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六版《西方经济学》复习要点
西方经济学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
1: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上最大的收益就是这种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
2:生产可能性边界:指在既定的经济制度、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又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
3:需求弹性:即需求的价格弹性,它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4:均衡价格:是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等于生产者所提供的该商品的供给量时的市场价格。5:边界替代率:是指为了保持同等的效用水平,消费者要增加1单位x物品就必须放弃一定数量的Y物品,这二者的比率,既x对y的边际替代率=y的减少量/x的增加量
6:无差异曲线: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的曲线。
7:等产量曲线:指其他条件不变时,为生产一定的产量所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各种可能组合的轨迹。
8:规模报酬:当各种要素同时增加或减少一定比率时,生产规模变动所引起产量的变化情况。
9:纳什均衡:是指参与博弈的每一局中人在给定其他局中人策略的条件下选择上策所构成的一种策略组合。10:帕累托效率:如果没有一个人可以在不使任何他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自己的境况变得更好,这样的资源配置被称为帕累托最优配置,亦称帕累托效率。
1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12:最终产品:是指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而是最终地使用的产品。
13:激励相容:委托人要设计和选择一种办法或者说制度,使代理人能选择一种也能使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14: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同收入的比率,这一比率常被用来衡量国家和地区的富裕程度。
15: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成本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不同的价格,或是对不同成本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相同的价格。问答题:
1:经济体制的几种类型及其各自的基本特征?
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划分,经济体制大体上分为:自给经济、计划经济(命令经济)、市场经济和混合经济四种类型。
A:自给经济的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居民的直接消费所决定,经济效率低下。
B: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管理实际上像一个大公司。在这种体制下,用计划来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
C: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经济决策高度分散。这种经济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解决。
D:混合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合,自由竞争和国家干预相结合,因此也是垄断和竞争相混合的制度。在这种体制下,凭借市场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依靠国家干预来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2:什么是需求规律?
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向的依存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这就是所谓的需求规律。3:试简析影响需求的因素。
因为我快乐,所以我选择;因为我选择,所以我坚持
一是商品的价格。(注意分析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二是消费者的偏好。三是消费者的收入。
四是其他商品的价格。(注意分析替代品和互补品)五是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其他如气候、消费者人数、时间等因素也可能会影响商品的需求,但上述五个因素是基本因素。4:简述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的区别。
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称为需求量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在需求曲线图形上表现为在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上点的位置移动。
在商品每一价格水平,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称为需求的变动。需求的变动在图形上表现为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
5:什么是支持价格以及政府如何实行支持价格?
支持价格是指政府为了扶持某一行业的生产,对该行业产品规定的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为维持支持价格,对于市场上不能卖掉的商品,政府可采取的措施有:
一是政府收购过剩商品,或用于储备,或用于出口。(在储备或出口受阻的情况下,收购过剩商品必然会增加政府的财政开支。)
二是政府对该商品的生产实行产量限制,规定将生产的数量控制在Q1, 使供求平衡。(但在实施时需有较强的指令性且有一定的代价。)6:阐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人们从消费中得到的总效用在开始的时候不断增加,逐渐达到最大值,然后又逐渐减少,故边际效用趋于下降,并在总效用达到最大值后成为负数,也即对某种物品的消费超过一定量后,不但不能增加消费者的满足和享受,反而会引起痛苦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7:什么是等产量曲线及其性质?
等产量曲线指其他条件不变时,为生产一定的产量所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各种可能组合的轨迹。等产量曲线有如下性质:
A:表示某一生产函数的等产量曲线图中,可以画出无数条等产量曲线,并且任何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否则,不合逻辑。
B:等产量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斜率等于该点上以生产要素L代替生产要素K的边际替代率,其值不仅为负,而且其绝对值是递减的。
C:由于等产量曲线斜率绝对值递减,因此等产量曲线一般都凸向原点。
(假定用于生产的两种可变要素不能相互替代,那么等产量曲线的形状变成直角折线。)8:什么是完全竞争市场及其特点?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不包含有任何垄断因素且不受任何阻断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特点:A:买者和卖者都是价格接受者。(市场价格只能由全体买者的需求总量和全体卖者的供给总量共同决定,每一个厂商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制度者。)
B:产品同质。
C:投入要素可以自由流动。
D:信息充分。9:什么是垄断及其特点?
垄断也称卖方垄断,是市场上只存在一个厂商的一种市场结构。从理论上讲,完全垄断具有以下特点:
A:在一种产品市场上,该产品的全部销售量只由一家企业供给,企业就是行业。市场上没有任何可与之替代的产品存在,因而它不面临任何别的企业的竞争威胁。
B:垄断企业是价格的制定者,它可自行决定自己的产量和销售价格,并因此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C:垄断企业可以根据获取利润的需要在不同销售条件下实行不同的价格,即实行差别价格或者说价格歧视。10:什么是价格领导及其具体形式?
价格领导是指行业中的一个或极少数几个大厂商开始变动价格,其他厂商均随之变动。根据价格领导厂商的具体情况,价格领导可分为晴雨表型的价格领导和支配型的价格领导。
晴雨表型的价格领导是指晴雨表型厂商根据市场行情首先宣布能够合理而准确反映整个行业成本和需求情况变化的价格,其他厂商则按这一价格对自己的价格进行调整。
支配型的价格领导是指销售占市场容量较大比重、地位稳固、具有支配力量的大厂商,根据自己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和其他厂商希望销售的全部产量确定和变动价格,其他中小厂商则以这一价格作出它们的需求曲线,并按边际成本等于价格的原则确定均衡产量。11:阐述导致工资差异的原因。A:劳动的质量不同。B:非货币利益不同。C:市场的不完全竞争。
D:歧视(主要是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12:超额利润形成的解释。其一,利润是承担风险的报酬。其二,利润是创新的结果。其三,垄断。
13:政府的经济职能有哪些?
一是关于效率方面的职能。如禁止垄断和管理自然垄断的政策和措施,关于解决外部性、提供公共物品、管理信息等方面的立法和政策,都体现了效率方面的职能。
二是关于公平方面的职能。如利用税收和转移支付缩小贫富差距的再分配政策,就体现了这方面的职能。三是稳定经济的职能。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4: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定义。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这个定义包括六个方面的意思:
(1)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是市场价值概念;
(2)国内生产总值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而不是中间产品的价值;
(3)国内生产总值指的仅仅是一个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而不是一定时期内所出售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4)国内生产总值仅仅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价值,故包含时间因素;(5)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不是国民概念;
15:国民收入这一概念包含哪几个总量及其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净值指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生产过程中的资本消耗即折旧以后的价值。
国民生产净值指国民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消耗即折旧以后的价值(而国民生产总值又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支付)。
国民收入指狭义的国民收入,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的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个人收入指个人实际得到的收入。(6)除少数例外,国内生产总值仅仅是为市场而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价值,非市场活动不包括在内。
因为我快乐,所以我选择;因为我选择,所以我坚持
个人可支配收入指缴纳了个人所得税以后留下的可为个人所支配的收入。16:简述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1)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从收入角度看,如果我们把储蓄(S)定义为国民收入中没有用于消费的部分,则GDP=C+S;从支出角度看,GDP=C+S 由于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总收入是相等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因此,消费加投资必然等于消费加储蓄,即
C+I=C+S,于是得S=I。这一恒等式的含义是:根据国民收入的定义,未用于购买消费品的收入(储蓄)等于未归于消费者之手的产品(投资)。(2)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从收入角度看,GDP=C+S+T,这里的T,指净税收入即总税收扣除政府转移支付后的余额,从支出角度看,GDP=C+S+G,这里的G指政府购买
根据总产出价值构成总收入的道理,可得到三部门经济中的恒等关系:C+I+G=C+S+T 公式两边消去C,得I+G=S+T,或I=S+(T-G)。在这里,(T-G)可看作是政府储蓄,因为它是政府收入扣除支出后的余额。它既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这样,I=S+(T-G)的公式,也就表示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和)和投资相等。
(3)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国民收入的构成从总支出看为GDP=C+I+G+(X-M)
从收入角度看,国内经济活动产生的总收入为GDP=GDI=C+S+T,从而得到: C+I+G+(X-M)=C+S+T整理后得到:I=S+(T-G)+(M-X)在这里,S代表本国(假定是甲国)居民私人储蓄,(T-G)代表政府储蓄,而(M-X)则可代表外国(假定为乙国和丙国)对本国(甲国)的储蓄,因为从本国(甲国)立场看,M(进口)代表其他国家(乙国和丙国)出口商品,获得收入,而X(出口)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甲国)购买商品和劳务,需要支出,可见,M>X时,外国(乙国和丙国)对本国(甲国)的收入大于支出,于是有了储蓄;反之,则有负储蓄。这样,I=S+(T-G)+(M-X)的等式就代表四部门经济总储蓄(私人、政府和国外)和投资的恒等关系。
其他知识点概要 :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第一,基本的生理需要,即吃、穿、住等生存的需要。
第二,安全的需要,即未来生活有保障,如免于伤害,免于受剥夺,免于失业等。第三,社会的需要,即感情的需要,爱的需要,归属感的需要 第四,尊重的需要,即需要有名誉、威望和地位。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出于对人生的看法,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
2:稀缺性: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而言,“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稀缺性。3: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1),生产什么物品和劳务以及各生产多少(2),如何生产
(3),为谁生产这些物品和劳务(4),现在生产还是将来生产
4:微观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研究资源利用问题。5: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差别:
实证经济学只考察经济现象是什么,即经济现状如何,其发展趋势如何,至于这种经济现象好不好,该不该如此,则不作评价。
规范经济学则是对经济现状及变化要作出好不好的评价,或该不该如此的判断。6:存量是在一定时点上变量的大小;流量是在一定时期内变量的变动量。7: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通常被称为需求弹性,它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Ed=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Q/⊿P)*(P/Q)弧弹性公式:Ed=(⊿Q/⊿P)*[(P1+P2)/(Q1+Q2)] 点弹性公式:Ed=(dQ/ dP)*(P/Q)8: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别及其各自表现特征:
第一,|Ed︳=0,即需求完全无弹性,无论价格怎样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其需求曲线是与纵轴平行的一条垂线。如棺材、火葬、特效药等商品或劳务。
第二,|Ed︳=∞,即需求弹性无穷大,它表示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需求量是无限的;而一旦高于既定价格,需求量即为零,说明商品的需求变动对其价格变动异常敏感。
第三,|Ed︳=1,即需求是单位弹性,它表示需求量与价格按同一比率发生变动,即价格每升降1%,需求量就相应减增1%。
第四,|Ed︳<1,即缺乏弹性,它表示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即价格每升降1%,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小于1%。生活必需品,如粮、油等大多属此类型。
第五,|Ed︳〉1,即需求富于弹性,它表示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即 价格每升降%,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奢侈品和价格昂贵的享受性劳务多属于这类商品。8:需求的交叉弹性:
需求的交叉弹性是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的简称,它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是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Exy=X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Y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ΔQx/ΔPy)*(Py/Qx)或Exy=(ΔQx/ΔPy)/[(Py1+Py2)/(Qx1+Qx2)] 如果商品X,Y的需求交叉弹性是正值,即Exy>0,表示随着Y商品价格的提高(降低),X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减少),则X,Y商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为互替品。其弹性系数越大,替代性就越强。如果商品X,Y的需求交叉弹性是负值,即Exy<0,表示随着Y商品价格的提高(降低),X 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增加),则X,Y商品之间存在互补关系,为互补品。其弹性系数越大,互补性就越强。
如果商品X,Y的需求交叉弹性为零,即Exy=0,则说明X的需求量并不随Y的价格变动而发生变动,X,Y既非替代品亦非互补品,它们之间没有什么相关性,是相对独立的两种商品。
9:限制价格是指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物品的价格而对它们规定的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其目的是为了稳定经济生活,例如稳定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有利于安定民心。10:蛛网模型:
(1)封闭式蛛网模型,在这种模型中,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相同的,这表现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一样陡峭。
(2)收敛式蛛网模型,在这种模型中,在某一价格水平上,供给曲线的价格弹性小于需求的价格弹性,即供给曲线比需求曲线陡峭。
(3)发散式蛛网模型,在这种模型中,供给的价格弹性大于需求的价格弹性,即供给曲线比需求曲线平缓。
11:效用,就是消费者消费物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并且这种满足程度纯粹是一种消费者主观心理感受。
12:西方经济学家指出,在一定的收入和价格条件下购买各种物品使总效用达到最大值或消费者得到最大的满足的必要条件是,消费者所购买的各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他们的价格之比。
因为我快乐,所以我选择;因为我选择,所以我坚持
即MUX/PX=MUY/PY
13:收入——消费曲线:当商品价格不变而收入发生变动时,预算线会平行移动并与一条又一条的无差异曲线相切。把这些切点连结起来可形成一条所谓收入——消费曲线。14:企业按照其法律组织形式可分为三类:
(1)业主制,即个体业主制,是一个人所有并负责经营管理的企业,盈亏都由他负责,一般规模较小,但数量极多。
(2)合伙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业主合伙组成的企业,收益由合伙人分享,责任和风险由他们分担,一般来说,其规模也较小。
(3)公司制,是一种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具有法人资格。法人是相对于自然人而言的,是具有独立财产并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组织机构。
15:短期和长期的区分标准:短期和长期不是指一个具体的时间跨度,而是指能否使厂商来得及调整生产规模所需要的时间长度。长期是指时间长到可以使厂商调整生产规模来达到调整产量的目的;短期则指时间短到厂商来不及通过调整生产规模来达到调整产量的目的,而只能在原有厂房、机器、设备条件下依靠多用或少用一些人工和原料等来调整产量。
可见,在长期中,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可以变动的,不仅劳动投入量、原材料使用量可变,而且资本设备量也可变。而在短期中,只有一部分要素如劳动投入量即原材料数量是可变的,而另一些生产要素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如机器、设备、厂房、高级管理人才等。16:满足要素投入最优组合的两个条件是:
(1),要素投入最优组合处在等成本线上,这意味着厂商必须充分利用资金,而不让其剩余下来。(2),要素投入的最优组合发生在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相切之点上,即要求等产量曲线的切线斜率和等成本线的斜率相等。
等产量曲线的斜率等于边际替代率,且为负数,等成本线的斜率是要素价格之比的负数,因此,PL/PK=MPL/MPK 即:MPK/PK=MPL/PL
17: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有三点:(1),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2),生产要素具有不可分的性质(3),管理更合理
18: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区别: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扩大,产品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况。
范围经济是指有的企业同时生产基本技术和设备相同或相关的多种产品时所拥有的生产和成本的优势,从而使联合生产能超过个别生产。
范围经济是利用相同设备或相关联的生产要素生产多种产品时形成的经济,而规模经济是大规模生产同种产品而形成的经济。
19:固定成本是指购买不变要素的费用支出,它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因而是个常数,即使企业停产,也要照样支付,包括借入资金的利息,租用厂房或设备的租金,固定资产折旧费,停工期间无法解雇的雇员的薪金及保险费等。
20:MC曲线与AC曲线的交点在AC曲线的最低点上,MC曲线与AVC曲线的交点也必定位于AVC曲线的最低点上。
21:长期总成本曲线是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所谓包络线是指厂商的总成本曲线把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每条短期总成本曲线对应一个可供选择的生产规模)包围起来,每条短期总成本曲线与长期总成本曲线不相交但相切。(长期总成本曲线是一系列最低成本点的轨迹);和长期总成本曲线与短期总成本曲线关系一样,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也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虽然都是U形的,但决定因素截然不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是由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率先递增后递减 6 决定的,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是由规模报酬决定的。)
22:LAC曲线为L形时,产量达到最低点Q1之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产量达到Q1之后,不论产量增加多少,规模报酬不变,LAC曲线成为水平,产量Q1之后,都是最佳工厂规模。
LAC曲线为锅底形时,在产量达到Q1之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在产量Q1至Q2之间,一直是规模报酬不变,而当产量超过Q2后,又变为规模报酬递减,所以LAC曲线反翘。在Q1至Q2之间,每一产量水平都可实现最佳工厂规模。
(当LAC曲线为L形和锅底形时,最佳工厂规模都不是单一的,而当LAC曲线为U形时,最佳工厂规模是惟一的,即只有E点才是最佳工厂规模,由于前两者具有一系列的最佳工厂规模,因而意味着在该行业中,产量水平不同的大中小企业可以并存,大企业无法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来降低长期平均成本,从而无法达到把中小企业排挤出该行业的目的;而在U形的LAC曲线中,产量水平不同生产成本也不同,只有选择最佳工厂规模才能使长期平均成本最低,所以,对于具有U形LAC曲线的行业来说,竞争的最终结果必将导致垄断。
23:LMC曲线与LAC曲线的关系和SMC曲线与SAC曲线的关系一样,两者相交于LAC曲线的最低点即E点。在E点的左侧,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区域;在E点的右侧,是规模报酬递减的区域。24:AR=P在任何市场条件下均成立,但是MR=P=AR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才能成立。25:注意区分完全竞争市场的行业需求曲线和厂商需求曲线的不同P92。
26: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即为该厂商边际成本曲线停止营业点以上(P>AVC)的那部分线段。27:边际收益和需求的价格弹性之间的关系:MR=P(1-1/|E|)。
28:垄断势力可以用价格超出其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的大小来衡量。它也是垄断企业对其价格的控制程度的一种指标。价格高出其边际成本越多,表明垄断势力就越大。垄断势力可用P——MC来测量:P-MC=P/|E|或P/MC=|E|/(|E|-1)。
29: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把不同类型的购买者分割开来,形成各子市场;然后把总销量分配到各个子市场出售,根据各子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分别制定不同的销售价格。
30:二级价格歧视:即多重定价。它是指垄断者对某一特定的消费者,按其购买商品的不同制定不同的价格,以此获利的一种方法。
31:几种重要的寡头理论模型:产量竞争(古诺模型、斯塔克伯格模型);价格竞争(伯特兰特模型、拐折需求曲线模型);公开勾结(卡特尔);非公开勾结(价格领导)。32:斯威齐模型(跟跌不跟涨)。33:博弈论的基本要素:
局中人,是参与博弈(对策)并承担后果的利益主体; 策略,局中人在给定条件下的行动方案称为策略;
策略集合,所有局中人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总和称为策略集合; 收益,局中人采取特定策略得到的结果称为收益。34:委托——代理理论P126 35:边际生产力指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每增加一个单位某种要素的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即边际物质产品(MPP);每增加1单位某种要素投入带来的产量所增加的收益叫做边际收益产品。边际收益产品MRP等于边际物质产品和边际收益MR(指增加1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即为MRP=MPP*MR。
36:边际产品价值,指的是增加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产量的销售值(VMP)用公式表示为 VMP=MPP*P。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由于MR=P,所以MRP=VMP;在非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产品销售价格不再固定不变,而是销售量的一个减函数,增加1单位要素所得到的边际收益产品(MRP)将不再等于边际产品价值(VMP)。
37:替代效应指的是,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愈大,劳动者就愈愿意用多劳动来代替多休闲;
因为我快乐,所以我选择;因为我选择,所以我坚持
收入效应指的是,工资率愈高,个人越有条件以较少的劳动换得所需要的收入和消费品,因而就越不愿意增加工作时间即劳动的供给。38: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P141
39:艾奇沃斯盒形图以及交换契约线P149-150。
40:反托拉斯法:1890年《谢尔曼法》;1914年《克莱顿法》、《联邦贸易委员会法》;1950年《塞勒——凯弗维尔法》。
41:自然垄断是指由技术条件和需求条件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市场结构。对自然垄断的管制P162 42:解决外部影响的另一措施是确定所有权。这种理论是由科斯提出,其理论被称为科斯定理。所谓所有权,是指通过法律程序确定某主体享有某种权利。43:什么是准公共物品?P166 44:现在生产和销售:今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等于今年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减去上年库存、加进今年库存的价值。上年库存和今年库存之间的差额称为库存变动净额。库存增加说明今年生产的大于售卖的,库存减少说明今年售卖的大于生产的。
45:从量上看,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大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本国公民在外国取得的收入大于外国公民在本国取得的收入,反之亦然。
46:绿色GDP是指各国用以衡量扣除了自然资产(包括自然资源和环境)损失之后新创造的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核算指标。
47:P180图12-3包含政府购买和税收的流量循环 48: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基本方法:(1),按收入法核算所得的国民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2),用支出法核算国内总产值,这支出包括个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这几个基本项目。
第二篇:《西方经济学》复习要点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西方经济学》复习要点
自己收集整理的 错误在所难免 仅供参考交流 如有错误 请指正!谢谢
《西方经济学》复习要点(完整版)三亚市实验中学 陈忠 整理
考试题型及考试要求
考试题型--问答题 辨析题
论述题 考试要求--
问答题:简明准确回答所问概念、原理或问题
辨析题:先回答“对”或“错”;然后回答判断对或错的依据
思考题:核心要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一般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所涉及的理论的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或思路);二是联系实际 谈谈自己的分析观点及对策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一、导
言(括号内的数字为教材页码)
稀缺: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 相对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多样性而言 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源和手段总是有限的(14)
机会成本:人们在作出一种选择时所必须放弃的另外一种选择的收益 简言之
机会成本就是选择的代价(14-15)
实证方法:避开价值判断 只着眼于证明事实真实性的研究方法 它回答“是什么”的问题(11)
规范方法:从一定价值判断出发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认识观点的研究方法
它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12)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西方国家经济学界有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证的和规范的经济理论(1)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什么是经济学?一门研究人们如何配置和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最大化需求的社会科学(19)
经济学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四个基本问题:第一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第二 怎样生产? 第三 为谁生产? 第四 谁作出经济决策
以什么程序作出决策?(18)
什么是经济人?追求自己目标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的人(27)
二、微观经济学
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某一价格水平下对一种商品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38)
需求函数:在一定时间段内某种商品的各种可能的需求量与决定这些需求量的因素之间的关系 Dx=F(Px Py Pz...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M T E)(40)
需求曲线:表示商品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函数关系的几何图形(40)
供给:生产者或者卖者在一定时间内对应不同的价格愿意并且有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的数量(44)
供给函数:在一定时间内某种商品的可能的供应量与影响这些供应量的因素之间的关系 Sx=F(Px,C,Po,T,E)(45)
供给曲线:表示商品价格与生产者供应量之间函数关系的几何图形(46)
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应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 也就是需求量与供给量相一致时的价格(49)
需求量变化与需求变化是一回事吗?前者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完全由于价格的变化而引起的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后者指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
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二者含义不同(42-43)
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经过市场上需求和供应的相互作用及价格的波动而形成 是供求矛盾的“对立统一”(49)
市场机制是如何产生调节作用的?通过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 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发挥着有效的调节作用(52)
效用:商品或劳务所具有的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 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62)
边际效用: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或劳务消费所得到的新增加的效用(64)
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可以用客观的数值来度量的观点(63)效用是可以用基数来衡量的
即可以用基数1、2、3、4......来表示效用的大小、多少(74)
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每一个消费者的主观评价 是消费者个人偏好或消费选择顺序的排列 不能用具体数值来度量的观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63)效用不能用基数来表示绝对值的大小
而只能按照消费者的偏好作出一个从大到小、即满足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78-79)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假定其他条件不变 随着所消费的商品量的增加
每一新增单位消费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65)
预算约束:由价格和收入所决定的对消费者需求水平或满足程度的限制(69)
无差异曲线:序数效用论用来描述消费者偏好的一种方法(82)把对于消费者来说没有效用差别的各个商品组合连接起来形成的一条曲线
在曲线上的任何一种商品组合 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满足程度都是相同的(83)
生产函数:要素投入与产量产出的函数关系 即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
某种产品的产出数量取决于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及其组合比例
或者说产量是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及投入比例的函数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00)
完全竞争市场: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
无论供给方还是需求方都只是单纯的价格接受者的市场结构、市场类型
市场约束力最强 为经济学家所推崇(137)
不完全竞争市场:供给方或需求方在一定程度上是价格制定者的市场结构、市场类型(137)
短期生产函数下生产阶段是怎么划分的?三个阶段:平均产量递增阶段、平均产量递减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数的阶段(105)
什么是利润最大化原则?对于一个生产者来说 他的生产或者经营原则应当是使边际收益对于边际成本 此即利润最大化原则或利润最大化条件(132)
市场有哪些类型
其各有什么特征?两大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略)不完全竞争市场又包括三种类型:垄断竞争市场 既有垄断因素、又比较充分竞争;寡头垄断市场 少数厂商控制一个行业的市场类型;完全垄断市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由一家厂商控制一个行业全部供给的市场类型(136-138)
引致性需求:在要素市场上
生产者对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最终消费品的需求中派生出来的 这种需求叫派生需求或引致性需求(160)
基尼系数:根据洛伦茨曲线制定出的测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
意大利经济学家G·基尼提出(175)
帕累托最优:在不减少其他任何人效用或福利的情况下 如果任何生产和分配的重新安排都不能增加另外一些人的效用或福利
这时的资源配置状态就是最优化状态 即帕累托最优状态
是评价资源配置效率、或者说确定资源配置最优化状态的一种经济学标准(195)
市场失灵:指这样的一些现象和领域
市场价格机制在其中不能发挥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以使其实现有效率的状态(210)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微观规制:社会、政府直接调节和规范微观经济主体经济行为的政策和措施(211)
外部性:就是市场交易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方所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219)
公共产品:指私人产品部门不愿生产或无法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产品
不具有或者很难形成排他性、排他性的产品(226)
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力的市场价格是如何确定的?由劳动的市场供求决定(169)
公共产品都有哪些特征?
