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请勿照抄】
关于深化改革
1、啃下市场壁垒“硬骨头”,把“无形之手”放得越来越活;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把“有形之手”用得越来越好;立足“一带一部”新定位,把“开放之手”舞得越来越顺。
2、企业没有活力,再大的市场也会“门庭冷落”。
3、打破企业投资的“玻璃门”;
打破公共融资的“垄断门”;
打破资本注册的“铁闸门”。
4、亮起市场决定价格的“信号灯”;
亮起促进公共资源公平交易的“照明灯”;
亮起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的“指示灯”。
5、坚决“把该放的权放掉”,使政府从“越位点”退出、把“缺位点”补上、将“错位点”纠正,努力形成“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琴瑟和鸣”。
6、在压缩行政审批职能上做“减法”。
在扩大公共服务上做“加法”。
在提高监管效能上做“乘法”。
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做“除法”。
7、清理“检查过滥”的问题。清理“执法过乱”的问题。清理“负担过重”的问题。
8、账本“公开化”。
预算“全口径”。
跨年“调丰枯”。
9、省与市县“确权”。
省为市县“减负”。
省对市县“预警”。
10、推进传统农业转型,擦亮现代农业的“生态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打造三湘农业的“升级版”。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11、打造两型农业的“引擎”。
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
树立农业标准化的“标杆”。
12、制定扶持政策,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撑腰”。
推动土地流转,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搭台”。
加强职业培训,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补脑”。
1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两型不两型,重点在农村”。
14、坚持“开门立法”,人大立法更透明更公正。完善“制度宝典”,协商民主更明确更规范。搭建“直通平台”,公开问政更热辣更常态。
15、把听取民意作为开门立法的“第一工序”。
把扩大公开作为开门立法的“第一要求”。
把维护公正作为开门立法的“第一准则”。
16、坚持“面对面”,拓展政治协商渠道。实行“委派制”,完善民主监督制度。注重抓落实,完善提案办理制度。
17、实现从被动监督到主动监督的转变、无序监督到有序监督的转变、柔性监督到刚性监督的转变。
18、注重商办,推行领办,落实督办。
19、“不彩排”,搭建电视问政的直通平台。“不遮掩”,搭建网络问政的直通平台。“不敷衍”,搭建电话问政的直通平台。
20、在“瘦身”上下功夫,整合机构整出政府管理“新活力”。
在“护养”上下功夫,控制编制控出政府规模“新体量”。在“健体”上下功夫,转变职能转出政府服务“新天地”。
21、推进教育公平这个“民心工程”。
构筑统筹城乡社会保险这个“互通网络”。
打造全民创新创业这个“强大引擎”。
抓住实行单独两孩政策这个“最大亮点”。
22、推动“脱钩”,淡化社会组织的官方色彩。加快“发育”,强化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注重“健身”,细化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
23、日常管理网格化。矛盾化解前置化。应急处置制度化。
24、亮起政绩考核的“红灯”,给绿色GDP“让道”。
亮起责任追究的“红灯”,对环境污染“叫停”。
亮起生态补偿的“红灯”,让保护生态的地方和单位“受惠”。
25、消除水污染的“心腹之患”。
消除大气污染的“心肺之患”。
消除土壤污染的“心头之患”。
26、把好“准入关”和“退出关”,让产业绿起来。守住“保护红线”和“增长边线”,让城乡绿起来。实行“政策调控”和“市场调节”,让基础设施绿起来。
27、优化考评,完善识别好干部的“天平”。
创新机制,规范选拔好干部的“路径”。
严格要求,改良培养好干部的“土壤”。
28、划“边界”,规定决策范围。定“路子”,规范决策程序。扎“笼子”,完善决策制度。
29、构建“全覆盖”的服务组织体系。构建“全领域”的服务运行体系。构建“全方位”的经费保障体系。
30、努力把组织健全。努力把班子配强。努力把阵地建好。
31、“放管服”改革是推动政府自身革命的“先手棋”和“当头炮”。
32、实现从“部门窗口”到“政府窗口”的界面转变,从“各自为战”到“协同作战”的办事转变,从“行政权力”到“行政责任”的定位转变。
33、统一政务平台运行模式,群众不用上下跑。搭建基层治理“四个平台”,群众不用长途跑。设立证照快递受理平台,群众不用亲自跑。统一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群众不用到处跑。
34、受理事项“一口说清”。
行业服务“一个规范”。
项目审批“一个整体”。
多级事务“一次办理”。
35、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绊”、为市场“腾位”。
36、简政不是减政,放权不是放任。
37、“简政放权更需放管结合,确保权力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
