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
《西游记》是以玄奘和尚取经的真实历史为背景改编的一部优秀神魔小说。该书通过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讲述“心性修持”、“普度众生”的道理,以及人们战胜艰难,寻找心灵归宿的故事。
吴承恩(1501-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杰出小说家。
《西游记》的作者其实不详,但通常被认为是明代的吴承恩。
名人名言
没读过《西游记》,就像没读过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一样,这种人侈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
——【法】艾登堡
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又称神怪小说。在明清小说中,神魔小说独树一帜。神魔小说,多言“怪力乱神”(奇怪、暴力、战乱、鬼神之类的事情),而其本意未必在此,多有影射世情之意。
吴承恩与《西游记》创作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儿子取名承恩,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此外,他还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这种爱好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
无减,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30
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
(一)西方人眼中的《西游记》
《西游记》的外文翻译多种多样,比如《一个佛教徒的天国历程》、《猴与猪神魔历险记》、《猴王》等等。我从一本杂志中看到瑞典有一个老师是这样向他的学生解说的:中国的《西游记》故事说的是一个中国的和尚去西方的印度取经的故事。
(二)《西游记》故事结构
《西游记》全书的故事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7
回):孙悟空出世,学艺得道,恶贯满盈,大反天宫,被镇压于五行山下。
第二部分(8—12
回):叙三藏取经的缘由。
第三部分(13—100
回):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保护师傅,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三)唐僧师徒四人性格特点
(1)唐僧
提起玄奘法师,一般人都会想到《西游记》中的这位胆怯懦
弱、人妖不分、是非难辨的糊涂和尚。其实,这仅仅是作者的虚
构,就历史上真实的玄奘而言,对其形象未免过于歪曲。史实记载的玄奘法师,不仅精通佛法,虔心求学,而且胆识过人,是位大智
大勇的高僧。
(2)孙悟空
孙悟空是作者极力凸显的形象,也是大家喜欢的人物
(3)猪八戒
《西游记》中猪八戒的身上体现了神、猪、人的喜剧性结合。猪:外貌;神:天蓬元帅下世,本领高强;人:懒惰、自私、好
色、吃苦耐劳、憨厚。喜剧性体现
(4)沙僧
沙僧正如我在课的一开头讲的那样,在《西游记》的取经四人小组中地位比较尴尬,但又似乎不可或缺。他平和、冷静、有耐心,承担了团队的事务性工作。事实证明,他能够胜任这份工作并且持之以恒,而且能够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别看他平时默默无闻,可每次到了最后的关头都是他来稳定局面。
《西游记》简介
《西游记》写于明朝中期,当时社会经济虽繁荣,但政治日渐败坏,官府多借佛道之名行非法之事,百姓生活十分困苦。作者对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感到不满,通过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对这种现象提出批评。玄奘取经是唐代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后来他的故事被多次改编。到元代杂剧,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取经的故事已基本定型。
《西游记》是“神魔小说的杰出代表,通过虚幻的神魔世界,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小说中唐师徒在取经路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比如他们经过火焰山时,必须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扑灭山火后才能过山。于是悟空安排好师父,便前往芭蕉洞找铁扇公主借扇。铁扇公主是牛魔王的妻子、红孩儿的母亲。因悟空与菩萨一同收服了红孩儿,铁扇公主一直怀恨在心,故借给他一把假扇,把火焰山的大火越扇越旺。为得真扇,悟空与牛魔王大战一场,在八戒、沙僧、哪吒等的帮助下,终于战胜牛魔王,借来真扇,扇灭大火。师徒四人才得以继续西行。