一、非排他性;
二、非竞争性;
三、是一种公共选择 带有一定强制性(227-228)
怎样认识和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市场机制可以对资源配置发挥有效调节作用
但也存在不能发挥有效作用的领域和情况即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需要社会干预尤其是政府干预(209)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三、宏观经济学
充分就业:指没有非自愿失业存在的状况(272)
消费函数:又称消费倾向
是指消费与国民收入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这种函数关系的规律是 随着收入的增加 消费也会增加
但是消费增加的速度或比例会落后于收入增加的速度或比例(274)
储蓄函数:说明储蓄与收入之间依存关系的函数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收入的变化决定着储蓄的变化(277)
流动偏好:凯恩斯解释货币需求产生原因的概念 指人们喜欢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的愿望或动机 或曰人们对高流动性资产的偏好
出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279)
乘数理论:凯恩斯收入决定理论的重要概念
用来分析投资变化与其所引起的收入变化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即投资的增加会引起收入的成倍增加 反之亦然(289)
IS-LM模型:产品市场-货币市场的总均衡模型 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建立 其中I表示投资 S表示储蓄 L表示货币需求 M表示货币供给
(297):把描述产品市场均衡的IS曲线和描述货币市场均衡的LM曲线结合在一起
分析这两个方面均衡的共同实现即宏观经济总均衡的实现 就构成IS-LM模型(316)
财政政策:政府根据所确定的宏观经济目标
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变动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水平的经济政策(337)
货币政策:政府根据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和信用规模管理来调节信贷供给和利息率水平
以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经济政策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47)
公开市场业务:政府在公开的货币市场或资本市场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的活动
其目的是为了改变市场上可用于交易的基础货币的数量 达到扩张或收缩经济的目标(348)
如何认识和借鉴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认为
有效需求决定实际就业量
有效需求的大小决定着能否实现充分就业
由于消费函数、流动偏好、资本边际效率等基本心理因素的影响 有效需求是不足的
因此使经济达不到充分就业的状态 政府必须干预经济 刺激有效需求 才能实现充分就业(273-274 另见268、285)
中央银行有那些职能?五项职能: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证券市场等金融市场实施监管
维护金融秩序;发行货币;代理国库业务;作为银行的银行与商业银行进行存贷款管理和往来业务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统一办理全国银行结算;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调节宏观经济运行(340)
银行是怎样创造货币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货币供给是银行以货币创造货币、信用扩张的结果 银行创造货币的过程是货币乘数作用的过程(351)(参阅345-346)
遇到经济过热
如何运用宏观经济学分析其原因
提出调控对策?经济过热的原因是信用和投资扩张过度 导致有效需求过旺 高出了充分就业的水平
对策是控制财政支出、提高税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等(仅供参考)
四、新制度经济学(参阅讲稿)
什么是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的经济学理论
它着重于研究人、制度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制度的涵义是什么?制度一般由哪几方面构成?制度就是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由三部分构成:非正式约束、正式约束、实施机制
什么是交易成本(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性是怎么假定的?三点假定:即人的行为动机的双重性、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倾向
《西方经济学》复习要点(打印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三篇: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复习要点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复习与总结
国民收入核算
简单理解:财政与货币;总供给-总需求 IS-LM 模型
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
国民收入核算
GDP 定义及其含义 GDP与GNP GDP、NDP、NI、PI、DPI 广义国民收入(GDP、GNP、NNP、NDP、NI、PI、DPI) 支出法计算GDP的理解 Y≡ C + I + G + NX 对收入法计算GDP的理解
最终产品法计算GDP(即根据定义计算)
生产法:即计算各行业在一定时期生产中的价值增加值。 国民收入恒等式
DPI=C+S, DPI=Y + Tr-T GDP折算指数 重要概念:
GDP定义(428)
GDP定义的含义(428-429) GDP是一个流量概念(429)
会根据GDP定义(生产法)、支出法、收入法判断一些项目是否应该计入GDP。
简单理解:
财政与货币;总供给-总需求 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 法定准备金率 货币创造乘数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 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
古典总供给曲线:一条垂直线(位于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上。)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一条水平线。
IS-LM 模型
(一)模型的基本假设与基本结论
(二)消费理论与投资理论
(三)产品市场均衡与IS曲线
(四)货币市场均衡与LM曲线
(五)IS-LM 模型
(六)IS-LM 模型的应用
(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果
(一)模型的基本假设与基本结论
模型的基本假设 模型的基本结论
(二)消费理论与投资理论 凯恩斯消费理论:
消费函数、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 凯恩斯投资理论:投资需求函数、资本边际效率
了解储蓄函数、边际储蓄倾向,其他消费理论、其他投资理论
(三)产品市场均衡与IS曲线 1.产品市场均衡
产品市场均衡:需求决定供给。
供给=计划总支出
计划总支出: c+i+g +nx 均衡产出:供给=计划总支出,即 y = c+i+g +nx 需要用到消费函数、投资(需求)函数
产品市场均衡时,非计划存货投资一定等于零。
教材中在讨论产品市场均衡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假设投资是外生变量(或假设利率不变),此时称之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二是将投资视为内生变量,投资是利率的函数,因而国民收入会随着利率的变化而变化。
均衡产出的条件:
两部门:i=s y = c+i , y=c+s 三部门:i+g=s+t y = c+i+g , y=c+s+t 四部门:i+g +nx =s+t 或 i+g +x =s+t +m y = AD=c+i+g +nx , y=c+s+t 2.乘数理论:概念与公式(1)投资乘数
k i= △Y/ △I= 1/(1- MPC)
(2)政府购买乘数
k g= △Y/ △G= 1/(1- MPC)
(3)税收乘数
k t= △Y/ △T= -MPC /(1- MPC)
(4)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k tr= △Y/ △Tr= MPC /(1- MPC)
(5)平衡预算乘数
k b= 1 3.IS 曲线 IS 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不考虑进出口)
IS 曲线:Y=Y(r)
教材中IS 曲线的推导是以两部门为例 i(r)=s(y)
一般情况下IS 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IS 曲线是产品市场的均衡线。IS 曲线上所有点所表示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在某利率水平下的均衡收入。(IS曲线以外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非均衡组合。) 向右下方倾斜的IS 曲线将收入和利率的组合分成两类不同的区域。
(四)货币市场均衡与LM曲线
货币市场均衡:货币供给=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由一国(或地区)的货币当局决定。
名义货币与实际货币
货币市场均衡指的是实际货币
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是考察货币需求。本模型采用的是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
流动性偏好
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基于三种动机:(494-495)
交易动机、预防性动机(或谨慎动机)、投机动机
前两种动机所产生的货币需求和收入正相关,投机动机和利率负相关。 货币需求函数
LM曲线
根据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可得出收入Y与利率r之间的方程,此方程所对应的曲线称为LM曲线。
LM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斜率=k/h>0)
一般情况下LM 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LM 曲线是货币市场的均衡线。LM 曲线上所有点所表示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对应于某一收入水平下的均衡利率,此时货币的供给和货币需求均衡。 向右上方倾斜的LM曲线将收入和利率的组合分成两类不同的区域。
(五)IS-LM 模型
IS-LM 模型:IS 曲线上的点表示产品市场均衡时收入和利息的组合 ;LM曲线上的点表示货币市场均衡时收入和利息的组合。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息的组合。
(六)IS-LM 模型的应用
(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财政政策
国家财政(财政收入、财政支出)
财政收入(税收、公债)
财政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
财政赤字、预算赢余 功能财政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自动稳定器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工具:
(1)再贴现率
(2)公开市场业务
(3)法定准备金率
财政政策与IS曲线的移动
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紧缩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货币政策与LM曲线的移动
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紧缩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果 财政政策效果
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降低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
(利率上升所导致)
挤出效应与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正相关。
货币政策效果
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
失业的有关概念,自然失业率,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奥肯定律
通货膨胀的有关概念
通货膨胀的分类与产生原因 通货膨胀的持续:通货膨胀螺旋
价格的持续上升,通货膨胀预期 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Phillips 曲线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稳态条件、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经济周期的概念及其特征
第四篇: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复习要点总结
西方经济学(大纲)
第一章、需求和供给
复习提示:重点是理解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说明市场价格如何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处形成,理解弹性概念。难点是理解影响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了解移动后的结果。
一、名词解释
1、需求:特定时期内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根据这一定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D必须具备意愿和购买能力两个特征。
2、供给:一个特定时期内生产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根据这一定义,生产者对某种商品的S必须具备意愿
和能力两个特征。
3、需求规律: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大小,取决于该商品价格的高低。如果商品价格上升,则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相应减少;反之,如果该商品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就增加。也就是说,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着该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增加,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关系。因此,需求规律就是市场上的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的描述。如果把需求规律反映在坐标图上,则这一规律就表现为需求曲线具有的负的斜率,即需求曲线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微观经济学中经常用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和消费者无差异曲线来解释
这种规律。应注意的是,需求规律只适用于一般商品即正常商品;对低档商品或吉芬商品商品,则不适用,消费者对低档商品或吉芬商品的需求量是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的。需求规律是在假定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来研究商品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的。
4、供给规律: 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大小,取决于该商品价格的高低。如果商品价格上升,则生产者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就相应增加;反之,如果该商品的价格下降,其供给量就减少。也就是说,生产者对一种商品的供给量随着该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呈同方向的变动关系。如果不供给规律反映在坐标图上,则这一规律就可以表示为供给曲线的正斜率,即供给曲线自左下方向右上方的倾斜。微观经济学中经常用收益递减规律来解释这一规律。应注意,供给规律只适用于一般商品。供给规律是在假定其他因素为常量的前提下对商品的价格及其供给量关系的揭示。
5、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是该市场上供求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供求力量达到一种平衡时,价格或价格机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此时,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就被称为均衡价格,而供求相等的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6、比较静态分析:比较分析不同均衡状态的方法。当一个经济mx的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将对内生变量的均衡数值产生影响,比较静态分析考察这种影响的程度和方向而忽略内生变量的变动过程。
7、需求的价格弹性:度量消费者收入的变动对于需求量变动的
敏感程度。其弹性系数定义为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的百分比。
8、需求的收入弹性:在收入水平变化时,某种商品或劳务需求量反应的敏感程度,是购买者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Ey=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收入变动的百分比。当0
9、需求的交叉弹性: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相关商品价格是决定商品需求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化。需求交叉弹性可表示为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的百分比的比。根据需求交叉弹性,可以把两商品之间的关系分为相关商品和无关(非相关)商品。如果需求交叉弹性非零,则两商品为相关商品;如果需求交叉弹性为零,则两商品为无关商品。在相关商品中,如果需求交叉弹性为正值,则两商品是相互替代的商品或称替代品;如果需求交叉弹性为负值,则两商品是相互补充的商品,或称互补品。
10、供给的价格弹性: 供给量变化率对商品自身价格变化率反应程度的一种度量,等于供给变化率除以价格变化率。
11、支持价格:政府规定的,位于市场均衡价格之上的商品价格。由于支持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导致供给大于需求。为此,政府需要增加库存和扩大外需。
12、限制价格:政府规定的,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商品价格。由于限制价格低于市场均衡价格,导致需求大于供给。为此,政府往往需要配额、票证等辅助措施。限制价格常常造成黑市交易。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1、分析并说明引起需求的因素是什么。
除了价格以外,影响消费者对一种商品D的其他因素还有: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预期以及政策因素等。考虑到影响D量的所有因素,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Dd可以一般地表示为:x=x(pr,p,m,p1,„)其中,x代表商品的D;pr者的偏好;p表商品的价格;m表示消费者的收入;p1表示其他商品的价格等。这一函数是一般形式的D函数。
2、分析引起供给变动的因素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影响供给的? 除了商品本身的价格以外,生产技术水平、投入品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预期以及政府政策等因素也对S产生影响。如果以y表示商品的S,T表示技术水平,p代表该商品的价格,rl,r2代表各种投入的价格,p1,p2表示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等,那么,生产者对一种商品的S,可以一般地表示为:y=y(T,p,r1,p1,„)该函数被称为S函数。
影响供给量的其他因素之一发生变动,生产者的供给就会发生变
动。首先是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会使产量提高,从而使得供给增加。其次是生产过程中投入品的价格。投人品价格提高,商品的供给减少。第三,相关商品的价格。如果一个cs生产两种在原料上具有竞争性的商品,那么相关商品价格提高导致一种商品供给减少;相反,如果另一种商品是一种联合的副产品,相关商品价格提高将导致一种商品的供给增加。
3、运用供求分析说明:“谷贱伤农”的道理何在?为什么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要限制石油产量?
“谷贱伤农”是指农产品获得丰收不仅不能使得农民从中获益,可以还会因农产品价格下降而导致收入降低。一般来说,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很小,即农产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当农产品的价格下降以后,需求量的增加幅度难以弥补价格下降对收入的影响,从而使农民的总收益下降。同样的道理,由于石油为各国的重要能源,其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在石油的需求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石油输出国组织限制石油的供给,会使得石油的价格将上涨。由于各国对石油的需求缺乏弹性,因而石油价格上涨将使得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总收益增加。若不限制石油供给,供给增加将导致石油价格下降,而供给量的增加不能弥补价格下降对收益所造成的损失。故而他们要限制石油产量。
三、计算与证明
1、若市场需求曲线为Q=20-4P,求价格P=4时需求价格的点弹性值,并说明怎样调整价格才能使得总收益增加。
解:当价格P=4时,需求量Q=100。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定义有
Ed=-dQ/dP×P/Q=5×4/100=0.2
由于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即缺乏弹性,故提高价格会使得总收益增加。
第二章、效用论
复习提示:难点是理解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重点是如何利用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得到需求曲线。
一、名词解释
1、效用:是指商品或劳务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即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时所感受的满足程度。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基数效用论的基本假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劳务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或劳务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原因在于追加消费的商品或劳务对消费者的刺激和重要性逐渐下降。
3、消费者均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并将保持不变的一种状态。在既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当消费者每单位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都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时,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即RCS1,2=MU1/MU2= P1/P2 和P1X1+P2X2=M 图形表示为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切点。
4、预算约束线:在消费者面临的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
者的收入对效用最大化形成约束。既定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可以购买到的商品组合构成的曲线即为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预算约束线方程为P1X1+P2X2=M。预算约束线限定了消费者能够选择的商品的范围。
5、无差异曲线:可以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描绘出来的轨迹。在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对消费者而言是无差异的,通常具有特点:(l)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会相交;(2)无差异曲线有无数条,每一条代表着一个特定的效用等级,并且离原点越远,所代表的效用等级就越高;(3)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6、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它表示在保持消费者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商品的数量。以RCS代表。呈递减趋势。
7、替代效应: 因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使得消费者在保持原有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用较便宜的商品代替较昂贵商品而对商品需求量产生的影响,为替代效应。
8、收入效应: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消费者改变消费数量而对商品需求量所产生的影响,为收入效应。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1、为什么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试利用基数效用论加以说明。
①基数效用论假定效用大小可以用基数加以衡量,并且是递减 的。
②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会以货币的边际效用λ为标准来衡量增加商品消费的边际效用MU,以便获得最大满足。若 MU/P>λ,消费者就选择消费商品;若MU/P<λ,消费者则选择消费货币。因此,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MU/p=λ。它表示,为了获得最大效用,消费者购买任意一种商品时,每单位货币购买该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都相同,恰好等于一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
③上式意味着,如果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比如提高),那么消费者选择的该商品的消费数量也会随之变动(减少)。这说明,价格与消费者的需求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即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对正常物品而言,为什么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请运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
(1)正常物品,是指随着消费者收入增加,消费数量也增加的商品。(2)商品价格变动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可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就正常物品而言,这两种效应的变动方向是一致的。即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在保持总效用不变前提下,通过改变商品组合,增加该物品的消费量(替代效应);同时,由于价格下降使得实际收入增加,消费者也会增加其消费量(收入效应)。总效应就是这两种效应的加总。即随着价格下降,消费量增加。在图形上,即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3、何为吉芬商品,其需求曲线形状如何?试利用收入效应和替
代效应加以说明。
(1)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品,其消费量随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其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左上方倾斜的曲线。(2)商品价格变动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可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在保持总效用不变前提下,通过改变商品组合,增加该物品的消费量(替代效应);同时,由于价格下降使得实际收入增加,消费者又会减少对这类特殊低档品的消费量(收入效应)。总效应就是这两种效应的加总。就吉芬商品而言,其收入效应会大于替代效应,即随着价格下降,消费量减少。反映在图形上,就是需求曲线向左上方倾斜。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论
一、名词解释
1、边际产量: 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变动投入要素所得到的总产量的增加量。如果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L)作为可变投入,那么劳动的边际产量可以用公式表示为MPL=ΔTP/ΔL。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立,要素的边际产量在可变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是递减的。
2、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可以生产相同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一条曲线。特征:①有无数条,每一条代表一个产量,且离原点越远产量越大;②任意两条不相交;③向右下方倾斜;④凸向原点(由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
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报酬(产量)递减规律,指在
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当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
4、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表示在保持产量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一般说来,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另外一种要素则更为需要,从而出现增加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而被替代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增。这样,在保持产量不变的前提条件下,随着一种要素投人量的增加,它对其他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呈递减趋势。由于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等产量曲线斜率的绝对值,故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与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相一致。
5、生产要素最优组合:在生产技术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者在成本既定时实现产量最大或产量既定时成本最小目标时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组合。在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方程的图形中,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表现为这两条曲线的切点。该最优组合表明:使用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相应的价格比,或者说,每单位成本用于任何要素的购买所得到的边际产量都相等。厂商的生产要素最优组合与利润最大化是一致的。
6、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用来说明厂商产量变动,也就是规模变动,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厂商而言,如果产量扩大一倍,而厂商生产成本的增加量小于一倍,那么厂商的生产存在规模经济。如果产量增加一倍,而厂商的生产成本的增加量大于一倍,那么厂商 的生产存在规模不经济。
7、规模收益:规模收益分析的是厂商的生产规模变化与产量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全部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化有三种情况:①如果生产要素增加一倍,产量增加大于一倍,那么生产过程存在着规模收益递增;②如果产量增加也恰好是一倍,那么生产就是规模收益不变;③如果产量少于一倍,则存在着规模收益递减。
8、等成本方程: 在要素价格一定的条件下,厂商花费同样成本可以使用的所有不同的投入要素的组合。用rL和rK表示劳动和资本的价格,C表示成本,等成本方程为:C=rLL+rKK。厂商面对的要素价格和所花费的成本总量变动都会使得等成本方程旋转或者移动,这类似于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
9、平均成本:平均每个单位产品的成本。平均成本又可分为平均固定成本(AFC)和平均可变成本(AVC)。平均固定成本等于固定总成本除以产量。平均可变成本等于可变总成本除以产量。
由于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所以平均固定成本必然随产量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当可变成本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时,平均可变成本也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但其变动的趋势要根据不同厂商生产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说来,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变动成本一开始可能下降,但产量增加到某一限度后,平均变动成本将会逐渐上升。这一变动趋势正好同连续投入可变要素引起的平均收益的变动趋势相反。当按单位要素计算的平均收益一开始随可变要素的增加而递增
时,按单位产品计算的平均可变成本就呈下降趋势;当平均收益达最高点转而递减时,平均可变成本就呈上升趋势
10、边际成本: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成本。用公式表示为MC=ΔC/ΔQ。在短期内,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作用,厂商的边际成本呈现U形。在长期内,规模经济的状况将决定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形状。
11、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长期内厂商平均每单位产量所花费的总成本。它是基于长期总成本曲线而得。在生产由规模经济到规模不经济阶段,长期总成本曲线呈U形。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又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因为对应于每一产量,厂商在长期内把生产要素调整到最优组合点,从而在这一产量下实现的平均成本为最小。
12、长期边际成本曲线:长期边际成本是长期中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长期边际成本也是随着产量的增加先减少而后增加的,因此,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也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
长期边际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的关系是:在长期平均成本下降时,长期边际成本小于长期平均成本,在长期平均成本上升时,长期边际成本大于长期平均成本,在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长期边际成本等于长期平均成本。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1、单一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是如何确定的?其间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各有什么特点?
根据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以把一种可变要素的投入区间划分为三个阶段。①为投入量由零到平均产量最大;②为由平均产量最大到边际产量为零;③为边际产量为负值。在①阶段,变动要素的边际产量大于其平均产量,使平均产量呈上升趋势,理性的厂商不会把变动要素的投入量确定在这个区间。在第③阶段,变动要素的边际产量小于零,这意味着变动投入的增加使得总产量减少。而在第②阶段,虽然变动要素的边际产量小于其平均产量,但却能够增加总产量。故,第②阶段为合理投入区域。
2、为什么边际技术替代率会出现递减?
MP之所以会出现递减,直观的解释是,在固定的投入量既定的条件下,当变动ys数量较少时,固定投入量相对过剩,增加变动投入量将有助于充分利用固定投入。但当变动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变动投入出现相对过剩,从而MP呈递减的趋势。
3、生产要素最优组合是如何确定的,它与厂商的利润最大化有何关系?
生产技术和ys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还是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的生产要素的组合。为此,cs的ys最佳组合在等成本方程和等产量线上的切点。{RTSL,K=rL/rKp;rL*L+rK*K=c}或{MPL/rL=MPK/rK;rL*L+rK*K=c},可以看出,无论是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还是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利润max的cs都将把ys的量选择在每单位成本购买的要素所能生产的边际产量都相等之点。
在短期内,由于cs只能调整可变的生产ys,因而其最优化行为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长期,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cs在生产每一个产量时都将会以最低的成本组织生产ys。这样,成本函数将由{y=f(L,K);c=rL*L+rK*K=c;MPL/rL=MPK/rK}组成。只有当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方程相切时,cs所花费的成本才是生产该产量的最低成本。短期内由于固定投入不变,cs可能处于某一成本方程上,但长期中cs将把投入调整到该等产量曲线对应的切点处。
4、试说明短期总产量曲线与短期总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在短期内,产量曲线与成本曲线存在着对偶关系。如果说短期产量曲线是由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所决定的,那么短期成本曲线则是由短期产量曲线所决定的。下面以只有一种要素可以变动的影响为例。短期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与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MC=rL/MPL和AVC=rL/APL。即cs的边际成本与可变投入的边际产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平均变动成本与平均产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这就意味着,在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成立的条件下,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先增后减,从而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一定是先减后增的,即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曲线呈现U形。不仅如此,由于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相交于平均产量的最大值点,因而平均成本一定与边际成本相交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总成本曲线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增。由于边际成本是先减后增的:且反映了总成本增加的速度,因而总成本曲线在边际成本递减阶段,增长速度越来越慢;相反,总成本曲线在边际成本递增阶段,增长速度加快。
三、计算与证明(2003年)
1、已知厂商的生产函数为y=10L—3L2,其中L为雇用工人的数量。试求:
(1)、厂商限定劳动投入量的合理区域?
(2)、若企业生产的产品的价格P=5,现行工资率rL=10,企业应雇用多少工人?