38、通过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的不断梳理、完善,使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以及省市县各级政府的权力、责任更加明确,把“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落到实处,有力地推动了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
39、做简政放权的“减法”,织权力瘦身的“紧身衣”。做加强监管的“加法”,啃政府职能转变的“硬骨头”。
做优化服务的“乘法”,换取人民长远之“利”。
40、“放管服”改革,一场深刻的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管住“闲不住的手”,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和“法定职责必须为”。41、事中事后监管是“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方面,“‘管’得好就能‘放’得更彻底,‘管’得不好‘放’就受到限制”。
42、简政不是减政,放权更不是放任。既要放得下,也要接得住、管得好。
43、创业初期的筚路蓝缕总是相似的,企业成长后则各有各的烦恼。
44、简政放权,要从重数量向重含金量转变,啃“硬骨头”,重点取消那些阻碍创新创业、社会关注度高的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的含金量越高,释放的改革红利也越多。
45、简政放权是否到位,不仅要看减少了多少审批事项,更要看办事是否方便快捷了,企业成本是否降低了。
46、简政放权是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无论是减少审批,还是流程再造,都涉及政府部门纵横关系,影响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调整,如果协同不够、衔接不紧,势必会影响改革的成效。
47、坚决除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让企业和群众更多感受到“放管服”改革的成效。
48、“放管服”改革包括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个方面,是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被视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
49、“放管服”改革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越到后面,越是难啃的硬骨头,需要更大的勇气和魄力。
50、加大“放”的力度,强化“管”的能力,优化“服”的质量,坚定不移地将“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确保“该放的放到位、该管的管到位、该服务的服务到位”。
51、放,即简政放权,也就是要努力厘清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打破那些束缚社会活力的条条框框,来激发市场活力和人民群众创造力。
52、大刀阔斧地改革,就是要以“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的自我革命方式,进一步放权于市场、让利于群众。
53、简政放权,并不意味着政府部门可以“卸担子”,而是从不必要的审批中抽身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和追责。“放”和“管”,就好比是车的两个轮子,只有把两个轮子都做圆了、平衡了,车才能跑得好。
54、“放管服”改革有没有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办事效率的提升上,关键要看群众和企业办事是不是更便捷。
55、行政效率的提升,折射出各级政府“让群众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的理念和实践,也为“放管服”改革成效写下注脚。
56、简政放权关键在简,核心在放,目的在方便企业和基层办事。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一些部门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其实放虚不放实,放权不同步,你放我不放,甚至明减暗增、边减边增,不但降低了审批效率,改革的初衷也难以落地。“梗阻”不除,“最后一公里”难通。
57、要坚持量质并重,对现有行政审批项目进行集中梳理,拿出更多的“真金白银”,更好地向市场和社会放权;要坚持问题导向,取消项目从“给社会端菜”向“让群众点菜”转变,更多借用社会力量促进改革;要坚持同步推进,既要与上级权力下放及时对接,更要敢于向自己“开刀”,把该放的权力彻底放下去。
58、要更多转为事中事后监管,依法管好“看得见的手”,用好“看不见的手”,挡住“寻租的黑手”,切实把市场管住、管好,促进政策落地。
59、对下总揽不包揽、放权不失管,对上到位不越位、尽职不失责。
60、简政放权关键是政府职能的真正转变、治理能力的有效提升,好比耕田种地,搬开了石头不等于秧苗就能茁壮成长,还需要浇水、施肥、除草。
61、简政放权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唯有“放”“管”“服”的车轮同时转起来,改革才能“蹄疾而步稳”,服务型政府的阳光也才能照进市场和民众,最终真正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