是自己用于经营的隐性成本。
以后在计算机会成本时,既要考虑隐性成本,也要考虑显性成本。
利润=收益一成本,如果是会计成本,就是显性成本,就是会计利润。如果不是会计成本,而是经济成本或者机会成本,这时就是经济利润。经济利润比会计利润小。
如果一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获得的利润,不能保证比社会的平均利润高,或者等于社会的平均利润,企业就没有经营的必要。如果经营者,在经营自身的企业所获得的低于平均利润的状况,这样企业就是要撤出去。就不要这个行业做了。因为这种企业已经把权力交给别人。所以,隐性成本包涵有企业的正常利润。
生产要素有四种,如果一个厂商拥有四种生产要素,四种生产要素就相应获得自己的报酬,企业一定要求不管是自己生产过程中,还是被别人雇佣去经营的过程中,都要获得一个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实际上是厂商经营产品。社会平均利润是厂商经营自己产品,生产过程中,必然的机会成本。因为放弃掉被别人雇佣所获得的收益。
经济利润减去成本再减去平均利润留下的利润。如果把平均利润减出去,企业仍然有利润可图的话,这就是超额利润。
经济为零时,企业获得了平均利润,获得正常利润,超额利润为零。如果企业获得了经济利润小于零,但是大于会计利润,实际上企业已经获得一部分正常利润。
三、短期和长期成本
如果生产厂家来得及调整所有的生产要素,这就是长期。如果生产厂家没有可能把所有的生产要素都进行调节,这就是短期,只调整一个部分生产要素,企业可以调整一部分成本,这部分成本就可以调整的。另一部分成本是固定的。
第二节 短期成本
一、短期的成本概念
短期成本就是只可以调整一部分要素,这部分要素发生成本,叫做短期成本。企业的总成本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企业在调整产量的过程中,必然发生成本变化,叫做可变成本。可变成本是指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那部分成本。
企业会随着市场行情来调整自己的产量的,要调整产量必然影响使用的生产要素,要使用生产要素,有一部分要素来得及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发生成本又叫可变成本。跟可变成本相对的就是固定成本或者不变成本。
固定成本是厂商在产量的过程中,这部分也不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一个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如果企业产品在市场上销路很好,厂商应该扩大生产,但是企业的扩大生产时,有一部分要素因为时间的问题,来不及调整,投入这方面的成本,不会随着产量的增加在短期内增加。企业所雇佣高级技师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在短期内增加也比较难。企业能调整就是让工人多劳动,工人增加的劳动时间。
平均成本就是所有要素所发生的总成本,平摊在产品上每一个产品需要多少成本。
平均成本=总成本/总产量
总成本=总固定成本+总可变成本
平均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固定成本
平均固定成本=总固定成本/产量
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量,就是边际产量。
短期总成本=短期固定成本+短期可变成本
平均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固定成本
二、短期成本曲线
如果厂商面对劳动和资本,价格分别是:和,厂商的可变成本,就是厂商扩大规模生产时,要扩大使用劳动,每增加一个劳动,就要乘以劳动价格。资本的固定成本不能变,、、可变成本是劳动要素带来得,可以变化,不变成本是资本要素带来的,资本不可以变化。
如果随着产量的变化,产量在增加时,需要投入的劳动是增加的,而每一个劳动,总成本就增加。总成本变化趋势,是一个增加的变化趋势。因为总成本等于固定成本加上可变成本。可变成本是相对不变成本来说,是变化的。
三、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如果一个劳动力都不雇佣的话,在劳动的成本,没有支付,总的可变成本,是从原点开始。企业在扩大生产,就要增加劳动。随着产量的增加,需要使用的成本是增加的,最开始产量扩大时,需要增加的劳动,增加的速度不是递增的,是递减的。相对不变的资本来说,带来的边际产量是不是递增,这样的结果是平摊在每一个产品上的成本。尽管总量增加,但是增加的慢。这是因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还没有起作用。
如果边际产量,出现了边际产量递减的情况,要大量增加劳动,才可能带来产量有一个必然的增加。要大量增加劳动。势必成本大幅度增加,所以总可变成本就成为递减增加,成本递增增加。先缓慢增加,再快速增加趋势。
固定成本就是不管产量变不变,成本始终不变,总成本是两者的和,总成本等于纵轴的截距,因为后来的变化趋势完全趋于可变成本,所以总成本和可变成本形状完全相同
平均可变成本花费在可变这种生产要素上成本支付,平均固定成本,花费在不可变的成本上的生产要素上的成本。
平均固定成本AFC=总固定成本/产量
平均可变成本AFC=Fc/q,就是总可变成本除以产量。应该等于花费劳动产量上的总成本。平均产量是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平均可变成本就是先降后升。而平均固定成本越来越小,所以平均可变成本和平均成本之间的距离是越来越接近。但两者也不会重合。又因为两者之间有AFC,因为AVC和AC尽管形状相同,但是两者最低点,没有同时在一个产量水平上出现。
边际成本等于增加的产量,引起总可变成本的变化量,应该等于
当MC大于AVC,增加生产一个产品,带来一个成本要大于前面的平均成本,那平均可变成本就上升,所以MC大于AVC,就上升,所以MC降到AVC的最低点。同理,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也会出现相交平均成本的最低点的情况。相交之前,平均量大于边际量,相交以后,边际量大于平均量。