解:①由生产函数可以求得厂商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APL=(10L-3L2)/L=10-3L(1)MPL=10-6L(2)当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相交,即
APL=MPL 时,决定最低的劳动投入量:将(1)、(2)代入, 10-3L=10-6L 得 L=0 当边际产量为零,即MPL=0时,决定劳动投入量的最大值: 10-6L=0 得L=5/3 可见,该厂商的合理投入区为[0,5/3]。②厂商雇用劳动的最优条件为
P×MPL=rL 5(10-6L)=10 L=4/3 即劳动的最优投入量为4/3个单位。
2、厂商的生产函数为y=24L1/2K2/3,生产要素L和K的价格分别为rL=1和rk=2。试求:
(1)、厂商的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2)、如果资本的数量K=27,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3)、厂商的长期成本函数? 解:①根据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条件 MPL/rL=MPK/rK 得(12L-1/2K2/3)/1=(16L1/2K-2/3)/2 得2L=3K,即为劳动与资本最优组合。
②短期成本函数由下列二方程组所决定: y=f(L,K)c=rLL+rK━(━r)即 y=24L1/2×272/3 c=L+2×27 解得c=(y/216)2+54 ③长期成本函数由下列三条件方程组所决定: y=f(L,K)c=rLL+rKK MPL/rL=MPK/rK 即 y=24L1/2K2/3 c=L+2K 2L=3K 从生产函数和最优组合这两个方程中求得L=y6/7/15362/7 和 K=(2/3)×(y6/7/15362/7)代入到第二个方程中得到厂商的成本函数为 c=5/(3×15362/7)×y6/7
3、证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必然会在生产扩展曲线上选择投入组合。
回答三个问题:⑴利润最大化与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一致性;⑵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⑶生产扩展线方程的概念,与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一致性。)
厂商的利润π=TR-TC=PQ-TC,将其对生产要素求一阶导数令其为零以寻求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设该厂商仅使用劳动L和资本K两种生产要素,即Q=f(L,K)=Q0,TC=rLL+rKK 则分别对L,K求偏导数得: P -rL=0,P -rK=0,按边际产量的定义替换并将两式相除得:MPL/MPK=rL/rK。此即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入组合。
又由生产扩展线的定义为一系列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的切点的连线,等产量线上任意一点切线的斜率为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L,K=MPL/MPK,而等成本线为C=rLL+rKK=C0,其斜率为rL/rK,因此可得生产扩展线的方程为MPL/MPK=rL/rK,与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入组合相同。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必然会在生产扩展曲线上选择投入组合。
第四章、市场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总收益是指厂商按照一定的价格出售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所获得的全部收入,表示为:TR=P(y)y。平均收益指厂商平均每单位产品所获得的收入,AR=TR/y=P(y)。边际收益表示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收入增量。用公式表示为:MR(Q)=dTR(Q)/dQ。
2.?厂商利润最大化成原则:是厂商决策所遵循的一般原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厂商选择使利润达到最大化的产量,满足最后一单位产品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所付出的边际成本这个条件,即
MR=MC。
3.?完全竞争市场::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基本特征:①市场上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每个占有非常少的市场份额,以至于都把市场价格视为既定而加以接受;②厂商生产的产品是无差异的,至少在消费者看来是如此;③行业中不存在进入障碍,厂商进入或退出是自由的;④消费者或厂商拥有完全信息。
4.?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整个行业规模和产量扩大而使个别厂—商平均成本上升或收益减少的现象。一个由众多厂商构成的行业整体规模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有时会造成一系列不利的条件,使个别企业在内部生产方式没有变化时的平均成本提高或收益降低。根据引起外在不经济的原因的不同,外在不经济又可分为技术性外在不经济和金融性外在不经济。技术性外在不经济是指由于行业的发展而引起的资源缺少、招工困难、动力不足、运输紧张等非货币因素引起的外在不经济。金融性外在不经济是随着行业的发展,商业可用土地越来越少,竞争就会把地价提高,地价上涨就会使内在生产方式并无变化的个别厂商的成本提高,收益减少。
5.?价格歧视: 在垄断的情况下,对不同顾客收取不同价格的情况。厂商对不同的顾客加以区分,并使其支付不同价格。实现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厂商不能是价格的接受者,即有权改变价格;厂商必须能够按需求弹性对顾客加以区分;买者必须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厂商必须能够防止产品的再次出售。价格歧视有以下三种情况:①完全价格歧视或一级价格歧视。厂商尽可能对每个顾客购买 的每一产品按其所愿意支付的最大价格出售,这一最大价格称为顾客的保留价格。而对每一顾客按其保留价格出售的情况叫做第一级价格歧视。然而由于顾客很多,一个厂商无法对每一顾客收取不同价格,厂商不可能知道每位顾客的保留价格。实际上,完全的一级价格歧视是不可能实现的。②二级价格歧视。在有些市场上,在每个给定时期内每个消费者可能购买许多单位的某种产品,而消费者的需求则随着其购买量的增加而减少,它所愿意付出的价格也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降低。例如水、电、煤气等。在这种情况下,厂商可以按照购买量的多少来造成歧视,即对同样的产品或服务按其所属数量层次的不同来收取不同的价格。③三级价格歧视。垄断者能把消费者分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类别,对每类消费者制定不同的价格。每一类就是一个单独的市场。如一个垄断者在两个分离的市场,一是国内市场、另一个是国外市场出售其商品,分别制定不同的价格。
6.?垄断竞争市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行业中有大量的卖者和买者;第二,cs提供有差异但彼此接近的替代品;第三,cs进入或退出是自由的。
7.?寡头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市场上存在少数cs,单个cs的产销量占整个市场相当大的份额,从而对市场价格具有明显的影响力;第二,少数寡头之间的行为相互依存;第三,寡头市场上的价格相对稳定,竞争可以是非价格形式;第四,市场上存在进入障碍。
8.?古诺模型: 经典的寡头分析是古诺双寡头mx。古诺mx可以
在一个简单的情形中得到说明。假定两个面临同一市场的竞争cs,它们生产无差异的产品,成本为0。起初,Acs选择市场总量的1/2,以便利润最大化。随后,Bcs将余下的1/2作为其面临的市场需求,并与A一样选择其中的1/2即1/4的产量。结果,Acs的利润因Bcs的加入而未能达到最大,于是它变动产量,将Bcs生产1/4余下的3/4作为决策的依据,选择其中的1/2即3/8。同样,Bcs将会选择5/16。如此最终,两个cs各选择1/3的产量,而且它们没有进一步变动产量的动力,从而市场处于均衡。
9.?纳什均衡:指如果其他参与者不改变策略,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具体地说,在对策中,对一个策略组合(S1*,„,Sn*)而言,如果对每一个局中人i,在其他局中人不改变策略的条件下Si*是第i个局中人的最优策略,即对于任意一个可行的策略Si’,都有ui(S1*,„,Si-1*,Si*,Si+1*,„,Sn*)≥ui(S1*,„,Si-1*,Si’,Si+1*,„,Sn*),则称(S1*,„,Sn*)是对策G的一个纳什均衡。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1、什么说厂商均衡的一般原则是MR=MC?
cs在进行决策时都试图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增加一单位决策量,cs增加的收益大于增加的成本。经济学中通常称这一原则为利润最大化原则。它适用于所有以利润为目标的经济单位对所有决策变动进行的选择。
cs提供产量一方面会带来收益,另一方面也会形成成本。在既
定产量的条件下增加产量,如果cs由此增加的收益大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成本,即,MR>MC,那么生产该单位产品就有剩余,从而使得利润总额有所增加。因此,利润最大化cs就会把它生产出来,即在这种条件下,cs会增加产量,直到二者相等为止。相反,如果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小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成本,即MRMFC,这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L投入带来的TR的增加量超过雇用这个单位L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也就意味着继续增加L投入量,增加的每单位L投入量都可获得利润,从而增加L投入可使总利润有所增加;反之,假如MRPSL。如果信息是完全的,那么对应于需求曲线D,将分别决定两个不同的价格PH>PL。但是由于信息不完全,买者并不知道轿车的质量,因而他会以平均质量决定供给曲线SA和PA。结果,高质车因不愿意接受PA,而退出市场。因此,在这一市场上只有低质车才能成交,即用低价购买“货真价实”的低质品。不完全信息导致市场失灵的另外一个例子是道德风险问题。以保险为例,通常投保人要比保险公司更了解投保对象的情况。但当双方签订保险合同之后,信息的不完全又会产生新的问题。一般而言,投保对象出险的可能性与投保人所采取的保护措施相关联。由于保险公司很难了解投保人对保护措施的付出,因而这一市场上存在着信息不完全性。这种不完全性使得保险公司会因为出险的可能性提高而蒙受损失。一种可能的结果是,保险公司提高保费,不容易出险的投保人退出该市场,从而市场再次失灵。
2、简要分析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或)长期均衡。
(l)短期均衡。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每个厂商都是价格接受者,因而厂商的边际收益等于平均收益,都等于市场价格。按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进行生产的利润最大化厂商选择最优产量的条件是p=MC。
对应于上述条件,完全竞争厂商可以处于获得超额利润、获得正常利润和亏损状态的均衡。当市场价格低于平均可变成本最低点时,厂商生产要比不生产损失更大,这是厂商停止营业点。
对应于高于平均可变成本最低点的市场价格,厂商会在边际成本曲线上确定相应的供给量。因此,平均可变成本之上的边际成本曲线是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并且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作用,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递增,因而厂商的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2)长期均衡。在长期中,厂商将不断调整固定投入的数量,使得在每个产量下,生产规模都是最优的。因此,长期成本曲线将是厂商决策的依据。与短期中的行为一样,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选择最优产量的必要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长期边际成本。同时,由于长期内厂商没有固定成本与不变成本之分,因而当价格高于平均成本时,厂商才提供供给;否则,厂商退出该行业。
同时,在长期中,行业中存在着厂商的进入或退出,因而厂商的长期均衡要受到行业调整的影响。假定厂商的进入和退出不影响单个厂商的成本,则行业中厂商的进入或退出只影响到市场供给,从而影响到市场价格。
如果完全竞争行业中的厂商获得超额利润,那么势必会引起其他
行业中厂商的进入。结果将使得市场价格降低到厂商的平均成本最低点为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单个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是p=LMC=LAC。
3、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行业供给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由于长期中存在着厂商的进入或退出,因而厂商的长期均衡要受到行业调整的影响。
(1)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随着厂商数目从而产量的增加,如果行业中单个厂商的成本降低,则称该行业存在着外在经济;相反,则称存在着外部不经济。
(2)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假定行业中单个厂商的成本不随厂商的进入和退出而改变,再假定行业中所有厂商具有相同的长期成本,这样,在长期内,所有厂商都会至少获得超额利润,因为,否则,厂商就会退出该行业。然而,如果一个行业长期内存在着超额利润,势必会引起其他行业中厂商的进入,结果会使市场价格降到厂商的平均成本最低点为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单个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是:P=LMC=LAC。如果整个行业面临的市场需求发生变动,那将导致原有的均衡被打破。但由于单个厂商的成本并不发生改变,因而最终结果只是厂商的数目增减而已。因此,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由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决定的水平曲线。
(3)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假定最初厂商和行业均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此时出现行业的市场需求增加。结果将会导致市场价格提高,使得每个厂商都获得超额利润。超额利润驱使其它厂商进入。行业的外在不经济使平均成本最低点升高。这样,由厂商的长期平均
成本最低点决定的行业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4)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如果行业中存在外在经济,结果行业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4、评述垄断竞争理论。
垄断竞争市场是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市场之间而又比较接近于完全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其形成的条件主要有四点:(l)大量的厂商生产有差异的替代品;(2)每个厂商市场份额很小,其行为不会引起其他厂商的报复;(3)厂商进入或退出生产较为容易;(4)行业中存在着模仿。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由于产品差异,厂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产品的价格,即通过改变生产产品的数量来影响商品的价格,所以,垄断竞争厂商面临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但在该市场上,代表性的垄断竞争厂商有两条需求曲线。第一条是厂商的市场份额曲线,即在所有厂商同样改变价格时代表性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用D表示。而另一条需求曲线d表示垄断竞争厂商改变其自身产品的价格,而其他厂商都保持价格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较之需求曲线D,厂商“自身”的需求曲线d更为平坦,从而二者相交。在D与d相交时,垄断竞争厂商的选择的价格与市场价格一致,从而表明垄断竞争市场的供求均衡。
垄断竞争厂商将会依照于上述收益曲线来决定最优的产量和价格。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该理论分析是以产品差异和自由
竞争为条件的。在理论分析中很少涉及到生产集中的后果,因而也就不能分析作为资本主义现代经济一种表现的垄断现象的深刻基础和对社会经济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此外,把产品差异为特征的垄断与生产集中所导致的垄断混为一谈,使得垄断竞争分析并不具有一般性。不过也应该看到,对于垄断竞争对竞争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及垄断的消极作用的分析是有意义的。
5、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是如何对寡头市场上的价格较少变动作出解释的?
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是用于寡头市场行为分析的一个理论模型。这一模型假定,对应于一个特定的价格,当一个寡头厂商提高价格时,其他厂商将不会跟随,但若它降低价格,其他厂商也会如此。结果,单个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具有一个折弯点。
对应于一条折弯的需求曲线,寡头厂商得到自身的边际收益。通过此边际收益,厂商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决定最优产量,并在需求曲线上索要价格。与通常厂商不同的是,折弯的需求曲线对应的边际收益曲线在折弯点处不连续,如图2—8所示。
厂商将继续按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决定最优数量。但是,我们注意到,当边际成本恰好与边际收益在边际收益的断点处相等时,只要边际成本的变化不超过一定幅度,就不会影响厂商的均衡产量和价格。这样,该模型对寡头市场的价格稳定性给予了充分的说明。
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的缺陷是没有说明最初的价格是如何决定 的。
6、为什么说古诺模型的均衡是一个纳什均衡?
⑴古诺模型的均衡分析:古诺假定市场上只有A、B两个生产和销售相同产品的厂商。厂商的生产成本为零,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是线性的。两个厂商都准确地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两个厂商都是在将对方产量作为已知的条件下,分别确定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
假定A厂商首先进入市场。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A厂商选择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产量。在线性需求的条件下,最优产量为市场总容量的1/2。之后B厂商进入市场。B厂商在已知A厂商的产量之后决定自身的利润最大化产量:B厂商选择A厂商后剩余的市场容量的1/2,即全部时常容量的1/4。这之后,当A厂商知道B厂商留给他的市场容量为3/4,时,为了利润最大化,A厂商将调整产量至总市场容量的3/8。对应于A厂商选择后剩余的5/8的市场容量,B厂商再次按剩余市场容量的一半进行生产。如此等等,经过一系列的产量调整之后,A厂商的产量逐渐减少,而B厂商的产量逐渐增加。最终,当A和B的产量分别达到时常总容量的1/3时,市场处于均衡。而市场价格则由此时的两个厂商的数量总和所对应的需求曲线上的点所决定。
⑵纳什均衡指的是如果其他参与者不改变策略,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也就是说,当其他参与者的策略给定的时候,自己的最优策略就是纳什均衡策略。假设第i个参与人的策略为
Si*,其他参与人的策略为S-I,那么为纳什均衡解的条件是ui(Si*,S-i*)≥ui(Si*,S-i*),其中Si为第i个参与人的任何一个其他的策略。这时候,(Si*,„,Sn*)就是纳什均衡。
⑶古诺模型的均衡产量就是各方都不会改变的均衡解。这正符合纳什均衡的定义。实际上,古诺模型的分析过程就是纳什均衡的实现过程。
三、计算与证明(2000年)
已知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Q=50-3P。(1)、试求厂商的边际收益函数。
(2)、若厂商的边际成本等于4,试求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和价格。
解:(1)由需求曲线得 P=(50-Q)/3 从而 TR=PQ=(50Q-Q2)/3 MR=50/3-Q×2/3(2)根据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 MR=MC,又MC=4, 于是 50/3-Q×2/3=4 Q=19 代入到反需求函数中得到 P=(50-19)/3=31/3 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
一、名词解释
1、引致需求:不同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cs购买生产ys并
不是为了己的直接需要,而是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以获得收益。由消费对产品的直接需求所引发的cs对生产ys的前接需求被称为引致需求。
2、边际产品价值:边际产量与产品价格之积,即VMP=P*MP。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它是完全竞争厂商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所增加的收益,即“边际收益”。
3、边际收益产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厂商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收益。它等于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产品的边际收益之积:MRP=MR×MP。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如卖方垄断市场)上,由于厂商出售既定的产量可以索要的价格与厂商的产量有关(通常呈反方向变动),因而一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为厂商增加的收益不等于原有价格与边际产量之积(因为增加这些产量会导致所有产量价格下降)。这样,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就等于该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产出量的边际收益之间的乘积。
4、边际要素成本:厂商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成本增加量。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不变,所以增加一单位要素的成本就等于该要素的价格。在要素的买方垄断市场上,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要素成本高于要素价格。这是因为这时厂商面对的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要素供给曲线。因而,厂商使用要素的数量影响到要素的价格。
5、平均要素成本:厂商购买每单位生产要素平均支付的成本。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它等于该要素的市场价格。在生产要素买方市场
上,它就是厂商面对的要素供给曲线。这时,其曲线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6、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随着劳动价格即工资率的提高,最初劳动的供给量逐渐增加,但当劳动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供给量反而减少的情况。这是因为,劳动供给是消费者在既定时间约束下对获取收入和消费闲暇之间进行最优配置的结果。当工资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其收入效应(增加闲暇消费)逐渐超过了其替代效应(减少闲暇消费)。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1、简要说明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与产品市场一样,完全竞争市场上有众多的厂商和众多的要素供给者,他们都按照既定的要素价格选择最优的要素使用量和供给量。在产品市场上,厂商也是完全竞争者,即产品的市场价格是厂商决策的依据。
就厂商而言,厂商选择要素使用量的原则是利润最大化,即要素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为该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即边际产量与价格的乘积。这是因为,增加一单位要素可以增加的产量等于该要素的边际产量,而这些产量以不变的产品价格出售,所以,增加该要素一个单位给厂商带来的收益就等于边际产量乘产品价格,即VMP=p×MP 从要素的“边际成本”考察,由于厂商面对的要素价格由市场供
求所决定,不随厂商使用要素数量的多少而改变,因此增加一单位的要素所增加的成本等于该要素的价格。由此可知厂商的使用要素利润最大化原则表现为
VMP= p×MP=r 式中:r为要素的价格。
对应于由市场所决定的要素价格r,厂商选择利润最大化的要素使用量,因此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构成了厂商对该要素的需求曲线。由于要素的边际产量MP服从递减规律,而产品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产品价格保持不变,因而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VMP也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而递减,即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为什么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试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
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是指随着劳动价格即工资率的提高,最初劳动的供给量逐渐增加,但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供给量反而逐渐减少的情况。
劳动的供给是消费者在既定时间约束条件下对获取收入和消费闲暇之间进行最优配置的结果。一方面,对消费者而言,与消费商品一样,消费闲暇也可以获得效用。不同的商品和闲暇时间的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满足可以由一系列的无差异曲线加以表示。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支配的时间是既定的。在既定的时间约束条件下,消费者合理地安排劳动和闲暇时间,以使效用满足为最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商品的收入来源为劳动收入,这样,只有当劳动者每单位收入获得的收入购买商品获得的边际效用与每单位收入用
于闲暇获得的边际效用相等时,消费者才处于最优状态。结果,对应于任意的工资率,消费者决定闲暇消费,从而决定劳动时间。因此,由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可以得到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曲线之所以出现向后弯曲的形状,源于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强度。假定消费者消费的商品及闲暇都是正常物品;但与其他商品不同,当涉及到闲暇这一特殊商品时,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方向相反。由于工资率反映了闲暇的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工资率的提高,消费者消费闲暇的相对价格提高,因而替代效应的结果是消费者减少闲暇时间的消费,而用其他商品的消费予以替代,以便实现相同的效用满足。结果,闲暇时间减少,劳动时间增加。同时,工资率提高也产生收入效应,即工资率上升意味着劳动时间不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这样,随着工资率提高,消费者会增加所有商品,包括闲暇的消费,即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时间减少。
由此可见,工资率上升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对闲暇,从而对劳动时间的影响是反方向的,因而二者的强度决定了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闲暇需求量随其价格上升而下降;反之,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闲暇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上升。这就意味着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如果原来的工资即闲暇价格较低,则此时的劳动供给量较小,工资上涨的收入效应不能抵消替代效应;但如果工资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此时劳动供给量也相对较大,则工资上涨引起的整个劳动收入增量就很大,从而收入效应超过
替代效应。这就是说,当工资的提高使人们富足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人们会更加珍视闲暇。因此,当工资达到一定高度而又继续提高时,人们的劳动供给量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因此,当工资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供给曲线开始向后弯曲。(画图说明。)
3、以劳动市场为例,分析比较完全竞争与产品卖方垄断条件的生产要素价格决定。
劳动市场由劳动的供给和劳动的需求两方面构成。劳动的供给来源于劳动者,而劳动的需求来源于生产者。劳动这种要素的价格是市场均衡的一个价格,但它受到市场条件的限制。为了简单起见,假定市场的不完全因素来源于生产者。
从劳动供给方面考察,劳动的供给是消费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进行最优分配的结果。首先,消费者需要消费商品,也需要休息,前者是对收入的消费,而后者则是对闲暇时间的消费,它们都给消费者带来正的效用。其次,消费者可以使用的时间是既定的,比如每天只有24小时,这构成了消费者的约束条件。这样,消费者的最优化行为可以表述为既定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
对应于既定的劳动价格,当消费者在每单位货币购买消费品和闲暇时所获得的边际效用相等时,处于最优状态,此时决定劳动的最优供给量并由此得到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一方面,随着劳动价格上升,消费闲暇时间相对昂贵,替代效应的结果是消费者增加劳动时间而减少闲暇;另一方面,劳动价格提高又意味着消费者收入增加,收入效应的结果使得消费者同时增加所有商品的消费,包括闲暇,从而
劳动数量减少。因此,当劳动价格提高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劳动数量增加,即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否则,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通常认为,在工资率较低时,工资提高的替代效应强于收入效应,只有当工资率很高时,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故理论分析中把劳动供给曲线视为向右上方倾斜。
再从劳动需求方面考察,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来源于引致需求,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因此,其决策准则是所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这一点也适用于厂商对要素使用量的决定。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为该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即边际产量与价格的乘积。这是因为,增加一单位要素可以增加的产量等于该要素的边际产量,而这些产量以不变的产品价格出售,所以,增加该要素一个单位给厂商带来的收益就等于边际产量乘产品价格,即 VMP= p×MP 同时,增加一单位要素的“边际成本”为该要素的市场价格,因为它不随厂商使用要素数量的多少而改变。由此可以知道厂商的使用要素利润最大化原则表现为 VMP= p×MP=r 式中:r为要素的价格。随着要素价格r的变动,厂商根据这一条件选择最优要素使用量,因此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构成了厂商对该要素的需求曲线。由于要素的边际产量MP服从递减规律,因而要素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如图。
如果厂商是产品市场上的卖方垄断者,它面临着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产品市场需求曲线,因而其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边际
收益)不等于而是小于价格,因为增加这些产量会导致所有产量的价格下降。这就是说,卖方垄断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为产品的边际收益与要素的边际产量之积,即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它小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从要素的成本方面来看,由于厂商在要素市场上是一个完全竞争者,故要素的边际成本仍为要素的价格。这决定了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是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MRP=MR*MP=r 由于要素的边际产品MP和产品的边际收益MR服从递减规律,因而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也向右下方倾斜。
要素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决定要素价格和数量。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完全竞争市场和产品卖方垄断的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于要素的需求,即前者由边际产品价值决定,而后者则取决于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相比而言,在卖方垄断条件下,由于厂商面对的产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因而其产品的边际收益低于产品价格曲线,故其对要素的需求曲线要低于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在同一要素供给条件下,卖方垄断条件下决定的要素价格更低,要素使用量更少。
4、试说明欧拉定理在要素收入分配理论中的含义。
欧拉定理是对应于齐次函数的一个数学定理。在经济学中,欧拉定理就说明了如果生产函数是规模收益不变的,也就是一阶齐次的,那么每种生产要素按照边际产品获得收入恰好等于它们的总产量。用公式表示为:
Y=MPLL+MPKK
这一结论对于边际分配论具有很强解释意义。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当所有的要素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时候,厂商对要素的均衡使用量所对应的边际产品价值恰好等于此时的要素价格。根据欧拉定理,当厂商的生产规模收益不变的时候,要素按照这个价格取得的收入恰好等于所有的产量的价值。因此,按照要素的边际产品进行分配是合理的。
三、计算与证明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是什么?证明你的结论。
