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汉学研究
填空(5*1)
单选(5*2)
多选(5*3)
概论
1朴学,即质朴的学问。汉代儒生研习儒经,注重名物训诂考据,尤其是古文经学派,因而后世常称汉学中古文经学派为“朴学”。
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乾嘉朴学”继承东汉许慎的古文经学,故又称“汉学”、“考据学”。
2传统汉学以文献研究和古典研究为中心。
现代汉学则以实用为原则,主要兴趣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社会生活各层面。
3汉学的性质
1.汉学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
2.汉学是一门在国际文化中涉及双边或多变文化关系的近代边缘性学术。
3.汉学的借鉴与启迪作用。
4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
周边国家的汉学(日本、韩国、越南)
俄罗斯汉学
西方汉学
5旅游汉学《中国与印度游记》、《马可·波罗游记》、吕布吕基思《远东游记》、雅各布·德安克纳《光明城》、贝尔西奥《中华王国的风俗与法律》、《利玛窦中国札记》、亚历山大·德·罗德神甫《在中国的数次旅行》、南怀仁《中国皇帝出游西鞑靼行记》、李明《关于中国现状的新回忆录》
6传教士汉学
西班牙的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这部书被誉为汉学的第一部著作,它对中国的政治、历史、地理、文字、教育、科学、军事、矿产资源、物产、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第一次作了百科全书式的介绍
7专业汉学雷慕沙于1814年12月11日在法兰西学院创设“汉语和鞑靼-满语语言与文学”讲座开始的。
朝鲜
1在三国中,高句丽最早接受中国文化、最早使用汉字。
2宗大王创制正音文字,1446年颁布施行《训民正音》,“甲午更张”后,立谚文为正宗文字。
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半岛后,汉字被彻底废除
3古代朝鲜汉语教材
《老乞大》:元末明初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注音编写。
《朴通事》全书用对话或一人叙述的方式,介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训世评话》:李边,汉语文白对译的形式,在中国的民间传说或笔记小说中节选了65则古今名贤节妇的故事。
4崔溥《飘海录》迄今所见古代朝鲜最早的一本中国行记专著
5李滉创立了的退溪学派,李珥创立的栗谷学派,两个学派立足于朱子学的理气论
关于李杜优劣问题:以杜诗成就为准绳衡量朝鲜诗人的成就已成为惯例。李朝梁庆遇《霁湖诗话》中极力称道卢守慎五言律诗所取得的成就
6《太平广记谚解》其中收录了14篇并非原《太平广记》的作品,如《红梅记》,其蓝本是明朝周朝俊的《红梅记》。周作是根据瞿祐《剪灯新话》中的《绿衣人传》改编的。此外,李昌祺《剪灯余话》中的《胡媚娘传》也被翻译成朝文,收入此《谚解》。
《太平广记谚解》有两种本子:一为“觅南本”,共五卷,135篇;一为“乐善斋本”,共八卷,268篇。
7《三国演义》的最早译本满汉合璧十卷本《三译总解》和《重刊三译总解》分别刊于康熙四十年和乾隆三十九年,是朝鲜人据1650年版满文本摘译而成的满文教科书,书中以满、朝文对照的方式收有《凤仪亭吕布戏貂蝉》、《关云长千里独行》等十个故事。
8燕行录的主要作品
1.金昌业《老稼斋燕行录》
2.洪大容《湛轩燕行录》
3.李德懋《入燕记》
4.朴趾源《热河日记》
5.朴齐家《燕行录》
6.徐有闻《戊午燕行录》
9对中国诗论的关注
王士祯神韵说、“性灵”、“格调”说、梁启超“诗界革命”
乐善斋本
《红楼梦》:世界第一部完译本,现藏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
日本
1中国文献典籍在公元3世纪时已传入日本列岛。日本现存最早的书面文献《古事记》卷中《应神天皇》“文化的渡来”条