边际产量除跟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有关系之外,同时边际成本和总成本也有关系,如果总成本增加,说明边际成本是增加的,如果总成本出现减少的情况,说明边际成本少于零,生产过程中,成本不可能为零,所以边际成本总是大于零,而边际成本,总是先降后升。当边际成本接近最低时,实际上是总成本曲线的斜率,实现成本最低,当总成本曲线开始变得陡,是说边际成本增加速度快起来,由此知道总成本的斜率等于边际成本;边际成本的和等于总成本,而边际成本是随着产量变化而变化的,又等于总可变成本,就是不考虑固定成本。
第三节 长期成本曲线
一、长期的成本概念
长期是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可以调整的时期,既然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可以调整,也就是所以的成本都是可以发生变化。
在长期里,所有的成本都是可以变化的,也就是在长期成本里面没有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分。
长期边际成本是指从长期来看,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记成LMC。用公式表示,长期边际成本定义为:
二、长期的总成本曲线
长期的总成本都是可变的,也就没有平均的可变和不可变之分。所以的平均成本都是可变的平均成本,长期成本只有三个概念,就是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
厂商可以调整自己的生产要素,调整自己的生产规模,所以的生产要素都增加,规模就扩大,厂商如果调整一部分生产要素,规模为小,长期来看,调整自己要素,一定要规模有关系,所以的生产要素都增加一倍,企业就会扩大一倍。所以一提到长期成本一定跟生产规模有联系。(P157)
如果企业生产,这样一种产量,选择这样的生产规模,还是这种生产规模,还是这种规模生产呢?企业生产时,三种生产规模都可供选择,只是如果用
成本比、都小,所以产量决定是生产时,会选择的规模,随着产量的增加。如果产量增加到,规模所带来的成本比、都要大。
(一)长期成本曲线的特征:
长期总成本曲线LTC所有短期总成本曲线的下方,并且在长期总成本曲线的每一点都对应一个短期总成本曲线相切,对应一点都是一定产量水平下,成本最低的点。并且在短期总成本每一点上,对应一个短期总成本曲线与它相切,就好像短期总成本曲线把所有成本曲线从下方包起来,切在一系列短期的总成本下方。
长期总成本是由无数个短期总成本加总起来的,每一个短期的最低点,都联接起来,形成长期总成本曲线,每一个短期总成本曲线,代表一定的生产规模。长期总成本曲线实际上是无数个短期总成本曲线组成的,没有把长期总成本计算出来。一个企业在什么产量中选择有一定的生产成本状况。
根据自己的规划,根据自己的产量确定要生产多少产品的规化曲线,所以把长期总成本曲线叫做规划线。
长期总成本曲线/长期产量=长期平均成本
把短期平均成本,看成一种生产规模,、、、分别反映了不同的生产规模,每一个短期成本平均线,都代表一种生产规模,不同的生产规模,代表生产水平不太一样,在产量是Q1时,厂商选择所需规模,就是延伸过去,在Q1的上方,因为比要高,显然,产量是Q1时,只选择第一种生产规模,显然长期平均成本,也是无数个平均相切,但只有成本包络线。
得出结论是长期成本线是无数个短期平均成本线,长期平均成本也是一个U型线,如果企业又扩大生产,长期条件下,所有的条件都在变化可以不存在边际收益、递减。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与短期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具的类似的形状,即,随着产量的增加,长期平均成本先递减后增加。也就是说,长期平均成本也呈U型。但是,二者呈现U型的原因却并不相同。但是二者呈现U型的原因是并不相同。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型的原因:是因为短期边际成本是一个U型线,短期边际成本下降时,平均成本就降下来。而短期边际成本是U型线是因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起作用。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是一个U型原因在于来源于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
三、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一)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型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发挥作用的结果。
规模经济是指,若厂商的产量的扩大一倍,而厂商生产成本的增加低于一倍,则称厂商的生产存在规模经济。与规模经济相反的是规模不经济。若厂商的产量增加一倍,而成本增加大于一倍,其产量扩大的倍数超过一倍,则生产存在着规模经济。特别地,如果成本的扩大是由于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面临造成的,那么,若产量增加的倍数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倍数,则称生产是规模收益递增的;若产量增加的倍数等于生产要素增加的倍数,则称生产是规模收益不变的;若产量增加的倍数小于生产要素增加则称生产是规模收益不变的;若产量增加的倍数小于生产要素增加的倍数,则称生产是规模收益递减的。
(二)厂商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最初厂商扩大规模使得生产处于规模经济阶段。
1.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厂商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实际中,机器设备往往具有不可分割性,有些设备只有在较大的生产规模下才能得到使用;
2.规模扩大有利于专业分工;