解:(1)利润最大化要求任何经济活动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2)假定除了劳动这一要素之外,其他生产要素都不会发生变动。这样,厂商的利润可表示为:л=TR-TC 所以,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 dл/dL=dTR/dL-dTC/dL(3)从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方面看,当厂商增加一种生产要素劳动的投入数量时,一方面,带来产品的增加,另一方面,带来收益增加量。结果,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总收益为:TR/△L=△TR/△Q×△Q/△L=MR×MP 即要素(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MRP。
(4)从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方面看,如果其他投入数量保持不变,则厂商的总成本取决于变动投入的数量。经济学中增加一单位要素的边际成本被定义为边际要素成本,表示为MFC。
(5)于是,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表示为 MRP=MFC 否则,若MRP>MFC,厂商会增加要素投入;反之,则减少;直到相等。
特别地,如果厂商是产品市场上的完全竞争者,则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产品的价格,从而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产品价值;如果厂商是要素市场的完全竞争者,则要素的边际成本就等于该要素的价格。
第六章、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微观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理论。局部均衡指某一商品市场或部门的需求和供给处于均衡的一种状态。一般均衡指经济中所有商品市场或部门的需求和供给同时处于均衡的一种状态。局部均衡以所有其他商品和市场要素的价格和供求状况不变为条件,研究一种商品或市场要素的供求状况对价格的决定作用。与此不同,一般均衡理论把经济社会的价格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研究经济社会的各种商品和市场要素的供求状况和价格同时达到的均衡对价格的决定作用。
2.瓦尔拉斯定律:①对于任意价格,整个经济社会中所有成员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一定等于出售商品和劳务所得到的收入。②这一恒等式对一般均衡的意义在于,它表明无论经济是否处于一般均衡,总有一种商品的价格可以由其他商品的价格表示出来,即当所有
其他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另一个市场一定处于均衡。因而,一般均衡分析不可能得到所有市场的价格。但是,如果规定一种商品为一般等价物,那该商品的价格就是1,从而一般均衡才可能有确定的解。③由此可见,该定律成立,意味着一般均衡分析只能得到相对价格。
3.?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经济效率。指对于一定的配置而言,当不存在任何变动,使得再配置可以在不影响他人福利状况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福利状况,则称原有的配置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
4.交换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在纯交换经济中,消费者通过交换获得最大满足。当任意两个消费者消费任意两种商品时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时,不可能在不影响他人福利条件下使得另外一个人获得更大的福利,因此交换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是RCSA1,2=RCSB1,2 在表示纯交换的埃奇沃斯框图中,当两个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相切时,交换符合帕累托最优。
5.生产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生产中,生产要素可以被用于不同产品的生产。当任意两种生产要素被用于任意一种产品生产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时,不可能在不影响一种产品产量的条件下使得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增加,因此生产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是RTS1L,K=RTS2L,K 在表示生产的埃奇沃斯框图中,当两种产品生产的等产量曲线相切时,生产符合帕累托最优。
6.交换与生产同时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如果经济中某种物品既可以用于生产也可以用于消费,那么经济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
件是,任意两种产品对消费者而言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的产品转换率,即RCS1,2=RPT1,2.此时,两种产量转换曲线与消费者消费这两种产品的无差异曲线相切
7.产品转换率:两种生产要素可以利用生产一种产品,同时也可以用来生产其他的产品。产品的转换率就是社会放弃一个单位的商品1可以换来商品2的数量,即:RPT=∣ΔX2/ΔX1∣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1、简要说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的基本思想。
一般均衡分析是将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而进行的分析,它的基本思想是把单个市场的均衡条件推广到多个市场。一般均衡理论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是否存在一系列价格使所有市场同时处于均衡,即所谓的一般均衡存在性问题。
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在1874年建立的被后人称为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的分析框架如下。
假定整个经济中有k种产品和r种生产要素。这样,整个经济中就有k种产品市场和r种生产要素市场。
首先,从产品市场均衡进行考察。产品的需求来源于消费者。对特定商品而言,消费者的需求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其他商品价格以及消费者的收入等。但消费者的收入又来源于生产要素的价格。这样,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取决于所有产品及要素的价格,即
xi=xi(p1,„,pk;pk+1,„,pk+r)(i=1,„,k)
产品的供给来源于厂商。厂商的供给同样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其他商品的价格和成本。而厂商的成本又决定于要素价格。这样,一种产品的市场供给也取决于各种价格,即
yi=yi(p1,„,pk;pk+1,„,pk+r)(i=1,„,k)当市场需求等于市场供给时,一种产品的市场处于均衡,即 xi=yi(i=1,„,k)其次,从要素市场均衡进行考察。要素的需求是厂商的引致需求,它不仅取决于各种要素的价格,也与其他产品价格有关,即
xj=xj()要素的供给来源于消费者,并且是效用最大化的一个推广,即当市场需求等于市场供给时,要素市场处于均衡,即
yj=yj()如果存在着p1,„,pk和pk+1,„,pk+r使得上述k+r市场均衡条件成立,就意味着一般均衡存在。这一问题归结为k+r个方程是否能得到k+r个价格的问题。当初,瓦尔拉斯认为,这取决于这k+r个方程是否独立。但就整个经济系统而言,无论价格有多高,所有的收入之和一定等于所有的支出之和,即
这一恒等式被称为瓦尔拉斯定律。
由于瓦尔拉斯定律成立,不可能存在k+r个相互独立的均衡价格。但取某种商品为“一般等价物”,则问题得到解决。据此,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断言,基于局部均衡分析的一般均衡价格存在
2、利用埃奇沃斯框说明纯交换经济的一般均衡。
纯交换经济是指只有交换而没有生产的经济。假定在这一经济中,有两个消费者交换两种商品。假定第;个消费者最初拥有的第j种商品的数量为wij,而选择的消费者数量为 xij。
假定两种商品的价格为pl和p2。对于第一个消费者而言,他按照这一价格出售最初拥有的两种商品可以获得的全部收入构成了他的预算约束。在这一预算约束条件下,当该消费者获得效用最大化时处于局部均衡。
在图中,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过初始点,而当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与这一条预算约束线相切时,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即处于局部均衡。
类似的分析也适用于第二个消费者。
很显然,当把两个消费者的均衡置于埃奇沃斯框图中时,两个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重合。但对应于两个商品的既定价格,两个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点并不一定重合。如果价格发生变动,预算约束线将围绕着初始点旋转。当(x11-w11)+(x21-w21)=0时,第一种商品的市场处于均衡。此时,两个消费者选择的最优点重合。第二种商品也同样。但在图中不难发现,只要第一种商品的市场处于均衡,第二种商品也一定处于均衡。由此决定的价格(事实上是相对价格)即为一般均衡价格。
3、什么是帕累托最优配置,其主要条件是什么?(1999年)需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纯交换:任意两个消费者对任意两
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RCSA 1,2=RCSB 1,2。②生产:任意两种要素生产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RTS1 L,K=RTS2 L,K。③生产和交换同时:生产过程中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RCS1,2=RPT1,2。
4、西方微观经济学是如何论证“看不见的手”原理的? 依照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市场需求来源于消费者。消费者出于利己的动机,用既定的收入购买商品,按既定价格支付购买商品的费用,以实现最大的效用满足。通过产品市场供求机制,消费者的支付变为企业的收入。对应于既定的市场价格,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厂商选择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以使得每一产量下的成本为最低。同时,厂商必然使其产量处于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之处。在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的情况下,市场价格等于厂商生产的边际成本,同时等于平均成本,这意味着厂商以最低的成本来进行生产。不仅如此,厂商生产的平均成本是企业家支付的生产要素的报酬,等于工资、利润(或利息)和地租的总和,它们分别补偿劳动、资本和土地在生产上所做出的贡献。
上述描绘的市场机制运行结果可以通过所有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在所有市场上同时达到,即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在一般均衡状态下,在不减少任何成员的福利的情况下,无法再增加任何一个成员的福利,从而社会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依照帕累托最优标准,首先,从消费者消费最终产品来看。对于任意一个消费者而言,在既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消费者可以按
市场价格选择任意的商品和劳务。如果消费者只消费一种商品,其对于该商品的购买量取决于他对最后一单位商品的估价:如果估价超过价格,他就会购买;否则,他就不会购买。这样,当每个消费者达到均衡时,从整个经济体系来看,他们所消费的数量都是他们愿意持有的数量,任何数量的变动都不会使其中一个消费者得到好处。
其次,从企业使用生产要素生产最终产品来看。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厂商必须选择最小成本的生产技术,以最合理的比例组织生产要素投入,从长期来看,厂商提供的产出倾向于使得技术最优、成本最低。市场机制在生产方面的效率不仅在于企业合理使用生产要素数量,而且表现于资源在企业之间的配置。如果企业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企业使用该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恰好使得边际产品的价值等于要素的价格。只要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超过该要素的价格,企业就会更多地使用它。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价格对所有厂商都相同,因而该种生产要素为所有的企业所生产的边际产品的价值都相等。尽管不同的企业可以使用不同的生产技术,但从边际的意义上来看,谁也不能从单位生产要素中获得更多。任何使得生产要素在企业之间分配数量变动的再配置,都是缺乏效率的。
最后,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来看。就一种特定的商品而言,价格既反应了消费者对于最后一单位商品的评价,又反应了企业生产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成本。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消费者对于不同商品数量的评价通过需求曲线表现出来,而企业生产不同产量时的边际成本则体现在供给曲线之中。因此,当竞争的市场处于均衡时,需求量等
于供给量,企业提供了消费者想要的数量。任何其他的生产数量都不是最优的。若消费者的评价超过企业的边际成本,那么增加生产会增进社会福利;反之,若消费者的评价低于企业的边际成本,则减少生产会增进社会福利。同样地,在多种商品情况下,当市场处于均衡时,消费者与企业将面临同样的价格,企业按利润最大化提供产品组合所决定的边际成本之比等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产品组合所决定的边际效用之比。故,完全竞争市场能够提供消费者想要的产品组合。
综上所述,完全竞争市场使得消费最优、生产成本最低,并且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使得企业能够生产出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组合。因此,在帕累托效率意义下,完全竞争市场是有效率的。
需要指出,以上得到的有关市场机制效率的分析是建立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一旦完全竞争要求的一系列条件不能得到满足,市场机制就会出现失灵。
5、为什么说完全竞争市场可以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 一般均衡论的结论告诉我们,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个价格体系,使得所有市场都处于均衡。如果这一价格恰好使得交换、生产以及交换与生产同时符合帕累托最优条件,则说明完全竞争市场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下面考察这一点。
首先,从交换的角度来看,对于任意一个消费者而言,对应于既定的市场价格,为了寻求效用最大化,他所选择的两种商品的最优数量处于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价格比的组合点上,即
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所有的消费者面对相同的价格,因而这
意味着所有消费者消费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均衡时都相等。
其次,从生产方面来看,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润,每个厂商都将把生产要素投入确定在最优组合点上,即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比,即
同样,由于所有生产者面对的生产要索价格都相同,因而经济处于均衡时,任意两个生产者使用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同。
最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产量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因而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相应的价格比。再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任何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时选择的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也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比,即
由此可见,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符合帕累托最优条件,即完全竞争是有效率的。
三、计算与证明
a)纯交换经济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是什么?证明你的结论。
答:①条件是,任意两个消费者消费者A和B消费任意任意两种商品1和2 时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即:RCSA1,2=RCSB1,2。
②如果不相等,那么在两种商品总量一定情况下,两个消费者还可以通过交换在不影响他人的条件下,至少使一个人的状况得到改善。
假定RCSA1,2=2,RCSB1,2=1,这表明,在A看来,1单位第一种商品
可以替换2单位第二种商品;在B看来,1 单位第一种商品可以替换1单位第二种商品。
这时,如果B放弃1单位第一种商品,他需要1单位的第二种商品,即可以原有的效率水平相等。把1单位的第一种商品让给A,这时A愿拿出2单位第二种商品。这样,把其中的1个单位补偿给B,则在A、B均保持原有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还有1单位第二种商品可供A和B分配。故,存在一个帕累托改进的余地。
这说明,只有两个消费者对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才会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第七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一、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1999年):是指由于外部条件或内部原因导致的市场机制转移资源的能力不足而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现象。原因主要有垄断、外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
2.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指私人不愿供给或供给不足的社会需要的产品或劳务。通常具有非排他性或(和)非竞争性。这些特征使得消费者试图成为免费搭车者,从而私人供给者不能得到供给该商品的所有成本,故公共物品时常由政府直接或间接提供供给。
3.免费乘车者问题:指经济中不支付即可获得消费满足的人及其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商品的非排他性。由于商品的这种特征,拥有或消费这种商品的人不能或很难把他人排除在获得该商品带来满足的
范围之外。这一特征及其相应的问题被形象地称为搭便车。
4.外在性(2000年):又称外部经济影响,指从事某种经济行为的经济单位不能从其行为中获得全部收益或支付全部成本。结果,社会所得到收益或成本与经济行为人的收益或成本不相一致。正是这种不一致使得私人的最优与社会的最优产生偏差,从而自发行为导致低效率。它可以不同的形式分类。以某种行为对收益产生影响而言,外在性分为正向外在性和负向外在性两类:前者是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后者是社会收益小于私人收益。以外在性的源泉来划分,外在性有消费外在性和生产外在性两种:前者是消费者的行为对他人产生影响;后者则是生产者的行为对他人产生影响。
5.科斯定理:①科斯为解决外部性问题而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案,内容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自由谈判,那么在交易成本为零或很小的条件下,无论在开始时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初结果都是有效率的。②由此引申出第二定理: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条件下,不同的产权制度会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③科斯定理现已是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结论。
6.逆向选择: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做出这样的选择――尽可能地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该问题研究始于美国经济学家乔治。艾克洛夫的论文《柠檬市场》的旧车市场,后来还有信贷配给、保险业等研究。(由于事先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高质量产品遭淘汰、低质量产品生存下来的现象。处于信息劣势 的一方,往往按平均水平推测产品的质量,从而导致高质量产品的交易价格偏低,交易数量较少,甚至可能导致只有次品才能成交的逆向选择。)
7.道德风险: 源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非对称信息是指某些参与人有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是指代理人签订合约后采用隐藏行为,由于代理人和委托人信息不对称,给委托人带来损失。保险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是指投保人在投保后,降低对所投保标的的预防措施,从而使损失发生的概率上升,给保险公司带来损失的同时降低了保险市场的效率。(指事后的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交易失效的现象。在特定条件下确立的交易,由于事后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采取“不道德的”行为而使得另外一方蒙受损失。道德风险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1、市场为什么或出现失灵?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完全竞争市场所假定的条件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从而缺乏效率的表现。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垄断、外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等。1)政府往往对垄断行业进行管制。价格管制或者价格及产量同时管制是政府通常采取的手段。为了提高垄断厂商的生产效率,政府试图使得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从而使得产量达到帕累托最优水平。2)纠正外在性的传统方法主要有征税或补贴以及外部影响内部化的主张。征税或补贴方案是政府通过征税或者补贴来矫正经济当事人的私人成本。另一种方法是
合并企业,以便使得外在性问题内在化。3)为了解决公共物品导致的市场失灵,经济学家们建议利用非市场的决策方式得到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真实偏好。4)对于信息不完全问题,政府所采取的政策往往是保护信息劣势一方。例如,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二手车市场上强制保修等。
2、结合垄断厂商的均衡,论垄断的效率及其政府对策。1)垄断与低效率。依照帕累托最优标准,垄断市场是缺乏效率的。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意义上讲,价格反映了消费者的边际福利,而边际成本则反映了社会为生产这一单位产品花费的边际成本。垄断市场的均衡状态下,价格高于生产的边际成本,从而存在着帕累托增进的可能。另一方面,以效用的方式说明,社会的净福利是消费者的总效用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由于需求曲线反映了消费者的边际效用,而供给曲线反映了厂商生产的边际成本,因而,既定产量下,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之间的面积度量了社会净福利。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由于垄断厂商的产量低于供求相等所决定的产量,因而垄断所造成的损失为垄断产量到完全竞争产量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之间的面积。
2)对垄断的政府管制。垄断缺乏效率并不总是政府干预的原因。在市场需求所要求的数量范围内,如果生产技术使得平均成本处于递减,则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行业中只有一个厂商进行经营是有利的,并且,这种生产技术对竞争者“自然”会产生排斥作用,因为参与竞争的厂商在生产较少的产量时只能花费更高的成本。这就是所谓 的“自然垄断”。在一些包括自然垄断的情形中,政府往往对垄断行业进行管制。
价格管制或者价格及产量同时管制是政府通常采取的手段。为了提高垄断厂商的生产效率,政府试图使得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从而使得产量达到帕累托最优水平。如果政府只采取价格管制,即规定产品的价格但不规定厂商的生产数量,那么合理的管制价格是厂商的边际成本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价格。对于自然垄断情形而言,上述按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确定管制价格的方法并不适用,因为此时厂商处于亏损状态。在实践中,解决上述难题的一种方式是采取双价制。即首先按市场需求曲线与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确定价格,此时厂商处于亏损状态。之后,允许厂商索要一个高价格以弥补其亏损。在双价制下,可以是某些消费者在低数量上支付较高的价格,而另外一些消费者则在高数量上支付低价格;或者,同一个消费者在不同数量上支付不同的价格。如果政府执行价格和数量管制,从理论上讲,市场需求曲线上的任意一点所决定的价格和数量都是可行的。但在实践中,通常的原则是:对公道的价值给予一个公道的报酬。为此,政府可选择的价格和数量组合是市场需求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的交点,此时厂商获得正常利润。此外,政府也可以采取税收和补贴政策措施。
3、论外在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其对策。
1)外在性又称外部经济影响,是指一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应,但这种效应并没有通过市场交易反映出来。外在性有正负之分,或称为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
2)外在性与资源配置的效率外在性造成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之所以如此,原因是社会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与私人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不相等。假设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私人边际收益,在外在不经济时,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从而私人决策所生产的产量大于社会最优产量;反之,如果存在外在经济,则私人产量不足。
3)纠正外在性的传统方法主要有征税或补贴以及外部影响内部化的主张。征税或补贴方案是政府通过征税或者补贴来矫正经济当事人的私人成本。合并企业使得外在性问题内在化。
4)如果产权界定明确,通过市场交易解决外在性问题是可行的。通过权利的自由交换,经济当事人会以最低的成本寻求解决方案。以Y厂商向x厂商就污染问题而施加外在成本的情形为例。在产权可以自由买卖的条件下,如果法律界定X厂商有权不受污染,那么Y厂商为了能够生产就必须向X厂商购买污染权。这时,Y厂商将因此增加一部分边际成本,而x厂商则得到相应的收益。反之,如果产权界定给Y厂商,即Y厂商有权向X厂商施加污染,那么,X厂商将购买这一权利以便Y厂商不释放污染。结果,市场交易本身使得污染问题得到解决。不仅如此,由于交易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进行的,因而结果是帕累托最优的。
4、信息不完全何以会造成市场失灵?(new)
1)不完全信息问题:现实经济中,信息常常是不完全的。在这里,信息不完全不是指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
第五篇: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复习要点总结
西方经济学(大纲)
第一章、需求和供给
复习提示:重点是理解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说明市场价格如何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处形成,理解弹性概念。难点是理解影响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了解移动后的结果。
一、名词解释
1、需求:特定时期内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根据这一定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D必须具备意愿和购买能力两个特征。
2、供给:一个特定时期内生产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根据这一定义,生产者对某种商品的S必须具备意愿
和能力两个特征。
3、需求规律: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大小,取决于该商品价格的高低。如果商品价格上升,则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相应减少;反之,如果该商品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就增加。也就是说,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着该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增加,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关系。因此,需求规律就是市场上的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的描述。如果把需求规律反映在坐标图上,则这一规律就表现为需求曲线具有的负的斜率,即需求曲线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微观经济学中经常用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和消费者无差异曲线来解释这种规律。应注意的是,需求规律只适用于一般商品即正常商品;对低档商品或吉芬商品商品,则不适用,消费者对低档商品或吉芬商品的需求量是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的。需求规律是在假定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来研究商品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的。
4、供给规律: 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大小,取决于该商品价格的高低。如果商品价格上升,则生产者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就相应增加;反之,如果该商品的价格下降,其供给量就减少。也就是说,生产者对一种商品的供给量随着该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呈同方向的变动关系。如果不供给规律反映在坐标图上,则这一规律就可以表示为供给曲线的正斜率,即供给曲线自左下方向右上方的倾斜。微观经济学中经常用收益递减规律来解释这一规律。应注意,供给规律只适用于一般商品。供给规律是在假定其他因素为常量的前提下对商品的价格及其供给量关系的揭示。
5、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是该市场上供求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供求力量达到一种平衡时,价格或价格机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此时,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就被称为均衡价格,而供求相等的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6、比较静态分析:比较分析不同均衡状态的方法。当一个经济mx的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将对内生变量的均衡数值产生影响,比较静态分析考察这种影响的程度和方向而忽略内生变量的变动过程。
7、需求的价格弹性:度量消费者收入的变动对于需求量变动的敏感程度。其弹性系数定义为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的百分比。
8、需求的收入弹性:在收入水平变化时,某种商品或劳务需求量反应的敏感程度,是购买者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Ey=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收入变动的百分比。当0
9、需求的交叉弹性: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相关商品价格是决定商品需求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化。需求交叉弹性可表示为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的百分比的比。根据需求交叉弹性,可以把两商品之间的关系分为相关商品和无关(非相关)商品。如果需求交叉弹性非零,则两商品为相关商品;如果需求交叉弹性为零,则两商品为无关商品。在相关商品中,如果需求交叉弹性为正值,则两商品是相互替代的商品或称替代品;如果需求交叉弹性为负值,则两商品是相互补充的商品,或称互补品。
10、供给的价格弹性: 供给量变化率对商品自身价格变化率反应程度的一种度量,等于供给变化率除以价格变化率。
11、支持价格:政府规定的,位于市场均衡价格之上的商品价格。由于支持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导致供给大于需求。为此,政府需要增加库存和扩大外需。
12、限制价格:政府规定的,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商品价格。由于限制价格低于市场均衡价格,导致需求大于供给。为此,政府往往需要配额、票证等辅助措施。限制价格常常造成黑市交易。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1、分析并说明引起需求的因素是什么。
除了价格以外,影响消费者对一种商品D的其他因素还有: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预期以及政策因素等。考虑到影响D量的所有因素,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Dd可以一般地表示为:x=x(pr,p,m,p1,„)其中,x代表商品的D;pr者的偏好;p表商品的价格;m表示消费者的收入;p1表示其他商品的价格等。这一函数是一般形式的D函数。
2、分析引起供给变动的因素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影响供给的?
除了商品本身的价格以外,生产技术水平、投入品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预期以及政府政策等因素也对S产生影响。如果以y表示商品的S,T表示技术水平,p代表该商品的价格,rl,r2代表各种投入的价格,p1,p2表示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等,那么,生产者对一种商品的S,可以一般地表示为:y=y(T,p,r1,p1,„)该函数被称为S函数。
影响供给量的其他因素之一发生变动,生产者的供给就会发生变动。首先是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会使产量提高,从而使得供给增加。其次是生产过程中投入品的价格。投人品价格提高,商品的供给减少。第三,相关商品的价格。如果一个cs生产两种在原料上具有竞争性的商品,那么相关商品价格提高导致一种商品供给减少;相反,如果另一种商品是一种联合的副产品,相关商品价格提高将导致一种商品的供给增加。
3、运用供求分析说明:“谷贱伤农”的道理何在?为什么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要限制石油产量?
