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区2022年早稻集中育秧工作方案
为稳定我区双季稻面积,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稳面积、稳产量”目标,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在田块相对集中、新型主体发展较快的区域,着力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种粮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主体开展早稻集中育秧,引导建立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生产先进、相对稳定的早稻育秧基地,提升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在田块相对分散、新型主体发展滞后的区域,着力推广以村组育秧能手为主的传统集中育秧或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专业化集中育秧,通过集中育秧解决因劳力、技术、机械等缺乏不能育秧、不会育秧的问题,从而稳定我区早稻面积。
二、目标任务
根据我区早稻生产现状和用秧要求,发展早稻集中育秧面积XX万亩,确保我区耕地抛荒、水稻直播和“双改单”等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促进育秧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粮食规模种植面积稳步扩大、水稻现代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工作重点
(一)稳定双季稻生产优势区域。
重点聚焦三类重点区域开展早稻集中育秧,以推动早稻生产,稳定湖区双季稻区域,因地制宜在山丘区发展双季稻。一是在“早专晚优”模式区域实施。坚持统一供种,推广专用型早稻、高档优质晚稻品种,实施“一企一片一种”,避免插花种植,努力实现优质优价销售。二是在山丘区一季稻插花较多的区域实施。通过在无劳力、无技术、不愿意育秧等造成的弃耕、“双改单”等区域进行集中育秧,让农户轻松种植早稻,恢复和扩大双季稻面积。三是在直播较严重的区域实施。推广机械插抛秧,遏制早稻直播蔓延,降低因直播引起的低温烂种、过多施用除草剂等危害。(二)壮大先进育秧主体。
一是壮大新型主体。在耕地流转率较高、新型主体发展较快的地方,着力引导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种粮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主体,大力推广育秧新模式、新技术、新设施,建立稳定的先进育秧基地,提升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二是培育村组育秧能手。充分发挥村支两委的组织和动员作用,大力发展村组联合育秧,支持成立小散户育秧联合体,培育一批爱农村、懂技术、有情怀的村组育秧能手,着力解决一家一户因劳力缺乏不能育秧、技术缺乏不懂育秧等生产难题。(三)建设标准化育秧基地。
通过集中育秧工作,建设一批设施先进、生产高效的育秧基地,夯实粮食产业发展基础。一是建设全省先进育秧服务中心。在交通便利的双季稻区,支持示范带动作用和服务能力强的主体,建设1个约3000平方米全省先进的高标准智能化育秧工厂。二是建设一批连栋育秧大棚。按照农用大棚相关标准,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连栋育秧大棚,引导好建设主体规划大棚早稻育秧和蔬菜设施栽培综合利用。三是强化配套设施建设。引导育秧基地配备必要的操作道、灌溉系统、遮阳网等棚内设施,又配备秧盘、播种流水线、规模浸种、保温催芽、炼苗等相关辅助设施,确保育秧基地适用、高效、安全。(四)推广节本增效新技术。
以集中育秧为抓手,大力推广关键增产技术,提升粮食单产水平。一是推广优良品种。做好品种搭配,早稻重点推广湘早籼45号、中早39、中嘉早17等专用型品种,晚稻重点推广农香42、华润2号、玉针香、泰优390等优质品种。科学确定早晚稻播插期,确保早稻不低温烂种、晚稻安全齐穗,推广一片一种,避免品种多乱杂,满足粮食市场需求。二是推广壮秧培育技术。全面推广种子包衣和壮秧剂育秧,落实早稻保温育秧,加强秧苗培管,做好病虫防控和肥水管理,提高成秧率和秧苗素质。育秧服务主体要育好备用秧苗,有效应对育秧风险,确保集中育秧秧苗数量、质量满足农户要求。三是推广机械育插(抛)秧。鼓励育秧主体引进高效插秧、抛秧机械,着力补齐水稻播栽环节机械化生产短板,引导农户自觉控制直播,力争机械育秧、插(抛)秧面积占集中育秧面积的60%以上。四、主要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按照“党政同责”要求,成立由书记、局长任双组长的早稻集中育秧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集中育秧工作。各乡镇(相关街道、园区)要将早稻集中育秧作为2022年粮食生产“两稳”关键措施来抓,成立工作专班,将集中育秧任务面积分解到村、组、户,确保全面完成集中育秧面积任务。(二)强化指导服务。
成立集中育秧技术指导组,及时制定集中育秧技术规程,开展现场指导和培训;全区各级技术指导员要认真开展“一对一、面对面”指导服务,重点指导农户种子消毒、防灾减灾、秧田管理等关键技术,切实提高成秧率及秧苗品质。各乡镇(相关街道、园区)健全集中育秧精细服务制度,推行“网格化”管理,确保每个集中育秧片区配备一名行政负责人和一名技术责任人。(三)强化检查验收。
局种植业管理股-粮油站要制定验收办法,统筹分组安排人员会同乡镇(相关街道、园区)对早稻集中育秧进行全面验收,确保集中育秧面积的真实性。各乡镇(相关街道、园区)要严格按照验收办法,组织专人对辖区内集中育秧面积进行预检查,全面核查秧田面积,及时发现和解决育秧主体在育秧中存在的问题。(四)强化监督管理。
加强监督管理,畅通举报渠道,公布举报电话(XX),及时公示公开补贴情况,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对弄虚作假的育秧主体,取消扶持资格,对核实过程中涉嫌徇私舞弊以及骗取、虚报、冒领扶持资金的,移交相关部门依法依规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