3.随规模扩大,厂商可以更为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副产品;
当规模扩大一定程度时,原来企业规模很小,生产的副产品一般作为“肥料“被浪费掉,当企业规模扩大一定程度时,厂商就充分利用原来为就必须放弃掉的副产品作为自己的重新开了一部分内容;
4.随着规模的扩大,厂商生产要素的购买和产品的销售方面就拥有更多的优势。
四、长期边际成本曲线
长期边际成本,不管有没有长期两字和总成本之间总呈现边际成本的量加起来应该等于总成本。而每一点总成本的切线的斜率应该是等于边际成本,所导致的长期边际成本有应该和短期边际形状是类似的。都应该是U型曲线。“先下降,后上升“的一个曲线。
企业处于一个规模扩大,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速度要比规模扩大、成本扩大要大时,最后增加的产品上所负担的成本。而到规模不为“丁”平摊在最后增加的产品上,所负担的成本,是减少的。
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如果知道了企业的收益,也知道企业的成本,就是知道了是不是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因为企业的利润应该等于生产产品成本。
第四节 厂商收益与利润最大化原则
一、收益的概念
收益就是厂商出售产品所获得的收入。
总收益就是厂商出售一定数量的产品或劳务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它等于产品的销售价格与销售数量之间的乘积。
总收入TR=P*Q
平均收益应该等于:
AR=
边际收益是指厂商增加一单位商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入量。
用公式表示为:MR=
不管是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它们都是商品的价格,商品的销售量,如果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发生变化,收益就会发生变化。
二、收益曲线
(一)厂商面临一条平行于数量轴的需求曲线。
(二)厂商面临一条向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边际收益也等于平均价格。在市场如果是一个常数的情况下,厂商的边际收益和厂商的平均收益是相等的,都等于产品的价格。如果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时水平线,厂商获得的收益就主要取决于销量。销售的越大总收益就越大。作为边际收益正好是一个常数,有时厂商在出售商品时,面对的价格不是一个常数,因为要扩大销售,必定降低价格来销售。
三、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
厂商在考虑利润最大化时,一定根据不同的市场条件来决定,西方经济学把市场结构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市场可以是一个有形的场所也可以是一个无形的市场。一般来讲一种商品有一个市场。
第一节 完全竞争市场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完全竞争市场是所有市场结构中一个极端,它通常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市场:
1.市场上有众多的消费者和众多的厂商;
2.消费者需求和厂商供给的产品没有任何差异;
3.消费者和厂商具有完全信息;
4.从长期来看,厂商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这一行业。
众多的消费者和众多的厂商这一假定是指,市场上每个消费者的需求量和每个厂商的供给量占有很少的市场份额,以致于他们都把市场价格视为既定;消费者需求和产品无表明差异,对于每个完全竞争厂商来说,消费者都是一样的,厂商把产品卖给哪个消费者并无差别,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厂商提供的产品都是同质的,至少在消费者看来没有差别;完全信息假定则表明,每个参与市场活动的经济单位知道现行的价格和产品的质量、性能等,同一个市场上不可能出现低买或高卖现象;自由进出假定是指厂商可以不存在任何障碍的条件下进入或者退出某个市场,有时为了简单,也认为厂商可以无成本地进入或者退出一个行业。
由以上的4个特征可以发现,现实经济生活中很难找到完全竞争市场。一般看来,大部分农产品市场,例如小麦和大米市场,近似于完全竞争市场。
二、完全竞争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有许许多多的厂商构成供给方,有许许多多的消费者构成需求方,共同形成一个均衡的价格。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众多买者的需求和众多卖者的供给相互作用决定市场均衡价格,对于单个的厂商而言,它所看到的市场上己有这一价格。单个厂商只能按照这一价格决定利润最大化的产出水平,即根据这一价格确定自身的边际收益,并按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决定产量,也就是说完全竞争市场上单个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高度为的水平直线。
三、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分析
(一)厂商的短期均衡。
1.市场均衡价格
高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
根据收益,实现利润最大化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2.市场均衡价格
等于平均成本的最低水平。
厂商按照最低点来生产,厂商选择的产量对应的平均收益与平均成本相等,厂商的总收益和总成本都等于,即的面积,因而厂商的(超额)利润为0,它们只获得正常利润。
3.市场的均衡价格P低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但高于平均可变成本最低点。
