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急管理工作要点汇总
xxxx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和市第七次党代会、市委七届二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市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强化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夯实应急管理基础,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水平,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环境。
一、强化应急值守,着力提高信息报送质量
(一)加强值班值守。
完善值班体系,配强专业值班队伍,发挥“承上启下、上传下达、下情上报、联系左右”枢纽作用和综合协调职责,确保紧急事务和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处理。(二)加强值班督查。
严肃值班工作纪律,严格落实xx小时专人在岗值班、节假日领导在岗带班等制度,加大值班值守工作指导和抽(检)查力度,确保值班在岗在位、联络畅通。(三)加强信息报送。
健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网络,巩固、完善政府值班系统信息主渠道。发挥基层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作用,拓宽社会面信息搜集的新途径,主动利用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体,努力提高信息报送质量和有效性。二、突出科学规范,着力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四)深化预案管理。
修订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着力提高预案内容的针对性、应急处置的科学性、实际应用的可操作性。突出抓好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供水、供电、供气等生命线工程,能源、交通等重点部门,大型会展、文化体育、节日旅游等重大活动预案的修编工作。(五)注重修编质量。
采取学习交流、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切实提高应急预案修编能力。对突发事件开展符合事件发生发展规律的假定和设想,对过去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总结反思,并借鉴类似案例经验教训进行补充完善,全面提升预案修编质量。(六)强化预案演练。
积极开展桌面演练、实战演练,定期组织开展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性演练,推广开展“双盲”突袭式演练,检验应急预案操作性,优化装备使用和应急处置流程,促进各单位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努力提高协同联动应急水平。三、加强队伍建设,着力提升综合救援能力
(七)加强机构建设。
结合换届工作实际,及时调整充实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和人员,明确职责权限,强化职能作用。健全乡镇(街道)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引导村(社区)把应急管理纳入基层自治管理范畴。(八)建强专业队伍。
整合现有应急队伍资源,强化专业救援队伍建设,优化装备物资配置,加强日常训练演练,提高队伍实战能力。强化各级各类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充实完善专家库、专家组,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决策建议、专业咨询、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作用。(九)夯实基层队伍。
在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层面加快推进一队多能应急队伍建设,形成协调有序、专兼结合的基层应急队伍体系,强化动态管理,杜绝基层应急队伍人员长期不在位的虚设现象。
四、注重源头预防,着力提升监测预警水平
(十)加强风险排查。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组织开展辖区范围内容易引发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的调查、登记和风险评估工作,建立健全风险隐患信息数据库,实时进行检查、监控,积极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切实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十一)加强监测预警。
完善监测预警网络,健全预警信息功能,扩大预警信息范围,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创新针对农村、特殊人群的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话、短信等媒介和方式,及时将预警信息和防灾避灾措施通知到乡镇(街道)、村组(社区)、居民户。(十二)加强综合研判。
完善相关部门牵头、关联部门参加的综合分析研判机制,加强对突发事件监测信息的分析研判,健全多部门分工共享机制,提高监测预警信息快速获取、分析、研判和处理能力。五、健全处置机制,着力增强协调联动能力
(十三)提高先期处置能力。
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原则,进一步压实各县(区)、乡镇(街道)及有关部门(单位)应急管理、应急准备和先期处置的责任,夯实应急管理工作基础,不断提高基层的突发事件先期处置能力。(十四)规范现场处置工作。
进一步完善较大以上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机制,从信息接报、指挥部建立、工作组划分、工作组协调衔接、现场秩序控制、救援指挥等各个环节规范现场处置流程,强化装备、通讯、交通、后勤等保障,确保快速、高效处置突发事件。(十五)加强区域协调联动。
进一步整合本地本部门的各类应急资源,建立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上级救援机构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深化与周边市(州)、县(区)应急管理区域协作机制建设,加快建立高效快捷、运转有序的应急协作指挥、应急物资储备合作保障、应急力量跨区域联演联训等机制。六、加快平台建设,着力增强应急保障能力
(十六)加强应急平台建设。
落实应急平台建设和运维经费,按照“统规划、分步建、边建设、边联通、边应用”原则,加快推进市政府、县(区)政府应急平台建设,升级改造市级有关部门(单位)专业应急平台,与市政府应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形成资源共享、互为支撑、安全畅通的全市综合应急平台体系。(十七)完善应急资源数据库。
建立健全应急体系建设情况调查统计制度,进一步补充完善应急预案、救援队伍、救援物资、救援装备、应急专家、避难场所等应急资源数据库,为应急平台建设提供坚实的信息支撑。(十八)强化应急保障能力。
统筹规划布局各级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库,合理确定物资储备的种类、方式和数量,及时更新、随时调用,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的综合动态管理。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统筹安排应急避难必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疏散避难需要。七、抓好宣教培训,着力强化全民应急意识
(十九)创新宣传模式。
强化应急宣传的针对性、时效性,建立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等合作开展应急宣传教育的工作模式。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力求实现村组、社区全覆盖。新闻媒体要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等知识的公益宣传。(二十)加大培训力度。
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应急管理知识、能力的教育培训,并将其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校)培训内容。各级教育部门要把应急管理和公共安全知识教育纳入大、中、小学校日常教学体系,落实相应的课程和课时。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培训,切实落实高危行业和领域从业人员的岗前、岗中教育培训制度。(二十一)深化交流合作。
根据应急管理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到省内部分市(州)及全市有关县(区)学习,取长补短,全面提高各级应急管理综合能力。