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有效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课后服务可以有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快乐成长奠定坚实的教育基础。积极落实课后服务政策,丰富课后服务项目,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是学生和家长对课后服务的需求,更是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教育担当。
一、注重多元协同参与,壮大课后服务队伍
课后服务既需要学校教师的全身心投入,也需要来自家庭以及社会力量的支持,家校社形成合力,才能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为此,学校在落实课后服务中,立足校情,统筹计划,多元参与,弹性管理,统筹实施。
1.充分挖掘校内教师资源。学校印发《教师课后服务申请表》,由教师自主自愿申请报名参加课后服务。一方面根据课程设置安排实施课后服务的教师;另一方面根据教师专长安排实施课程。学校把体育全方位、多角度地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全面推进“以体育人、体教融合”的新模式。
2.积极拓展校内服务项目。为激发学生锻炼积极性,学校每周五组织学生进行篮球、足球、跳绳等不同种类的体育竞赛活动;大课间,学校进行分年级踏脚操展演,学校以宁夏非遗项目体育武术--踏脚为基本元素,编排了一套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踏脚操,学校为每名学生购置了宁夏花儿舞蹈中的道具羊响板,与学生踏脚操动作相呼应,使得学生在大课间“踏脚操”展演中,体能、技能、素质等各方面得到训练和提升,从而有效增强学生体质,激发学生对体育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3.挖掘校外师资资源。为了有效解决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师资力量短缺的困难,学校面向家长、社会,包括优秀退休教师等,招募课后服务志愿者,邀请在书法、武术、剪纸、围棋、民间艺术传承等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家长、社会层面专家、教师,加入课后服务团队,为学生进行书法、艺术方面的培训指导,进行有偿志愿服务,从而有效解决了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师资不足的困难。
学校课后服务师资队伍的壮大,丰富了学校教育生态,确保了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在艺术类课程:音乐、美术、围棋、绘画、手工等;体育类课程:足球、篮球、武术、韵律操、跳绳、踢毽子等;社团类课程:每周三下午全校开展足球、篮球、书法、合唱、朗诵、主持、器乐演奏、电脑绘画等;读书“悦读”类课程:红色经典、党史故事、名著等及知识竞赛、劳动技能比赛等综合实践课程,做到了有课程、有师资、有场地、有时间、有质量。
二、注重作业减负,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辅导学生高效率完成作业是课后服务的重要事项。积极研究、不断丰富学生课内外作业形式,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和质量,是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关键。
1.分层式作业。学校加强作业设计质量的管理,要求教师根据新课程改革和教育“双减”服务的要求,精选作业内容,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作业分层设计,从基础入手,薄弱入手,不布置机械性、重复
性、难度过大的作业,增强作业的有效性、针对性,提倡个性化作业设计和服务,满足不同程度、不同个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
2.花样式作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有创新思维,在作业的设计方面,可以布置实践性作业、趣味化作业、探究性作业等。为了满足不同程度、不同个性的学生作业需求,开展“花样作业任你选”等选择性作业,激发学生作业的自主性。还可以设计画一画、演一演、读一读、背一背等各种类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作业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闯关式作业。让学生提前预习、准备,在课上运用竞赛闯关的形式,将所学和预学知识交叉、灵活呈现。学生在温习已学知识和学习新生知识的同时,又身处于游戏闯关的情境中,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趣味性和积极性。此外,适度开展作业展评交流活动,由各年级学科组教师进行个性化、特色作业展示,为全校教师优化作业设计,创新作业形式,提高作业质量创造有利条件,推动学校优质作业资源互学、共建、共享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