《日本书纪》仁德天皇“百姓贫之,则朕贫也;百姓富之,则朕富也”。
《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飞鸟、奈良时代,公元604年,推古朝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
3鉴真和尚:奈良朝与弟子东渡日本,其弟子在日本的活动一直持续到平安时代。传入典籍:《摩诃止观》、《法华立义》、《法华文句》、《小止观》、《介妙门》等天台宗章疏。日本唐招提寺。
4嵯峨天皇即位,敕令编写《凌云集》和《文化秀丽集》两部汉诗集,开其后300年日本汉文化发达之先河
5五山时代,仿中国“五山”的名法定南禅寺、天龙寺、建仁寺、东福寺、万寿寺为“五山”
五山时代由僧侣阶层主宰文化
6入宋学问僧:明庵荣西:日本禅宗祖师,归国时带回茶种及天台山之《新章疏》60卷,喝茶之风遂传入日本。
俊芿,由僧侣自觉地带回外典汉籍,特别是宋儒著作,表现了禅宗与宋儒逐渐合一的趋向。
圆尔辨圆:1235年入宋,1241年归国带回中国典籍数千卷
7“汉籍和训”:变“汉文直读”为“汉文译读”,即在汉文原著上按照每一汉字的训诂意义标注上日本假名,从而使不懂汉文或汉文程度不高的人也能读懂原著。
8兰溪道隆:赴日僧
15世纪,宋学学派形成,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歧阳方秀为代表的京师朱子派,以桂庵玄树为代表的萨南学派,以南村梅轩为代表的海南学派和以清原业忠、一条兼良为代表的博士公卿派。
17世纪初,江户幕府将宋学确立为国家意识形态。
10五山汉文学指日本禅宗僧侣的汉文学欣赏与创作,其中以汉诗创作为主。
五山汉文学作者大体可分为“本土派”和“游学派”两类。
本土派:在日本本土通读中国典籍文献,研习汉诗汉文,深谙汉诗文写作三昧者。如虎关师炼、义堂周信
游学派:赴中国求学求法,云游中国山川大刹,结识高僧名士,都有成绩斐然可采者。如中岩月圆、绝海中津。
11藤原惺窝:朱子学派的创始人,佛教徒,京都相国寺的禅僧。
林罗山:其以忠为本,忠为孝先的伦理观,成了日本中世纪武家精神的理论支柱,推动了武士道的发展。
荻生徂徕,主张“汉文直读法”,并组建“译社”(古代日本人研究中国语文与中日对译的第一个学术团体)
12“古今三谈”:《古今奇谈英草纸》、《古今奇谈繁野话》、《古今奇谈莠句册》。“
13上田秋成,有中短篇小说集《雨月物语》。在中国文言小说、白话小说以及日本谈鬼说怪故事的基础上改写而成。
《菊花之约》:《范巨卿鸡黍死生交》(《喻世明言》)
《荒宅》:《爱卿传》(《剪灯新话》)
《蛇性之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
14曲亭马琴与明清小说评论
欧洲
1西方人对中国的称呼1.赛里斯、赛里加系统
2.秦、秦尼系统
2斯脱拉波是第一个真实记载中国事情的西方人。
3马可·波罗时期,从而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一个高潮,促使这一高潮到来的有两件事情:成吉思汗的西征、罗马教廷发动的十字军东征。
4传教士
1.柏朗嘉宾,以《蒙古史》或《柏朗嘉宾蒙古行记》流传至今,是欧洲人最早记述蒙古人情况的一部著作。
2.鲁布鲁克
3.约翰·孟高维诺
5旅行家
1.拉施特,用波斯文写成史学巨著《史记汇编》,详细记载了蒙古的兴盛及伊尔汗国的业绩,并有专章介绍中国。
2.伊宾·白图泰,口述《游记》,书中论及中国瓷器、礼俗、钱币等,尤其对中国高超的技巧表示了惊叹。
3.马可·波罗
张星烺译玉尔及考狄刊本《马哥孛罗游记》、冯承钧译沙海昂注刊本《马可波罗游行纪》其中冯承钧译本为通行的译本。
4.奥德里克,书中对杭州的描写十分细致具体,妇女缠小脚、富贵人家喜留长指甲等。
5.尼哥罗康悌,口述记录《东方诸国历游记》有专节记录中国情况。
6用当时欧洲流行的法兰西文字将其口述记录下来,名为《世界奇异书》,为《马可·波罗游记》的最初本。
7《明心宝鉴》:是现存最早一本被译为欧洲语言的中国文献。
8西方传教士中的汉学先驱
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是一部欧洲人撰写的、内容丰富、涉及面极广的关于中国的百科全书。
曾德昭,完成《中国通史》,葡汉及汉葡字典《字考》
卫匡国,《鞑靼战纪》被称为“十七世纪的中国现代史”,《中国新地图志》“西方研究中国地理之父”
