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考核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
分,共
10分)
1、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决定了文学欣赏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融入、体验与、阐释。
2、关于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古今中外各家各派的说法各不相同。中国古人把文学作品分为
结构、语文、体裁
三个层面。
3、我国学者马振方在他的《小说艺术论稿》中提出了自己的人物类型理论,把人物性格分为三类:
三角形人物、扁平人物、圆形人物,4、象征是一种最古老也最现代至今仍为艺术家所喜欢采用的表现方法。象征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拟象象征、符号象征、动作象征、本体象征。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结构:由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
2、全知叙事:又称“神的叙事观点”或“全知全能的叙事观点”,即叙述者虽不在作品中露面而身处局外,但人物的隐微曲折的心理、未表现于行为动作的情感或意识,以及许多不便言明的行为,都能毕露无遗地传达出来。表现在人称上也是第三人称。
三、简答题(20分)
1、结合自身阅读体会,谈谈文学作品欣赏,如何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
答:(一)动情而不忘情 文艺作品饱含着感情——人物的感情和作家的感情,所以极易激发、调动欣赏者的感情,吸引其不由自主地投入其中。没有欣赏者的感情投入,主客双方互不关涉,也就谈不上欣赏。欣赏活动中的感情投入应该是有分寸有限度的,具体说来即动情而不忘情。
(二)进入角色而不硬充角色。所谓进入角色,仍然是相对的、比喻性的、描述性的。进入角色只是为了寻找主客体之间在心理上的契合点,从而增加心理体验的深度,而不是要把自己等同于角色,不是对号入座,硬充角色。进入角色有助于欣赏艺术,硬充角色只能阻碍欣赏艺术。为什么?因为硬充角色是典型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而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与艺术欣赏相敌对。
(三)不可直接模仿 文艺作品作为欣赏对象,对于欣赏者无形中具有一种暗示和诱导作用。尤其是那些与欣赏主体在气质、性格、年龄、经历、兴趣、爱好等方面相似或接近的艺术形象,由于主客体之间具有可比性,所以更容易刺激起欣赏者的认同心理,诱发从行为上加以模仿的倾向。
四、作品鉴赏题(50分)
1、阅读以下两部剧作的剧情梗概,写一篇鉴赏分析文章。自拟题目,自选角度,不少于500字。
我国元代著名杂剧《赵氏孤儿》(作者纪君祥),18世纪传入法国,引起启蒙主义大师伏尔泰的浓厚兴趣。随后他动手将《赵氏孤儿》改编为法国式悲剧《中国孤儿》,1755年在巴黎公开上演,受到法国观众的热烈欢迎。伏尔泰改变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并且对其中的重要情节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造。试比较两剧的情节处理,从差异中体会不同的文化内涵。
《赵氏孤儿》剧情梗概
春秋时代,晋国武将屠岸贾忌贤妒能,在晋灵公面前诬陷忠良赵盾,结果,赵盾家族三百口被斩尽杀绝。赵盾的儿子赵朔,虽然是晋灵公的女婿,也未能幸免。唯余赵氏后裔、驸马赵朔的遗腹子(即剧中“孤儿”)一脉尚存。屠岸贾决心斩草除根,派将军韩厥把守驸马府大门,并发出号令,谁人盗出赵氏孤儿,便处斩九族。但血腥的屠杀并没有浇灭正义的火焰,从此开始了一场殊死的搏斗。先是孤儿的母亲(也就是晋灵公的女儿)把孩子托付给一位经常出入驸马府的民间医生程婴,为了消除程婴对于泄密的担忧,立即自缢身亡。程婴将孤儿藏于药箱,被守将韩厥搜出。但韩厥心存正义毅然放走了程婴和孤儿,自己拔剑自杀。屠岸贾得知孤儿被救走,竟丧心病狂地下令杀光晋国一月以上、半岁以下的所有婴儿。为了拯救孤儿性命,程婴忍痛决定将自己的婴儿献出以代替孤儿,并由自己承担“窝藏”的罪名,父子一起赴死。原晋国大夫公孙杵臼深为感佩程婴的义举,觉得程婴年轻,尚有保护并抚养孤儿的重任。于是决定自己去招认隐藏孤儿的罪行,然后撞阶而死,程婴的孩子也死在屠岸屠刀下。二十年后,孤儿长大成人,得悉前情,亲自斩杀屠岸贾,终于报仇雪恨。
