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在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
国家开放大学2020年期末考试
论述题: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在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
参考答案:
一、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根本目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毛泽东同志早在1934年就说过:“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党的一切工作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如果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我们党始终把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有机联系起来。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离开了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也要看到,民生是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南针”,持续不断改善民生,既能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调动人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可以增进社会消费预期,扩大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因此,既要通过发展经济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又要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有效需求,实现二者良性循环。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继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要求。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二、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人民群众最期盼、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人民群众最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要针对这些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统筹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工作,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发挥着社会稳定器作用。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大病、失业、工伤等保险制度。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刻都要想着那些生活中还有难处的群众。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过程中,要格外关注困难群众,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一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
三、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改革愈是深化,愈要重视增进人民福祉;发展愈是向前,愈要体现到民生改善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既要积极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承诺了的就要兑现。”这为我们做好民生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尽力而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生工作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条件也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对收入稳步提升、优质医疗服务、教育公平、住房改善、优美环境和洁净空气等有着更多更高层次的需求。要适应这些新变化,坚持尽力而为,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工作思路,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每一个新起点都是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都对应着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民生目标。时间节点正是民生事业积小胜为大成、在谋大势中成大事的重要坐标和里程碑。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往前推进,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好党中央关于民生工作的战略部署。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量力而行。“一口吃不成胖子。”民生改善有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善民生不能脱离这个最大实际提出过高目标,只能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既不能裹足不前、铢施两较、该花的钱也不花,也不能好高骛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习近平总书记曾以一些国家为例,提醒我们要吸取过度福利化和过度承诺导致效率低下、增长停滞、通货膨胀,收入分配最终反而恶化的教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将收入提高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将福利水平提高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
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的奋斗目标。做好民生工作,必须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让所有劳动者在推动发展中分享发展成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勤劳致富理念,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自身发展、共创美好未来。
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方式,扶贫开发工作呈现新局面,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创造了我国扶贫史上的最好成绩。我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这个成就,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贫困人口还有约3000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居住在艰苦边远地区,处于深度贫困状态,属于脱贫攻坚“最重的担子”、“最硬的骨头”。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要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找对“穷根”,明确靶向,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健全东西部协作和党政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坚持“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既不降低标准,也不抬高标准。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加快建立反映客观实际的贫困县、贫困户退出机制,努力做到精准脱贫。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特别是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改变“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五、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实现公平正义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首先要做大“蛋糕”。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定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多从社会发展水平、从社会大局、从全体人民的角度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许多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是能够通过不断发展,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加以解决的。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物质基础。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还要分好“蛋糕”。经济发展是基础,但并不是说要等着经济发展起来了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不断做大“蛋糕”的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职能,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
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老百姓讲一碗水端平,如果不端平、端不平,老百姓就会有意见、就会有怨气,久而久之,社会和谐稳定就难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要下大力气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政策托底、保护弱势群体等方式保障基本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国家开放大学简介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中国规模最大的开放教育系统,筹建于1978年,目前在校专、本科在读学生为395万人。属于理事会(ICDE)成员,学历全球通用。毕业证书含金量高,唯一证书编号,学信网可以查询。学习形式灵活,适合在职或者异地学生直接注册报读,免试入学,毕业有保证!
招生计划
招生对象
专科招生对象:年满17周岁或者具有高中、职中、中专、技校等学历者。
本科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专及以上学历者。
免试入学
学习年限:2-8年。最短2.5年可毕业,获取相对应的文凭毕业证书。
学习方式:网络学习、现场面授学习、现场直播相结合,无需脱岗上课。
考核方式:本科各专业开设英语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由教育部统一组织考试,其它课程均由国家开放大学组织,其中40%以上课程采用网络学习过程性考核,其他笔试课程将安排考前辅导。学习年限内多次开考,毕业率极高。
毕业及颁证:符合毕业要求的,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毕业证书,教育部给予毕业证书电子注册,本证书获欧美国家认可。
报名资料
1、本人身份证复印件一份,电子版1份;
2、本人学历证书复印件一份,电子版1份;
3、近期正面免冠一寸蓝色底彩色照片一张,电子版1份
4、报读专升本学生需提交大专毕业证的有效学历证明。
报名资料:
报名时交验本人身份证、学历证书原件和身份证、学历
证书复印件各一份(A4复印纸)、近期正面免冠一寸蓝
底彩色照片1张、首学年学费。报读专升本学生需提供
学信网出具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