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将相和
第一课时
一、用“
”标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将相(xiāng
xiàng)和
强(qiáng
qiǎng)逼
划(huá
huà)归
抵御(yì
yù)
二、比一比,再组词。
若()
宫()
巨()
诺()
官()
臣()
献()
炒()
仪()
融()
抄()
议()
三、以下哪句话是反问句?()
A.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
B.诸位请想一想,廉颇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
C.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
第二课时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这个故事发生在时候,题目中的“将”指的是,“相”指的是。
2.文中讲了、、三个小故事。
二、理解句子,完成练习。
1.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1)这两句话是对蔺相如的描写和
描写,其中描写蔺相如动作的词语是,体现了他的品质。
(2)请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三、说一说蔺相如和廉颇有着怎样的品质?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xiàng
qiǎng
huà
yù
二、假若
诺言
宫殿
官员
巨大
大臣
献给
融化
炒菜
抄写
礼仪
商议
三、C
第二课时
一、1战国
廉颇
蔺相如
2.完璧归赵
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
二、1.动作
语言
捧着
退
靠着
站定
机智勇敢
2.原来这件事真不是他做的,怪不得他说话那么理直气壮。
三、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
廉颇知错认错,勇于改过。《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文章篇幅虽长但巧妙地运用过渡句来承上启下,使得整篇文章脉络清晰,指向明确。文中着力描绘了人物的言行,人物个性鲜明。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叙述全文。三个故事之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从而告诫人们“以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本课时,我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以课题为抓手,巧妙设置问题,引入新课。
我设计的题目是:课题中的“将”是谁?“相”又是谁?“和”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下面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课文并找一找答案吧。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被调动了起来,快速地投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之中。二、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因此我的第二环节就是让学生边读边想理清课文的思路。在文本中出现了“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缚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等句子。所以我要学生在用心读课文的基础上小组合作,给每一部分归纳一个小标题。在学生完成这一环节之后,我又提出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我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研读赏析,体验情感作好铺垫。三、学习本文的一个重点是体会人物的品质。
这是我要设计的第三个环节。要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边读边思考:廉颇和蔺相如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在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老师进行巡视。我发现有的学生采用的是抓住其中的一个小故事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如:王鹏同学通过“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体会到了蔺相如足智多谋和不畏强暴的特点。李欣同学通过“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体会到了廉颇的知错就改的特点。赵宇同学通过“渑池相会”这个小故事感悟到了“和为贵”的道理——她说,秦王之所以这么听话是因为廉颇和蔺相如非常的团结。我觉得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如果能够让学生从这三个小故事中各自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在小组内演一演会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接受思想教育。
因此如果我再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会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小组内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一个课本剧来演一演。通过表演,让孩子们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深处,体会他们的思想情感,触摸他们的崇高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