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
消防机关行政诉讼应诉指南
胡延广
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等级制度历史的国家,官贵民贱、民不告官这样的观念积淀很深,有不少人对行政诉讼存在模糊认识,有必要加以澄清。
一、行政诉讼是合法高效的行政管理的助手而不是对手
(一)通过行政诉讼的方式解决行政争议不是削弱了消防机关的权威,而是强化了消防机关的权威。
从长远来看,行政审判有利于保护行政相对人对行政行为的信任,从而有利于提高公安机关的威信。(二)行政诉讼不是妨碍行政管理的效率,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行政效率的加速器。
行政诉讼使为数众多的行政行为得到合法确认,得到了国家强制力的支持,保证了合法行政行为的实施。(三)行政诉讼不是破坏了稳定而是促进了社会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行政诉讼有利于增强消防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自我约束机制,从而增强了管理的有效性。(四)原告到法院起诉消防机关,不是犯上作乱,恰恰是安分守已的表现,是守法的表现。
行政诉讼使大量的不作为得到纠正,对于督促消防机关履行其法定职责具有重要作用。(五)行政诉讼中的被告是进行争讼活动的必要主体,而不是一个不光彩的角色。
行政诉讼使消防机关、公务员和被管理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得以协调,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除了消防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敢于大胆、谨慎地行使其职权。(六)法院依法受理行政案件,是履行法定职责所必须,并不意味着保护违法行为。
行政诉讼使违法的行政行为失去效力,使行政管理活动真正执行人民的意志,使行政行为的偏失得到矫正,使消防机关的管理活动更能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行政诉讼法修订应当关注的问题
(一)为什么修订行政诉讼法
1、法治理念的进步。
2、原来行政诉讼法存在的问题:
(1)案件数量少
(2)原告胜诉率低
(3)行政机关不重视
(4)老百姓信访不信法
(5)矛盾纠纷解决不力
3、司法解决行政纠纷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选择。
(二)立法目的(第一条)
1、解决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社会矛盾。
(1)可以调解
①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可以调解。
②调解应当遵循自愿、合法原则,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③当事人在调解中对民事权益的处分,不能作为审查被诉行政行为合法性的根据。
(2)一并解决民事争议
①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一并审理相关民事争议的,民事争议应当单独立案,由同一审判组织审理。
②审理行政机关对民事争议所作裁决的案件,一并审理民事争议的,不另行立案。
③人民法院一并审理相关民事争议,适用民事法律规范的相关规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取消保护
(1)取消维持判决
(2)取消确认合法或有效判决
(三)具体行政行为改为行政行为——扩大了受案范围(第二条)
1、部分抽象行政行为
(1)附带申请
(2)针对依据
(3)规章以下
(4)审查合法性
(5)不能直接裁判——不作为认定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
2、行政协议
(四)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第三条)
1、为什么?改进执法工作
2、怎么出庭?
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包括行政机关的正职和副职负责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可以另行委托一至二名诉讼代理人。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河北省行政机关行政应诉办法》第十三条规定了八种情形下没有特殊情况负责人必须出庭:
(1)原告人数在10人以上的;
(2)对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
(3)涉及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或者房屋征收、补偿的;
(4)因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提出行政赔偿的;
(5)因造成公民死亡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提出行政赔偿的;
(6)因吊销行政许可证件导致停产停业造成重大影响的;
(7)因上级行政机关认为需要由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
(8)人民法院通知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
3、出庭干什么:听、说、记、拍、改
(五)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第六条)
1、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标的是行政行为。
2、审查的外延是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3、增加了裁量权审查——明显不当。
(六)受案范围(第十二条)
由8项增加到12项:1——6项是行政行为类型,7——12项是行政相对人权益类型。
1、第4项确认自然资源权属。
2、第5项征收、征用决定及其补偿决定。
3、第8项公平竞争权。
4、第10项社会保障权利。
5、第11项行政协议
(七)受案范围排除事项
1、行政诉讼法第十三条列举四项
(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2)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3)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行政行为。
2、司法解释列举十项
(1)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
(2)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
(3)行政指导行为;
(4)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
(5)行政机关作出的不产生外部法律效力的行为;
(6)行政机关为作出行政行为而实施的准备、论证、研究、层报、咨询等过程性行为;
(7)行政机关根据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协助执行通知书作出的执行行为,但行政机关扩大执行范围或者采取违法方式实施的除外;