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生产,计算出总成本等于,企业有亏损,生产已经回轮成本限于最小亏损,短期厂商来不及撤走,还在进行生产,只有亏损才可以是生产达到最小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不只是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而且是企业亏损的最小化的原则,亏损也就成为最小。
4.市场均衡价格
低于平均可变成本的最低点都等于市场价格
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平均可变成本的市场价格,厂商就要停止营业,从短期来看,厂商面临四种选择,一个行业有许多产品,市场价格是一个既定的价格有很多厂商可能因为成本,状况比较好,就实现超额利润,有些厂商可能就会有正常利润,有些厂商可能就会有亏损,有些厂商可以就需要停止营业。
根据完全竞争厂商短期条件为,在平均变动成本最低点的上方,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都等于市场价格。
满足四种的情况都相等就是短期均衡的条件。
(二)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根据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可以行到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产量用Q2表示,平均成本大于平均收益,但是厂商可以进行生产,因为生产时,可变成本可以全部回来。
企业如果生产OQ2的量,不但可补回一部分固定成本,还可以补回全部的可变成本,企业只要开工生产,不能全部回来,全部的可变成本是回来的,固定还可以初偿一部分。
由于边际收益递延规律的作用,在平均变动成本最低点之上,边际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增,即边际成本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既然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一定向右上方倾斜。
(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通过单个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可以得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供给曲线,也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
四、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分析
(一)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完全竞争的行业中有很多厂商,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厂商有超额利润,三分之一的厂商没有超额利润,但有正常利润,还在三分之一的厂商是亏损的,长期来看,长期亏损,厂商需要退出行业,三分之一的厂商有三分之一有超额利润情况,其他行业的企业,看到这个企业里面有超额利润,流入到行业,试图分享超额利润。如果大量的外部的企业,进入这个行业,这个行业的这种产品,如果消费者的需求不发生变化,就会导致均衡价格下跌。
如果市场供给原来是S1时,均衡价格是一个超额利润,由于某种原因价格高于平均成本,因而厂商获得超额利润。由于其他企业的进入,供给曲线就从S1减到S2,市场均衡价格成本P2。趋势呈现下跌。
长期来看,留在行业中的所有企业都只有正常的利润,不再影响其它企业进入,而企业只有正常存在退出,正常利润就是平均利润,能够获得社会的平均利润。厂商按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决定产量恰好位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因此,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下可以表示为:
(二)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长期来看,行业所使用的原材料、生产要素的价格显然是要发生变动的,而厂商使用的原材料,厂商的成本需要发生变化,在分析长期来看,市场整个行业的供给就不再是简单把每个厂商的长期供给加起来,一定要考虑厂商的成本变化所带来行业供给需求的变化情况。整体来看完全竞争条件下,行业的长期供给有三种情况:
1.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2.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3.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假定消费者因为某种原因,需求发生变化,需求曲线意味着需求增加。如果企业再超额利润,企业应该扩大生产,当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时,想扩大规模生产的厂商,生产要素就要减。
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因为企业要扩大生产,要求更高的成本上升,企业在增加市场难度比较大,新增加进来的企业,也要以成本来生产成本。形成新的均衡价格S2和B2决定新价格P2。成本递增比较常见,往往因为市场需求的变化引起生产要素的变化。
我国在2003年和2004年过程中,由于地方政府的鼓励,好多地方企业大量扩大自己的生产,生产现代化的生产过程中,都急需生产一种东西,一种非常重要的动力,电力价格的上升,电力需求的增加,纯粹市场结构应该直接导致电力价格提高,应该是说生产电力的行业均衡产量上涨,使每一度电的价格很高,每一度电的价格使得生产电的厂商,就要扩大生产规模。