柏应理,《西文四书直解》(《中国哲学家孔子》):一部欧洲人大规模介绍中国儒家学说的重要汉学著作
9法国耶稣会士的中国研究
马若瑟,其《赵氏孤儿》法译本(附于杜赫尔德《中华帝国全志》得以问世)成为伏尔泰戏剧《中国孤儿》的蓝本。
宋君荣“18世纪最伟大的汉学家”、“耶稣会中最博学者”
钱德明,对中国古史进行许多文化学意义上的考证,并以裁判者的口气否定了中国文化起于埃及说而独树一帜。
冯秉正《中国通史》是当时最有影响的历史著作,其主要学术价值在于史料来源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被誉为在欧洲刊出的“中国通史”的“楷模”。
10重视中国纯文学
金尼阁用拉丁文翻译《诗经》中的一些诗歌;
马若瑟翻译了《天作》、《皇矣》、《抑》等八首;
白晋《诗经研究稿本》;
马若瑟《经传议论》;
韩国英为《诗经》译作撰写的长篇介绍等。
马若瑟:元曲《赵氏孤儿》(节译本)
伏尔泰:通过《赵氏孤儿》的内容来了解中国并“为我所用”,阐明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
伏尔泰根据《赵氏孤儿》译本撰写戏剧《中国孤儿》
阿尔更斯侯爵《中国人信札》(1739)以“三一律”的艺术规则衡量中国古典戏曲。
11欧洲汉学“三大名著”
.《通信集》《中华帝国全志》《中国丛刊》
12意大利传教士柏朗嘉宾《蒙古行记》中提到中国语言,法国汉学家韩伯师认为他是西方“第一个介绍中国语言和文献的人”
13拉施特《史集》,认为汉字是一种“表意”而不是“标音”文字,还指出中国有许多方言,可写出来却是一样,不要翻译等。
1.用罗马字注汉字
(1)郭居静、利玛窦“词汇表”(也译成“词典”):“西方研究中国音韵学的第一部著作”
(2)利玛窦、罗明坚《葡汉辞典》:“汉语最早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后世一切汉语拼音方案的鼻祖”。
2.编写词书
《华语韵编》,欧洲人编写的第一部中外合璧字典
3.编写语法书
万济国《官话技术》,西班牙文,是一部用拉丁语法结构为模式来分析汉语语法的书。
马若瑟《中国语言志略》该书打破了法国和拉丁语语法的框架,力求用汉语本身的特征来分析汉语语法,在当时尚属首创
1814年,法兰西学院首次开设汉语课,并聘当时只有27岁的雷慕莎任教授。
18世纪,俄国出现学院式和僧侣式相混合的汉学研究。
1818年科学院成立亚洲博物馆,是俄国第一个集关于东方问题的实物、图书和学术研究工作于一体的专业机构。
1854年10月,俄国政府颁发了关于成立彼得堡大学东方系的指令,有瓦西里耶夫任系主任。
该系的成立标志着俄国学院派和僧侣派汉学研究并存局面的结束,真正走上了专业化道路,进入了以学院为主的汉学研究新阶段。
1848年,传教士卫三畏发表《中国总论》(二卷本),把中国研究作为“一种纯粹的文化”进行“综合的研究”,该著作标志着美国汉学开端的里程碑。
美国东方学会的建立标志着美国有组织的中国学研究的开始。
17雷慕莎:
“首先使汉学成为专门学科”的学者。翻译小说《玉娇梨》翻译并注释《法显传》
儒莲:
翻译《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西域记》
对中国俗文学情有独钟:翻译元杂剧《灰阑记》、《西厢记》、《赵氏孤儿》
译介“才子佳人”话本小说:《白蛇精记》、《平山冷燕》
德韦理亚,著有《中国与安南——越南关系史》曾获1888年儒莲奖。
18一般认为,19世纪前期,在法国的众多汉学家中,最有成就、影响最大的是雷慕莎、儒莲和毕欧。
19戴遂良,编写《汉字》一书,比高本汉的《汉语解析词典》早,是西方汉语音韵上第一部书。
20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传略及书目提要》,收录16-18世纪耶稣会传教区人物467人,书目800种。
汉文佛典的翻译和研究
(1)雷慕莎《佛国记》
(2)儒莲《西域记》
(3)戴遂良《中国佛教》
21巴赞《官话语法》是19世纪和20世纪第一本称得上“创新”的汉语语法著作。就白话与文言中表示“关系”和“条件”、重读的重要性等进行了“隽智的分析”,被称为“欧洲第一个”把文言和白话区分开来的汉学家。
22拿破仑执政时期,小德经曾受命完成汉、法、拉丁文大字典《拿破仑字典》