(8)上级行政机关基于内部层级监督关系对下级行政机关作出的听取报告、执法检查、督促履责等行为;
(9)行政机关针对信访事项作出的登记、受理、交办、转送、复查、复核意见等行为;
(10)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3、新司法解释规定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十项
(1)不符合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
(2)超过法定起诉期限且无正当理由的;
(3)错列被告且拒绝变更的;
(4)未按照法律规定由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代表人为诉讼行为的;
(5)未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
(6)重复起诉的;
(7)撤回起诉后无正当理由再行起诉的;
(8)行政行为对其合法权益明显不产生实际影响的;
(9)诉讼标的已为生效裁判所羁束的;
(10)不符合其他法定起诉条件的。
(八)管辖
1、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第十八条)
2、经复议的案件,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3、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九)原告——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第二十五条)
1、直接的利害关系。
2、现实的权益影响。
3、成熟的行政行为。
4、特定的原告资格。
(十)被告(第二十六条)
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2、经复议的案件
(1)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驳回复议申请或者复议请求的情形,但以复议申请不符合受理条件为由驳回的除外),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
(2)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处理结果),复议机关是被告。
(3)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复议决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起诉复议机关不作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3、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为共同被告的,以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确定案件的级别管辖。
4、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对原行政行为合法性共同承担举证责任,可以由其中一个机关实施举证行为。复议机关对复议程序的合法性承担举证责任。
(十一)证据(第三十三条——四十三条)
1、种类:增加了电子数据
2、举证责任分配。
(1)诉权事实——原告;
(2)合法事实——被告;
(3)损害事实——原告;
(4)诉讼事实——双方
3、举证时限——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4、补充证据
(1)被告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已经收集了证据,但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的,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延期提供。
(2)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了其在行政处理程序中没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证据的,经人民法院准许,被告可以补充证据。
5、非法证据
(1)偷拍偷录;
(2)钓鱼执法
(十二)起诉期限
1、一般期限(第四十六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特殊期限(第四十五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3、最长期限: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4、不作为期限(第四十七条):
(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3)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紧急情况下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的,提起诉讼不受前款规定期限的限制。
(十三)立案登记制(第五十一条)
1、依法审查起诉条件
2、形式审查而不是实质审查
(十四)复议与诉讼的关系
1、复议前置。
2、限制性选择。
3、自由选择。
4、复议终局
(十四)一审判决(第六十九条——七十九条)
1、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判决。
2、撤销判决——理由增加明显不当
3、确认违法判决
(1)判决确认违法,但不撤销行政行为:
①行政行为依法应当撤销,但撤销会给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②行政行为程序轻微违法,但对原告权利不产生实际影响的。
(2)不需要撤销或者判决履行的,人民法院判决确认违法:
①行政行为违法,但不具有可撤销内容的;
②被告改变原违法行政行为,原告仍要求确认原行政行为违法的;
③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判决履行没有意义的。
4、确认无效判决——行政行为有实施主体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或者没有依据等重大且明显违法情形
5、变更判决——行政处罚明显不当,或者其他行政行为涉及对款额的确定、认定确有错误的三、消防机关行政应诉应当注意的十个问题
消防机关为了依法应对行政诉讼,减少败诉的风险或者败诉的数量,必须从以下十个方面注意。
(一)出庭人员
1、机关负责人
2、委托代理人
(二)庭前准备
1、提交证据依据和答辩状
(1)及时提交
(2)提示第三人提交
(3)申请延期举证
(4)申请补证
(5)证据分析研判
2、制定策略
3、领导指示
4、制定预案
(三)交流沟通
1、与人民法院交流沟通
2、与上级部门交流沟通
3、与兄弟单位交流沟通
(四)开庭注意
1、着装举止
2、语言行为
3、沉着应对
4、突发情况
(五)辩论提纲
1、做出的行政行为
(1)权限说明
(2)事实说明
①待证事实
②证据证明
③定案证据
(3)法律适用
①法律文件
②正确条款
③适用说明
(4)符合法定程序
①法律程序
②上级规定
③内部规定
④行政惯例
(5)符合法定目的①立法目的②执法目的③实际需要
(6)内容适当——裁量权运用说明
①遵守惯例公理
②体现政策形势
③符合公共利益
④考虑相关因素
⑤平等对待相对人
2、没有做出行政行为——行政不作为(拒绝、延期、做出其他行政行为)
(1)相对人的合法请求
(2)相对人的法定条件(法定、文件规定、承诺、协议、先行行为)