《西游记》在深刻的思想内容、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之外,还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如小说头号主人公孙悟空,他有无穷的本领和不屈的反抗精神,不仅对妖魔鬼怪绝不手下留情,对玉皇大帝等神仙也是毫不畏惧。比如在骗取妖怪的二件宝物,让玉帝派人装天时威胁道:“若不从,即上灵霄宝殿动起刀兵。”对如来佛祖更是以“妖精的外甥”称呼。又如小说塑造的猪八戒形
象,既有猪的贪吃贪睡的特点,又有人吃苦耐劳、憨厚率直的好品质。他虽然好吃懒做,但是也很注意养生,他总结的养生妙法“吃了饭不挺尸,肚里没板脂”既表现了猪八戒憨厚可爱的一面,也体现了《西游记》风趣幽默的语言魅力。
一、趣图点睛
请给课本上《西游记》这一课的课前漫画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二、我背你写
请学生将本课所学的名言背诵下来,由家长默写在横线上。
三、历史文化知识
1.将本课《汉字大变脸》中学习的汉字写在对应的田字格中。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体
2.下列语句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佛教并非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B.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十分巨大。
C.“玄奘西天取经”确有其事。
D.佛教与道教、基督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四、文学常识考点
1.《西游记》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它的作者是
时期的小
说
家。
2.猪八戒法名,原为管理天河水兵的,因获罪下凡,误投了猪胎,后经菩萨点化,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被封为。
3.沙僧法名,原为天庭中的,因失手打碎琉璃盏被贬下凡,盘踞在,后经菩萨点化,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被封为。
4.以下四组故事,()组全部出自《西游记》。
A.大战红孩儿
华容道遇险
朱紫国行医
三打祝家庄
B.四探无底洞
路阻火焰山
真假美猴王
小雷音遇难
C.求取芭蕉扇
西凉国留婚
收降猪八戒
大闹五台山
D.乌鸡国除害
琵琶洞受苦
大闹飞云浦
千里走单骑
5.将下列人物与所使用的武器相连线。如意金箍棒
哪吒
三尖两刃四窍八环刀
猪八戒七巧玲珑塔
铁扇公主九齿钉耙
孙悟空
芭蕉扇
二郎神
乾坤圈
托塔天王
五、选文阅读
大闹五庄观
却说他兄弟三众,到了殿上,对师父道:“饭将熟了,叫我们怎的?”三藏道:“徒弟,不是问饭。他这观里,有什么人参果,似孩子一般的东西,你们是那一个偷他的吃了?”八戒道:“我老实,不晓得,不曾见。”清风道:“笑的就是他,笑的就是他!”行者喝道:
“我老孙生的是这个笑容儿,莫成为你不见了什么果子,就不容我笑?”三藏道:“徒弟息怒,我们是出家人,休打诳语,莫吃昧心
食,果然吃了他的,陪他个礼罢,何苦这般抵赖?”行者见师父说得有理,他就实说道:“师父,不干我事,是八戒隔壁听见那两个道童吃什么人参果,他想一个儿尝新,着老孙去打了三个,我兄弟各人吃了一个。如今吃也吃了,待要怎么?”明月道:“偷了我四个,这和尚还说不是贼哩!”八戒道:“阿弥陀佛!既是偷了四个,怎么只拿出三个来分,预先就打起一个偏手?”那呆子倒转胡嚷。二仙童问得是实,越加毁骂。就恨得个大圣钢牙咬响,火眼睁圆,把条金箍棒揝了又揝,忍了又忍道:“这童子这样可恶,只说当面打人也罢,受他些气儿,等我送他一个绝后计,教他大家都吃不成!”好行者,把脑后的毫毛拔了一根,吹口仙气,叫:“变!”变做个假行
者,跟定唐僧,陪着悟能、悟净,忍受着道童嚷骂。他的真身出一个神,纵云头跳将起去,径到人参园里,掣金箍棒往树上乒乓一
下,又使个推山移岭的神力,把树一推推倒。可怜叶落桠开根出
土,道人断绝草还丹!那大圣推倒树,却在枝儿上寻果子,那里得
有半个?原来这宝贝遇金而落,他的棒刃头却是金裹之物,况铁又是五金之类,所以敲着就振下来,既下来,又遇土而入,因此上边再没一个果子。他道:“好,好,好!大家散火!”他收了铁棒,径往前来,把毫毛一抖,收上身来。那些人肉眼凡胎,看不明白。
课后练习:
1.本文第一段中,为何唐僧言及道观丢失人参果事后,八戒抢先回答?后来八戒在听闻道童说悟空偷了四个人参果后,为何又抢先回答?这两次回答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特点?
2.孙悟空在被道童指责其偷了四个人参果后,为什么不向道童解释其中一个人参果是掉到土里了呢?请结合悟空的性格和当时的情境加以分析。
六、文言文阅读
纪昌学射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
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
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
卫。
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
(2)得()
(1)绝(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3.飞卫要求纪昌怎样做?纪昌又做了哪些事情?这与射箭有关
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