二、垄断厂商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
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五、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
西方经济学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时,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且都等于市场价格,这就决定了完全竞争市场是有效率的。
长期边际成本是指每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所花费的成本,市场价格每消费一个单位的产品,市场愿意接受的价格,需求曲线任何一个消费者都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如果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产品带给市场的成本和人们满足是相同的。
如果平均成本等于市场价格,平均成本就为最低点,市场价格等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生产效率成本最低。
完全竞争市场没有任何的干预,消费者根据自己对需求的判断,对满足的判断来提供自己的需求,生产者根据自己的生产成本来进行生产,决定的均衡的价格,价格如果高,大部分企业流入这个行业,生产成本资源有限,满足人们需求,当大家都流过来时,有可以出现有些淘汰,留在行业的企业都是效率高的企业都实现利润最大化。
完全竞争市场下,资源的设置是最高的,但是尽管完全竞争是有效率,完全竞争中的四个特征,在现实是不存在的,产品之间有差异,消费者有不同的需求层次。所以需要各种各样的层次,完全竞争要求所有产品都是同等的,完全竞争这种自由流进流出要求企业规模,不能太大,而企业都是小规模生产的,不可能都采用很先进、技术水平。
第二节 垄断市场
一、垄断市场的特征
垄断市场是指行业只有一家厂商提供市场全部供给的市场结构,具体地说,这一高层结构的特征是:第一,行业只有一家厂商,而消费者却是众多的;第二,厂商提供的产品不存在任何替代品;第三,行业中存在进入障碍物,使得其他行业中的厂商难以进入。
使行业生产实现存在进入障碍物:
(1)规模生产的好处;例如:城市自来水管道,如果好多人去铺设自来水管道投入成本非常低。使用水的人越多,平摊每一截管道上成本就会越低;如果每十人铺设一节自来水管道每一个人交给量有限,成本就高。自来水的供给是能量的,达到一定的技术规模,才可以降低成本;
(2)法律的因素也可以导致自由障碍,政府为了保证科研的发明,我们国家有专利法,专利法的实现就是拥有专利的人,在一个时间内对专利产品具有垄断成本;
(3)厂商能垄断自然的自由资源,也可以形成一种垄断;
(4)地理位置。
二、垄断厂商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
三、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一)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
1.垄断厂商的获得超额利润的情形
当企业决定销售量、生产量时,最高索价为P,垄断厂商的收益为,即图围成的面积。由于价格高于平均成本,因而在一种情况下,垄断厂商获得超额利润,利润额为,即长方形的面积。
2.垄断厂商获得正常利润的情形
企业在确定生产时,根据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来进行计算的。
3.垄断厂商处于亏损状态的情形
得出结论就是:均衡条件和完全竞争是不一样,完全竞争时,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相等,而完全垄断则是不相等的,三个短期均衡的情况,告诉我们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要符合的条件就是索要的价格只能是取决于需求曲线,也就是平均收益线。
当厂商决定产量的同时,实际上需求价格也就确定出来,就是根据需求曲线,来确定当价格产量确定时,所要的价格就确定了。不存在市场价格高,销售量就多,市场价格低,销售量就少,一对一对应的供给关系。
完全垄断的情况下,厂商根据自己的生产来销售价格,往往根据需求曲线,不是按照价格有一个高价格,就有一个高销售的一一对应的供给关系来决定的。完全垄断情况下,厂商没有供给曲线,没有明确的供给曲线。
四、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从长期来看,市场有一个厂商经营,就可以调整自己的成本状况,来使自己获得利润,不至于有亏损,从长期来看,厂商只要调整自己的成本,小于平均成本。
垄断企业根据市场价格,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来适当调整自己的需求。
需求符合的条件就是:
同样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确认产量,根据产量,尊重需求定律,按照需求曲线,来确定需求价格。
第三节 垄断竞争市场
一、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
垄断竞争市场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①市场上有众多的消费者和厂商;②厂商生产具有差别的产品,这些产品之间存在很好的替代性。(所有厂商生产的产品都是“同质”的,都是完全一样的,垄断竞争实际上并不是完全一样的,会有差异。品牌差异、包装差异、消费者居住地离销售地的差异。这些差异都导致这一类产品尽管它们之间都具有很强的替代性,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差异。既然它们之间有差异,而消费者又是众多。那么这种差异就使得有些消费者对其中的某些产品特别忠诚,或者说有偏爱。这样的话就使得这些产品对这些消费者来说就具有了一定的垄断地位。
所以说含有垄断因素)③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自由的。