“谷贱伤农”是指农产品获得丰收不仅不能使得农民从中获益,可以还会因农产品价格下降而导致收入降低。一般来说,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很小,即农产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当农产品的价格下降以后,需求量的增加幅度难以弥补价格下降对收入的影响,从而使农民的总收益下降。同样的道理,由于石油为各国的重要能源,其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在石油的需求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石油输出国组织限制石油的供给,会使得石油的价格将上涨。由于各国对石油的需求缺乏弹性,因而石油价格上涨将使得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总收益增加。若不限制石油供给,供给增加将导致石油价格下降,而供给量的增加不能弥补价格下降对收益所造成的损失。故而他们要限制石油产量。
三、计算与证明
1、若市场需求曲线为Q=20-4P,求价格P=4时需求价格的点弹性值,并说明怎样调整价格才能使得总收益增加。
解:当价格P=4时,需求量Q=100。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定义有 Ed=-dQ/dP×P/Q=5×4/100=0.2
由于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即缺乏弹性,故提高价格会使得总收益增加。第二章、效用论
复习提示:难点是理解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重点是如何利用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得到需求曲线。
一、名词解释
1、效用:是指商品或劳务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即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时所感受的满足程度。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基数效用论的基本假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劳务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或劳务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原因在于追加消费的商品或劳务对消费者的刺激和重要性逐渐下降。
3、消费者均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并将保持不变的一种状态。在既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当消费者每单位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都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时,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即RCS1,2=MU1/MU2= P1/P2 和P1X1+P2X2=M 图形表示为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切点。
4、预算约束线:在消费者面临的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收入对效用最大化形成约束。既定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可以购买到的商品组合构成的曲线即为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预算约束线方程为P1X1+P2X2=M。预算约束线限定了消费者能够选择的商品的范围。
5、无差异曲线:可以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描绘出来的轨迹。在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对消费者而言是无差异的,通常具有特点:(l)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会相交;(2)无差异曲线有无数条,每一条代表着一个特定的效用等级,并且离原点越远,所代表的效用等级就越高;(3)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6、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它表示在保持消费者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商品的数量。以RCS代表。呈递减趋势。
7、替代效应: 因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使得消费者在保持原有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
用较便宜的商品代替较昂贵商品而对商品需求量产生的影响,为替代效应。
8、收入效应: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消费者改变消费数量而对商品需求量所产生的影响,为收入效应。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1、为什么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试利用基数效用论加以说明。①基数效用论假定效用大小可以用基数加以衡量,并且是递减的。②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会以货币的边际效用λ为标准来衡量增加商品消费的边际效用MU,以便获得最大满足。若 MU/P>λ,消费者就选择消费商品;若MU/P<λ,消费者则选择消费货币。因此,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MU/p=λ。它表示,为了获得最大效用,消费者购买任意一种商品时,每单位货币购买该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都相同,恰好等于一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
③上式意味着,如果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比如提高),那么消费者选择的该商品的消费数量也会随之变动(减少)。这说明,价格与消费者的需求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即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对正常物品而言,为什么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请运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
(1)正常物品,是指随着消费者收入增加,消费数量也增加的商品。(2)商品价格变动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可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就正常物品而言,这两种效应的变动方向是一致的。即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在保持总效用不变前提下,通过改变商品组合,增加该物品的消费量(替代效应);同时,由于价格下降使得实际收入增加,消费者也会增加其消费量(收入效应)。总效应就是这两种效应的加总。即随着价格下降,消费量增加。在图形上,即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3、何为吉芬商品,其需求曲线形状如何?试利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
(1)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品,其消费量随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其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左上方倾斜的曲线。(2)商品价格变动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可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在保持总效用不变前提下,通过改变商品组合,增加该物品的消费量(替代效应);同时,由于价格下降使得实际收入增加,消费者又会减少对这类特殊低档品的消费量(收入效应)。总效应就是这两种效应的加总。就吉芬商品而言,其收入效应会大于替代效应,即随着价格下降,消费量减少。反映在图形上,就是需求曲线向左上方倾斜。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论
一、名词解释
1、边际产量: 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变动投入要素所得到的总产量的增加量。如果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L)作为可变投入,那么劳动的边际产量可以用公式表示为MPL=ΔTP/ΔL。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立,要素的边际产量在可变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是递减的。
2、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可以生产相同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一条曲线。特征:①有无数条,每一条代表一个产量,且离原点越远产量越大;②任意两条不相交;③向右下方倾斜;④凸向原点(由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
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报酬(产量)递减规律,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当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
4、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表示在保持产量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一般说来,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另外一种要素则更为需要,从而出现增加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而被替代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增。这样,在保持产量不变的前提条件下,随着一种要素投人量的增加,它对其他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呈递减趋势。由于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等产量曲线斜率的绝对值,故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与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相一致。
5、生产要素最优组合:在生产技术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者在成本既定时实现产量最大或产量既定时成本最小目标时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组合。在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方程的图形中,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表现为这两条曲线的切点。该最优组合表明:使用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相应的价格比,或者说,每单位成本用于任何要素的购买所得到的边际产量都相等。厂商的生产要素最优组合与利润最大化是一致的。
6、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用来说明厂商产量变动,也就是规模变动,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厂商而言,如果产量扩大一倍,而厂商生产成本的增加量小于一倍,那么厂商的生产存在规模经济。如果产量增加一倍,而厂商的生产成本的增加量大于一倍,那么厂商的生产存在规模不经济。
7、规模收益:规模收益分析的是厂商的生产规模变化与产量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全部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化有三种情况:①如果生产要素增加一倍,产量增加大于一倍,那么生产过程
存在着规模收益递增;②如果产量增加也恰好是一倍,那么生产就是规模收益不变;③如果产量少于一倍,则存在着规模收益递减。
8、等成本方程: 在要素价格一定的条件下,厂商花费同样成本可以使用的所有不同的投入要素的组合。用rL和rK表示劳动和资本的价格,C表示成本,等成本方程为:C=rLL+rKK。厂商面对的要素价格和所花费的成本总量变动都会使得等成本方程旋转或者移动,这类似于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
9、平均成本:平均每个单位产品的成本。平均成本又可分为平均固定成本(AFC)和平均可变成本(AVC)。平均固定成本等于固定总成本除以产量。平均可变成本等于可变总成本除以产量。
由于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所以平均固定成本必然随产量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当可变成本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时,平均可变成本也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但其变动的趋势要根据不同厂商生产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说来,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变动成本一开始可能下降,但产量增加到某一限度后,平均变动成本将会逐渐上升。这一变动趋势正好同连续投入可变要素引起的平均收益的变动趋势相反。当按单位要素计算的平均收益一开始随可变要素的增加而递增时,按单位产品计算的平均可变成本就呈下降趋势;当平均收益达最高点转而递减时,平均可变成本就呈上升趋势
10、边际成本: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成本。用公式表示为MC=ΔC/ΔQ。在短期内,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作用,厂商的边际成本呈现U形。在长期内,规模经济的状况将决定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形状。
11、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长期内厂商平均每单位产量所花费的总成本。它是基于长期总成本曲线而得。在生产由规模经济到规模不经济阶段,长期总成本曲线呈U形。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又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因为对应于每一产量,厂商在长期内把生产要素调整到最优组合点,从而在这一产量下实现的平均成本为最小。
12、长期边际成本曲线:长期边际成本是长期中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长期边际成本也是随着产量的增加先减少而后增加的,因此,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也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
长期边际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的关系是:在长期平均成本下降时,长期边际成本小于长期平均成本,在长期平均成本上升时,长期边际成本大于长期平均成本,在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长期边际成本等于长期平均成本。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1、单一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是如何确定的?其间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各有什么特点? 根据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以把一种可变要素的投入区间划分为三个阶段。①为投入量由零到平均产量最大;②为由平均产量最大到边际产量为零;③为边际产量为负值。在①阶段,变动要素的边际产量大于其平均产量,使平均产量呈上升趋势,理性的厂商不会把变动要素的投入量确定在这个区间。在第③阶段,变动要素的边际产量小于零,这意味着变动投入的增加使得总产量减少。而在第②阶段,虽然变动要素的边际产量小于其平均产量,但却能够增加总产量。故,第②阶段为合理投入区域。
2、为什么边际技术替代率会出现递减?
MP之所以会出现递减,直观的解释是,在固定的投入量既定的条件下,当变动ys数量较少时,固定投入量相对过剩,增加变动投入量将有助于充分利用固定投入。但当变动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变动投入出现相对过剩,从而MP呈递减的趋势。
3、生产要素最优组合是如何确定的,它与厂商的利润最大化有何关系?
生产技术和ys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还是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的生产要素的组合。为此,cs的ys最佳组合在等成本方程和等产量线上的切点。{RTSL,K=rL/rKp;rL*L+rK*K=c}或{MPL/rL=MPK/rK;rL*L+rK*K=c},可以看出,无论是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还是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利润max的cs都将把ys的量选择在每单位成本购买的要素所能生产的边际产量都相等之点。
在短期内,由于cs只能调整可变的生产ys,因而其最优化行为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长期,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cs在生产每一个产量时都将会以最低的成本组织生产ys。这样,成本函数将由{y=f(L,K);c=rL*L+rK*K=c;MPL/rL=MPK/rK}组成。只有当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方程相切时,cs所花费的成本才是生产该产量的最低成本。短期内由于固定投入不变,cs可能处于某一成本方程上,但长期中cs将把投入调整到该等产量曲线对应的切点处。
4、试说明短期总产量曲线与短期总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在短期内,产量曲线与成本曲线存在着对偶关系。如果说短期产量曲线是由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所决定的,那么短期成本曲线则是由短期产量曲线所决定的。下面以只有一种要素可以变动的影响为例。短期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与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MC=rL/MPL和AVC=rL/APL。即cs的边际成本与可变投入的边际
产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平均变动成本与平均产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这就意味着,在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成立的条件下,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先增后减,从而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一定是先减后增的,即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曲线呈现U形。不仅如此,由于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相交于平均产量的最大值点,因而平均成本一定与边际成本相交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总成本曲线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增。由于边际成本是先减后增的:且反映了总成本增加的速度,因而总成本曲线在边际成本递减阶段,增长速度越来越慢;相反,总成本曲线在边际成本递增阶段,增长速度加快。
三、计算与证明(2003年)
1、已知厂商的生产函数为y=10L—3L2,其中L为雇用工人的数量。试求:(1)、厂商限定劳动投入量的合理区域?(2)、若企业生产的产品的价格P=5,现行工资率rL=10,企业应雇用多少工人? 解:①由生产函数可以求得厂商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APL=(10L-3L2)/L=10-3L(1)MPL=10-6L(2)当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相交,即
APL=MPL 时,决定最低的劳动投入量:将(1)、(2)代入, 10-3L=10-6L 得 L=0 当边际产量为零,即MPL=0时,决定劳动投入量的最大值: 10-6L=0 得L=5/3 可见,该厂商的合理投入区为[0,5/3]。②厂商雇用劳动的最优条件为
P×MPL=rL 5(10-6L)=10 L=4/3 即劳动的最优投入量为4/3个单位。
2、厂商的生产函数为y=24L1/2K2/3,生产要素L和K的价格分别为rL=1和rk=2。试求:(1)、厂商的生产要素最优组合?(2)、如果资本的数量K=27,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3)、厂商的长期成本函数?
解:①根据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条件 MPL/rL=MPK/rK 得(12L-1/2K2/3)/1=(16L1/2K-2/3)/2 得2L=3K,即为劳动与资本最优组合。
②短期成本函数由下列二方程组所决定: y=f(L,K)c=rLL+rK━(━r)即 y=24L1/2×272/3 c=L+2×27 解得c=(y/216)2+54 ③长期成本函数由下列三条件方程组所决定: y=f(L,K)c=rLL+rKK MPL/rL=MPK/rK 即 y=24L1/2K2/3 c=L+2K 2L=3K 从生产函数和最优组合这两个方程中求得L=y6/7/15362/7 和 K=(2/3)×(y6/7/15362/7)代入到第二个方程中得到厂商的成本函数为 c=5/(3×15362/7)×y6/7
3、证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必然会在生产扩展曲线上选择投入组合。
回答三个问题:⑴利润最大化与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一致性;⑵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⑶生产扩展线方程的概念,与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一致性。)
厂商的利润π=TR-TC=PQ-TC,将其对生产要素求一阶导数令其为零以寻求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设该厂商仅使用劳动L和资本K两种生产要素,即Q=f(L,K)=Q0,TC=rLL+rKK 则分别对L,K求偏导数得: P -rL=0,P -rK=0,按边际产量的定义替换并将两式相除得:MPL/MPK=rL/rK。此即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入组合。
又由生产扩展线的定义为一系列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的切点的连线,等产量线上任意一点切线的斜率为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L,K=MPL/MPK,而等成本线为C=rLL+rKK=C0,其斜率为rL/rK,因此可得生产扩展线的方程为MPL/MPK=rL/rK,与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入组合相同。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必然会在生产扩展曲线上选择
投入组合。
第四章、市场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总收益是指厂商按照一定的价格出售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所获得的全部收入,表示为:TR=P(y)y。平均收益指厂商平均每单位产品所获得的收入,AR=TR/y=P(y)。边际收益表示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收入增量。用公式表示为:MR(Q)=dTR(Q)/dQ。
2.?厂商利润最大化成原则:是厂商决策所遵循的一般原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厂商选择使利润达到最大化的产量,满足最后一单位产品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所付出的边际成本这个条件,即MR=MC。
3.?完全竞争市场::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基本特征:①市场上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每个占有非常少的市场份额,以至于都把市场价格视为既定而加以接受;②厂商生产的产品是无差异的,至少在消费者看来是如此;③行业中不存在进入障碍,厂商进入或退出是自由的;④消费者或厂商拥有完全信息。
4.?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整个行业规模和产量扩大而使个别厂—商平均成本上升或收益减少的现象。一个由众多厂商构成的行业整体规模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有时会造成一系列不利的条件,使个别企业在内部生产方式没有变化时的平均成本提高或收益降低。根据引起外在不经济的原因的不同,外在不经济又可分为技术性外在不经济和金融性外在不经济。技术性外在不经济是指由于行业的发展而引起的资源缺少、招工困难、动力不足、运输紧张等非货币因素引起的外在不经济。金融性外在不经济是随着行业的发展,商业可用土地越来越少,竞争就会把地价提高,地价上涨就会使内在生产方式并无变化的个别厂商的成本提高,收益减少。
5.?价格歧视: 在垄断的情况下,对不同顾客收取不同价格的情况。厂商对不同的顾客加以区分,并使其支付不同价格。实现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厂商不能是价格的接受者,即有权改变价格;厂商必须能够按需求弹性对顾客加以区分;买者必须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厂商必须能够防止产品的再次出售。价格歧视有以下三种情况:①完全价格歧视或一级价格歧视。厂商尽可能对每个顾客购买的每一产品按其所愿意支付的最大价格出售,这一最大价格称为顾客的保留价格。而对每一顾客按其保留价格出售的情况叫做第一级价格歧视。然而由于顾客很多,一个厂商无法对每一顾客收取不同价格,厂商不可能知道每位顾客的保留价格。实际上,完全的一级价格歧视是不可能实现的。②二级价格歧视。在有些市场上,在每个给定时期内每个消费者可能购买许多单位的某种产品,而消费者的需求则随着其购买量的增加而减少,它所愿意付出的价格也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降低。例如水、电、煤气等。在这种情况下,厂商可以按照购买量的多少来造成歧视,即对同样的产品或服务按其所属数量层次的不同来收取不同的价格。③三级价格歧视。垄断者能把消费者分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类别,对每类消费者制定不同的价格。每一类就是一个单独的市场。如一个垄断者在两个分离的市场,一是国内市场、另一个是国外市场出售其商品,分别制定不同的价格。
6.?垄断竞争市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行业中有大量的卖者和买者;第二,cs提供有差异但彼此接近的替代品;第三,cs进入或退出是自由的。
7.?寡头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市场上存在少数cs,单个cs的产销量占整个市场相当大的份额,从而对市场价格具有明显的影响力;第二,少数寡头之间的行为相互依存;第三,寡头市场上的价格相对稳定,竞争可以是非价格形式;第四,市场上存在进入障碍。
8.?古诺模型: 经典的寡头分析是古诺双寡头mx。古诺mx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情形中得到说明。假定两个面临同一市场的竞争cs,它们生产无差异的产品,成本为0。起初,Acs选择市场总量的1/2,以便利润最大化。随后,Bcs将余下的1/2作为其面临的市场需求,并与A一样选择其中的1/2即1/4的产量。结果,Acs的利润因Bcs的加入而未能达到最大,于是它变动产量,将Bcs生产1/4余下的3/4作为决策的依据,选择其中的1/2即3/8。同样,Bcs将会选择5/16。如此最终,两个cs各选择1/3的产量,而且它们没有进一步变动产量的动力,从而市场处于均衡。
9.?纳什均衡:指如果其他参与者不改变策略,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具体地说,在对策中,对一个策略组合(S1*,„,Sn*)而言,如果对每一个局中人i,在其他局中人不改变策略的条件下Si*是第i个局中人的最优策略,即对于任意一个可行的策略Si’,都有ui(S1*,„,Si-1*,Si*,Si+1*,„,Sn*)≥ui(S1*,„,Si-1*,Si’,Si+1*,„,Sn*),则称(S1*,„,Sn*)是对策G的一个纳什均衡。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1、什么说厂商均衡的一般原则是MR=MC?
cs在进行决策时都试图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增加一单位决策量,cs增加的收益大于增加的成本。经济学中通常称这一原则为利润最大化原则。它适用于所有以利润为目标的经济单位对所有决策变动进行的选择。
cs提供产量一方面会带来收益,另一方面也会形成成本。在既定产量的条件下增加产量,如果cs由此增加的收益大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成本,即,MR>MC,那么生产该单位产品就有剩余,从而使得利润总额有所增加。因此,利润最大化cs就会把它生产出来,即在这种条件下,cs会增加产量,直到二者相等为止。相反,如果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小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成本,即MRMFC,这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L投入带来的TR的增加量超过雇用这个单位L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也就意味着继续增加L投入量,增加的每单位L投入量都可获得利润,从而增加L投入可使总利润有所增加;反之,假如MRPSL。如果信息是完全的,那么对应于需求曲线D,将分别决定两个不同的价格PH>PL。但是由于信息不完全,买者并不知道轿车的质量,因而他会以平均质量决定供给曲线SA和PA。结果,高质车因不愿意接受PA,而退出市场。因此,在这一市场上只有低质车才能成交,即用低价购买“货真价实”的低质品。不完全信息导致市场失灵的另外一个例子是道德风险问题。以保险为例,通常投保人要比保险公司更了解投保对象的情况。但当双方签订保险合同之后,信息的不完全又会产生新的问题。一般而言,投保对象出险的可能性与投保人所采取的保护措施相关联。由于保险公司很难了解投保人对保护措施的付出,因而这一市场上存在着信息不完全性。这种不完全性使得保险公司会因为出险的可能性提高而蒙受损失。一种可能的结果是,保险公司提高保费,不容易出险的投保人退出该市场,从而市场再次失灵。
2、简要分析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或)长期均衡。
(l)短期均衡。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每个厂商都是价格接受者,因而厂商的边际收益等于平均收益,都等于市场价格。按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进行生产的利润最大化厂商选择最优产量的条件是p=MC。
对应于上述条件,完全竞争厂商可以处于获得超额利润、获得正常利润和亏损状态的均衡。当市场价格低于平均可变成本最低点时,厂商生产要比不生产损失更大,这是厂商停止营业点。
对应于高于平均可变成本最低点的市场价格,厂商会在边际成本曲线上确定相应的供给量。因此,平均可变成本之上的边际成本曲线是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并且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作用,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递增,因而厂商的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2)长期均衡。在长期中,厂商将不断调整固定投入的数量,使得在每个产量下,生产规模都是最优的。因此,长期成本曲线将是厂商决策的依据。与短期中的行为一样,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选择最优产量的必要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长期边际成本。同时,由于长期内厂商没有固定成本与不变成本之分,因而当价格高于平均成本时,厂商才提供供给;否则,厂商退出该行业。
同时,在长期中,行业中存在着厂商的进入或退出,因而厂商的长期均衡要受到行业调整的影响。假定厂商的进入和退出不影响单个厂商的成本,则行业中厂商的进入或退出只影响到市场供给,从而影响到市场价格。
如果完全竞争行业中的厂商获得超额利润,那么势必会引起其他行业中厂商的进入。结果将使得市场价格降低到厂商的平均成本最低点为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单个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是p=LMC=LAC。
3、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行业供给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由于长期中存在着厂商的进入或退出,因而厂商的长期均衡要受到行业调整的影响。
(1)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随着厂商数目从而产量的增加,如果行业中单个厂商的成本降低,则称该行业存在着外在经济;相反,则称存在着外部不经济。
(2)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假定行业中单个厂商的成本不随厂商的进入和退出而改变,再假定行业中所有厂商具有相同的长期成本,这样,在长期内,所有厂商都会至少获得超额利润,因为,否则,厂商就会退出该行业。然而,如果一个行业长期内存在着超额利润,势必会引起其他行业中厂商的进入,结果会使市场价格降到厂商的平均成本最低点为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单个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是:P=LMC=LAC。如果整个行业面临的市场需求发生变动,那将导致原有的均衡被打破。但由于单个厂商的成本并不发生改变,因而最终结果只是厂商的数目增减而已。因此,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由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决定的水平曲线。
(3)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假定最初厂商和行业均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此时出现行业的市场需求增加。结果将会导致市场价格提高,使得每个厂商都获得超额利润。超额利润驱使其它厂商进入。行业的外在不经济使平均成本最低点升高。这样,由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决定的行业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4)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如果行业中存在外在经济,结果行业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4、评述垄断竞争理论。
垄断竞争市场是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市场之间而又比较接近于完全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其形成的条件主要有四点:(l)大量的厂商生产有差异的替代品;(2)每个厂商市场份额很小,其行为不会引起其他厂商的报复;(3)厂商进入或退出生产较为容易;(4)行业中存在着模仿。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由于产品差异,厂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产品的价格,即通过改变生产产品的数量来影响商品的价格,所以,垄断竞争厂商面临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但在该市场上,代表性的垄断竞争厂商有两条需求曲线。第一条是厂商的市场份额曲线,即在所有厂商同样改变价格时代表性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用D表示。而另一条需求曲线d表示垄断竞争厂商改变其自身产品的价格,而其他厂商都保持价格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较之需求曲线D,厂商“自身”的需求曲线d更为平坦,从而二者相交。在D与d相交时,垄断竞争厂商的选择的价格与市场价格一致,从而表明垄断竞争市场的供求均衡。
垄断竞争厂商将会依照于上述收益曲线来决定最优的产量和价格。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该理论分析是以产品差异和自由竞争为条件的。在理论分析中很少涉及到生产集中的后果,因而也就不能分析作为资本主义现代经济一种表现的垄断现象的深刻基础和对社会经济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此外,把产品差异为特征的垄断与生产集中所导致的垄断混为一谈,使得垄断竞争分析并不具有一般性。不过也应该看到,对于垄断竞争对竞争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及垄断的消极作用的分析是有意义的。
5、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是如何对寡头市场上的价格较少变动作出解释的?
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是用于寡头市场行为分析的一个理论模型。这一模型假定,对应于一个特定的价格,当一个寡头厂商提高价格时,其他厂商将不会跟随,但若它降低价格,其他厂商也会如此。结果,单个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具有一个折弯点。
对应于一条折弯的需求曲线,寡头厂商得到自身的边际收益。通过此边际收益,厂商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决定最优产量,并在需求曲线上索要价格。与通常厂商不同的是,折弯的需求曲线对应的边际收益曲线在折弯点处不连续,如图2—8所示。
厂商将继续按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决定最优数量。但是,我们注意到,当边际成本恰好与边际收益在边际收益的断点处相等时,只要边际成本的变化不超过一定幅度,就不会影响厂商的均衡产量和价格。这样,该模型对寡头市场的价格稳定性给予了充分的说明。
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的缺陷是没有说明最初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6、为什么说古诺模型的均衡是一个纳什均衡?
