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重在因地制宜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细胞工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要求乡村治理与时俱进,同步提升现代化水平。尤其应该看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具体目标里明确提出“治理有效”,要求以乡村治理为杠杆,撬动乡村产业兴旺,以乡村治理为龙头,带动乡风文明,以乡村治理为抓手,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实现村民群众生活富裕。然而囿于各地乡村的实情不一,治理模式自然不可能千村一面、千篇一律,应该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力戒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事实也是如此,基层调研表明,将乡村振兴“治理有效”的顶层设计与各自乡村的实践探索有机结合,乡村治理涌现诸多别出心裁、匠心独运的新模式,展现“白里透红”、与众不同的新气象。
以产业兴旺为治理有效的前置前提,以治理有效助推产业兴旺。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乡村治理涉及到村容村貌的革新、基础设施的刷新、相关设备的更新,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铺垫,只能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而基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具有能动作用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实践中治理有效不可能“一花独放”,而必须与产业兴旺有机结合、统筹兼顾。一方面,村级党组织先期谋划本村产业兴旺的主导产业、主打产品,着眼于发展、繁荣、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村“两委”有实力办事、有能力理事。另一方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乡村发展、村民致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领域,就能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实践表明,这种产业兴旺先行,乡村治理以产业兴旺为基础,同时又进一步助推产业兴旺的治理模式,不仅确保了村“两委”的强大组织力、动员力与号召力,也因为同步实现乡村生态宜居、村民群众生活富裕,深受村民群众欢迎,也让村“两委”干部有为而治、事半功倍。
发挥“头羊效应”,在推举农村能人担任村级党组织负责人的基础上,让农村能人的聚合、辐射、示范作用持续彰显,进而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所谓农村能人,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乘着新时代党的系列恤民、利民、惠民政策东风,大胆地试、勇敢地闯,最终“鹤立鸡群”、脱颖而出,成为富甲一方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民企业家等特殊人群。毋庸置疑,在对这类“特殊村民”进行认真考察、仔细甄别的基础上,有意识引导、培养与选拔,使其进入村党支部(总支)担任负责人,就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越来越多的村民群众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反躬自省,既愿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也愿意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譬如,调研中某村提出的“能人谋企业,党员谋产业,干部谋事业,群众谋家业”治理口号,就很能说明问题,意即一旦构建“农村能人+党员+村主要干部”的主导、带动型治理模式,乡村就能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既让村民群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民创造”,又实现乡村治理日新月异,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生活富裕同频共振,共生共荣。
循着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中国特色民主政治范式,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协商民主为主渠道,充分激发村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形成“1+n”乡村治理新模式。所谓“1+n”的“1”,是指村级党组织;“n”,则为所有愿意为乡村治理贡献一己之力的村民群众或合作社、理事会、协会等村级非政府组织。某种程度上,这种乡村治理模式的形成理念,即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理念在乡村的具体实践,是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并举的灵活运用。“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乡村治理千头万绪、包罗万象,仅凭村“两委”单打独斗,难免力不从心。同时村民群众是乡村的主人、乡村振兴的主体,乡村治理内在、必然地要求他们参与其中,而不能无所事事、袖手旁观。但共商共建共享却又不能紊乱失序、杂乱无章,而必须有牵头人、领头人。由此,施行“1+n”乡村治理模式,让村级党组织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以协商民主就乡村治理各抒己见、直抒胸臆,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凝聚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就能汇聚众智、形成合力,让乡村治理稳中求进、行稳致远。
立足于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一项系统工程,以乡镇党委直接派驻村级党组织负责人为最大特色与亮点,实现乡村治理的“土洋”结合、珠联璧合。调研表明,对照新时代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要求,部分农村党组织明显地存在着许多短板和不适应,譬如党员数量少,党员年龄老化,村级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等。无疑,让这样的党组织与党员、干部来推进乡村治理,只能是照猫画虎、似是而非,人云亦云、机械复制,最终使“治理有效”有名无实、名不副实。对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妨让乡镇党委直接派出优秀党员干部,到当事乡村担任村党组织负责人,全权负责乡村振兴,确保乡村治理有效。应该看到,此种由上而下选派村党组织负责人的做法,既不同于往常的干部下派、下挂,同时拟选派人员的职责身份也有别于驻村第一书记。大致说来,就是选派人员是实打实的村支部(总支)书记,任期、职责与其他村党组织负责人一致,只是编制在乡镇、身份为国家公务员。显然,基于乡镇干部的较高素质、超常思维、宏阔视野与创新理念,其带领村“两委”实施乡村治理,能够弯道超车、跨越发展,较快缩小、抹平与先进、发达乡村的差距。
“条条大路通罗马。”恰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乡村治理也不可能沿袭旧有的母版,简单地套用其他乡村的模板,抑或实现某一成熟乡村治理模式的再版,而应该是因地制宜、因村而异,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原版。“万变不离其宗。”坚持党领导一切的大政方针,牢牢把握村级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统率地位、统领作用,尽可能调动、激发广大村民群众投身乡村治理的信心和热情、能量与智慧,并将自治、法治、德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一定能走出符合乡村历史文化、人文新貌、发展趋势的治理新路子,切实实现乡村振兴语境下的“治理有效”,让村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