二、垄断竞争厂商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
根据垄断竞争市场的第二个特征我们知道,这些厂商之间尽管他们生产的一些产品都是替代产品,而且有很强的替代性,但是因为消费者喜欢不同种的产品,所以每一个厂商对它的忠诚的消费者都具有了一定的垄断权。
在学习完全垄断时了解到,垄断竞争厂商面临着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由此可见,这些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也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那是不是这条曲线和完全垄断条件下的曲线一致呢?不是。这个市场上有许许多多的生产厂家,而厂家之间生产的产品有很强的替代性。其中一个企业降低它的价格,它的产品的降低就会使其它消费者都进到这个厂商来买他的产品。那么相反如果这个企业因为考虑到偏好他的消费者而有权利提高价格的话,有一部分消费者会走,流到其他的生产厂家那里去。所以实际上,这个厂商生产的产品和其他厂商间有很强的交叉弹性。这样的一种结果就使得垄断竞争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既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又是一条非常平缓的弹性非常大的需求曲线。
三、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如图6-17(a)所示:平均成本线AC线,边际成本、交易平均成本最低点MC(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利润最大,所以MC=MR时收益最大),由此,找到边际收益MR,MC边际成本的交点。根据这个交点在横轴上找到平衡产量,平衡价格由此在均衡曲线上也就是AR线上找到。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价格就比这条线所确定的平均成本这个产量价确定的平均成本F要高。平均收益在平均成本的上边,高出EF。
如图6-17(b)所示:需求曲线AR,边际收益线MR,它的平均成本线正好切在了需求曲线上,而这个切点对应在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也就是MR和MC的交点。
如图6-17(c)所示:从图中看出这个厂商的平均成本水平进一步提高,AC线跑在了需求曲线AR,d这条曲线的左上方。所以厂商如果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来进行生产,它所要的价格只能在需求曲线上找,价格是,而平均成本是,所以E和F之间出现了一个差额,也就是厂商有了亏损。
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是::MR=MC,=P()
四、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长期是厂商可以调整它所有的成本,如果长期来看厂商还是亏损,它就退出这个行业,如果有超额利润,就会吸引其它企业进入这个行业。这样的一种结果就使得竞争因素在其中就起到比较大的作用。
那么,现在假定一种情况:假定说行业里面的企业,有一部分企业它有超额利润,那么这样一种超额利润就吸引其它企业进入这个行业,其它的企业大量的进入这个行业,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留在这个行业的企业因为它本身可以获得超额利润,那么就会扩大它的生产规模。在这两种作用的情况下,一个内部调整规模,一个外部企业进入,这样一种共同作用的结果下,整个市场的供给就会增加。
如果大家都增加这类产品的生产,实际上会使得生产这类产品的原材料的价格上涨。成本的上涨实际上会出现如图16-8中的LAC实际上是会动的,它的成本应该是动置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如果整体水平是往上走的话,如果现在市场需求是在d1,那么就有超额利润。如果成本上升的话,AC可能就会切到d1上,那么这是一种情况;假定现在不考虑成本变化,来考虑需求,当本行业的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时,它希望把更多的产品卖出去,就降低价格。当你的产品价格下降的时候,对方的产品也在下降,可能你的价格下降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很小,这样的一种情况,给首先降价的企业一个错觉。他就会认为:这么大的一个降价,消费者应该有非常大的需求增加,为什么需求量没有增加,显然消费者对我的产品需求不是旺盛的,那么就不在d1,那么向下移动就跑在了左边。
垄断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是:
MR=LMC,AR=LAC
五、垄断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
垄断竞争厂商从图形和分析中可以看出,它实际上是处在完全垄断与完全竞争的中间,更多的靠近完全竞争。所以就这一点而言,我们认为完全竞争尽管比完全垄断效率高,完全竞争也比完全垄断的效率高,但是垄断竞争会比完全垄断的效率要高。其原因是:
1.垄断竞争市场的价格比厂商的边际成本要高;垄断竞争厂商的效率低于完全竞争厂商的效率。
2.长期均衡时,价格等于长期平均成本。但是不在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
3.在垄断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厂商都愿意降低成本。但是为了保证它的产品和其它产品有差异,就要在技术上有一定的改进。所以从这点上来说,经济学家认为垄断竞争厂商优于完全竞争。
第四节 寡头垄断市场
一、寡头市场的特征
寡头市场又称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只有少数几家厂商提供产品供给的一种市场结构。这个市场的基本特征是:
(1)行业中只有少数几家大厂商,这些厂商提供整个市场的产品,它们的供给量占有市场的较大份额;