《中国孤儿》剧情梗概
元太祖成吉思汗少年时游历到燕京,曾向一位美丽的汉族姑娘伊达梅(Idame,又译叶端美)求爱,但,姑娘的父母以成吉思汗是少数民族为由阻止女儿与他往来。后来,伊达梅嫁给了大臣张惕(Zanti,又译尚德)。五年后,成吉思汗征服中原,下令搜捕前朝遗孤。旧臣张惕受宋朝皇帝托孤之重任,将孤儿藏匿于家,万般无奈时决定献出自己的儿子以代替朝廷遗孤。但其妻伊达梅坚决反对。她认为,天底下应该人人平等,皇帝的儿子和百姓的儿子价值相等,为什么要以一个婴儿的死换取另一个婴儿的生?她决定亲自找成吉思汗评理。成吉思汗见到自己心上人,惊喜万分,马上忆起旧情,铁石心肠的暴君立时化成柔肠寸断的情种,重新拜倒在昔日恋人的石榴裙下,承允如果伊达梅肯嫁给他,两个婴儿都可保全。张惕出于忠义精神,劝妻子答应这一条件。但伊达梅不愿受此屈辱,她劝丈夫与自己双双自杀,让成吉思汗看一看夫妻俩紧紧拥抱着的尸体。成吉思汗见此情景大为感动,急忙制止了他们的自杀。他在伊达梅夫妇的感化下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野蛮,人性开始觉醒,于是他宣布赦免了孤儿,并答应将给予保护:“幸福的夫妇:我亲手将你们国家的后代托付,请将他无辜的小生命照顾;……对这个不幸之中万幸的孩子,和你们的儿子,我都会给予慈父般的爱护。”
答: 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不仅在剧情设置上与《赵》剧有很大不同,人物安排上更是完全不同。《赵》剧中的中心人物是代表邪恶的屠岸贾,代表正义的程婴,以及公孙杵臼、韩厥、魏绛等,而《中》中的中心人物从屠岸贾变成了成吉思汗,从程婴变成了张惕与伊达梅夫妇,他们无论是身份还是性别都有了改变。但是无论人物设置有多么的不同,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负责宣扬儒家伦理。换句话说,他们是剧作者用以传递儒家观念的媒介。只是这种传递的方式和传递程度以及传递内容因主观需要而有所不同。
首先来看看程婴这个人物,他一出场便说道:“自家程婴是也,原是个草泽医人,向在驸马府门下,蒙他十分优待,与常人不同。”④不禁要想,为何赵氏孤儿会被托付给这么一个草泽医生?戏文第一折说,庄姬公主能想到的唯一能救她孩儿的人只有他程婴,因为“在家属上无他的名字”⑤,兴许能这样逃过屠岸贾的斩尽杀绝。于是唤来了程婴,程婴起初是不愿的,担心即使逃出去了,屠岸贾也会逼公主说出其行踪,这样不仅自家性命丢了,赵氏孤儿也活不成。为了让程婴去得放心,庄姬公主自缢而死。程婴就是这样被“逼”上梁山的,他的悲剧人生由此揭开了序幕。他献出自己的孩子代替赵氏孤儿被屠岸贾杀死,忍辱负重养大了赵氏孤儿,在屠岸贾门下卧薪尝胆二十年。这是一种至仁至义的体现,更不用说还有公孙杵臼和韩厥这些与赵氏孤儿没有任何关系的人的牺牲是怎样的仁义。
到了《中》剧里,程婴的角色被张惕夫妇取代。张惕是大宋遗臣,伊达梅是他的夫人,除此之外,伊达梅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成吉思汗的旧情人。他们所保护的也不再只是一个大臣的遗子,而是大宋的最后一个王子。为了保住这个遗孤,张惕与程婴一般献出了自己的孩子。这里值得关注的也是与《赵》最大不同的就是张惕的夫人伊达梅不忍心看自己的孩子牺牲,而将真相告诉了成吉思汗。随后是这部剧感情与理性的冲突达到顶点的地方――伊达梅的选择至关重要。其实单单是张惕就已经足以表达伏尔泰对儒家“仁义”思想的推崇。而伊达梅最后选择了理性,她为了忠于丈夫而拒绝了成吉思汗的求爱,她为了忠于自己的民族而愿意舍身救孤,这是伏尔泰对儒家“三纲五常”思想的绝对升华,是“以夫为纲”与“以君为纲”的绝佳体现。
伏尔泰是出于对当时法国笼罩在教会统治下,王权不断衰落,人们思想被禁锢的现实抨击,而将屠岸贾的角色设定为一名帝皇――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作为一名蒙古君王,从最初打下江山体现的野蛮,到再见伊达梅的温柔含情,最后受张惕夫妇的感化而化身为一名以满口仁义道德的君子――这种转变过程无疑是在表达伏尔泰的启蒙思想。“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而帝王则是一国的君父。”他是希望法国的帝王能如君父般神圣不可侵犯,王权得以振兴,教会势力被狠狠打压。
所以,尽管《赵》剧与《中》剧在人设上完全不同,但是他们都是肯定儒家伦理的。然而有一点值得关注,伏尔泰对中国的儒家思想存在主观意识上的误读,即片面强调中国封建君王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