23对汉语研究起到推动作用的是顾赛芬《汉语古文词典》和戴遂良的《汉字》。
名词解释(3*5)
燕行录18世纪后,由于朝鲜散文文学的发展,以及当时李朝政府每年都派使臣赴中国,并且奉派出使中国的朝鲜使臣及其随员多为能文才子,他们往往将中国之行的观感以纪行文形式记录下来,形成一种纪行文学,称为“燕行录”。
翻案是指将中国小说改写成发生在日本的故事,借用中国小说的故事梗概、情节乃至人物形象,按日本的价值观念、审美传统、风俗人情、地名人名,改编成适合日本读者大众趣味的作品。
儒莲:雷慕莎的学生,法兰西学院教授、东方语言学院教授、国家图书馆副馆长。“19世纪中叶欧洲汉学界无可争辩的大师”借助满文本把《孟子》译成拉丁文。对中国俗文学情有独钟:翻译元杂剧《灰阑记》《西厢记》
《赵氏孤儿》,译介“才子佳人”话本小说:《白蛇精记》、《平山冷燕》。由法兰西文学院颁发的汉学奖项儒莲奖,于1872年创立,“汉学界的诺贝尔奖”
《中华新图》是西洋传教士对中国科技有重大影响的两项集体工程之一,工程于康熙、乾隆年间完成。由巴多明和雷孝恩主持,于1708年开始自关外各地渐及内地各省,于1716年完成实地测量工作,后又加入西藏地图,并参考朝鲜所绘半岛地图,于1717年合成一幅中国地图,康熙赐名为《皇舆全览图》。其不包括新疆(康熙年间新疆奴隶主叛乱,传教士未能前往测量),1755年叛乱平息,乾隆派蒋友仁、明安国赴新疆绘制测量,于1758年完成,在《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制成新图,名为《乾隆内府地图》。
《中国语言志略》,马若瑟1728年在广州编成。该书分绪论、白话和文言几个部分。绪论部分概述了中国书籍、读法、词典、音韵等;白话部分着重论述中国语言的特征,各种语助词,如否定、重叠、开始、结尾类等的使用,对仗、询问等字句的重要性等都有分析,最后附有中国谚语;文言部分,对各种语助词、文体作了研究,并,列举了许多成语。该书打破了法国和拉丁语语法的框架,力求用汉语本身的特征来分析汉语语法,在当时尚属首创。
“汉籍和训”:变“汉文直读”为“汉文译读”,即在汉文原著上按照每一汉字的训诂意义标注上日本假名,从而使不懂汉文或汉文程度不高的人也能读懂原著。
简述(12+8)
儒学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
不同
朝鲜:封建社会,全面接受了儒学的宇宙观,儒学宇宙观的核心天命观与朝鲜固有的信天思想结合而成为朝鲜的正统观念,“敬天命”、“畏天命”是当时朝鲜人的基本信条。模仿儒学“三纲五常”提出“三纲五伦”,以此作为人民的道德规范,将孝道提到伦理道德的核心地位,强调孝道是天经地义的绝对准则。
日本:尚未确定封建社会制度,当时统治阶级更倾向于尊崇佛教和神道,日本接受了儒学宇宙观中的“天人感应”说,将儒学的伦理观与武士道相结合,变异成“忠为孝本”、“忠为孝先”,以能否以“阵勇”为主人在战场上拼命为大忠大孝的最高标准。
相同
1.儒学先后成为两国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朝鲜三国都以德治和仁政为治国方针
日本的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兼取中国法,儒家思想,贯穿儒家君臣父子的等级观念
2.儒学教育思想。
朝鲜设“太学”,建“五经博士”制度
日本在首都建立大学,专门招收贵族子弟进行教育,在地方设立国学,以儒学经典为必修课
3.文字皆源自汉字。
7世纪末,朝鲜儒学家薛聪创制吏读法,把它应用于儒家经典的解读。
8世纪,吉备真备用汉字偏旁创制了日本楷书字母“片假名”,学问僧空海仿照汉字草体创制了草书字母“平假名”,标志着日本文字形成。
德理文关于中西诗歌的比较研究
(1)比较《诗经》与西方诗歌:把《诗经》从内容到艺术手法跟西方的诗歌进行比较,得出中国诗歌的魅力优于西方诗歌的看法;
(2)比较《诗经》与希腊史诗的战争内容:一边是频繁的战争,无休止地围城攻坚,互相厮杀;一边是人们对家庭生活的眷念。
(3)比较中西韵律:认为西方诗律至限于调节诗句的机械部分,或者说限于诗歌的构架;汉诗的格律却触及诗歌的精神,成了诗歌的灵魂本身。
(4)比较中西诗人:认为杜甫、王维和李白所享有的盛誉超过了贺拉斯和维吉尔。
论述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