(2)厂商生产的产品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有差异的;
(3)任何一个厂商的决策都会影响到其他厂商;
(4)厂商的竞争手段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价格竞争外,也有数量竞争,因而市场价格有时相对稳定。
二、古诺模型
古诺模型是法国经济学家古诺在1838年提出的,他只分析这个市场上只有两个厂商的寡头,所以通常又称为古诺双寡头模型。古诺模型假设行业中只有A、B两个厂商,两个厂商都准确的了解市场需求曲线,都是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来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来确定自己的产量。
如图16-19所示,假定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都等于0,需求函数为:P=1-Q。图形中的水平轴代表数量轴,这个数量轴为0,因为纵轴是代表价格轴,用一个货币单位表示。横轴也可以代表边际成本为0。
根据P=1-Q可以把这条需求曲线划出,是一条直线。
根据假定条件分析:A厂商先进入市场,因为它了解市场需求曲线,所以它知道市场需求是Q0=1那条向右下角倾斜的线。根据自己面对的需求曲线找到了自己的边际收益线,即1/2有M的那条线。
B厂商进入市场,假定它也了解市场需求曲线并且知道对方的产量。现在对方的产量是1/2,那么它就根据这1/2来确定自己的产量,此产量就是,即Q0到M这个距离。这时这条需求曲线就不是靠右的这条需求曲线,而是平行于这条需求曲线,跟1/2有交点这条曲线。
B厂商生产了1/4,A厂商又进入,那么市场留给它的需求曲线应该在3/4那么位置上,那么它又找了3/4的1/2来生产,生产的就是3/8。如果B厂商进入后发现留给自己的市场份额是5/8,那么再生产5/8的1/2,是这样一个过程。
通过不断地进行调整。厂商A的产量由1/2减少1/8、1/32等。最终达到
厂商B的产量从1/4增加1/16、1/64等,最终达到
古诺模型的缺陷:厂商的最优行为是以竞争对手的产量不变为条件的,这显然不完全符合现实中寡头的行为。
三、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
如图所示:E点的左上方那条需求曲线比较平缓,右下方的EDEQ那条曲线比较陡,因为这样一个先缓后陡的过程,所以它在E点发生了折弯,把这条线就叫做折弯的需求曲线。
折弯需求曲线的假定条件:当一个厂商降价的时候,所有的竞争对手跟着反应,大家一起降价,而当这个厂家决定提高价格的时候,其它厂商不跟着提高价格。
折弯需求模型的缺陷:这一模型并没有说明最初的市场价格是如何确定下来的。所以,与古诺模型一样,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也并没有作为寡头市场均衡分析的一般结论。
四、卡特尔模型
卡特尔是指厂商明确签定有关市场活动的合作组织,在卡特尔中,参与市场活动的各个厂商往往签定有关于价格、产量和销售区域等事项的明确协议。典型的卡特尔组织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
既然卡特尔组织是一个垄断厂商,所以这个组织面对的那条需求曲线就等同于前面分析的垄断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卡特尔模型实际上是寡头垄断模型的一个典型的模型。在现实中这个模型也是比较常见的,如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这个组织我们可以看成是生产石油的企业,这些国家之间的大小不同,他们的经济力量也不同,生产规模与所面临的生产成本也不相同。那么他们是如何结合起来进行生产的呢?
这是因为这些国家或者这些企业,数目在国际上比较少,只有几个主要的产油国,他们之间任何一个国家或企业产量的变化或者价格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企业或者其他国家的产量或者价格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结合起来,就比自身的竞争要好的多,所以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时,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正式结成一个同盟,在同期开始运作。
卡特尔模型,因为这些企业之间要进行一个共同的共谋,他们要制定一个统一的价格,实际上可以将其看成为一个共谋起来的垄断者,完全垄断条件下,厂商会根据自己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来确定自己的产量和价格,他是同时确定的,不像完全竞争条件下,根据市场的价格来确定自己的生产产量,当完全垄断厂商面对需求曲线时,他一定是按照需求曲线上的任何一个点确定自己的产量,与对应点上的价格来索取价格,这样在卡特尔组织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如何形成自己共有的需求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
需求曲线我们容易理解,不管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集体的企业,他们面对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的需求曲线,一般而言,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边际收益线在需求曲线的左下方,边际成本线是如何来确定的,实际上是要把每一个企业的边际成本线加起来就是整个集团的或者卡特尔的边际成本线。
那么如何去加?如果A企业或者B企业或者C企业,假定说三个企业生产一定的产量,比如说挖煤,A企业挖一吨煤,B、C企业各产一吨煤时,他们的成本应该是不一样的,不同企业的成本是不同的,假定A企业生产一吨煤,需要30块钱,B企业生产一吨煤,需要40块钱,C企业生产一吨煤,需求20块钱,这三个企业如果合资一个企业,这个企业平均生产一吨煤,它的成本是多少?