⑴古诺模型的均衡分析:古诺假定市场上只有A、B两个生产和销售相同产品的厂商。厂商的生产成本为零,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是线性的。两个厂商都准确地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两个厂商都是在将对方产量作为已知的条件下,分别确定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
假定A厂商首先进入市场。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A厂商选择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产量。在线性需求的条件下,最优产量为市场总容量的1/2。之后B厂商进入市场。B厂商在已知A厂商的产量之后决定自身的利润最大化产量:B厂商选择A厂商后剩余的市场容量的1/2,即全部时常容量的1/4。这之后,当A厂商知道B厂商留给他的市场容量为3/4,时,为了利润最大化,A厂商将调整产量至总市场容量的3/8。对应于A厂商选择后剩余的5/8的市场容量,B厂商再次按剩余市场容量的一半进行生产。如此等等,经过一系列的产量调整之后,A厂商的产量逐渐减少,而B厂商的产量逐渐增加。最终,当A和B的产量分别达到时常总容量的1/3时,市场处于均衡。而市场价格则由此时的两个厂商的数量总和所对应的需求曲线上的点所决定。
⑵纳什均衡指的是如果其他参与者不改变策略,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也就是说,当其他参与者的策略给定的时候,自己的最优策略就是纳什均衡策略。假设第i个参与人的策略为Si*,其他参与人的策略为S-I,那么为纳什均衡解的条件是ui(Si*,S-i*)≥ui(Si*,S-i*),其中Si为第i个参与人的任何一个其他的策略。这时候,(Si*,„,Sn*)就是纳什均衡。
⑶古诺模型的均衡产量就是各方都不会改变的均衡解。这正符合纳什均衡的定义。实际上,古诺模型的分析过程就是纳什均衡的实现过程。
三、计算与证明(2000年)
已知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Q=50-3P。(1)、试求厂商的边际收益函数。(2)、若厂商的边际成本等于4,试求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和价格。解:(1)由需求曲线得 P=(50-Q)/3 从而 TR=PQ=(50Q-Q2)/3 MR=50/3-Q×2/3
(2)根据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 MR=MC,又MC=4, 于是
50/3-Q×2/3=4 Q=19 代入到反需求函数中得到 P=(50-19)/3=31/3 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
一、名词解释
1、引致需求:不同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cs购买生产ys并不是为了己的直接需要,而是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以获得收益。由消费对产品的直接需求所引发的cs对生产ys的前接需求被称为引致需求。
2、边际产品价值:边际产量与产品价格之积,即VMP=P*MP。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它是完全竞争厂商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所增加的收益,即“边际收益”。
3、边际收益产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厂商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收益。它等于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产品的边际收益之积:MRP=MR×MP。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如卖方垄断市场)上,由于厂商出售既定的产量可以索要的价格与厂商的产量有关(通常呈反方向变动),因而一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为厂商增加的收益不等于原有价格与边际产量之积(因为增加这些产量会导致所有产量价格下降)。这样,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就等于该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产出量的边际收益之间的乘积。
4、边际要素成本:厂商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成本增加量。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不变,所以增加一单位要素的成本就等于该要素的价格。在要素的买方垄断市场上,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要素成本高于要素价格。这是因为这时厂商面对的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要素供给曲线。因而,厂商使用要素的数量影响到要素的价格。
5、平均要素成本:厂商购买每单位生产要素平均支付的成本。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它等于该要素的市场价格。在生产要素买方市场上,它就是厂商面对的要素供给曲线。这时,其曲线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6、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随着劳动价格即工资率的提高,最初劳动的供给量逐渐增加,但当劳动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供给量反而减少的情况。这是因为,劳动供给是消费者在既定时间约束下对获取收入和消费闲暇之间进行最优配置的结果。当工资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其收入效应(增加闲暇消费)逐渐超过了其替代效应(减少闲暇消费)。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1、简要说明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与产品市场一样,完全竞争市场上有众多的厂商和众多的要素供给者,他们都按照既定的要素价格选择最优的要素使用量和供给量。在产品市场上,厂商也是完全竞争者,即产品的市场价格是厂商决策的依据。
就厂商而言,厂商选择要素使用量的原则是利润最大化,即要素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为该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即边际产量与价格的乘积。这是因为,增加一单位要素可以增加的产量等于该要素的边际产量,而这些产量以不变的产品价格出售,所以,增加该要素一个单位给厂商带来的收益就等于边际产量乘产品价格,即VMP=p×MP 从要素的“边际成本”考察,由于厂商面对的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所决定,不随厂商使用要素数量的多少而改变,因此增加一单位的要素所增加的成本等于该要素的价格。由此可知厂商的使用要素利润最大化原则表现为
VMP= p×MP=r 式中:r为要素的价格。
对应于由市场所决定的要素价格r,厂商选择利润最大化的要素使用量,因此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构成了厂商对该要素的需求曲线。由于要素的边际产量MP服从递减规律,而产品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产品价格保持不变,因而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VMP也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而递减,即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为什么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试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
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是指随着劳动价格即工资率的提高,最初劳动的供给量逐渐增加,但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供给量反而逐渐减少的情况。
劳动的供给是消费者在既定时间约束条件下对获取收入和消费闲暇之间进行最优配置的结果。一方面,对消费者而言,与消费商品一样,消费闲暇也可以获得效用。不同的商品和闲暇时间的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满足可以由一系列的无差异曲线加以表示。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支配的时间是既定的。在既定的时间约束条件下,消费者合理地安排劳动和闲暇时间,以使效用满足为最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商品的收入来源为劳动收入,这样,只有当劳动者每单位收入获得的收入购买商品获得的边际效用与每单位收入用于闲暇获得的边际效用相等时,消费者才处于最优状态。结果,对应于任意的工资率,消费者决定闲暇消费,从而决定劳动时间。因此,由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可以得到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曲线之所以出现向后弯曲的形状,源于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强度。假定消费者消费的商品及闲暇都是正常物品;但与其他商品不同,当涉及到闲暇这一特殊商品时,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方向相反。由于工资率反映了闲暇的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工资率的提高,消费者消费闲暇的相对价格提高,因而替代效应的结果是消费者减少闲暇时间的消费,而用其他商品的消费予以替代,以便实现相同的效用满足。结果,闲暇时间减少,劳动时间增加。同时,工资率提高也产生收入效应,即工资率上升意味着劳动时间不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这样,随着工资率提高,消费者会增加所有商品,包括闲暇的消费,即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时间减少。
由此可见,工资率上升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对闲暇,从而对劳动时间的影响是反方向的,因而二者的强度决定了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闲暇需求量随其价格上升而下降;反之,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闲暇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上升。这就意味着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如果原来的工资即闲暇价格较低,则此时的劳动供给量较小,工资上涨的收入效应不能抵消替代效应;但如果工资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此时劳动供给量也相对较大,则工资上涨引起的整个劳动收入增量就很大,从而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这就是说,当工资的提高使人们富足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人们会更加珍视闲暇。因此,当工资达到一定高度而又继续提高时,人们的劳动供给量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因此,当工资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供给曲线开始向后弯曲。(画图说明。)
3、以劳动市场为例,分析比较完全竞争与产品卖方垄断条件的生产要素价格决定。
劳动市场由劳动的供给和劳动的需求两方面构成。劳动的供给来源于劳动者,而劳动的需求来源于生产者。劳动这种要素的价格是市场均衡的一个价格,但它受到市场条件的限制。为了简单起见,假定市场的不完全因素来源于生产者。
从劳动供给方面考察,劳动的供给是消费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进行最优分配的结果。首先,消费者需要消费商品,也需要休息,前者是对收入的消费,而后者则是对闲暇时间的消费,它们都给消费者带来正的效用。其次,消费者可以使用的时间是既定的,比如每天只有24小时,这构成了消费者的约束条件。这样,消费者的最优化行为可以表述为既定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
对应于既定的劳动价格,当消费者在每单位货币购买消费品和闲暇时所获得的边际效用相等时,处于最优状态,此时决定劳动的最优供给量并由此得到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一方面,随着劳动价格上升,消费闲暇时间相对昂贵,替代效应的结果是消费者增加劳动时间而减少闲暇;另一方面,劳动价格提高又意味着消费者收入增加,收入效应的结果使得消费者同时增加所有商品的消费,包括闲暇,从而劳动数量减少。因此,当劳动价格提高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劳动数量增加,即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否则,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通常认为,在工资率较低时,工资提高的替代效应强于收入效应,只有当工资率很高时,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故理论分析中把劳动供给曲线视为向右上方倾斜。
再从劳动需求方面考察,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来源于引致需求,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因此,其决策准则是所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这一点也适用于厂商对要素使用量的决定。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为该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即边际产量与价格的乘积。这是因为,增加一单位要素可以增加的产量等于该要素的边际产量,而这些产量以不变的产品价格出售,所以,增加该要素一个单位给厂商带来的收益就等于边际产量乘产品价格,即 VMP= p×MP 同时,增加一单位要素的“边际成本”为该要素的市场价格,因为它不随厂商使用要素数量的多少而改变。由此可以知道厂商的使用要素利润最大化原则表现为 VMP= p×MP=r 式中:r为要素的价格。随着要素价格r的变动,厂商根据这一条件选择最优要素使用量,因此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构成了厂商对该要素的需求曲线。由于要素的边际产量MP服从递减规律,因而要素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如图。
如果厂商是产品市场上的卖方垄断者,它面临着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产品市场需求曲线,因而其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边际收益)不等于而是小于价格,因为增加这些产量会导致所有产量的价格下降。这就是说,卖方垄断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为产品的边际收益与要素的边际产量之积,即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它小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从要素的成本方面来看,由于厂商在要素市场上是一个完全竞争者,故要素的边际成本仍为要素的价格。这决定了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是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MRP=MR*MP=r 由于要素的边际产品MP和产品的边际收益MR服从递减规律,因而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也向右下方倾斜。
要素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决定要素价格和数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完全竞争市场和产品卖方垄断的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于要素的需求,即前者由边际产品价值决定,而后者则取决于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相比而言,在卖方垄断条件下,由于厂商面对的产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因而其产品的边际收益低于产品价格曲线,故其对要素的需求曲线要低于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在同一要素供给条件下,卖方垄断条件下决定的要素价格更低,要素使用量更少。
4、试说明欧拉定理在要素收入分配理论中的含义。欧拉定理是对应于齐次函数的一个数学定理。在经济学中,欧拉定理就说明了如果生产函数是规模收益不变的,也就是一阶齐次的,那么每种生产要素按照边际产品获得收入恰好等于它们的总产量。用公式表示为:
Y=MPLL+MPKK 这一结论对于边际分配论具有很强解释意义。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当所有的要素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时候,厂商对要素的均衡使用量所对应的边际产品价值恰好等于此时的要素价格。根据欧拉定理,当厂商的生产规模收益不变的时候,要素按照这个价格取得的收入恰好等于所有的产量的价值。因此,按照要素的边际产品进行分配是合理的。
三、计算与证明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是什么?证明你的结论。
解:(1)利润最大化要求任何经济活动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2)假定除了劳动这一要素之外,其他生产要素都不会发生变动。这样,厂商的利润可表示为:л=TR-TC 所以,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 dл/dL=dTR/dL-dTC/dL(3)从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方面看,当厂商增加一种生产要素劳动的投入数量时,一方面,带来产品的增加,另一方面,带来收益增加量。结果,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总收益为:TR/△L=△TR/△Q×△Q/△L=MR×MP 即要素(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MRP。
(4)从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方面看,如果其他投入数量保持不变,则厂商的总成本取决于变动投入的数量。经济学中增加一单位要素的边际成本被定义为边际要素成本,表示为MFC。
(5)于是,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表示为 MRP=MFC 否则,若MRP>MFC,厂商会增加要素投入;反之,则减少;直到相等。
特别地,如果厂商是产品市场上的完全竞争者,则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产品的价格,从而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产品价值;如果厂商是要素市场的完全竞争者,则要素的边际成本就等于该要素的价格。
第六章、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微观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理论。局部均衡指某一商品市场或部门的需求和供给处于均衡的一种状态。一般均衡指经济中所有商品市场或部门的需求和供给同时处于均衡的一种状态。局部均衡以所有其他商品和市场要素的价格和供求状况不变为条件,研究一种商品或市场要素的供求状况对价格的决定作用。与此不同,一般均衡理论把经济社会的价格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研究经济社会的各种商品和市场要素的供求状况和价格同时达到的均衡对价格的决定作用。
2.瓦尔拉斯定律:①对于任意价格,整个经济社会中所有成员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一定等于出售商品和劳务所得到的收入。②这一恒等式对一般均衡的意义在于,它表明无论经济是否处于一般均衡,总有一种商品的价格可以由其他商品的价格表示出来,即当所有其他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另一个市场一定处于均衡。因而,一般均衡分析不可能得到所有市场的价格。但是,如果规定一种商品为一般等价物,那该商品的价格就是1,从而一般均衡才可能有确定的解。③由此可见,该定律成立,意味着一般均衡分析只能得到相对价格。
3.?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经济效率。指对于一定的配置而言,当不存在任何变动,使得再配置可以在不影响他人福利状况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福利状况,则称原有的配置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
4.交换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在纯交换经济中,消费者通过交换获得最大满足。当任意两个消费者消费任意两种商品时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时,不可能在不影响他人福利条件下使得另外一个人获得更大的福利,因此交换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是RCSA1,2=RCSB1,2 在表示纯交换的埃奇沃斯框图中,当两个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相切时,交换符合帕累托最优。
5.生产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生产中,生产要素可以被用于不同产品的生产。当任意两种生产要素被用于任意一种产品生产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时,不可能在不影响一种产品产量的条件下使得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增
加,因此生产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是RTS1L,K=RTS2L,K 在表示生产的埃奇沃斯框图中,当两种产品生产的等产量曲线相切时,生产符合帕累托最优。
6.交换与生产同时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如果经济中某种物品既可以用于生产也可以用于消费,那么经济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是,任意两种产品对消费者而言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的产品转换率,即RCS1,2=RPT1,2.此时,两种产量转换曲线与消费者消费这两种产品的无差异曲线相切
7.产品转换率:两种生产要素可以利用生产一种产品,同时也可以用来生产其他的产品。产品的转换率就是社会放弃一个单位的商品1可以换来商品2的数量,即:RPT=∣ΔX2/ΔX1∣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1、简要说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的基本思想。
一般均衡分析是将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而进行的分析,它的基本思想是把单个市场的均衡条件推广到多个市场。一般均衡理论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是否存在一系列价格使所有市场同时处于均衡,即所谓的一般均衡存在性问题。
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在1874年建立的被后人称为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的分析框架如下。
假定整个经济中有k种产品和r种生产要素。这样,整个经济中就有k种产品市场和r种生产要素市场。首先,从产品市场均衡进行考察。产品的需求来源于消费者。对特定商品而言,消费者的需求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其他商品价格以及消费者的收入等。但消费者的收入又来源于生产要素的价格。这样,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取决于所有产品及要素的价格,即
xi=xi(p1,„,pk;pk+1,„,pk+r)(i=1,„,k)产品的供给来源于厂商。厂商的供给同样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其他商品的价格和成本。而厂商的成本又决定于要素价格。这样,一种产品的市场供给也取决于各种价格,即
yi=yi(p1,„,pk;pk+1,„,pk+r)(i=1,„,k)当市场需求等于市场供给时,一种产品的市场处于均衡,即 xi=yi(i=1,„,k)其次,从要素市场均衡进行考察。要素的需求是厂商的引致需求,它不仅取决于各种要素的价格,也与其他产品价格有关,即
xj=xj()要素的供给来源于消费者,并且是效用最大化的一个推广,即当市场需求等于市场供给时,要素市场处于均衡,即
yj=yj()如果存在着p1,„,pk和pk+1,„,pk+r使得上述k+r市场均衡条件成立,就意味着一般均衡存在。这一问题归结为k+r个方程是否能得到k+r个价格的问题。当初,瓦尔拉斯认为,这取决于这k+r个方程是否独立。但就整个经济系统而言,无论价格有多高,所有的收入之和一定等于所有的支出之和,即
这一恒等式被称为瓦尔拉斯定律。
由于瓦尔拉斯定律成立,不可能存在k+r个相互独立的均衡价格。但取某种商品为“一般等价物”,则问题得到解决。据此,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断言,基于局部均衡分析的一般均衡价格存在
2、利用埃奇沃斯框说明纯交换经济的一般均衡。
纯交换经济是指只有交换而没有生产的经济。假定在这一经济中,有两个消费者交换两种商品。假定第;个消费者最初拥有的第j种商品的数量为wij,而选择的消费者数量为 xij。
假定两种商品的价格为pl和p2。对于第一个消费者而言,他按照这一价格出售最初拥有的两种商品可以获得的全部收入构成了他的预算约束。在这一预算约束条件下,当该消费者获得效用最大化时处于局部均衡。
在图中,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过初始点,而当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与这一条预算约束线相切时,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即处于局部均衡。
类似的分析也适用于第二个消费者。
很显然,当把两个消费者的均衡置于埃奇沃斯框图中时,两个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重合。但对应于两个商品的既定价格,两个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点并不一定重合。如果价格发生变动,预算约束线将围绕着初始点旋转。当(x11-w11)+(x21-w21)=0时,第一种商品的市场处于均衡。此时,两个消费者选择的最优点重合。第二种商品也同
样。但在图中不难发现,只要第一种商品的市场处于均衡,第二种商品也一定处于均衡。由此决定的价格(事实上是相对价格)即为一般均衡价格。
3、什么是帕累托最优配置,其主要条件是什么?(1999年)
需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纯交换:任意两个消费者对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RCSA 1,2=RCSB 1,2。②生产:任意两种要素生产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RTS1 L,K=RTS2 L,K。③生产和交换同时:生产过程中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RCS1,2=RPT1,2。
4、西方微观经济学是如何论证“看不见的手”原理的?
依照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市场需求来源于消费者。消费者出于利己的动机,用既定的收入购买商品,按既定价格支付购买商品的费用,以实现最大的效用满足。通过产品市场供求机制,消费者的支付变为企业的收入。对应于既定的市场价格,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厂商选择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以使得每一产量下的成本为最低。同时,厂商必然使其产量处于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之处。在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的情况下,市场价格等于厂商生产的边际成本,同时等于平均成本,这意味着厂商以最低的成本来进行生产。不仅如此,厂商生产的平均成本是企业家支付的生产要素的报酬,等于工资、利润(或利息)和地租的总和,它们分别补偿劳动、资本和土地在生产上所做出的贡献。
上述描绘的市场机制运行结果可以通过所有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在所有市场上同时达到,即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在一般均衡状态下,在不减少任何成员的福利的情况下,无法再增加任何一个成员的福利,从而社会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依照帕累托最优标准,首先,从消费者消费最终产品来看。对于任意一个消费者而言,在既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消费者可以按市场价格选择任意的商品和劳务。如果消费者只消费一种商品,其对于该商品的购买量取决于他对最后一单位商品的估价:如果估价超过价格,他就会购买;否则,他就不会购买。这样,当每个消费者达到均衡时,从整个经济体系来看,他们所消费的数量都是他们愿意持有的数量,任何数量的变动都不会使其中一个消费者得到好处。
其次,从企业使用生产要素生产最终产品来看。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厂商必须选择最小成本的生产技术,以最合理的比例组织生产要素投入,从长期来看,厂商提供的产出倾向于使得技术最优、成本最低。市场机制在生产方面的效率不仅在于企业合理使用生产要素数量,而且表现于资源在企业之间的配置。如果企业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企业使用该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恰好使得边际产品的价值等于要素的价格。只要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超过该要素的价格,企业就会更多地使用它。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价格对所有厂商都相同,因而该种生产要素为所有的企业所生产的边际产品的价值都相等。尽管不同的企业可以使用不同的生产技术,但从边际的意义上来看,谁也不能从单位生产要素中获得更多。任何使得生产要素在企业之间分配数量变动的再配置,都是缺乏效率的。
最后,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来看。就一种特定的商品而言,价格既反应了消费者对于最后一单位商品的评价,又反应了企业生产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成本。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消费者对于不同商品数量的评价通过需求曲线表现出来,而企业生产不同产量时的边际成本则体现在供给曲线之中。因此,当竞争的市场处于均衡时,需求量等于供给量,企业提供了消费者想要的数量。任何其他的生产数量都不是最优的。若消费者的评价超过企业的边际成本,那么增加生产会增进社会福利;反之,若消费者的评价低于企业的边际成本,则减少生产会增进社会福利。同样地,在多种商品情况下,当市场处于均衡时,消费者与企业将面临同样的价格,企业按利润最大化提供产品组合所决定的边际成本之比等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产品组合所决定的边际效用之比。故,完全竞争市场能够提供消费者想要的产品组合。
综上所述,完全竞争市场使得消费最优、生产成本最低,并且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使得企业能够生产出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组合。因此,在帕累托效率意义下,完全竞争市场是有效率的。
需要指出,以上得到的有关市场机制效率的分析是建立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一旦完全竞争要求的一系列条件不能得到满足,市场机制就会出现失灵。
5、为什么说完全竞争市场可以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 一般均衡论的结论告诉我们,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个价格体系,使得所有市场都处于均衡。如果这一价格恰好使得交换、生产以及交换与生产同时符合帕累托最优条件,则说明完全竞争市场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下面考察这一点。
首先,从交换的角度来看,对于任意一个消费者而言,对应于既定的市场价格,为了寻求效用最大化,他所选择的两种商品的最优数量处于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价格比的组合点上,即
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所有的消费者面对相同的价格,因而这意味着所有消费者消费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
代率在均衡时都相等。
其次,从生产方面来看,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润,每个厂商都将把生产要素投入确定在最优组合点上,即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比,即
同样,由于所有生产者面对的生产要索价格都相同,因而经济处于均衡时,任意两个生产者使用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同。
最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产量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因而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相应的价格比。再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任何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时选择的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也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比,即
由此可见,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符合帕累托最优条件,即完全竞争是有效率的。
三、计算与证明
a)纯交换经济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是什么?证明你的结论。
答:①条件是,任意两个消费者消费者A和B消费任意任意两种商品1和2 时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即:RCSA1,2=RCSB1,2。
②如果不相等,那么在两种商品总量一定情况下,两个消费者还可以通过交换在不影响他人的条件下,至少使一个人的状况得到改善。
假定RCSA1,2=2,RCSB1,2=1,这表明,在A看来,1单位第一种商品可以替换2单位第二种商品;在B看来,1 单位第一种商品可以替换1单位第二种商品。
这时,如果B放弃1单位第一种商品,他需要1单位的第二种商品,即可以原有的效率水平相等。把1单位的第一种商品让给A,这时A愿拿出2单位第二种商品。这样,把其中的1个单位补偿给B,则在A、B均保持原有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还有1单位第二种商品可供A和B分配。故,存在一个帕累托改进的余地。
这说明,只有两个消费者对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才会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第七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一、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1999年):是指由于外部条件或内部原因导致的市场机制转移资源的能力不足而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现象。原因主要有垄断、外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
2.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指私人不愿供给或供给不足的社会需要的产品或劳务。通常具有非排他性或(和)非竞争性。这些特征使得消费者试图成为免费搭车者,从而私人供给者不能得到供给该商品的所有成本,故公共物品时常由政府直接或间接提供供给。
3.免费乘车者问题:指经济中不支付即可获得消费满足的人及其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商品的非排他性。由于商品的这种特征,拥有或消费这种商品的人不能或很难把他人排除在获得该商品带来满足的范围之外。这一特征及其相应的问题被形象地称为搭便车。
4.外在性(2000年):又称外部经济影响,指从事某种经济行为的经济单位不能从其行为中获得全部收益或支付全部成本。结果,社会所得到收益或成本与经济行为人的收益或成本不相一致。正是这种不一致使得私人的最优与社会的最优产生偏差,从而自发行为导致低效率。它可以不同的形式分类。以某种行为对收益产生影响而言,外在性分为正向外在性和负向外在性两类:前者是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后者是社会收益小于私人收益。以外在性的源泉来划分,外在性有消费外在性和生产外在性两种:前者是消费者的行为对他人产生影响;后者则是生产者的行为对他人产生影响。
5.科斯定理:①科斯为解决外部性问题而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案,内容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自由谈判,那么在交易成本为零或很小的条件下,无论在开始时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初结果都是有效率的。②由此引申出第二定理: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条件下,不同的产权制度会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③科斯定理现已是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结论。
6.逆向选择: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做出这样的选择――尽可能地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该问题研究始于美国经济学家乔治。艾克洛夫的论文《柠檬市场》的旧车市场,后来还有信贷配给、保险业等研究。(由于事先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高质量产品遭淘汰、低质量产品生存下来的现象。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往往按平均水平推测产品的质量,从而导致高质量产品的交易价格偏低,交易数量较少,甚至可能导致只有次品才能成交的逆向选择。)
7.道德风险: 源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非对称信息是指某些参与人有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是指代理人
签订合约后采用隐藏行为,由于代理人和委托人信息不对称,给委托人带来损失。保险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是指投保人在投保后,降低对所投保标的的预防措施,从而使损失发生的概率上升,给保险公司带来损失的同时降低了保险市场的效率。(指事后的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交易失效的现象。在特定条件下确立的交易,由于事后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采取“不道德的”行为而使得另外一方蒙受损失。道德风险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1、市场为什么或出现失灵?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完全竞争市场所假定的条件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从而缺乏效率的表现。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垄断、外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等。1)政府往往对垄断行业进行管制。价格管制或者价格及产量同时管制是政府通常采取的手段。为了提高垄断厂商的生产效率,政府试图使得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从而使得产量达到帕累托最优水平。2)纠正外在性的传统方法主要有征税或补贴以及外部影响内部化的主张。征税或补贴方案是政府通过征税或者补贴来矫正经济当事人的私人成本。另一种方法是合并企业,以便使得外在性问题内在化。3)为了解决公共物品导致的市场失灵,经济学家们建议利用非市场的决策方式得到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真实偏好。4)对于信息不完全问题,政府所采取的政策往往是保护信息劣势一方。例如,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二手车市场上强制保修等。
2、结合垄断厂商的均衡,论垄断的效率及其政府对策。
1)垄断与低效率。依照帕累托最优标准,垄断市场是缺乏效率的。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意义上讲,价格反映了消费者的边际福利,而边际成本则反映了社会为生产这一单位产品花费的边际成本。垄断市场的均衡状态下,价格高于生产的边际成本,从而存在着帕累托增进的可能。另一方面,以效用的方式说明,社会的净福利是消费者的总效用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由于需求曲线反映了消费者的边际效用,而供给曲线反映了厂商生产的边际成本,因而,既定产量下,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之间的面积度量了社会净福利。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由于垄断厂商的产量低于供求相等所决定的产量,因而垄断所造成的损失为垄断产量到完全竞争产量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之间的面积。
2)对垄断的政府管制。垄断缺乏效率并不总是政府干预的原因。在市场需求所要求的数量范围内,如果生产技术使得平均成本处于递减,则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行业中只有一个厂商进行经营是有利的,并且,这种生产技术对竞争者“自然”会产生排斥作用,因为参与竞争的厂商在生产较少的产量时只能花费更高的成本。这就是所谓的“自然垄断”。在一些包括自然垄断的情形中,政府往往对垄断行业进行管制。
价格管制或者价格及产量同时管制是政府通常采取的手段。为了提高垄断厂商的生产效率,政府试图使得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从而使得产量达到帕累托最优水平。如果政府只采取价格管制,即规定产品的价格但不规定厂商的生产数量,那么合理的管制价格是厂商的边际成本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价格。对于自然垄断情形而言,上述按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确定管制价格的方法并不适用,因为此时厂商处于亏损状态。在实践中,解决上述难题的一种方式是采取双价制。即首先按市场需求曲线与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确定价格,此时厂商处于亏损状态。之后,允许厂商索要一个高价格以弥补其亏损。在双价制下,可以是某些消费者在低数量上支付较高的价格,而另外一些消费者则在高数量上支付低价格;或者,同一个消费者在不同数量上支付不同的价格。如果政府执行价格和数量管制,从理论上讲,市场需求曲线上的任意一点所决定的价格和数量都是可行的。但在实践中,通常的原则是:对公道的价值给予一个公道的报酬。为此,政府可选择的价格和数量组合是市场需求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的交点,此时厂商获得正常利润。此外,政府也可以采取税收和补贴政策措施。
3、论外在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其对策。
1)外在性又称外部经济影响,是指一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应,但这种效应并没有通过市场交易反映出来。外在性有正负之分,或称为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
2)外在性与资源配置的效率外在性造成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之所以如此,原因是社会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与私人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不相等。假设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私人边际收益,在外在不经济时,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从而私人决策所生产的产量大于社会最优产量;反之,如果存在外在经济,则私人产量不足。
3)纠正外在性的传统方法主要有征税或补贴以及外部影响内部化的主张。征税或补贴方案是政府通过征税或者补贴来矫正经济当事人的私人成本。合并企业使得外在性问题内在化。
4)如果产权界定明确,通过市场交易解决外在性问题是可行的。通过权利的自由交换,经济当事人会以最低的成本寻求解决方案。以Y厂商向x厂商就污染问题而施加外在成本的情形为例。在产权可以自由买卖的条件下,如果法律界定X厂商有权不受污染,那么Y厂商为了能够生产就必须向X厂商购买污染权。这时,Y厂商将因此增
加一部分边际成本,而x厂商则得到相应的收益。反之,如果产权界定给Y厂商,即Y厂商有权向X厂商施加污染,那么,X厂商将购买这一权利以便Y厂商不释放污染。结果,市场交易本身使得污染问题得到解决。不仅如此,由于交易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进行的,因而结果是帕累托最优的。
4、信息不完全何以会造成市场失灵?(new)
1)不完全信息问题:现实经济中,信息常常是不完全的。在这里,信息不完全不是指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什么时候、任何地方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而且是指“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信息不对称。在很多情况下,市场的价格机制并不能有效地解决不完全信息问题,从而出现市场失灵。
2)逆向选择。次品市场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信息不对称的例子。在“旧货”市场上,卖者比买者拥有更多的信息,因而市场上并不必然出现高质高价现象。举例来说,假定在旧车市场上,只有两种类型的轿车,高质量轿车的供给曲线为SH,低质量轿车的供给为SL,再假定卖方知道轿车的质量,但买方不知道这一点,因而SH高于SL。如果信息是完全的,那么对应于需求曲线D,将分别决定两个不同的价格PH。和PL,即高质量的轿车按较高的价格成交,低质量的轿车按低价格成交。但是由于信息不完全,买者并不知道轿车的质量,因而他会以一定的可能性(比如50%)来推断轿车的质量,从而按以平均质量决定供给曲线SA,即买者接受的价格是PA。结果,高质量的轿车因不愿意接受PA,而退出市场。因此,在这一市场上只有低质量的汽车才能成交,即用低的价格购买“货真价实”的低质品。在次品市场上出现的高质量产品遭淘汰而低质量产品生存下来的现象就被称为“逆向选择”。
3)道德风险。不完全信息导致市场失灵的另外一个例子是道德风险问题。以保险为例,通常投保人要比保险公司更了解投保对象的情况。但当双方签订保险合同之后,信息的不完全又会产生新的问题。一般而言,投保对象出险的可能性与投保人所采取的保护措施相关联。由于保险公司很难了解投保人对保护措施的付出,因而这一市场上存在着信息不完全性。正是这种不完全性使得保险公司会因为出险的可能性提高而蒙受损失。一种可能的结果是,保险公司提高保费,不容易出险的投保人退出该市场,从而市场再次失灵。
第八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NP):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其中包括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收入,减去外国居民来自本国的收入)。GNP是一个流量而不是存量,通常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来核算。
2.国民生产总值(GDP):一国国内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3.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可供个人支配的收入。一个经济中的国民生产产品的价值并不一定就是个人收入,在对要素的收入进行各项扣除之后(如扣除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再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等),得到个人收入。在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所得税及非税支付,即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4.失业率: 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是一国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失业率=失业人数/(失业人数+就业人数)
5.名义的和实际的国民收入:前者是按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后者是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年,按基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或者说是用价格指数折算之后的国民收入。引入这两个概念在于弄清国民收入变动是由产量变动还是由价格变动引起的。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1.使用收入和支出方法进行国民收入核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1)国内生产总值是以一定时间为条件的,因而当期发生的其他时期的产品支出或收入不应该计入本期的GDP中,即避免重复计算。(2)核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以货币量表示的,因而有名义的和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分。在理论分析中,核算的目的在于说明经济中生产量的大小,即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价值。因而,以当期价格测算的GDP要经过价格指数的折算: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作为GDP折算指数的通常是价格总水平。
2.国民收入核算与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的关系如何?
