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善“民生”请倾听“民声”思想汇报
尊敬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组织:
今天我学习了关于党的十七大党的相关内容。我们党的十七大把改善民生放在了突出位置上。面对当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们中央政府又把投资建设一批民生工程,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就业、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做好社会保障的各项工作,解除群众消费的后顾之忧等事关民生的问题放在重中之重,这充分体现党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如何把中央提出的改善民生的好事办好呢?我认为倾听“民声”是重要的前提。
首先倾听“民声”有利于把钱花在刀刃上,避免出现新的形象工程。目前各地方政府大干快上的投资热情相当的高涨,而数万亿资金这块大蛋糕自然是人人都想分到一块。尽管近几年来不顾实际、乱建形象工程的情况有所好转,但我们仍需提高警惕。在“4万亿投资”的诱惑下,那些形象工程可能会打着这样或那样的幌子趁机开工,甚至不惜靠弄虚作假、胡编乱造来争取资金,这不仅不能达到政府投资的初衷,反而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后果。正如有人说,“民声”是政府工作的一面镜子。只有经常照照镜子,才能不断纠正和减少为政之误,更有效地改善民生。同时,“民声”又是最公正的评判。因为老百姓直言不讳的声音,虽不中听却很中肯。期待各地在出台“民生”决策时,多听听来自基层的声音,少搞拍脑袋工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纳税人的血汗钱用在刀刃上,才能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说到底,能不能听到民声,决不只是民主作风问题,而是执政为民的一个试金石。若不能听到真实的民声,又何来改善民生之为呢?所以我们应当倾听民生,创造一个更和谐的社会。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二篇:2012思想汇报:改善民生,请倾听民声
尊敬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组织:
今天我学习了关于党的十七大党的相关内容。我们党的十七大把改善民生放在了突出位置上。面对当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们中央政府又把投资建设一批民生工程,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就业、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做好社会保障的各项工作,解除群众消费的后顾之忧等事关民生的问题放在重中之重,这充分体现党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如何把中央提出的改善民生的好事办好呢?我认为倾听“民声”是重要的前提。
首先倾听“民声”有利于把钱花在刀刃上,避免出现新的形象工程。目前各地方政府大干快上的投资热情相当的高涨,而数万亿资金这块大蛋糕自然是人人都想分到一块。尽管近几年来不顾实际、乱建形象工程的情况有所好转,但我们仍需提高警惕。在“4万亿投资”的诱惑下,那些形象工程可能会打着这样或那样的幌子趁机开工,甚至不惜靠弄虚作假、胡编乱造来争取资金,这不仅不能达到政府投资的初衷,反而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后果。正如有人说,“民声”是政府工作的一面镜子。
只有经常照照镜子,才能不断纠正和减少为政之误,更有效地改善民生。同时,“民声”又是最公正的评判。因为老百姓直言不讳的声音,虽不中听却很中肯。期待各地在出台“民生”决策时,多听听来自基层的声音,少搞拍脑袋工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纳税人的血汗钱用在刀刃上,才能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其次倾听“民声”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科学民主的决策是怎么来的?非上天赐予,也不是仅凭领导人和专家学者运筹定夺,就能使方略尽善尽美。既为国计和民生大计,其根基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因此,群众声音在任何一项重大决策和举措形成的全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就极可能产生诸如首长工程、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错误行为。
这不仅不会让百姓高兴,也难得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目前我国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要求的确十分地迫切。但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越是要头脑冷静。如果不顾实际需要,不顾配套能力,不顾客观条件,不顾民声和民意,一窝蜂地上所谓的民生项目,可能会造成内需没有拉动起来,却给中央和地方财政背上沉重的包袱,甚至遭遇百姓责问。正如温家宝总理11月20日和25日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座谈会上所强调的,越是在困难和复杂的情况下,越是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越是要增强决策的透明度,越是要加强决策的民主监督,以保证“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真正得到落实,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所以,事关群众利益的项目,方案出台前,务必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更何况在真实的民声中,不仅可以了解、体恤群众的困难与疾苦,还可以在急切的民声中,寻找怎样解决当前群众最迫切最现实最直接利益问题的最佳方案。
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说到底,能不能听到民声,决不只是民主作风问题,而是执政为民的一个试金石。若不能听到真实的民声,又何来改善民生之为呢?所以我们应当倾听民生,创造一个更和谐的社会。
汇报人:好范文
第三篇:寿光网络平台倾听民声
山东省寿光市环保局以“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群众满意度”为目标,借助“寿光民声”网络平台,主动开门纳谏,积极释疑解惑,有效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的环保热点、难点问题。截至目前,已通过平台受理各类咨询、投诉、建议1600多条,处结率达到了100%,群众满意率达到95%以上。
寿光市环保局成立了“环保民声”办公室,专职配备两名业务扎实、政策水平高的民声员,每个科室还确定一名联络员,严格按照“接收--批示--落实--回复”的工作程序开展工作。对政策法规等咨询类民声问题,由民声员当日进行网上回复;对投诉类民声问题,采取“专人抓靠、按时处结、及时答复”的模式,由局领导带队迅速深入现场开展调查,并于5个工作日内进行网上公开回复;对市民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积极采纳,纳入工作决策。
为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投诉,寿光市不断强化环境监管,严格环境执法,做到主动出击、防控结合。鉴于“寿光民声”反映的大多是工业项目集中区和乡镇点源污染问题,寿光市从加强乡镇环保工作入手,于2009年底就在重点中心镇街成立了5个环保所,建立了节假日巡查、夜查等制度,实现了环境监管全覆盖。目前,环保所共有执法人员25名,车辆13部,实行“垂直管理、队所合一、辖区负责、经费包干、量化考核”的管理办法,环保所执法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环保民声问题在基层得到及时解决。严格环境执法,市环保局与公安、供电等9部门建立了联合执法制度,每年集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12次以上。今年以来,各部门已联合开展7次专项行动,对污染环境的企业坚决惩处、不留情面,有效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
第四篇: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证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改善民生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问题。
(一)教育问题
教育是民生之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收入分配问题
分配是民生之源。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身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四)社会保障问题
社保是民生之依。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五)医疗问题
医疗是民生之需。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和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权益,使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是最终衡量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标准,也是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
第五篇:改善民生
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看我国加强民生建设的现实意义
王彬吉
2008081128
电气084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面临内忧外患,只能走内向积累型的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其发展路径侧重于高积累低消费,依靠高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这一发展路径在初期侧重于加快经济建设,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后,就应侧重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尽可能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所包含的本质内涵之一就是社会公正,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本质决定了其执政目标与人民利益高度一致,党执政兴国的理念立足于民生,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着眼于民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直接的就是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于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民生状况的快速和持续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带来了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但是社会体制改革滞后,还没有形成相对合理的机制来调节利益关系。贫富差距扩大,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问题等比较突出。今天中国的稳定已不再是由单方面的政府供给和控制来实现,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民众生活的稳定,来自于社会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来自于民生的改善。要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因此,当今中国的发展路径的侧重点开始立足改善民生,是真正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科学发展观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和共同富裕的社会公正目标,把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正统一起来,这不仅是民生思想和社会公正理论的进步,也是发展观的升华。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它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作为目标,追求有利于人民的发展,其基础是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根本目的就在于更好地让人民从发展中受益。改善民生,就是从根本上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民生“五有”目标实现得如何,是衡量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程度的重要标志。
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大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作出统一部署。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离开发展,一切无从谈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同时又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样,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万众一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同时,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会的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也更加需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很难实现建成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