分析:应该是把这三个成本加起来,举“生产一吨”是因为边际成本是最后增加的那一个产量带来的成本,假如A企业增加一吨煤产量的成本为30元,B企业增加一吨煤产量的成本为40元,C企业增加一吨煤产量的成本为20元,这个大的集团,三个企业合成的集团,或者是卡特尔,最后增加的那一吨煤,应该生产出来的成本就是把他们加起来的成本。
以上为教材上204页根据每一个企业的边际成本来判断,各个企业生产的情况,然后把这个边际成本相加,这样求出来的就是企业的边际成本。根据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交点就可以找出企业的均衡产量。由此在需求曲线上就可以找出这个产量条件下的价格是多少,这和完全垄断厂商是一样的。这些企业面对市场时是合成一个企业的,是一个卡特尔的,但它们之间还是各自独立存在的,所以这个产量给市场的产量生产确定后,每个企业到底应该生产多少,还要根据谈判的能力来划分和分配的。
在确定卡特尔的总产量之后,卡特尔组织会按照事先达成的协议向各个成员分配产量配额
到此,我们就把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四种市场结构就全部说完了。这四种市场结构我们做一个总结:
1.根据面对的需求曲线不同,完全竞争是市场上的厂商数目最多的,所以任何一个厂商都只能接受价格,而不能决定价格,只能按照市场既定的价格根据自己的成本状况来生产。这就是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完全垄断条件下它是走到了一个极端,市场上只有一个厂商,而这个厂商可以根据自己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情况来确定产量,由此来索要相应的价格。但也受到需求曲线的约束。只能按照需求曲线上的点来确定价格,一旦产量确定,价格也就确定,这是两个极端。
基于两者之间的是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仍然很平缓,但是不再水平了,因为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厂商,生产的产品之间就开始有差异,这样就有不同的消费者偏好不同厂商的商品,所以它的需求曲线是平缓的,当这个企业想降低它的价格时,它的需求量的增加应该是比较大的。因为其他企业如果不降价的话,他的需求量会有一个大幅度的增加,所以要平缓的多;
寡头垄断的厂商又比垄断竞争的厂商数目又少了一些,厂商数目为几个或者十几个厂商,是可以看到的数目,有限制的厂商,这些厂商之间,在确定他们的产量或者价格时,不得不考虑其他厂商对他的反应,所以寡头垄断条件下的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应该是接于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之间,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厂商所面对的是一条比较平缓的需求曲线;寡头垄断条件下的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就比较陡峭一些;完全垄断条件下的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是四者之间最陡的。
2.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从长期来看,所有留在完全竞争行业里的厂商都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其产量点正好是在平均成本的最低点,也就是说消费者所支付的价格,是厂商所能索要的最低的价格,从长期看会退出这个行业。所以消费者支付了尽可能低的价格。这样消费者就以最小的支出获得了自己相应的消费量。所以完全竞争条件下,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最高;
垄断竞争条件下的消费者,它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线,这样就使得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厂商,从长期来看尽管也只能获得平均利润。但不可能在平均成本的最低点生产了。因为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切于平均成本最低点的左侧了。也就是说一定要高于平均成本那一点。所以垄断竞争条件下的消费者就比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消费者消费的数量就要少一些,支付的价格也就高了一些。所以其满足程度就比完全竞争条件下消费者要小一些。但是垄断竞争条件下的产品是有差异的,这可以更好的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
寡头垄断条件下面对的需求曲线可能会更陡一些,这样它切在平均成本最低点的左侧就会更高一些。使得在垄断竞争条件下的消费者所消费的数量比垄断竞争又少一些。就是寡头垄断条件下消费者消费的数量比垄断竞争条件下消费者消费的数量又少了一些。而支付的价格要高一些。所以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也相应的少了一些;
完全垄断条件下,从长期来看,厂商都有可能有超额利润,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支付的价格会更高一些。
所以完全竞争条件下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最大,垄断竞争其次,寡头垄断第三,完全垄断条件下的是最差的。
3.长期均衡时,完全竞争条件下的需求曲线切在了平均成本的最低点,我们在前面的成本理论里面也学过边际成本正好交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这时,消费者支付的价格不仅等于平均成本的最低,也等于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产量的成本,最后增加的那一单位产量,带来的成本。即消费者消费的最后这一单位的产品,厂商在生产它时所花费的成本,就等于消费者的价格或者就是商品价格。生产厂家按照平均成本的最低,使边际成本等于价格时,说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等于生产厂商生产该产品的成本。表明,生产厂家的生产效率是最高的。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价格代表需求一方愿意支付的,成本代表供给一方,所愿意补偿的一些成本,才可以继续生产。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愿意的支付正好等于社会生产该产品的成本。这时我们也认为效率是最高的。
在完全垄断条件下、寡头垄断、垄断竞争条件下,企业生产时,都会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成本来生产。但是在这三种条件下,都因为边际收益线跑在了平均收益线,或者需求曲线的左下方,导致了市场价格都高于边际成本。也就是说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高于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这样的结果就是消费者实际上还愿意更多的消费产品,有一部分消费就没有得到满足,整个市场来看效率就不是很高的。
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效率是最高的。完全垄断条件下市场效率是最低的。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在两者之间。
4.从效率来看,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要实现平均成本最低,他就必须不断改进自己的技术水平。而完全垄断条件下的厂商,市场上只有他一个,表现为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改进技术方面没有积极性。而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这两个市场又有垄断的因素在里面,也有竞争的因素在里面,所以,他们改进技术的动力高于前者,即我们所说的完全垄断。
5.从市场结构来看,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是现实中存在的两种市场模型。而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这两种市场结构在现实中很难找到。
以上是对第六章的一个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