国民收入核算是对一国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运行的一个结算。它可以运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来衡量。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如果忽略统计误差,用支出法与收入法核算的国民收入必然恒等。事后,地出与收入恒等所对应的国民收入越大,经济运行越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为了说明经济运行结果,则可以考察经济运行之外的支出和收入状况。这样,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恰好反映了最初的支出与收入相互作用的均衡条件。
基于上述分析,对应于任意给定的一个价格总水平,一国经济的总需求则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来自于国外的需求构成;作为总供给的消费品和投资品供给则表现为持有这些商品和劳务的所有者的消费、储蓄和
税收。也就是说,构成经济均衡条件的两种力量以计划的形式加以考察,就演变为分析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第九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消费函数:又称消费倾向。在价格总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家庭部门的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C=C(Y)。通常,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支出也会增加,但不及收入增加的快,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
2、平均消费倾向:指消费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即 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3、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即MPC=ΔC/ΔY。通常,边际消费倾向服从递减规律。
4、储蓄函数: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与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作储蓄函数或储蓄倾向:S=S(Y)。边际储蓄倾向递增。
5、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在增加的收入中储蓄所占的比例。如果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那么边际储蓄倾向递增。
6、边际储蓄倾向:指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它也与边际消费倾向呈反方向变动。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储蓄与收主之间的关系。
7、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指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变化的比率。表示为ΔY=ΔI/(1-β)。式中:β为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即国民收入的改变量与引起这种改变的投资(政府购买)改变量成正比,与边际储蓄倾向成反比。
8、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带动这种变化的税收变动的比率。假定税收的变动是由于定量税变动所引起的,则税收乘数用公式表示为ΔY=-βΔT/(1-β)。
9、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同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购买(或税收)变动的比率。在税收为定量税的条件下,平衡预算乘数等于l。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1.为什么投资等于储蓄(i=s)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均衡条件?国民收入的变动机制是什么?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指仅包括产品市场的分析。经济中的均衡国民收入由社会的总支出与总收入均等时所决定。在社会总收入既定的条件下,当社会总需求变动时,会引起产量变动。经济社会的产量或国民收人决定于总支出或总需求,总需求决定的产出就是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生产就会稳定下来。
进一步假定经济社会只有两部门。在两部门经济中,总支出(或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构成,若用AE表示总支出,y表示收入,C和I分别表示消费和投资,则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AE=C+I。在两部门经济中,总收入又可由消费和储蓄构成,即有Y=C+S。因此,收入与支出相等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AE=Y,即I=S。由此可见,投资等于储蓄是均衡条件的基本形式。
国民收入变动的机制是靠经济中的企业部门调整其产量来实现的,若社会的收入超过需求,企业的产品就会出现积压,从而导致库存增加。为了适应市场,企业就会减少生产。反之,若社会收入低于社会总需求,企业的库存就会减少,从而企业增加生产。因此,企业根据社会总需求来安排生产,最终将导致社会处于总收入等于总支出的均衡状态。
2.简述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并加以简要评论。
在国民收入中,总支出由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构成。E表示总支出,那么E=C+I(1)总收入Y有两个用途:消费C和储蓄S,所以Y=C+S(2)产品市场均衡条件是总支出等于总收入。于是有C+I=C+S,那么投资等于消费,即I=S。只要这个均衡条件得到满足,产品市场的实现问题就能解决,社会总产品的流通就能顺利进行。
这一均衡条件并没有真正触及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关键问题。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关键是第一部类和 第二部类的生产成比例。同时,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混淆了储蓄和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它发生在企业内部而不是发生家庭部门。信用制度固然打破了企业货币资本量的限制,然而即使在信贷关系相当发达的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投资仍然主要源于资本积累。至于家庭储蓄这不过是补充。此外,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中的投资和储蓄,是经济主体依据自己的心理规律进行决策的结果,因而它们都是捉摸不定的东西,很难对二者真正加以讨论。
3、在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加入政府变动将如何影响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答:加入政府部门之后,经济的总支出和总收入的构成都会发生变动。
从总支出角度看,总支出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首先,假定政府购买是政府控制量,在决定国民收
入时可以认为是一个常数,即G=G0。其次,政府的税收影响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对私人消费产生影响。政府的税收可以是比例税,也可以是定量税。前者根据税基的大小征收,后者则与税基大小无关。为了简单,假定政府只对收入征收定量税。假定政府征收的定量税为T0,于是消费者的个人可支配收入Yd=Y-T0。因此,消费函数为C=α+βYd=α+β(Y-T0)。从而,由计划支出与计划收入的均衡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可以由下列条件得到:C+I+G=α+β(Y-T0)+I0+G0=Y 即:Y=(α-βT0+I0+G0)/(1-β)
从均衡结果不难看出,投资和政府购买增加将导致均衡收入增加,而税收增加将导致均衡收入减少。3.在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加入政府变动将如何影响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加入政府部门之后,经济的总支出和总收入的构成都会发生变动。
? ? 从总支出角度看,总支出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首先,假定政府购买是政府控制量,在决定国民收入时可以认为是一个常数,即G=G0。其次,政府的税收影响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对私人消费产生影响。政府的税收可以是比例税,也可以是定量税。前者根据税基的大小征收,后者则与税基大小无关。为了简单,假定政府只对收入征收定量税。假定政府征收的定量税为T0,于是消费者的个人可支配收入Yd=Y-T0。因此,消费函数为C=α+βYd=α+β(Y-T0)。从而,由计划支出与计划收入的均衡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可以由下列条件得到:C+I+G=α+β(Y-T0)+I0+G0=Y??即:Y=(α-βT0+I0+G0)/(1-β)
从均衡结果不难看出,投资和政府购买增加将导致均衡收入增加,而税收增加将导致均衡收入减少。4.简述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并指出其发挥作用的条件。
(1)乘数理论说明了经济中某种支出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倍数变动的关系。主要有:①投资乘数或政府购买乘数,指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或政府购买)支出变化的比率:△Y=△I/(1-β)。式中,β为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②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带动这种变化的税收变动的比率(假定税收的变动是由于定量税引起的):△Y=—β△T/(1-β)。③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同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购买(或税收)变动的比率。在税收为定量税的条件下,该乘数等于1。
(2)投资乘数指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Y=△I/(1-β)。式中,β为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即国民收入的改变量与引起这种改变的投资(政府购买)改变量成正比,与边际储蓄倾向成反比。
(3)乘数理论揭示了现代经济的特点,即由于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某一部门支出(需求)的增加不仅会使该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相应增加,而且还会引起其他部门的生产、收入和支出的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量数倍于最初增加的支出。
(4)投资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①经济中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否则,支出的变动只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②如果由于某几种重要资源处于瓶颈状态,会限制乘数作用。③乘数理论是在产品市场分析中得到的,没有考虑到货币市场特别是利息率的影响。因此,现实中乘数并不一定发挥如此大的作用。
三、计算与证明
1、已知消费函数为C=200+0.8Y,投资为自主投资,I=50。试求:(1)、均衡的国民收入(Y)为多少?(2)、均衡的储蓄量(S)为多少?(3)、如果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为Y f=2000,那么,为什么该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投资量应如何变化?
(4)、本题中投资乘数(k)为多少?
解:①根据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可以得到Y=C+I 从而Y=200+0.8Y+50 解得 Y=1250 ②S=I时市场处于均衡,因而均衡储蓄量为S=50。
③如果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为Yf=2000,则投资量应该达到下列条件所满足的数量,即Yf=200+0.8Yf+I 从而 I=200 ④投资乘数:k=1/(1-β)=1/(1-0.8)=5 第十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名词解释
1、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入的现值之和等于该项资本物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资本,即R0=R1/(1+rC)+„+Rn/(1+rC)n。式中:R0为一项资本物品的价格;R1,„,Rn分别为该项资本物品在未来使用期内所有的预期收益;rC为该项资本物品的边际效率。由于它反映了投资者对预期收益的估
计,因而也被称为预期利润率。
2、投资函数:即投资随利息率变化而变化的关系,可表示为I=I(r)。对于一项资本品而言,如果其边际效率超过购买该项资本品所需支付的利息率,那么它就会被用于投资。因此,一个经济的投资取决于利息率,并与之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3、IS曲线:将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的收入与利息率的组合描述出来的曲线。在两部门经济中,若储蓄函数为S =S(Y),投资函数为I =I(r),则IS曲线为S(Y)=I(r)。由于均衡收入与利息率之间呈反向变动,故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4、流动偏好: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据称,由于货币是流动性最大的资产,故人们会对其产生偏好。引起这种偏好的动机可分为交易、谨慎或预防和投机动机。前两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同向变动,示为L1(Y);后一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利息率呈反向变动,示为L2(r)。这样,货币需求可记为:L=L1(Y)+L2(r)。
5、流动偏好陷阱:当利息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处于高点,人们就会出售有价证券而持有货币,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蒙受损失,此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向于无穷。
6、LM曲线:将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的利息率和收入的组合描述出来的曲线。在货币市场上,对应于特定的收入,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决定均衡利息率。收入与均衡利息率的对应关系就是LM曲线:L1(Y)+L2(r)=m。它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1、简述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并加以简要评论。
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在货币市场上,当货币的供给等于货币的需求时,市场处于均衡,并相应地决定均衡的利息率水平。通常,货币供给被认为是由一国的货币当局发行并调节的一个外生变量,其大小与利息率无关,表示为m。故在以利息率为纵坐标、货币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内,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是建立在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基础上的。交易、谨慎和投机三种动机引起货币需求。其中,交易和谨慎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有关,并且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表示为L1(Y);而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利息率成反方向变动,表示为L2?。这样,货币需求可表示为
于是,市场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
在已知收入水平的情况下,上述均衡条件决定了均衡的利率水平,如图示。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庇古的货币数量论,特别是由于明确指出投机动机而突出了利息率的作用。但正如有些西方学者所指出的,凯思斯的货币理论只注意到利率和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忽略了人们对财富的持有量也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此外,西方学者认为,凯恩斯把财富的构成看得过于简单,好像在现实的社会中,只有货币和债拳两种资产可供人们选择,这些都是有待改进的。
2、凯恩斯是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有效需求不足的?他所引申出的政策结论是什么?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民收入主要取决于社会的总需求,而社会的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构成。正是消费和投资的不足导致在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社会需求不足,即有效需求不足。对于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凯恩斯运用三个基本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以及流动性偏好来加以解释。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指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出现消费不足。
(2)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使得预期收益现值之和等于资本品价格的贴现率,它反映了厂商增加投资的预期利润率。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意味着厂商增加投资时预期利润率递减。凯恩斯认为,投资需求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的对比关系。对应于既定的利息率,只有当资本边际效率高于这一利息率时才会有投资。但是,在凯恩斯看来,由于资本边际效率在长期中是递减的,除非利息率可以足够低,否则会导致经济社会中投资需求不足。
引起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投资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引起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而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意味着成本增加,从而会使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下降;2)投资的不断增加。会使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增加,而产品数量增加会使其市场价格下降,从而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也会下降。资本边际效率的递减使资本家往往对未来缺乏信心,从而引起投资需求的不足。
(3)流动偏好。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持有货币的心理偏好,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产生对货币的偏好,是由于
货币是流动性或者说灵活性最大的资产,货币可随时作交易之用,可随时用于应付不测,可随时用作投机,因而人们有持有货币的偏好。当利息率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价格已经达到最大,从而持有货币,以至于对货币的需求趋向于无穷大。结果,无论货币供给有多大,货币市场的利息率都不会再下降。
由于这种心理规律的作用,利息率居高不下。当预期利润率低于或接近利息率时,厂商就不愿意进行投资,从而也导致投资需求不足。
从以上三个心理规律中可以看到,有效需求不足是有效需求的不足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经济危机的关键,由此,凯恩斯主张,为保持充分就业,需要用国家消费和国家投资来弥补社会中私人消费和私人投资的不足,刺激有效需求,因此在政策上政府应通过财政手段,如举债、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增加转移支出、减少税收等措施来刺激有效需求。
3、简述凯恩斯的货币理论。
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主要是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人们需求货币是出于货币在所有资产形式中具有最高的流动性,具体表现为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资动机。交易动机是指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凯恩斯认为,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主要取决于收入。这种货币需求量和收入的关系可表示为L1=L1(y),对于投机动机所导致的对货币的需求,凯恩斯认为主要取决于利率,这可表示为L2=L2(y)。
因此,在凯恩斯看来,对货币的总需求是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的总和,于是货币的总需求可表示为:L= L1(y)+L2(y)
其中是L1收入y的增函数,L2是利率r的减函数。
三、计算与证明(2004年)
已知消费函数为C=200+0.5Y(或储蓄函数),投资函数为I=800-5000 r,货币需求函数为L=0.2Y-4000r,货币的供给为本m=100.请写出:
(1)、IS曲线方程;(2)、IS—LM模型的具体方程,并求解均衡的国民收入(Y)和均衡的利息率(r)各为多少。
④如果自主投资由800增加到950,均衡国民收入会如何变动?你的结果与乘数定理的结论相同吗?请给出解释。(添加)
解:①通过消费函数求解储蓄函数S=Y-C 并带入到I=S中: Y-(200+0.5Y)= 800-5000r 得Y+10000r =2000 此为IS曲线方程。②由 m=L 得 100=0.2Y-4000r Y-20000r =500 此为LM曲线方程。
③联立上述二曲线方程,可得到Y=1500和r=5%, 即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和利息率。④Y-(200+0.5Y)=950-5000r 得 Y+10000r=2300 „„IS方程
与上述LM方程联立,解得 r=6%,Y=1700,△Y=200 这一结果小于乘数定理的结论。根据乘数原理,在简单模型中的乘数应是1/(1-0.5)=2,自主投资增加150带来的收入增加是150×2=300。两者不一致的原因是,IS-LM模型中允许利率变化,当自主投资支出增加导致收入增加时,收入增加导致货币需求增加,从而导致利率上升,投资减少,挤掉了投资支出增加的效应,这就是所谓的挤出效应。
第十一章、宏观经济政策
一、名词解释
1.财政制度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的一种会降低经济波动幅度的机制。西方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功能是通过收、支两方面发挥作用的。从财政收入方面看,当经济衰退时,国民收入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相应地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税收减少导致总需求增加,因而将促使经济回升;反之,当经济过热时,失业率下降,收入增加,税收会随个人收入增加而自动增加,从而起到抑制经济繁荣的作用。从财政支出方面看,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也具有自发稳定作用。
2.财政政策: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政府执行财政政策是斟酌使用的,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出现总需求不足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扩大政府支出、减少财政收入;相反,当总需求过热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削减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财政政策工具包括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税收和公债等。
3.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即潜在的国民收入对应的财政收入与政府预算支出之间的差额。是基于凯恩斯主义的功能财政而设立的。以此为标准,可消除收入的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更准确地反映财政政策态势。若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增加了或赤字减少了,财政政策是紧缩的,反之是扩张的。
4.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调节利率,以便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是逆经济风向的。主要有变动法定准备率、变更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手段,以及道义劝告、放宽信贷条件、放松抵押贷款数量和信贷配额等辅助性手段。这些手段常配合使用。
5.法定准备金制度:法定准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规定的各商业银行和存款机构必须遵守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储蓄机构将储蓄中一定的比例作为准备金,防止储蓄人兑现的时候出现流动性困难,这种制度就叫做法定准备金制度。法定准备金率因银行类型、存款种类、存款期限和数额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一定比率的超额准备金就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就会降低,货币乘数就会变小,货币供应就会相应收缩;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则会出现相反的倍数效果,最终扩大货币供应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
6.再贴现制度: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行为。在需要现金时,商业银行可以持合格的有价证券到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或进行抵押贷款。这时,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在贴现率执行货币政策。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贴现率降低,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增加,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
7.公开市场业务:又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扩大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反之,中央银行可以卖出政府债券,以便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是目前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政策目标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工具。
8.货币创造乘数:一笔存款通过银行系统而对货币供给量所产生的倍数作用。若银行系统最初增加存款△D,以法定准备率rd留下准备金,通过向客户放贷则可在银行系统中最多创造出的货币量为△M=△D/rd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1、商业银行体系为什么能使原始存款扩大若干倍,通过什么方式?
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必须以一定的比例留作准备金。这一比例由中央银行依法规定,故称为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使银行体系中可以成倍地创造货币供给。
假定法定准备率为10%。若有一家商业银行增加了100元的存款,那它就可以贷款90元。客户将这90元存人自己的账户,则为他开户的银行就可以放款81元。如此等等,银行系统中增加的存款额为
一般地,如果银行系统中最初增加了存款△D,那么以法定准备率rd留有准备金,整个银行系统中最多可以创造出的货币量为
当然,上述倍数是以所有增加的存款在银行系统内全额流动为条件的。
2、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如何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
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通过改变政府的收支水平以及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总支出水平,从而影响就业、价格总水平、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运行目标。实践中,表现为财政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
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财政政策通过变动政府的收支,对国民收入产生乘数作用,进而达到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财政政策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的总需求不足时,失业增加,政府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等措施刺激总需求。反之,当总需求过高时,出现通货膨胀,政府则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
借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的实施也是逆经济风向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变动法定准备率等。具体地说,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贴现率提高,商业
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降低贴现率,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行为。变动法定准备率也能够改变经济中的货币数量。随着经济中货币量的改变,影响了经济的总需求水平,进而达到影响国民收入,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
3、论西方需求管理的政策。
(1)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宏观经济的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调控的方式。其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国民收入总需求决定论。依照凯恩斯主义理论,经济出现萧条的关键在于总需求不足,解决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也应借用于总需求管理政策。
(2)总需求管理政策的目标一般认为是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在封闭经济中,短期主要是实现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
(3)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可以借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
(4)总需求管理的政策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限制条件。①经济态势和程度判断方面的困难;②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时滞;③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的不确定性。不过,尽管西方的需求管理政策并非万能的,但不可否认它对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一定的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借鉴这些理论和政策将是有益的。
第十二章、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
一、名词解释
1、总需求曲线(2003年):总需求是指对应于既定的价格总水平的社会总支出水平或总需求量。表示需求总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就是总需求曲线。总需求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通常呈反向变动关系,故该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是指对应于既定的价格总水平,社会对最终产品及劳务的总供给量(用收入表示)。表示收入总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就是总供给曲线。总供给与价格总水平之间通常呈同向变动关系,故向右上方倾斜。
3、货币工资刚性:货币工资不随劳动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而迅速做出相应的调整,特别是当劳动的需求量低于供给量时,货币工资下降出现刚性。这主要是因为劳动者存在着对货币收入的幻觉。货币工资刚性成为凯恩斯主义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理论基础。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1、主流经济学派的总需求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总需求曲线可以通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条件推导出来。假定投资函数I=I(r),储蓄函数S=S(Y),货币需求为L=L1(Y)+L2(r),货币供给m=M/P。在名义货币量M既定的条件下,总需求函数可以从IS=LM下列模型中得到:
I(r)=S(Y)„„„„„„„„① L1(Y)+L2(r)=M/P„„„„„②
从中消去利息率,即得到总需求函数。
在图形中,对应于不同的价格总水平,既定的名义货币量表示的实际货币量相应地不同,从而LM曲线发生变动。对应于不同的LM曲线,产品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将决定不同的总需求量。并且,如果价格总水平提高,实际货币量减少,利率提高,投资减少,从而经济中的总需求量减少。即,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2、主流经济学的AS曲线是如何得到,相应的政策含义是什么?