(3)本机关是否有法定职责
(4)是否履行了法定职责
(5)是否有法定的或正当的阻却事由
(6)法律关系的稳定
3、行政协议
(1)行政协议内容合法
(2)市场秩序考虑
(3)本机关是否有法定职责
(4)社会成本计算
(5)维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6)法律关系的稳定
(7)行政特权的解释
4、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说明
(1)制定合法性说明
(2)符合上级文件的规定
(3)同层级文件的一致性
(4)适用合法性说明
(5)适用适当性说明
5、信息公开
(1)公开与保密
(2)是否属于本机关公开的范围
(3)相对人生产生活是否需要
(4)对方目的正当性
(5)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6)技巧
(六)庭后沟通
1、针对原告——说明情况
2、针对法院——己方态度观点底限等
(七)依法维权
1、上诉
2、申诉
(八)信息反馈
1、领导
2、上级部门
3、下级和兄弟单位
(九)总结改进
1、应讼工作
2、执法工作
(十)正确认识
1、行政诉讼——执法不怕诉讼多
2、胜诉败诉——合法应诉胜诉多
3、行政执法——办法总比困难多
4、法治政府——依法行政好处多
总之,法治是任何一个政府效益最大的投资,行政诉讼有利于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
四、《民法典》与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
1、《民法典》作为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据
(1)《民法典》是划定行政机关公权力边界的法律依据。
(2)民法典》对行政机关的某些行政行为直接提出了要求。
(3)《民法典》为行政机关对民事权利的保护和确认提供了法律依据。
(4)《民法典》直接阻却政府机关行政行为对民事权利可能产生的不法侵害。
(5)《民法典》直接为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设定了行政法义务。
(6)《民法典》的很多精神原则已被行政法吸收,两大部门法在精神上越来越具有融合的趋向。
2、总则编
(1)有关单位的监护职责
①对监护人的确定有争议的,进行指定监护;指定监护前,被监护人合法权益处于无人保护状态的,适用临时监护人制度。(第31条)
②监护人因紧急情况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安排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措施。(第34条)
③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第36条)
(2)法人设立登记机关的登记职责
①法人存续期间登记事项发生变化的,应当依法向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第64条)
②登记机关应当依法及时公示法人登记的有关信息。(第66条)
3、物权编
(1)不动产登记机构的登记职责
①不动产登记,由不动产所在地的登记机构办理。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第210条)
②登记机构要履行查验材料、询问申请人以及如实、及时登记有关事项等法定职责。(第212条)
③登记机构不得有要求对不动产进行评估、以年检等名义进行重复登记的行为以及超出登记职责范围的其他行为。(第213条)
(2)行政机关的征收、征用
①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组织、个人的房屋以及其他不动产。并应依法支付补偿费用,给予征收补偿等。不得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征收补偿费等费用。(第243条)
②因抢险救灾、疫情防控等紧急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用组织、个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被征用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使用后,应当返还被征用人。组织、个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第245条)
(3)国有财产的管理、监督
履行国有财产管理、监督职责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国有财产负有管理和监督、促进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财产损失等义务。(第259条)
(4)遗失物的管理
①有关部门收到遗失物,知道权利人的,应当及时通知其领取;不知道的,应当及时发布招领公告。(第315条)
②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316条)
4、人格权编
(1)防止和制止性骚扰
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应当采取合理的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职权、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第1010条)
(2)保密义务
国家机关、承担行政职能的法定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于履行职责过程中知悉的自然人的隐私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不得泄露或者向他人非法提供。(第1039条)
5、继承编
无人继承财产的管理及归属
(1)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均放弃继承的,由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的民政部门或者村民委员会担任遗产管理人。(第1145条)
(2)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归国家所有,用于公益事业;死者生前是集体所有制组织成员的,归所在集体所有制组织所有。(第1160条)
6、侵权责任编
(1)生态环境修复及公益诉讼
①违反国家规定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生态环境能够修复的,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有权请求侵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承担修复责任。对于侵权人在期限内未修复的,可以自行或委托他人进行修复,所需费用由侵权人承担。(第1234条)
②违反国家规定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有权请求侵权人赔偿损失。(第1235条)
(2)对不明抛掷物、坠落物致害责任进行调查
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公安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调查,查清责任人。(第125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