总供给是经济社会中可供使用的商品和劳务总量。在生产技术等因素既定的条件下,社会的总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水平呈同方向变动。总供给曲线是表示总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总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价格水平影响总供给量的基本过程是,价格总水平影响实际工资,实际工资影响劳动的需求和供给,从而影响劳动市场的均衡就业量,就业量通过厂商的生产影响经济中的商品和劳务的总产量。因此,总供给曲线是根据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劳动市场的均衡分析、生产函数再到总产出量的过程而得到的。
不同派别在推导总供给曲线过程中的区别在于价格总水平如何影响劳动市场。按照主流经济学派的观点,价格总水平对短期和长期的劳动需求和供给具有不同的影响,因而总供给曲线有短期和长期之分。
(l)在短期内,由于工人具有货币幻觉,只注重货币工资,并且经济中货币工资通常具有下降刚性,即只能升高,不能降低。结果价格总水平对劳动市场的影响在充分就业前和就业后有很大不同。
(2)在长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如果价格总水平提高,实际工资下降,那么厂商愿意雇用更多的劳动力,但劳动者并不愿意在这一实际工资下提供厂商所需要的劳动。结果,货币工资必然会升高直到劳动市场再次处于均衡状态为止。
(3)短期和长期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的均衡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意味着经济可以处于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此时增加总需求,导致均衡产出水平增加。长期内,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增加总需求只会影响价格而不增加总产出。
三、计算与证明(2001年)
1、假定一个经济的消费函数是C=1000+0.8Y,投资函数为I=1000-2000r, 经济中货币的需求函数为L=0.5Y-1000r,若中央银行的名义货币供给量M=5000。试求经济的总需求函数。
解:总需求源于IS-LM模型,即I(r)=S(Y)L1(Y)+L2(r)=M/P 将已知条件代入,得到
1000-2000r=Y-1000-0.8Y 0.5Y-1000r=5000/P 得Y=60000+300000/P,即总需求函数。
若P=1,Y=360000;若P=2,Y=210000;若P=3,Y=160000,„„。说明总需求与物价水平向相反方向变动。
第十三章、经济增长
一、名词解释
1、哈罗德-多马模型:在20世纪40年代由哈罗德和多马相继提出的分析经济增长问题的模型。因基本分析思路相同,故被合称。它假定(1)一个经济只生产一种产品,(2)资本—产出比保持不变,(3)储蓄率、人口增长率也保持不变,(4)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基本形式为G=S/V。式中:v为资本—产出比;s为储蓄率。该模型表示,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一产出比成反比。结论是,当实际经济增长等于资本家意愿的经济增长率并且等于人口增长率时,即GA=GW=GN时,经济才能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但同时认为,这一增长路径是一“刃锋”。
2、新古典增长模型:20世纪50年代由索洛等人提出的一个增长模型。由于其基本假设和分析方法沿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思路,故被称为新古典增长模型。它假定(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2)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3)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4)储蓄率不变;(5)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6)人口增长率不变。从而得到:sf(k)=k1+nk。式中:s为储蓄率,k为人均资本占有量,y=f(k)为人均形式的生产函数,n为人口(或劳动力)增长率;k1为单位时间内人均资本的改变量。模型表明,一个经济社会在单位时期内(如1年)按人口平均的储蓄量被用于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人均资本增加k1,即为每一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设备。另一部分是为新增加的人口配备按原有的人均资本配备设备nk。第一部分被称为资本的深化,后一部分被称为资本的广化。该模型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可以处于稳定增加,条件是k1=0,此时经济以人口增长率增长。
3、有保证的增长率:即资本家意愿的增长率,它由社会的储蓄率与资本家意愿的资本—产出比所决定,即GW=s/vW。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1、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基本假设前提?其主要结论如何?
随着对凯恩斯理论的动态化。哈罗德和多马相继提出了基于凯恩斯理论的增长模型,后被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这一模型的基本假定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全社会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只生产一种产品;(2)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3)资本一产出比保持不变;(4)储蓄率,即储蓄在收人中所占的比重保持不变;(5)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6)人口按照一个固定速度增长。
根据上述假定,哈罗德—多马模型得出的基本公式是
式中:v为资本一产出比;s为储蓄率。模型表示,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一产出比呈反比。
实现经济在充分就业下的稳定增长。需要实际经济增长等于资本家意愿的或者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并且等于人口增长率。第一个条件表明,只有实际的与意愿的经济增长率相等,经济才处于均衡状态。实际经济增长等于人口增长率意味着经济增长不会受到劳动力的制约,也不会产生失业。因此,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充分就业下的稳定增长条件表示为式中:GA,Gw和GN分别为经济中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
然而,哈罗德—多马模型并不认为经济总能实现上述经济增长。如果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大于有保证的经济
增长率,即GA>Gw,那么在储蓄率既定的条件下,实际资本一产出比小于资本家意愿的资本一产出比。这样厂商就会增加投资以便提高资本一产出比。投资增加使得产出量增加,实际经济增长率会进一步提高。结果实际经济增长率会更大。同样的道理,在GA<Gw时,资本家的投资行为将使得实际经济增长更低。这表明,不存在一种自发的力量使得经济处于稳定增长状态、故哈罗德将上述稳定增长条件形象地称为“刀锋”。
2、试述新古典增长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借鉴意义。索洛等人创立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可以概括为sf(k)=k+nk。该模型的结论是,经济可以处于稳定增长状态,其增长率为人口增长率。
借鉴意义:要实现人均产出量的增加,有三种途径:①在人均资本占有量既定的条件下提高技术水平,从而增加产出。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改变资本-劳动比,从而实现经济均衡增长;②提高储蓄率,使得人均资本增加。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收入低,用于储蓄部分也较低,因而有必要通过提高农民收入来增加积累;③降低人口出生率。如果实现低人口增长率,则人均可以配备更多的资本。
3、简要说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政策含义。
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长是经济系统内部因素相互作用而不是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这些内生因素也可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均衡增长;(2)在众多的因素中,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与其他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一样,技术进步是经济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当事人自主最优选择的结果,从而技术进步是由内生决定的;(3)技术、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投资等都具有外部效应,这种外部效应使得生产呈现出规模收益递增的趋势,而且正是这种的外部性构成了经济实现持续增长所不可缺少的条件;(4)由于外部效应的作用,经济在处于均衡增长状态时,通常不能达到社会最优状态,即经济的均衡增长率通常低于社会最优增长率;(5)影响经济当事人最优选择行为的政策,例如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可以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率。
最简单的一种内生增长模型是AK模型。假设经济中人口增长率和储蓄率保持不变,没有技术进步,并且不存在折旧。与新古典增长理论不同,这里的总量生产函数为AK形式,即Y=AK很显然,在AK生产函数中,资本的边际收益不再具有递减特征。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本模型,经济中人均资本随着时间变动而变动的路径为:k*=sAk-nk。另外,由于人均消费c=(1-s)y=A(1—s)k,因而人均消费的增长率等于人均资本的增长率,都等于(sA—n)。这就意味着,经济中包括人均收入量在内的所有人均变量都以(sA—n)的速度增长。
AK模型说明,经济中的增长率由s,A和n三个参数所决定(而不是像新古典增长模型那样只取决于n这一个参数):较高的储蓄率将导致较高的长期人均收入增长率;类似地,一旦技术水平得以促进并保持,那么长期增长率也会提高;同样地,人口增长率也影响到经济增长。这一模型的政策含义也是明显的,由于经济增长率不仅取决于人口增长率,而且也与储蓄率和技术进步有关,因而政府采取促进积累和提高技术水平的政策对经济增长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新经济增长理论建议政府对物质资本、设备投资和基础设施增加投资,同时鼓励人力资本的积累,加大科技投入。例如,通过减少预算赤字对私人投资的挤出和提供税收激励来增加投资;鼓励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即在教育和培训上花费更多的资源;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为研究与开发支出提供税收激励等。
第十四章、通货膨胀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消费物价指数:衡量通胀率的一种方式,从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角度来衡量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幅度。通常,消价指数是通过假定某些重要的消费品在基期价格为100而测算出来的每一年价格上涨幅度。
2、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由于总需求表现为货币数量,因而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被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3、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2004年):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成本推动的主要包括工资和利润推动。无论是工资还是利润,如果超过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速度,则会对商品和劳务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形成压力。
4、价格调整方程:以Yt表示t期的总需求,Yf表示潜在的产出量,同时注意到总需求增加与失业率之间的反方向变动关系,则价格调整方程可以表示为:πt=πte+ h(Yt-Yf)/Yf。简化的价格调整方程表明,当总需求高于潜在产出水平时,存在使价格上涨的压力;当需求低于潜在产量时,存在使价格下跌的压力。
5、收入指数化:实践中形成工资上涨压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在一定的通货膨胀出现之后,工人以此为理由要求增加工资。如果工资的上涨超过通货膨胀率,那么就会形成新一轮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为此,经济学家建议执行收入指数化政策,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和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上升时,工资也随之上升。比如,政府规定,工人工资的增长率等于通货膨胀率加上经济增长率。收入指数化可以是百分之百指数化,即工资按物价
上升的比例增长,也可以是部分指数化,即工资上涨的比例仅为物价上升的一个部分。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1、按照西方学者的观点,如何利用制造衰退来逆转通货膨胀?
由于通货膨胀大都与过度的需求有关,因而降低通货膨胀率最有效的方法是人为地制造一次经济衰退。根据价格调整方程,在既定的价格预期水平下,如果使得总需求低于潜在的产出水平,那么通货膨胀率将会比预期通货膨胀率更低。
假设一个经济社会中人们以上一年的通货膨胀率形成预期,价格调整方程中的调整系数h=0.2。若经济中最初的通货膨胀率为10%,那么政府制造5%的衰退将使得通货膨胀率降低1%。由于人们将会以上一年的通货膨胀率形成预期,故来年政府继续制造同样的衰退将使得通货膨胀率继续下降,直到实现政府既定的目标。在上述通过制造衰退调整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政府制造衰退程度的大小决定了通货膨胀率下降的速度。衰退幅度越大,通货膨胀率下降越快。在实践中,而以较小的失业和较长时间来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办法被称为渐近主义方式,而以较高的失业率和较短的时间来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办法称为“冷火鸡”方式。
2、试论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对策。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由于宏观经济运行可以简要地概括为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因而通货膨胀的成因也主要表现为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增加都会对社会总需求增加产生影响。在总供给曲线既定的条件下,总需求增加即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在经济处于不同状况时,需求拉动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也不相同。在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总需求增加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较小;而在经济处于潜在或充分就业状态时,由于总供给增加会遇到生产能力的限制,因而总需求增加主要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
对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可供政府采取的方案是人为地制造衰退。既然通货膨胀是由于超额总需求所致,那么降低总需求水平,从而增加失业,减少产出,则会使得通货膨胀率降低。制造的衰退幅度越大,通货膨胀率下降的速度也就越快。
(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是指由于供给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成本推进主要包括工资和利润推动。无论是工资还是利润,如果超过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速度,则会对商品和劳务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形成压力。实践中,工会对工资增长率的要求以及垄断厂商借用市场支配力索要高价都会对生产成本增加产生影响。如果要素收人的增长超过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就会产生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对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政府主要采取收入政策逆转通货膨胀。收入政策往往借助于工资价格管制、收入指数化和一定的税收政策来实现。政府采取的工资价格管制手段主要有:对工资和价格进行直接控制;对工资和价格规定作指导性指标;对厂商和工会进行道义劝告。通过这些手段,以期达到限制产品价格和工资上涨幅度的目的。这种手段一般短期内较为有效,但长期内会对市场机制起到限制作用。收入指数化是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等收入与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上升时,收入也随之上升。收入指数化政策限制了要素所有者过分追逐收入的上涨,但这种要求往往出现在通货膨胀之后,因而收入指数化政策更侧重于消除通货膨胀对收入的影响。除此之外,政府也采用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作为补充。为了更好地使得指导性的工资、价格政策有效,国家对那些执行政策的经济当事人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同时惩罚违规者,以便促进通货膨胀率的下降。
(3)通货膨胀的成因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单纯用需求拉动或成本推动都不足以说明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上涨,而应当同时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以及二者的相互影响说明通货膨胀。有人提出了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影响说明通货膨胀的理论,即混合通货膨胀理论。因而政府逆转通货膨胀的政策也并是非单一的,往往是各种政策搭配使用。
三、计算与证明
1、假设某一经济最初的通货膨胀率为18%,如果衰退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系数为h=0.4,那么政府通过制造10%的衰退如何实现通货膨胀率不超过4%的目标。
价格调整方程表示为:πt=πt-1-0.4Ut,πt-1为上一年的通货膨胀率形成预期,Ut为衰退的程度=10%,调整系数h=0.4。最初的通货膨胀率为18%,假定每年都以上一年为预期,那么第一年π1=π0-0.4Ut=18%-0.4*10%=14%;π2= 14%-0.4*10%=10%;π3=10%-0.4*10%=6%;π4= 6%-0.4*10%=2%。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学的意见分歧
一、名词解释
1、货币主义:基本命题是货币最要紧,货币的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价格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币供量的变动是货币推动力的最可靠的度量标准;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币量的变动,从而通胀、经萧条或经增长都可以而且应当惟一地通过币当局的对币供量的控来加调节。
2、自然率假说:自然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当劳动市场在竞争条件下达到均衡时所决定的就业率。由于这一就业率与经济中的市场结构、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因而被冠以“自然率”的名称。使用自然就业率的概念,货币主义说明经济处于自然率水平,这就是所谓的自然率假说。
3、菲利普斯曲线:58年提出,绘的是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当通胀率为零时,失业率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在经扩张阶段,经活动增加,商品价格提高,厂商增加劳动使用量,从而就业增加,失业率降低。同时,伴随着就业增加,工人工资上涨,从而通胀率提高。相反,经收缩,失业率增,而通胀率降。因此,失业率与通胀率呈反向变。根据凯义理论,总需增加,导致经活和就业增,工资率提,通胀率加剧。因此,菲线反应了需求增加对通胀的压力。曲线揭示,低失业和低通胀二者不兼,如一个经济愿意以较高的通胀率为代价,则可实现较低的失业率。
4、单一货币规则: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防止货币成为经济混乱的原因,为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运行环境。因此,货币学派主张最优的货币政策是按单一的规则控制货币供给量,货币以经济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的速度增长。
5、理性预期假设(1999年): 是指经济当事人对价格、利率、利润或收入等经济变量未来的变动可以作出符合理性的估计。理性预期包含三个方面的特征。其一,预期平均说来是正确的。其二,经济当事人在充分利用所有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对某个经济量作出的预期。其三,经济当事人进行作出预期时所使用的信息包含经济理论,从而得出的结果与经济模型的预测相一致。
6、市场出清: 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商品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以达到供求相等均衡状态。有了这种灵活性,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不存在超额供给,每个市场都处于或趋于供求相抵的情况。
7、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承袭新古典经济理论的思想,以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为基本假设。)20世纪70年代,理性预期学派继续得以发展,它与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一起形成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托马斯.萨金特、尼尔.华莱士、埃德渥德.普雷斯科特、罗伯特、巴罗,英国的P?明福尔德等。其中卢卡斯、萨金特和华莱士等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第一代代表人物,主要贡献有货币周期理论;巴罗和普雷斯科特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在卢卡斯等人理论的基础上,他们建立了实际货币周期理论等新的理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由于在经济周期理论方面的看法不同而分为两派,即货币经济周期学派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前者以卢卡斯为代表,后者以普雷斯科特为代表。货币经济周期学派由于在理论上存在一些缺陷,在实践上又缺乏经验支持,从80年代后期起,这一理论便逐渐失去了支持者。事实上,自80年代以来,一批自称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第二代的学者们就已经把注意力转到了实际因素方面来,他们试图用实际因素解释宏观经济波动。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坚持市场出清假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这样,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被连续出清。概言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把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作经常可以得到的情形。
在此假设基础之上,新古典经济学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该派理论的目的是想证明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卢卡斯等人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从不完全信息出发论证了货币政策无效。该论述的中心内容是,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只影响价格水平,而不影响产量;只有没有预期到的货币供给才影响产量。新一代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不满足于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他们将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财政政策分析,得出了财政政策也无效的命题。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1、评述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
1)货币主义的基本命题是,货币最要紧,货币的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价格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货币推动力的最可靠的度量标准;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货币量的变动,从而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都可以而且应当惟一地通过货币当局的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来加以调节。
2)货币主义得出了新的货币数量论。依照货币主义的观点,一个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的价格总水平、债券和股票韵收益率、物质资产的收益率以及人力与非人力财富之间的比例等众多因素。从整个经济来看,货币的需求主要取决于社会的总财富、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和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报酬率。根据经验分析,弗里德曼得出的结论是:第一,价格总水平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呈同方向变动。在短期内,货币量的变动领先
于价格的变动,而在长期内这种滞后现象消失。第二,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会受到利息率的影响,但波动是轻微的。而在在长期内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常数。
3)概括货币主义的新货币数量论,由于MV=PY成立,因而在货币流通速度y不变的条件下,货币量变动影响到价格户和产出量r。在短期内,由于价格变动滞后于货币变动,因而M变动可以影响r。在长期中,M与y同时变动,因而改变货币量不会影响产出量。
2、简要评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批判。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主要从经验检验和理论一致性两个方面展开对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批判。
⑴从经验检验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技术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进行了充分的检验,以便否定凯恩斯理论。由于滞胀现象的存在,检验结果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有利。
⑵从理论方面。首先,先古典宏观经济学指出了凯恩斯注意经济理论三大错误:
①不合理性的预期。在凯恩斯理论中,经济当事人的预期通常被假定为变,它主要取决于过去该变量的数值。这就意味着人们并不利用有关将来的消息来谋取最大的利益,从而违背了西方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基本假设。
②在一个理论体系中个人行为不一致。比如,微观经济学中分析劳动供给时,假定人们就收入和闲暇进行选择,但在宏观消费理论中又假定人们储蓄的目的是为了将来的消费,既劳动者要在现在和将来之间进行选择。但并没有一种理论说明二者的一致性。
③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评价政策的标准不能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其次,在批判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全盘否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根据基于理性预期假设和货币主义的自然率假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欺骗公众的基础上的。经济中存在着一个由资源、制度、习惯、时常结果等因素决定的自然就业率水平,同时人们会以理性的方式形成预期,在自然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持续的政策效果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由于政府不能预期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因而政策的后果可能是加剧经济波动。
上述结论主要来自于著名的“卢卡斯批判”。卢卡斯认为,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有效性大多是根据参数固定不变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但经济当事人的理性预期将使得这些参数发生改变,从而使得政策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新凯恩斯主义是如何解释价格、工资粘性的?请加以评论。
为了说明非市场出清,新凯恩斯主义者首先确立了工资和价格粘性的理论基础。他们区分了名义粘性和实际粘性和实际粘性。名义粘性是名义工资和名义价格不能按照需求的变动而相应变动,实际粘性是一种工资、价格相对于另一种工资或价格变动迟缓。新凯恩斯注意对名义粘性和实际粘性在最大化和理性预期假设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这些解释包括:菜单成本论、交错调整价格和交错调整工资论、不完全竞争论、市场协调论、劳动市场论和信贷配给论等。
菜单成本论认为,菜单成本的存在阻碍厂商调整价格,所以价格有粘性。菜单成本是指厂商每次调整价格要花费的成本,包括研究和确定新价格、编印更改价目表等所费的成本。另外,菜单成本也包括调整价格的机会成本。厂商只有在调整价格后的利润增加量大雨菜单成本时,才会调价。因此,菜单成本的存在,是厂商不愿意经常地变动价格,所以价格水平有粘性。
交错调整价格及交错调整工资论认为经济当事人调整价格的时间是交错进行的。交错调整导致价格和工资具有惯性。因而,即使存在理性预期,政府政策仍有积极作用。
不完全竞争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利用垄断力定价时,价格通常不会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价格对总需求变动不敏感。另一方面,总需求变动具有外部影响,可以通过宏观经济中各经济当事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放大,导致经济波动。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经济不存在自发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机制,因而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才能提高效率,增进社会福利。
市场协调失灵论是新凯恩斯主义为解释非市场出清原因而提出的一种新理论。市场协调失灵论从市场机制不能协调众多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来说明市场失灵。他们认为,在一个由许多经济当事人构成的经济中,尽管每个经济当事人都是理性的,他们之间的行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然而,每个经济人的市场力量都很小,单个经济人无力协调整个经济行为,从而导致市场失灵。市场协调失灵,使市场机制不能确保经济处于有效率的均衡状态,只有通过国家干预,才能改变协调失灵的状况,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劳动市场论从多个角度讨论了工资粘性和失业的原因。在新凯恩斯主义看来,隐含合同、局内人的压力、效率工资等都是工资粘性的原因。隐含合同是指风险中性的厂商与风险厌恶的工人之见存在着非正式的协议;局内人与局外人之间的差别使得厂商面临着来自于厂商内部在职工人的压力;效率工资则说明,劳动的效率并不总是常数,它与厂商的工资呈正方向变动,为了保持效率,工资是以高效率工人的标准制定的。所有这些,使得实际工资出现粘性。
4、货币主义否定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的有效性(new)?????
按照货币主义的解释,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表现为政府的财政预算赤字。如果赤字通过发行货币加以弥补,那么该政策就转化为货币政策了。如果政府利用发行债券来弥补财政赤字,那么就会产生挤出效应。挤出效应表现为下面几种可能。首先,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那么政府增加总需求并不能最终增加总收入。其次,政府增加支出不一定能增加总需求。这是因为,政府向公众借债,可能挤占公众用于消费或投资的收入,从而政府增加支出是以公众减少支出为代价的;另外,政府增加支出还伴随着利息率上升,因而也会抑制公众的投资。因此,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
5、评述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观点,并指出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added,maybe)????、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期刚刚发展起来。80年代,美国在很大程度上付诸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其他流派有所不同,供给学派是从供给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理论和政策建议主要包括:(1)恢复萨伊定律,主张“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供给学派首先否定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认为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存在大量闲置资源基础上;同时认为,在经济正常条件下,凯恩需求管理的政策是造成“滞胀”的根源,主张促进经济增长的着眼点应该放在生产方面。(2)降低税率,刺激供给。供给学派认为,高额的边际税率不仅会降低人们的劳动积极性,阻碍投资,而且使得税收量减少,减税反而会增加税收。因此,供给学派主张减税。(3)降低政府开支;供给学派一方面主张减少税收,同时主张缩减政府开支,刺激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并控制政府的支出。(4)放松政府干预,加强市场调节。供给学派认为,刺激供给最本质的方式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因此,该学派反对政府对生产过程的直接干预。(5)主张限制性货币政策。对于通货膨胀,降低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稳定经济。因此,该学派主张实行限制性货币政策。
供给学派尽管在西方的影响已经衰落,但他们强调供给的方面却是值得注意的。在我国市场经济正在发育过程中,供给缺乏效率是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的关键。因此,从制度上重新塑造微观主体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此外,税收对经济的影响也值得我们注意。高税率不一定带来高的政府收入,相反应从市场机制效率的方面入手,改革部分税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